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秦朝為什麼不用鑄造箭頭

秦朝為什麼不用鑄造箭頭

發布時間:2022-02-12 18:25:22

① 關於秦朝兵器制度的問題

秦朝為什麼要統一兵器的標准說是方便後勤管理其實有些牽強,因為就當時而言,武器實行標准化是沒有意義的,武器的零部件很少,標准化的零件互換性和保障性並不那麼迫切。而且,採用同一標准製造武器帶來的麻煩遠比其後勤保障要多。倒是方便訓練比較現實。目前學術界對秦朝兵器標准化的看法還沒有統一,普遍認為是為了保持秦軍一致的戰鬥力,所以採用了可以普遍裝備技術成熟的銅制兵器和標准化生產。我個人認為,答案要從歷史和戰爭中尋找,秦國常年征戰,建立了一套完整嚴厲的鼓勵征戰的制度,國家所有的力量都被動員起來維護這兩項活動,而軍事活動的不斷擴大對武器裝備的需求十分明顯,於是,秦朝根據自己的情況採用了集中工匠生產兵器的方法,相當於我們現代意義的車間式生產,在當時嚴苛的法律下,每一個環節都是有一定的標准與之配套的,工匠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都關繫到他們的身家性命,但如何來判別武器符合標准呢?於是,秦對武器的製造便有了嚴格的標准,為了追求生產量於是採用了成熟的銅加工工藝,為了提高生產質量和在進行評判賞罰的時候有理可循,於是出現了標准化生產。而,武器的樣式就以戰斗員的需求為標准,為了箭射程更遠採用了流線的箭頭就是例子。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點,呵呵!給大家做個參考吧!

② 秦朝裝備的箭鏃為什麼不是常見雙翼鏃而是三棱鏃

弓箭作為冷兵器時代的遠程殺傷武器,在戰爭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弓箭的數量與質量往往決定了一場戰爭的勝負,而箭鏃形制則是箭殺傷力的重要因素。弓箭在遠古時代就已經被人們使用,箭鏃也叫箭頭,人們最早僅僅是將用作箭的樹枝或竹竿削尖,後來為了提高殺傷力,人們把骨或蚌殼加工成尖利的形狀安裝在箭桿的頭部,這就是最早的箭鏃。進入青銅時代以後,金屬箭鏃開始得到廣泛的應用。做在我們的印象中,箭鏃應該是這樣的:

扁薄鋒利的箭頭,可怕的倒刺,這大概是我們在影視劇里見的最多的箭頭形制了。這種箭鏃叫雙翼鏃,從夏商到春秋時期,雙翼鏃是主要形制。但是到了戰國時期,三棱鏃開始大量出現,戰國晚期到秦帝國時代,三棱鏃幾乎一統天下。從兵馬俑出土的四萬多隻箭鏃中,99%以上都是三棱鏃。目前發現的三棱鏃形狀繁多,分鋌式和銎式,但都呈正三角錐形。

三棱鏃看起來比雙翼鏃還要復雜,是什麼原因使三棱鏃得以大量裝備呢?

第一個原因:三棱鏃殺傷力更大。

戰國時期列國軍隊普遍裝備了盔甲,士兵防護加強,盡管盔甲是以皮革為主,但對付普通的弓箭已經非常有效了,雙翼鏃的何難穿透。為了對付盔甲,比弓力量更強的弩出現了,三棱鏃也應運而生。

三棱鏃的外形呈現出與現代子彈相似的弧形,它的切割穿透能力大大增強,大幅優於雙翼鏃,不要說能輕松穿透皮甲,藉助弩的力量,鎧甲也不在話下。很多人都知道三棱刺刀的威力,連鉗工用的三刃刮刀都是管制刀具,三棱鏃對人體傷害也是同樣的道理。

第二個原因:三棱鏃氣動性能更好,射擊更精準。

雙翼鏃形狀扁薄,射出的箭容易受風力影響而偏離目標,而三棱鏃形狀粗壯,正三角形的斷面使它受風力擾動很小,空氣阻力比較均勻,飛行更加穩定,所以射擊更加精準。

第三個原因:工藝性更好,利於大批量生產。

很多人會有疑問,三棱鏃比雙翼鏃更復雜,為什麼它工藝性反倒更好呢?

