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铜器的历史起源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中国,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的青铜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铜锡合制的青铜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现并流行于4000年前直到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最初出现的是小型工具或饰物。夏代始有青铜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铜器品种已很丰富,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器型多种多样,浑厚凝重,铭文逐渐加长,花纹繁缛富丽。随后,青铜器胎体开始变薄,纹饰逐渐简化。
春秋晚期至战国,由于铁器的推广使用,铜制工具越来越少。秦汉时期,随着陶器和漆器进入日常生活,铜制容器品种减少,装饰简单,多为素面,胎体也更为轻薄。
中国古代铜器,是我们的祖先对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贡献。虽然从考古资料来看,中国铜器的出现,晚于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铜器的使用规模、铸造工艺、造型艺术及品种而言。
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铜器可以与中国古代铜器相比拟。这也是中国古代铜器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并引起普遍重视的原因之一。
(1)先民发明了什么铸造青铜器扩展阅读: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保守的估计,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
由于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秦时期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因此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青铜时代(Bronze Age)是由丹麦考古学家G·J·汤姆森首先提出来的人类物质进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在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至2200年)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中国4大著名的青铜器:
1、司母戊鼎
现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中国最重的青铜器,是由郭沫若根据上面的铭文命名,后来改成后母戊鼎。
护鼎英雄吴培文的故事:鼎于1937年由河南村民吴培文发现,文物出土走漏了风声,日本警备队队长黑田荣闻讯赶来参观,大赞“宝贝”。
但是没有明抢,这引起了吴培文的警觉。他觉得留住这鼎可能自己性命难保,遂联系了古董商肖寅卿来了收购,肖出价20万大洋。但是由于鼎比较大,肖决定分割后运走。
看着鼎被人们用锯子锯,吴培文觉得作孽,遂横下一条心。将鼎保护起来。果然,不久后,日军进村搜宝,但真鼎早被吴培文埋于自家马棚下。
并且他还花20元大洋制作了一个假鼎,自己远离家乡避难,并托自家亲戚留意。直到抗战胜利吴培文才回来,并将鼎捐给国家。
2、四羊方尊
出土于湖南,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属十大传世国宝之一。四羊方尊可谓命途多舛,1938年湖南省宁乡县姜景舒、姜景桥、姜喜桥兄弟三人挖地时发现了它,以400大洋卖掉,并留有一个残片。
四羊方尊出土曾轰动一时,当时周恩来、叶剑英等同志均在长沙,一向关心文物的周总理下令找寻国宝下落。
后来国宝找到了,却在运送过程中遭日机轰炸,碎成20多片,后来拼接好后发现差一片,而这一片正是姜氏兄弟保留的那片,姜氏兄弟将残片于1976年捐给国家。
3、越王勾践剑
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的剑,代表青铜锻造的巅峰。这把剑号称天下第一剑,千年不腐,1965年12月出土于湖北江陵一座楚国的墓葬中。
当时一名考古队员拿剑时一不留神就将手指割破,血流不止,可见剑之锋利。1993年越王勾践剑被运往新加坡参加该国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作为压轴文物。在展出结束后的拆展过程中。
工作人员不慎使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0.7厘米、宽0.1厘米的新伤痕,这件无价之宝因工作人员的疏忽受到了损坏。
4、毛公鼎
中国铭文最多的国宝。早在清朝道光年间,毛公鼎就被出土了,落入古董商苏亿年之手,之后又是几手颠沛流离,到民国时落入叶公超之手,并于1941年夏密携毛公鼎逃往香港。
不久,香港被日军攻占,叶家托德国友人将毛公鼎辗转返回上海。1948年,国民党退守台湾,大量南京故宫博物院珍贵文物南迁至台北,毛公鼎就在此列。现在,毛公鼎珍藏于台北博物馆。
❷ 华夏先民崛起的特色兵器——青铜戈
虽然说到中国上古,大家一般讲夏商周并称。但在学术界,夏的存在依然富有争议性。根据目前的考古证据,可以确定的是,商朝是一个强大的奴隶制政权,也是华夏先民崛起的开始。也正是一种极具华夏特色的武器支撑起了这个强大政权。这种武器就是青铜戈!
