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用什么器皿饮茶
1、 青铜礼器
礼器是宗庙中和宫室中陈设的器物,使用于各种祭祀、宴飨和各种典礼仪式的场合。礼器包括酒器、饪食器、水器、乐器等,每一种器类又可分为十几种或二十几种器名。青铜礼器包括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四个大的门类:
(一) 饪食器: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铺、盂、俎、匕等
鼎 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飨等各种用途。夏代晚期——两汉乃至魏晋。有圆鼎、方鼎、扁足鼎等形式。
鬲 盛粥器,商代早期出现,西周中期以后盛行,战国后期消失。
甗 蒸饭器,全器分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称为甑,下为鬲,用以煮水,中间的箅通汽以蒸于甑。商代中期——周初
簋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商代中期——西周。重要的礼器之一,和鼎配合使用。
簠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西周中出现,基本形制为长方体,器盖相同,分置可成二器。
盨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西周中出现,基本形制为椭圆体,盖可仰置盛物。
敦 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具。春秋中期出现。其基本形制是上下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也有上下不完全对称,或完全对称的。
豆 盛放腌菜、肉酱等和味品的器皿。商代晚期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
铺 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盂 大型盛饭器,它与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取自盂中。商代晚期出现
俎 切肉、盛肉的案子,与鼎配合使用。商末、周初之俎形制为长方形案面,中部微凹,案下两端有壁形足,也有案下附铃的。
匕 挹取食物的匙子,常与鼎、鬲同出。最早见于商代晚期。体呈桃叶形,有长柄。
(二) 酒器:爵、角、觚、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瓿、盉、枓、勺、禁等。
爵 饮酒器,夏代晚期始出,盛行于商代晚期。
角 饮酒器,形制与爵相似,但无流和注。流行于商末周初。
觚 饮酒器,其形制为喇叭口、细腰、高圈足的容器。初见于商代早期,主要盛行于商末和周初。
觯 饮酒器,有椭圆体和圆体两种形式。初见于商代晚期,西周早期亦甚流行。
斝 容酒器,行裸礼时所用,或兼作温酒器,初见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周初。
尊 容酒器,初见于商代中期,盛行商末和西周时代,尊的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和鸟兽尊等三类。
壶 容酒器,有圆形、方形、椭圆形、扁形等形式,一般有提梁及盖,是酒器中的大类。商代中期——战国流行,秦汉以后器形的变化相当复杂。
卣 容酒器,是专用以盛“柜”(一种酒)的祭器,有圆形、方形、椭圆形、鸟兽形等形式,并有提梁和盖。最早见于商代晚期,流行到西周早、中期。
方彝 容酒器,方形,有屋顶形盖,有的两侧有耳,初见于商代晚期,流行于商末周初。
觥 容酒器,口部一侧有流,腹部作椭圆形或长方形,盖至流口的一侧往往饰兽头。另一种形式是整器为兽形。有的觥内附有酌酒用的斗。主要盛行于商末周初。
罍 容酒器,高体的大型或中型有盖酒器,有圆体和方体两类。盛行于商末周初。
瓿 容酒器,大型酒器。流行时间短,仅在商代中、晚期。
盉 酒器,盛玄酒,以调和酒味浓淡。最早见于夏代晚期,早期的流置于顶上,晚期的有提梁,流行时间很长,直至战国以后。
枓 挹酒器,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弯曲形的长柄。商代晚期——西周。少见。
勺 挹酒器,与枓的作用相似,所不同的是一个小杯连铸一条直柄。商代晚期器。
禁 承酒尊的器座,有方形和长方形两种。少见,最早见于西周早期,春秋偶尔也有。
(三) 水器:盘、鉴等
盘 承水器,与yi配合使用,以yi浇水于手,以盘承接弃水。商代中期——战国。
鉴 盛水器,也可盛冰。形体一般很大。春秋晚期和战国时代最为流行,西汉时期仍有铸造。 http://..com/question/56652026.html?si=1
⑵ 春秋战国时吃饭是用什么器皿
出土文物表明我国在旧石器时代的古人就发明了烧制陶器,最早的陶器出土于江西距今约8000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普通人用陶器碗吃饭,贵族用同期或金银器做的碗吃饭。
⑶ 在中国战国时期有哪些攻城器具和防攻城器具谢谢!
