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魏朝代的時候都有什麼通寶
北魏朝代時沒有通寶。
「通寶」是中國自唐開始的銅幣的一種名稱,北魏在唐朝之前,沒有通寶。
通寶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幣的一種名稱。
早期多以重量作為錢幣名稱,如半兩、五銖。
唐朝賞賜錢「乾封泉寶」是中國第一種年號錢。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通寶的意思是「通行寶貨」,以後歷代沿用,並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號、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南唐的「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宋「太平通寶」、明「永樂通寶」、清「康熙通寶」等等。貨幣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幣的威力增大了。
除了「通寶」以外,歷代古幣上還多有「重寶」「元寶」等(明朝只有通寶)。以清朝咸豐年間的鑄幣分類最為復雜,制錢稱通寶,當五至當五十稱重寶,當百至當千稱元寶。直至民國早期還有「民國通寶」和「福建通寶」等。
專家總結了宋代錢幣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2. 說南宋時期,有一個北魏,誰能告訴我具體資料
北魏
北魏(386年-534年),中國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又稱後魏、拓跋魏、元魏。鮮卑族拓跋氏建立。初,建都雲中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398年,遷都於平城(今大同),439年,統一北方。493年起遷都洛陽。534年,分裂為東魏與西魏。
北魏建國
北魏,自公元386年,拓跋珪稱王建國,至534年魏孝武帝兵敗逃往長安投奔宇文泰,歷經十四帝,凡一百四十九年。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立的政權。鮮卑拓跋部,原來居住於今黑龍江、嫩江流域大興安嶺附近,過著游牧生活。東漢以前,北匈奴被打敗西遷後,拓跋部在酋長拓跋詰芬的率領下,也逐步向西遷移,進入原來北匈奴駐地,即漠北地區。到酋長拓跋力微時期,拓跋部又南下游牧於雲中(今內蒙古托克托)一帶,後又遷居到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與曹魏、西晉發生往來,但這時,拓跋部仍處於氏族部落聯盟階段。
西晉末年,拓跋力微之孫拓跋犄盧,曾因幫助西晉並州刺史劉琨與匈奴族劉聰、羯族石勒相對抗有功,被西晉政府封為代公,進而封為代王。東晉咸康四年(338),拓跋什翼犍即代王位,設官分職,制定刑法,國家機構逐步完備。什翼犍頻繁進行大規模戰爭,擄掠數以萬計的牲畜和人口。他把這些戰利品的一部分,按功勞大小賞賜臣下,牲畜變成了私產,俘虜變成了奴隸。這說明,拓跋部已經進入奴隸主佔有制的階級社會了。
正當拓跋部在國家形成的道路上迅速發展時,376年,前秦苻堅征服了代國。淝水之戰後,前秦瓦解。386年初,什翼犍之孫拓跋珪,乘機在雲中盛樂宮稱王,重建代國。是年四月,自稱魏王,改國號為魏。拓跋珪發動戰爭,逐步佔有今山西、河北大部分地區。398年十二月,拓跋珪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稱皇帝。拓跋珪為北魏開國皇帝,史稱太祖道武帝。
北魏統一北方
北魏建國後,經過太祖拓跋珪、太宗拓跋嗣兩代人三十多年的經營,到世祖太武帝拓跋燾時,國勢已經非常強盛,太武帝經多十多年的征戰,先後消滅了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等割據勢力,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統一了北方,南北朝對峙局面正式形成。
北魏統一北方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民族大融合,同時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較為安定的環境。
