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危害棉花的害虫及其害虫图片
棉铃虫
corn earworm
亦作cotton bollworm,亦称玉米果穗螟蛉或番茄螟蛉(tomato fruitworm)。
夜蛾科(Noctuidae)昆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或H. armigera)的幼虫。体光滑,绿或褐色,是严重的作物害虫。玉蜀黍果穗夜蛾(Heliothis zea)入土化蛹,成虫灰褐色(翅展3.5公分),一年发生4∼5代。较早世代的幼虫主要取食玉蜀黍,尤其是穗尖的小籽粒;以后各代幼虫为害番茄、棉花和其他季节性作物。
棉铃虫,夜蛾科昆虫的一种,是棉花蕾铃期的大害虫。
广泛分布在中国及世界各地,中国棉区和蔬菜种植区均有发生。黄河流域棉区、长江流域棉区受害较重。近年来,新疆棉区也时有发生。寄主植物有20多科200余种。棉铃虫是棉花蕾铃期重要钻蛀性害虫,主要蛀食蕾、花、铃,也取食嫩叶。
该虫是中国棉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为害十分猖獗。
[编辑本段]物种信息
中文学名:棉铃虫
中文俗名:棉铃实夜蛾
拉丁名: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英文名:Cotton bollworm
所属科目:鳞翅目 夜蛾科
[编辑本段]外形特征
成虫体长15~17毫米。翅展30~38毫米。前翅青灰色、灰褐色或赤褐色,线、纹均黑褐色,不甚清晰;肾纹前方有黑褐纹;后翅灰白色,端区有一黑褐色宽带,其外缘有二相连的白斑。幼虫体色变化较多,有绿、黄、淡红等,体表有褐色和灰色的尖刺;腹面有黑色或黑褐色小刺;蛹自绿变褐。卵呈半球形,顶部稍隆起,纵棱间或有分支。
[编辑本段]生物学特征
发生的代数因年份因地区而异。在山东省莱州市每年发生4代,九月下旬成长幼虫陆续下树入土,在苗木附近或杂草下5cm—10cm深的土中化蛹越冬。翌春气温回升15℃以上时开始羽化,4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羽化盛期,成虫出现第一代在6月中下旬,第二代在7月中下旬,第三代在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至10月上旬尚有棉铃虫出现。成虫有趋光性,羽化后即在夜间闪配产卵,卵散产,较分散。一头雌蛾一生可产卵500粒~1000粒,最高可达2700粒。卵多产在叶背面,也有产在正面、顶芯、叶柄、嫩茎上或农作的、杂草等其它植物上。
幼虫孵化后有取食卵壳习性,初孵幼虫有群集限食习性,二三头、三五头在叶片正面或背面,头向叶缘排列、自叶缘向内取食,结果叶片被吃光,只剩主脉和叶柄,或成网状枯萎,造成干叶。1龄~2龄幼虫沿柄下行至银杏苗顶芽处自一侧蛀食或沿顶芽处下蛀入嫩枝,造成顶梢或顶部簇生叶死亡,危害十分严重。3龄前的幼虫食量较少,较集中,随着幼虫生长而逐渐分散,进入4龄食量大增,可食光叶片,只剩叶柄。幼虫7月~8月份为害最盛。棉铃虫有转移危害的习性,一只幼虫可危害多株苗木。各龄幼虫均有食掉蜕下旧皮留头壳的习性,给鉴别虫龄造成一定困难,虫龄不整齐。
早晨露水干后至9时前,幼虫常在叶面静伏,触动苗木即会摇落地面,是人工捕捉的好时机。棉铃虫以蛹在地下约5cm~10cm深处越冬,可结合冬季松土追肥将部分虫蛹翻至地面,死外电或为天敌所食。
棉铃虫发生的最适宜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70%~90%。第二代、第三代然害最为严重,根据我所1997年7月下旬至8月份的多次调查,严重地片虫口密度达98头/百叶,虫株率60~70%,个别地片达100%,受害叶片达1/3以上,影响叶产量20%,质量下隆至少1个等级,苗木生长量影响很大,估测经济损失每亩300元左右。
棉铃虫天敌很多,有寄生性天敌——寄生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乌雀类,及一些细菌、真菌、病毒等可对棉铃虫的卵和幼虫起到抑制作用。
[编辑本段]物种进化形态特征
成虫:
成虫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
蛹形态特征
蛹长17~21毫米,黄褐色,腹部第五节的背面和腹面有7~8排半圆形刻点,臀棘钩刺2根。
幼虫:
幼虫形态特征
老熟幼虫体长30~4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由淡绿、淡红至黑褐色,头部黄褐色,背线、亚背线和气门上线呈深色纵线,气门白色,腹足趾钩为双序中带。两根前胸侧毛边线与前胸气门下端相切或相交。体表布满小刺,其底部较大。
卵形态特征
卵约0.5毫米,半球形,乳白色,具纵横网格。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隐藏在叶背等处,黄昏开始活动,取食花蜜,有趋光性,卵散产于棉株上部。幼虫5~6龄。初龄幼虫取食嫩叶,其后为害蕾、花、铃,多从基部蛀入蕾、铃,在内取食,并能转移为害。受害幼蕾苞叶张开、脱落,被蛀青铃易受污染而腐烂。老熟幼虫吐丝下垂,多数入土作土室化蛹,以蛹越冬。已知有赤眼蜂、姬蜂、寄蝇等寄生性天敌和草蛉、黄蜂、猎蝽等捕食性天敌。除用化学方法防治外,还可进行树枝诱杀、建立玉米诱集带诱杀等。
棉铃虫在黄河流域棉区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棉区年发生4-5代,以滞育蛹在土中越冬。第1代主要在麦田危害,第2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顶尖,第3、4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的蕾、花、铃,造成受害的蕾、花、铃大量脱落,对棉花产量影响很大。第4、5代幼虫除危害棉花外,有时还会成为玉米、花生、豆类、蔬菜和果树等作物上的主要害虫。
