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夏商西周的青銅器鑄造有什麼特點
1.所有青銅器中,禮器數量最多,製作也最精美.這個時期的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
2.製作工藝的精巧絕倫,顯示出古代匠師們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渾鑄、分鑄、鑄接、疊鑄技術非常成熟.
3.迄今為止沒有發現過任何肖像.不少的青銅器用人的面形作為裝飾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鉞等,但這些人面都不是什麼特定人物的面容.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體形象.
4.商周青銅器中數以萬計的銅器留有銘文,這些文字,現在一般叫金文.對於歷史學者而言起著證史、補史的作用.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
採納,以便激勵我們更好的為網友服務,另外您還會得到2分的經驗值哦。
2.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什麼特點
夏商周時期雕塑與青銅鑄造藝術達到了高峰,商朝青銅器出現了平雕與浮雕兩種技術,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當高。商朝的青銅鑄造藝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四川廣漢三星堆考古發現了大型青銅鑄像是其傑作。西周青銅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銅銘文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四川出土的嵌錯賞功宴樂銅壺表明青銅器的裝飾從過去的圖案花紋發展為完整畫面,表現出了精湛的藝術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現的器類有方彝、觶、觥等。方形器大為發展,幾乎所有的酒器都為方形。紋飾方面,動物形象比較具體,有的甚至有寫實感,主體花紋和地紋明顯區分,地紋常為細雷紋,與主體花紋構成強烈對比。主體花紋多採用浮雕手法,風格有渾圓、峻銳兩種。銘文多為一二字,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變化較大,除通常樣式外還出現了分檔鼎。方鼎都是槽形長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為無耳,腹變淺,最大腹徑上移。觚的造型向細長發展,喇叭口擴展,大十字架鏤孔退化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體爵大減,圓體爵盛行。斝的變化是斝板上始見獸頭裝飾。三足明顯增高。戈出現了帶胡帶穿。
2)商代晚期後段:器類方面,無肩尊和扁體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見馬銜等車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類。這一期紋飾最為發達,藝術裝飾水平達到高峰,以動物和神怪為主體的獸面紋空前發展。紋飾不僅僅施在器身,有些視線不及的底部也裝飾花紋。花紋總體風格森嚴莊重。這一期出現了記事形式的較長銘文。但最多不過三四十字。銘文鑄工精細,內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賞賜、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現了蹄形足;圓鼎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變化是雙耳簋急劇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為細長身喇叭口。爵的變化不大,仍為圓體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後移。斝仍見獸頭裝飾,繼續流行袋足斝,但體較低而寬,柱飾粗壯。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3.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所採用的鑄造方法
泥范鑄造法,商周時期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且製作技藝高超
4. 戰國時期那些繁麗的青銅器 用什麼方法鑄造
一、萌生期(夏代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夏代青銅器最初發現的地點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目前發現的青銅器數量和種類較少,主要是青銅容器、兵器、樂器、工具和飾件。
青銅容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徵,器壁勻薄,有簡單的幾何紋裝飾。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銅禮器的制度開始出現。青銅兵器和工具已經脫離了石器的影響而初具規范。陶范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青銅飾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綠松石鑲嵌的紋飾。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青銅器正處於一個萌芽生長的階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這一時期,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都有發現。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系。青銅器的造型逐步擺脫了陶器的影響,開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規范。獸面紋、龍紋、鳥紋等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題材已被廣泛運用,並開始向成熟的裝飾工藝發展。青銅器鑄造中,分鑄技術已被嫻熟應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較普遍。青銅器上文字,在這一時期較晚的時候也有發現。此時的青銅工藝,正處在一個向鼎盛期發展的哺育成長時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並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種類與器型在這一時期已基本齊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見,且比較多地運用動物形象作為紋飾。器物組合關系明確,禮器中重酒的體制在商代晚期臻於完善,到西周早期則開始向重食的體制轉變。青銅器紋飾空前發達,器物往往是滿飾花紋,平雕與浮雕相結合,使青銅器紋飾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強烈。銘文在相當數量的青銅器上出現,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記為主,稍晚也出現了記事體銘文。到西周早期,青銅器上普遍鑄有銘文,出現長達數百字的記事銘文。從西周中期開始,中國青銅藝術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這一轉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初期,這一轉變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所致,青銅工藝開始由鼎盛期的豪華精麗向端莊厚重轉變,器形的簡潔實用和紋飾的朴實簡約相得益彰。食器在這一時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編鍾制度確立。青銅花紋由具象轉變為抽象,由獸面紋、龍紋等變形產生的曲波紋、獸體變形紋等成為紋飾的主體。長篇記事銘文屢見不鮮,內容豐富、字體規范。後期則由於政治經濟的衰敗,導致了青銅工藝的相對停滯,青銅器的器形與紋飾多是前一階段的延續,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出現了程式化的傾向。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春秋早期。
四、更新期(公元前7世紀~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後,舊禮制的衰落消除了對青銅工藝的束縛,諸侯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青銅鑄造業的振興,青銅藝術的更新面貌逐漸顯露。舊的器形在式樣上有較大的改觀,新的器形開始出現,器形的設計由於注重與實用的結合,式樣更富於變化。以龍紋為主的青銅器紋飾細密繁縟,以人類活動為題材的紋飾,開始以類似繪畫的形式裝飾於青銅器上。鑲嵌、錯金銀、鎏金、彩繪等表面裝飾新工藝,使青銅器出現了全新的藝術風貌。長篇記事體銘文逐漸減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內容開始出現,銘文中鳥蟲書等藝術化字體流行。失蠟法、印模法等新的鑄造工藝,使造型奇巧的青銅器鑄造成為可能,並大大提高了鑄造工藝的效率。諸侯國的青銅器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戰國中期以後,盡管青銅器的形式依然豐富多彩,但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鑄造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戰國晚期的青銅器明顯地反映出這種衰退的趨勢。
5.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採用「___」,如著名的___。
商朝的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我國發現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在鑄造技術上,司母戊鼎採用泥范鑄造法.
