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鑄造銅器大鼎送人上邊寫什麼

鑄造銅器大鼎送人上邊寫什麼

發布時間:2022-02-05 01:45:09

① 世 紀 寶 鼎 的金文是怎麼寫的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沒有太多,這還是借用的
回答者:qdwangfang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3-28 13:12

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現代漢字中的「鼎」字雖然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等多次變化,但仍然保留著「鼎」這一事物的風范和形體特點,其物其字幾乎融為一體,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回答者:zhxr63 - 大魔法師 八級 3-28 13:16

名稱: 司母戊鼎
出處及作者: 無
年代: 商代
簡介
元人雜劇《隔江鬥志》有詩雲:「漢家王氣已將終,鼎足三分各自雄;周瑜枉用千條計,輸與南陽一卧龍。」詩的前兩句說的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形成魏、蜀、吳三國三分天下的局面;後兩句說的是家喻戶曉的周瑜與諸葛亮鬥智的故事。詩中用「鼎足三分」來形容三國分立的局面,可見在人們的心目中,鼎都是三隻足的。這個印象大體不錯,但並不完全正確,因為除了我們常見的三足圓鼎之外,的確有四足的方鼎,下面我們要介紹的正是青銅器中最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鼎,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候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餓農田中,這里距武官村大墓南隅大約80米。當時俗稱此鼎為馬槽鼎,意思是鼎大的可以作馬槽。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僅鋸一足,便鋸不斷,於是悄悄地把鼎埋起來。據說消息走漏後,被日本人獲悉,搜索未成,便出價70萬偽幣來收購,人們也未將此鼎挖出,而是另外送出了一件較小的鼎,才算把此鼎留下。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於安陽縣政府。同年十月底,正值當時的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的60壽辰,當地駐軍將大方鼎作為壽禮,用專車運抵達南京,蔣介石當即指示將鼎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1948年5月29日至6月8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在南京聯合舉辦展覽,該鼎首次公開展出,蔣介石親臨參觀並在鼎前留影,可見此鼎在當時為人所重視的程度。後來,國民黨曾擬將此鼎運往台灣,終因此鼎過重過大,才不得不打消了這一企圖。建國後,此鼎存南京博物館。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館,此鼎撥交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也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75公斤(因缺一耳,故原鼎重當不止此數),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中空,所有花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耳的外廓飾一對虎紋,虎口相向,中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側緣飾魚紋。鼎腹上、下均飾以夔紋帶構成的方框、兩夔相對,作饕餮形,中間隔以短扉棱。鼎腹四隅皆飾扉棱,以扉棱為中心部分,都是沒有花紋的長方形空白地。足部飾獸見面紋,下有三道弦紋。腹內壁有銘文「司母戊」三字。
關於這三個銘文如何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1.一般的解釋認為此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2.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3.第三種解釋在「司」釋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還有把「司」釋作皇王後的「後」字的。「母戊」是誰呢?最早的推測,「母戊」可能是殷王帝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卜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妣癸,而帝乙的配偶卻不見記載。因此,陳夢家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這樣,該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殷墟婦好墓的發掘,出土了司母鼎,其形制和文字風格都與司母戊鼎相近似,出土的銅鉞,亦飾有虎噬人頭的圖案,這些都為後一種說法,即司母戊鼎為武丁、祖庚、祖甲時所鑄器,提供了證據。
就一般情況而言,鑄造方形器要比圓形器困難,何況象司母戊鼎這樣的重器,工藝復雜程度,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其困難可想而知,這就要求製作者有相當高的技術水平。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研究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粘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使用二十塊范疇鑄成的。一次鑄造成功如此巨大的器物,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它標志著商代青銅器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司母戊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它的造型厚重典雅,氣勢宏大,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是商代文化發展到頂峰的產物。很顯然,這么巨大的鼎,並非是出於實用的需要而製作的。那麼,當時的人們是在什麼觀念的支配下來製作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樣的象徵意義?這些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思索。



