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5到1970年间美国发生了什么事
五六十年代,是美国经济空前发展的时期。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50年代为4.0%,60年代为5.0%。1970年与1950年相比,美国工业生产增加了1.24倍,其增长的速度比受战争破坏严重的日本、意大利、联邦德国、法国为低,但比英国为高,也明显地高于美国两次大战之间时期的速度。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在战时最高额的1945年是3552亿美元。战后略有下降,朝鲜战争爆发后重新上升,到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128亿美元。此后连续上升,1960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037亿美元,人均收入达1883美元。60年代上升得更快。从1961年到1969年,经济持续高涨。1965年的工业生产增长率达到9.9%。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高达9741亿美元,人均收入增长了37.5%,为2579美元,被称为“繁荣的十年”。作为美国经济三大支柱的钢铁、汽车和建筑工业,战后仍然继续发展。整个50年代,汽车销售量年平均接近700万辆,60年代则超过900万辆。1940年和1970年之间,小汽车由2750万辆激增到9000万辆,由平均每五人一辆增至几乎每两人一辆。战后蓬勃兴起的石油、化工、天然气、电子、航空和宇航、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发展更为迅速。化学工业增长的重要原因是用化学方法加工和生产一整批新工业品——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药物、杀虫药剂等的结果。30年代电子工业主要生产收音机和通信设备,其产值在1939年不过5亿美元。战时和战后技术革命的结果,使1969年电子工业的产值接近150亿美元。电视机的产量1947年是7000部,到1971年美国家庭拥有6300多万部黑白电视机和2700多万部彩色电视机,平均每两个家庭有三部电视机。电视台从1946年的10个增加到1969年的673个。1954年,美国只有200部电子计算机,到1970年估计达10万部。电子计算机和工业数据处理设备的销售额连续20年创造新纪录,1969年高达78亿美元。家庭、办公室和工厂消耗天然气的价值,由1940年的8亿美元增加到1969年的108亿美元。煤气公用事业成了庞大的工业,1969年资产达430亿美元以上,比1940年增加了八倍。1970年,美国约有47条定期的国内、国际航空线,雇员30多万人,总收入达85亿美元。1948年,美国航空和宇航工业的销售额首次超过10亿美元大关,到1968年,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雇员超过100万人,其中半数是工程师和科学家。1969年“阿波罗十一号”宇宙飞船第一次载人登上月球。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农业巨大繁荣的时期。农场人均净收入(按1960年美元计算)1940年为1714美元,1946年上升到3677美元,1970年达到4500美元。这个时期农业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良种化。在经营管理上实现了专业化、社会化。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从1940年的26.5万个增加到1969年的36.7万个。这类农场在二战开始时只占1/25,此时已占1/7。农业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1950年,每个农民可供养15.5人,1960年增加到25.8人,1970年又增加到47.1人。1947~1970年间,美国农业人口减少了2/3,从占总人口比例的1/6降至1/20,而美国农畜产品却居世界首位,1970年生产的玉米占全世界的43%,大豆占74%,动物油脂占57.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谷物输出国。美国对外贸易和资本输出也迅速扩大。1946~1950年的年平均出口额是118.29亿美元,进口额是66.59亿美元,顺差51.7亿美元;1970年出口额增至432.24亿美元,进口额是399.516亿美元,顺差32.724亿美元。战后初期,美国出口贸易约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但此后美国出口比重呈下降趋势,1970年降为15.5%。1971年美国第一次出现外贸逆差。战后,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资本输出急剧扩张。资本输出总额从1938年的115亿美元猛增到1970年的1555亿美元(其中私人直接投资占781亿美元)。1960~1970年,美国仅从直接投资一项中就获得623亿美元的巨额利润。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世界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深刻地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促进了老工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新工业部门的发展及一系列新工艺、新产品的涌现。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成本降低和产量增加。30年代工业生产率只增加约20%,1950~1970年则增加了94%。30年代农业每人每小时生产量没有变动,但1940~1970年间增长率为430%。第二,国民经济军事化是这一时期美国经济的一个突出的特点。50年代的朝鲜战争和60年代扩大印度支那战争,使国家长期保持高额的军事开支,刺激了经济,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经济部门的增长。第三,政府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本的力量和国家的力量相结合,国家调节经济和实行一些社会经济改良,在一定时期中刺激了经济的增长,缓和了经济危机的发展。