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莒縣前屯鑄造廠怎麼樣

莒縣前屯鑄造廠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3-31 07:54:42

Ⅰ 莒縣 鑄造廠

鑄造廠現在還是很多的廠家的,你可以從網上搜一下就會找到很多的,或者你可以去對鉤網上去看看上面做這方面的廠家還是很多的你可以找到不少的

Ⅱ 山東哪裡鑄造廠多

看你是找什麼工藝鑄造廠了
精鑄的在青島市平度最多
哪裡也有砂鑄,砂鑄工廠
濰坊
萊州、莒縣這個幾個地方都很多

Ⅲ 什麼時侯的銅錢最值錢。要圖片

對於銅錢古幣來說,並不是年代越久就越值錢,也並不是某個年代或某個時間的古幣最值錢。衡量一枚銅錢的價值,包括年代,品類,存世量,品相等都直接影響其價值。中國有很多銅錢,有的價值百萬以上,有的僅值幾塊錢。

例如丙午清江浦"淮"戶部大清銅幣二十文。極罕,世上存世的只有兩枚,一枚於上海博物館,一枚於2018年被競拍。當時的清江浦造幣藏原訂鑄打拾文,所以需要額外的機器。准備就緒後開始試鑄,卻發現機器的壓力只可鑄拾文,機器被拆卸並送至南京造幣廠。最終這枚競拍品以504000美元成交。

(3)莒縣前屯鑄造廠怎麼樣擴展閱讀:

清代銅元起初仍以「光緒元寶」為文,但各省鑄幣並無統一標准,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自然是銅,但是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仍然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見的是紅銅與黃銅,有些所謂烏銅、橙色銅。

其實只是根據銅質顏色深淺而定的,實際上還應算作是紅銅的一種,各種銅元中仍以紅銅為多,有些省紅銅和黃銅並鑄。清代銅元里各種面值甚多,一般最常見的是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銅幣收藏 可分為四個等級進行

Ⅳ 莒縣萬華汽貿有限公司怎麼樣

莒縣萬華汽貿有限公司是2013-01-23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經濟開發區錦程嘉苑社區趙家屯村日照西路北側惠萬家西300米。

莒縣萬華汽貿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122061960910E,企業法人陳小雲,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莒縣萬華汽貿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汽車銷售及咨詢服務;汽車維修、保養、洗車、打蠟、裝飾(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在山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5596382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10017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莒縣萬華汽貿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Ⅳ 古幣那種最值錢 什麼樣的古幣價值最好最高

