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是谁打造出来的,
关羽青龙堰月刀 全长:250厘米(东汉一丈五寸) 重量:18260克 (东汉八十二斤) 材料:钢铁、青铜、木、大漆 工艺:煅打、铸造、浮雕、錾刻、鎏金 纹饰:龙 色彩:金、钢铁色 特点:威武、高贵 青龙偃月刀是《三国演义》出现的第二把兵器,然而却是整个三国故事中最为著名的兵器,甚至被尊崇为中国古代第一冷兵器,可谓威力无比,出神入化。原因十分简单,其持有者是*我们*长期顶礼膜拜的对象——武圣关羽。在传说世界里,青龙偃月刀几乎与关圣融为一体,而听说过关羽的人,无不认为他理所当然应该使用这把刀,因而青龙偃月刀又被简称为“关刀”或“关王刀”。虽然这是受了《三国演义》的误导,前文已有澄清,拍困但是,在万古流芳的英雄事迹中,青龙偃月刀既然已经和关羽一起,成为不朽的神话。我们也不妨在演义里再现这种逝去的神兵,在感受青龙偃月刀的无比威力和不灭灵魂的同时,追怀在那崇尚武力和忠义的烽火乱世中盖世英雄的宏伟战绩。 偃月刀,原称“掩月刀”,最早见于《武经总要前集·器图》。《武经总要》成书于北宋初期仁宗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军事和兵器大网络全书。书中“刀八色”章节共绘制了当时军队中使用的八种刀形,除手刀为短柄锋兄武器外,其余七色均为长杆刀,包括“掩月刀”。根据图式,“掩月刀”之刀头阔长,形似半弦月,背有歧刃,刀身穿孔垂旄,刀头与柄连接处有龙形吐口,长杆末有鐏。“刀八色”中的“屈刀”、“凤嘴刀”与“掩月刀”形式相仿,当时虽有细分,在后世则基本以“偃月刀”通称这一类带背刃的长柄大刀。作为重型兵器,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但因太过笨重且制造成本昂贵,在格斗战场并不普及,更多用在演武、阵列和操练时显示军威,或成为宫殿侍卫和卤簿的仪仗兵器,在清代早期甚至变成了武举考核膂力的道具。 《三国演义》中对于青龙偃月刀的打造过程和刀的样式,仅一笔带过:“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这里的冷是描写刀刃发出的寒光和杀气;艳则指刀身在太阳下反射的光芒和花纹,还暗喻鲜血迸发的艳红;锯则指刀背的歧刃如锯齿。所以为了表现出这把本已久藏在世人心目中“战神”的武器,除在“冷艳锯”三个字和重量上做文章外,我们几乎研究和对比了所有宋元明清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偃月刀实物,还参考了大量兵书、话本、绘画甚至塑像上的刀形。 设计关羽青龙偃月刀的参考文物: 明代偃月刀,刀体狭长,刀尖及歧刃均锐利,实战性较强。 明代偃月刀,形制类似前一把,但更加简洁利落,实战性强,惜歧刃断裂。 清代偃月刀,刀体银贺袭阔大,刀尖及歧刃较为柔和,更接近仪仗兵器或演武器械。 清代偃月刀,亦称卷首刀大刀、象鼻大刀或春秋大刀,刀体短阔,无吞口,民间演武器械。 清代偃月刀,刀体长阔适中,刀形简洁精致,铜鎏金吞口,宫廷仪仗器。 电视剧《三国》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刀头的形状和规格最终是以宋代偃月刀实物为蓝本,简洁而威严。外形上唯一改动之处是把刀背的歧刃由直角方形变为锐角云纹翼形,以突出锯齿效果。歧刃之上的刀背呈三重波浪型,衬托得刀身线条更为舒展。刃部长大雄伟,烘托气势的同时也强调了刀的实战感。 电视剧《三国》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刀身错嵌金龙,使用了汉代的行龙纹,造型飞扬,线条洒脱。虽然汉代的龙纹与宋代的刀型并非同期,但这种看似不甚合拍的搭配却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坚持, 能够有效拉近青龙偃月刀和关羽之间存在的时代距离感。 电视剧《三国》中的关羽青龙偃月刀,刀的吞口为硕大无比的铜鎏金龙首,神龙露齿吐舌紧咬刀身,双目圆睁,须发皆扬,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整把刀的磅礴气势。 关羽一直以来就是忠义的化身,因此电视剧《三国》中的青龙偃月刀选用了枣红色的大漆刀杆,这样也能和关羽的绿色战袍形成对比色,从而形成很强的冲击力。钢铁锻造的刀身寒光闪闪,锋刃如霜,装具遍鎏黄金,高贵无比。刀杆两端分饰铜箍,覆云头套,鎏黄金,在有效的保护和加固刀杆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好装饰的作用。 另外,三叶式刀鐏借鉴了明代著名工笔画《关羽擒将图》中的偃月刀鐏,造型华丽大气,比之普通的刀鐏拉长近三倍,线条也更为优美多变,给整把堰月刀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