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掩体 是什么意思啊 在很多地方都看到这个词啊
掩体是个人的第二条保护线。它的主要用途是使你免遭寒冷、灼热、潮湿和风吹之苦。掩体相对的重要性是由天气状况决定的。
地点的选择
下面几条是指导你选择掩体位置的最好方针。
·靠近可以发信号和接收信号的地方。
·靠近食物和水源。
·足够大而且平坦,确保自己能够舒服地躺下。
·能够得到足够的材料来建造你所需要的掩体。
如果掩体位于赤道以北的话,那么理想的通风口应当是朝南的,如果在赤道南部的话,理想的位置应当是朝北的。这样的话,白天掩体内就能得到足够的光线和热量。建造掩体时入口处要朝东,这样的话,它就能迎来最好的晨光照射。
避开危险的环境
·避开可能发生雪崩的山坡。
·避开有突发洪水可能性的排水区域和干的河床。
·如果靠近水源的话,要将掩体建在潮水可以影响到的位置以上。
·避开有很多岩石的区域,因为岩石有可能砸下来。
·避开已经枯死了的树木,因为这些树可能会被吹倒;避开垂挂着的枯枝。
·避开动物的活动区域和它们的行进路线。
紧急掩体的类型和它们的构造
你建造掩体的类型取决于你所处的环境、你能得到的材料和你所拥有的时间。在这里我们列出了三种掩体:自然掩体、用防雨布搭建的掩体和帐篷。
自然掩体
搭建自然掩体的材料取自野外。对于任何掩体而言,其核心的作用都是在自然环境中保护你和你的装备。下面的部分讲述了建造几种类型自然掩体的方法。请注意:我们建议,只有在真正处于生存困境时才使用自然掩体材料。
树杭
树坑掩体绝大部分时候是用于暖温带气候环境和积雪的环境。
1.找到一棵有许多低矮树枝的树,例如北美黄杉或大冷杉,这些树枝能够提供足够的顶部防护。松树几乎不能提供什么防护,因此不是好的选择。
2.砍下低矮的树枝,直到有了容纳你和你的装备的空间。
3.将砍下的树枝插入树干的各个部分,确保对自然因素的额外防护。
4.在冬天,周围的雪为你的掩体构造了非常不错的隔离资源。如果可能的话,一直挖到接触地平面的地方,并保证你和你的装备有足够的容身之所。
单面掩体
大部分时候,单面掩体都是在暖温带气候环境或者积雪的环境中使用的。
1.找到两棵间距约为7英尺的树,要求两棵树在树高约4-5英尺的地方出现分杈。
2.砍掉任何其他造成安全隐患,或是影响你建造单面掩体的枝干。
3.在两棵树的分杈上搭上一根帐篷横梁(可以用倒下的树来充当,其长度大约为10英尺,直径和你的手腕差不多)。注意:如果无法找到有分杈的两棵树,那么就把帐篷的横梁绑在树干上。
4.在帐篷横梁上搭上一些支撑杆,让它们和地面之间保持45-60度的角度。支撑杆约为10英尺长,其间距约为1-2英尺。
5.在支撑杆之间交叉地插上一些小枝条。
6.在搭好的框架上铺上8-12英寸的草、苔藓、树枝等。这些材料应当分层堆放,从最底部开始。
7.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在原有的单面掩体对面建造另一个单面掩体,完整地将庇护所封闭起来。
A字塔形的庇护所
A字塔形的庇护所经常在暖温带气候条件和积雪的环境中使用。
1.找到一棵树,要求这棵树的树干上约3-4英尺的地方有一个树杈。
2.砍掉任何其他造成安全隐患,或是影响你建造A字形庇护所的枝干。
3.在树杈上搭一根帐篷横梁(可以用倒下的树充当,其长度约为12-15英尺,直径和你的手腕差不多),在帐篷的梁和地面之间形成30度的角。注意:如果无法找到一棵带有树杈的树,那么就把帐篷的梁绑在树干上。另一个选择是找到一棵倒下的树,要求它和地面之间形成30度的角,或者靠着一根3-4英寸高的树桩搭上一根比较结实的梁。
4.在梁的两边搭上支撑杆,使这些支撑杆和地面之间形成60度的角。支撑杆必须足够长,应当足以穿过横梁,其间距约为1-1.5英尺。
5.在支撑杆之间交叉地插 上一些小枝条。
6.在搭好的框架上铺上草、苔藓、树枝等。这些材料应当分层堆放,从最底部开始。
平台床
平台床绝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热带、积雪或者暖温带气候中,特别是地面有水或者小动物、小昆虫能造成麻烦的时候。
1.找到三棵树,这三棵树之间构成一个三角形,或者砍下三根树干,把它们牢牢地钉在地上,让它们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的长边至少必须有7英尺长。
