导航:首页 > 轴承铸造 > 秦朝为什么不用铸造箭头

秦朝为什么不用铸造箭头

发布时间:2022-02-12 18:25:22

① 关于秦朝兵器制度的问题

秦朝为什么要统一兵器的标准说是方便后勤管理其实有些牵强,因为就当时而言,武器实行标准化是没有意义的,武器的零部件很少,标准化的零件互换性和保障性并不那么迫切。而且,采用同一标准制造武器带来的麻烦远比其后勤保障要多。倒是方便训练比较现实。目前学术界对秦朝兵器标准化的看法还没有统一,普遍认为是为了保持秦军一致的战斗力,所以采用了可以普遍装备技术成熟的铜制兵器和标准化生产。我个人认为,答案要从历史和战争中寻找,秦国常年征战,建立了一套完整严厉的鼓励征战的制度,国家所有的力量都被动员起来维护这两项活动,而军事活动的不断扩大对武器装备的需求十分明显,于是,秦朝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了集中工匠生产兵器的方法,相当于我们现代意义的车间式生产,在当时严苛的法律下,每一个环节都是有一定的标准与之配套的,工匠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都关系到他们的身家性命,但如何来判别武器符合标准呢?于是,秦对武器的制造便有了严格的标准,为了追求生产量于是采用了成熟的铜加工工艺,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和在进行评判赏罚的时候有理可循,于是出现了标准化生产。而,武器的样式就以战斗员的需求为标准,为了箭射程更远采用了流线的箭头就是例子。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呵呵!给大家做个参考吧!

② 秦朝装备的箭镞为什么不是常见双翼镞而是三棱镞

弓箭作为冷兵器时代的远程杀伤武器,在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弓箭的数量与质量往往决定了一场战争的胜负,而箭镞形制则是箭杀伤力的重要因素。弓箭在远古时代就已经被人们使用,箭镞也叫箭头,人们最早仅仅是将用作箭的树枝或竹竿削尖,后来为了提高杀伤力,人们把骨或蚌壳加工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箭杆的头部,这就是最早的箭镞。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金属箭镞开始得到广泛的应用。做在我们的印象中,箭镞应该是这样的:

扁薄锋利的箭头,可怕的倒刺,这大概是我们在影视剧里见的最多的箭头形制了。这种箭镞叫双翼镞,从夏商到春秋时期,双翼镞是主要形制。但是到了战国时期,三棱镞开始大量出现,战国晚期到秦帝国时代,三棱镞几乎一统天下。从兵马俑出土的四万多只箭镞中,99%以上都是三棱镞。目前发现的三棱镞形状繁多,分铤式和銎式,但都呈正三角锥形。

三棱镞看起来比双翼镞还要复杂,是什么原因使三棱镞得以大量装备呢?

第一个原因:三棱镞杀伤力更大。

战国时期列国军队普遍装备了盔甲,士兵防护加强,尽管盔甲是以皮革为主,但对付普通的弓箭已经非常有效了,双翼镞的何难穿透。为了对付盔甲,比弓力量更强的弩出现了,三棱镞也应运而生。

三棱镞的外形呈现出与现代子弹相似的弧形,它的切割穿透能力大大增强,大幅优于双翼镞,不要说能轻松穿透皮甲,借助弩的力量,铠甲也不在话下。很多人都知道三棱刺刀的威力,连钳工用的三刃刮刀都是管制刀具,三棱镞对人体伤害也是同样的道理。

第二个原因:三棱镞气动性能更好,射击更精准。

双翼镞形状扁薄,射出的箭容易受风力影响而偏离目标,而三棱镞形状粗壮,正三角形的断面使它受风力扰动很小,空气阻力比较均匀,飞行更加稳定,所以射击更加精准。

第三个原因:工艺性更好,利于大批量生产。

很多人会有疑问,三棱镞比双翼镞更复杂,为什么它工艺性反倒更好呢?

