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青铜器铸造规模大、种类多、工艺精美
与西周青铜器相比,商朝青铜器纹饰更为繁复,以饕餮纹、夔龙纹最多。
另外商朝时,青铜种类已十分丰富,涵盖生产生活、祭祀礼仪、军事征战等方方面面。
食器:甗(蒸食用具,下部分煮水,上部分防止食物,二者间有镂空,通过蒸汽蒸熟)簋(盛放煮熟饭食)簠(祭祀和宴飨是盛放黍、稷、梁、稻等饭食的器具)盨(盛放黍、稷、梁、稻等饭食的器具)豆(盛放黍、稷、等谷物,后用于盛放腌菜、肉酱等调味品)
食器代表作:三联甗、青铜夔龙纹簋、兽叔盨
酒器:爵、角、斝、觚、觯、兕觥、尊、卣、盉、方彝、勺(代表酒器:妇好爵、父辛爵、兽面纹觚、商觚)
水器:罍、壶、 盘、匜、 瓿、盂 (代表水器:克罍、青铜朕匜)
乐器:编铙、编钟、编镈(代表乐器:兽面纹大铙、曾侯乙墓编钟)
兵器:钺
⑵ 商朝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你是想问历史相关的问题么?
一、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二、分工细致。三、种类繁多。
⑶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一、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二、分工细致.三、种类繁多,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商周青铜器铸造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古代用泥范铸造:
过程是:1.制模。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2.翻外范。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将相邻的两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花纹,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3.制内范。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4.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5.浇铸。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经过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所以青铜器没有完全一样的。
⑷ 商朝在此青铜器的生产有什么特点
精美、高贵的象征,种类繁多且非常鼎盛。
规模较小。集中于王都附近 。贵族使用 。体积大,重,耗财力,人力 。花样多,用工细致。
如
青铜器:
酗亚方尊 容酒器。商代晚期铸品。清宫旧物,现藏故宫博物院。原器通高45.5厘米,宽38厘米。大敞口,宽折肩,高圈足。肩四隅有四立体有角象首,肩中部有四双角分叉龙首。颈饰蕉叶纹,肩及圈足饰鸟纹。腹部与圈足有曲折角型大兽面纹,圈足曲折角雕成龙形。器四隅及每壁中心线皆设有棱脊,上端侈出器口,形象庄严
龙虎尊 商器。原器一九五七年出土于安徽阜南县。器高五十点五厘米,口径四十四点九厘米,重约二十公斤,是一件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 龙虎尊纹饰的主题是"虎口衔人"。关于这一主题,有人认为:在这里,"人"应是那些奴隶,"虎口衔人"反映奴隶社会的残酷、恐怖。对于这种传统的解释,另外一些考古学家则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应该是在表现一种巫术主题。青铜器在当时是十分重要的礼器,这样的纹饰应是巫师作法的情景纪实。张开的虎口在古代是分割生死两界的象征,虎口下的人很可能就是巫师,巫师在祭祀中通过老虎的帮助而表现出一种能够通天地、感鬼神的能力。"虎口衔人"这一图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我们还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但在当时一定是和某种神话和宗教信仰相联系的,在祭祀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鸮尊
历史:商代后期
尊为古代盛酒器。铜尊,最早见于商代。鸮,俗称猫头鹰。在古代,鸮是人们最喜爱和崇拜的神鸟。鸮的形象是古代艺术品经常采用的原形。商代的王器、石器、陶器、青铜器中,都有精美的鸮形。此鸮尊即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