幼虫有转株危害的习性,转移时间多在夜间和清晨,这时施药易接触到虫体,防治效果最好。另外土壤浸水能造成蛹大量死亡。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第1代多在番茄、豌豆等作物上为害。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黄昏开始活动,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飞翔力强,有趋光性,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卵散产在寄主嫩叶、果柄等处,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最多可达5000余粒。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但为害还不明显,第3天变为2龄,开始蛀食花朵、嫩枝、嫩蕾、果实,可转株为害,每幼虫可钻蛀3~5个果实。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老熟幼虫入土5~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分布于南纬50度与北纬50度之间。中国各棉区均有分布,在华北、新疆、云南等棉区为害较重。
[编辑本段]发生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耕作栽培制度对棉铃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布局的变化,使棉铃虫得以在不同作物间辗转取食危害,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大大扩展。此外,由于营养水平的差异使棉铃虫发育进度不一致,田间种群世代参差不齐、交叉重叠,危害历期延长。
栽培管理水平提高及栽培制度、耕作制度改变的影响 地膜植棉的种植方式,使棉田棉花的生育期普遍提前,为一代棉铃虫发生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玉米、番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引诱棉铃虫大量危害,在玉米和番茄上繁殖后再回迁到棉田,使二代棉铃虫在棉田的防治压力剧增。随着膜下滴灌以及高密度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垦区秋耕冬灌面积减少,茬灌和干播湿出面积加大,导致棉铃虫羽化率高,越冬基数逐年增多,极易爆发成灾。
气候因素与棉铃虫发生的关系
秋季和春季气温的变化直接影响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和存活率。9~10月温度偏高,气温下降慢,次年春季气温稳定回升,棉铃虫的越冬基数大、成活率高,易造成棉铃虫的大发生。冬季气候变暖,有利于棉铃虫的越冬。
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
在我区寄生性天敌主要有赤眼蜂、姬蜂、寄生蝇等;捕食性天敌主要有蜘蛛、草蛉、瓢虫、螳螂、鸟类等。棉田施药过多或选用农药不当,杀伤了大量天敌,失去了天敌对棉铃虫种群的自然控制,是棉铃虫成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编辑本段]综合防治措施及防治办法
防治策略
强化农业防治措施,压低越冬基数 坚持系统调查和监测,控制一代发生量;保护利用天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二、三代密度。
农业技术措施
秋耕冬灌,压低越冬虫口基数。秋季棉铃虫危害重的棉花、玉米、番茄等农田,进行秋耕冬灌和破除田埂,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死亡率,减少第一代发生量。
优化作物布局,避免邻作棉铃虫的迁移和繁殖 在棉田田边、渠埂点种玉米诱集带,选用早熟玉米品种,每667平方米2200株左右。利用棉铃虫成虫喜欢在玉米喇叭口栖息和产卵的习性,每天清晨专人抽打心叶,消灭成虫,减少虫源。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天敌,有利于棉田生态的改善。
加强田间管理 适当控制棉田后期灌水,控制氮肥用量,防止棉花徒长,可降低棉铃虫危害。在棉铃虫成虫产卵期使用2%过磷酸钙浸出液叶面喷施,既有叶面施肥的功效,又可降低棉铃虫在棉田的产卵量。适时打顶整枝,并将枝叶带出田外销毁,可将棉铃虫卵和幼虫消灭,压低棉铃虫在棉田的发生量。
诱杀棉铃虫
利用棉铃虫成虫对杨树叶挥发物具有趋性和白天在杨枝把内隐藏的特点,在成虫羽化、产卵时,在棉田摆放杨枝把诱蛾,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每667平方米放6~8把,日出前捉蛾捏死。
高压汞灯及频振式杀虫灯诱蛾具有诱杀棉铃虫数量大,对天敌杀伤小的特点,宜在棉铃虫重发区和羽化高峰期使用。
防治方法
当棉田棉铃虫百株虫率一代为5~10头、二代为15~20头、三代25头时可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挑治为主,严禁盲目全面施药。
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到幼虫二龄前,施药效果最好。二代卵多在顶部嫩叶上,宜采用滴心挑治或仅喷棉株顶部,三、四代卵较分散,可喷棉株四周。
棉铃虫的防治应以生物性农药或对天敌杀伤小的农药为主。棉铃虫发生较重地块,在产卵盛期或孵化盛期至三龄幼虫前,局部喷洒拉维因、卡死克、赛丹、BT制剂等防治。关键是抓住防治时期。
防治试验
试验地点:莱州市明波银杏研究所苗圃(莱州市店子镇东尹家村北)。
试验方法:三种处理,四种农药。三种处理为800倍、1000倍、1500倍液;四种农药,分别取两种混用,共试株数分别435(17.4m2)对照数相同,在幼虫危害期喷雾防治作对照观察。
试验材料:80%敌敌畏乳油。40%氧化乐果,5%高效顺反式氯氰菊酯乳油。25%强杀净乳油。
试验原理:DDV乳剂可胃毒、触杀作用,氧化乐果有内吸作用。二者结合可提高药效;5%高效反式氯氰菊 酯乳油具有强烈的胃毒、触杀、拒食作用,25%强杀净乳油具有内吸、触杀、胃毒作用,二者皆为近年成面世的新农药。棉铃虫对于以前常用农药的抗药性极强,而且虫龄混杂,发育不整齐。根据虫生物学特性及四种农药性能,分别采取两种混用以提高药效。
试验结果:供试苗圃分别为一小畦17.4m2,约435株,供试虫数包括捉到供试虫并对虫龄作了人为调整.7月11日、22日用药对蓟马、红蜘蛛杀灭效果良好。8月17日、18日两次用药对粘虫、午毒蛾、蓟马等杀灭效果良好。1500倍液试用于农作物刹虫效果良好。邓蔬菜害虫如菜青虫、钻心虫等效果理想。
[编辑本段]物种价值
研究价值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技术,可以有效、特异地抑制昆虫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害虫的生长。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生物技术》,并被该杂志列为该期突出亮点论文之一。