1 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2:三孔布:圓足布之一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餘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東莒縣故城遺址曾出土有這種刀幣的錢范。
4 晉陽匕:即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范,可證其鑄地。
5 齊六字刀: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范圍。
6 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7 共屯赤金(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8 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規則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7)已鑄,始建國元年(9)又鑄。
9 國寶金匱直萬: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傳世僅兩枚。
10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
11 太夏、真興: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少。
14 咸通玄寶:唐錢。咸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15 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 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17 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18 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19 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21 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22 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
23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24 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25 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
26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27至寧元寶:P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書相似。珍罕無定價。
28大宋通寶(當拾):南宋大錢 大宋通寶當拾 直徑一般:52MM.厚:3MM
29貞佑通寶、元寶:鑄期:宣宗貞佑年間(1213-1216年)特徵通寶,小平,錢文真書順讀。元寶小平,錢文真書旋讀。 貞佑元寶,早年流入日本(日本平島春水藏) 國內僅發現此一枚。
30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俗稱「垮牌」),是一種獨特的品種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系南宋末年宋理宗淳衤右年間(1241—1252年)所鑄。臨安府,今浙江省杭州市,在北宋時,稱為餘杭郡,高宗南渡後建都於此,改稱臨安府。臨安府行用銅質錢牌就是由當時的臨安府鑄行的。其面額分為「准貳佰文省」、「准叄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三等。「准」為「平」的意思,「省」為「省佰」,即以七十七文充當一百文銅錢。該銅質錢牌呈狹窄長方形,上端有一圓孔,四周及圓孔有廓;長度和寬度因面額大小而異,「准貳佰文省」長6.2厘米、寬1.9厘米,「准伍佰文省」小型的長7.3厘米、寬2.3厘米,大型的長7.9厘米、寬2.7厘米;面文均為「臨安府行用」五個字,背面標明幣值,分別為「准貳佰文省」、「准叄佰文省」和「准伍佰文省」;面、背文均楷書,且製作精美。
31大朝通寶:蒙古汗國在改稱元以前稱大朝時(公元1227年)鑄。錢文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有銀質、銅質兩種,均為小平錢, 存世極少,銅質更罕見。屬中國古泉五十名珍。
32乾亨通寶: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
33天顯通寶:天顯通寶隸書小平光背 無定價 遼太宗天顯年間鑄,據內蒙出土:徑2.38厘米,重2.7克。文字自然,頗具遼錢風韻,隸書體旋讀,傳世甚罕。太宗天顯年間(947-950年)鑄,僅發現1枚孤品,該錢已流入日本。
34中統元寶:元世祖忽必烈中統年間(公元1260-1264年)鑄行。錢文楷、篆二體,直或旋讀。背可見星紋,平錢。
35永安一十、五百、一千:,五代十國時期盤踞幽州的劉仁恭,劉守光父子所鑄造,永安一十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永安五百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僅孤品,古錢之大珍。鐵錢存世也已屈指可數,價格頗高。此外「永安五百」面文形制獨特,按照右左上下順序讀,永安一千有銅鐵兩種,銅錢存世量極少,價格極高,為古錢珍品。鐵錢存世量也已不多,能得善價。
36應歷通寶:遼國穆宗皇帝應歷年間鑄造(公元951~969),錢文粗糙,制式為小平,現存世僅有數枚。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一。遼代應歷通寶,直徑23.5mm,位列古泉五十名珍之一,珍罕,美品。
37大元國寶:元朝 元武宗至大年間(公元1308~1311年)鑄造。文字形制極為精美,有以孤品背龍紋者尤其精緻,疑為開爐試鑄樣錢。另有鉛錢孤品,系雕母。
38建國通寶:北宋 宋徽宗 趙佶有 建中靖國 年號,但建國通寶僅有篆書,楷書 小平 對錢各一,其中篆書錢銅色金黃,狹穿大字,面帶黑斑及松花綠銹,據說出土於蘇北,曾被錢幣收藏大家羅伯昭先生以400銀元購得。也有人認為此錢太過離奇,懷疑是建炎通寶改刻而成,但據考證,建國通寶是取建中靖國年號的首尾二字組合而成鑄造的貨幣,卻因趙佶的建中靖國年號中的「建中」二字與唐代某年號重復,所以此幣剛剛鑄成就馬上廢止,而改鑄非年號的「聖宋通寶」、「聖宋元寶」。因此建國通寶極為珍稀,存世量不超過10枚,無法估價,稱建國通寶為北宋第一珍稀幣並不為過。楷書建國通寶早在清末,民國時期曾被發現,可惜皆已流失,1956年錦州博物館在發掘清代范子和墓時,曾經出土一枚隸書「建中靖國」錢,銅質厭白,屬於夾錫錢一類,實屬僅見。 請大家欣賞國家博物館所藏名珍篆書體建國通寶。根據實物考證篆書體建國通寶的版別有三種,均屬試鑄。
39保寧通寶:遼代遼景宗耶律賢保寧年間(969-978)的鑄幣,是古泉五十名珍之一,存世量極少,版式有大字、小字、寬緣、細緣、狹穿、廣穿、背月紋等區別。其錢文右旋讀,書體隸兼八分,渾厚樸拙,古意盎然,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可謂影響了整個遼一代錢風。根據相關資料、圖譜及所見所聞,保寧通寶平錢的統計存量大約在數十枚之內,是遼錢中的稀見品之一。
40至正之寶:元朝順帝至正年間(公元1341-1368)鑄造.均為大錢,用以代表交鈔與紙幣並行。錢體厚重,製作精良。有折十,二十,三十,五十等幾型。面文「至正之寶」為端麗楷書,直讀。背穿上「古」系記江西吉安道監制;穿右「權鈔」二字可作權當銀鈔解。穿右為幣值銀重,所見有「伍分」、「壹錢」、「壹錢伍分」、「貳錢伍分」及「伍錢」五種。「伍錢」即值銀鈔半兩、銅錢五百文,為「權鈔錢」之最大者;徑達8厘米,重120克左右,系有史以來出現之最大行用方孔圓錢。以銅錢權鈔行使,又稱「至正權鈔」。錢文書體特別俊秀流暢,與「至正通寶」一類書法相同。這類銅錢均比較罕見,價格極高。
41聖宋通寶:直徑2.4厘米,穿0.65厘米,厚0.1厘米。錢幣完整,未見拼接、挖補、改刻的痕跡,應當是一枚真品古錢。「聖宋通寶」行書旋讀,字體與行書聖宋元寶相同,只是「元」作「通」。背右下角現一斜月,左側邊郭有一個直徑0.1厘米的圓形深孔,形態較規則,似乎是用作定位用。
宋徽宗趙佶於崇寧二年(1103年)鑄聖宋通寶,行、篆二體,以一當五,崇寧三年(1104年)乃止。聖宋通寶錢行世只有8個月,世間所見甚少。
42貞觀寶錢(西夏文):西夏崇慶貞觀年間(公元1101~1113年)鑄造,形制為小平錢,直徑2.5CM。錢形較大存世僅有一枚,極其珍貴。
43天啟通寶:背面有字的天啟通寶是明代的,明光宗未鑄錢,因其在位僅數月,未及鑄錢,其子明熹宗於天啟元年先補鑄其父年號「泰昌」錢,稱「泰昌通寶」。此錢為小平錢,真書直讀,銅色淡紅,也有黃銅錢,版本不多,有背月,背星錢,還有錢徑達2.9厘米,大如折二錢的寬郭大樣錢;也有錢徑2.3-2.4厘米的小錢。明熹宗鑄泰昌通寶錢只一年,次年便開鑄「天啟通寶」,同年設立了戶部寶泉局,稱「錢法堂」,從此由戶部主管鑄錢。所鑄錢幣主要用於軍需,軍隊的鑄錢爐只保留西北三鎮,東南的一律取消,這時全國形成了三個造幣中心,分別為兩京及四川地區,但天啟三年(公元1628年),宦官魏忠賢專權,宦官亂政,濫鑄情況又出現,地方錢局大量出現,因此所鑄的天啟錢版本極多,差異大。錢背文大量的出現記地,記局,記重等形式。此前僅萬曆時期出現過,但版本有限。所以明朝錢幣制式的復雜時期是從天啟年間開始的。天啟年為了彌補財政的虧空,繼以往的方法,仍採用增加鑄錢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全國各省錢局濫錢惡錢,好賺取利潤。大量的輕劣錢摻入官錢充數,與明朝前期制錢力求精整美觀的傳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天啟通寶」初鑄為小平錢,後開鑄當十錢。天啟五年,因官私所鑄大錢過多過劣,下令停鑄,並由朝廷出白銀,回收當十錢,其大錢鑄期不過三年;天啟錢錢重原定一錢三分,千錢重八斤八兩,但後來由於官鑄過於濫惡,小錢僅重七分,千錢僅重四斤八兩,含銅量不足三成。此外有一種用日本鉛錫銷熔入銅所鑄的銅呈折色的「折沙錢」就是此時所鑄。天啟小平錢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大類,背文比萬曆錢復雜,背鑄有星月紋的種類多;背有文分記重,記事,記局、記地。背記事為「奉旨」二字,是當時宦官、大臣奉旨辦事造錢的意思。「天啟通寶」小平錢不僅背文多,其它如字文大小,文字水平,輪郭寬窄,錢文結構也有諸多不同,很復雜多變。「天啟通寶」當十錢也分背無文和背有文兩類,折二錢則大都背無文,存世也較少。這兩種錢皆較少見。
元末南方起義軍紅巾軍領袖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錢文有楷書和篆書兩種,由於從發行到停鑄僅經歷了一年,因此元天啟通寶比較珍稀,尤其是篆書折三天啟錢為一級品,為可遇而不可求之神品;而明天啟錢則版式較多,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折五錢、折十錢多種,質地也為黃銅,但錢文卻均為楷書。元天啟錢光背,而明天啟錢背豐富多彩,背字有:日、月、工、戶、浙、京、新等多種,紀值有二、十、十一兩等,當然還是以光背為常見。
44靖康通寶:「靖康通寶」、「靖康元寶」是北宋 宋欽宗時期鑄造的,他在位16個月就被擄往北方。因此,「靖康」錢鑄量很少,「靖康通寶」更為罕見,屬國家一級文物。
45天國通寶:天國背通寶當十是太平天國建都南京後第一批試鑄的通用錢幣,因不久即改鑄太平天國聖寶錢而屬臨時過渡性的錢幣,因此鑄額有限而十分罕見.
46應運元寶:"應運元寶"銅錢,系北宋淳化年間李順起義所鑄起義軍錢,
47皇統元寶:金代錢幣,皇統年間(1141-1149年)鑄造,製作極為精美。存世不多枚皇統元寶篆書孤品。
48應感通寶:北宋時,李順於994年發動農民起義,攻克成都,建元應運。曾鑄應運元寶。李順死後,部下又鑄應感通寶,存世皆罕。
49崇慶元寶、通寶:崇慶元寶為金衛紹王崇慶年間(公元1212年)所鑄,由青銅鑄造。有元寶、通寶兩種。元寶為篆書當五大錢(即折五,直徑為3.5厘米);通寶有小平、折二兩種,錢文仿瘦金體所制。崇慶元寶傳世極少,有書籍稱其為「孤品」,實際上據了解全國保存有五六枚真品。
崇慶元寶史志不載。唯遼中出土一枚孤品,大如折五,形制與文字近似泰和重寶。「崇慶元寶」四字作玉筋篆,旋讀,光背無文。錢體銅色青白,製作精整,文字秀美,仿崇寧錢制,然仔細推敲仍不免匠氣。近代京滬諸多泉家皆審為贗品,而錢幣學家鄭家相以為當屬金泉。
50元德重寶:西夏崇宗皇帝元德年間(公元1119-1127)鑄造。版式為折二型錢。錢文楷書,直徑一般為2.7厘米。今存世僅有兩三枚,珍罕無定價。崇宗皇帝朝另鑄造有「元德通寶」錢。