2.砍下两根长树枝,它们应该比三角形的边长1英尺,在离地面几英尺的高度将它们绑在树上或者竖起的长杆上。同时要确保它们足够结实,从而能承受你的体重。
3.在横杆上搭上一些树杆,必须确保它们能承受你的体重。这样才能建起一个稳固的平台。
4.为了使平台床更加舒适并且直到更好的隔离作用,在平台床的上面铺上12-18英寸厚的干苔藓、树叶、草等等。
5.如果你有雨布或油布的话,在床的上面一点的地方搭一个A字形的帐篷(下面的“雨布掩体”一节涵盖了相关内容)。
流浪汉掩体
流浪汉掩体通常是在暖温带海洋气候环境中使用,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必须要有稳固而又耐用的掩体。流浪汉掩体的建造主要依赖于收集大量的浮木和木板,而且这些材料是应该在岸上被冲刷干净了的。
1.利用一个沙丘,它所处的位置必须能使其躲开最强的潮汐,在沙丘靠陆地的一面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区域(注意:不能在朝海滩的一边挖),这片区域必须能让你和你的装备容身。把你挖出的沙土堆放在附近的地方,以便日后能够使用。
2.用一些浮木、伞绳、尼龙绳和其他耐用的材料在长方形的区域中建起一个牢固的框架。
3.在框架的四周和顶部铺上浮木和木板,留出门的位置,你可以经由这个门出入掩体。如果可以得到的木头有限,你就无需在框架的两侧和后部搭木头(尽管如果没有环绕框架的四面墙的话,有些沙子会滑进掩体)。
4.如果你手里还有一些多余的雨布或油布的话,你可以考虑把它们搭在掩体顶部。
5.在掩体顶部的木头上铺上6-8英寸厚的沙土(可以使用你此前挖出的沙土),以加强掩体的防护性。
雪洞
雪洞通常是在暖温带气候环境的冬天里,而且是下雪的情况下使用。
1.找到一处积雪至少有6英尺的区域(积雪应该比较牢固),类似河岸和雪堆等有陡坡的地方可以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不会出现雪崩等情况的话。
2.在斜坡上挖一个通道,这个通道必须足够深,这样我们才能开挖一条坑道(大约3英尺),而且还必须宽到足够让你容身。
3.因为冷空气会侵入,你必须建起一个雪台,它应该离通道底部约2-3英尺高。我们应该保持它的平整,不要有什么高低不平的地方,而且应该足够大,这样你才能很舒服地躺在上面。
4.以通道为起点,挖出一个有穹顶的区域,这个区域必须能够容纳你和你的装备。为了防止顶部坍塌下来落到你身上,你必须挖出的是一个较高的穹形屋顶。
5.为了防止出现窒息的情况,在你的屋顶上留一个通风口。如果方便的话,在这个口中插入一根木棒或枝条,以保证这个通风口可以得到阶段性的清理。
6.为了进一步防止这一掩体出现什么状况,把你的包放在通道口,因为你不了解外部的情况,你要阶段性地检查一下入口处。
注意:当地的温度必须远远低于0度以下,以确保雪洞的墙能够保持牢固,而且雪不会融化。此外,一旦雪洞建好之后,洞里的温度就不能高于0度;如果这种情况出现的话,它将起不到防护作用,而且你还会被因温度升高产生的潮气弄湿。一条通常的规律便是,如果你看不到你自己呼出的气,那就表明温度太高了。在整个修建过程中都要注意控制温度的原则,避免出现温度过高的情况。
A字形雪架
A字形雪架可以作为代替雪洞的一种选择。通常在暖温带气候中的冬天或者在下雪天和冰冻的环境中使用。
1.找到一处长8英尺宽4英尺的平坦区域,这片区域上应该没有树和灌木(雪至少应该有3-4英尺深)。
2.踩出一片条方形的平台,这一区域必须足够让你容身。
3.让经过踩踏的区域经过至少30分钟后变得坚硬起来。
4.在长方形区域的前面挖出3英尺深的入口通道。
5.清除经过踩踏后的雪,具体的方法是清除出多块3英尺见方的雪块。将经过踩踏后的雪切割成很多块3英尺见方的雪块,厚度约8-10英寸,然后把这些雪块移开(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些工具来辅助,例如大砍刀、木棒或者雪橇)。
6.雪块被移开后,便把这些雪块一块靠着一块地搭起来,在堑壕的顶部搭出一个A字形的框架。
7.任何出现缝隙的地方都用雪来填满。
防雨布搭建的掩体