▲石刀、石镰与最下方二里头铜戈外形对比
不过除了铜戈之外更早还有石戈、玉戈出土,从外形上可以看得出来青铜戈是继承自更早的石戈、玉戈的,但石戈、玉戈又从哪儿来笔者就不知道了,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考古工作者能够解开这一谜题。
本文为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王龙润,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对刀剑感兴趣可加龙泉铸剑师沈师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❸ 古代什么时期开始用黄铜制作铜器
我国约在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时就开始冶炼黄铜。
铜器,青铜器的简称,也泛称各种铜器。铜器是指以青铜为基本原料加工而制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镍、铅、磷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因而得名。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黄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和黄铜环就是冶炼而成,距今6700年。中国的青铜冶炼掌握的也较早,目前我国最早的冶炼青铜器为甘肃马家窑遗址出土的青铜刀,距今也有5000年。
❹ 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青铜器的铸造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法步骤如下:
1 .制模
模也称为母范、作模。其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由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2 .制范
制范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一般说来,用来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选择粘土)含量大些,用来做芯的泥料则要含砂量大些,颗粒较粗些。范的泥土备制极细致。采集好的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其间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能得心应手。
制范的过程中,在掌握好调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时,还必须混有其他的东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烧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机物之类,这是为什么呢?范在成形以后是要经过高温焙烧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范因不耐烧变了形状,那么范所塑造的青铜器物也会走了形,而这些在高温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进去之后,可大大减少收缩率来保持器物的原形,并利于透气,避免在塑成后因干燥、焙烧而发生龟裂现象。
从出土发掘情况来看,陶范最为常见。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还必须细致、坚实,以便在其上雕刻纹饰。泥模在塑成后,要在室温中慢慢干燥,纹饰要在干度适当时雕刻。对于布局严谨、规范整齐的纹饰,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笔起稿之后再进行细致的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纹则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纹。泥模制成后,必须置入窑内焙烧成陶模才能用来翻范。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完成焙烧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不然就须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的温度以摄氏度400—500℃为佳。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严实,再入窑高温焙烧。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和高温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烧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并在外加木条箍紧。
范预热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要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气孔(范上留有的通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所铸器物的蜡模。用细泥浆在蜡模表面浇淋一遍,使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然后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铸型。最后再用高温烘烤此型模,使蜡油不耐高温熔化流出铸型,从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温状态,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出器。失蜡法也称熔模法。这样制得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
从我国考古发掘情况上来看,最早使用失蜡法的铸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铜禁。该禁四周围着龙,纹饰结构复杂的框边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框边立体的错综结构的内部支条,尚可见蜡条支撑的浇铸痕迹。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经把失蜡铸造的技巧发挥得相当纯熟完美,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最复杂的器件。
其实失蜡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见于文献的记载比较晚。有关熔模法的最早记载是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引郑虔《会粹》中的说法:唐初铸开元通宝,(欧阳)询初进呈“”,自文德皇后在“样”上掐一甲迹,因此钱上留有掐痕。“”是蜡的古写,“样”其实就是蜡模。但有些文献中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钱上所留的痕迹是凸痕。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写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即有专司铜器铸造的部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万钧钟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载有蜡料配方。 青铜工匠们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创造了分铸法。分铸法是先将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浇铸成,再将小的铸件嵌放在器的主体范上加以固定,与待铸青铜器固定部件或活动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间杂用范料隔开。这样,先铸的部件和器体就能固定或套铸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铸造不是这样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骤,即先铸器体,再合铸附件或附饰。这种将分铸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联接起来的方法就称为焊接法,其实焊接法是分铸法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有时也称分铸焊接法。
