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属工艺的历史
唐代铜器,因陶瓷工艺的迅速发展而在某些日用器皿上相对减少,甚至被替代,但仍获一定发展。像河南洛阳西郊涧河西唐墓出土的铜盘、铜洗和铜灯,内蒙古赤峰唐墓出土的铜碗、铜薰炉、铜勺和铜匕,安徽太和唐墓的铜粉盒、铜灯等,造型轻薄单纯,比较实用。西安博物馆收藏的有唐睿宗景云二年(711)铭文的铜钟,重万余斤,钟身饰有舞狮、翔鹤、云纹、宝相花等纹样。然而此时铜器中最具特色和水平的,要属铜镜。唐代铜镜,庄丽丰满,风采迥异,质纯而精,镜面光亮平滑。由于合金中锡的成分增多,色泽净白如银。早期常见花饰纹样有葡萄海兽纹和云龙纹等;中期葡萄海兽纹渐次减少,鹤衔瑞草纹等图案增多,装饰精美的双鸾衔绶、宝相花缠枝花、狩猎和打马球等镜纹,以及加工特别精致的金银平脱、镶嵌松石和螺钿的花鸟镜,都完成于玄宗开元 (713~741)、天宝(742~756)年间;晚期制作较简略,素镜渐多。唐镜的图案构成,突破了从镜钮到边缘同心圆的层层布局,多应用散点和适合的章法,简练明快,完美和谐。另外还创有多种花式镜,常见的有葵花、菱花等多种形式,并新创无钮有柄手镜,使用更为方便。其装饰技法,除传统的浮雕、浅雕、剔雕外,尚有贴金银、嵌宝石、镀金、彩釉和漆绘等。
宋代的金属工艺是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已排除了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异国情调,适应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制造了大量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属器皿。
宋代金银器已非常发达。皇家所用的金银皿由少府鉴、文思院掌造。据记载都城汴梁已有金银铺,南宋朝廷及王公贵族对金银器的需求有增无减。从记载及考古发掘来看,宋代金银制品多为酒器、茶具和装饰品。1959年,在四川德阳出土了大量宋代银器,除茶酒器具外,还有许多日用器皿。其中一只银盒上刻有双孔雀,外饰缠枝花,精美可爱。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鸡心形金饰,集镂空、錾刻、掐丝等技艺于一器,说明北宋江宁(今南京)金银制品作工精细,技艺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内)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绳祖夫妇墓出土的八角形银杯、八卦纹银杯、银梅瓶、银丝盒等都是南宋银器的崭新造型。四川德阳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镇银铺打造的银梅瓶、形器、执壶、尊、托杯、壶、刻花盒等器形,锤工整,比例协调,有着恬静舒畅的特点,反映了南宋城镇金银器普遍发展的趋势。宋代铜器继唐局铸和南唐官铸,又有了一定的发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铫、瓶、熨斗、火锹、火筋、火夹、沙锣、匙筋、香炉、帘钩及杯、盘、壶、罐、盒、炉等。造型大都简洁洗练,注重实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与瓷器相似,可能为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佛像、祭器、乐器等也有一定的生产。宋代铜器工艺中重要的有仿古□器和铜镜两类:①仿古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礼乐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产,其器物铸造精工,忠于原器,造型敦朴古雅,对后世仿古器的生产有一定影响。②铜镜,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产,成为铜器行业中的主要产品。宋代铜镜注重实用,不崇华侈,器体轻薄,装饰简洁,形状仍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亚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圆角式、菱角形及带柄等多种形式。背面多铸有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楼阁、船舶、祥瑞、四灵、十二生肖、八卦、星象、字、摩竭、铭抨等图案纹饰,亦有光素无纹者。图案处理常采取隐起、阳线并用,以线的韵律、节奏来增强纹饰的起伏与重量,克服了因体薄而造成的轻浮单调的感觉。其中的动植物图案,形象准确,姿态生动,构图丰富多变。山水人物图案的构图处理富有绘画效果。