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是宮廷瑰寶,是政權、財富、貴族的代言物,是青銅時代的精神所在,人們用它敬以香火,以乘先人之靈氣,富其生活,牢其基業,昌其事業,旺其家族。

克 鼎:大克鼎是西周晚期的飪食器,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公斤,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與此鼎同出的還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鍾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造型宏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三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如果說大克鼎的形制和紋飾顯示出庄嚴厚重,給人以威嚴與權力的聯想,那麼鑄於鼎腹內壁上的長篇銘文則蘊涵著豐富的史料價值。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贊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此鼎系周孝王時期鑄器,歷見著錄,流傳有緒,是研究西周奴隸制度的珍貴資料。

司母戊方鼎: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來,侵華的日本人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
一九四八年五月二十九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擬將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飾紋。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鼎的歷史:從炊具到香爐

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官府改用獅子鎮守威嚴,雄獅踩個綉球,雌踩個小獅,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江南才子王勃作的《滕王閣序》,第二段有宏大景觀:「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騑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翔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艦迷津,青雀黃龍之軸。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此間就有「鍾鳴鼎食之家」,這家當然好大,大到的程度吃飯時要敲鍾,有一大排鼎盛著各樣餚饌,聽起來,可以趕上一座軍營。這樣的家,是大家兼豪門了。《紅樓夢》第二回里有這樣一句感嘆:「誰知這樣鍾鳴鼎食的人家,如今養的兒孫,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細想之,鼎這玩意兒雖然有宏大氣象,燒飯或者煨湯,都太不方便,擱在故宮院里做做樣子,倒能擺出一鼎煮天下的氣派!鳴鍾吃飯,可休。現在飯前可發簡訊,多少人不論,群發。然而,註定漢民族的炊具起源於鼎,在仰韶文化(公元前500-公元前3000年)已經有陶土製鼎,那時估計沒有人奢侈到用鼎來做禮器,陶鼎是那個時期的高科技,再往前的高科技,就到石器時代了。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

中國有一口最著名的青銅鼎,叫司母戊鼎,它是鼎王,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合金成份是:銅84.77%,錫11.64%,鉛2.79%。司母戊鼎鑄有盤龍紋和饕餮紋,饕餮是傳說中一種好吃的野獸。

由一炊具發展到政權象徵,說明炊具的重要意義,它容納著中國原初的人文精神,沒有一戶之鼎哪有萬戶之國?我想,後來的砂鍋,鼎罐還是繼承了鼎的,去了足的原因應主要考慮加工及燒制的便利,這不用說了。不過,我在1990年代,還用過北京的老式鐵鍋,它就有三足,鍋徑小而深,可能是傳說中的小型的鑊。在廣大的南方地區,鼎狀的炊具仍能見到,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我叔叔就買過一口鼎罐,他用白觀音土造了一個爐子,外面用鐵皮做了箍,用鼎罐煨排骨湯,燒木炭,總要我用大蒲扇扇火,我不厭其煩,把玩的時光都擔誤了。我出生的地方,產青銅的湖北大冶,則比較普遍使用鼎罐,這個鼎罐鑄鐵製造,圓錐形,有四耳,耳上有孔,穿8號鐵絲做提梁,除了無足之外,與古時的圓鼎完全相同,現在偶爾還能在鄉間見到,今夏去神農架,在大山人家裡也看到了,他們叫鍋吊子,終年吊在火塘上面,燒水或者煮肉。因為沒有足,圓錐體的鼎罐在爐子或地上放不穩,所以還要做一個帶足的圓架子支持它。

