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鑄造的錢怎麼流通

鑄造的錢怎麼流通

發布時間:2022-04-02 07:20:44

A. 金錢是被鑄造出來的自由怎麼理解這句話

這個自由指的是,貨幣的流通性。
貨幣的本質就是一般等價物,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世界貨幣的職能。

B. 最初的貨幣是怎樣流通的

首先 有權發行人民幣的事中國人民銀行 也就是我國的央行 中國人民銀行作為中央銀行,掌握本國貨幣發行權,又稱為「發行的銀行".人民幣的具體發行由中國人民銀行設置的發行基金保管庫(簡稱發行庫)來辦理。人民幣的發行程序大致分為四步: (1)提出人民幣的發行計劃,確定年度貨幣供應量。每年由人民銀行總行根據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貨幣發行和回籠計劃,報國務院審批後,具體組織實施。包括負責票幣設計、印製和儲備。 (2)國務院批准人民銀行報批的貨幣供應量計劃。 (3)進行發行基金的調撥。發行基金是中央銀行為國家保管的待發行的貨幣。它是貨幣發行的准備基金,不具備貨幣的性質,由設置發行庫的各級人民銀行保管,總行統一掌管,發行基金的動用權屬於總庫。4)普通銀行業務庫日常現金收付。人民幣的貨幣發行主要是通過商業銀行的現金收付業務活動來實現的。各商業銀行將人民銀行發行庫的發行基金調入業務庫後,再從業務庫通過現金出納支付給各單位和個人,人民幣鈔票就進入市場。這稱為「現金投放」。同時,各商業銀行每日都要從市場回收一定的現金,當業務庫的庫存貨幣超過規定的限額時,超出部分要送交發行庫保管。這稱為「現金歸行」。貨幣從發行庫到業務庫的過程叫「出庫」,即貨幣發行;貨幣從業務庫回到發行庫的過程叫「入庫」,即貨幣回籠。 貨幣發行有雙重含義:一是指貨幣從中央銀行的發行庫通過各家商業銀行的業務庫流向社會;二是指貨幣從中央銀行流出的數量大於從流通中回籠的數量。 一個最簡單的是,增加政府支出,這些新貨幣就流入市場了。 減稅。這樣也可以間接讓新發行貨幣進入市場。 新發行貨幣,央行貨幣多了,就可以調低准備金了,商行錢多了,增加貸款輸出了,企業投資多了,自然市面貨幣也多了。 央行也可以把新發行的貨幣拿去外匯市場購買外幣。 等等。