Ⅵ 莒縣利源鑄造廠怎麼樣

莒縣利源鑄造廠是2004-02-16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注冊成立的個人獨資企業,注冊地址位於莒縣城陽鎮錢家屯村。

莒縣利源鑄造廠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122759153555K,企業法人宋良全,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莒縣利源鑄造廠的經營范圍是:鑄造機械配件(涉及許可經營的憑許可證經營)。在山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82964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1000萬 和 1000-5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200家。

通過愛企查查看莒縣利源鑄造廠更多信息和資訊。

Ⅶ 莒縣小夥伴食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莒縣小夥伴食品有限公司是2016-06-06在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果庄鎮果庄社區下屯村。

莒縣小夥伴食品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371122MA3CBR1F68,企業法人孫照莉,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莒縣小夥伴食品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糕點麵包加工、銷售。(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

通過愛企查查看莒縣小夥伴食品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Ⅷ 為什麼戰國時期齊國和燕國的貨幣是一樣的,而戰國七雄其他國家的貨幣都不一樣

size=5][color=Brown]蟻 鼻 錢
有文銅貝是楚國的青銅貝幣,稱為蟻鼻錢或鬼臉錢。這種名稱並不是楚國貝幣原來的名稱。而是約定俗成的一種稱呼。最早記錄這種銅仿貝為蟻鼻錢是宋代洪遵《泉志》,他說:「此錢上狹下廣。背平,面凸,有文如刻鏤又類字,也謂之蟻鼻錢。」這里並沒有詳細的說明刻鏤的是什麼文字的貝,大概是鑄有「紊」字形和「咒」字的兩種。「紊」字形貝,錢體上尖下圓,面凸,背平,陰文「紊」字形就如同一隻螞蟻爬在鼻子上故稱之為蟻鼻錢,「咒」字貝,錢體與蟻鼻錢相同。「咒」字彷彿是一個鬼臉,所以被後人稱之為「鬼臉錢」。後來有文字的銅貝統統被稱為蟻鼻錢。所謂「蟻鼻」本喻輕小,晉葛洪《抱朴子•論仙》說:「以蟻鼻之缺捐無價之淳鉤(劍名)」,意思就是只因輕微的缺陷舍棄了無價的寶劍,可見蟻鼻錢就是小錢。

楚貝的銘文有「紊字形、咒、安、君、忻、金、行」等等,「紊」字,有人將其解釋為「聖桼」(降率),也有人認為是「五朱」、「各六朱」等的合體字。「咒」字多解釋為「貝」、「哭」、「貝化」,錢文的含義有必要進一步研究論證。

建國以來,蟻鼻錢多出土於河南、江蘇。鬼臉錢則在湖北、湖南、河南、江蘇、安徽等地均有發現,1963年湖北孝感野豬湖一次出土鬼臉錢5000枚面文為「咒」字,平均約重4.37克。以出土的地點墓葬和數量上看。蟻鼻錢鑄行於戰國早期(公元前5世紀),鬼臉錢則鑄行於大約公元前4—3世紀的戰國中晚期。楚國疆土開始時並不算大,以後疆土逐漸擴大,蟻鼻錢和鬼臉錢的流通范圍也隨之擴大,逐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形成了獨立的貨幣體系。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3:20

[align=center][size=5][color=Brown]刀幣[/align]

我國歷史貨幣中還有一種刀形幣,後世稱為「刀幣」。

春秋時期,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齊國,得漁鹽之利,出現了商品交流的繁榮景象。伴隨著經濟往來的不斷發展,齊國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鑄行了一種形狀像刀削(青銅刀)的青銅鑄幣,稱之為「刀幣」。「刀幣」最初是在齊國行用,到了戰國時期在燕趙等地也與「布幣」並行流通。它是由手工業和日常生活使用的工具刀削演變過來的。

「刀幣」正式稱謂是「刀化(貨)刀幣」,由刀首、刀身、刀柄和刀環四個部分組成。刀之緣以外廓,刃不向外,向左而不向右,所說凹背凸刃,刀首近於三象形,刀身和刀柄是大小相近的兩個長方形,刀環呈圓形,這幾種幾何形體巧妙地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平穩周正、豐滿、圓潤的形象美和和諧美。據實際測量,刀環的直徑與刀首的長度是1:7.5,恰好是人的頭部與身高的比例。而整個「刀幣」的長度(一般為18厘米左右)又幾乎是人手的長度,如果將6枚刀幣首尾相接,可組成一個圓環,這就是《周禮۰考工記》中所說的「築氏為削,長尺博寸,合六面成規」。這些精確的設計和巧妙的構想,是古代勞動人民聰明才智的充分體現。以後隨著齊國疆土的擴大和與鄰國交戰,齊國的刀幣流通范圍逐漸擴大到燕、趙地區。此時的刀幣因為鑄地不同、形體各異而形成了「齊刀」、「燕刀」、「趙刀」三大系列。 [/color][/size]