防雨布是由轻便的,而且比较便宜的材料做成,在绝大多数野外装置中它都可以为人们提供足够的庇护。下面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些用防雨布搭建掩体的方法。
A字形帐篷
A字形帐篷通常在暖温带气候条件下和下雪的环境中使用。
1.在相距约7英尺的两个物体间紧紧地绑上一根绳子,绳子离地约3-4英尺。
2.把防雨布搭在绳子上。
3.用树枝、大石块、帐篷撑杆或木棍牢牢地将防雨布着地的两边固定起来,让防雨布和地面之间保持45度到60度的角。
单面掩体
单面掩体通常在暖温带和下雪的环境中使用。前面四个步骤基本上和搭建天然单面掩体的步骤相同。
1.找到两棵相距7英尺左右的树,要求在树干上离地4-5英尺的地方有树杈。
2.清除掉所有其他的枝条,以免它们在你搭建单面掩体的时候构成安全隐患或者给你的工作带来不便。
3.在树干的开杈处搭上一根横杆(可以用一棵倒下的树做横杆,这棵树最好10英尺长,直径大约和你的手腕差不多)。注意:如果你找不到两棵有分杈的树,那么就将横杆绑在树干上。另一种方式是将一根绳子牢牢地绑在两棵树之间,你可以把它当作横杆来使用。
4.在横杆上搭3根或者更多的支撑杆,这些支撑杆和地面之间保持45度到60度的角。支撑杆的长度应当约为10英尺,每两杆之间的间距应约为1-2英尺。如果你是用绳子来替代横杆,那么你可以选择不用支撑杆。
5.把防雨布搭到支撑杆上,离地的一端固定在横杆上。
6.用树枝、大石块、帐篷撑杆或木棍牢牢地将防雨布固定在支撑杆和地上。
7.如果你愿意的话,也可以把多余的防雨布拖到掩体下面,铺在地上,这样你便可以在防雨布上睡觉。
A字形框架
A字形框架通常在暖温带和下雪的环境中使用。最初的三个步骤和建造自然条件下的A字形掩体相同。
1.首先找到一棵分杈的树,要求分杈处在树干上离地3-4英尺的地方。
2.清除所有可能带来安全隐患和对建造过程造成影响的其他树枝。
3.在开杈的树枝上搭一根木杆(一根长约12-15英尺,直径如你手腕粗的树干),使得这根木杆和地面之间形成30度的角。注意:如果找不到一棵有分杈的树的话,那么就用绳子将一根木杆绑在树干上。另一种选择是找到一棵倒下的树,这棵树和地面之间正好形成大约30度的角,或者在一个高约3-4英尺的木桩上搭上一根牢固的木杆。
4.把防雨布搭在木杆上。
5.用树枝、大石块、帐篷撑杆或木棍牢牢地将防雨布的两边固定在地上,使防雨布和地面之间形成45-60度的角。
沙漠/背阴处掩体
沙漠/背阴处掩体通常在很干燥的环境中使用。它将有助于降低正午时间的温度,使温度控制在30-40度。为了避免出太多的汗或者脱水,建造掩体的时间最好选在早晨或晚间。在那样的时段,把防雨布搭在突出的岩石或者沙丘上,把防雨布展开,使它的另一边固定到地面上,这样可以避开层层热浪。
1.理想的情况是,找到一块岩石或者沙丘之间的区域,在这片区域之间有18-24英寸的凹地;另一种选择是挖一个18-24英寸深的堑壕,这个堑壕要足够大,这样你才能在它的里面舒服地躺下。
2.在堑壕挖好之后,在它的四周的任意三边堆上刚刚挖出来的沙子(为了保证有一个足够大的通道,移开剩下的那一边的沙子)。
3.用你的防雨布(或者油布)盖住堑壕,并且用足够重的沙子或者岩石把它的边缘压住。
4.如果你还有另一块防雨布(或者油布)的话,把它铺在第一块防雨布的上方12-18英寸的地方(通过这样的分层方式可以更多地降低一点掩体内部的温度)。
帐篷
·优点:帐篷是一种非常轻便的掩体,它能在各种环境和状况下为你提供非常好的保护。
·缺点:价格很贵,而且并不总是能随身携带。
寝具
床是非常必要的设备,它能使你免受寒冷之苦,也可以让你无需忍受坚硬的地面。如果你的身边没有专门的睡袋的话,那你可能就要用一些天然的材料来做一张床,这些材料包括干燥的树叶、草、蕨类植物、树枝、苔藓、香蒲等。为了能在人体和地面之间形成一个最好的隔离带,床的厚度至少要有18英寸。注意:只有在真正的生存困境中我们才建议使用一些天然的材料来做床。
2. 军事掩体有哪些
分单人掩体 双人掩体 和多人掩体 。单人掩体是士兵自己所挖的隐蔽所。多人的掩体有碉堡 子
战斗掩体的种类可以按照外形和使用武器的种类来划分, 按外形可分为有顶部掩盖和无顶部 战斗掩体的建筑过程: 1、前部支持要足够高,因为当掩体完成之后,士兵在进行射击时应该不受顶部掩 2、构建后部支撑时,应与前部支撑呈一定的坡度。3、在前后的木结构支撑上,竖向并排放置4—6根木方。 4、在竖向支撑上要被覆防水的薄膜或者油毡,并又要喷涂防虫药水。5、掩体完成后,要对掩体和周围的环境做隐蔽的处理。