在商代,出现了最早的分铸法,但比较繁复讲究,只在铸造形制较为复杂的青铜器时才使用。到了西周,绝大部分青铜器的附件都采用了分铸法,制范时仍然把器身和附件合在一起做一个整模,再从整模上翻出分范,这样做出来的器物比起后来的分铸法显得有一点拘束。到了春秋中、晚期,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别单独做模,而且器身也按着形制的弧度做出许多模,器型也因这样的方法而变得精美细致。这个时期的焊接技术仍采用商、西周以来的嵌入法,即把预先铸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上,进行一次浑铸,而且比以前使用得更普遍了。还有使用方块印模法印铸花纹,最早见于河南辉县甲乙墓出土的属于春秋中期偏晚扁圆形壶。
❺ 青铜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1、范铸法
范铸法较早,应用的最普遍,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在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泥范,同样阴干烧制成陶范,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后即为青铜成品。
2、失蜡法
失蜡法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烤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个铸件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
3、浑铸法
器物一次浇铸成形的铸造方式,称为浑铸法。器形过大或形状过于复杂,需要将整个器物分为数件分别翻范浇铸,最后拼接成一个整体,这种铸造方法称为分铸法。铸造多个较小物件时,还会将多个铸范层叠装在一起,由一个浇口浇注铜水,一次铸成多件器物,这种工艺称为叠铸法。叠铸法多用于铸造钱币等小型器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代时逐渐流行。
(5)先民发明了什么铸造青铜器扩展阅读:
青铜器的修复与保养
焊接
对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铜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铜器拼接成一个完成的器物,焊接是传统修复技术中的重要环节,是修复破碎青铜器和复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据青铜性质、残破和腐蚀情况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锉平,然后焊接是用电烙铁将锡融化注入要修复青铜器上。
补配
补配是传统青铜器修复技术中复原残缺部分的重要技术。补配就是残缺的青铜器不完整了,根据铜器种类、形状、残缺部位,打制补配和铸造补配。补配要根据青铜器的纹饰先拓下来,然后通过纹饰制作补配的器形,然后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铜器文物。
整形
埋藏于地下的青铜器由于墓穴崩塌、地层变化等原因造成挤压变形,出现裂缝等。出土后的青铜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铜器整形的方法有锤打法、模压法、锯解法、加热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选择方法的依据是器物的变形程度和铜器的质地。
❻ 古代青铜器是怎样铸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有块范法和失蜡法两种基本的方法,此外还有分铸法、焊接法等工艺。
一、块范法
块范法或称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采用的,是整个青铜时代中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法。其法步骤如下
1 .制模
模也称为母范、作模。其原料可选用陶、木、竹、骨、石等质料,而已经铸好的青铜器也可用作模型。具体选用何种质料要由铸件的几何形状而定,并要考虑花纹雕刻与拨塑的方便。一般说来,形状细长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较小的鸟兽动物形体可以用骨、石雕刻为模;对于形状厚重、比较大的鼎、彝诸器,则可以选用陶土为模,以便拨塑。
2 .制范
制范要选用和制备适当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脱出用来形成铸件外廓的铸型组成部分,在铸造工艺上称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除了外范,还要用泥料制一个体积与容器内腔相当的范,通常称为芯,或者称为心型、内范;然后使内外范套合,中间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间隔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一般说来,用来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选择粘土)含量大些,用来做芯的泥料则要含砂量大些,颗粒较粗些。范的泥土备制极细致。采集好的泥土要经过晾晒、破碎、分筛、混匀,并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将之和成软硬适度的泥土,再经过反复摔打、揉搓,其间还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浸润,使之定性。这样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时才能得心应手。
从模上翻范块是范铸造技术的中心环节,要求必须有很高的技艺。对于像刀、戈、镞等较简单的实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够应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两个外范。与上述的器物的简单制作相比,制造空心容器的范就显得复杂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确了外范的数量及分布状况。现简单地将其制法介绍如下:第一步骤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贴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压紧以求紧密不松散。接下来是做内壁。内壁的做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从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后,将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为内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铸铜器的厚度;第二种方法用于大型器物,是将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内部为模型制出内芯,并使脱出的芯和底范连成一块,再在底范上铸上器耳;最后一种是利用外范制芯。
3.浇注
将已完成焙烧且组合好的范趁热浇注,不然就须在临浇注前进行预热。预热的温度以摄氏度400—500℃为佳。预热时要将范芯装配成套,捆紧后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严实,再入窑高温焙烧。为了防止铜液压力将范涨开和高温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烧好的型范需埋置于沙(湿沙)坑中并在外加木条箍紧。
范预热准备好后,将熔化的铜液(1100—1200℃为宜)注入浇口。器物要倒着浇,是为了将气孔与铜液中的杂质集中于器底,使器物中上部致密,花纹清晰。浇入铜液时应该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为宜,直到浇口气孔(范上留有的通气孔)皆充满铜液为止。待铜液凝固冷却后,即可去范、芯,取出铸件。