C. 我想知道錢(人民幣)是如何流通的,從印刷出來到我們的手中,具體的操作分類,買賣,發放,借貸......

貨幣戰爭相關問答
回答者:張宇燕
問題一:中信出版社最近出版的《貨幣戰爭》一書,在社會上引起了熱烈反響。在書中,作者宋鴻兵先生講述了以羅斯切爾德家族為代表的「國際銀行家」操縱世界300年工業化歷史的故事。他所講的那些聽上去令人震驚的故事都是真的嗎?
答:對你提出的問題的一個簡單回答是:我不知道。在世界近代金融史上,羅斯切爾德家族的確曾有過很大的影響力。他們一度呼風喚雨,左右逢源,這 些都是有案可查的。不過這個家族目前的情況如何,則不太好說。宋鴻兵先生認為,如果僅按照每年6%的收益率來計算其家族資產,到今天大約有50萬億美元之 巨。如此龐大的資產以什麼形式存在呢?應該主要是金融資產。可是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截止到2006年底包括各種衍生品在內的全球金融資產總值為 350萬億美元左右。這樣算來,僅羅家族就擁有世界全部金融財富的七分之一。坦率講,對這個數字我將信將疑。
盡管數字可能與事實有出入,但說西方世界是由為數極少的精英所運作,我大體上還是贊成的。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就曾經指出,任何時期、任何國家 的上層都是由5%的人口構成的。這種被稱作「布羅代爾5%法則」的現象,在歐洲和美國表現得特別明顯。而少數上層成員中就一定包括羅斯切爾德那樣的家族。 也正是基於這一點,我覺得《貨幣戰爭》所依據的邏輯框架看上去還是正確的,更重要的是,它談了一個相當關鍵的問題。在這本書的扉頁上我寫的那兩句推介語, 應該說基本表達了我對此書及此問題的總體看法:「這本書印證了我多年研究所形成的一個觀念,即誰控制了貨幣誰就能支配一切;不過,我也同樣希望作者講述的 故事純屬臆想,因為這樣我們便可以堅守住以往的信仰,即人類大致生活在一個誠實的世界中,沒有被一小撮國際銀行家玩弄於股掌。」
我越來越感覺到,以前許多人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過於低估了,以為貨幣不過是附在物質生產「肌體」上的「一張皮」,是派生物,其基本功能是服務於 物質生產,也就是說要方便貿易、加快流通、增進分工。就經濟學而言,不僅微觀經濟學中沒有貨幣的位置,在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中涉及貨幣及匯率政策的場 合,貨幣都是作為一個外在物存在的,其本身並非整個生產過程的一部分。有趣的是,在認為「唯有貨幣是重要的」貨幣主義經濟學家弗里德曼看來,貨幣政策至多 在短期能夠對生產過程施加些影響,而長期看貨幣是中性的。值得一提的是,最近流行於中國的制度經濟學,其中也幾乎看不到貨幣的蹤影。對此,宋鴻兵先生則反 其道而行之,在《貨幣戰爭》中明確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真相是金融資本不僅主導整個物質生產過程,而且控制整個人類歷史進程。
對接受主流經濟學的人而言,貨幣作為一種權力並被國家或國家背後的金融大亨用來作為實現自身目標之工具,這一邏輯很新鮮,甚至有些振聾發聵。其 實這並不是全新的或具有獨創性的觀點。列寧在一百年前就曾在《帝國主義論》中說過,資本主義的高級階段之一便是金融寡頭的壟斷。希法亭於列寧之前在《金融 資本》中也深入地觸及了這一命題。除此之外,一些非主流經濟學家和歷史學家也從不同的角度探討過貨幣本質問題。德國經濟學家南普在其1924年出版的《貨 幣的國家理論》中就曾明確指出,貨幣和國家密不可分,脫離了國家的貨幣便成為無源之水,而沒有以貨幣表現的征稅權力的國家則形同虛設。古德哈特在1998 年的一篇題為《貨幣的兩重含義》論文中,更是喊出了「貨幣即權力」的口號。而當今走紅的金融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在六年前出版的《金錢聯系》中論證說,貨幣 的主要功能並不在於使世界運轉起來,它自始至終都是使支撐現代經濟生活的各種制度得以形成、並與戰爭密切相關的政治事件。順帶提一句,弗格森大概是對羅斯 切爾德家族史了解最多、也是最深入的人了。遺憾的是我沒讀過他得以成名的羅斯切爾德家族史論著。我對這部書很感興趣,但又實在是無暇閱讀。看來只有等將來 再讀了。
問題二:對於「國際銀行家」這個群體,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看待?
答:讀了《貨幣戰爭》,普通讀者會很驚愕,世界怎麼能是這樣呢?由幾個大老闆在幕後控制,甚至經濟危機和世界大戰等災難竟然都是他們精心策劃 的,用作者的話講叫做「金融定點爆破」,他們有那麼大的能量嗎?他們真能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嗎?要回答這樣的問題,首先要對「國際銀行家」下個定義。從狹義 的角度看,他們只包括那些大的商業銀行家和投資銀行家以及其他金融機構的領袖等人。雖說能量確實巨大,但如果不和國家結合起來,這些人便永遠只能做全球政 治經濟舞台上的配角。廣義地講,「國際銀行家」還包括世界各國的中央銀行家。一旦把中央銀行家包括進來,也就是把國家權力引入其中,「國際銀行家」就足以 成為全球主宰。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一個全球金融資產迅速膨脹的世界裡,廣義「國際銀行家」的主導地位還會得到進一步加強。
從人的本性上看,銀行家們一定是想通過金融權力來控制世界的,因為做到這一點會帶來巨大的利益,而逐利又是他們實現自身價值的最終途徑。不過靠 一兩個家族的力量實現這一願望的難度是很大的。全球金融市場畢竟不是一個完全壟斷的市場,而是一個寡頭市場,也就是說有一批實力雄厚的金融集團。這樣一 來,為了控制世界,就需要銀行家們形成團隊,採取集體行動。按照奧爾森的集體行動理論,除了存在共同利益之外,結盟或共謀還要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人數 要少,否則會出現「搭便車」現象;二是要有所謂「選擇性激勵」,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胡羅卜加大棒」。再有一個條件是各集團之間相互博弈的時間或次數要足 夠長和足夠多。滿足了這些條件後,「國際銀行家」作為一個群體便會應運而生。全球銀行家在過去幾百年間結成了一個同盟並將世界玩弄於股掌之中,這樣的局面 在《貨幣戰爭》作者看來是真實的存在。我的看法是,從邏輯上看,只要條件滿足,「國際銀行家」就一定會出現。