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
北魏的宮廷為了避免外戚干政實施殘酷的母死子貴制度, 即後宮女性只要生下男孩就得被賜死以避免母以子貴的情況發生。 但幼子還是需要人照顧, 因此就有所謂的保太後, 即當保母照顧太子新君繼位後被封為太後。 北魏有三種皇太後, 一種是皇帝的生母, 另一種是皇帝的保母, 還有一種是前任皇帝運氣好沒生兒子活下來的皇後。
詳見:http://ke..com/view/50129.htm
3. 不同朝代的五銖錢有什麼區別
在中國歷史上,先後有10多個王朝和政權,20多個帝王鑄行過五銖錢,其鑄行情況大致如下:
漢武帝時,先後鑄行「元狩五銖」「赤仄五銖」和「上林三官」五銖錢。
漢宣帝時鑄「小五銖」錢。
漢孺子嬰居攝二年,王莽鑄五銖錢。
東漢劉玄鑄「更始五銖」錢。
東漢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孫述鑄鐵五銖錢。
東漢靈帝時鑄「四齣五銖」錢。
東漢獻帝時,劉備鑄「直百五銖」錢。
三國時,魏明帝鑄五銖錢。
東晉元帝時,沈充鑄「沈郎五銖」錢。
南朝宋文帝時鑄「當兩五銖」錢。
北魏孝文帝時鑄「太和五銖」錢。
梁武帝時鑄鐵五銖錢。還鑄有「大通五銖」「大吉五銖」「大富五銖」「五銖稚錢」「五銖對文」等銅錢。
北魏孝庄帝鑄「永安五銖」錢。
北齊文宣帝時鑄「常平五銖」錢。
西魏文帝時鑄「大統五銖」錢。
東魏孝靜帝時鑄「懸稱五銖」錢。
梁元帝時鑄「十當五銖」錢。
北齊文帝時鑄「兩柱五銖」「四柱五銖」錢。
南朝陳文帝時鑄「五銖一」錢,有的稱為「天嘉五銖」。
隋文帝時鑄「隋五銖」,其中有「置樣五銖」「五銖白錢」等。
除上述外,還有西域古龜茲國鑄的「龜茲五銖」;東漢晚期的「環五銖」「鑿邊五銖」;六朝時的「平當五銖」,等等。
五銖錢的版式比較復雜,如果官爐、私鑄加在一起,大小版別區別均考慮在內的話,目前已經面世的版別大約有幾百個。
五銖錢的版別主要從形制、寶文和紋飾等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從形制上看,五銖錢有大、小、薄、厚,有廓無廓,穿大穿小,鑿穿、剪邊、磨廓等多種樣式。本來,五銖錢行用早期,是由郡國鑄造的,待鑄錢權收回中央後,則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這時的五銖錢形制規矩(徑2.6厘米),鑄工精美,重量標准(3.2~3.4克),記號統一(都為上橫杠一種)。但在後來的幾百年間,或由於戰亂,或為了搜刮民間財富,或苦於銅材不足,或因為整頓幣制,或是出於大量的民間私鑄,使五銖錢的形制千奇百怪,變化多多。如五銖錢最小者,徑僅1厘米,重0.6克上下;較大者,則徑達2.7厘米,重6克左右。從當值上看,標準的上林三官五銖就是以一當一,而在其他的一些五銖中,變化就大了。如西漢的赤仄五銖,以一當五;南朝宋文帝鑄的五銖重八銖,泉界中有當兩之說;梁元帝及梁敬帝時鑄的兩柱五銖、四柱五銖,雖重不過二三克,卻當10~20個小錢使用;而三國時劉備鑄的直百五銖錢,一枚頂100枚小錢,則是明顯的虛值。總之,各個王朝和帝王時期鑄的五銖錢,從形制上看雷同的很少,大多各具特色。
第二,從寶文上看,五銖錢除古龜茲文外多為篆書,但也有陽文、陰文及書體變化之別。有的篆書類玉筋篆,如梁武帝的天監五銖;有的又是方折篆體,如北魏的太和五銖。而在「五」字的寫法上,有曲筆、直筆之區分,又有異五、隔五之說法。在「銖」字寫法上,則有升銖細字、金無點、長腿銖、綁腿銖、朱右金左、朱左金右等樣式。在寶文排列上,除大多為右讀外,還有直讀、左讀(即傳形)以及合背錢文。此外,除大多數寶文為「五銖」二字外,還有外加「直百」「太和」「永安」「常平」「龜茲」等四字寶文的五銖錢。
在眾多五銖錢中,寶文中的異書現象在門類眾多的古錢幣中可謂獨樹一幟。如有的寶文是三五一銖,有的是兩五一銖,有的是兩五兩銖,有的是一五兩銖,等等。此外,還有些五銖錢在寶文上是簡化了的,但同樣是五銖錢形制。如「五金」「五十」「五一」「五二」「五子」「五工」「五王」「五泉」「五州」「五君」「五五」「銖銖」,等等。上述情況,有的錢幣學家認為多出於私鑄,雖存世罕少,卻不是正用珍稀品,可作為「戲作」「趣味品」看待,但無論如何,它們還是為五銖錢的版別增添了許多色彩。
此外,五銖錢中還有一些帶吉語文的,如「五銖大吉」「五銖大通」「五銖大富」「長宜子孫」「宜官秩吉」,等等。這些,雖可能多屬厭勝性質,但卻是不可多見的一些特殊版式。