RNA干扰是一种新发现的基因调控机制。该研究组以棉花和棉铃虫为研究对象。因为棉花中有一种主要毒素叫棉酚,它对大多数生物体有毒性。但棉铃虫对它有抗性,它以棉花为食物,为自己提供养料。研究组首先分离了棉铃虫参与棉酚解毒的基因———P450,用双链RNA的转基因植物喂食后,棉铃虫P450基因的表达显著降低,对棉酚的耐受性大大减弱。再用含有棉酚的棉花叶子喂食,使这些棉铃虫生长缓慢,甚至死亡。
药用价值
NPV率先实现突破
棉铃虫病毒又称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棉铃虫专一性的病原微生物。
棉铃虫NPV生物农药防治效果好、药效持久,对其他生物无任何毒副作用,是世界各国竞相开发生产的昆虫杀虫剂产品,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登记注册的昆虫病毒生物农药。但长期以来,棉铃虫NPV必须通过“活体”生产,多项核心技术没有得到根本突破,导致生产规模小、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实现产业化。
从2003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河南省济源白云实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协同攻关,在国际上首次采用了棉铃虫群养技术,使饲养规模和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十倍;通过采用独特的病毒分离纯化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原药中的病毒含量。一举突破了严重制约该产品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大规模工厂化生产,促进世界昆虫病毒生物杀虫剂产业迈上一个新台阶。研发成功的新型超高含量昆虫病毒杀虫剂,每克原药中病毒含量高达5000亿个病毒粒子,超过同类产品20多倍,是目前国际上已知的含量最高的病毒杀虫剂产品,每亩棉田只需2~3克即能控制害虫。
棉铃虫病毒生物农药2005年起在我国新疆棉区连续示范推广,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兵团农一师、农五师、农七师、农八师的十多个团场,总体防效均在80%左右。使用棉铃虫NPV生物农药的地块,天敌数量明显多于使用化学农药的地块,很好地控制了后期棉蚜的危害,每年减少用药次数2次以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2006年到2007年,累计推广应用200万亩次。
[编辑本段]棉铃虫室内饲养技术的改进
在传统人工饲料饲养技术的基础上,对棉铃虫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饲养器材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简化和改进。将产于纱布上的卵经消毒晾干后,直接放于塑料保鲜袋中孵化。 初孵幼虫用毛笔移入特制的带盖10孔饲养盒,每孔1头,孔径和高度为2.5 cm×1.8 cm, 接虫前每孔加人工饲料4~5 g,接虫后加盖,直至化蛹。幼虫化蛹后用培养皿收集,直接放于成虫饲养笼中,任其羽化、交配和产卵。采用这一改进饲养技术,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等均有显著提高,棉铃虫的病害明显减少,同时节约饲养成本约50%。
[编辑本段]常见疾病
1995-1997年在河北省邯郸、衡水、保定3个市对1-4代棉铃虫幼虫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能够抑制棉铃虫种群数量变动及导致疾病发生与流行的主要病原菌种类有病毒,包括核型多角体病毒、质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细菌为苏云金杆菌;真菌有绿僵菌和白僵菌。因感病致死的棉铃虫视年度、世代不同而差异显著,平均死亡率为21.1%,高的可达57.1%。研究还表明:棉铃虫疾病的发生及流行与宿主种群、病原菌种群及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编辑本段]其它
棉铃虫有自相残杀的习性,碰到一起会互相争斗,直到一方被另一方吃掉。中科院动物所秦启联博士领导的研究组,通过改进人工饲料,增加适口性,改善饲养条件等措施,终于让棉铃虫“们”可以和平共处了。
昆虫病毒属于微生物,要通过生物学的方法,用病毒感染活体的昆虫进行增殖。首先要在厂房内大量培养活体昆虫,待其长到适当大小,再使之感染病毒病。然后收集死亡虫体。经过分离纯化,获得昆虫病毒,再加工成病毒杀虫剂。过去棉铃虫不能群养使得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新技术使病毒杀虫剂的生产规模和效率提高十多倍。按目前年产两吨、每克含5000亿个病毒单位的生产规模,可以供给无公害防治1000万亩次的农田,减少500—1000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棉铃虫群养技术的突破对生物农药的生产意义重大,解决了限制棉铃虫病毒杀虫剂产业化生产的瓶颈问题。昆虫病毒杀虫剂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农药。与传统化学农药相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害虫不产生抗性。在田间造成害虫世代之间病毒病的大面积流行,属典型的绿色环保型农药。
此外,研究人员还获得高含量的棉铃虫病毒原药。病毒杀虫剂生产工艺中要把病毒从死亡的虫尸中提取出来,常规方法仅可获得每克200亿病毒单位左右的产品;科研人员采用独特的提取工艺,使产品纯度大幅度提高,病毒含量高达每克5000亿病毒单位。1克这样的原药可以加工成防治5亩农田害虫的病毒杀虫剂。应用该项成果而生产的生物农药,于年初获国家发改委生产许可证。
㈡ 樟脑丸可以赶走臭虫吗对臭虫真的有用吗
樟脑丸不能驱除臭虫
樟脑丸有天然樟脑丸与合成樟脑丸之分.含有萘的樟脑丸大多呈白色,气味刺鼻,且沉于水中;而天然樟脑丸则是光滑的呈无色或白色的晶体,气味清香,会浮于水中.用于防虫,防蛀,防霉的天然樟脑丸又被称为臭珠,