南方的鐵匠鋪也經常看得到鼎罐,鐵匠喜歡把鼎罐吊在鐵爐上,用黃豆煨豬腳,去年,我在黃石下陸區馬家村見一位安徽宿松來的鐵匠用鼎罐煨黃豆和豬腳,他工作時,用碳素鋼叮叮當當打制割草的鐮刀,以5元人民幣一把的價格批發給日用百貨商。在燃氣灶時代,城鎮人就很少用鼎罐當炊具了,首先它的傻大黑粗的形狀不雅,熱能轉換方面也不如高壓鍋有優勢,即使在過去的鼎罐時代,它也是被農戶用來吊在灶口,借灶口的余熱煨湯。但是,用鼎罐燜紅薯或土豆飯卻十分不錯,因為平底鍋主要是鍋底取熱,而圓錐體的鼎罐,熱能一直可以抵達鼎罐的頸口,使燜制的食品最大范圍地接觸熱能。或大約因此,古代道士煉丹煮葯,都採用了鼎罐。

俱往矣!不論是西周的毛公鼎,還是商晚期的後姒康方鼎,它們都成為歷史,只留下諸多以鼎結構的詞語,比如定鼎,指的是建立新的王朝,定鼎中原如是,直白地說是到中原去熬粥喝。問鼎,大約是指圖謀王位,而鼎革就大至相當今天的改革了,如鼎新革故。而鼎食,指的是貴族的奢侈生活。《周禮?天官?亨人》:「亨人共掌鼎鑊,以給水火之齊。」

一大炊具,結構了中華五千年文明,設若周朝時起就有國徽,我相信這個國徽就是一隻鼎,煮著芳香四溢的骨頭湯的鼎,今日國徽上有齒輪與稻穗,是工農業的寫意,然鼎又何曾不是?它是以工業手段製造的鼎,骨頭湯則可象徵農業文明,且包括了游獵、游牧和農耕。(
回答者:shuaiwang - 助理 三級 3-28 13:17

② 誠求鑄造銅公司對聯

樓上寫的不錯 神 重字

鑄古融今煉骨氣
堆金積玉聚財源

③ 鼎是代表什麼的吉祥物

象徵著團結、統一、權威,是代表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

④ 青銅器上的文字是怎麼發展的

青銅銘文,中國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指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鑄造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總稱,又稱「鍾鼎文」或「金文」。在青銅器物上鑄文,也出現在商朝,因鑄刻在青銅器物上,古人稱銅為金,「銅」乃近世才有的名稱,故稱金文。金文的字有凹凸之分,凹為刀刻,呈陰文;凸為先用刀刻模型,然後澆鑄呈陽文,又稱鍾鼎文,因青銅器最多見的乃是樂器和禮器兩大類,鍾和鼎又分別為其代表,故以此代稱銅器上的刻文。金文多為詔錄禮典、征伐、約契等,是承甲骨文體而又有新發展的文字。其特點是筆畫線條渾朴自然,結字壯美多姿,字體漸趨整齊雄偉純朴。但因字體筆畫尚未完全固定,往往一字,筆畫和寫法也各異。目前可見到鑄造刻有銘文的青銅器較多,浩如煙海,比較有代表性的《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等。

現今發現最早鑄有文字的銅器,是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商中葉二里崗文化期的一件銅鬲,上面只銘刻著一個「亘」字,當是器物作主或受器者的族氏名號。商代後期殷墟出土的銅器,銘文已較為多見,但仍屬族氏標記或作器者私名的性質,如殷墟婦好墓所出銅器上的銘文「婦好」。還有的出現了祖先廟號的記識,諸如父某、祖某、妣某、母某之類,「司母辛」、「司母戊」等就都屬此類。隨後又有將族名(或私名)與致祭對象的廟號並列、表示某族(或某人)為某位祖先作祭器的文字,如「冊大父乙」、「韋父己」等等。至殷墟時代晚期,金文有了初步發展,出現了超過十個字以上的銘文,其中字數最多的《小子卣》器,銘文合計共四十七字,為作器者立功受賞後銘器以述其事,並藉此告慰母親之作。

