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精密铸造模头空心为什么怎么解决呢急!!!
如果是碳钢类产品,很大的可能是钢水熔炼时氧化严重,造成模头内部空心,模头杯口表面鼓胀。
解决办法哗野扮是,钢水熔炼时一定要盖除渣剂,用硅铁乱灶、锰铁脱氧,在出炉前用硅钙合金或者脊银铝脱氧,在钢水表面平稳,基本不冒火星时候浇铸,可以得到内在质量良好的铸件。
㈡ 请问精密铸造厂,铸件铸造後要除砂,但重量30公斤太重,不好操作,一般都如何处理
抛丸也是一种机械方面的表面处理工艺的名称,类似的工艺还有喷砂和喷丸。 抛丸是一个冷处理过程,分为抛丸清理和抛丸强化,抛丸清理顾名思义是为了去除表面氧化皮等杂质提高外观质量,抛丸强化就是利用高速运动的弹丸(60-110m/s)流连续冲击被强化工件表面,迫使靶材表面和表层(0.10-0.85mm)在循环性变形过程中发生以下变化:1.显微组织结构发生改性;2.非均匀的塑变外表层引入残余压应力,内表层产生残余拉应力;3.外表面粗糙度发生变化(Ra Rz)。影响:可提高材料/零件疲劳断裂抗力,防止疲劳失效,塑性变形与脆断,提高疲劳寿命。
㈢ 湿度、温度和粘度正常,但硅溶胶精密铸造后,铸造件一些小孔有毛刺和堵的现象,求解决方法
如果是小孔毛刺和堵住,建议检查蜡模清洗,仔细检查面层浆料涂挂后,是否在小孔边缘有漏色,即漏蜡。
也可以把孔边缘倒内角,增加浆料接触面积,降低表面张力对尖角的影响。
㈣ 精密铸造产生的模壳废料如何处理
可以当筑路材料卖掉。另外,国内目前有废模壳回收再用的设备,不过不是很成熟,没有推广开来。
㈤ 精密铸造酸洗主要是洗什么啊.
酸洗主要是洗铸件表面的油污污物和氧化皮等,以便进入下道钝化工序。
精密铸造是用精密的造型方法获得精确铸件工艺的总称。它包括:熔模铸造、陶瓷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消失模铸造。
利用酸溶液去除钢铁表面上的氧化皮和锈蚀物的方法称为酸洗。是清洁金属表面的一种方法。通常与预膜一起进行。
一般将制件浸入硫酸等的水溶液,以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等薄膜。是电镀、搪瓷、轧制等工艺的前处理或中间处理。
㈥ 精密铸造沾浆作业浆漏串问题怎么解决
这个问题已经反复被提问,还是很愿意回答,请参考。
1、如果是浆料涂挂性能不好,沾浆很快流淌浆料面层太薄淋砂就会刺穿锆粉面层导致铸件表面质量下降,一般是以下原因导致采取相应措施即可解决
浆料配置时间太长已经过期涂挂性能肯定不好,在没有条件的操作条件下易发生浆料变质,每个3-5天加入浆料的涂料卫士GERM37这个东西,可以延长浆料使用周期防止浆料变质,国内也有其他涂料卫士产品酌情选用。
蜡模没有清洗干净也会导致挂浆不利,建议使用鹰牌水性蜡模脱模剂,有利于清洗干净,另外加入专业的润湿剂比如WET的10S。
锆粉级配出问题也会导致面层涂料“留不住”,很多朋友不理解锆粉怎么也会出症状,这个解释起来比较复杂,涉及到很玄奥的牛顿流体和触变性等概念,包括测量浆料粘度的4#杯也是根据牛顿流体的原理设计的。进口锆砂一般都是澳洲直接提供的,锆粉325目是到了中国大陆后各厂家现磨的,由于行业不同和设备不同导致锆粉质量参差不齐,比如有的锆粉两个峰值有的锆粉只有一个峰值,有的锆粉颗粒分布很散有的很集中,有的直接奔向400目去了。有的一台磨粉设备只要30万,而有的设备竟然要100万,磨出来的东西差别达那是肯定的,稳定性也是很重要的。
2、如果是浇注漏串显然是强度问题,要从硅溶胶,粉液比、壳模干燥,壳模层数、砂粉质量等考虑解决,这里介绍你一个提高面层粉液比的一个方法,大家知道提高粉液比对于铸件表面质量非常有利,但是提高粉液比的手段有限,搞不好导致浆料涂挂性能流动性能下降,你可以加入精密铸造粉液比调节剂按照0.1-0.15%的比例效果非常明显,特别对于大件和有高浇注温度要求的铸件特别适合,这个是硅溶胶熔模精密铸造工艺中近年来少有出现的新产品,很有针对性值得鼓励推广,目前已知在几个大厂已经开始使用,普及到中小规模企业尚需时日。
3、很多师傅为了提高强度降低裂纹倾向,利用绑铁丝的方法也能解决壳模漏壳的大问题。这个在过去的回答中也有所提及不详细说了。
4、某些工厂使用二手莫来砂粉,灰尘分量太大也会导致壳模强度降低引发问题,其实新砂旧砂价格差别不是很大,没有必要买二手砂,风险较大。
以上请对号入座,如能帮助你非常荣幸。
㈦ 如何解决精密铸造 的凹陷问题
分析凹陷产生的原因.尝试以下方法。
1、如果凹陷出现在大平面处,可以增加工艺突台。在蜡件上焊几个突起的蜡台。
2、面层化学硬化前,先风干。风干的程度要适中,用手摸面层的表面感觉没有明显的水份。
3、面层砂不要含太多的粉尘和水分。
4、二层砂不要太粗。
5、硬化要充分。
6、脱壳时间不要太长。
其实说白了,产生凹陷的主要原因是分层和有没硬化充分的地方,在脱腊或烧壳的时候受热膨胀而产生。
㈧ 精密铸造出现的零件出现渗铁严重,模壳脱蜡后就出现裂缝是什么原因
原因很多:
1、模壳的面层与第二层的衔接有问题,可能是砂的问题;
2、模壳材料的匹配问题;
3、面层浆料的粘度过高或沥浆时间过长;
4、脱蜡升压时间过长,压力较低;
5、蜡的熔点过高;
6、焙烧时,模壳热膨胀系数配合有问题;
7、制壳时,某些部位没有涂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