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铸造流动性的名词解释
铸造合金流动性
液态金属充满铸型型腔,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的能力,称为液态金属的充型能力。它首先取决于金属本身的流动性,同时又受铸型性质、浇注条件、铸件结构等因素的影响。
液态金属的流动性是金属的铸 造性能之一,与金属的成份、温度、 杂质含量及其物理性能有关。流动性好的合金,由于其充型能力强因此易充满型腔,有利于获得形状完整、轮廓清晰的铸件;流动性差的合金,充型能力就差,容易使铸件产生浇不足、冷隔等铸造缺陷。
❷ 铸造件加铜起什么效果
成分里加铜吧,铜是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铜使组织致密,并细化和改善石墨的均匀分布,既能降低铸铁的白口倾向,又能促进珠光体的形成,对断面敏感性有有利影响。铜具有强化铸铁铁素体和珠光体的倾向,因此能增加铸铁的强度,铸铁的抗拉强度、抗弯强度几乎与所含铜量成比例的增加,在低碳铸铁中尤为显著。在一般铸铁中,铜的质量分数在3.0%~3.5%以下可使硬度增加;但当铸铁具有形成白口倾向时,或存在着游离碳化物的硬点时,则加入铜会使硬度降低。
铜可用来提高铸铁的耐磨性、抗磨性,以及减震性,因此常用于制造滑动摩擦的铸铁件,如钻床主轴、汽车和拖拉机气阀挺杆等。但在白口铸铁或冷硬铸铁中,加铜不能使其抗磨性能有任何改善。
铜用于某些耐热铸铁和奥氏体铸铁中可以增加耐热和耐蚀能力,铜-铬复合合金对于防止高温下氧化气氛中的起皮作用特别有效,许多奥氏体耐热和耐蚀铸铁含有质量分数为4%~7%的铜。
铜是几种主要抗腐蚀的合金之一,铸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0.25%~1.0%时,能显著增加其在工业气氛中的耐蚀性。但铜在碱液或盐液中的耐蚀性极微小。
铜可增加铁液的流动性,并显著改善其可铸性。
铜可增加矫顽磁力和剩余磁力,但磁导率不受影响。
铜与其他合金元素联合使用,如铜-铬、铜-铬-钼、铜-钼、铜-锰、铜-钒等,则能获得更大的效果。
❸ 有什么可以改善不锈钢铸造流动性
很多元素可以显著提高金属液流动性,比如磷、硫,但是须同时考虑这些元素所带来的损专伤机械性能的弊端属,须综合考虑,当然,或许有既能提高流动性但不损伤甚至提高机械性能的元素,这个可以查阅相关资料,成本也是一重要考虑因素,另外,提高浇注温度也可,同样考虑其弊
❹ 铸件流动性都有哪些影响因素
影响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是合金的种类与化学成分以及浇注工艺条件。
1、合金的种类与化学成分
不同种类的合金具有不同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试验测得的螺旋线长度可知,常用铸造合金中,灰铸铁的流动性较好,硅黄铜、铝硅合金次之,而铸钢的流动性较差。
同类合金中,化学成分不同,合金的结晶特点不同,其流动性也不一样。一般合金的结晶是在一个温度区问内完成,结晶时先形成的初晶会阻碍金属液的流动;而共晶合金是在恒温下结晶,无初品形成,对金属液的阻力较小,另外共晶合金的熔点低,在同样的浇注温度下,共晶合金结晶前有足够的时间充满铸型的型腔,所以共晶合金的铸造性能优良。合金的成分越远离共晶点,结晶温度范围越宽,其流动性越差。因此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铸造合金应尽量选用共晶合金或接近共品成分的合金。
2、浇注工艺条件
提高浇注温度可改善金属的流动性。浇注温度越高,金属保持液态的时间越长,其黏度也越小,所以流动性也就越好。因此适当提高浇注温度是改善流动性的工艺措施之一。另外铸型材料的导热性、铸型内腔的形状和尺寸等因素划’流动性也有影响。