除寶文中的上述現象以外,在一些五銖錢上還發現或陽文或陰文、而陰文居多的多種字樣,如「母」「王」「工」「小」「大」「田」「為」「川」「平」「土」「中」「卜」「木」「女陽」「公平」「法平」「孝業」「辟關」「五利後」「君宜侯王」「八」「十二」「廿八」「」等等幾十種字樣,且這些字文的分布多不規矩劃一,上下、左右、面、背之處,幾乎都有發現。
對於上述文字的含義,有的是記地點,有的是記人名,有的可能是爐別暗記或記數,還有的可能是行用地所鑿之記號。
第三,關於五銖錢上的紋飾與記號。五銖錢上的紋飾與記號非常之多。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夫妻合葬墓中出土了許多五銖錢,其中帶記號的佔了70%,僅四決紋錢就有464枚。多年的發現和研究證明,在五銖錢中,除了四決、四齣、三角、星、月、杠、橫、豎紋等多見的紋飾、記號外,還有些比較稀見的紋飾成為五銖錢中難得一見的珍稀版別。如八星吻合、四齣四星、三柱、四柱、規矩紋、面獸紋、四龍紋、雙闕雙鳥紋,等等。
4. 請問北魏時期的流通貨幣應該是什麼
從漢到隋朝大都用是五銖錢,開元通寶以後才消失的.你說那個千是指一弔錢,不是真正的一千.在不就是用金銀來計算的
5. 五銖 錢幣 是什麼朝代的
是漢代的。
漢武帝首鑄五銖錢,西漢、東漢、六朝一直到隋朝都有鑄造。普通品種的五銖錢比較常見,市價一元到幾元一枚。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分裂時期,戰爭頻繁,政局動盪,社會經濟遭破壞,史稱此時「錢法大壞」。為了省銅,五銖錢越做越小,有「鵝眼」、「雞目」之稱,更有剪鑿邊圈,稱剪邊五銖,一枚錢改二枚,面額卻大,百當千用。錢幣界把這一時期五銖錢統稱為「六朝五銖」。六朝即建都南京的三國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這一時期五銖錢除鑄造粗劣且錢文革率、筆畫不全。有將「五銖」寫成「五金」者,也有寫成反文「銖五」的。但期間五銖錢也有個別例外的,如北魏「太和五銖」,「永安五銖」,史稱「重如其文」,質量上乘,不僅使人想到北魏孝文帝的一系列成功改革。
隋朝「五銖錢」與傳聞。
隋代隋文帝鑄造「開皇五銖」結束了漢末以來三百多年錢制龐雜局面,這也是最後一個使用五銖錢的朝代。隋煬帝暴政,有人辯認隋「五銖錢」五銖的「五」即「X」字左邊加豎|為「|X」,放倒後似為「凶」字。於是有人說是隋的凶兆,預示其滅亡為時不遠了。故隋朝「五銖錢」較好辯認。其實這種寫法北魏也曾有過,這不過是老百姓藉此詛咒隋暴政而已。
6. 北魏孝文帝時期鑄造的太和五銖,錢文用的是什麼書體
「太和五銖」四字呈方折篆體,直讀,光背。因許民間自鑄,故銅質混雜,大小不一。
7. 北魏反映了什麼社會狀況
在北魏王朝一個半世紀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生產力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中國北方自西晉永嘉之亂(310)以後,經過十六國時期的戰爭破壞,百姓死於兵革,斃於飢饉,倖存的人口不足50%。中原地區一派凋敝景象。北魏統一北方後,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斗爭,生產關系得到了調整,生產有明顯的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後,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餘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農業、手工業都有顯著的發展。《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後期百姓殷富,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在手工業方面,北魏後期煉鋼技術有新的成就,相州牽口冶(在今河南安陽)製成銳利的鋼刀。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太和以前,北方商業幾乎處於停頓狀態,錢貨無所周流。孝文帝時,元淑為河東太守,當地許多百姓棄農經商。隨著商業的發展,貨幣恢復流通,太和十九年,又重新鑄造「太和五銖」錢,規定此錢在京師及全國諸州鎮都可通行。宣武帝時,洛陽的商業相當繁榮,成為國際性的商業大城市。
公元520年北魏人口調查顯示,北魏大約有500萬戶,3000萬口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