首先,三棱鏃比雙翼鏃刃磨簡便,工作量減小,工作效率更高。古代戰爭中箭矢的消耗量很大,同時對箭鏃的鋒利度要求也很高,所以對箭鏃的產量生產效率都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古代對兵器的刃磨都是由工匠手工完成的,雙翼鏃的刃磨至少要4個面,很多鏃的兩翼還帶有弧線,要求左右對稱,對刃磨工匠的要求很高。三棱鏃的刃磨面減少為三個面,雖然也有弧形,但相對規整,刃磨更容易操作,更便於應急生產時徵召「非軍工人員」簡單培訓後生產。

其次,三棱鏃的鑄造效率更高。古代青銅鑄造主要是陶范鑄造,從目前發現的出土秦三棱鏃的的形狀和加工痕跡來看,主要是兩范鑄造,可能有兩種陶范布局形式。

管哪種陶范布局,三棱鏃都要比雙翼鏃有更高的容積率,一次澆鑄可以得到更多的箭鏃毛坯,因此鑄造效率更高,更便於大批量生產。

最後,三棱鏃的生產廢品率低。鑄造產品不可能零缺陷,箭鏃也不例外。雙翼鏃的缺陷是一定不允許出現在鏃刃部位的的,影響對稱度的缺陷會對射擊造成影響。鑄造學上有一個術語叫最小鑄造壁厚,就是說因為液態金屬粘度、流動性的原因產品上小於最小鑄造壁厚的地方是鑄造不出來的,雖然不同的合金最小鑄造壁厚也是不一樣的,但是越薄越細小的地方金屬液越不容易充填,雙翼鏃扁薄的兩翼恰恰是容易形成缺陷的地方,三棱鏃則不存在這種情況,鑄造缺陷率是小於雙翼鏃的。三棱鏃的鑄造缺陷只要不出現在棱線上基本上不影響使用,因此三棱鏃的鑄造生產廢品率一定是低於雙翼鏃的。

三棱鏃的應用在秦帝國時期達到頂峰,後來在相當長一段歷史時期,三棱鏃都是主流。後來隨著冶鐵技術的提高,成本更低的鐵鏃逐漸取代銅鏃,但鐵的鑄造性能遠不及青銅,歷史上雖然出現過鑄造鐵鏃,但數量很少。鍛打工藝更適合鐵器成型,雙翼鏃因此重新回歸戰場,和與之類似的菱形鏃等一起一直沿用到火器時代,直到今天,我們仍能從射箭運動中看到它的身影。而三棱鏃則早已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但回顧歷史,我們仍能領略到先人的智慧。

renbu

③ 秦朝的兵器是怎樣的,為何說秦朝創造了兵器史的奇跡

秦國的兵器戰斗能力,還有使用的性能上都是比較強力的,比較之前朝代的兵器發展都有很大的提高,所以說秦朝幾乎是創造了兵器史的奇跡。

青銅是在古代所發明的,之後被廣泛的用來製造兵器,還有一些器具。而且在秦國的時候,青銅應用已經比較廣泛。而且因為青銅的一些不良的性能,讓秦國人有一些思考,從而對青銅器的配合比有一定的改進。這個樣子將裡面的合金比例調和一下,就會讓兵器變得堅固又耐用。

當時的武器嚴格的分明了每種武器的作用,而且他們打造的材料也都是嚴格的進行分別的。在那麼早的時候,秦朝的士兵已經懂得怎樣控制兵器的配合比了,就證明了秦朝的武器是很發達的,這是在秦朝之前的朝代都做不到的,這就是為什麼說清朝創造了兵器史的奇跡。