3. 掩体前端为什么是80厘米
更好的防御。
构筑掩体各部分之间交通壕,以及对掩体进行伪装。土壤松软时,掩体崖壁要用小圆木、千树枝和其它就便器材被覆。进出坡道要用大圆木、小圆木修筑车辙道。为了减少射击时产生的灰尘,炮口前要用草皮加固或者铺上小圆木、树枝、金属网等。炮床上应将火炮射击时后坐的炮尾部下方深挖一些,在时间和材料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掩体强度,可制作大圆木墙框作掩体壁。掩体壁的总厚度应不少于80厘米,在没有森林的情况下,土、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这种掩体的炮床挖得很浅,胸墙常用石砌和土袋堆积而成。
4. 战争之人怎么布置各种地雷,咋么排雷。步兵如何挖掩体,火炮或坦克能挖吗
步兵右下角齿轮左键地雷右键地图上拉埋雷,排雷两种办法,炮弹炸,民兵冲,战壕不能挖,除非编辑器
5. 什么是掩体
供单个火器射击或技术器材操作的掩蔽工事,如机枪掩体、雷达掩体等。
6. 战争中,可以用战友尸体当掩体吗
战争是残酷的,生命在分秒之间就会流逝,有的时候稍一不注意,自己的战友就失去了生命迹象,而自己也处于子弹火药包围的生死一线中。
虽说战争中的兄弟有着过命的交情,感情十分深厚,但凡有一点办法,谁都不会亵渎自己战友的尸体。
但是,保命是人的本能,也是第一需求,有没有人这么干过呢?当然有。
比如曾任国军21师121团的连重机枪手贾善明,在一场至关重要的战役中,因为找不到掩体,就搬来三四名战友的尸体当掩体。当时他们躲在石头上,没办法用掘土机开挖掩体,而重机枪是我方重要的火力点,绝对不能被日军拿下,所以上级急眼了,强行命令贾善明用战友的遗体当掩体,躲过了敌人的进攻,从而集中火力向日军猛射,最终取得了胜利。
日军三八步枪穿透力是非常强的,即使在一千米以上,一枪打死六个人也不成问题,这种穿透力岂是一具尸体能挡住的?所以只能自求多福,眼疾手快,避开子弹射击,才能有胜算。
7. 抗战时期鬼子的军火库前面的栅栏和沙袋叫什么
战争期间,各种部队都有这样的防御措施。
当时的‘栅栏’叫设置‘障碍’。阻止车辆前进,防止冲撞的作用;
‘沙袋’叫设置‘临时掩体’。这种掩体是临时的,这与战场上的‘构筑掩体’是起到一样的作用,只是‘构筑掩体’需要士兵现挖。而沙袋搭建的‘临时掩体’可以随时搭,拆。
8. 部队挖散烟灶,猫耳洞,有什么标准
散烟灶:选一土坎,先从上面挖下个洞下去,洞口不能太大或太小,要刚好可以放下一个行军锅或脸盆,洞的深度不能太深或太浅(约60cm),深了会减弱火的热能,延长做饭的时间,浅了木柴放不进。挖好洞后,然后从侧面开个口做为灶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挖散烟道,从灶的后面打三个小洞出来,在小洞的上方开沟(深15cm),向后延伸2-3米左右长,然后在沟上面盖好草皮或用树枝,麦秆之类的东西盖起来,上面盖上土,这样烧火就不会直直的往上冒烟,无烟灶就完工了。 猫耳洞
编辑
猫耳洞指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掏一个可以栖身的洞。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猫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温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解放军曾大量挖掘猫耳洞。
目录
1定义
2猫耳洞的由来
猫耳洞的使用
猫耳洞的故事
3解密猫耳洞
猫耳洞的神秘
猫耳洞的具体构造
猫耳洞的精神意义
猫耳洞的隐秘
猫耳洞环境的恶劣
总结
1定义
在军事字典中的定义是:猫耳洞是指一种与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
2猫耳洞的由来
猫耳洞的使用