[[i] 本帖最後由 四月的血絲玉 於 2005-10-13 18:53 編輯 [/i]]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4

[align=center] [size=5][color=Brown]齊刀[/align]

齊國鑄造,主要流通在齊國也就是今天的山東半島地區。齊刀比較厚重,以厚大精美而著稱,基本形制是尖首、弧背、凹刃,刀的末端有圓環,面、背有文字或飾紋。齊刀分為「三字刀」、「四字刀」、「五字刀」和「六字刀」,目前已經發現並著錄的齊刀有「齊法化」、「齊之法化」、 「安陽之法化」、「節墨之法化」、「簟邦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等數種。其中「節墨」、「安陽」、「齊」均為地名,「節墨」即今山東即墨,「安陽」即今山東曹縣一帶,「齊」指齊國都城臨淄。根據實測:齊之法化一般長18.3-18.5厘米,寬2.87厘米,重44.5-50.5克;節墨之法化一般長18.5厘米,最寬2.8-3厘米,重59-61克;安陽之法化長18-18.5厘米,最寬2.8-2.9厘米,重44.5-47克;齊建(造)邦長法化約18.2-18.5厘米,寬2.6-2.9厘米,重42.3-47克;齊法化長約17.8-18.7厘米,寬2.6-2.9厘米,重40.8-50.4克,後兩種是戰國田齊所鑄的刀幣,其特徵是刀幣的外緣不斷,幣面的文字沒有「之」字,僅為「法化」。齊建(造)邦長法化就是六字刀,據說當時是一種紀念幣,傳世極少,非常珍貴。公元前378-324年之間,也就是在齊威王到齊宣王時代,齊國以齊法化統一了各種刀幣。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5

[size=5][size=5][color=Brown][align=center]尖首刀[/align]

刀幣進入了春秋戰國之際,擴大了它的范圍。首先在燕國境內出現了「尖首刀」(包括「針首刀」)。燕出現刀幣形式應是受齊國的影響。燕昭王頗能接納人才,在位時開拓疆土,建立了上谷、漁陽、遼西、遼東諸郡。燕國鑄有「針首刀」、「尖首刀」和「明刀」等等。針首刀(刀首呈尖刺狀)刀身與尖首刀相似,但刀首尖端更長,刀柄有直紋,正面兩條、背面一條,銅質不精,製作也很粗糙,文字也簡單或無文,主要流通於長城內外,故又稱「匈奴刀」。「匈奴刀」在日偽時期曾出土於承德、張家口一帶,被日本人所得,現在多藏於日本。

「尖首刀」(刀首呈銳角)刀身通長15-18厘米,寬約1.8-2.6厘米,重約15-16克。其形制與齊刀相似,弧背凹刃,刀身極薄,刀背極厚,但都因刀刃上端顯得尖首而得名,刀柄面背有二直紋,一端有刀環。先是兩面都無字,後來多數僅單面有字,以單字為多。「尖首刀」過去知道多出於河間、保定及聊城等地,建國以來,1974年遼寧省凌源縣小城子公社修技大隊出土了完整的「尖首刀」943枚,幣銘文有一、六、日、七、八、九、已、亥、行、玉、丘、工、示、矢、年等等;1975年山東臨淄原齊國之故城西東石橋村出土一批「尖首刀」,現存完整的80枚;1978年河北燕下都軍營出土一批「尖首刀」計1845枚,最寬1.8-2.2厘米,銘文有:大、吉、陽、日、行、丙、上、古、矢等130餘枚;1979年戰國中山靈壽城遺址勘查,在早於城址的春秋至戰國早期遺址的文化層內出土的「尖首刀」,刀身外緣隆起,斷於柄處,柄有兩道脊線,個別為一道脊線,不伸入刀面柄首為圓環形,其銘文有一、三、五、八、工、壬、化以、以化、一化、上化、非、雲等,其背平素,刀長約16.2-17.4厘米,刀首寬2.2-2.8厘米,重11-15克。

根據地層判斷,「尖首刀」幣要早於城內發現的其它刀幣,而尖首刀單獨出土,並無其它刀幣混雜在一起的現象,因此,「尖首刀」比較中山國的刀要早些。從各地出土的尖首刀來看「尖首刀」與「燕刀」的關系非常密切。「尖首刀」最終改變了形制,刀尖縮成斜坡狀,面文鑄有一個「0D」字,由此可知「尖首刀」不是燕國政府鑄行的「法化」,而是燕國境內一些地方民族為商業需要而鑄行的貨幣。晚期「尖首刀」上出現明字,是明刀的先導。 [/color][/size][/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6:57

[size=5][color=Brown][align=center]燕明刀、磬折刀 [/align]

燕國的主要刀幣是「明刀」,由於在這種幣面上鑄有一個「0D」字元號,此字的形態變化很大,對於它的解釋,諸家各異,有明、易、燕、召等,故而又稱「易刀」、「燕刀」、「明刀」。

「明刀」背面常鑄有文字或符號,現已有幾百種以上,一般都是鑄地或鑄造爐次的標識。其中背文為「齊」者通常被認為是齊國鑄造,而稱之為「齊明刀」,其它種類的則多稱為「燕明刀」。「明刀」可能早於燕之建國,而燕人鑄幣應該鑄空首布或貝,也不會剛開始就鑄「明刀」。因為燕人在關中時使用布、貝,到燕地後,燕昭王復國後才鑄行「明刀」。其刀首較窄,刀尖較鈍,刀背弧度小,中斷,因文字以一個「明」字而著稱,長約14-17厘米,寬約1.3-2.2厘米,重15-18克。曾在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及河間、保定、遼寧省凌源等地出土,是燕明刀的早期形式。

「明刀」以其刀曲折的狀態分為「圓折刀」與「磬折刀」兩種。

「圓折刀」一般說來是一種體形較大的刀,長約12.8-13.5厘米,寬1.6-1.9厘米,重約14克。其型式與「尖首刀」相同,只是刀的面紋有一個「燕」字,背文分別有左、右、內、外、中,並配以其他文字,這可能是紀範文。刀身與刀柄連接處呈圓形。背文比較復雜,多以易字及左、右字,如左、左一、左上、左易、易邑、右、右上、右六等。