④ 秦朝武器逆天強大,怎麼做到的

秦的弩、箭和馬拉戰車出名,當時屬世界級領先地位,歐洲人還沒有弩,秦戰車符合當時的武器模式。

在那些英武的兵馬俑身上,可以看到2000多年前秦國軍隊的磅礴氣勢。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兩大要素一是軍隊,二是兵器。在秦統一六國中,武器的勝出是攻城掠地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
秦兵馬俑坑出土的武器絕大多數是青銅兵器,約達4萬余件。鐵兵器數量極少,總共只有鐵矛1件,鐵鏃1件,鐵鋌銅鏃2件,出土的鐵質兵器僅占俑坑出土兵器總數的萬分之一。這說明戰國中晚期後,雖然鐵器已在農業生產中廣泛使用,但由於武器對鐵質的要求過高,依照當時的冶鐵水平,還處在塊煉鐵和生鑄鐵的階段,這兩種鐵的硬度和強度均不夠,不宜大規模製作兵器。而青銅在當時使用已經非常廣泛,故秦人大量使用改良合金配比的青銅兵器,把中國青銅冶煉工藝推向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秦軍的兵器無論品質或是生產力都比前代有長足的提升,幾乎囊括了當時盛行兵器的所有種類,既有以往常見的戈、矛、戟、劍、弩、殳、鉞和銅鏃等,也有首次發現的長鈹和金(吳)鉤。有些兵器上還有完整的銘文。按其功能可分三類:第一類是短兵器,有劍、金鉤;第二類是長柄兵器,有矛、戈、戟、鉞、殳、鈹等;第三類是遠射程兵器,有弩、弓等。這些兵器都是鑄造成型。它們的主要成分是銅、錫、鉛,另外還有微量的鎳、鎂、鋁、鋅、鐵、硅、錳、鈦等元素。
古人在長期的青銅冶煉實踐中,直觀地認識了合金成分、性能和用途之間的關系,總結出了「六齊」規律。所謂「六齊」,是對於六類不同的青銅器物採用六種不同的銅、錫配比。對此,戰國末期齊國人所著的《考工記》中關於「六齊」的記述,是世界上最早的合金配比規律的科學總結。人類第一次通過自覺地控制銅、錫成分配比,獲得了性能各異並且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合金材料。從出土的兵馬俑各種青銅兵器的合金比分析,與《考工記》中的「六齊」配比基本相符。說明秦國在當時已非常懂得吸收與利用他人的長處為己所用,並把這種配比規范化,如俑坑中出土的青銅劍,含錫量均在18%-21%之間,很接近中碳鋼調質處理後的硬度。
秦國軍隊當時號稱步兵百萬,戰車千乘,騎萬匹,所需兵器數量極為龐大,因而武器製造的保障機制就顯得尤為重要。秦人的做法,就是讓武器生產制度化,模具標准化和工藝流程規范化,並用法律加以約束。《秦律十八種·上律》明確記載:「為器同物者,其大小、短長、廣亦必等。」在秦俑坑中出土的所有同類器物都是如此。如兵器中的銅弩,各個弩機上的同一部件都可以互換。又如青銅鏃的頭部是三棱形的,三個面和三個棱被加工成拋物線,基本相等。對鏃的三個面放大20倍,發現同一個鏃的三個面誤差小於0.15毫米,不同鏃的誤差,小於0.2毫米,這樣的精度標準是很高的。與法律相配套的是推行「物勒工名,以考其誠」的獎罰辦法,要求兵器上都要刻上製作年代、機構、督造者以及具體製作者的名字,這樣工匠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和肯定。
俑坑中出土的兵器均未生銹,是因為當時已具備有效的防銹技術。用電子探針和激光技術分析,青銅兵器表面有一層鉻鹽氧化層,這種現象在兵器中普遍存在,說明這不是偶然因素造成,而是有意進行工藝處理後形成的,從而起到良好的防銹作用,使兵器光亮如新,鋒利無比。正是因為在嚴格的制度管理下,秦王朝把當時最為純熟的青銅製造技術運用到兵器生產上,才使統一六國戰爭有了足夠的武器保障,並創造出兵器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跡。[80]
秦始皇兵馬俑一、二號坑所出土的青銅兵器,最讓人著迷的——首先要數鋒利堅韌的秦青銅長劍。柳葉狀劍身的秦劍,又細又長又尖,長度均在81~94.8厘米,遠遠超出戰國時期其他諸侯國的寶劍(長度一般在50~65厘米)。
青銅劍,劍長只有二三十厘米;至春秋戰國之際,長度普遍達到50~60厘米左右;戰國晚期,一些劍超出了70厘米,最長達75、76厘米,秦代,關中秦劍的長度更上新台階,超過了80厘米,最長者將近95厘米。
秦劍的造型是一個寬、窄、寬、窄、束腰的造型,前面是劍尖兒,呈階段性的,由厚、薄、加厚、薄到劍尖,階段性遞減,這種設計使秦劍受力部分得到加強,而又保持一定的彈性,同時劍身又不過於沉重。
青銅劍在技擊格鬥中,首要功能是刺殺敵人、穿透對方的鎧甲,劈砍、劃拉只是輔助功能而居於其次。比對手的劍長出近30厘米的秦劍,在格鬥中顯然更容易刺到對方,這很可能是秦劍加長的主要原因。但是,這畢竟是青銅劍,秦人用什麼方法讓長劍不易折斷呢?
在青銅時代,鑄劍的關鍵是在冶煉時,向銅里加入多少錫。錫少了,劍太軟;錫多了,劍硬,但容易折斷。對秦劍做的化學定量分析顯示:它的銅錫配比讓青銅劍的硬度和韌性結合得恰到好處。作為是青銅劍鑄造工藝的最後巔峰,秦劍的長度、硬度和韌性達到了幾乎完美的結合,攻擊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秦式銅劍不僅長,而且很鋒利。一些劍出土時毫無銹蝕,光潔如新,鋒刃銳利。經試驗,一次尚能劃透18層紙。這些劍表面都呈灰黃色,組織細密,沒有沙眼。而且劍身表面都進行了精細的銼磨、拋光,故極為平整光亮。
秦劍劍身特長,劍莖(柄)也相對很長。秦俑一、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其劍莖長度多在17~20厘米左右。根據秦劍的長度、重量和技擊實用功能推測,秦劍多數為雙手使用(雙手劍在某些時候單手使用亦可);少數劍莖較短者可能是單手劍。