㈢ 绿僵菌该使用哪家的产品呢
楼主你好,选来选去,我选的是唐山市会恩科技的产品,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一下。无化学残留,无环境污染。希望回答能够帮助到你,望采纳,谢谢了
㈣ 绿僵菌各位给地里使用过了没希望能给点参考。
请根据自己作物及害虫情况确定是否使用。绿僵菌属于生物防治,对鳞翅目、直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200多种害虫有寄生性,可用于防治农、林和卫生等多种害虫。 绿僵菌寄主范围广,主要用于防治飞蝗、地下害虫、蛀干害虫、桃小食心虫、小菜蛾、菜青虫、蚜虫等。使用方法:
(1)蝗虫:对飞蝗、土蝗、稻蝗、竹蝗等多种蝗虫有效。尤其对滩涂、非耕地的飞蝗,亩用100亿孢子/克可湿性粉剂20~30克,对水喷雾,或亩用100亿孢子/毫升油悬浮剂250~500毫升,或60亿孢子/毫升油悬浮剂200~250毫升,用植物油稀释2~4倍,进行超低容量喷雾。飞机喷雾时有效喷幅可达150米。 也可将相同用量的菌剂喷洒在2~2.5千克饵剂上,拌匀后田间撒施。 一般于蝗蝻3龄盛期施药,由于该药速效性差,着药后3~7天蝗蝻表现出食欲减退,取食困难,行动迟缓等中毒症状,7~10天集中大量死亡。由于速效性差,不宜在蝗虫大发生的年份或地区使用。 (2)蛴螬:防治蛴螬包括东北大黑鳃金龟子、暗黑金龟子、铜绿金龟子等的多种幼虫,可在花生、大豆等中耕时,采用菌土或菌肥方式
撒施。亩用23亿~28亿孢子/克菌粉2千克,分别与细土50千克或有机肥100千克混匀后使用。
(3)小菜蛾和菜青虫:将菌粉加水稀释成每毫升含孢子0.05亿~0.1亿个的菌液喷雾。
(4)蛀干害虫:防治柑橘吉丁虫,在害虫危害柑橘的“吐沫”和“流胶”期,用小刀在“吐沫”处刻几刀,深达形成层,再用毛笔或小刷涂刷菌液(2亿孢子/毫升)或菌药混合液(2亿孢子/毫升加45%杀螟硫磷乳油200倍液)。
防治青杨天牛可喷洒2亿孢子/毫升菌液。防治云斑天牛可用2亿孢子/毫升菌液与40%乐果乳油500倍液的混合液注射虫孔。 注意:部分化学杀虫剂对绿僵菌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药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混用前须查阅有关资料或先行试验。
㈤ 绿僵菌应该使用哪家的更好些谢谢了。
首先还是要看质量,我近期也比较了几个厂家,唐山市会恩科技的比较好,有领先的菌种发酵和保存技术,可以大幅降低
农业生产成本
。
㈥ 杀蟑螂用的金龟子绿僵菌哪里有卖的
洋葱黄瓜什么的我也试过,小强不仅不怕还喜欢得很。 有一个办法可以清楚大部分蟑螂但全部清除完是不太可能的:把你的房子封闭起来 窗户,门全部关上。把衣柜的门打开。 然后猛喷杀虫剂, 最好是味道重的。 不要吝啬,使劲喷。 你觉得哪里容易出蟑螂哪里最像蟑螂窝的就喷哪个。 喷完把家封闭起来,找个朋友亲戚家住一天。第二天回来应该有很多死蟑螂, 如果家里蟑螂多这个办法很有效
㈦ 金龟子用什么药防治效果好谢谢啦
金龟子,用氯氟氰菊酯或溴氰菊酯或甲氰菊酯或联苯菊酯或百树菊酯或氯氰菊酯等高效低毒的菊酯类农药喷雾防治,效果很好,死得快,死得彻底,控制期长,残留期短,残留量少,不污染环境,不危害人体健康。喷药后15~20分钟即纷纷坠地死亡。
㈧ 绿僵菌据说杀虫效果好,地里能用这个吗
首先是地里可以用的。绿僵菌寄主范围广,可寄生8目30科200余种害虫。主要用于防治金龟子、象甲、金针虫、蝽和蚜虫等害虫。绿僵菌有金龟绿僵菌和黄绿绿僵菌等变种,生产上主要用金龟绿僵菌变种的制剂来防治害虫,如地下害虫、蛀干害虫、苹果桃小食心虫、椰心叶甲、飞蝗、甘蓝小菜蛾、菜青虫和番茄棉铃虫以及蚊幼虫等卫生性害虫。
生产上常用的剂型有粉剂(每克含孢量23亿〜28亿个或50亿以上)、10%颗粒剂和20%杀蝗绿僵菌油悬浮剂。
㈨ 绿僵菌目前值得用不大家可不可以给点建议
既然现在要想使用,可以接触下唐山市会恩科技,毕竟产品更好,使用的人非常多,对人、畜和环境都安全无毒,能够降低农业成本,提高农民收入,是国际最先进的真菌灭虫菌的研发生产公司。
㈩ 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急啊,好的追加50分
防治作物害虫的微生物
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是现今最为成功的生物防治昆虫的方法,科学家开发其它种类的生物性杀虫剂,可填补杀虫晶体蛋白的不足,做为作物害虫防治时,轮替使用的管理策略。目前其它可用的生物性防治昆虫的工具有:杆状病毒、虫生真菌及虫生线虫等。苏力菌杀虫晶体蛋白的主要标的是昆虫的幼虫,对成虫是没有作用的。杆状病毒、虫生真菌以及虫生线虫都能感染昆虫成虫,这些生物防治制剂与杀虫晶体蛋白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杆状病毒:杆状病毒对昆虫的感染有极高的专一性,其它动物不会成为杆状病毒的标的。虽然如此,病毒对标的昆虫的致死力却十分缓慢,故杀虫效果不佳。为了弥补这个缺点,科学家已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将其它毒素基因或激素基因选殖进入杆状病毒内。在病毒感染标的昆虫的同时,选殖在病毒内的毒素或激素便可在标的昆虫体内大量合成,因而可加速昆虫的致死时间。北非毒蝎的神经毒素基因转殖入杆状病毒就是一个颇为成功的例子。此外科学家又把昆虫的变态青春激素基因选殖入杆状病毒,经感染后,标的昆虫因受到激素的刺激而开始进行变态作用,导致昆虫停止进食,因而达到生物防治的目的。
虫生真菌:由于虫生真菌对昆虫有极高的感染专一性,很多对杀虫晶体蛋白没有作用的昆虫,虫生真菌可对其产生毒害作用,因此是杀虫晶体蛋白的一种互补性代用品。常用的虫生真菌及其作用有:黑僵菌——作用于叶蝉;绿僵菌——作用于大尾熊蝉;紫僵菌——作用于蜘蛛;青霉菌——作用于金花虫;虫霉菌——作用于蚊虫;以及冬虫夏草菌—— 作用于蝇类昆虫等。
虫生线虫:每一种虫生线虫都会与一种属肠细菌科的细菌共生,利用虫生线虫的保护,肠内共生菌可顺利进入昆虫体内,而避免了昆虫对细菌的抗性作用。进入昆虫后,肠内共生菌会在昆虫的血体腔中大量繁殖,致使昆虫死亡,并分解昆虫组织,以做为线虫的食物来源。这样的共生系统也是一种生物防治昆虫的好方法。
微生物农药
今后的蔬菜生产在农药使用方面要求将更加严格,现阶段各级政府积极倡导微生物农药的使用。