周代金文便是承續此類記事文字而來,不過,由於這種鑄文將記功、彰德、宣教的形式與周人崇文尚德、禮樂興國的方針大略作為了主要內容,金文在周代便獲得了空前絕後的發展。

與周器紋飾這種趨於簡潔素雅、旨在裝飾的傾向正相反,周器中的銘文卻表現出繁復恢弘。《五祀衛鼎》、《史牆盤》、《頌壺》、《虢季子白盤》、《師簋》,幾乎全部銅器都鑄有銘文,而且字數一再增加。比如周初武王時的《天亡簋》有七十八字,成王時的《令彝》就達一百八十七字,康王時的《大盂鼎》又達到了二百九十一字,《小盂鼎》銘字已有剝蝕,估計已達三百九十餘字,而西周後期,《曶(hū)鼎》達四百一十字,《毛公鼎》更多達四百九十七字。如此用心又如此普遍地在器物上刻鑄出動輒上百的大段文字,這是只有周代才有的奇跡。因此,如果說周器特徵,銘文才是當之無愧者。

字數增多當然是最顯見的標志,而文字繁復意味的是內容含量的擴大。周代金文上至改朝換代、天子祭享、先王歷史功業、今王的重大戰事以及冊命分封,下至諸侯卿大夫的受賞獲賜、訴訟官司,涉及到的歷史事件乃至上層貴族的社會生活已經相當廣泛。《利簋》、《天亡簋》即是武王伐紂、禁絕殷祀的歷史見證。

有的是王公貴族受到冊封之後的銘刻紀念,如西周早期的《宜侯矢簋》,西周中期的《頌壺》,這些銘文對於周代分封、命官等制度,無疑是最真切的展示。

作器者在記下冊封過程的同時,有時也鄭重其事地記下王的勸勉和訓誥,《何尊》、《大盂鼎》即是此類。《大盂鼎》本是證實康王時代繼續大舉冊命分封的一件重器,銘文提到康王二十三年,周王在宗周冊封南公之孫盂接替榮伯之職,命其輔佐王室掌兵戎大事和貴罰訴訟,並賜予鬯一卣、冠服、車馬以及土地、臣隸。但銘文開始卻以大量篇幅記述了康王冊命賞賜之前對盂語重心長的訓誡、教誨,其中特別提到先王的節酒、有儀,殷商的酗酒喪國,簡直就是又一篇「酒誥」。

而更典型的則要屬長篇名作《毛公鼎》。該鼎銘文涉及的雖也是周王對大臣的一次冊命和賞賜,但行文主要記述的卻是毛公在接受冊命時所聆聽的周宣王的一大篇訓誥之詞,誥詞大意是承蒙先王受天命,建立周國,諸先大臣們盡心盡力,治理國家,使周朝延續至今,而現在天下四方「大縱不靜」,政局不穩,因此要求毛公要謹慎從事,協助自己,控制局面,免致喪國。

金文中還有一些是作器者直接參與征戰之事的銘功之文。如作於周宣王時代的《師簋》,西周晚期的《多友鼎》更直接反映了周人抵禦獫狁進犯的歷史事實。戰後,多友將首級、俘虜、戰利品等獻於武公,武公轉獻於周王,周王賞賜武公土田,武公則賜給多友禮器、樂器等物。另有《衛盉》、《五祀衛鼎》、《九年衛鼎》、《曶鼎》等,近似於法律文書和契約,涉及到了諸如土地交易、經濟賠償、贖買人質乃至刑事案件的處理等等。

由此可見,這些帶有銘文的青銅器物,大多都是為某些特殊事件所鑄的用於陳列的紀念品,其中銘文所記述的內容對於作器者來說,都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參加重大活動、受到冊命封賞、聆聽諄諄誥命是如此;出征參戰、殺敵立功是如此;增田擴土、訴訟獲勝的憑證也是如此。它們既是當事人榮耀、自我肯定的載體,用來上告先祖、下傳子孫,更有永恆的價值。因此,作為審美器物,這些銘刻在器物上的文字所含的內容本身,就有沉甸甸的分量。也就是說,比起殷商饕餮形象的宗教意味,周代銅器的審美價值和意義,更多的是凝結在這些銘文上面的。正是因為這些文字而非紋飾,成了一篇篇刻在銅器上的「《尚書》」。