首先,三棱镞比双翼镞刃磨简便,工作量减小,工作效率更高。古代战争中箭矢的消耗量很大,同时对箭镞的锋利度要求也很高,所以对箭镞的产量生产效率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古代对兵器的刃磨都是由工匠手工完成的,双翼镞的刃磨至少要4个面,很多镞的两翼还带有弧线,要求左右对称,对刃磨工匠的要求很高。三棱镞的刃磨面减少为三个面,虽然也有弧形,但相对规整,刃磨更容易操作,更便于应急生产时征召“非军工人员”简单培训后生产。

其次,三棱镞的铸造效率更高。古代青铜铸造主要是陶范铸造,从目前发现的出土秦三棱镞的的形状和加工痕迹来看,主要是两范铸造,可能有两种陶范布局形式。

管哪种陶范布局,三棱镞都要比双翼镞有更高的容积率,一次浇铸可以得到更多的箭镞毛坯,因此铸造效率更高,更便于大批量生产。

最后,三棱镞的生产废品率低。铸造产品不可能零缺陷,箭镞也不例外。双翼镞的缺陷是一定不允许出现在镞刃部位的的,影响对称度的缺陷会对射击造成影响。铸造学上有一个术语叫最小铸造壁厚,就是说因为液态金属粘度、流动性的原因产品上小于最小铸造壁厚的地方是铸造不出来的,虽然不同的合金最小铸造壁厚也是不一样的,但是越薄越细小的地方金属液越不容易充填,双翼镞扁薄的两翼恰恰是容易形成缺陷的地方,三棱镞则不存在这种情况,铸造缺陷率是小于双翼镞的。三棱镞的铸造缺陷只要不出现在棱线上基本上不影响使用,因此三棱镞的铸造生产废品率一定是低于双翼镞的。

三棱镞的应用在秦帝国时期达到顶峰,后来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三棱镞都是主流。后来随着冶铁技术的提高,成本更低的铁镞逐渐取代铜镞,但铁的铸造性能远不及青铜,历史上虽然出现过铸造铁镞,但数量很少。锻打工艺更适合铁器成型,双翼镞因此重新回归战场,和与之类似的菱形镞等一起一直沿用到火器时代,直到今天,我们仍能从射箭运动中看到它的身影。而三棱镞则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回顾历史,我们仍能领略到先人的智慧。

renbu

③ 秦朝的兵器是怎样的,为何说秦朝创造了兵器史的奇迹

秦国的兵器战斗能力,还有使用的性能上都是比较强力的,比较之前朝代的兵器发展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说秦朝几乎是创造了兵器史的奇迹。

青铜是在古代所发明的,之后被广泛的用来制造兵器,还有一些器具。而且在秦国的时候,青铜应用已经比较广泛。而且因为青铜的一些不良的性能,让秦国人有一些思考,从而对青铜器的配合比有一定的改进。这个样子将里面的合金比例调和一下,就会让兵器变得坚固又耐用。

当时的武器严格的分明了每种武器的作用,而且他们打造的材料也都是严格的进行分别的。在那么早的时候,秦朝的士兵已经懂得怎样控制兵器的配合比了,就证明了秦朝的武器是很发达的,这是在秦朝之前的朝代都做不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说清朝创造了兵器史的奇迹。