「磬折刀」(又稱方折刀),一般體形較小,長約12.4-13.3厘米,寬1.5-1.7厘米,重12-18克,有的僅重1.4克,這是個別現象。刀身與刀柄連接處是方折,古錢家稱這種方折為「磬折」。其字體長大,雄偉豪放,風格上近乎即墨刀的文字,背文有左匽下、右邑、匽八、匽邑外爐,外有工、行、化等單字。燕昭王派遣樂毅伐齊,佔領其七十二城,達六年之久。在齊國所鑄造的「刀幣」也有圓折的,頗厚重,通常視作燕刀中的珍品。「圓折刀」有減重現象,相差可至三厘米以上,大約是惠王時出的,在此期間一方面因為齊國的將領田單失敗,齊國的領土盡失,另一方面又與趙國失和,連年戰爭,造成經濟上的困難促成了貨幣減重現象。

此後,燕國可能推行了一次貨幣改革,廢止了圓折刀,改用方折刀,款式仍舊,重量減輕。改革之後,好像安定了一個時期,又開始減重,末期的方折刀既窄又短,鑄工粗糙,但數量反而不如初期多,學者們推斷可能是燕王在遼地所鑄,但不久就被滅亡,故而所出不多。這種外緣方折下垂特長的匽刀,出土多在山東半島及濟南、益都、肥城、莒縣、昌邑等地,背文多有地名如莒、安陽、齊等,有的記數及干支字,出土的數量不多。

燕地使用「刀幣」應當在千年以上,前後共經五次改革,比其他地區可謂安定得多。只是地處偏僻,工藝落後,其刀幣略顯粗糙,然而卻具有一種深厚的鄉土風格,率直生動,齊趙兩國有所不及。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2

[size=5][color=Brown] 齊 刀

齊國在姜氏公室時代的貨幣制度,現在還無法確知,大約「刀」、「布」、「圜錢」都在民間流通過,與三晉的情形不會有很大的差異。春秋末期,大夫田氏專權,大力推行刀貨,為其謀國篡位的手段之一,刀幣開始在市場中占據主力地位。到周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79年),田氏滅姜氏而建立了齊國,其刀幣就逐漸成為齊國的法定貨幣。

齊刀中的「齊之法化」俗稱「四字刀」,長約17厘米,寬2.8厘米,面文瘦勁有力,樸拙秀雅。背文接近刀首部有「≡」,下標「|」、「†」,再往下還有日、上、夻、甘、化及數字等。正面的文字解釋也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齊」字為國號,「夻」字被解釋為「法」,新的解釋為「圜」。也有好多人認為應該解釋為「太公」二字。稱作「圜」的人說齊國的始祖姜太公做過圜法,所以應該讀「圜」,稱作「太公」的人說應該是紀念姜太公的,卻不知道這種錢是田氏所造。當時,田常、田盤等霸據齊城,誅戮姜氏宗室,殺害有勢力的官員,兇狠無比。同時發行新錢,控制市場、聚斂財富,所以稱這種錢為「法化」,正如魏國稱其錢為上金是一樣的,所以它有可能解釋為「圜」,卻不能解釋為「太公」。關於背文中的「三」,有人認為三是與下面的十字配合起來,讀作「三十」,是紀值。其實,這是當時錢幣的符號,「空首布」、「尖足布」都有這個符號。而這個「十」字確實是紀值的。齊國原先行用「布幣」與「圜錢」,田氏作刀幣,以一抵十,平衡食糧,控制物價,是一種通貨膨脹的辦法,與劉禪鑄「直百五銖」是同一手法。「法」字則是屬於吉語一類,其意思為平,為值,可與釿通意。另外的字,或紀值,或紀地。齊刀身部粗壯,柄部細弱,俗稱斷緣。起鑄造工藝與銅的質量都非常精良,是用石范鑄造的,故而十分規整。這種錢沒有見到減重現象,可見發行是成功的,這為田氏奠定了謀國篡位的基礎。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3

[size=5][color=Brown]六字刀

「齊造邦長法化」俗稱「六字刀」,是田氏列為諸侯時的開國紀念幣。周安王十六年(公元前386年)田和承梁惠王求魏侯代請於周,周王立田和為齊侯,正式建立齊國,乃鑄造「邦刀」紀盛。所以其文字定為「齊造邦長法化」,背文多一字,通長18.2-18.5厘米,寬28-29厘米。其中第「一字」解釋為「齊」,第二字解釋為「徒」或「途」,「齊之法化」現代解釋為「造」,第四個字過去解釋為 「就」, 現代解釋 為「長」;背文除紀值的十字與紀范的數字與前品相同外,又出現一些文字,如司、工、日等,這可能是新建鑄造廠的代字。這種刀的範式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不斷緣的,一種是斷緣修補的。因此有人認為造「邦刀」應該鑄過兩次,第一次在安王十六年,當時被列為諸侯時,因為出於倉促,便把舊范精加修整,用來灌鑄,所以有斷緣的痕跡;第二次是在二十六年,從新雕刻錢范,大量鑄造。這種刀幣都出自石范,精美絕倫,一向被認為是刀幣中的佳品。[/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4

[size=5][color=Brown]三字刀

「齊法化」通常長17.8-19厘米,寬2.6-3厘米,重40.8-52.4克,被稱為「三字刀」,是田齊建國以後通用的法幣,有紀地的,如丘、安、方、易、白、公、平等,也有類似吉語的,如吉、行、大等。三字刀流通的時間很久,區域也極廣,為齊刀中最多的一種,且無減重現象,是最穩定的貨幣。

「節墨之法化」被稱為「五字刀」。節墨也就是即墨,本是地名,齊邑,在今山東平度東南。姜齊時代,一直是獨立國家,春秋末被齊國吞並,後田氏之子謀國,得到即墨邑的支持,所以在田氏公室的統治下,能發行自己的錢幣。即墨邑何時開始行使刀幣,目前還不能確知,也許原先即墨獨立時,就已使用這種奇特的錢幣。現傳世的「即墨刀」有兩種,大型的長17厘米,寬2.7-3.0厘米,重51-61克。小型的長14-16厘米,寬2.0-2.3厘米,重33-35.5克,年代較晚。它們的製作都十分精細,斷緣,絕不像是減重形成的,顯然是同時製作的有系統的錢幣,這是春秋時期的作風。同時這兩種刀背文都沒有三橫豎,而是大型的篆字,風格極似尖首刀,製作時間比背文帶三橫和「齊之法化」還要早。所以有人認為即墨比田氏行使管制經濟政策要早些,後以其經驗行用於齊邑。同時「即墨刀」的範式也用齊邑的款式,行用不久便停用小型幣。在「即墨刀」中有種背文為「辟封」、「安邦」字樣的,被認為是襄王復國時(公元前279年)所鑄的紀念幣。