在战国的时候有
云梯
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以攀登城墙的攻城器械。《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说:“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故登高侦察敌情,是云梯的另一功用。一般认为,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巧匠公输般。战国时期的云梯,从战国水陆攻战纹铜鉴所示图案判断 ,系由3部分构成:底部装有车轮,可以移动;梯身可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于城墙壁上;梯顶端装有钩状物,用以钩援城缘,并可保护梯首免遭守军的推拒和破坏。唐朝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很大改进:梯身(主梯)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在底盘上;在主梯之外,又增设一具活动的上城梯(副梯),其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可以沿着城墙壁面上下滑动,谓之飞云梯;云梯的底部则“以大木为床,下置六轮”。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而活动的上城梯的设计,则大大降低了云梯在接敌前的高度。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设上城梯,便可“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同时又保证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与城缘接近,免遭守军破坏。宋朝的云梯结构有了更大的改进,采用了中间以转轴联接的折叠式结构,并在梯底部增添了防护设施。此外,上城梯(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有飞梯、竹飞梯、蹑头飞梯等。这些改进,使登城接敌运动简便迅速。明朝以后,这种笨重的巨大云梯,因无法抵御火器的攻击,遂逐渐废弃。
云梯是一种攀登城墙的工具。相传云梯是春秋时的巧匠鲁班发明的,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当时取名叫“钩援”。春秋时;鲁班加以改进。战国时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唐代的云梯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到了宋代,云梯的结构又有了更大改进。据《武经总要》所记,宋代云梯的主梯也分为两段,并采用了折叠式结构,中间以转轴连接。这种形制有点像当时通行的折叠式飞桥。同时,副梯也出现了多种形式,使登城接敌行动更加简便迅速。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云梯吸取了唐末云梯的改进经验,将云梯底部设计为四面有屏蔽的车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面,人员在棚内推车接近敌城墙时,可有效地抵御敌矢石的伤害。古代攻城用的梯子种类很多,云梯算是巨大笨重、结构较为复杂的一种。三国时,孙权手下大将甘宁,率兵攻打曹操的皖城,攻城的时候,原打算派兵士运土筑土山,竖云梯,架飞桥,接近敌城墙,但大将吕蒙认为此法费时费力,不如乘军队士气正锐,用弓弩石炮强攻,可速战速胜。果然,最后以强攻取胜。
攻城在古代有多种方法,但多是以迅速登城为决胜前提,架梯必须果敢、迅速、乘虚入城。所以常用的有各种轻便简单的飞梯。汉代时,汉军攻打郅支城,该城外设一道木城墙,内设土城墙,防守相当严密。攻城兵士先用弓弩仰射,击退城上守兵,用火烧毁木城,持弩弓,操长戟冲入木城,然后迅速接近土城,四面架梯,缘梯登城,很快捣破了内城。这种攻城方式便是强攻,尽量缩短双方对峙时间,一鼓作气,迅速攻破城防,所以必须使用轻便飞梯,飞梯结构简单,重量轻,多是木制竹制。宋代飞梯长二三丈,首端装有双轮,便于蚁附登城。另外还有“避檑木飞梯”、“蹑头飞梯”、“竹飞梯”,形制略有差异,但都轻便实用。
撞车
人抱的叫撞木,车载的叫撞车.更高级的叫冲车.
撞木,撞车上的部件。 明 王圻 《三才图会·器用五·撞车图说》:“撞车:上设撞木,以铁叶裹其首,逐便移徙,伺飞梯临城,则撞之。”
冲车:也叫「临冲」或「对楼」,是一种被装甲起来的攻城塔,即以冲撞的力量破坏城墙或城门的攻城主要兵器,属于中国古代攻城器械。
临冲吕公车,是一种安有八个车轮、高五层的攻城塔。最下层是推动车前进的士兵,其它四层装载攻城的战斗士兵。车高约12米、宽6米、长8米。
冲车利用自身的高度,从车中直接向城内射击,也可用来接近城墙,破坏女墙(垛墙),直接攻打城墙上的守敌。车中除了装备有各种长兵器,还常常装载强弩、石炮等重武器
因为字数有限防城工具就简单的说下
在战国时期大多都是有箭和石头防御
⑷ 战国时期士兵使用的兵器是什么样的
战国时期诸国林立,各国所使用的兵器也不尽相同,兵器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这些都是战国中各国出现过且使用过的兵器。但是这其中最主要使用的兵器是剑、矛、戟、弓、弩。
但是也有特殊的军队穿着特殊的衣服用着特殊的武器,比如说当时的赵国,赵国由于毗邻边境,经常和胡人作战,所以为了应对胡人,就有一支特殊训练的精锐军队,叫做魏武卒。魏武身着精锐重甲 ,左手持盾 ,右手握矛 ,腰上配剑, 另背重弩和箭矢,是很稀罕的精锐部队。各国有些国家也有这样的精锐,武器配备很完整,但是这样的军队数量在总数中占比很小。
⑸ 战国时期的兵器大多用哪种材料制成:
青铜 青铜器(Bronze Ware)是由青铜合金(红铜与锡的合金)制成的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时期的青铜时代。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
⑹ 战国时期什么工具广泛使用
战国时期铁器广泛使用
⑺ 战国时期的兵器大多用什么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前221年这段时间,有史料记载的共有剑、弩等16种兵器,材质为青铜。
春秋时代,诸侯纷争。剑,作为一种短兵器,在越国众多兵器群中数量最多,型制最工。史籍记载,绍兴城东南的铸铺、上灶、下灶等地,为越人铸剑的宝地。“吴戈越剑”名重一时,誉满海内外 。而且也反映了越国匠师们掌握这一工艺的娴熟程度。“越民铸宝剑、出匣吐寒光”的赞叹。
春秋战国时期,剑在战争中大量使用,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黄、锏、挝、殳(棍)、叉、耙头、锦绳套索等社会上也盛行佩剑的风气,不仅军士佩剑,而且贵族、官吏亦佩剑。君王以佩剑为爱好,除护身外也常作为礼仪上的必佩之物。在绍兴市区已出土了数十柄,柄柄造型美观、质地坚硬,它们虽在地下长埋二千余年,却仍寒光逼人。可以说,越国青铜剑的制造,独具特色的越国青铜文化的最高成就。绍兴博物馆展出的七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质地精良,造型各异。其中的一把平脊剑,通长42.2厘米,剑身宽3.8厘米,剑格饰有香草虺纹,剑首满饰斜方格纹,茎上铸有两周凸箍,箍上铸有横竖相间的条纹,剑锋留有明显的淬火痕迹,似未经使用,拟为越军将士殉葬之物。
⑻ 战国时期农民用什么材质的工具耕地
铁犁牛耕。多数用两只牛抬杠,用长单直辕犁
⑼ 春秋战国时用的器具除了铁器还有什么
青铜器,当时的酒器、兵器主要还是青铜器(到汉代铁制兵器才逐步取代青铜兵器),铁器主要应用于农耕方面。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