④ 秦朝武器逆天强大,怎么做到的

秦的弩、箭和马拉战车出名,当时属世界级领先地位,欧洲人还没有弩,秦战车符合当时的武器模式。

在那些英武的兵马俑身上,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国军队的磅礴气势。在冷兵器时代,战争的两大要素一是军队,二是兵器。在秦统一六国中,武器的胜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武器绝大多数是青铜兵器,约达4万余件。铁兵器数量极少,总共只有铁矛1件,铁镞1件,铁铤铜镞2件,出土的铁质兵器仅占俑坑出土兵器总数的万分之一。这说明战国中晚期后,虽然铁器已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由于武器对铁质的要求过高,依照当时的冶铁水平,还处在块炼铁和生铸铁的阶段,这两种铁的硬度和强度均不够,不宜大规模制作兵器。而青铜在当时使用已经非常广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铜兵器,把中国青铜冶炼工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碑。
秦军的兵器无论品质或是生产力都比前代有长足的提升,几乎囊括了当时盛行兵器的所有种类,既有以往常见的戈、矛、戟、剑、弩、殳、钺和铜镞等,也有首次发现的长铍和金(吴)钩。有些兵器上还有完整的铭文。按其功能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短兵器,有剑、金钩;第二类是长柄兵器,有矛、戈、戟、钺、殳、铍等;第三类是远射程兵器,有弩、弓等。这些兵器都是铸造成型。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铜、锡、铅,另外还有微量的镍、镁、铝、锌、铁、硅、锰、钛等元素。
古人在长期的青铜冶炼实践中,直观地认识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总结出了“六齐”规律。所谓“六齐”,是对于六类不同的青铜器物采用六种不同的铜、锡配比。对此,战国末期齐国人所著的《考工记》中关于“六齐”的记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规律的科学总结。人类第一次通过自觉地控制铜、锡成分配比,获得了性能各异并且适合于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从出土的兵马俑各种青铜兵器的合金比分析,与《考工记》中的“六齐”配比基本相符。说明秦国在当时已非常懂得吸收与利用他人的长处为己所用,并把这种配比规范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铜剑,含锡量均在18%-21%之间,很接近中碳钢调质处理后的硬度。
秦国军队当时号称步兵百万,战车千乘,骑万匹,所需兵器数量极为庞大,因而武器制造的保障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让武器生产制度化,模具标准化和工艺流程规范化,并用法律加以约束。《秦律十八种·上律》明确记载:“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长、广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类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铜弩,各个弩机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换。又如青铜镞的头部是三棱形的,三个面和三个棱被加工成抛物线,基本相等。对镞的三个面放大20倍,发现同一个镞的三个面误差小于0.15毫米,不同镞的误差,小于0.2毫米,这样的精度标准是很高的。与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的奖罚办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制作年代、机构、督造者以及具体制作者的名字,这样工匠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锈,是因为当时已具备有效的防锈技术。用电子探针和激光技术分析,青铜兵器表面有一层铬盐氧化层,这种现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说明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进行工艺处理后形成的,从而起到良好的防锈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锋利无比。正是因为在严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当时最为纯熟的青铜制造技术运用到兵器生产上,才使统一六国战争有了足够的武器保障,并创造出兵器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80]
秦始皇兵马俑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兵器,最让人着迷的——首先要数锋利坚韧的秦青铜长剑。柳叶状剑身的秦剑,又细又长又尖,长度均在81~94.8厘米,远远超出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的宝剑(长度一般在50~65厘米)。
青铜剑,剑长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战国之际,长度普遍达到50~60厘米左右;战国晚期,一些剑超出了70厘米,最长达75、76厘米,秦代,关中秦剑的长度更上新台阶,超过了80厘米,最长者将近95厘米。
秦剑的造型是一个宽、窄、宽、窄、束腰的造型,前面是剑尖儿,呈阶段性的,由厚、薄、加厚、薄到剑尖,阶段性递减,这种设计使秦剑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过于沉重。
青铜剑在技击格斗中,首要功能是刺杀敌人、穿透对方的铠甲,劈砍、划拉只是辅助功能而居于其次。比对手的剑长出近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作为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最后巅峰,秦剑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铜剑不仅长,而且很锋利。一些剑出土时毫无锈蚀,光洁如新,锋刃锐利。经试验,一次尚能划透18层纸。这些剑表面都呈灰黄色,组织细密,没有沙眼。而且剑身表面都进行了精细的锉磨、抛光,故极为平整光亮。
秦剑剑身特长,剑茎(柄)也相对很长。秦俑一、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其剑茎长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据秦剑的长度、重量和技击实用功能推测,秦剑多数为双手使用(双手剑在某些时候单手使用亦可);少数剑茎较短者可能是单手剑。

⑤ 秦朝以后就不在用青铜铸造箭头了吗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两汉时期,中国的冶炼技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不在用青铜铸造箭头了,因为铁器更锋利!