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的。中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我们也大量使用过。桂军和中央军利用这些工事都重创过日军部队。
在敌后的平原战上,地方八路军也大量使用。所谓地道战主要是1943年以后的事情,在之前,八路军和民兵主要用的还是这类小型的猫耳洞,深不过几米到几十米。他们除了防备日军火炮以外,还有藏身,藏弹药,藏粮食的作用。后期感觉猫耳洞作用有限,不具备什么进攻能力,一些村庄逐步将猫耳洞发展,修筑了四通八达的地道工事。
猫耳洞的故事
猫耳洞的名字,据称还是内战时期粟裕他们创造的。
猫耳洞
猫耳洞
在内战中,粟裕大将曾经有过一段极为艰难的转战时期,当时苏中苏北都被国军反攻夺取,虽然在山东孟良崮歼灭了74师等几个国军主力师,但是自身也消耗过大。在国军反攻下,很快又丢了山东主要几个解放区。1948年,华野在粟裕领导下转战国军力量比较薄弱的河南,发动了著名的豫东战役。
由于当时山东解放区是国军重点进攻最主要的战场,大量国军美械一流部队都参战,火炮非常厉害。解放军在阵地战中,大量使用猫耳洞防炮和防空。在豫东战役开始前,粟裕视察阻击胡琏兵团的十纵部队。当时十纵虽然歼灭了大量的国军部队,但是在国军打击下伤亡也极为惨重。几个主力师兵员都不足5000人。粟裕看到众多伤兵很伤心,对十纵29师师长萧锋说:你们伤亡这么重,真不容易,我们指挥员有一定的责任。我们考虑把你们师先撤下来。
但是萧锋是一个斗士,他说:粟司令放心,我虽然还剩5000多人,但是面对新五军,也能打个十天半个月。粟裕说:第五军是国民党的五大主力,火炮飞机坦克都很多,不能轻敌。我看你们没有什么重武器,兵员又不足,恐怕坚持不住的。
萧锋回答:您放心,我们战士已经发明了猫耳洞,抗击炮击,坦克,飞机都很管用。
粟裕问:什么是猫耳洞?
萧锋说:就是这些小型的防炮洞,战士们自己挖的!不需要什么材料,几根木头就能挖成,比战壕的防炮能力强的多。您看这些洞又小又窄,像不像一个猫耳朵,这是战士们给起的名字。
粟裕有兴趣地爬到洞里面看了半天,然后笑着说:这个猫耳洞发明的很好,很及时。我们准备在全野战军推广。我们已到了战略大反攻阶段,我们的战术技术,要不断适应攻城战,阵地战的特点,指挥员要多动脑子,多出点子,多搞一些发明创造啊!猫耳洞还要不断完善。
由此,猫耳洞的名字就在解放军传开,并且在后面的三大战役的激烈阵地战中大量使用!
它一般是在沟壕,土坡的侧壁挖一个洞。洞口应开设在土质好的阳坡,背风处,尽量避开阴坡,风口。
这就是猫耳洞名字的由来!
3解密猫耳洞
以下转自《中华网论坛》
猫耳洞的神秘
猫耳洞,对许多人来说之所以是陌生的,是因为它名不见经传。笔者曾经耐心地查阅了《辞海》、《辞源》、《现代汉语词典》之类的工具书,却未曾发现相关的词条或编目;现实中,除了当年那些战斗在老山前线的将士们,也很少有人与它近距离接触。尽管“猫耳洞”是个曾经风光一时、点击率相当高的“关键词”,而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早已淡出人们的视野。
猫耳洞,之所以具有几多神秘的色彩,是因为很多人对它只是耳闻,很少目睹,更谈不上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最多也只是在大众媒介上得到关于它的某些零碎描述,而始终未识其“庐山”的真实面目。
猫耳洞的具体构造
对那些亲自参加过滇南边界作战的人来说,“猫耳洞”既不陌生也不神秘。它其实就是一种最普通的战地掩蔽工事,通常情况下,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公分,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来防炮、藏身、储存弹药等,为坚守阵地的战士提供生存的空间。由于老山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山体上分布着许多大小深浅不一的溶洞,常被战士们当作天然的掩体,很大程度上弥补了难以构筑工事的不足。久而久之,有人便把小型的天然溶洞与人工挖掘的猫耳洞混为一谈,不分彼此。至于这种战地掩蔽工事,为何叫做“猫耳洞”这样一个有点儿古怪的名称,笔者也有些吃不准,最初的命名和变化沿革无从查考,大概是因为它的入口形似而体积又格外狭窄而得名吧!