液体金属材料充满铸型型腔,获得轮廓清晰、形状完整的优质铸件的能力,称为液体合金的流动性。流动性主要受化学成分、浇注温度以及铸型等因素影响,流动性好的材料容易充满型腔,从而获得外形完整、尺寸精确和轮廓清晰的铸件。
金属的流动性可用螺旋线长度来测定。将金属液浇注入螺旋形铸型中,在相同的铸造条件下,获得的螺旋线越长,表明金属液的流动性越好。
❺ 铸造中 影响合金的流动性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取决于金属液体本身的流动能力(即流动性),同时又受铸造工艺隐身(如:铸型性质、浇筑条件及铸件结构等)的影响。合金的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容易获得形状完整、轮廊清晰的铸件,有利于铸造出薄壁活形状复杂的铸件;金属液中的气体、非金属夹杂物容易上浮和排除,也容易对合金冷凝过程中的收缩进行补缩,有利于获得优质铸件。反之,合金的流动性不好,充型能力差,铸件易产生浇不到、冷隔、气孔、夹杂物和缩孔等缺陷。合金的流动性是合金重要的铸造性能之一。
液态合金的流动性以螺旋形试样的长度来衡量.在相同的浇筑条件下,所浇出的试样越长,合金的流动性就越好。 试验得知:灰铸铁,浇筑温度1300摄氏度,试样长度1800mm;铸钢,浇筑温度1600摄氏度,试样长度100mm。在常用铸造合金中,灰铸铁、硅黄铜的流动性最好,铸钢的流动性最差。
决定合金流动性的因素主要有:合金的种类、合金的成分、杂质与含气量等。合金的熔点、导热系数、合金液的黏度等物理性能都影响合金的流动性。铸钢的熔点高,在铸型中散热快,凝固快,流动性差;铝合金导热性能好,流动性较差。同种合金中,成分不同时,流动性也不同,共晶成分合金的流动性较好。
❻ 如何提高铸造合金的流动性
流动性是指熔融合金的流动能力,它是影响充型能力的主要因素。合金的流动性好,充型能力强,易于获得尺寸准确、外形完整和轮廓清晰的铸件,不易产生浇不足、冷隔等缺陷;金属液中的非金属夹渣和气泡易于上浮排出,不易产生夹渣和气孔;流动性好的合金能很好地补充铸件凝固产生的收缩,不易产生缩孔和缩松。
合金的流动性通常用螺旋试样来测定,如图1-4-1所示。流动性的大小用铸出的螺旋试样的长度来评定。表1-4-1为常用铸造合金的流动性。
影响合金流动性的因素如下:
(1)合金的成分
成分不同的合金结晶特点不同,流动性也有很大差别。纯金属共晶合金是在恒温下结晶的,结晶时从表面向中心逐层凝固,已凝固金属的表面比较光滑,对未凝固金属的流动阻碍小,流动性好。
特别是共晶合金,熔点最低,因而流动性最好。如ZL102是共晶合金,流动性好。
其他成分的合金结晶时形成树枝状枝晶,阻碍液体金属流动,所以流动性差。结晶温度间隔越大,合金的流动性越差。如铸钢的结晶间隔大,流动性差。
(2)浇注条件
浇注时的温度和浇注压力等对合金流动性有很大影响。适当提高浇注温度,可以延缓合金凝固,提高流动性,如表1-4-1中的铸钢,当温度由1600℃提高到1640℃时,螺旋试样长度从100mm提高到200mm。但温度过高会导致严重氧化,收缩加大,产生缩孔、缩松以及粘砂、粗晶等缺陷。
浇注压力加大,流动性提高。重力浇注时,增加直浇道高度可增加流动性。在低压铸造、离心铸造时流动性有很大提高。压力铸造的高压甚至可以将半凝固的金属压入铸型成形。
铸型散热能力对流动性也有很大影响。铸型散热越快,流动性越差。金属型导热较快,金属型铸造比砂型铸造容易产生浇不足等缺陷。预热铸型可以提高流动性,提高充型能力。
铸型应有良好的透气性,或开设足够的排气道,使铸型中的气体易于排出。否则,气体产生的反压也会阻碍金属液流动。另外,铸件的结构,如铸件大小、壁厚和复杂程度等对充型能力也有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