「安陽之法化」俗稱「安陽刀」,也稱作「五字刀」,文字比「齊之法化」略顯粗壯,斷緣,通長18.5厘米左右,寬2.8-2.9厘米,重44.5-50克,也有小型的。安陽為邑名,當然沒有問題,但在齊國什麼地方則眾說紛紜。最早有人說就是《左傳》所稱謂的「安革」,在今山東濟南附近。也有人說在今天曹縣以東。據史料記載,傳世的斷緣安陽刀不會出於此出。另外有人以為安陽在今山東莒縣附近,莒縣一向是軍事重地,安陽刀應該出自這里。學者們一向重視這一說法。按史籍所載,威烈王十四年(公元前412年)田白代莒,佔領了這個地方,可能在安陽鑄錢,行用於莒地,以擴大其勢力。二十六年之後,其子田和出造「邦刀」。「安陽刀」與「即墨刀」同時改制,用不斷緣的範式。

總之,齊國的刀幣選材精細,製作優美,其中「邦刀」尤為名貴,很早就被世人當成「吉祥符」,認為收藏這種刀幣的人可以四季平安。齊國的刀幣在各國「刀幣」中也是首屈一指的。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5

[size=5][color=Brown]趙刀

趙國是三晉之一,行使的貨幣以「布錢」為主。趙國與燕國的貨幣經濟關系較深,所以趙在國都邯鄲及主要大城市也鑄行刀幣。荀況時(約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趙國已成為刀布幣並行的國家,在荀況《富國》一文中就有「厚刀布之斂以奪之財,重田野之稅以奇之食,苟關市之徵以難其事」的話。趙國鑄行刀幣不會早於燕國,更不會早於齊國。

趙國起初定都於晉陽,後來遷至邯鄲,以其地域關系,工商業異常發達,鑄造貨幣也超過其它各國。傳世的東周古錢中半數以上出自趙國,當年的盛況可想而知。趙國的貨幣政策似乎可分成兩個階段。政府在晉陽時,曾經仿照魏國實行管制經濟,發行釿布調節市場。當時以「釿布」為主幣,「尖足布」為輔幣。釿布由官府鑄造,「尖足布」則由民間鑄造。而民間的工廠為了牟取暴利,除尖足布外同時兼鑄其他種錢幣,或賣給外國人,或供應國際貿易商,所以各國各樣式的錢幣趙國都有出產。政府遷至邯鄲之後,國力雖然不及往昔強大,但商業繁榮,卻超過往昔。政府似乎放寬了管理尺度,改行自由貿易的政策,不再推行釿布,改以「刀幣」為主、「尖足布」為輔的貨幣政策,仍由民間自行鑄用,不加干涉。此時鑄造的刀幣並不控制物價,而是一種普通性質的大錢。或一抵方足布五枚,或一抵圜錢十枚。當時政府在發行方面是非常謹慎的,以現在出土的趙刀數量上來看也是非常成功的。目前傳世的「趙刀」數量不多,而減重的現象不是很明顯,與「燕刀」大小相同,也並非「齊刀」所能比的。

「趙刀」主要是「甘丹刀」。甘丹即邯鄲。趙刀首部稍圓鈍,背稍微曲,刃稍凹,柄有脊紋二道,環作橢圓形,環孔較小。一般可以分為大小兩種。大者通長13.8-14厘米,寬1.5厘米,重8.8克左右,背多無文平素,但也有「田」及數字等字,文字與外緣都比較細弱。材質為青銅,提煉精細,富有抗力,這種刀幣的數量不多,究其原因,可能是鑄行不久便停止了。小者較短、窄、薄,刀背直,刀刃稍凹、有廓,柄也有脊紋二道,柄底較平,孔呈橢圓形,通長12.5厘米,首部寬1.3厘米,重3.5克以上。邯鄲刀文有的是「甘丹化」,通長13.8厘米,首部寬1.6厘米,重8.2克。按趙於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遷都邯鄲,成侯二十二年(公元前353年)魏國攻佔邯鄲。邯鄲刀的鑄造工廠可能在此後中被破壞,故改出「白人刀」。「白人刀」比邯鄲刀略微輕小,刀身直而不曲,環作橢圓形,正面幣名「白人」、「白人」、「白」等。這種錢鑄於柏人邑,白人即柏人,在邯鄲以北,今河北唐山一帶,春秋屬晉,戰國時歸趙。這種刀有三種形式:一、刀柄有脊線二道,柄環呈橢圓形,平底,有廓,背多平素,也有一、五、六、十、廿一等紀數,也有化、丘等單字,長13.4厘米,刀首部寬1.5厘米,重7.5克。二、刀首平斜,刀柄刀環與前者相同,長13.1厘米,刀首部寬1.3厘米,重6.7克,鑄造整齊,只見白人即白人化兩種。三、長13厘米,首部寬1厘米,刀柄刀環呈三角狀,穿孔是一個等腰三角形,面文有「白」字,個別有「化」字,面背均無廓,有的白人刀背文有刀、廠、魚、文、田、乙及數字等,字與外緣平夷,鑄造、銅質都非常精美。但減重情況嚴重,故而大小不一,輕重參差不齊。實際上這種刀流通時間比較長,其減重是必然的,決非一次所為。以上兩錢首部外凸為弧狀,所以又稱「圓首刀」。

「趙刀」里還有一種是「平首刀」是藺邑所出。藺與離石位於趙國北部,與燕、秦及戎人鄰接,既是趙國的軍事重地,工商名埠,也是重要的鑄幣中心之一。它所出的錢幣有「尖足布」、「方足布」、「圓足布」、「圜錢」和「刀幣」。趙國開始鑄幣應在春秋中葉,工藝水準一直居首位,所出各種各樣的錢幣都非常精美。

趙國刀幣中第三種是「小直刀」,是一種非常小的刀幣。它的特點與齊、燕國的刀幣不同,體型短小,刀身平直,幾乎沒有弧線,也無磬折,刀首呈橢圓形,刀柄也無脊線,背面無文,製作也較粗糙,但正面銘文整體渾厚,書法精美。一般長為9-10厘米,寬1厘米,重6克左右,最短的只有7厘米。其面文有四種:晉化、晉半、晉陽化、晉陽新化。其鑄造年代可能與邯鄲刀與白人刀同時,晉陽於孝成王三二十年(公元前246年)曾被秦所佔領。春秋時為晉陽邑,戰國時歸趙,遷都邯鄲後,曾三次鑄造這種刀幣,其數量不應該少於甘丹與白人,但目前出土和傳世非常稀少,難得一見。

「直刀」的「化」字,有人解釋為匕首的「匕」字,認為「匕」通作為幣。晉半「小直刀」的價值為晉陽化的一半,即「半化」的意思。晉陽新化小直刀有人分析是對晉陽化而言,表明它有新舊之分。也有人認為新字是表明一種新的貨幣形式,為了區別於趙國通行的「布幣」。

四種小直刀類型一致,其鑄地是否相同呢?