猫耳洞的精神意义
在那个血与火的燃情岁月,“猫耳洞”之所以成为当时点击率很高的关键词,一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因为它的形式,而关键在于它独特的内涵。如此小小猫耳洞,却与前线将士的生存条件,战斗的胜败,乃至国威军威、人格精神等等密切相关,牵动着前后方亿万人的心。
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凶狠的炮弹将猫耳洞炸塌了,勇士们不得不血溅洞壁,顽强奋战,誓死坚守,做到人在阵地在,是与阵地共存亡!当战士们饮弹牺牲,或者身负重伤之后,而又一时无法撤下阵地时,也只能在逼仄的猫耳洞里流尽最后一滴血......如此暗无日光的半席之地,便成为烈士们最终告别世界,告别战友的“太平间”。
猫耳洞的隐秘
说到猫耳洞鲜为人知的深度信息,不能不涉及它的日常“隐秘”。猫耳洞作为戍边战士的终日栖身之地,其狭小逼仄首当其冲,进出必低头,站立必弯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如同受刑一般,那种憋闷的滋味,不是一般人都能够体会到的。洞内的阴暗潮湿更是难以尽述。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温度高,湿度大,衣物霉烂,食品变质,被褥几可拧出水滴。战士们只能穿背心裤衩,甚至像原始人那样赤身裸体。尤其进入雨季后,阴雨连绵不断,金贵的太阳难得露出笑脸,加之猫耳洞地势低洼,入口狭窄,少得可怜的阳光也未曾照进一丝半缕,雨水倒是往里流得欢畅。猫耳洞内积水满地,有时水深竟然漫过膝盖,无法蹲坐,躺下休息片刻更是奢望。战士们只好把用过的弹药箱垒成平台,用来支撑极度疲乏的身体,轮流坐在上面稍作休息,权作困苦煎熬中的享受。如果单独的潮湿闷热倒也能咬牙忍受的话,那么洞内污浊不堪的空气,霉菌味汗酸味,夹杂着说不出名堂的腥臭味,简直是污浊不堪,几乎置人于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各种热带昆虫的疯狂侵袭,蝎子、蜈蚣等狼狈为奸,恶毒的蚊蠓专门袭击虚脱发黄的皮肤,被叮咬处眨眼间肿胀起包,遇水发炎,溃疡腐烂,不时地流出脓液,疼痛钻心......在如此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坚守前沿阵地的战士们,也只能喝着老天爷恩赐的雨水,啃食坚硬无味的压缩干粮,每天还要抗击敌人几次十几次的进攻。
猫耳洞环境的恶劣
有的猫耳洞说起来令人毛骨悚然,除了阴暗潮湿、气味难当、毒虫叮咬之外,还有山老鼠肆虐,骇人的蟒蛇(有时为毒蛇)、蜥蜴也时常光顾。这里的老鼠个头之大如同小松鼠,瞪着一双贼溜溜的眼睛,肆无忌惮地如入无人之境,竟敢在人身上窜来跳去。笔者在那拉山口前沿阵地的猫耳洞里,曾被洞中猖獗横行的老鼠咬伤脚踝。亚热带的蜥蜴像极了缩小的恐龙,一副穷凶极恶的面孔,还不时发出“嘎嘎”的怪叫,令人头皮发紧。蟒蛇之类更是可恶至极,被蛇侵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有一次,笔者去最前沿的398高地了解战况,敌人突然打来一发冷炮,我慌忙钻进近旁的猫耳洞,却被战士一把拽住。他说,你不要命啦,看那儿有条大蛇,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瞧去,果然是一条又粗又长的红花蛇盘在那儿。它高昂着三棱头,咝咝地吐着血红的信子,正向我们逞凶示威......在坚守老山阵地的日日夜夜,将士们既要抗击明火执仗的敌人,又要对付这些暗中蛰伏的“帮凶”,在极端危险和困苦的环境里愈挫愈坚,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总结
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笔者之所以详细披露当年猫耳洞的真实状况,并非无聊的偏执和猎奇,也不想换取更多的怜悯与同情,而是为了帮助热爱和平的人们准确解读一个生疏而模糊的名词,记住那些不容重演的岁月,更好地体味已经拥有的幸福生活。