微生物农药是一类发展较快的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包括农用抗生素和活体微生物。农用抗生素是由抗生菌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能的代谢产物,例如: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可以用来防治真菌病害;农用链霉素、土霉素可以用来防治细菌病害;浏阳霉素可以用来治蛾类;最新开发的阿维菌素可以用来杀灭害虫、畜体内外寄生虫,用量低、效果好。活体微生物农药是有害生物的病原微生物活体,即用了这些活的微生物可以使有害生物本身得病而丧失为害能力。例如,白僵菌、绿僵菌是一类真菌杀虫剂(即本身是真菌,具有杀虫活性);苏云金杆菌(即Bt)是一类细菌杀虫剂;核多角体病毒是一类杀虫剂;鲁保一号是一类真菌除草剂。
微生物农药是以生物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为原料而制成的一类农药。它的特点是安全可靠,不污染环境,对人畜不产生公害,而且原料易获得,生产成本低,是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种农药。生产中常见的生物农药有以下几种:
Bt乳剂:是常用的细菌生物农药,它的制成品为米黄色乳剂,乳化性能好,杀虫谱广,对20多种蔬菜、茶、果、烟等植物的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为80- 90%,主要防治对象有松毛虫、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稻纵卷叶螟、茶毛虫等。Bt乳剂是一种胃毒剂,害虫食后能产生一种特殊的酶。这种酶可以分解昆虫肠道当中的一种蛋白质,从而使害虫肠道穿孔,肠道里的东西流入体腔,最后死亡。使用时应掌握气温在15℃以上,一般以20℃为适宜,施用时间应比施用化学农药提前2-3天为宜。
青虫菌和杀螟杆菌:菜青虫吃了粘有青虫茵的菜叶,肠壁会很快穿孔,变成团团泥浆死去。杀螟杆菌用于防治稻纵卷叶螟、三化螟,还能防治苍蝇、蚊子、松毛虫、白蚂蚁、稻苞虫等害虫。
白僵菌:是真菌生物农药,对防治松毛虫和水稻害虫黑尾叶蝉有特效。白僵茵液接触害虫后,通过体壁进入害虫体内,很快会萌发菌丝,吸收害虫的体液,使害虫变僵发硬而死。
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有特效。抑制水稻纹枯病病菌菌丝,有效期长达20天,耐雨水冲刷,对人畜安全无毒。
农用抗菌素和植物抗菌素:这两类农药是真菌生物农药。在生产上应用的抗菌素有春雷霉素、庆丰霉素、多抗霉素、土霉素、灰黄霉素、放线菌酮链霉素等。如农抗120是一种新型的农用抗生素,对瓜、果、蔬菜、花卉、麦类、烟草的白粉病及水稻、麦类的纹枯病,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王铜)
林业害虫微生物防治进展
□吴钜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保环保所 北京 10089)
摘要:文章叙述了昆虫病原真菌、昆虫病原细菌、昆虫病毒等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复合型微生物杀虫剂。并对使用面积最大的球胞白僵菌杀虫剂的生产,产品质量标准检验、产品包装及防治对象和应用效果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此外,还介绍了防治林业主要害虫具很大活力的昆虫病原线虫的应用。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 白僵菌 复合微生物杀虫剂线虫
我国森林害虫有4000~5000种,易于暴发成灾的重要害虫达几十种,每年发生面积近600万公顷,如松毛虫年发生达150万公顷,杨树蛀干害虫发生近50万公顷,杨树食叶害虫达70万公顷,大小蠹虫近30万公顷等等,每年国家需要投入巨额经费开展防治,以保护绿化的成果和挽回经济损失。
结构合理、健康的森林(如原始林和次生原始林)属于K类较稳定的生态,害虫与天敌处于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除非有极大的干扰因素(如气候、人为因子)一般不会破坏这种平衡,不会形成虫灾。仅以松毛虫为例,我国已知天敌达530种,包括天敌昆虫314种(寄生蜂类168种,寄生蝇类48种,捕食性昆虫146种)捕食性动物198种(鸟类117种,蜘蛛69种,其它13种),病原微生物17种(真菌9种,细菌5种,病毒4种)(吴钜文,1979,1990a)。在东北区截止1984年统计亦知松毛虫天敌达527种(吴钜文,1990b)。但现在森林害虫成灾的多为人工林或遭破坏后的次生林,树种单纯,间伐修枝过度,甚至乱砍滥伐,郁闭度低,植被稀少,加之使用广谱性化学农药等等,形不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不具有生物多样性能发挥的生态平衡效应,即没有自控能力的森林,虫灾的发生不可避免。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上述林地改造及新造林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多树种合理配置,加强保护和管理,贯彻生物防治,促进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提高自控作用,实现可持续林业的总目标已是势在必行。
本文仅就近十年来我国一些实用的微生物防治技术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取得的进展做简要综述。
1 昆虫病原真菌
1.1 白僵菌
1.1.1菌种株系筛选鉴定:现已能利用RAPD-PCR检测3种白僵菌及地孢白僵菌种内变异(李增智等,1998),菌株间的DNA图谱表现了明显的多态性,但与寄主和采集地未表现相关性(林华峰等,1998)。室内测定表明,白僵菌胞外蛋白酶产量大的菌株,松毛虫死亡率高,而产孢量大小与菌株毒力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樊美珍,1994)。通过紫外诱变获得了CHI1316菌株,几丁酶活力提高3倍,遗传稳定(彭仁旺等,1995)。紫外线对白僵菌的影响表现在孢子活率降低和孢子萌发延迟,使毒力下降两方面,两者和毒力的相关性为0.8293和0.8448,均达极显著水平,因此白僵菌在使用过程中,孢子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受紫外光影响较大,菌株的杀虫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孢子的抗紫外线能力(黄和春等,1998),此外,白僵菌对马尾松毛虫幼虫毒力高低,也与孢子萌发中的(GT50)相关极显著(林华峰等,1998C)。