第四,这一时期美国工业生产的增长,是同垄断资本利润迅速增长、投资的日益扩大分不开的。美国公司纳税后的利润1937年为52.8亿美元,1947年为201.9亿美元,1972年为546.2亿美元,是战前的十倍。利润的膨胀引起了投资的扩大。美国私人企业固定资本投资按1972年价格计算,1951~1960年为597亿美元,1961~1970年为928亿美元。投资增加使再生产不断扩大。此外,美国垄断资本通过对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加强对外经济扩张,掠夺别国的原料和燃料,倾销过剩商品,转嫁经济危机,也是维持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维持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诸因素,在资本帝国主义制度下也含有深刻的内在矛盾性。国民经济军事化和信用膨胀支撑了工业的增长,但又削弱了工业进一步增长的基础,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各种矛盾,引起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在这20年中先后出现了四次经济危机。1953年3月~1954年4月的危机是50年代的第一次美国经济危机。1957年3月~1958年4月的一次危机和1960年2月~1961年2月的一次危机,前后相距不到两年,是美国历史上最短的一个周期。60年代扩大印度支那战争曾一度推迟了危机的爆发,出现了战后美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经济周期,即1961~1969年持续高涨104个月,但危机终于在印支战争高潮的1969年10月爆发。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每次持续时间为8~1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8.1%~13.5%。经济危机常同财政状况恶化和美元危机交织在一起。早在1960年10月就爆发了第一次美元危机。伦敦市场上美元贬值,黄金价格上涨。世界各地随之掀起一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浪潮。美国借助英格兰银行的支持,才平息了浪潮,渡过了难关。到1970年7月,又爆发了一场新的更为严重的美元危机。这时,美国的黄金储备下降到102亿美元,只及流动外债(510亿美元)的1/5。尼克松政府宣布停止各国中央银行向美国兑换黄金。年底,被迫宣布美元贬值7.89%,即法定兑换率由1盎司黄金合35美元改为合38美元。即使在繁荣的60年代,美国失业人口尚在300万人上下,70年代后增加到400~500万人。企业开工率经常严重不足。二、70年代的危机滞胀与80年代的发展1973年12月至1975年4月,美国发生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一场世界性的危机,它从英国开始,后来扩及美国、西欧和日本。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生产下降了8.1%。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3.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7.8%,全国失业人口达850万,失业率为8.9%。这场危机的一个特点是物价持续上涨。危机期间,美国的消费物价指数上升了15.3%。1975年上半年危机渡过高潮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出现了相对停滞的趋势,出现了通货膨胀的情况。西方经济学界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在滞胀时期,经济发展速度远比五六十年代慢,而且行程曲折,没有出现全面的经济高涨。国民生产总值在1976年恢复到危机前最高点后,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1971~1980年间国民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仅为3.1%。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资本投资缓慢。在生产设备大量过剩的情况下,经济复苏基本是靠消费性需求的增加,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高潮。而固定资本投资不振,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增长速度。经济滞胀导致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1978年,美国有全失业人口605万,远高于危机前的数字。另一严重问题是通货膨胀。五六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采用凯恩斯学说,实行膨胀性金融政策,放松银根,鼓励投资与消费,并不断扩大货币供应量。这一做法对防止危机、促进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到70年代,遇到低增长、高失业的形势,通货膨胀日益严重,达到7%左右。美元在金融市场上的霸主地位也日渐丧失。1977年10月到1978年11月连续发生八次美元危机。1979年又一次出现抢购黄金的浪潮。年初每盎司黄金兑换218美元,到1980年1月21日一度高达375美元。1980年2月,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工业生产下降了11.8%,比1973~1975年那次危机下降的幅度小。但这次危机不是经历繁荣之后出现的,而是在滞胀基础上产生的,因而还是严重的。失业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机以来的最高峰,达到10.8%,失业人数达1200万以上。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字。危机持续了三年左右。70年代美国经济长期陷于危机和滞胀之中,这是由国际和国内的各种因素促成的。