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銀子問題!!!!!!!!!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現在很多人其實是毫無概念的。特別現代某些電視劇誤導,好象古時候老百姓隨時都帶著銀子上街,隨便買個饅頭要一兩銀子,簡單吃頓飯上百兩,給小二打賞也十幾兩,幾十兩,好象一兩白銀跟我們現在一塊錢似的,顯示出當前中國的影視創作人無知和不認真到了何等程度。要知道萬曆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而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後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其實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他們使用的都是「錢」,即銅板,我們常說的「沒有錢」,就是指沒有銅錢。
白銀和黃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間流通的貨幣,所以民間大多用錢或鈔。鈔:就是布做的貨幣。大量使用銅錢不方便,於是「而商賈沿元之舊慣用鈔,多不便用錢。」《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所以說,進行大宗貨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鈔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銀和黃金。
我們這里要討論的是明朝末年白銀與現在人民幣之間的換算關系。
首先要了解,銅錢,白銀和黃金之間的兌換比例。就像現在的外匯價格一樣,這是常常變動的,不同朝代兌換比例不一樣,同一朝代不同時期也不一樣,不像現在1元錢等於100分這樣明確。 另外,明朝一斤相當與現在的596.8克,一斤十六兩,一兩摺合現在的37.3克。
根據以下描述:
「每鈔一貫,准錢千文,銀一兩;四貫准黃金一兩」《明史》,志第五十七 食貨五。
「於是戶部定:鈔一錠,折米一石;金一兩,十石;銀一兩,二石。」 《明史》,志第五十四 食貨二。
「金銀的比價從1600年前後的1:8上漲到20世紀中期和末期的1:10,到18世紀末則翻了一番,達到1:20。」
可知明朝前中期黃金白銀比為1:4或1:5,而1644年前後境外白銀大量流入,1兩黃金約可兌換8兩白銀。
得到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要討論貨幣購買力,一般通行的是兩種方法。一種是以黃金的價格作為基準來換算的,以國際金價來推算白銀和銅錢今天的價值。另一種方法則是同時使用米價和銀價作為基準,來進行推算的。
1) 國際黃金基準牌價,金價基本上在6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我們就以600美元(2006年9月26日)為一盎司。一盎司為31.1克。明朝1兩為今天的37.3克。這樣一算明代一兩黃金相當於719.6美元,以今天(2006年9月26日)的外匯基準價來算,100美元兌換人民幣 791.5元來算,相當於5695.75元。根據1兩金為8兩銀,1000錢換算,明末一兩白銀相當於711.97元,取712元;一文錢等於0.7元。
2) 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11美元(2006年9月26日)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1000銅錢,相當於104.4元人民幣,取105元。
3) 米價基準。根據歷史資料記載,米價如下:
明神宗萬曆時(16,17世紀之際) 白米(石)0.7-1兩
明崇禎十四、五年(1641,1642) 米(石)3.6兩(南京一帶大災時空前高價);米(石)5兩(上海米價)
明崇禎末、清順治初 米(石)2-3兩
崇禎後期,災荒加上戰爭,糧價上漲很厲害,同樣1兩白銀買糧食可能買不了多少,可是買其他東西的時候卻有可能很值錢,因此這階段的數據不能作為一般購買力的參考。這里採用萬曆時期的最高價格作為一般物價水平,取每石1兩白銀來計算。明代1石合94.4公斤,按照現在大米價格3元/公斤計算,一石米摺合人民幣283元,即1兩白銀摺合283元人民幣。
這樣,我們最後得到三個數據,1兩白銀分別可兌換人民幣712元,105元和283元。其中黃金的價值歷史中一向比較穩定;雖然今天的糧食產量比古代大了很多,但是考慮到中國現在14億人口在消費,而明朝中後期保守估計人口也有七八千萬,因此糧食價格可以做為一個重要基準;考慮到白銀的比價在各歷史時期變化比較大,可參考性比較弱。
因此,我們取黃金基準的712和糧食基準的283取平均值,即497.5元。為了湊整數,便於換算,也便於大家有個感性的認識,這里取1兩白銀摺合人民幣500元。因此按照前一個比價的結論我們得到明朝中後期的貨幣兌換數據:
這就是我們的第二個結論:
1兩黃金=人民幣4000元=8兩白銀
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000錢
1錢=人民幣0.5元
由於實際上,1兩白銀至少能兌換1500錢,則1文錢=0.33元,也可以大略地認為是三毛錢。