⑤ 秦朝以後就不在用青銅鑄造箭頭了嗎

西漢早期,冶鐵業分國營(中央政府)、官營(地方經營)和民營三種類型。當時著名冶鐵家有卓王孫、南陽孔氏等。兩漢時期,中國的冶煉技術也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不在用青銅鑄造箭頭了,因為鐵器更鋒利!

⑥ 秦朝滅亡後為什麼中國歷朝歷代的軍隊很少使用弓弩

什麼叫很少使用弓弩,應該說基本打仗就靠弩了好不好,上面那個基本胡說,什麼養不起大量職業士兵,正因為養不起所以才要靠弩兵吧,訓練一個弩兵比訓練弓手耗時短多了好不?基本3天就搞定了,大體就是車陣或盾牌前面擋著,後面弩兵不停的射箭來抵禦游牧民族的騎兵,就這么跟你說吧,宋朝及之前的朝代,漢唐更側重騎兵以外,打仗基本都是靠弩,在失去戰馬資源以後,宋朝的弩兵更是主力中的主力,元代不用說了,騎兵加反曲弓蒙古族吃飯的傢伙,至於明代火器才開始代替軍隊中弩兵的地位,所以你要問我什麼是漢族最最傳統的武器,不是唐刀,不是漢劍,是弩!

