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青铜器《司母戊鼎》是什么朝代的
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2. 司母戊鼎制作于哪个朝代
商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3. 司母戊鼎是那个朝代的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4. 司母戊鼎反映了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望采纳,谢谢
5. 历史上哪个朝代,铸造的第一青铜器司母戊鼎
扑朔迷离的历史真相,不为人知的尘封往事。欢迎进入大古的历史奇妙屋。
2006年7月13日,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殷墟以独具风格、规模巨大、规划严饬的宫殿建筑和商王陵墓体现出恢弘的都城气派而卓绝一时;以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应用广泛的青铜器而闻名中外;
专家通过分析认为,“戊”最有可能是武丁或祖甲王的妻子。司母戊方鼎的样式、化学成分与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墓中出土的“司母辛鼎”非常相似,因而推断“戊”是武丁的另一位王后。
司母戊方鼎很可能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纪念母亲而制造的祭祀用具。
司母戊鼎从历史、工艺上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2005年,国家在司母戊鼎出土的地点建起了殷墟博物馆,在殷墟出土的国宝级精品文物在馆中集中展列。
大家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进行讨论留言,后台看到会及时回复大家。
6. 司母戊鼎的简介
1、司母戊鼎又叫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
3、后母戊鼎初为乡人私掘,因体积过大,为防日军抢走,将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于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铜鼎从南京调往北京,存于新建成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至今。
4、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6)司母戊大方鼎铸造于什么朝代扩展阅读:
文物价值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历史留下的谜团 司母戊鼎是何神秘物件
司母戊大方鼎是公元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人们即使锯断了鼎的足也难以搬运,又担心被日本人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直到抗战胜利后,公元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鼎的制作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在当时,鼎“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即所谓的“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其腹内壁铸造的铭文“司母戊”究竟是何意呢?对铭文的解释也成为我们了解司母戊鼎用途的关键。
令人奇怪的是,同为武丁王的王后,司母戊鼎的体积几乎是司母辛鼎的2倍,重量则是它的6倍。不久,考古人员在当年司母戊鼎出土的下方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甲字型大墓。
在殷墟王陵区中共有大墓11座,这些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戊”的墓葬规格仅次于商王。而武丁的另一位王后——女将军妇好,她的墓葬并没有进入王陵区。在12位商王中,每一位商王通常都有十几个妻子,为什么仅仅只有武丁的王后“戊”,墓葬有如此高的规格呢?这成为历史留给我们的另一个谜。
7. 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的
司母戊鼎是商朝的。
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其名称是按照惯例依据铜鼎内壁上的铭文而定的。
司母戊鼎最初是在1939 年被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农民所发现,但为了避免文物落入日寇手中,村民们在将它掘出之后又重新埋入地下,直到1946年4 月,这座大鼎才再次被挖出。
后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后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喜欢吃各种食物的神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
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后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中国高超的铸造水平。
8. 司母戊鼎是什么朝代制作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用途~有什么用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约80米。大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是,由于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强购,当时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后,先存放在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解放后称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又将方鼎运到北京展出。现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是原鼎的复制品,真品早已作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保护起来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见的青铜器贵重文物,它是迄今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巧,一向为世人所钦羡。它的价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
大鼎的腹内长壁上有三个铭文“司母戊”。关于这三个铭文如何解释,目前学术界有三种说法:(1)一般的解释认为这鼎是商王为祭祀他的母亲戊而铸造的。“司”解释为职司、官司、典司。(2)另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一个氏族的名称。(3)第三种解释把“司”释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还有把“司”释作王后的“后”字的。“母戊”是谁呢?最早的推测,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亲,作器者则为文丁。卜辞记载文丁的配偶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却不见记载,因此陈梦家同志认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据此,则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陈梦家:《殷代铜器》见《考古学报》1954年第7册第30页)。另一种意见认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为祖庚、祖甲、或廪辛、康丁。这样,该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遗物(《考古》1977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国殷代青铜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谱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结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铜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们又对铜、锡、铅三元素用化学分析的沉淀法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铜占84.77%,锡占11.64%,铅占2.79%,这一分析与《周礼·考工记》上说的“六分其金而锡居一”的记载基本是相符的。
关于大鼎的铸造方法,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观察分析,认为大鼎是采用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铜液。从铸造痕迹来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块范铸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铸造技术,标志着商代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9. 司母戊鼎是哪个朝代青铜器的代表
商代。后母戊鼎(一称司母戊鼎),全称为后母戊大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