鸮尊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铸于商代后期。原器通高四十五点九厘米,外形从整体上看,为一昂首挺胸的猫头鹰。通体饰以纹饰,富丽精细。喙、胸部纹饰为蝉纹;鸮颈两侧为夔纹;翅两边各饰以蛇纹;尾上部有一展翅欲飞的鸮鸟,整个尊是平面的立体的完美结合。尊口内侧有铭文“妇好”二字。
“妇好”应是商王武丁之妻。据殷墟甲骨文记载,妇好是一位能干、有魄力的女子。生前,她曾参与国家大事,主持祭祀,还带兵征伐过羌、土方等国家,颇具传奇色彩。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钺 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杀伤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是商周时代重要的礼器之一,也是一种兵器。据考证,这种器物是由石斧等工具演变而来的,在青铜器中更强调华丽、美观的特质,成为象征权力、象征威严的礼仪用物,此处所选两件钺是商代后期作品,格外强调器物威严恐怖的特性,同商代艺术风格完全一致。
.爵 饮酒器,青铜爵最早出现于夏代晚期,盛行于商代晚期。爵的基本形制是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流与杯口之际有两注,后有尖锐状尾、中为杯,一侧有柄,下有三足。夏商时期
下面是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青铜礼器种类繁多,数量巨大,工艺精美,其存在是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显着特点。青铜礼器可分为四大类:
食器。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等。其中盛肉的鼎是最重要的礼器。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鼎,重达875千克,是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西周中晚期形成列鼎制度,即用形状花纹相同而大小依次递减的奇数的成组鼎来代表贵族的身份。据《春秋公羊传》何休注,天子用9鼎,诸侯用7鼎、卿大夫用5鼎、士用3鼎或1鼎。在考古发现中,奇数的列鼎往往与偶数的盛黍稷的簋配合使用,即9鼎与8簋相配、7鼎与6簋相配等。
酒器。包括饮酒器爵、觯、觥及盛酒器尊、卣、壶、斝、罍、觚等。商代贵族饮酒成风,西周初曾严厉禁酒,西周中期以后青铜饮酒器大为减少。
水器。有盘、匜等。主要用于行礼时盥手以表示虔敬。
乐器。有铙、钟(包括甬钟、钮钟与镈)、鼓等。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多达65件的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及音乐的高度水平。
2。主礼器:玉、酒、牺牲、黍稷。
〔祭天〕用玉——“石之美者”。源于人类历史中99%以上石器时代形成的根深蒂固的石崇拜。正是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第一次加速发展。青铜时代,则是第二次大加速度发展。这是人类第一次使用金属。
〔祭祖〕用酒、牺牲、黍稷,盛以青铜器。
酒——使人类达到最原始的状态,以与天、祖沟通。源于“物类相感”的理念。
〔例〕中国古人崇奉的两种圣虫:蝉与蚕。它们的蜕皮、羽化,反映了留连人世,关照后代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或者说“终极关怀”。蝉的习性是“饮甘露”,“甘露”象征着“天地清和之气所钟”,具体化就是酒。蚕丝被用作祭祀礼服,特性是圣洁和精细。蚕也是中国古人最早豢养的昆虫,有神虫的地位。曾有“帝王一日三省蚕”的规矩。
牺牲——如这两个字的偏旁部首所示,牺牲是以牛为主的。其排列方式即所谓的“九牢”。
黍稷——黍稷之精者为“粮”(米+良),但不能祭祀。因为要在最原始状态下与天、祖沟通,必须反映“朴”的含义。但是,也不能取用最粗的“稻”。(南方食稻,到汉代才脱皮。)这里同样反映了“中庸”的指导思想。
以上祭品的盛器,就是当时的尖端科技产品——青铜器。作为盛装礼器之用的青铜器,具有特殊的材质、造型、纹饰和用途。需要注意的是,青铜本身不是礼器,它所盛之物才是礼器。
〔按用途分类〕
酒醴之盛:觚,爵,卣,罍,斝,觯
沐水之盛:匜,盘,鉴(照镜,冰箱),洁字原写作絜,就是从这里来的。