1.1.2白僵菌的生产:我国过去一直沿用固体培养方法,菌剂质量差,成本高,生产周期长(约15天),产品不能定型,影响防治效果和面积。湖南微生物所1993年采用液固两相一体化生产新工艺,可以优质、快速、大量生产球孢白僵菌,菌粉孢量达150~200亿/克。采用全密闭式抽风负压分离技术的高孢子粉含量达1000亿/克,2个1500升发酵缸每月可产2600kg高孢粉。高孢粉便于贮存和运输,能用于多种剂型配制(缪文超,1993)。中国农科院生防所研制的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含孢量500亿/克,悬浮率>90%,田间使用可避免粉尘飞扬(张爱文等,1992)。安微农大生产的“951白僵菌油剂”含白僵菌高孢粉50%,抗氧剂5%,增活剂CII0.025%,增效剂M0.01%、紫外吸收剂A0.01%和溶剂油S,常温下贮存8个月,孢子萌发率40%,对马尾松毛虫测定白僵率达56%,该剂型已建立企业标准(李农昌等,1996),广东省林科院已使白僵菌生产工艺规范化,生产周期缩短51.1%,成本降低21.35%,建立了企业标准(殷风鸣、潘务耀、李增智,1996)。这些重大的改进,已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能生产高孢粉的国家,白僵菌的产量居世界第一。
1.1.3产品质量标准与质检技术:对于3种白僵菌及球孢白僵菌菌株可用RAPD-PCR鉴定(李增智,1998),对于产品的含孢量可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王成树,1998),对于标准菌株,安徽农大提出用数值分类法筛选球孢白僵菌中心菌株作为标准株,即:对测试菌培养性状编码,由所得8个指标对供试菌株求相关系数矩阵,根据不同菌株所在行、列的相关系数求得平均相似值S,S>755的菌株具备中心菌株条件,将标准菌株毒力与其它菌株相比较,得到不同菌株的毒力效价单位(王成树,1999)。对于生测指示昆虫,全国森防总站经过筛选,认为白纹伊蚊幼虫较适宜,对白僵菌较敏感,LC50=7.06-8.83mg/ml,并建议用球形芽孢杆菌SP1188作标准品(周新胜,1996,1997)。为使我国白僵菌产品实现政府登记,步入商品化生产,迫切需要建立产品质量标准及质检技术方法。
1.1.4产品贮存、包装:作为商品生物制剂存贮期应达2年才具市场价值。在我国北方10~20℃,RH33~50%的条件下,白僵菌孢子粉的贮存期可达2年以上(杨敏芝等,1994)。在浙江将孢子粉置入石灰缸内可贮6个月(10月至4月),孢子发芽率由87.2%降至81.5%基本保持质量。安徽对白僵菌混合粉剂采用充氮包装,在室温(经过夏天)贮藏半年,孢子萌发率仍达70.56%,而对照仅为30.96%(王成树等,1997)。
1.1.5生物学特性与使用技术:研究表明,0~10℃自然变温下,白僵菌孢子不萌发侵染(林华峰等,1999)并且寄主有一定免疫防御能力,尤其在低温环境中更易显现(林华峰,1998a)。我国马尾松毛虫2~3代区,冬春RH<85%,过去提倡的冬前或冬季施用白僵菌是不适宜的,主张一般年份在6月份放菌防治第一代幼虫(林华峰等,1998b)。实践表明只有 在18~24℃、RH>90%温湿双因子共存时才有白僵病的流行(梁修山等,1999)。
1.1.6防治对象与应用效果:我国应用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已有30年的历史,浙江用高孢粉(1600~2100亿/g)1kg/公顷使松毛虫死亡率达80~92%(吴正东等,1994);湖南从1985年起连续8年施用白僵菌79吨,防治松毛虫4.3公顷,致死率>85%(黄向东等,2000)。近年来扩大应用范围,防治多种林业害虫都已取得较好防效,如在广东用白僵菌(星天牛菌株)粘、膏、涂孔法防治木麻黄的星天牛,20天后死亡率达70%,30天后达100%,(五素草等,2000)但安徽由蛀孔注射菌防治松祸天牛的僵虫,死亡率达10.5-18.3%(孙继美等,1997)。在云南防治松针斑蛾(Elerusia lcptalina),幼虫、蛹总僵死率78.6—88.1%(李学萍,1998),东北在土壤施用白僵菌(菌株采自上中)防治落叶松球果花蝇(Strobilimyica spp),死亡率64.7~81.1%(阎峻等,1995)。但防治落叶松叶蜂效果仅28~52%(周淑芷等,1994)。安徽用白僵菌喷雾防治一字竹象Otidognathrs davidis效果达72.2%(将德冀等,1994)。江西在5月20℃、RH>90%竹蝗1龄盛期施放白僵菌,跳蝻死亡率达80%以上(黄烈燕,1994)。随着我国白僵菌系列产品的发展,将会在林虫防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1.2 布氏白僵菌
布氏白僵菌对地下害虫有较强的寄生能力,在东北用112.5~150kg/公顷施用对苗圃大黑鳃金龟防效66.9%~85.0%,僵虫率55.6%~68.4%(李兰珍等,1998)。
此外,广东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大发生的湿地松粉蚧Oracclla acula取得显著防效,林地用16.5×1012及33×1012孢子/公顷,死亡率达92.7%及99.5%(潘务耀等,1994;殷风鸣等,1994),是昆虫病原真菌在林虫防治上的又一资源。
2 昆虫病原细菌
苏云金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制剂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80%,广泛应用于各国农林害虫的防治,在我国已应用于50多种森林害虫的防治。除已生产的菌种之外,我国进行了苏云金杆菌的资源调查,Bt在我国森林土壤中的分离率平均为4.21%。出土率为14.32%,分离的Bt60%对森林主要害虫(杨扇舟蛾、舞毒蛾、马尾松毛虫)高效,分布调查的优势亚种为库尔斯塔克亚种(B.t.subsp,kurstaki)和松虫蜀亚种(B.t.subsp.dendrolimus)(戴莲韵等,1994)。近年,中南林学院从马尾松毛虫虫粪分离出Bt“62菌株”(H4血清型为一新的酯酶型)对15种鳞翅昆虫效果好,气温越高死亡越快,最短只4~6小时,与湿度关系不大。对马尾松毛虫5龄虫2架次飞防,累积死亡率在90%上,并有明显的后效作用(黄健屏,1998)。江苏用Bt781(含活芽孢120亿/ml)25倍液对侧柏毒蛾的防效达90%以上(冯柱永等,1994);重庆用Bt苏力保(1)水剂(8000IU/μl)300倍液防治柏木、柳杉林的大害虫鞭角化扁叶峰Chinolyda flagellicorinis,效果达86.7%(王满园等,2000)。在北方应用Bt防治美国白蛾各龄幼虫效果都好(阎志利等,1999)。广东用当地采到的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us5×107孢子/ml悬浮液防治木麻黄林间的棉蝗,6天后防效达77.9%(刘清浪等,1999)。目前国内急需高质量的Bt商品制剂,特别用于防治鞘翅目害虫的Bt制剂(B.t.subsp.tenebrjonis)对于防治林业上当前的一些严重害虫如天牛、小蠢、叶甲、象甲等,更是迫切。