故答案為:
泥范鑄造法;司母戊鼎.
6. 1.結合實例說明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有哪些加工方法2.具體說明夏商周時期藝術演進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有哪些加工方法?
1·焊接
焊接是將器物的部件或者局部用加熱的方法連接到主體上。青銅器最早是渾鑄法,後來又創造了分鑄法,最後發展為焊接法。
2·刻劃
刻劃的方法是隨著鐵質工具的出現而出現了,鐵比青銅堅硬,所以才能在青銅器上刻劃。
3·鑲嵌
主要是鑲嵌的石質物
4·金銀錯
實際上也是一種鑲嵌,鑲嵌材料是金或銀。是將金或銀先鑲嵌在青銅器上,然後用錯石打磨。古人雲「他山之石,可以為錯」
5·鎏金
將金箔放入坩堝中融化,然後加入7成水銀,繼續加熱融化成金泥。下來用金泥蘸鹽、礬等塗在青銅器上,用火烘烤,水銀蒸發,金則留在表面
6·鏤空
主要使用失蠟法。【碧藍】
具體說明夏商周時期藝術演進經歷了哪三個階段?
可以分為
7. 夏商周是青銅時代,那鑄造青銅器的原料哪來的
青銅器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鉛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青銅器的使用開始於馬家窯至秦漢時期,在商周時期達到最盛。對於青銅器原料的採集,一般是來自礦場,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進行挖掘。
一次在地層一下發現了二里頭時期的遺跡。裡面有一座很大的房子,並在地面上發現了大量的銅煉渣、和殘破的爐壁,當然還有鼓風管、石質冶銅工具等 。房子的北壁有一處經過燒烤的壁龕,據推測可能是用於祭祀所用。特別令人驚訝的是,通過對銅煉渣進行采樣和科技檢測,發現西吳壁遺址冶煉產生的銅料均是“純銅”。可見當時礦料就十分充足了。
8.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什麼特點
一、生產規模大,技藝水平高。二、分工細致。三、種類繁多。 請採納
9. 列舉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製作使用的金屬
這是由當時落後的生產力條件所決定的,青銅是錫和銅的合金,青銅的熔點比較低.下面羅列了幾個製作方法:
陶范法是一種採用陶土製作鑄型(范)製作青銅器的方法.河南信陽長台關楚墓中出土有兩套共26枚編鍾,在青銅編鍾表面有陶范鑄造時的鑄縫痕跡.曾侯乙墓出土19口紐鍾,同信陽楚墓編鍾一樣是採用陶范鑄成.
失蠟法是熔模鑄造青銅器的一種方法.所謂「失蠟」法,是製作一個略小製成品的粘士模型,在它上面塗上一層蠟,在蠟上雕刻花紋後,再加上一層粘士,然後進行整個加熱,蠟熔化後留下空隙,然後將青銅注入空隙.在古代希臘、埃及都曾使用這種方法鑄造青銅器.
鑄鑲法是將紋飾是通過鑄造成型並通過鑄造的方法而鑲在青銅器的表面.河南淅川下寺2號楚墓中出土的銅浴缶,其蓋和身均鑲有紅銅的夔龍紋和雲紋,蓋上4龍,腹部分兩組,共有18條龍.這些紅銅紋飾先採用鑄造成型,經修整後再與器物本身鑄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