金文是今天所能見到的周代特別是西周文字及書法「大字典」,這些文字和書法,就時人而言,主要還是出於實用,遠非審美觀賞,這與殷商人的甲骨文字並無二致,其偏於內容的傾向甚至更有過之,盡管如此,作為時人親手所書的文字,金文集中體現了造字及字形結構在周代的發展及其變化,反映了周人特有的書寫風格和對線型美的追求。

與甲骨文比較而言,金文的造字方法已經開始講究規范,大多省去了甲骨文中依然存在的某些文字初創時期的原始圖畫成份,一些象形字已由描摹事物本身的形象,演化為由筆劃交構而成的距離事物原形很遠的「字」。比如在甲骨文中,像「犬」、「豕」、「兔」、「虎」、「象」等表現動物的文字,多數都還畫成有首有尾有肚腹的樣子,而在金文中它們都一律減省了肚腹部分,首和尾的表現也不是十分明顯了。甲骨文的「首」字就畫成一個動物的頭形,而西周較晚時期的「首」字與後來小篆的字形已相當接近。另外,較之甲骨文的一字多形,金文的字形也已較為統一,比如「車」字,甲骨文或畫一隻車輪,或畫兩個車輪,或配以車廂,或配以轅衡,或車廂轅衡兼有,形狀竟有十幾種之多,而金文則基本固定為兩個車輪加轅衡,後又演進為與小篆相同的車形。再比如甲骨文中的「田」字,方框中縱橫交錯的筆劃數目不等,有的在方框外還會再加上幾塊方格田,而金文「田」字則一律作田字格,已與今天的「田」毫無二致。更值得注意的是,形聲字的比重在金文中迅速增大,在整個造字系統中明顯居於領導地位,這與形聲字在甲骨文中只佔18%(統計數字來自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三聯書店出版社,(1963年)的情形已不可同日而語。形聲字的意義在於文字更加脫離了「畫」的桎梏,而越來越向純粹的線形藝術靠攏。於是,人們的確在金文中看到了線條、字塊乃至字幅本身所體現的兩周的書體格調。

周初金文尚有甲文之風,剛勁古拙。筆劃首尾都要出鋒,顯出波磔,人稱「波磔體」。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異凝重、雄奇恣放,質朴平實等特徵。書寫方式也只注意大致成縱,還沒有橫排的意識。今見周人第一篇書法之作《利簋》就是如此,其筆畫的尖頭尖尾、纖細勁俏,更是甲骨文字的余續,但其間婉轉柔和的曲線的增多,卻又與甲骨文以橫直線為主的契刻書體有所區別,昭示著一個新的銘刻文字時代的開始。周康王時的大盂鼎,是現存西周青銅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莊穩重,渾厚雄偉,典麗堂皇,為世間瑰寶。雖然仍屬早期作品,其中不少字兩頭尖,中間寬,呈柳葉形,似乎仍是早期「蝌蚪文」的延伸,然而又有許多字的筆法,銘文大字,筆法方圓並用,粗細富於變化,起止銳圓因勢而異,或起筆使用方筆、收筆使用捺筆,有字方之感,或呈圓筆、半圓筆,有字圓之形,體勢嚴謹,體態厚重,奇瑰雋美,流暢俊靈,行氣款形齊整,縱橫疏密相當,字體庄嚴凝重而美觀,且注意到文字的布局排列,呈現出由古樸剛健向圓柔平和過渡的形態。大盂鼎的線條蒼勁多變,半系澆鑄,剝泐(lè)所致,時制穿插出現的粗畫和肥厚的點團形成一種特別的節奏感。後來西周中期的銅器銘文,這種粗畫和團塊消失,字形端莊卓偉,瑰麗奇拔,風格凝重,雄渾,敦厚,工整,顯示了西周早期樸厚的時代風貌。大鼎具備了中國書法所追求的圓潤、飽滿、朴茂、逎勁,其成就為成康時期金文書法之冠。故在成、康時代金文中,以書法的成就而言,當以大盂鼎居首位,堪稱西周前期金文典範。散氏盤,又名矢人盤,西周厲王(前857—前842)時盤器。銘文大字,筆法、結字和章法意態恣肆,奇趣橫生。字大多取橫勢,這與大多取縱勢的銘文不同。字的重心突左突右,給人跳躍感。因而其章法上也出現了變幻多端的現象,給人以行止裕如,氣象飄逸之感。