⑦ 秦始皇為何鑄造十二銅人,十二銅人今何在呢

⑧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銅人

秦始皇鑄造十二銅人是為了彰顯他一統天下的功勞,同時還有對天下起著震懾的作用。

⑨ 秦朝箭頭的材料

箭頭 在兵馬俑坑,出土最多的青銅兵器是箭頭,而這些箭頭幾乎都是三棱形的。秦軍為什麼單單選擇這種三棱箭頭呢?三棱箭頭擁有3個鋒利的稜角,在擊中目標的瞬間,棱的鋒刃處就會形成切割力,箭頭就能夠穿透鎧甲,直達人體。帶翼箭頭有兇狠的倒刺,但翼面容易受風的影響,使箭頭偏離目標。秦軍的這種三棱箭頭取消了翼面,使射擊更加精準。專家對這些箭頭進行了仔細分析,當檢測數據最終擺到桌面上的時候,研究人員確實感到難以置信。檢測結果發現:箭頭的三個弧面幾乎完全相同,這是一種接近完美的流線型箭頭;這種箭頭的輪廓線跟槍彈的外形幾乎一樣,槍彈的外形是為了減小飛行過程中的空氣阻力,我們有理由推測,秦人設計這種三棱形箭頭也是出於同樣的目的。秦人憑經驗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這種古老的箭頭是早期飛行器當中的範本,它和今天的槍彈一脈相承。