⑥ 秦朝灭亡后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的军队很少使用弓弩

什么叫很少使用弓弩,应该说基本打仗就靠弩了好不好,上面那个基本胡说,什么养不起大量职业士兵,正因为养不起所以才要靠弩兵吧,训练一个弩兵比训练弓手耗时短多了好不?基本3天就搞定了,大体就是车阵或盾牌前面挡着,后面弩兵不停的射箭来抵御游牧民族的骑兵,就这么跟你说吧,宋朝及之前的朝代,汉唐更侧重骑兵以外,打仗基本都是靠弩,在失去战马资源以后,宋朝的弩兵更是主力中的主力,元代不用说了,骑兵加反曲弓蒙古族吃饭的家伙,至于明代火器才开始代替军队中弩兵的地位,所以你要问我什么是汉族最最传统的武器,不是唐刀,不是汉剑,是弩!

⑦ 秦始皇为何铸造十二铜人,十二铜人今何在呢

⑧ 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铜人

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是为了彰显他一统天下的功劳,同时还有对天下起着震慑的作用。

⑨ 秦朝箭头的材料

箭头 在兵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铜兵器是箭头,而这些箭头几乎都是三棱形的。秦军为什么单单选择这种三棱箭头呢?三棱箭头拥有3个锋利的棱角,在击中目标的瞬间,棱的锋刃处就会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带翼箭头有凶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风的影响,使箭头偏离目标。秦军的这种三棱箭头取消了翼面,使射击更加精准。专家对这些箭头进行了仔细分析,当检测数据最终摆到桌面上的时候,研究人员确实感到难以置信。检测结果发现:箭头的三个弧面几乎完全相同,这是一种接近完美的流线型箭头;这种箭头的轮廓线跟枪弹的外形几乎一样,枪弹的外形是为了减小飞行过程中的空气阻力,我们有理由推测,秦人设计这种三棱形箭头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秦人凭经验接近了现代空气动力学的规律,这种古老的箭头是早期飞行器当中的范本,它和今天的枪弹一脉相承。