周人書體風格的形成,與銅器紋飾的變化幾乎同步,也是至西周中期以後明朗起來的。西周中期以後的字體明顯擺脫了古拙剛勁的風格,筆畫圓柔,兩端平齊,不再波磔出鋒,顯得收束得體,書家稱為「玉著體」。《毛公鼎》就是其代表之作。毛公鼎為西周宣王(前827—前782)時期的金文鼎。銘文筆法嚴謹,結體勁瘦,取縱勢,行氣流暢磅礴,章法錯落自由,實為金文中的瑰寶。由於篇幅巨大,字數繁多,該鼎銘文整體觀之確有洋洋恢弘之感,使人耳畔彷彿響起「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的贊嘆;而就其章法的疏密有致、成行成列,又可見周人的進退有節,「莫不令儀」;尤其是若細審其字體,但見轉折自如,圓融婉通,字略修長平整,靈秀自然中不失規矩嚴謹,氣色溫和,筆勢穩妥,處處顯出彬彬有禮之貌。

說到書寫的成行成列,這突出顯示了周代審美文化追求整齊、規范的特有風貌。說起來,與甲骨文隨兆刻畫、左右「出擊」的格式不同,金文已經全部下行左轉(個別有意出新的除外),成縱向之勢,由此奠定了整個古代書法布局模式的基調,其縱成行的態勢是自然而就的。但橫成列的追求,卻應屬愛好規整的「有意為之」。

其中文史珍品《史牆盤》的書體工整可謂臻於極致,在視覺上予人以審美意蘊,銘文原本就是一篇以四言為主的長篇頌辭(二百八十四字),依次歷數了文、武、成、康、昭、穆和時王(共王)的功德,並講述史牆的家族發展,稱頌其先祖父考,近乎史詩之作,既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又是西周時代見於書面的文學佳作。與之相應,銘文文字的書寫相當工整秀麗,大小如一,特別是其排列布局,由於字數繁多,被均勻地分為前後兩半,各九列,上下左右均十分平齊,成兩個對稱的長方塊狀。而且縱成列,橫成行,已經一絲不苟。《史牆盤》銘文,充分表現了銘文裝飾美、古典美。其中,記下器主受冊命整個儀式的《頌壺》,一如儀式的有板有眼,這篇銘文在書寫之前,竟先畫出了方格,其縱橫有章的講究更為明顯。這些字體、格式進一步方整化,就是所謂的籀書或大篆了。相傳籀書出自周宣王太史籀之手,從金文西周中期以後的這些發展來看,應該不是空穴來風。

就這樣,周代青銅紋飾及銘文,共同組合成了一個獨特的「文質彬彬」的藝術世界。

⑤ 安陽請大家跟我來 ,我手邊的這個大鼎 就是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的仿製品司母戊鼎1939年從王陵區出土

鑄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後翻范,范分腹范、頂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後,組合成鑄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與整個鑄型連為一體的。其中3個鼎足作為澆鑄時的澆鑄口,一個鼎足作為排氣口。鑄造時,將大型熔爐置於鑄型鼎足的外側,當熔爐中的青銅熔化之後,將銅汁從3個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鑄型里灌注,待鼎身鑄好後,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澆注鼎耳。

⑥ 關於鼎,請告訴我比較有名氣的鼎的名字和背景

九鼎。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

《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

三國指夏、商、周。《左傳》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象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制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