另外說個小知識,1兩=10錢=100分,所以,一錢銀子=50元人民幣,一分銀子=5元人民幣,也就是10-15個銅錢左右。
這樣,我們對明朝中後期到清前期的物價就有了一個比較具體的概念。
明朝一個從九品官員的月俸是五石,也就是月薪2500元;未入流官吏月俸三石,合1500元,這是政府最基層公務員的工資。正一品官員月俸八十七石,合人民幣43500元/月,年薪52.2萬元人民幣,這可是當時政府總理的薪水,想來也不過分。
在明代,據說一個平民一年的生活只要一兩半銀子就夠了,如果糧食自給自足,錢只用來買點柴米油鹽的話,一年750多塊錢過日子是挺苦,不過也不是不可能,大家可以問問老一輩,他們過過這樣的日子,甚至一些偏遠貧困地區現在還在過這樣的日子。
袁崇煥殺毛文龍,得到士兵兩萬八千人,上書皇帝要求:「歲餉銀四十二萬,米十三萬六千」,雖然這是為了籠絡毛文龍的舊部而增加了的軍餉,但是也能看出個大概。就是說,養活一萬人的部隊,每年需要軍餉15萬兩,糧食4.86萬石即900萬斤。用現在的話換算過來就是,2.8萬人的一個軍,一年的維持費用為7500萬元人民幣,可以吧?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募兵,規定每人年餉銀為10兩,到北方薊鎮後,守衛邊牆的募兵年餉增至18兩。這都是戰略要地的募兵價格,如果不是要參加重要戰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價格要更低:明修《武進縣志》稱當地 「受募者日銀一分」,年餉還不足4兩的。到崇禎年間,戰亂頻繁,大量百姓流離失所,食無所依,募兵變得容易,加上朝廷財政緊張,軍餉又比同期低了很多。
因此,得到第三個結論:維持一支萬人部隊的正常消耗應該是每年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崇禎三年,御史郝晉言:「萬曆末年,合九邊餉止二百八十萬。今加派遼餉至九百萬。剿餉三百三十萬,業已停罷,旋加練餉七百三十餘萬。自古有一年而括二千萬以輸京師,又括京師二千萬以輸邊者乎?」我們來計算一下崇禎三年稅賦:遼餉,九百萬;練餉,七百三十餘萬,加上正常稅收二百萬,總共是一千八百三十萬兩。假設國家什麼都不幹,只養軍隊的話,能養活180萬人的隊伍。
綜上所述,我們一共得到了三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1兩黃金=8兩白銀=8000銅錢,
第二個結論:1兩白銀=人民幣500元,1兩白銀=10錢白銀=100分白銀,
第三個結論:一支萬人部隊每年的正常消耗應該是:白銀8萬兩+糧食4萬石。
② 古代銀票一張紙就代表大量銀子,為什麼卻沒有人能造假
古代銀票一張紙就代表大量的銀子,卻沒人能造假的原因:
第一:製造銀票的原材料都在朝廷手裡。
其實這就跟現在的貨幣是一樣的,能夠製造貨幣的原材料以及印刷材料全部都掌控在政府的手裡。如果造假的時候不適用相同的材料的話,那麼真假一摸就知道了。所以當時的人根本拿不到製造銀票的紙張,就算有關系可以透過官府買到一些,成本也是不便宜的,製造出來的價值可能比成本高不了多少,所以這是一筆不太劃算的買賣,也就沒人做了。
第四:銀票會定期更新。
就跟現在每隔幾年就要出新版貨幣一樣,在古代的時候也會定期更新。所以那些造假的人,很可能還沒有作出來假幣,但是朝廷就已經改版了。所以製造假幣的難度是比較大的,而且當時朝廷發行新版銀票的周期非常的短,也沒有固定的規律,普通人很難操作。
③ 銀子燒化以後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不能燒,應該融化就成為原先的銀色。把銀子放在鐵碗里,然後用猛火使勁燒鐵碗,時間長了,銀子就融化,最後把它倒在模子里,冷卻,就行了!
④ 古代那麼多銀子,為什麼現代都沒有出現過了呢
明朝中期以後,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國。
貴族將白銀作為裝飾用品,例如各種銀器。另外一部分白銀則用於明末軍事開銷。清朝由於後期的戰爭簽署的各種不平等條約,使得大量白銀作為賠款外流,國內白銀數量大幅減少。對於現代來說,白銀更多的出現在博物館中供人們觀賞,一些人會將自己收藏的白銀拍賣或者捐獻給地方的博物館,這就使得本來就少之又少的白銀變得更少。
⑤ 銀子熔化不了是為什麼
銀沒有融化的話,是因為沒有達到熔點。
只要溫度足夠高就可以了,別說銀,金子都可以熔化!!
⑥ 古代是如何鑄造銀子的
用翻砂壓模,各縣級衙門都可以鑄造,把手上來的稅收 碎銀 鑄成大錠,要是貪污 可以收取火耗!
⑦ 銀子很硬是怎麼回事
純金和純銀都是很軟的,延展性很好,很硬的話應該是銀合金,或者不是銀子。
分辨白銀的方法有以下5種:
(1)比較法:白金是灰白的,質地比較堅硬;白銀是潔白的質地細膩光潤,硬度比白金低。
(2)辨別印鑒:每件貴重金屬首飾上都有成分印鑒,可由印鑒上識別。
(3)稱重量:如果印鑒不清楚可以採用此法。白金的比重是21.4,白銀的比重是10.49,同一體積的白金要比白銀重。
(4)火燒辨別:以上幾種方法不能採用時,可用此法。白金火燒後顏色不變;白銀火燒後顏色呈潤紅色或黑紅色。
(5)化學鑒別法:把首飾磨在試金石上,滴幾滴硝酸、鹽酸混合液,如果物質存在就是白金,物質不存在則是白銀。
⑧ 英雄聯盟白銀3會掉青銅嗎為什麼我白銀3沒有方框呢
只要每28天打一次排位是不可能掉到青銅的,方框是下個賽季發放。
謝謝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