⑩ 為什麼秦朝以前的兵器。是鋤頭

商代、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進攻性兵器和防護裝具。商周兵器質料以青銅為主,不過在商和西周時仍有石、骨等質料的兵器。鋼鐵兵器出現於春秋晚期,但商代已利用隕鐵作為青銅兵器上的鋒刃。有的青銅兵器上鑄刻族徽或銘文,並常飾有華美的圖案紋飾,制工精湛,也是古代的青銅藝術品。商代到春秋時期盛行車戰,因此青銅兵器的製作和使用多與車戰聯系緊密。春秋以後鐵器興起,車戰衰落,步兵和騎兵野戰日益重要,兵器的材質、形狀和效能也隨之發生了變化。
進攻性兵器 按用途可分為遠射兵器、格鬥兵器、衛體兵器3類。現知年代最早的青銅兵器,出土於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為早商遺物,有遠射兵器中的箭鏃和格鬥兵器的戈等。後隨實戰需要,又產生出不同的進攻性兵器。商周的進攻性兵器主要有:①鏃。遠射兵器。商周時已使用了復合弓,並在矢上安裝銅鏃。商代的銅鏃以扁平的凸脊雙翼鏃為基本形態,兩翼側刃前聚成鋒,向後形成倒刺。西周時仍使用雙翼鏃,但鏃鋒夾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銳。東周時開始出現錐體三棱形鏃,三條側刃前聚成鋒,提高了穿透力。以後又把鏃鋌改為鐵質,這種鐵鋌銅鏃在戰國晚期的遺址中常有出土。②戈。是商周時的主要格鬥兵器,在有鋒刃的「援」後接安(柄)的「內」,垂直裝,用於橫擊、鉤殺和啄擊。商代的戈有曲內、銎內、直內等式,以後前二式衰落,僅直內戈日漸發展,且在援與內之間設「闌」,援的下刃延伸成「胡」,以使戈與的結合更加牢固,另外還在胡上設「穿」,以增加縛的牢度。從安陽殷墟西區墓葬中出土的銅戈可以看出,商代後期不但有短期一穿的銅戈,也有中胡二穿乃至長胡三穿或四穿的銅戈。西周銅戈仍用直內式,但戈與的交角由垂直逐漸加大成鈍角。西周末到春秋時流行圭鋒的中胡二穿戈,以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的「虢太子之徒戈」為代表。戰國時戈均為長胡多穿,援較瘦長,援與的夾角更大。商周戈的長短,與使用的不同有關,一般說來,戰車上用的戈較長,步戰用的戈較短,例如湖南長沙瀏城橋東周墓出土的銅戈,長的全長達314厘米,短的僅長140厘米。③矛。格鬥用的長柄刺兵器。商代銅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擴展成帶側刃的扁體矛葉,然後前聚成鋒,矛直通中脊,有的葉下側設穿,有的左右兩側設環,以縛扎固矜。西周以後,矛加長,矛葉變窄,通體呈葉狀。到東周末年也與鏃同樣,出現錐體狀的矛,由棱線上伸出的側刃前聚成鋒。④戟。戈、矛相結合而創制的格鬥兵器。以戈為體、矛為刺,兼有橫擊鉤啄和扎刺的性能。最早嘗試將矛和戈用聯裝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見於河北藁城台西的商墓中。西周時期出現了刺體合鑄的戟,少數以銎納銎,多數採用長胡多穿的形式縛。東周時期刺、體合鑄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狀戟刺和戈狀戟體用聯裝的青銅戟。⑤殳。棒狀格鬥兵器。戰國初年,出現前端帶尖鋒並加刺球的青銅殳,曾侯乙墓出土者並自銘為「殳」。⑥鉞。用於劈砍的格鬥兵器。為弧曲闊刃、兩角上翹的斧形。商周時期多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徵,如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兩件銅鉞,一件刃寬達37.3厘米,重達8.5公斤;另一件刃寬38.5厘米,重9公斤。器身均鑄有「婦好」銘文,應是權威的象徵,但也可用於刑殺。⑦劍。以前刺為主,也可用側刃劈砍的衛體和格鬥兵器。西周時的銅劍很短,不過20~30厘米,僅能充衛體兵器之用。東周時銅劍有較大發展,製作日精,長度超過50厘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側出刃,刃作兩度弧曲狀,頂端收聚成尖鋒。最著名的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55.7厘米,上有8個鳥篆體錯金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是東周名劍中的精品(見彩圖[越王勾踐劍])。這時期的銅劍,已成為近戰中的重要格鬥兵器。⑧刀。單面側刃的劈砍兵器。商周時使用不多,商代晚期的一種柄飾馬頭等的短刀,只能充衛體兵器之用。另有一種直體翹首的青銅大刀,但出土數量極少,當不是主要的格鬥兵器。西周時有一種可裝長柄的背上有銎孔的青銅刀,數量也很少。⑨弩。已發現的青銅弩機都是東周時期的,由望山、懸刀(扳機)和牛(鉤心)構成。用銅樞(穿釘)結合在一起,無銅郭,直接安在木弩臂的槽中,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有保存大致完好的木弩臂,上安銅弩機。此外,還有其他青銅兵器,如帶有星狀凸刺的銅錘頭、銅錘斧,以及縛在弓上保護弓乾的弓(弓形器)等。