牺牲之盛:鼎(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结构。自然界中没有三足动物,而中国人作出了三足鼎。中国文化不是写实文化。)、鬲、甗
(全世界的陶器都以圆底始(果壳横削去一截),后来才发展出平底、多足。)
黍稷之盛:簋
仪仗器:斧、戚、戈、矛、钺
乐器:钟、镛(大钟)、铎、铃、铙
炊具:
〔按化学成分分类〕
砷青铜——>铅青铜——>锡青铜(商周)
〔纹饰〕
主要母题:兽面、龙(水的象征)、凤(风的象征)、蝉、蚕、火、“饕餮”
作用:镇慑,渲染气氛。
张光直:“兽是天人沟通的工具。”(不全面)
——“大人世及以为礼。”“世及”即父子相袭,统治者垄断了天人沟通(祭祀)的权力,把“天”神化、鬼化,与人民距离拉远,以领导群众。(“绝地天通”)
〔铭文〕
文字和礼器的天作之合。
——“殷道亲亲,周道尊尊。”
“亲亲”即诸子平等,兄终弟及,看重自然关系,不是“礼”的体现。
“尊尊”即宗子(嫡长)独尊,垄断祭祀祖先的权力。“别子为(另立)宗”。
特点: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高峰: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战国晚期,冶铁业出现,高水平的青铜冶铸业完成了历史所赋予的使命
包括青铜生产工具,青铜兵器,青铜礼器,铭文,青铜乐器等
⑸ 列举夏商西周青铜器制造的主要特点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分布地区非常广泛。
举例:铸造司母戊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这就可见青铜器铸造业的规模有多大了。除了礼器司母戊鼎,还有酒器四羊方尊,可烧炭火的青铜器,有青铜器编钟,青铜面具等等,品种繁多。四羊方尊的工艺就十分精美。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都有青铜器,说明我国的青铜器生产具有分布地区广泛的特点
⑹ 列举商朝时期青铜文化的三个特点
你要答题那种书面语言吗,我看到这问题好几次了一直没有胆量来回答,怕你用来答题我总结的点不符合你老师的标准.
我说一说吧 你觉得哪点可以用你就总结去.
首先商代的青铜铸造业很发达,但是并不用于平民阶层,主要是贵族使用
从农具上来讲,商代的农具基本是木、石、骨,蚌的,曾经出土过一些青铜农具,但是装饰花纹很精美,很明显是观赏价值比较高的 ,商代青铜最多的是礼器,也有日常器具、乐器等.
商代的青铜器上也出现了文字,但相对比西周大量的铭文来讲,是比较少的.
如果总结一下的话,大概是这样,铸造技术较先进,主要用于贵族阶层,以及出现少量的铭文.
⑺ 商朝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一 生产规模大,技艺水平高.
二 分工细致.
三 种类繁多.
四 不仅有实用的功能,还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 下面是详细的。麻烦采纳一下。
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⑻ 商朝文化:商朝青铜文化有什么特点及历史地位
商代早期青铜器具有独特的造型.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这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掌握对范芯的浇铸全封闭技巧.方鼎巨大,容器部分作正方深斗形,与殷墟时期长方槽形的方鼎完全不同.爵的形状承继二里头文化式样,—律为扁体平底.流甚狭而长.青铜斝除平底型的以外,还出现了袋足斝.觚、尊、瓿、罍等圈足器皆有+形大孔,相当二里冈上层的器,+字形有成为大方孔的.有的更在圈足的边沿,留有数道缺口,郑州和黄陂盘龙城都出土过这种实例.管流斜置于顶上的半封顶袋足盉,后侧有一大鋬可执,在本期内颇具特色.罍皆狭唇高颈有肩,形体亦偏高.商代早期壶有提梁的有长颈小口鼓腹形和小口体呈悬瓠形的两种,也有小口器颈不高不设提梁的.
商代早期青铜器纹饰主体已是兽面纹,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为地,是这一时期的特色.商代早期的几何纹极其简单,有一些粗率的雷纹,也有单列或多列的连珠纹,乳钉纹也已经出现.
商代早期的青铜器,极少有铭文,以前认为个别上的龟形是文字,实际上仍是纹饰而不是文字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⑼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有什么特点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