9. 为了躲避核武器的袭击 需要挖多深的底下掩体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美国研制的钻地核弹,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攻击,深达15~30米地下基地。早在60年代咱们中国的毛主席,就提倡过当时的口号,深挖洞,广积粮。做好打大仗的准备。那时美国人还没有技术研发这种专门用于攻击地下基地的钻地核弹。那可都是氢弹,核聚变哪!!!火力自然不俗啦。 美国在90年代初,即用战斗轰炸机,三叉戟潜艇,火炮等发射工具,试验一种可以钻至地下10~15米爆炸的小型核弹。该弹能使地下25~35米的目标受到500~250的压力。另外,还有一种钻地核弹可以钻入地下67米。钻地核弹不仅可以用来突击地各类下目标(指挥所,核弹药仓库等),而且还可以用来炸毁飞机跑道。如利用十吨当量的小型核弹去炸飞机跑道,可形成一个直径30米,容积3000立方米的弹坑,并且会使周围产生大范围的放射性污染,阻碍对方修复使用。使用这种钻地核弹,必须采用精确制导,定向,高速运动,钝感等高技术手段。其中精确制导技术可以保证小当量核弹精确命中目标;定向技术既可以集中核能钻地以打击地下目标,又可以避免目标附近的各种物体受到毁坏;高速运动技术能加大钻地力度,确保核弹深入地下爆炸;钝感技术能使核弹在钻地过程中耐高温高压,确保核弹钻入规定深度再爆炸。 1-11钻地核弹是美国在冷战后研发的一款核武器,并且是在没有进行核试验的情况下,首次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研发出来的核弹药。该型核弹的研发工程开始于1993年7月。当时,美国的主要钻地核弹是冷战时代研发和制造出的B-53核弹,爆炸当量达到900万吨,可打击深埋在地下250米的目标,意在美苏发生核大战的情况下,打击前苏联的地下核指挥所。 B61-11核弹重约545千克,长3.7米,弹体直径约0.34米,弹尾直径约0.57米,采用惯性导航系统,在机载雷达的指引下打击目标,同时弹体加装了空气动力翼系统以提高命中精度。核弹药放在一个钢锥形、坚硬的贫化铀弹头里,在高空投掷的情况下,这种贫化铀弹头依托重力的作用,能够射穿地下工事上面覆盖的坚固岩石和混凝土,进入地下,然后再引爆核弹药。在弹头当量方面,B61-11钻地核弹的原型B61-7普通核弹,原来具有四种当量可以选择,最高可达36万吨。但是B61-11钻地核弹并没有继承当量可调的特点,其当量限制在40万吨。 B61-11钻地核弹在地下深处的爆炸使得许多爆炸能量转变为地下动能,这样,就能摧毁地下的建筑设施而不致对地面造成太大的破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核爆炸所产生的极强的岩土冲击波和震动来摧毁地下深层硬目标。 但该核弹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体积庞大,只能使用B-52战略远程轰炸机投掷,无法挂载在美国最新研制的隐形轰炸平台上;二是核弹攻击时造成的附带损伤过大,可能引起大量平民伤亡。由于存在这些缺陷,冷战后美国决定在B61-7普通核弹的基础上研发一种低当量的小型钻地核弹。 经过大约5年的研制和改装,在经历了数十次核爆炸模拟试验和25次投掷试验之后,B61-11钻地核弹在1997年11月配属给位于密苏里州怀特曼空军基地的第509轰炸机联队使用。虽然在前期试验中,美军使用了B-2、B-52和B-1战略轰炸机以及F-16战斗机进行投掷,但最终认为B-2隐形轰炸机最适合携带B61-11钻地核弹,因此该型弹药成为B-2的战斗武器。
10. 单人卧姿掩体构筑教案
课目:单人掩体构筑
目的:通过训练,使同志们掌握掩体构筑的方法、步骤、
标准,为以后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容:
一、卧姿射击单人掩体的构筑
二、跪姿射击单人掩体的构筑
三、立姿射击单人掩体的构筑
四、带射击踏跺的掩体的构筑
方法:理论提示、讲解示范、组织练习、小结讲评
时间:
1
小时
地点:掩体构筑训练场
要求:一、认真听讲、刻苦训练
二、严格遵守课堂纪律
器材保障:工兵小锹
9
把
作业
进程
作业准备——————————————————