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

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6)鑄造銅器大鼎送人上邊寫什麼擴展閱讀:

變遷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依武王之願定鼎雒邑,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與齊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使其相互制約,保九鼎不失。

⑦ 鼎的象徵意義是什麼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時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視為立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直到現在,中國人仍然有一種鼎崇拜的意識,「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旌表功績,記載盛況。

在古代,人們都認為,黃帝在戰勝炎帝的後代蚩尤後,曾鑄三鼎,象徵天地人;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在古代,寶鼎是鎮國之寶,傳國重器。寶鼎上的花紋,古人認為有鎮邪的作用,有時也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庄嚴。改朝換代後,新登位的君王,第一件工作就是鑄鼎,頒訂法律,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並表示吉祥。所以,朝代改變,古代銅鼎的象徵意義,稱作鼎革。現在,鼎的造型主要用來象徵吉祥。在家中擺設銅鼎,寓意一切將有新的開始。

(7)鑄造銅器大鼎送人上邊寫什麼擴展閱讀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中國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

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據文獻及考古發現九鼎應為諸侯之制,七、五鼎為卿大夫,三、一鼎為士級。但天子之制為十二鼎,是雙數,但至今未見周天子之陵墓,故這個記載是否正確還有待證實。當然列鼎中的九鼎並非代表中央政權的九鼎。

關於「鼎」的來歷及作用: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青銅藝術品。

⑧ 鼎作為一種重要的禮品,象徵著什麼什麼

鼎作為一種重要的禮品,象徵著:顯赫、尊貴、盛大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象徵起源:

社會精英對鼎文化趨之若鶩,民間百姓同樣跟風效仿。是身居要職的重臣,稱為「鼎臣」或「鼎足」,宰相古稱「鼎輔」或「鼎位」,名聲顯赫的人物叫做「大名鼎鼎」,掌握話語權的人又叫「鼎言」或「一言九鼎」,世家大族有「鼎族」或「鼎貴」的說法。

總之,與鼎有關詞語,自帶滿滿的正能量。鼎,經歷了炊具、禮器、重器和文化的演變,在古代歷史上僅此一例。鼎和在祭祀和政治活動中,契合了國家的發展需要,傳承了民族的生存火種,延續至今,歷久彌新。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鼎

⑨ 2900年前的人們為什麼常在青銅器上刻銘文(金文)

商周時期,人們為了紀念祖先、記錄賞賜、記述戰功或王命等,常在青銅器上鑄刻銘文。這些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成了後世的人們研究當時政治情況的絕好素材。

⑩ 請你為「世紀寶鼎」設計一句廣告語,向別人介紹吧!

我沒失信吧,給大號加分!!!
世紀寶鼎好,世紀寶鼎妙,和平的寶鼎嘎嘎棒!

閱讀全文

與鑄造銅器大鼎送人上邊寫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悅動儀表台開膠怎麼快速修復 瀏覽:225
儀表顯示70kmh怎麼回事 瀏覽:498
修理儀表屬什麼行業 瀏覽:966
英朗儀表盤燈怎麼取消 瀏覽:698
使用時打開煤氣閥門 瀏覽:263
三菱機床面板怎麼打出百分號 瀏覽:420
壁掛爐怎麼調節閥門開度 瀏覽:62
燃氣閥門去掉 瀏覽:146
電公用儀器儀表有哪些 瀏覽:455
軸承鋼怎麼製作的 瀏覽:685
起重設備安裝工程有哪些 瀏覽:179
石家莊長虹五金機電 瀏覽:769
電轎車左前輪軸承為什麼經常壞 瀏覽:499
東莞銘誠五金製品有限公司招聘 瀏覽:689
托里拆利實驗裝置原理 瀏覽:61
電動工具無 瀏覽:413
激光儀器還叫什麼 瀏覽:165
充氣閥門原理 瀏覽:561
中山市宏拓五金製品有限公司 瀏覽:5
寶馬排氣閥門壞了一直開著 瀏覽: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