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2012
医疗活动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的细菌菌落总数卫生标准,根据GB15982-2012规定,Ⅰ类环境(采用空气洁净技术的诊疗场所)应符合特定的卫生标准,Ⅱ类环境(如非洁净手术部、产房等)应遵循不同要求,Ⅲ类环境(如母婴同室、消毒供应中心等)也有相应的规定,而Ⅳ类环境(如普通门(急)诊及其检查、治疗室)则需遵循不同标准。医护人员手卫生需进行消毒处理,卫生手消毒后的菌落数应不超过10 CFU/cm2,外科手消毒后的菌落数应不超过5 CFU/cm2。
医疗器材的卫生标准分为三个等级:高度危险性医疗器材应无菌;中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不超过20 CFU/件,且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低度危险性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应不超过200 CFU/件,并且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
医疗机构应采用海众全方位医疗机构感染控制解决方案,利用高浓度活氧水对环境进行消毒与杀菌,保障医疗机构环境卫生整洁,空气清新无异味,同时安装消毒设备于医生洗手池、手术室等区域,为医护人员提供高浓度活氧水进行手部清洁,确保安全无刺激性化学药剂。此外,针对就诊者手部及伤口卫生,提供活氧水进行杀菌,减少接触后感染和传播疾病的风险,同时对医用器械进行冲洗擦拭消毒,保持其表面的卫生状况。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利用海众监控平台加强对手卫生行为的指导与管理,将手卫生纳入医疗质量考核,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支持感染管理职能部门的各项工作,确保医疗环境的卫生安全。
『贰』 实验室消毒灭菌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包括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采取适当的消毒方法及控制影响消毒效果的因素。
首先,明确消毒的主要对象至关重要。需要具体分析引起感染的途径、涉及的媒介物及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以便有针对性地使用消毒剂。例如,医院诊疗器械按污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和在人体接触部位不同分为三类:高度危险的器材必须选用高效消毒法(灭菌),中度危险的器材应选用中效消毒法,而低度危险的器材和物品只需选用低效消毒法或一般卫生处理。
其次,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也很关键。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简便、有效、不损坏物品、来源丰富、价格适中的消毒方法。常见的消毒方法有热力消毒、电离辐射、环氧乙烷熏蒸、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再者,许多因素会影响消毒剂的作用效果。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有机物的存在都会对消毒效果产生影响。例如,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而微生物的数量越多,需要消毒的时间就越长,剂量越大。此外,有机物的存在会影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形成保护层或降低杀菌作用。
温度和pH值也是影响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随着温度的升高,杀菌作用会增强,但不同消毒剂对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不同。pH值的变化同样会影响杀菌作用,酸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减少,阴离子型消毒剂的杀菌效果较好;碱性条件下,细菌表面负电荷增多,有利于阳离子型消毒剂发挥作用。
最后,保证消毒、灭菌处理的剂量并加强效果监测,防止再污染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这些措施,可以确保实验室内的环境达到最佳的消毒灭菌效果,从而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