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宽永通宝古币由来
日本是最早模仿中国铸造方孔圆钱的国家,始于公元708年的奈良朝元明天皇时期,发行了"和同开珍"。"宽永通宝"则是日本仿制中最常见的,自1625年"宽永"二年开始铸造,历经十个皇朝,至1867年止,历时242年。此时期,中国明代的铜钱铸造不足,使得外国铜钱包括日本仿造的"宽永通宝"得以在中国流通。
乾隆年间,"宽永通宝"被误认为私铸,险些引发谋反嫌疑。幸亏庄有恭幕僚揭示了其来源,乾隆皇帝才下令禁止携带和使用。1853年,清政府因战争需求铸造大钱,导致币制混乱,外国货币如朝鲜的"常平通宝"和日本的"宽永通宝"流入中国。19世纪末,日本通过与中国交易铜钱,进行财富积累,并在战争时采取"以战养战"策略。
日本在1899年大量收购中国制钱,破坏了中国钱币制度,积累战略物资,特别是铜材。1915年后,铜材价格飙升,日本人无视中国法律,大肆熔毁制钱出口。直到1920年,军阀滥铸铜元,日本人趁机盗铸,导致"当四十文"铜元在莱芜等地流通。1935年法币制度实行后,日本人再次大量收购,直至1938年至1945年,日伪政权在占领区疯狂搜刮铜制品,包括莱芜在内的许多地区铜元被搜刮一空。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宽永通宝钱在长期的中日贸易及交往中不断流入我国,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
② 宽永通宝古币种类
宽永年间,始于1625年乙丑的日本宽永通宝,是由富商佐藤新助向政府申请铸造的货币。历经多朝代的铸币活动,历时二百多年,种类繁多,据说超过一千种,数量极其庞大。其中,最常见的为光背版,还有带有文字的背面,如“文”、“元”字,以及星点、纪年、纪数(如“十六”较少)、纪地和波纹等特征的版别。初始铸造的宽永通宝,永字由“二和水”组成,被称为“二水宽永”,流传下来的数量不多。
从宽永十三年至宽文初年的通宝,称为“古宽永”,宝字末尾的二三笔相连,称为“连足宝”。根据铸时和铸地,可分为十几个类别,如“志津磨大字”、“鱼尾宝”和“长尾宽”等,这些版别相对少见。另外,如“坂本草永”(永字草书风格)、“仙台坡宝”(宝字高低不平)和“竹田异永”(永字特大)等,各自具有独特的书法特色。宽文八年之后的铸币称为“新宽永”,宝字末尾分开,称为“分足宝”。新宽永的版别更复杂,包括铜钱、铁钱,甚至有罕见的大型宽缘钱、奴钱和铅质样钱,以及带有“白鹤过海图”背饰的精良货币,可能是开炉之作。
从币材来看,宽永通宝涵盖金、银、铜、铁、铅等多种材质,其中红铜最为常见。由于其制作精良,深受民间喜爱,成为当时我国流通货币中的一大亮点,堪称方孔圆钱中的佼佼者。
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宽永通宝钱在长期的中日贸易及交往中不断流入我国,至今在我国各地均有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