⑩ 为什么秦朝以前的兵器。是锄头

商代、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进攻性兵器和防护装具。商周兵器质料以青铜为主,不过在商和西周时仍有石、骨等质料的兵器。钢铁兵器出现于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陨铁作为青铜兵器上的锋刃。有的青铜兵器上铸刻族徽或铭文,并常饰有华美的图案纹饰,制工精湛,也是古代的青铜艺术品。商代到春秋时期盛行车战,因此青铜兵器的制作和使用多与车战联系紧密。春秋以后铁器兴起,车战衰落,步兵和骑兵野战日益重要,兵器的材质、形状和效能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进攻性兵器 按用途可分为远射兵器、格斗兵器、卫体兵器3类。现知年代最早的青铜兵器,出土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早商遗物,有远射兵器中的箭镞和格斗兵器的戈等。后随实战需要,又产生出不同的进攻性兵器。商周的进攻性兵器主要有:①镞。远射兵器。商周时已使用了复合弓,并在矢上安装铜镞。商代的铜镞以扁平的凸脊双翼镞为基本形态,两翼侧刃前聚成锋,向后形成倒刺。西周时仍使用双翼镞,但镞锋夹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锐。东周时开始出现锥体三棱形镞,三条侧刃前聚成锋,提高了穿透力。以后又把镞铤改为铁质,这种铁铤铜镞在战国晚期的遗址中常有出土。②戈。是商周时的主要格斗兵器,在有锋刃的“援”后接安(柄)的“内”,垂直装,用于横击、钩杀和啄击。商代的戈有曲内、銎内、直内等式,以后前二式衰落,仅直内戈日渐发展,且在援与内之间设“阑”,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与的结合更加牢固,另外还在胡上设“穿”,以增加缚的牢度。从安阳殷墟西区墓葬中出土的铜戈可以看出,商代后期不但有短期一穿的铜戈,也有中胡二穿乃至长胡三穿或四穿的铜戈。西周铜戈仍用直内式,但戈与的交角由垂直逐渐加大成钝角。西周末到春秋时流行圭锋的中胡二穿戈,以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虢太子之徒戈”为代表。战国时戈均为长胡多穿,援较瘦长,援与的夹角更大。商周戈的长短,与使用的不同有关,一般说来,战车上用的戈较长,步战用的戈较短,例如湖南长沙浏城桥东周墓出土的铜戈,长的全长达314厘米,短的仅长140厘米。③矛。格斗用的长柄刺兵器。商代铜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扩展成带侧刃的扁体矛叶,然后前聚成锋,矛直通中脊,有的叶下侧设穿,有的左右两侧设环,以缚扎固矜。西周以后,矛加长,矛叶变窄,通体呈叶状。到东周末年也与镞同样,出现锥体状的矛,由棱线上伸出的侧刃前聚成锋。④戟。戈、矛相结合而创制的格斗兵器。以戈为体、矛为刺,兼有横击钩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尝试将矛和戈用联装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见于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西周时期出现了刺体合铸的戟,少数以銎纳銎,多数采用长胡多穿的形式缚。东周时期刺、体合铸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状戟刺和戈状戟体用联装的青铜戟。⑤殳。棒状格斗兵器。战国初年,出现前端带尖锋并加刺球的青铜殳,曾侯乙墓出土者并自铭为“殳”。⑥钺。用于劈砍的格斗兵器。为弧曲阔刃、两角上翘的斧形。商周时期多作为统帅权威的象征,如殷墟的妇好墓中出土两件铜钺,一件刃宽达37.3厘米,重达8.5公斤;另一件刃宽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铸有“妇好”铭文,应是权威的象征,但也可用于刑杀。⑦剑。以前刺为主,也可用侧刃劈砍的卫体和格斗兵器。西周时的铜剑很短,不过20~30厘米,仅能充卫体兵器之用。东周时铜剑有较大发展,制作日精,长度超过50厘米,剑身修长,有中脊,两侧出刃,刃作两度弧曲状,顶端收聚成尖锋。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全长55.7厘米,上有8个鸟篆体错金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作用(剑)”,是东周名剑中的精品(见彩图[越王勾践剑])。这时期的铜剑,已成为近战中的重要格斗兵器。⑧刀。单面侧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时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种柄饰马头等的短刀,只能充卫体兵器之用。另有一种直体翘首的青铜大刀,但出土数量极少,当不是主要的格斗兵器。西周时有一种可装长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铜刀,数量也很少。⑨弩。已发现的青铜弩机都是东周时期的,由望山、悬刀(扳机)和牛(钩心)构成。用铜枢(穿钉)结合在一起,无铜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长沙楚墓中出土有保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铜弩机。此外,还有其他青铜兵器,如带有星状凸刺的铜锤头、铜锤斧,以及缚在弓上保护弓干的弓(弓形器)等。
[商代 镶嵌绿松石铜戈]
[东周 宋公戈]戈" class=image>
[东周 郾王喜矛]
陨铁刃青铜兵器数量很少,是先将陨铁锻成器刃,然后嵌铸在青铜兵器上,如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的铁刃铜钺(见彩图[铁刃铜钺])。北京平谷刘家河商墓也出土过陨铁刃铜钺。此外,传出河南浚县的两件西周铁刃铜兵器,刃部也是用陨铁锻打而成的。