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临安(在今浙江省)、饶州、吉州、抚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辽代的金属工艺,既受波斯萨珊王朝的影响,又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并根据本民族的生活习性而创造了富有特征的金属工艺。如鸡心壶、八角铜镜及鎏金凤冠等。金代的金银器出土甚少,铜镜有四手观音双面镜、观音纹阳燧镜、双兽连珠镜、莲花八乳镜、双鱼镜等。西夏对金属工艺比较重视,设有专门机构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银器残件以及鎏金铜卧牛等。在金属工艺发达的基础上,金银工艺也随之发展,在部分铜铁器物上按图案阴槽,填以金、银、丝、块、圈、点等,构成优美的装饰,与原器质地相映成辉,光彩闪烁。
元代金属工艺以金、银、铜、铁、锡为其主要原料,以铸、锤、□、錾、刻、编、累、掐、嵌等技术制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级工艺美术品。当时的贵族阶层和酒楼饭庄都普遍使用金、银器。但朝廷对金器如同玉器一样控制极严,只准五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金器工艺以掐、累、镶嵌技术为其尖端,亦称金细工艺。除了以金制成器物之外,还削金为泥,锤□为箔、丝等,用于丝织、漆器、木器的装饰及镀金以饰银铜之器。银器没有金器贵重,在城乡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银器工艺在技术上与金器相似。见诸著录或款识的金银工匠有朱碧山、谢君余、谢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其中以朱碧山最为知名,他与书画家柯九思有过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虾杯、蟹杯等,另还铸造过昭君像、达摩像等陈设和金茶壶。铸铜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铜镜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备用器,多重实用,精美者较少。 金属工艺明代金银器工艺的特点是与宝石镶嵌结合。内廷设银作局,专为皇家打造金银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种金银器物等。清代内廷金银器由养心殿造办处制造。康熙五十四年造双龙钮金编钟一套16件,共重460余公斤。乾隆年间最大的金塔高约5.33米,用金11119余两,现存的弘历皇帝母崇庆皇太后金发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余两。银器作为金器的代用品,制成首饰、器皿,通行全国城乡。铸铜工艺获得了特殊发展,最著名的是铸于永乐年间,现存于北京大钟寺的金刚华严钟,通高6.94米,外径3.3米,重约 46.5吨,为国内现存最大铜钟。钟内外铸有《华严经》、《金刚经》、《金光明经》等,共22.7万余馆阁体楷字。字体典雅严谨、端庄秀媚。宣德鼎□,因产于宣德年间,又称宣德炉,以后历代均有仿制。据文献记载,是以外国的铜、铅、锡、□砂、紫□、胭脂石、安澜砂等原料,经多达十二炼后成器,以充庙宇供器或室内案头陈设。因其名贵异常,传世稀少,故内廷与厂肆仿制成风。铸铜名家胡文明、张明歧、石叟等皆有制品传世。紫禁城内的铜狮、铜炉、铜缸、铜龟、铜鹤等陈设足以代表乾隆年间铸铜工艺的水平。
金银工艺是铁器的装饰,在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盛行。多层镂空金银铁碗套是藏族铁金工艺的精华。清初安徽芜湖铁工汤鹏,创铁画,锤锻铁块,制成多种书画作品,别具一格。锡器作为银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间,明末清初归复善制锡壶,继之者有朱坚、陈鸿寿等人,所制锡壶颇受文人赞美。
⑵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金银器中包含有哪些器皿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金器2000多件、银器900余件,主要为清宫遗存,可分为礼器、祭器、册宝、生活用具、金币、首饰、宗教用器、刀具、礼品、镶嵌等,数量多,品种全,是清代金银器的主要作品集合地。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银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后妃御用的金银器最为丰富,其中有礼乐器、生活用具和各种陈设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龛塔、供器、法器等(宗教文物中的金银器另有介绍)。这些器物的工艺制作采用了铸造、锤鍱、錾刻、累丝等多种技术,还有许多金银器镶嵌着珍贵的宝石、美玉、翡翠、碧玺等。这些金银器大多造型别致,纹饰精美,极富宫廷特色,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中金器精品有32件,明细如下:
