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商周时期青铜器,当时采用的是什么铸造法,制作青铜器
商周时期,在青铜器铸造技术上采用“泥范铸造法”,就是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
过程是:1.制模。用泥土按照器物原型雕刻成泥模;2.翻外范。将调合均匀的泥土拍打成平泥片,按在泥模的外面,用力拍压,使泥模上的纹饰反印在泥片上。等泥片半干后,按照器物的耳、足、鋬、底、边、角或器物的对称点,用刀划成若干块范,然后将相邻的两泥范做好相拼接的三角形榫卯,而后晾干,或用微火烘烤,修整剔补范内面的花纹,这就成了铸造所用的外范;3.制内范。将制外范使用过的泥模,趁湿刮去一薄层,再用火烤干,制成内范。刮去的厚度就是所铸铜器的厚度;4.合范。将内范倒置于底座上,再将外范块置于内范周围。外范合拢后,上面有封闭的范盖,范盖上至少留下一个浇注孔;5.浇铸。将融化的青铜溶液沿浇注孔注入,等铜液冷却后,打碎外范,掏出内范,将所铸的铜器取出,经过打磨修整,一件精美的青铜器就制作完成了。
所以青铜器没有完全一样的。
B. 铸造为什么不用泥土
现在住到已经不用泥土了,已经技术含量高了,所以就不用了。
C. 古代的青铜器是怎样铸造的
二、失蜡法
失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既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这是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现代工业仍在使用。已知中国最早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属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铜禁等,而其工艺的精湛标明并非初始的制作。而纤丽奇绝的制作,楚地贡献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盘也最受称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纹玲珑剔透,穷极繁缛富丽,即是失蜡法制成。然而,失蜡法的应用并不够普及,今见的作品始终不多,这与蜂蜡数量有限、制作过于复杂有关,或许也是应为效果虽然奇绝却难引出普遍的审美愉悦联系。
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曾侯乙墓也曾经出土了青铜尊盘。
D. 什么是铸造用红砂的主要成分及特点
揭秘红砂:铸魂之秘宝
红砂,非寻常泥土,其独特魅力在于其卓越的铸造性能。(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红砂的主要成分包括:二氧化硅高达79.4%,三氧化铁1.48%,氧化铝10.55%,以及少量的氧化钙、氧化镁,耐火度惊人,达到1440℃,且含泥量仅为3.06%,烧失量仅1.98%。正是这些特性,赋予红砂透气性佳、耐用度高、形状优异、水分少、杂质少,铸出的铸件光洁度无可挑剔。
铸造之道,砂为根基
作为铸造的灵魂材料,红砂有着严苛的基本要求。首先,它需要有高纯度,比如硅砂,铸铁用砂需SiO2含量超过90%,大型铸钢件则要求达到97%以上;其次,耐火度和热稳定性是不可或缺的,以确保铸件在高温环境中不失形;再者,理想的颗粒形状和组成,有助于金属流动和填充;最后,它必须不易被液态金属润湿,以防止粘砂现象。
红土之谜,自然造化
红砂并非普通红土,而是富含氧化铁,土壤因此呈现醒目的棕色。优质的红砂土壤以黑土为佳,红土则相对较差,其形成源于漫长岁月中雨水的冲刷,只留下富含氧化铁的坚实基底。
结语
红砂,这大自然的馈赠,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物理性质,在铸造行业中独树一帜。深入了解红砂的特性,无疑能提升铸件的质量与效率。希望这些信息对您有所启发,让红砂在您的工艺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