錢學界和多數錢幣辭書一般都認為四種小直刀為戰國時屬趙的晉所鑄,有的則認為多流行於鄰近燕地的漳水和滹沱河流域。趙國在戰國時期是布幣流通的區域之一,就像燕國是刀幣流通區域之一樣。到戰國中晚期布幣、刀幣的流通區域都顯著擴大,以至後來形成刀、布並行的流通區域。由於各諸侯國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發展,它們之間的經濟交往不斷加強,韓魏趙三國的一些重要城邑,大量鑄行布幣,燕國同樣也鑄行大量明刀。趙國與燕國進行貿易時,大量布幣流向燕國,並受燕國刀幣制度的影響,模仿燕刀鑄行了一些或少量有自己獨特形制的「刀幣」也是很自然的。還有的學者認為晉陽化應為「圁陽化」,圁指圁水,在陝西神木一帶。近年有人發現一枚晉陽化小直刀出自陝西米脂縣,另有一枚「晉化小直刀」出自陝北吳堡縣。後兩地均距神木不遠。所以有些人認為晉陽化就是「圁陽化」。四種「小直刀」都屬趙國鑄造是肯定的,但鑄造地仍不太清楚。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6

[size=5][color=Brown]郢 爰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黃金的國家,在商代的墓葬中就曾發現過用金葉製成的龍紋裝飾品,到了戰國時期黃金已經發展為重要貨幣之一。

我國古代的黃金主要產於楚國。楚國有一種有銘文的金鈑(版),這種金鈑大多呈方形,少數呈圓形,上面用銅印印為若干個小方塊,看似烏龜殼。完整的重約一市斤,含金量一般在90%以上。金鈑上的銘文有郢爰、陳爰、專爰、穎、覃金、隔爰及盧金等等。這些帶「爰」字的金鈑,習慣上被稱為「爰金」或「印子金」。「爰金」有形制、銘文、重量,是楚國的一種稱量貨幣。

「爰金」在今湖北、安徽、陝西、河南、江蘇、山東等地均有發現,尤其以「郢爰」為多。「郢」為楚都城名,「爰」為貨幣重量單位。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7

[size=5][color=Brown]圜錢

「圜錢」是中國戰國時期鑄行的一類圓形銅質貨幣,又稱「圜化」,簡稱「環錢」,是我國先秦時期銅鑄幣四大系統之一,也主要是秦國的鑄幣形式。圜錢有兩大類:一是圓形圓孔,比較原始;二是圓形方孔(由圓形圓孔逐漸演變而成)。初期圜錢的穿孔比較狹小,以後逐漸變大。圜錢的正面鑄有銘文,反面則無任何文字。

圜錢是由玉璧和古時的紡輪演化而來的。圜錢是沿用璧、環的專稱來稱其形體的。《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肉倍孔位之璧,肉好若一謂之環。」「好」是指璧、環居中的穿孔,「肉」是指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環錢的穿孔也稱好,自穿孔至廓之間的實體也稱「肉」,可見圜錢與玉璧之間的關系是有聯系的。

從圜錢錢體所鑄貨幣單位的不同,可將其劃分為三大類:一、以「兩」為單位的秦國圜錢;二、以「釿」為單位的兩周、三晉地區的圜錢;三、以傳統貨幣單位「刀」為名稱的齊、燕圜錢。

圜錢目前發現的以安臧錢局最早,直徑3厘米,穿孔0.8厘米左右,錢文右列,書法粗壯,古樸淳厚。材質為青銅,泥范不磨邊。安臧二字是地名,現在不知確切所在,這一城邑曾出過空首布,文字書法都不及這錢工整。因為發現不多,對此古老的圜錢無法詳細研究。這一錢穿孔細小,其流通時間在東周初年至春秋中期,流通地域可能在河南、山西接近黃河的地區。

還有一種是「濟陰錢」。濟陰是地名,在今山西省榮河縣魏邑。濟陰錢在秦國圜錢中流通最久,變化最多。最初的濟陰錢直徑長37厘米以上,重9克,穿孔較大,約1厘米以上。字體十分工整,瘦勁圓滑。濟陰地處楚、齊、魏、趙、衛等國之間,商業非常發達,是東方經濟的中樞。 [/color][/size]

四月的血絲玉 2005-10-14 07:09

[size=5][color=Brown]共字、垣字圜錢

「共屯赤金」是一種圓孔錢,標鑄造地名,或加標布錢幣值單位,但錢形又為秦制,可分為:一、魏國所鑄,個別為周鑄;二、秦佔領布錢地區城邑出現的地方性鑄錢。
魏國所鑄錢幣的共同特點是穿孔小,一般在0.7厘米左右,形體較大,一般不小於4厘米,無廓,背平素,無文,形制古拙,面文多鑄有一個字,也有四字的,如垣(山西垣曲西,戰國魏邑)、共(河南輝縣,戰國魏邑)、屯赤金(山西鹽池東北,戰國魏邑)等圜錢,都是魏國鑄幣,也是魏受到秦幣影響而出現的新幣。

圓孔圜錢的共同特點是穿孔較大,約0.9-1.4厘米,錢直徑3.2-3.6厘米,鑄造工整,有的有外廓,面文鑄有地名,多是被秦國佔領的趙、魏城邑。

藺和離石都是戰國時趙國的屬地。離石即今山西的離石縣,藺在今離石縣西,也稱藺陽邑,兩地相距很近,趙在這兩地都鑄過紀地的圜錢。

圜錢是戰國中晚期的青銅鑄幣,是一種進步的鑄幣形式。最早的圜錢產生在政治經濟制度較為先進的魏國。如面文「垣」、「共」字等。這種形式的錢幣,比起「布幣」、「刀幣」來便於攜帶,也便於互相接受,符合商品交換發展的需要。它的出現在錢幣興起上就有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在戰國時期為各國先後所仿鑄。先是趙國、秦國仿鑄,後