3 昆虫病毒
3.1 质型多角体病毒CPV
我国已发现松毛虫病毒12种以上,以质型多角体病毒应用最广,效果最好(陈吕洁,1990)。云南省从1984~1994年推广应用文山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文山松毛虫、云南松毛虫及思茅松毛虫4282.3公顷,当年防效70.0~92.8%,持续感染明显。DpwCPV致病力强,毒力稳定,并有继代感染作用,防治一次能持续感染,扩散流行,可控制松毛虫3~5年不成灾,成本低于烟雾剂,而且对人畜安全无污染(陈民雄等,1997)。四川应用德昌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防治松毛虫,持续效果明显,病毒能通过带毒成虫经卵传给子代,造成子代幼虫大量感病死亡,能控制处理区5年有虫不成灾,郁闭度大的林分,持续效果已达12年(苏志远等,1999)。湖南以GPS导航飞机喷洒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wCPV)14×108~18×108PTB/g,45g/hm2,每架次处理100~133.3hm2,对松毛虫防治效果达85%,成本仅16.5元/hm2(黄向东,1999)。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在湖南用携带DpwCPV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效果达94~97.3%,比单用赤眼蜂(74.6~81.2%)效果高,用赤眼蜂传播病毒比在林间直接喷洒病毒可节省大量病毒制剂(彭辉银等,1998),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途径。
对于松毛虫病毒的增殖,在云南是采用人工集虫饲养松毛虫增殖CPV、在林间选择虫口、环境适宜的林分增殖CPV或结合大面积防治回收感病虫等三种经济实用方法(胡光辉,1996,1998)。而广东林科院发现可用棉铃虫增殖,用DpCPV对8种鳞翅目昆虫进行感染,以棉铃虫最敏感,染病率为97.0%,LC50为7.65×104PTB/ml,获得的Ha-DpCPV与原毒种DpwCPV形态特征相同,用于4~5龄松毛虫毒力较强,LC50=1.14×104PTB/ml。因此以人工饲养棉铃虫作为替代寄主较理想,将病毒喷在人工饲料表面饲喂棉铃虫,平均每虫可获8.13亿PTB,与原宿主的病毒产量接近,用Ha-DpCPV在林间防治一、二代马尾松毛虫效果达60.2~54.0%(曾陈湘等,1997)。
对于林间效果的监测,复旦大学与中国林科院合作,以纯化的粒子为抗原制备了4种甲克隆抗体,并进行了病毒抗原合成和病毒增殖动态检测,用所建立的免疫检测方法,对几批采用DpCPV防治林区的幼虫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方法适用于对DpCPV的防治效果及其自然流行进行长期、大规模的监测(朱光旦、林军、陈昌洁,1999)。
3.2 核型多角体病毒NPV
在我国多种森林害虫发现NPV,并且应用的效果较好。落叶松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ZrNPV)在自然界发病率>75%,用1.216×108PIB/ml对1-4龄幼虫致死率分别为96.23%、96.81%、91.55%和93.56%(王志英等,1994)。山东柏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3龄幼虫LC50=5188PIB/ml,病毒粉剂在野外防效为80%(陈发仁等,1994)。在四川三陕库区用蜀柏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PoCPV)4.5×109PIB/hm2喷粉防治蜀柏毒蛾Parocncria orienta,虫口减退率达76.37%,有较强的致病力,并且存活虫仍有80%带毒率(罗正均等,1998),而在福建5月上旬用PoNPV悬液75×1012PIB/hm2对蜀柏毒蛾的防效>86%(陈顺立等,1995)。1993年在公主岭23个乡镇大面积应用舞毒蛾NPV防治舞毒蛾幼虫效果达80.32%(赵连吉,1996),在内蒙古应用柳毒蛾NPV能防治柳毒蛾及杨毒蛾,当年产的NPV制剂感染幼虫死亡率94%(LC50=31.5×108PIB/ml)制剂在4℃下贮藏1~3年其活性分别丧失1.9%、3.3%和7.9%(刘振清等,1997),福建用木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LxNPV-11型)添加粘着剂和紫外防护剂制成的901-1可湿性粉剂和901-2乳剂大面积应用,10天后的防效达80%以上(林继强等,1994,1995)。我国森林害虫NPV资源丰富,具有实用价值,但在其基础理论、大量增殖技术、产品质量标准及质检技术、产品贮存及应用方法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尚需深入研究,以期实现商品化生产与管理。
4 复合型微生物杀虫剂