[商代 鑲嵌綠松石銅戈]
[東周 宋公戈]戈" class=image>
[東周 郾王喜矛]
隕鐵刃青銅兵器數量很少,是先將隕鐵鍛成器刃,然後嵌鑄在青銅兵器上,如河北藁城台西遺址出土的鐵刃銅鉞(見彩圖[鐵刃銅鉞])。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也出土過隕鐵刃銅鉞。此外,傳出河南浚縣的兩件西周鐵刃銅兵器,刃部也是用隕鐵鍛打而成的。
鋼鐵兵器出現於東周時期,目前所知最早的標本是湖南長沙出土的春秋晚期鋼劍,是由含碳量為0.5%左右的中碳鋼反復鍛打而成,長僅38.4厘米。戰國晚期鋼鐵兵器始廣泛裝備部隊,鋼鐵兵器都是用塊煉鐵滲碳製成,有的刃部經過淬火,主要器形有戟、矛、劍。鐵戟與青銅戟不同, 前有尖刺,一側垂直旁伸刺狀戟枝, 形似「卜」字,端位於刺、枝相交處,並常套有青銅銎帽。鐵矛與銅矛相比體扁而修長,後接較長的,銎孔不達於中脊。鋼鐵劍與銅劍相比,形體有較大改變,劍體窄長,兩側刃無弧曲度,平直前伸,前鋒尖銳。以燕下都44號墓出土較完整的標本測量,最長的達100.4厘米,平均長度約為88厘米。
防護裝具 主要有甲胄和盾。甲多為皮質髹漆,少數用青銅鑄造。胄則多為青銅,也有皮胄。盾以皮、木等材料製造,常附加青銅質的盾飾。商周時代的青銅胄和皮甲,在安陽侯家莊1004號墓有發現。銅胄面上鑄出虎紋、牛紋、葵紋及目紋等圖案,胄頂豎有裝纓的銅管。西周時期的墓葬中也發現過青銅胄,山東膠縣西庵西周車馬坑中發現過青銅質的大圓甲泡及可能是胸甲的青銅獸面。浚縣辛村衛國墓地等處也出土過青銅甲泡。但皮甲一直盛行到東周時期,在河南、湖南、湖北等地都有出土,以曾侯乙墓出土數量最多且制工最為精美。曾侯乙墓出土皮甲已復原出十幾套,都用髹漆皮甲片以絲帶編綴而成,整領皮甲由甲領、甲身、甲袖、甲裙等部分構成。皮胄也用髹漆皮甲片編成,全胄共用18片甲片,上有胄脊樑,下有垂緣護頸。此外,還有髹漆的皮馬甲,但尚難復原其全貌。戰國晚期尖利的鋼鐵兵器增多,刺激了防護裝具的發展,鐵鎧甲和兜鍪開始出現,易縣燕下都遺址發掘出數量較多的鐵甲片,並發現一頂由89片鐵甲片編成的兜鍪。盾的形體多呈長方形或梯形,有中脊,背後設握持的把手。殷墟發現的盾牌殘跡呈上緣略短於下底的梯形,盾面繪虎紋等圖案紋飾。已發現的西周時期的盾也是近於長方形的梯形,多為皮質,常嵌有青銅盾飾。青銅盾飾多呈猙獰的獸面狀,也有作圓形人面或僅為大圓銅泡的,這種盾飾既能加強盾的防護效能又可逞威嚇人。東周時期盾面有中脊,頂部作雙重弧曲的花狀,有的髹漆木盾表面繪有精美的圖案花紋。這種盾一直沿用到秦漢時期。
商周兵器的組合 商代後期車戰的兵器組合,一般是由遠射兵器弓矢、格鬥兵器銅戈、衛體兵器青銅短刀及磨砥鋒刃的礪石構成,以安陽小屯20號車馬坑出土的三組兵器為代表。步兵和騎手也裝備有弓矢、戈、短刀和礪石。殷墟婦好墓出土兵器的組合也是弓矢、戈和短刀,但同時有表示身份的大銅鉞,以及形體較小可用於實戰的銅鉞,沒有矛。西周時期,兵器的組合基本以格鬥兵器戈和矛、遠射兵器弓矢及衛體兵器短劍為主,身份較高的人則種類更多些,如北京昌平白浮2號墓中,出土的兵器除戈、矛、鏃、劍外,還有戟、鉞、帶銎刀和匕首。
東周時期車戰仍盛,車戰中使用的兵器組合一般是遠射兵器弓矢,格鬥兵器戈、矛、戟、殳,衛體兵器劍,防護裝具皮甲胄和盾。與《考工記》等文獻中所記的車戰兵器相符。東周中晚期,步兵和騎兵日趨重要,兵器組合也有不同,據《荀子》,步兵的標准裝備是遠射兵器弩,格鬥兵器戈和劍,防護裝具甲胄。以鋼鐵兵器裝備軍隊後,兵器的組合關系,可以從燕下都44號墓出土兵器中窺知一般,其組合為:遠射兵器弩(弩機仍為銅質),格鬥兵器戟、矛和劍,防護裝置鐵鎧甲和兜鍪

閱讀全文

與秦朝為什麼不用鑄造箭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閥門與管道螺紋連接方式 瀏覽:991
地暖進水出水閥門怎麼調 瀏覽:907
機械能12mv是什麼 瀏覽:667
廚房推拉門軸承多少規格 瀏覽:325
家用非法入侵報警裝置設計新穎 瀏覽:343
px裝置的解析劑作用 瀏覽:893
如何看機械表好壞 瀏覽:586
三維圖中用什麼擋住軸承 瀏覽:272
超聲波聲強是什麼 瀏覽:284
鑄造工塵肺幾期根據什麼判定的 瀏覽:467
在閥門生產中的速比是指什麼意思 瀏覽:734
河南鑄鐵閥門廠 瀏覽:910
金府西部五金機電城拆遷 瀏覽:333
實驗室蒸發裝置示意圖 瀏覽:796
機械潤滑劑的作用是什麼 瀏覽:593
大興空調製冷劑怎麼樣 瀏覽:830
機械製作加工gb是什麼意思 瀏覽:652
南京銀橋市場年珠五金電器經營部 瀏覽:199
非標化設備廠家哪裡多 瀏覽:284
帶式運動機傳動裝置設計 瀏覽: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