八成金累丝万年如意 清
九成金方瓶 清
金镶珠石累丝香囊 清
金镶紫檀柄玉顶漏匙 清
五成金錾花执壶 清
八成金印匣 清
青玉柄金羹匙 清
金錾云龙葫芦式执壶 清
金錾团寿囍字茶碗 清
八五成金弥勒菩萨像 清
金镶珠石点翠簪 清
金鹤式香熏 清
九成金嵌色石宝塔 清
金嵌珠杯盘 清
八成金葫芦 清
赤金錾花餐具 清
九成金镶石圆盒 清
八成金带座佛龛 清
紫檀镶金嵌玉箸 清
金镶紫檀柄玉顶果叉 清
金嵌宝石葫芦式盒 清
金立双凤盥盆 清 生活用品
金发塔 清乾隆 供器
金累丝嵌宝石八宝 清乾隆 供器
鎏金杯 唐 生活用品
鎏金刻人马狩猎纹杯 唐 生活用品
金嵌宝“金瓯永固”杯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金嵌珠錾花杯、盘 清 生活用品
金錾云龙纹执壶 清 生活用品
金錾花高足白玉盖碗 清 生活用品
九成金雕花嵌石八角盒 清 生活用品
錾花金执壶 清 生活用品
重要银器精品13件如下:
银寿字火锅 清
朱碧山银槎 元 朱碧山 生活用品
银提梁壶 清雍正 矿银成 生活用品
银刻花山水人物提梁壶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银鎏金嵌珐琅砚盒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银鎏金錾花葫芦式执壶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银錾花梵文贲巴壶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银累丝双龙戏珠纹葵瓣式盒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银烧蓝累丝圆盒 清 生活用品
银累丝花瓶 清 生活用品
银温酒器 清 生活用品
银錾花梅花式杯 清 生活用品
银烧蓝暖酒壶 清 生活用品
⑶ 嘉兴民风民俗
嘉兴民风民俗:崇文好学 秀慧工巧
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
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习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⑷ 嘉兴市属于哪个省
嘉兴市属于浙江省,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
嘉兴市东临大海,南倚钱塘江,北负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运河纵贯境内。市城处于江、海、湖、河交会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与沪、杭、苏、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市境为太湖边的浅碟形洼地,地势大致呈东南向西北倾斜,由于数千年来人类的垦殖开发,平原被纵横交错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错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种粮、湖荡养鱼的立体地形结构,人工地貌明显,水乡特色浓郁。
(4)银槎杯是用什么方法铸造的扩展阅读:
嘉兴话俗称“嘉兴闲话”,是一种吴语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嘉兴话和北部吴语中的其他方言如苏州话、上海话、湖州话、绍兴话、杭州话等基本能互通。
嘉兴话拥有29个声母,具有全浊音。嘉兴话拥有43个韵母,具有入声韵。嘉兴话拥有7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阴入/阳入。
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的局面。
⑸ 泽国的风俗或习俗
嘉兴市境地处太湖流域,水乡泽国,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时地跨吴越,史称“吴头越尾”,因此兼有吴“泰伯辞让之遗风”与越“夏禹勤俭之余习”。楚并越后,又接受了百余年楚文化的影响。自秦(前222)实行郡县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兴一直归属会稽吴郡,语言亦属吴方言区,故民间习俗以吴俗为主流,江南水乡特色鲜明,有别于省内山区、半山区。西晋末与北宋末,国家二次动乱,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带来了中原文化,优势互补,使嘉兴民风融合了中原风俗的成份,独特性与多元性并存。民风秉礼勤劳——嘉兴介苏杭间,“土膏沃饶,风俗淳秀”,“不忧冻馁”。“其俗少阴狡”,“能秉礼义,务耕织”,“尺寸之土必耕,机轴之声不绝”。