由于各类生物制剂各自都有自己要求或特点,如对高温高湿的要求、对害虫虫龄、虫态、密度的要求、药效的快慢及持续性等等,一种单剂很难十全十美。为了满足生产实际应用上对制剂速效性、持效性、易用性及低成本等各方面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始了多种生物制剂做成复合剂的研究。四川大学生物工程所采用类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seudoalcalingences)与Bt的复合剂防治竹蝗1000公顷,致死率达80%,确保了竹林的生长(葛绍荣等,1999)。广东雷州林业局用日本赤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J-DsPV5亿PIB/亩)和Bt(500亿芽孢/亩)混合防治马尾松毛虫,6天后死亡率60%,12天达78%,存活虫CPV感染率为81.37%,总防治效果达96.3%(林思诚等,1999),专用CPV和Bt复合剂可迅速降低赤松虫幼虫取食量,提高杀虫效果,处理后5天,复合剂小区幼虫排粪量仅为CPV单用区的2/3—1/2,(陈素伟等,1999),河南森防站使用“菌毒复合型1号”防治马尾松毛虫,35天后虫口减退率86.5%,而单用CPV(2400亿PIB/hm2)为67.4%(裴海潮等,1997)。辽宁昌图县用病毒细菌杀虫剂(V-BtII)防治赤松毛虫,375g/hm27天死亡率达96.8%(梅丽娟等,1998),吉林用GV-Bt复合剂防治杨树分月扇舟蛾可提高防效(于国辉等,1998)。目前生物单剂复配还刚刚开始,有关复配原则、合适的剂型、应用技术及效果评价等,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
5 昆虫病原线虫
昆虫病原线虫寄主范围广,能主动寻找寄主,并且有共生菌,对害虫致病性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它们对寄主血淋巴的破坏,它们产生的毒素和共生菌次级代谢物的杀虫作用而表现为杀虫力高、速度快,尤其对土栖和钻蛀性害虫高效,并对不良条件有一定抵抗力,由于已能人工大量繁殖商品化生产,对环境安全,正在得到推广应用。昆虫病原线虫制剂已占国际生物农药市场销售额的13%,仅次于苏云金杆菌产品。我国自1985的从澳大利亚引进大量离体培养昆虫病原线虫技术以来,已可以在国内生产昆虫病原线虫制剂,虽然还是实验室或中试产品,但已广泛用于多种林业害虫防治,甚至达到一定规模。
5.1 芜菁夜蛾线虫Steinernema fcltiac
在林业上主要用于防治天牛类蛀干害虫。在福建该线虫能寄生麻黄的星天牛(Anoplopora chinensis)中、老龄幼虫、蛹及成虫,处理后4~6天即可使幼虫死亡率达94.4%~100%,在林间对每蛀孔用海绵块塞道施用1万条侵染期线虫,防治效果达90%以上(黄金水等,1997)。在广东同剂量在木麻黄林间施用,星天牛死亡率为86.7%发现在25~30℃致死速度最快,只要虫道内有一定湿度,线虫就能上下运动,4-6天即可将幼虫致死,并在其体内繁殖(刘清浪等,1999),但在四川用于人行道树上的星天牛,致死率仅为64.7%(李树宜等,1994)。在湖北用该线虫防治意杨上的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每孔注入线虫6000条,死亡率达82.1%(吕昌仁等,1995)。山东室内及林间试验桑天牛、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台湾柄天牛(Aphrodisium sauteri)、黄带星绒天牛(Enbrik-Strandiaunifasciata),也都有较好的敏感性,死亡率较高(刘世儒等,1992;卢希平等,1994)。除天牛外,该线虫用于防治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aris)效果显著,小木蠹幼虫期长达23个月,不同龄期幼虫重叠发生在一个虫道内,由于这种线虫对高低龄幼虫的侵染力没有差异,防治时只要剂量合适,就能兼治各龄幼虫,当线虫剂量为25条/虫时,各龄幼虫死亡率均达92%以上(杨怀文,1989),福建用于防治木麻黄害虫多纹豹蠢蛾、皮暗斑、相思拟木蠢蛾均表现极强侵染力(黄金水,1995)。
5.2 小卷蛾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小卷蛾线虫又名蠹蛾线虫,抗干燥能力较强,如CB-16品系干燥处理后存活率仍达85.3%(陈松笔等,1999),因此应用范围较广。在广东和福建用于防治木麻黄星天牛,感染率>90%(刘清浪等,1999;黄金水等,1997),上海用该线虫A24品系注射法防治悬铃木的星天牛,次晨达61.2%(严巍等,1998),山东泰安用A24品系防治行道树白蜡树上的去斑天牛,用1.8条/孔悬液海绵块塞入蛀孔内泥堵孔口,13天后死亡率达94%。四川用A24在林间喷雾防治鞭角华扁叶蜂幼虫,2天后死亡率68.8%(肖育贵等,1999)。该线虫对白杨透翅蛾(Paranthrne tabaniformis)侵染力也很强,在林间用线虫悬浮液1000条/虫的剂量注入排粪孔,防治效果优于DDYP(潘洪玉等,1997)。在渐江用其防治马尾松的三种害虫天目腮叶蜂(Cephalcia tianmua)、黄缘阿扁叶蜂(Acantholyda Havomarginata)和焦艺夜蛾(Hyssia asta),均有很强的致病力,15天后死亡率达80%,21天达90~95%,47天达100%(陈汉林,1994)。
5.3 格氏线虫Steinernema glaseri
广东省昆虫所应用格氏线虫KG,NC63和中国商品系防治竹直锥大象(cyrtotrchelrs lingimanrs),把浸染期线虫配制成淀粉糊剂,涂布竹笋的虫蛀口,杀虫率达80%以上,保笋率达50%以上,取得较好的防效(刘南欣,1994)。
5.4 泰山Ⅰ号(异小杆线Heteorhabditis sp)
用泰山I号和芜菁夜蛾线虫在山东泰安杨树及苹果树上,以塞海绵块堵孔法施用10000条/孔的剂量,对4种天牛25天后的死亡率为:光肩星天牛老龄虫90.0%,初龄虫100%,桑天牛75.9%,台湾柄天牛40.0%,黄带黑绒天牛100%(刘世儒等,1992)。福建用泰山I号防治木麻黄的星天牛,以1000条/孔的剂量塞绵块,大面积防效在88%(黄金水,1995)。
上述情况表明,昆虫病原线虫用于防治林木钻蛀性害虫具有很大潜力,但要将其作为常规防治手段,我国还有一些基本技术要建立或健全,如大量培养技术的程序标准化、产品质量快速检测技术、产品的常温贮存技术、优良线虫种的筛选与复壮技术、杀虫谱的拓宽等等(杨怀文,1998)。
综上所述,鉴于森林生态环境相对农田而言较为稳定,生物多样性丰富,林间小气候有利于天敌,定居可能性大,持续效果明显。就天敌之间的关系也常是相辅相成,例如安徽已证实球孢白僵菌、寄蝇和寄生蜂各自独立地共同作用于马尾松毛虫,既不相互增效,也不相互拮抗,其效果是三者的叠加。白僵菌等5种虫生真菌都不侵染松毛虫卵,经高浓度菌液处理后也不影响赤眼蜂的寄生(李增智等,1996)。从林区地广人稀、山陡林密、交通不便,缺乏水源的客观情况看,发展可持续林业,均需大力发展森林害虫的生物防治,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物防治产业化的发展,无疑会促进森林害虫生防的力度和提高生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