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明元宝都是什么材质的
“大明元宝”为嘉靖初年所铸。明定陵所出土的五十两马蹄形银锭,属万历四十七年所铸,锭面上文字亦是阴刻文。这是明早期银锭所固有的特征。但到后来,就兼用阳文,并逐渐成为惯例。阳文多是打印上去的,或铸造的,没有事后刻上去的。明中叶以前,银锭这一货币形式还没有大规模的通行,至少明政府没有正式用银锭作普遍的支付工具。因此,地方和民间铸行的银锭上文字多是阴刻文、少有或没有阳文。即使有,也是打印上去的(5)。而笔者所见的这四枚“大明元宝”银锭上的文字全是阳文,且能一眼看出是铸造而成的,特征非常明显。这说明此“大明元宝”的铸造年代不在明初,而应是明代中叶以后。
4、从目前已出土发现的明代银锭实物看,明中叶以前,甚至明中叶以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银锭上的文字数目是很多的。明以前元朝银锭上有50多字的,因明袭元式,故明代银锭上也有五、六十字的,这些文字有时是说明银锭的来源,上面差不多都有银匠的姓名,是银锭成色与重量的保证。前述明定陵与四川洪雅明墓出土的银锭,字数都达十几个到五、六十个不等,这是明中叶以前铸造银锭的又一个显著特征。明中叶以后,由于白银成为流通的主要货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实行的“班匠”征银和万历九年(1581年)推行的一条鞭法“计亩征银”,使得白银为各阶层人民所普遍需要。这就使得许多银锭上可以使用同样的文字,而不必一只只镌刻,故可以直接铸造成文字,方便快捷,更有利于白银的使用和银锭的流通。因此,文字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字数也由繁到简,相应的趋于减少,有的小锭上面只有一个年号。到了明后期,不仅大宗交易用银,连小买卖都使用白银,这在明朝的野史杂记、戏曲小说里都有生动而翔实的记录。因此,“大明元宝”上简捷而明快的文字更能适合明后期各阶层民间交易与贮藏的需要。那时,商人们以银量富,有银百万两称大贾;几十、几万两称中贾;千百两的则为小贾。上至皇帝、官僚,下至中小地主竞相搜刮积银,如明英宗朱祁镇就是一个爱好贮银的皇帝;正德、嘉靖时,权倾朝野的大臣刘瑾、朱宁、严嵩父子等所藏白银亦皆千、百万两计(6)。因此,“大明元宝”为明后期所铸造也是有一定道理和依据的。
5、明朝自朱元璋1368年开国至1644年亡于李自成的277年里,货币是银、钞、钱兼行,观其钱文没有称“元宝”者。事实上,明朝一代,专以“通宝”为钱文,废除了“元宝”之称。究其原因,一是避太祖皇帝朱元璋的名讳;二是“元宝”二字可附合作“元朝之宝”于意不妥,故明代自大中钱到永历钱,不论大小,都固定称“通宝”,其读法方面也基本上废除了其它各种而独行顺读了。因此,从现已出土的明实物和史书记载的钱币中,我们不难发现,终明一朝,没有称作“元宝”的钱币存世。那么,如何理解“大明元宝”银锭呢?后世的臆造品?抑或现代人的伪作?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另一种解释:亦即明末清初战乱时期朝廷无暇顾及于此,地方和民间的私铸物。这一点,也是应当给以充分的认识与考虑的。
6、大明元宝银锭上铸有铭文“丁丑年造”字样,然“丁丑年”指的是哪一年?笔者推算,终明一朝的277年,其“丁丑年”号有五次,详见下表:
年 代 甲子纪年 明帝年号 备 注
1397年 丁丑年 洪武三十年 明太祖朱元璋
1457年 丁丑年 天顺元年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
1571年 丁丑年 正德十二年 明武宗朱厚照
1577年 丁丑年 万历五年 明神宗朱翊钧
1637年 丁丑年 崇祯十年 明思宗朱由检
从上表中来看,明代有5个帝王统治时期分别拥有“丁丑年”号。因前已论述,“大明元宝”的铸造时间只能是明中叶以后的事,故明洪武三十年和明天顺元年不再作过多的考究,只从以下三个年号析之:
(1)明正德年间并未铸行年号钱,而今出土和传世的正德钱实物为后世补铸。旧日民间对正德钱有各种附会之说,如“正德为游龙,佩之渡江河,无波涛之厄”;“身边若有正德钱,赌钱就会赢”等等。因之明末清初以至民国,民间多有仿铸,数量颇多。另据1955年四川洪雅明墓出土实物,正德年间的银锭面文字属阴刻文,仍属早期的铸造形制,故可以推论明正德十二年铸造“大明元宝”的可能性极小,也不合明例。
(2)明万历年间铸有万历通宝铜钱,至今存世倘多。另有一种万历通宝银钱,传世较少见。据《续文献通考》引《春明梦余录》载:“万历中给事中郝敬钱法议曰:每钱一文。。。曰大明通宝”。然未见有实物出土。万历时,由于名臣张居正专权决断,厉行改革,尤其是推行了有利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一条鞭法”,封建经济
2. 明代货币的明朝各阶段货币
元末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并自铸货币,俨然一朝之政,但这些政府都是昙花一现,铸造的货币也是显现一时,后来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张士诚据高邮,号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毁铜佛铸天佑通宝。
徐寿辉铸天启,天定二钱。
除友谅杀徐寿辉后,改元大义,铸大义通宝。
朱元璋起兵后,铸大中通宝。
以上各钱,除大中之外,均极少见。明代币制以纸币为主,但也铸造了不少铜钱,且品类繁杂。朱氏铸钱,自大中始,开始背文纪地纪值,这是明代铜钱的一个特征,一直影响到清末铸钱。且明代钱币,一反往朝,均为通宝,而无元宝,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讳。
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
到了明朝末期诸侯称帝封王,各自为政,割据称雄,自铸货币展示出一朝暮景。
鲁王监国朱以海在江浙铸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键据福州铸隆武,永历帝朱由榔在肇庆改元永历,铸永历通宝。明末,李自成与张献忠,雄据南北,加速了明的灭亡,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时曾铸永昌通宝,张献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顺,铸大顺通宝。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入滇进黔,称东平王,铸兴朝通宝。
1674年吴三桂铸利用通宝,耿精忠在福建铸裕民通宝;1678年吴三桂又铸昭武通宝;其孙吴世璠即位后铸洪化通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