其一是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西欧、日本经济实力上升,美国逐渐丧失了战后20年独霸世界市场的优势。1948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达到53.9%,超过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总和,1970年下降到40.9%。1947年,美国出口占资本主义世界出口总额的1/3,1970年降到15.5%。在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中美国逐渐处于不利的地位。从1965年起,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对美国的出口相继超过了从美国的进口。第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战后时期技术革命所创造的某些新产品,生产量不断扩大,使市场逐渐达到饱和,如家用电器、电子产品等;而另一方面有些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要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尚需要时间,还不能取代处于衰落中的传统工业,对这些“夕阳”工业进行新技术改造还需时日。这种新旧交替变化调整中所表现的“停滞”现象,是和传统的周期性危机有所不同的,它既是一种危险,但又是一种机遇,既有危机,又有转机。第三,追求最大限度利润的规律使美国资本向世界扩张,寻求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美国国外资产从1950年的544亿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655亿美元,增长了两倍多。但国内的传统工业如汽车、钢铁等工业,由于工资高、利润低,资本家不愿投资进行更新改造,致使这些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削弱了传统工业的基础和竞争力。第四,第三世界联合开展维护资源的反霸斗争。从1973年起石油输出国组织开展“石油战”,连续三次提价。1950年原油价格每桶1.71美元,1973年涨至5.11美元,1981年10月达到34美元的高峰。“石油战”结束了有利于美国经济发展的廉价石油资源时代,加剧了美国的能源危机。1970年美国进口石油11.57亿桶,1977年上升到31.03亿桶,为消费量的46.4%。石油是工业和农业的动力,石油涨价导致整个物价的上涨。第五,是美元霸主地位的丧失。战后,美国凭借其绝对优势地位,创建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从中得到许多好处。但到70年代美元一再贬值,多次发生危机,这不能不对经济滞胀发生影响。然而,70年代以来美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居世界首位。按1972年美元价格计算,1970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0,750亿美元,1980年为14,807亿美元,十年期间增长了37.7%。国民收入按当年美元计算,1970年为7984亿美元,1980年为21,214亿美元。1983年,美国率先走出危机,经济回升很快,打破滞胀局面。1984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6.9%,是1951年以来美国的最高增长率。此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一直到1990年,经济连续八年增长。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都有所下降。从道·琼斯股票指数的变化也可以看出美国经济的改善。危机前的1972年,道·琼斯股票指数为1052,1982年降为776,1983年升为1287,超过危机前的指数。1987年突破2000,比1972年增长将近一倍。到198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8,806亿美元,比日本和西欧国家高出很多。美国经济的这种迅速发展,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强。美国经济问题依然很多。财政赤字、内外债务和外贸逆差居高不下。里根政府作出巨大努力来削减赤字,虽取得一些成果,但1987年仍有1476亿美元的赤字。美国的国债则是有增无减,超过2万亿美元。对外贸易,在1975年还有顺差91亿美元,而此后则连年逆差。1980年为253亿美元,1988年增为1374亿美元。美国经济日益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垄断资本统治的加强五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企业合并运动。战前20年代有一次合并高潮,1920~1929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约7000个,1945~1954年大公司合并的企业仅为2929个,而在1965~1969年这五年就达8213个。1947~1972年,最大的100家公司在全部制造业资产总额和生产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由39.3%和23%上升到47.6%和33%。1970年,最大的50家银行占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47.8%、存款总额的47.4%。过去的合并运动主要是横向合并和纵向合并,而这次混合性合并逐渐成为主要的合并形式,即许多不属于同一行业或同一生产程序的企业,甚至是业务上毫不相关的企业之间进行合并。到1970年,这种混合性合并占全部合并企业数的87.8%,形成众多的经营多样化的联合企业。如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原来主要经营电信业务和制造电信器材,60年代以来合并了50多家与电信无关的公司,经营范围扩展到面包食品、人造纤维、住房建筑、旅馆酒吧、保险、投资基金、房地产、计算机、化学制品等。通用电气公司合并了众多企业后,产品达300种。从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美国大公司加速合并大量国外企业,成为国际化垄断组织即跨国公司。