钢铁兵器出现于东周时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标本是湖南长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钢剑,是由含碳量为0.5%左右的中碳钢反复锻打而成,长仅38.4厘米。战国晚期钢铁兵器始广泛装备部队,钢铁兵器都是用块炼铁渗碳制成,有的刃部经过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剑。铁戟与青铜戟不同, 前有尖刺,一侧垂直旁伸刺状戟枝, 形似“卜”字,端位于刺、枝相交处,并常套有青铜銎帽。铁矛与铜矛相比体扁而修长,后接较长的,銎孔不达于中脊。钢铁剑与铜剑相比,形体有较大改变,剑体窄长,两侧刃无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锋尖锐。以燕下都44号墓出土较完整的标本测量,最长的达100.4厘米,平均长度约为88厘米。
防护装具 主要有甲胄和盾。甲多为皮质髹漆,少数用青铜铸造。胄则多为青铜,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制造,常附加青铜质的盾饰。商周时代的青铜胄和皮甲,在安阳侯家庄1004号墓有发现。铜胄面上铸出虎纹、牛纹、葵纹及目纹等图案,胄顶竖有装缨的铜管。西周时期的墓葬中也发现过青铜胄,山东胶县西庵西周车马坑中发现过青铜质的大圆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铜兽面。浚县辛村卫国墓地等处也出土过青铜甲泡。但皮甲一直盛行到东周时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数量最多且制工最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复原出十几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丝带编缀而成,整领皮甲由甲领、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构成。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编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梁,下有垂缘护颈。此外,还有髹漆的皮马甲,但尚难复原其全貌。战国晚期尖利的钢铁兵器增多,刺激了防护装具的发展,铁铠甲和兜鍪开始出现,易县燕下都遗址发掘出数量较多的铁甲片,并发现一顶由89片铁甲片编成的兜鍪。盾的形体多呈长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后设握持的把手。殷墟发现的盾牌残迹呈上缘略短于下底的梯形,盾面绘虎纹等图案纹饰。已发现的西周时期的盾也是近于长方形的梯形,多为皮质,常嵌有青铜盾饰。青铜盾饰多呈狰狞的兽面状,也有作圆形人面或仅为大圆铜泡的,这种盾饰既能加强盾的防护效能又可逞威吓人。东周时期盾面有中脊,顶部作双重弧曲的花状,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绘有精美的图案花纹。这种盾一直沿用到秦汉时期。
商周兵器的组合 商代后期车战的兵器组合,一般是由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铜戈、卫体兵器青铜短刀及磨砥锋刃的砺石构成,以安阳小屯20号车马坑出土的三组兵器为代表。步兵和骑手也装备有弓矢、戈、短刀和砺石。殷墟妇好墓出土兵器的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时有表示身份的大铜钺,以及形体较小可用于实战的铜钺,没有矛。西周时期,兵器的组合基本以格斗兵器戈和矛、远射兵器弓矢及卫体兵器短剑为主,身份较高的人则种类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号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镞、剑外,还有戟、钺、带銎刀和匕首。
东周时期车战仍盛,车战中使用的兵器组合一般是远射兵器弓矢,格斗兵器戈、矛、戟、殳,卫体兵器剑,防护装具皮甲胄和盾。与《考工记》等文献中所记的车战兵器相符。东周中晚期,步兵和骑兵日趋重要,兵器组合也有不同,据《荀子》,步兵的标准装备是远射兵器弩,格斗兵器戈和剑,防护装具甲胄。以钢铁兵器装备军队后,兵器的组合关系,可以从燕下都44号墓出土兵器中窥知一般,其组合为:远射兵器弩(弩机仍为铜质),格斗兵器戟、矛和剑,防护装置铁铠甲和兜鍪

阅读全文

与秦朝为什么不用铸造箭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泉州市洛阳区五金机电城 浏览:517
lr工具箱解锁无反应 浏览:239
郑州五金劳保市场 浏览:214
图甲为验证动能定理的实验装置图 浏览:985
重庆量鑫机械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29
冰箱不制冷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485
中段电子阀门是什么 浏览:391
鱼缸制冷器桶里怎么清理 浏览:469
永康市金泉五金制品厂 浏览:174
仪器清关需要什么材料 浏览:716
圆柱滚子轴承如何定位 浏览:176
co气体浓度检测装置间距 浏览:337
设计远程防盗报警装置的目的 浏览:450
机械宇宙叫什么主义 浏览:170
怎么检测同频率超声波 浏览:268
什么是超声波检测工艺卡 浏览:426
沉淀实验装置的原理 浏览:242
轴承和轴承盖之间的放的是什么 浏览:462
地暖管道阀门滴水 浏览:175
北京海淀哪里卖二手健身器材 浏览: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