秀慧工巧——嘉兴“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仅表现在人的聪慧文雅上,而且表现在精于劳动制作。历史上,嘉兴的农业、手工业技术水平高,且多创造。元代,除丝绸制品以外,漆器和金银器皿都精美绝伦,如传世的西塘派剔红漆器,朱碧山银槎杯都是国宝,形成了“百工技艺与与苏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学——嘉兴自古“罕习军旅,尤慕文儒”, “文贤人物之盛前后相望”,“在宋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兴于学,处廛者亦类皆鸿生硕彦”。 “衣冠之物,焕然可观”。“好读书,虽三家之村必储经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孙读书”。
进取求新——嘉兴因地处两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并蓄的特质,乐于接受新生事物,适应潮流,开通风气。南宋时嘉兴成为畿辅之地及 “龙兴之地”,嘉兴人抓住这个机遇“善进取,急图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的开宗立派,也是这种进取求新传统的延续。民俗嘉兴民间习俗与当自然地理条件和民风民性有着巨大的关系,是当地民风的在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中的特定表现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间文学的一种重要载体。这些风俗习惯有的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约定俗成的。
嘉兴民俗大致可以分为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礼仪习俗、岁时习俗、庙会习俗等几大类。由于嘉兴古代农业发达,稻作习俗和蚕桑习俗最为普遍且最具特色。
⑹ 朱碧山的成就及荣誉
当时达官名流都以能得到他的作品为荣。当时诗人名士如虞集、柯九思、揭奚斯(揭傒斯)等都曾求他雕造银槎杯作为酬酢的酒器。元天历年间曾为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鉴赏家柯九思制作灵芝形酒杯,精奇格致。清代名流孙承泽家曾有此物,杯首刻“岳寿无疆”四字,槎中凿张骞像,手持一支机石,杯腹有“欲渡银河隔上阑,时人浪说贯银湾。如何不觅天孙锦,只带支机片石还”28字篆书诗句。清人宋琬藏有一银槎,杯腹有文辞:“至正壬寅(1362)吴门朱华玉甫志”。
后世名士诗人亦交相赞誉。诗人朱彝尊、曹尔堪、厉鹗等对朱碧山槎杯皆有题咏。朱彝尊对朱碧山的银槎更是赞赏不绝,作有长诗《银槎歌》。
然而,流传至今的作品,仅槎杯一种,被称为“朱碧山银槎”,在世界范围内,已知存世作品仅4件。一件为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名“龙槎杯”,用白银铸成独木舟状,中空,可以贮酒,槎上乘坐一人,槎和人身均为铸成后再加雕刻,头、手部分焊接无痕。此人头戴道冠,足登云履,长须宽袍,斜坐凝视手中所执书卷。槎杯腹底刻有楷书“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为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一诗;口底刻行楷“贮玉液兮自畅,畅银汉兮凌虚,杜本题”;正面槎尾上刻有“龙槎”两字,槎尾后部刻楷书“至正乙酉魏塘朱碧山造于东吴长春堂中,子孙保之”,图章为篆文“华玉”两字。国内还有一件收藏于江苏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原藏承德避暑山庄清行宫的银槎,曾在伦敦中国艺展中展出,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另一件原在圆明园,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时为英国人毕多夫所盗,现藏美国克利夫兰博物馆。从某种意义上讲,朱碧山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工艺装饰雕塑和小型玩赏性雕塑的成就与艺术特色。
⑺ 元代金银器有什么特点
元代沿袭唐宋以来的官府手工业机构,设有金银器盒提举司,专职掌管皇室及贵族用金银器的制作与供给。
元代银器的制作中心在浙江和江苏。元陶宗仪《辍耕录》记载:
浙西银工之精于手艺,表表有色者,有嘉兴朱碧山、平江谢君余、谢君和、松江唐俊卿等。
这些大师名匠的作品,传世极为罕见,仅见元代最负盛名的朱碧山大师的名器银槎。槎,是木筏的别称。古代神话传说中往来于天上的木筏称为星槎。元明以来,酒杯作成槎形,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赏。