到1972年,美国垄断组织已在国外拥有约8000家工业企业。国际电话电报公司是一个巨大的跨国公司,它的20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60个国家,1969年占该公司资产总额的一半,占职工总数的72%,1970年占销售总额的42%和纯利润的35%。随着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加剧,美国垄断财团,即金融资本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加强。它们以所掌握的一批金融企业为核心,通过放款、互派董事、收购股票等方式,渗入工矿、交通运输、贸易等部门,操纵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洛克菲勒和摩根两个东部老财团,不仅在美国居于统治地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垄断财团。洛克菲勒财团靠石油起家,现拥有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公司,产量占世界石油产量的四分之一。这个财团的金融中心是大通曼哈顿银行,它打进军火、化学、电器、电子、航空、原子能、钢铁、橡胶、公用事业等部门,至少控制了20多家资产各在10亿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摩根财团的金融中心是摩根信托公司和银行家信托公司,它在美国基础工业及军火工业部门一直占有垄断地位,在钢铁、电器、电子、汽车、化学、有色金属等方面实力更为突出。1970年,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控制的资产达3742亿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其他16个大财团资产的总和,超过了英、法、联邦德国和日本四国金融垄断组织所控制的资产总额。在美国十大财团中,次于它们的有美洲银行财团、芝加哥财团、第一花旗银行财团、波士顿财团、梅隆财团、得克萨斯财团、杜邦财团和克利夫兰财团,还有为数众多的地方性财团如旧金山财团等。垄断财团同国家政权的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它们对美国政治生活的控制。美国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都要反映大财团,首先是洛克菲勒和摩根两大财团的利益和要求。50年代艾森豪威尔上台是摩根和洛克菲勒争夺妥协的结果,他的内阁是有名的“富豪内阁”。1961年民主党人约翰·肯尼迪上台,是洛克菲勒财团实力增强的反映。后来约翰逊和尼克松先后入主白宫,则有南部和西部财团崛起的背景。历届政府的部长及高级官员,大多是与垄断资本有密切关系的人。垄断组织和政府机构的人员互换达到很大的规模,1967年7月到1971年12月,有1101名中高级军官转入私人军工企业任职,同时各军工垄断组织领导人有232人进入国防部。美国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在经济上的结合空前紧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了高度发展。美国政府推行广泛干预经济生活的政策,保证垄断资本的利润,刺激生产的发展。一是政府增加采购和订货。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劳务的开支从1946年的275亿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1003亿美元,从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3.1%增加到占19.8%,大部分是用于军事采购。美国大财团垄断了大部分军事订货,这就保证了它们获得垄断高额利润。二是扩大投资兴办国有企业和工程。国家从保证再生产的条件出发,对投资大、周转时间长和利润率低的一些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和公共事业等进行大量拨款。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国家占到投资总额的60%左右。原子能工业、宇航工业等需要巨额资本,投资风险大,从一开始就由政府兴办。1950~1971年,原子能工业建厂投资由21亿美元增加到100亿美元。60年代后期,对宇航工业,国家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三是国家开支巨额的科研经费,保证垄断资本集团获得新技术成果和巨额利润。仅军事研究发展费用就从1960年的66亿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25亿美元,其中95%以上落入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大军火公司手中。研究取得成果,这些公司即可获得新产品的专利权,得到一笔新的军火订货,还可以将新技术用于其他产品的生产。如果研究失败,费用则由政府报销。四是国家通过财政、税收、信贷、金融和劳动等经济政策,调节国民经济,影响再生产过程,应付经济危机,调节劳资关系,保证垄断资产阶级的高额利润。五是由国家与外国签订各种协定,成立各种经济组织以及通过美援,以国家的力量推动私人资本和商品输出,占据有利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帮助美国垄断资本集团加强对外经济扩张。另一方面,美国国内的反垄断倾向和竞争机制也在强化。当代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大中小企业并存,需要更能适应产业结构更新、易于满足多样化消费的中小企业。国际竞争的加剧也要求美国保持生产力发展的活力。因此,美国在战后一直坚持1890年和1914年制定的反垄断法,禁止有组织的反竞争安排,不允许任何一个企业或财团垄断某部门的全部生产或销售。1950年,又通过塞勒—凯维弗尔反合并法,禁止相互竞争的企业合并。1970年通过反托拉斯法修正案,规定因他人违背反托拉斯法而受害的个人和企业可以提出上诉,法院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应受理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