一次浇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浑铸”、“一次浑铸”或是“整体浇铸”。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铸成的。凡以此方法铸成之器,其表面所遗留的线条是连续的,即每条范线均互相连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后的铸件还要经过锤击、锯挫、錾凿等多道工序来进行修整,以消去多余的铜块、毛刺、飞边。只有当一件光润整齐的青铜制品出现时,才算制造完毕。
二、失蜡法
失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既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这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等,而其工艺的精湛标明并非初始的制作。而纤丽奇绝的制作,楚地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盘也最受称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纹玲珑剔透,穷极繁缛富丽,即是失蜡法制成。然而,失蜡法的应用并不够普及,今见的作品始终不多,这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过于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应为效果虽然奇绝却难引出普遍的审美愉悦联系。
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
❼ 中国古代最早铸造青铜器的是
夏朝。
中国使用铜的历史年代久远。大约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并开始使用铜。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曾出土一件半圆型残铜片,经鉴定为黄铜。1975年甘肃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约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铜刀,这是目前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证明。相对西亚、南亚及北非于距今约6500年前先后进入青铜时代而言,中国青铜时代的到来较晚,但却不能否认它是独立起源的,因为中国存在一个铜器与石器并用时代,年代距今约为5500"4500年。中国在此基础上发明青铜合金,与世界青铜器发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国青铜器是由境外传播而来之说。
“国之大事,在祀及戎”。对于中国先秦中原各国而言,最大的事情莫过于祭祀和对外战争。作为代表当时最先进的金属治炼、铸造技术的青铜,也主要用在祭祀礼仪和战争上。夏、商、周三代所发现的青铜器,其功能(用)均为礼仪用具和武器以及围绕二者的附属用具,这一点与世界各国青铜器有区别,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青铜器文化体系。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❽ 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多采用何种铸造技术
中国青铜器概述
青铜器指的是什么?它最早产生于什么时候?这对于青铜器的藏家以及有志于掌握青铜器鉴定技术的人来说,都是首先而且必须弄清楚的问题。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器物,颜色呈青绿而得名。它的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食器、烹饪器、酒器、乐器、水器、车马器等。形式多样,纹饰精美,部分器物上铸有铭文。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物型端庄厚重,精细华丽,纹饰多为饕餮纹、动物纹及几何形图案等;铭文苍劲古朴,一般字数较少。
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由于青铜器的大量出现和使用,被史学家们称之为“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
有一则传说叫“蚩尤作兵”,相传蚩尤统率本部人马进攻黄帝部族,双方“战于涿鹿之野”。战争刚开始时,蚩尤的军队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拥有戈、酋矛、夷矛等兵器。据考古专家估计,当时这些兵器就是用铜制成的。后来,黄帝发明并制作了指南车用于战争,才扭转了战局并制服了蚩尤。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和发展
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是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属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在较晚一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青铜工具、兵器、装饰品等。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工具和镜、指环等,有的是红铜,有的是青铜。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但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不少地区的先民们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了铜的材质和特性,并且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意境。
当先民们以合范技术铸成青铜容器之后,青铜器艺术很快进入它的繁盛时期。在河南登封一个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的灰坑内,出土了一件可能是青铜器的底部残片,其年代为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相当于夏代初期。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酒器中的爵,虽然形体比较简单,各部分的比例还不够和谐,但其造型的样式已基本确立。从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铸铜、烧陶、制骨、琢玉等各类作坊遗存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内部分工中,青铜器制造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独立的生产部门了。
从中国的历史情况来看,在我国是先发明冶炼青铜,一直到很晚才冶炼红铜,即纯铜。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此时,火早已被发明和应用了,在古代历史传说里,这相当于炎帝时期,炎帝有称烈山氏,是放火烧林的意思,又称神农氏。这时,磨制石器已经盛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分工,陶器已经被广泛烧造,由于各个区域都需要石器,人们对于石器质地的要区高起来了。于是,有些部落就专门生产制作石器用的原料,运输到别的部落,交换粮食,麻布以及牲畜等。所以要集中很多人去采石,采石业就开始发展了。采石需要挖掘石山,有些石土混合的石块很容易用木棍之类的工具挖掘出来。如果石块比较大,就要架起火来把它烧裂,这样就逐渐获得了用火来冶炼矿石的技术,古代人还没有选矿知识,他们把一些铜和铅、锡、锌等共生的矿石混合在一起,经过温度并不太高的柴火然后之后,矿石熔化了,冷却后就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开始时可能是无意中的发现,但随后就懂得这些青铜饼块是可以再熔化,再凝结,从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工具,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就由此诞生了。
其实,把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是后代的事情,古代人还不知道铜和锡的区别,一直到春秋时代,还把这种铜称为“金”。