该银槎形为破土蟠蜿的老根,桠杈之上瘿结错落,枝杈纵横。一仙风道骨的老者倚槎而坐,右手执卷,专心研读。槎杯是用白银铸成以后再施雕刻的,道人的头、手及云头履等皆铸后焊接而成,浑然一体,毫无痕迹。
正面槎尾上刻有“龙槎”两字,杯口下刻有“贮玉液而自畅,泛银汉以凌虚,杜题”行楷14字,槎下腹部刻有“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刘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楷书20字。尾上刻“朱碧山”款识。这件银槎杯造型独特新颖,意韵恬静超脱,极具文人性情,工艺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是一件稀世艺术珍品。
元代以苏州地区为中心的金银器制作业十分发达,苏州吴门桥元末张士诚之母曹氏墓发现的一批金银器,反映了元朝金银器制作的高超水平。其中盛放整套银质梳妆用品的银奁和银质镜架,既完整又完美。
此银奁呈葵花状六瓣形,通高24.3厘米,共有上下3层,各层之间以子母口套合,上面有器物盖,下有银托盘。
银奁上层盛放银刷两把,银镜、银剪和银刮片各一件。中层内置银圆盒4件,小银罐一件及大小银碟各一件,应该是化妆盒,分别盛有粉、胭脂、黄绸粉扑;下层有银质梳、篦、脚刀、小剪刀、小盂各一件。奁内用具品种齐全,小巧玲珑,制作精细。
银奁的表面和奁内的小圆盒、银篦、银梳、把以及托盘盘心都饰有四季花卉组成的团花,有牡丹、芍药、海棠、荷花、梅花、灵芝等,这些传统花卉图案象征着富贵、长寿、喜庆、吉祥。
众多的随葬器皿最精美独特的是银镜架。镜架呈折合式,整体由前后两个支架构成。后支架为主体,架身通高32.8厘米,宽17.8厘米,由两根竖杆、3根横杆构成,可分为上、中、下3部分。
中部竖向分为3组:中心一组,上段如木方形,錾饰连续卷草纹;下段为浮雕团龙纹;左右两组,仿佛窗式,装饰各自对称,上下开雕柿蒂形状的框栏,中段镂雕缠枝牡丹。
上部作如意式样的框架,栏内雕镂“凤穿牡丹”,顶端联络有流云纹衬托的葵花。有荣华富贵、丹凤朝阳之意。下部分为支架,底部横档安置活络底板,一饰突起的六瓣葵形边框,中间浮雕鸟雀花草。
前支架为副架,造型与主架下半部完全相同,套八主架以销钉相结合,可开可合。副架上部横杆安置活络面板,一端以双钩斜向连接于主架中部的圆眼,成一斜面以置银镜。
面板饰六瓣葵瓣边栏,内饰浮雕太阳和寓意月亮的月兔。日月象征君后,比喻圣贤,这日月图像构思在置镜的面板,别有妙处。主副支架栏杆出头部分均作如意头,象征吉祥。
银镜架设计构思新奇,仿木制框架式结构,折合式支架,开合自如。造型豪华端庄,雕镂的装饰玲珑剔透,虚实相宜,体现了设计者的匠心。
这些纹饰,装饰繁缛,工艺极其精湛,全是用锤子工夫,一凿又一凿精心锤敲出来的。镜架上的纹饰犹如浮雕,凹凸得宜,层次分明,凿子如刻刀,凿凿清晰,点点均衡,敲击之后,龙腾四海,凤舞九天。
江苏省金坛洮溪发现有元代银盘,口径16.5厘米,板沿浅腹平底,在底部刻有阿拉伯文的回历纪年铭文,经译为回历“714年1月”,即1314年。这为探讨窖藏的时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洮溪还发现了一件元梵文盘,其口径14.8厘米,板沿浅腹平底,盘口沿刻一周回纹,盘底上压印梵文,周围一圈为韦驮之降魔杵,梵文经鉴定为六字真言的首字“唵”。
元代金银器在宋代的基础上,其形制、品种都有进一步的发展,并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时代风格。元代由于历史较短,金银器为数不多。然而从文献材料上看,当时的金银器饰品并不稀见。
从总体上看,元代金银器与宋代金银器相近似,其中银器数量多。金银器品种除日用器皿和饰品外,陈设品增多,如瓶、盒、樽、奁、架等。
元代大多数金银器均刻有铭款,这对研究元代金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如洮溪元代窖藏蟠螭银盏,口径6.8厘米,通高3.9厘米。直口圆腹圈足,有一螭虎龙攀缠外壁,头部伸出盏口,螭虎龙的造型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盏内壁刻云螭纹,盏口外沿印有“范婆桥西徐二郎花银”的戳记。
湖南省津市一处元代金银器窖藏,发现有金器6件,银锭两件,其中两件八棱龙凤纹双耳金套杯和花果金簪最为精致。
八棱龙凤纹双耳金套杯共两件。其中一件通高6.3厘米,口径7.8厘米,底径4.3厘米,重95克。金器以黄金制成,敞口呈八棱形,内外两杯相套。内杯口沿外卷,圆底,高3.2厘米。杯内有墨书痕迹,字迹模糊不清。
外杯平沿,口沿下累刻一圈回纹,上腹八棱形,饰对称双耳,下腹内折,底腹圆,焊接喇叭形圈足。纹饰以模印为主,局部錾刻。
八棱之间凸起框内分别模印花卉、龙凤纹。龙作盘曲状,毛发向上飘拂,口皆张,龙鼻上卷,背錾刻点状纹。凤作飞舞状,嘴如鹰勾,翎毛飘扬,凤翅舒展,凤尾舞动,仿佛在凌空旋转翱翔,栩栩如生。该器物纹饰华丽,造型高贵典雅,应为元代达官显贵使用之物。
⑻ 古代 著名 银匠 叫什么升的
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