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母戊鼎是怎麼鑄成的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
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千克計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
2. 後母戊鼎怎麼鍛造的
古代的時候,科技不發達,在當時的情況下,建造大工程,肯定是不易的。舉個例子來說,隋朝的大運河是盡人皆知的,但是在修建大運河的過程中,無數人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甚至是隋朝的滅亡都與大運河有很大的關系。這一點間接的導致了隋朝的滅亡。
現如今看來,隋朝大運河的出現,讓隋朝的國力大大下降。古代的時候,沒有高科技的輔佐,想要建立一個大型的工程肯定是不易的。其次在鑄造各種器械以及工具方面,也都是不易的。現如今建造一個工具,肯定是非常方便的,但是古代可不是如此。
第一就是用泥土捏出造型,也就是捏出青銅器所需的外觀。之後就是燒成定型。得到的這個器物就是“模範法”中所說的“模”。這就相當於一個模板,而且可以反復使用。之後就是用泥土將這些“模”的外面裹一層“緊身衣”。
在這樣的情況下,“模”就可以進行固定,之後大火燒,這就是類似瓷器的製作方式了。這個“緊身衣”就是“模範法”中所說的“范”。最後一步就是將這些外殼高溫燒過之後,將它拼接起來固定好。之後塗上青銅液就行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製作的過程中,需要工匠非常謹慎,否則就會前功盡棄。根據對後母戊鼎的化驗結果來看,後母戊鼎中有三種金屬物志,分別是銅、錫、鉛三種金屬,用現在的話說,後母戊鼎屬於一種合金。通過對“模範法”的考察來看,商朝有成熟的製造工藝。
現如今看來,古人的聰明智慧是後人無法想像的。三千多年之前的商朝就是例子。沒有大型設備以及科技的支持,能夠製造後母戊鼎這樣的龐然大物,絕對是不易的。後母戊鼎也證明了有一套完整的生產體系,有極高的鑄造和冶金水平。
3. 司母戊鼎的鑄造者究竟是誰
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而鑄造,因鼎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
鑄造時間:商朝時期—商後期(約前14~前11世紀);祭器;1939年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其腹部鑄有「司(後)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鼎為中國古代炊食器。早在七千多年前就出現了陶制的鼎。銅鼎則是商周時期最為重要的禮器。在古代,鼎是貴族身份的代表。典籍載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此外,鼎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左傳》有載:「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商紂暴虐,鼎遷於周」。鼎大多為三足圓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司母戊鼎便是最負盛名的四足大方鼎。)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一九三九年三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型制雄偉,重達八百三十二點八四公斤,高達一百三十三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重新出土。建國後,於一九五九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鼎腹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4. 司母戊是誰鑄造的出於什麼目的該大方鼎的名稱(司母戊)是什麼意思
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
司母戊鼎因其腹內壁上有銘文「後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紀念器物。
5. 司母戊鼎是如何鑄造的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因鼎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貪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像這種古而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它顯示出商代青銅冶鑄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
6. 司母戊鼎鑄造於什麼時期
通過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jǐng)的廟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7. 從司母戊鼎鑄造過程的描述中,你獲得怎樣的認識
司母戊鼎十分巨大,如果沒有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是不可能鑄造出來的,所以能體會出當時人們的合作精神。
8. 如何看司母戊鼎的鑄造的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包括空心鼎足)渾鑄,其合金成分為:銅84.77%,錫11.44%,鉛2.76%,其他0.9%。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後母戊鼎用陶范鑄造,鑄型由腹范、頂范、芯和底座以及澆口范組成。鼎腹的紋飾有可能使用了分范。鼎耳後鑄,附於鼎的口沿之上。耳的內側孔洞是固定鼎耳泥芯的部位。也有人認為鼎耳先於鼎體鑄造,然後嵌入鑄型內和鼎體鑄接。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後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後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後母戊鼎形腹部鑄有「後母戊」3字,亦有人釋作「司母戊」,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後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 後母戊鼎是現存的先秦時期最重的青銅鑄件,鑄造年代約在商代晚期,反映了殷商青銅冶鑄業的技術水平,是商周青銅器的代表作。
9. 如何看待司母戌鼎的鑄造
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十分復雜。根據鑄痕觀察,鼎身與四足為整體鑄造。鼎身共使用8塊陶范,每個鼎足各使用3塊陶范,器底及器內各使用4塊陶范。鼎耳則是在鼎身鑄成之後再裝范澆鑄而成。鑄造此鼎,所需金屬原料超過1000千克。而且,製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過程中,存在一系列復雜的技術問題,同時必須配備大型熔爐。後母戊鼎的鑄造,充分說明商代後期的青銅鑄造不僅規模宏大,而且組織嚴密,分工細致,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與傑出的技術成就,足以代表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鑄造這樣大型的青銅器,首先要分別鑄出部件,然後再合鑄成為一個整體,工藝十分復雜。鑄造時需要二三百個工匠同時操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此外,經光譜定性分析與化學分析的沉澱法所進行的定量分析,後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戰國時期成書的《考工記·築氏》所記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從中可見中國古代青銅文明的內在傳承。它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
10. 司母戊鼎鑄造史上有什麼地位
司母戊鼎是我國商代青銅器的代表作
殷墟王陵區出土的司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負盛名的青銅禮器,高達133厘米,口長79.2厘米,重量達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發現最大最重的銅器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