随着青铜器的发展和冶金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有了区别矿石的知识。矿物中固然也有自然铜,但并不呈红色。我国古代能够分出金三品,即黄金、白金和赤金,赤金则是由冶炼而得,显然当时人们已经能冶炼出红色的纯铜了。红铜的熔点在1000℃以上,这是我国冶金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其时间应在冶炼青铜之后。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发现了许多红铜器,其年代大约在四千年前。
青铜器的起源,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也为了制作保卫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为了做生活用具。这是青铜时代产生的共同规律。
❾ 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器在哪个朝代
我国青铜器贯穿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
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我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我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我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我国使用青铜器的历史相当久远,可以远溯至夏商周之前。青铜器古朴凝重,造型典雅,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青铜器在铸造工艺方面有自己的特殊传统,造型丰富、品种繁多、面貌各异、精品迭出,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早在6500多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
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埚残片等。
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是马家窑文化的青铜刀,距今约4800年。
在甘肃青海距今4000年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被确认最早的3件铜镜属齐家文化,它们的制作较粗糙,但是青铜镜已无疑问。
这些均显示了我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
夏代是我国第一个进入阶级社会的奴隶制国家,人类文明已由石器时代步入了青铜时代。
这时,青铜器工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我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
根据偃师二里头夏代遗址所发现的夏代铸铜作坊和青铜器物来看,这一时期的青铜二里头文化中的铜牌饰器已经出现了礼器、兵器、生产工具、乐器和装饰器等五大类型,而在贵族墓中发现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兵器。
可以说,夏代贵族墓中出现的礼器和兵器,奠定了我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的构架模式。传说夏禹铸九鼎,从此我国历史上才有了“定鼎”“问鼎天下”和“一言九鼎”等说法。
大禹建立夏朝后,在以前先王子孙诸侯国林立的基础上,又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时间长了,有些诸侯不免离心离德。为了检阅天下究竟有多少诸侯国,维护夏朝和诸侯国的统属关系,大禹决定召开一次诸侯大会。因这时适值各方诸侯来朝,夏禹趁机举行郊祀之礼,众诸侯都留在阳城住。
祭毕,诸侯纷纷散开,然后又聚拢到一起。大家对大禹不满。一个诸侯说:“真是好笑,他向上天推荐皋陶,可是皋陶已经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哪个不知道?他要禅位于他,岂不是虚领人情吗?”
一个诸侯接着说道:“我听说,夏禹的儿子启纠合了无数心腹之臣,想承袭王位。大禹哪里肯传贤人呢?”
后来不太满意的诸侯就都纷纷归去。
大禹郊祭之后,看见诸侯不服而去的有33国之多,心中不免纳闷。计算起来,不服之国以东南两方为多。于是大禹决定在阳城东南的涂山尽早召开诸侯大会,以检讨自己的过失。
到了正式大会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执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诸侯按照他们国土的方向两面分列,齐向大禹稽首为礼,大禹在台上也稽首答礼。
礼毕,夏禹大声向诸侯说道:“我德薄能鲜,不足以服众,召集大家开这个大会,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恳切的责备、规诫、劝喻,使我知过,使我改过。我胼手胝足,平治水土,虽略有微劳,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个‘骄’字。
“舜帝也经常以此来告诫我说:‘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如果我有骄傲矜伐之处,请大家当面告知,否则就是教我不仁啊!对大家的教诲,我将洗耳恭听。”
大家都明白禹受命于天,原本对大禹有意见的诸侯看到大禹这种态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虑。大禹对各诸侯又重加赏赐,并申明贡法,要求必须按照规则缴纳。同时,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护各诸侯国的权利,使其不受邻国的侵犯。
涂山大会之后,诸侯们高高兴兴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领群臣返回都城阳城。走到半路,忽然传来急报,说皋陶去世了,大禹听了,非常伤心,返都之后,就又改荐伯益于天。这样,从前疑心的诸侯知道误会了大禹,就在坚决拥护大禹的同时,也积极进献各类贡品。
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
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青铜,铸造成几个大鼎。
但为免诸侯责备,大禹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哪一州所贡之金,就拿来铸哪一州的鼎,将哪一州内的山川形势都铸在上面。
并将从前治水时所遇到的各种奇异禽兽、神怪等一并铸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种是神,那一种是奸。
又过了几个月,大禹已在位5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是5年就巡视天下一次。巡视回来后,气势磅礴的九鼎铸成,即冀州鼎、兖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扬州鼎、荆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异兽。
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大禹把九鼎称为镇国之宝,各方诸侯来朝见时,都要向九鼎顶礼膜拜。从此之后,九鼎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礼器。
❿ 青铜器的历史
先民在天然黄铜的基础上加适当比例的锡而制造的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合金。最早出现在约6000年前中东两河流域,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大约在3600年前通过东北亚传到中国。后来青铜器逐渐发展到直接用铜矿石和锡矿石直接冶炼青铜。主要青铜器物包括武器、工具、容器、乐器、礼器、炊具等。直到大约2000年前铁器开始逐渐普及,青铜器才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在此之间的约三四千年的历史中,青铜器一直是人类社会最珍贵、最贵重的财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