10
分
钟
(
1
、带队入场;
2
、清点人数;
3
、整理、检查装具;
4
、向
在场首长报告;
5
、宣布作业提要)
作业实施————————————————————
25
分钟
【理论提示】
单人掩体,
通常又称为散兵坑,
是供单兵实施射击和隐蔽
用的露天工事。根据射击姿势的不同可分为:卧姿射击单人掩体、跪
姿射击单人掩体、立姿射击单人掩体、带射击踏跺的掩体。其位置的
选择应根据作战任务、地形条件、
敌情、
社情及火器性能等条件而定;
其基本要求是:一、便于观察和射击。位置应选择在视射界良好的地
点,便于观察和进行正面射击、斜射和侧射,以构成交叉火力网;二、
便于隐蔽和伪装。避开独立、明显的方位物和易倒塌的物体,以便隐
蔽行动和伪装,减轻敌火损伤;三、便于机动。力求选取在交通联络
方便,便于人员、火器适时机动的地点;四、便于构筑。在符合作战
要求的前提下,力求选在便于构筑的有利地形上,尽量避开难以挖掘
的地段,并应充分利用土堤、田埂、沟坎、坑地,以减少作业量。单
人掩体主要由胸墙、
崖径、
掩坑三部分组成。
作业时分两种情况进行:
一、无敌火威胁情况下的构筑;二、有敌火情况下的构筑。各部尺寸:
卧姿射击单人掩体坑长
170
厘米,减深
25
厘米,前口宽
180
厘米,后口
宽
60
厘米,崖径
30
厘米,左胸墙高
25
—
30
厘米,口右胸墙高
10
—
15
厘
米,跪姿射击单人掩体减深
80
厘米,崖径
30
厘米,口宽
90
厘米,底宽
70
厘米,左右胸墙高
40
厘米,中间高
30
厘米;立姿射击单人掩体减深
110
厘米,底宽
50
厘米,崖径
65
厘米。
【讲解示范】
掩体构筑通常按经始、开挖、伪装的顺序进行。
一、经始。
就是将工事的位置、平面形状、各部尺寸和中心线标示
在现地的作业;
1
、卧姿态射击单人掩体的经始。
①面对射击方向,过工事的基准桩,划一射击首线;
②过工事基准桩,将射击首线顺时旋转
30
度,划出工事
中心线
③在工事中心线上,以基准桩为准分别向后量取
40
厘米
和
140
厘米的两点,
分别以这两点为圆弧,
边接这两个半圆弧的外切线,
即为掩坑的平面形状。
④标定胸墙的范围。
2
、跪姿射击单人掩体的经始。
①面对射击方向,过工事的基准桩,划一射击首线;
②过工事基准桩,
将射击首线左右转
30
度,
标定射击范
围;
③沿工事中心线,以基准桩为准向后量取
45
厘米定点,
以该点为圆心,作圆;
④标定胸墙的范围。
3
、立姿射击单人掩体的经始。(同跪姿)
二、开挖
在经始的基础上,先挖取工事预定积土地段以内的草皮
或表层土放在经始区范围以外,尔后按照经始的各部尺寸进行开挖,
先定轮廓,后加深,出土前堆至胸墙,按各部尺寸进行整理,跪姿、
立姿通常是在卧姿的基础上进行加深。
三、伪装
是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而采取的隐蔽自己、欺骗和
迷惑敌人的各种隐真示假的措施。用铲出的草皮或表层土对掩体进行
伪装。
作业质量:
中等土壤构筑的掩体各部尺寸的误差不超过
正负
5
厘米,伪装符合要求。
作业时间卧射单人掩体
12
分钟,跪射单人掩体
18
分钟,
立射单人掩体
36
分钟。
掩体构筑的过程和顺序概括为:
选择位置,
经始形状;
铲除草皮,留作伪装;出土前堆,垒成胸墙;平整枪座,便于架枪;
打实积土,做好伪装。
【组织练习】
1
、分段练习
(
1
)
、
主要让初学者熟练掌握经始的方法和步骤,
各部尺
寸;
(
2
)、正确掌握挖掘的动作要领,程序;
(
3
)、掌握伪装的方法,认清伪装的作用。
2
、连贯练习
主要解决挖掘速度,提高挖掘标准。
3
、情况诱导练习
掌握不同情况下,
掩体构筑的方式、
方法,
提高灵活性。
4
、评比竞赛
检验训练效果,
激发战士训练热情,
全面提高作业速度;
【小结讲评】
(略)
作业讲评———————————————————
10
分钟
1
、重述课目、目的、内容,讲评训练效果
2
、表扬训练中的好人好事
3
、指出存在的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4
、布置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