Ⅸ 以前的那種銅錢 現在最值錢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歷代錢幣五十名珍 橋足半釿布:戰國時期鑄幣。系從空首布演化而來,因其錢文多鑄有貨幣單位「釿」字而得名。產生於戰國早期,主要流通於魏國地區。基本形制為首部平實、圓肩(或平肩)、圓襠、方足。錢文紀地、紀值,一般分二釿、一釿和半釿三等。除此之外,當時楚國地區也曾鑄行過錢文分別是「殊布當釿」和「四布當釿」的長足釿布。 2 三孔布:圓足布之一種。因其首部和兩足部各有一小孔而得名。這種布幣發現極少,所見面文有二十餘種,背文紀值,分「兩」和「十二朱」等。 3 博山刀:齊明刀之一種。燕昭王二十八年至齊襄王五年(前284-前279),燕國攻佔齊大片領土時鑄。清代嘉慶年間山東省博山香峪村出土,字樣特殊,習稱「博山刀」,傳世極少。背面鑄有三字或四字,一般開頭兩字都是「莒冶」。1979年,山東莒縣故城遺址曾出土有這種刀幣的錢范。 4 晉陽匕:即圓首刀,戰國時期鑄幣,又稱直刀、趙刀。形體輕薄,錢文有「甘丹化」、「甘丹」、「白人化」、「白人」、「白化」、「王化」、「城」等十幾種,多出於今河北、山西、內蒙古等地。「成白」又釋作「成帛」,河北靈壽戰國中山故都城址曾出土這種刀幣的錢范,可證其鑄地。 5 齊六字刀:齊刀,戰國時期齊國鑄行的「齊返邦長大化」、「齊大化」、「齊之大化」、「即墨之大化」、「即墨大化」、「安陽之大化」等刀幣的總稱。除此之外,一般將「莒邦」等殘刀亦歸入齊刀范圍。 6 東周、西周(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7 共屯赤金(圜錢):又稱「環錢」,戰國時鑄幣。形制為圓形圓孔,源於玉壁或紡輪,主要流通於三晉地區。 8 壯泉四十:新莽錢,始建國二年(10)鑄。「六泉」指規則直一、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大泉五十,「十布」指小布一百、么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壯布七百、弟布八百、次布九百、大布黃千。其中規則直一在始建國元年(9)已鑄,大泉五十則在西漢居攝二年(7)已鑄,始建國元年(9)又鑄。 9 國寶金匱直萬:新莽時鑄錢。上部方孔圓形,有直讀「國寶金匱」;下部方形,「直萬」兩字直書於兩豎紋之間。傳世僅兩枚。 10 大泉五千:三國吳錢,史志無載。近年曾有出土。 11 太夏真興:夏赫連勃勃真興年間(419-475)鑄錢。錢文隸書,面重郭,存世極少。 12 永光:南朝宋前廢帝永光元年(465)鑄錢。形制薄小,重二銖,存世極少。 13 景和:南朝宋前廢帝景和元年(465)鑄錢。重二銖,錢形薄小,存世極少。 14 咸通玄寶:唐錢。咸通十一年(870)桂陽監錢官王彤所鑄,尋即廢止,存世極罕。 15 開平通寶、元寶:梁錢。開平是五代梁朱溫年號(907-911),存世僅通寶、元寶大銅錢各一枚,對其真偽錢幣界看法不同。另有開平元寶鉛質小錢,系南漢劉隱奉梁正朔而鑄。 16 天成元寶:五代後唐錢。天成年間(926-930)鑄。 17 永平元寶:前蜀錢。永平年間(911-915)鑄,存世極罕。 18 天德重寶:閩錢。天德年間鑄,有銅、鐵兩種,當百使用,背穿上「殷」字,以紀國號。 19 天策府寶:楚錢。馬殷受梁封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於乾化元年(911)鑄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據《十國紀年》載,當時城中行用鐵錢,城外使用銅錢。其所指城中城外可能是指境內境外。銅錢又有背龍及鎏金等品。 20 乾封泉寶(楚):楚馬殷所鑄大錢。有銅、鐵二種,背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銅錢數量少於鐵錢,錢文隸書,與唐高宗乾封泉寶不同。 21 廣政通寶:後蜀錢。孟昶廣政年間(938-965)鑄,有銅、鐵、鉛三種平錢。 22 大蜀通寶:後蜀錢。錢文形制與廣政通寶接近。存世極罕。 23 保大元寶(背天):南唐錢。李璟保大年間(943-957)鑄,背上「天」字,形制厚重,存世極少。 24 永通泉貨:南唐錢。顯德五年(958),李璟鑄永通泉貨大錢,以一當十,錢文有篆、隸兩種,篆書者較薄小,為後期的減重錢。 25 大齊通寶:南唐錢。此錢真品僅發現二枚,因其文字形制與大唐通寶接近,所以定為南唐開國者徐知誥升元元年(937)建國號大齊時所鑄。一說為南唐後期鑄大唐通寶時所鑄。 26建炎元寶:南宋高宗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鑄。「建炎元寶」鑄造量極少,錢文篆書,隸書成對,同時期高宗尚鑄造有「建炎通寶」,「建炎重寶」,皆罕見,為古錢大珍。 27至寧元寶:P金代衛紹王至寧元年(公元1213)鑄造。存世僅有一枚折五型銅錢孤品,書體與北宋崇寧小平楷

閱讀全文

與莒縣前屯鑄造廠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五金件深拉伸用什麼材料 瀏覽:176
公路驗收長度需要哪些儀器 瀏覽:131
kfr36g加什麼製冷劑 瀏覽:331
機床斜鐵怎麼用磨床磨 瀏覽:568
冰箱製冷管結冰漏水怎麼辦 瀏覽:971
洗手台熱水閥門漏水怎麼辦 瀏覽:64
3系改裝排氣閥門控制盒放哪 瀏覽:4
醫葯器材公司內勤工作怎麼樣 瀏覽:954
剛開始做直播哪個設備較好 瀏覽:871
什麼叫設備內密封點 瀏覽:100
水質檢測儀器哪些比較好 瀏覽:681
以下模擬性狀分離比實驗裝置 瀏覽:568
如何找到qq我的設備 瀏覽:706
捷達高配儀表功能怎麼切換 瀏覽:358
煮麵條的設備多少錢 瀏覽:239
數學器材室裡面有哪些器材 瀏覽:236
儀器驅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66
東莞市電動工具維修點 瀏覽:468
內徑15外徑34軸承是什麼型號 瀏覽:976
公司買2000的儀器怎麼做賬 瀏覽: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