接下來的問題有這么兩個。其一,他們的能量是否真有那麼巨大?對此我並不懷疑。當把中央銀行家也算作「國際銀行家」的一分子時,尤其是把中央銀 行所代表的國家權力視為「國際銀行家」達到目標的工具時,其能量之大是不容置疑的。這一點在今天要比百年前或三十年前更為明顯。根據金融資產與實際產出之 比在過去半個世紀中迅速提高這一事實,《金融時報》的馬丁·沃爾夫稱今天的世界已經進入了所謂「金融資本主義」時代。其二,「國際銀行家」們能否真正團結 起來?盡管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但對民族國家的認同感卻沒有同比例地減弱,利益也愈加分散。換言之,他們之間既相互共謀又激烈競爭恐怕是一種常態。由此看 來,歐洲、美國、日本及中東等國家和地區的金融家組成一個堅固、持久和默契的聯盟,是很難想像的。眼下歐美國家對日趨壯大的主權財富基金的恐懼,以及為約 束這些主權基金所做的努力,至少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國際金融市場上的那種既有共謀又激勵競爭的現實。
問題三:在《貨幣戰爭》一書中,美聯儲被描繪成一家私人銀行,這讓許多人感到詫異。事情真是如此嗎?
記得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在1988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到,人類三項最偉大的發明是:火、輪子和中央銀行。考慮到美元在世界貨幣體系中的地位,人們關 注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美聯儲便再自然不過了。《貨幣戰爭》一書最有爭議性的一個判斷,在於給出了這樣一個說法:美聯儲與其說是一家公共機構,不如說是一 家私人銀行。這樣說的理由如下:美聯儲的股東是私人銀行家,十二個大區的美聯儲地區主席由這些股東推舉,並且聯邦儲備委員會的相當一部分委員又來自於這些 大區主席;盡管美聯儲主席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但美國貨幣政策的真正決策者還不是美聯儲公開市場委員會,而是根據《美聯儲法》而成立的美聯儲政策顧問委員 會,且後者的成員則是清一色的私人銀行家。美聯儲是一家私人銀行的說法造成了巨大沖擊,並在很大程度上挑戰了許多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顛覆常識的東西通常也是爭議較大的東西。實際上,在討論美聯儲時,書的作者在細節描述上還是有很多值得進一步推敲的餘地,至少有些故事沒有講得 很完整。事實上,美聯儲只是在成立初期一段時間內是純粹私人銀行性質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美聯儲總體而言還是在執行公共職能。另外,美元鈔票由美聯儲的十 二個地區委員會印製不假,其私人股東按年分紅也是事實,但是印量多少、股息高低等等,又都是被嚴格規定的。再有,印鈔所得的鑄幣稅收入,絕大部分都給了美 國財政部而並未流入私人股東之手。在所有這些細節中,容易產生誤解的關鍵點在於美聯儲與財政部的關系。還有一點需要提及的是,「私人」這個詞的確切含義。 英語 「private」這個詞在用來說明公司或機構性質時,指的是不對外和非公開,私募基金中的「私募」,用的便是這個詞。它對應的詞是「public」,即 「公共」。上市公司有時也叫公共公司,其含義是對公眾開放,誰都可以參與,所以公司上市英文也叫go public,但公共公司和在中國語境中通常理解的「公有」或「全民所有」,則差異很大。
據說在華爾街常年流行著一句話:美聯儲主席只是一個木偶。今年格林斯潘出版了他的回憶錄《繁榮的年代》。9月18日《紐約時報》刊登的一篇書 評,題為「經濟學家的生活,由爵士樂主題伴奏」。對於格林斯潘的一生,書評作者的基本評價是一曲主題音樂的伴奏者而非主角,並寫道:「作為中央銀行行長, 他也算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留下來的問題是,我們大家為什麼不能實事求是地看待格林斯潘,而聽任他被放大很多倍?」如果事實真是如此,也就是說美國貨幣金融 這台大戲的真正主角躲在了幕後,那麼後台老闆是誰呢?按照《貨幣戰爭》的邏輯,他們只能是那些「國際銀行家」們。不無遺憾的是,宋鴻兵先生雖然把那層罩在 美聯儲上的面紗給揭開了,卻沒有把相關細節講全說透,故事選取也多少有些支離破碎。我記得著名金融題材作家馬丁·邁耶寫過一本名為《美聯儲》的書,很不錯 的,並已經被翻譯成中文。閱讀此書多少可以彌補《貨幣戰爭》的某些細節欠缺。
問題四:這部討論金融的著作一經面市便成為暢銷書,並引起轟動,其原因何在呢?
在我看來,《貨幣戰爭》受到如此廣泛而熱烈的關注,其成功的關鍵,在於作者討論的問題觸動了當今中國讀者的神經。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快30年 了,而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就是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應該講,我們對外開放的重心是放在了貿易與投資之上,而在金融領域的開放則十分謹慎。實踐證明這樣做在 策略上是正確的。然而時至今日,既有主動的一面也有被動的一面,中國已經開始迎接金融全球化的浪潮。我們的金融服務業正在逐步開放,外國銀行的戰略投資者 在進入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到天文數字且還在飛速增長,國際國內出現資產泡沫和市場調整,人民幣升值壓力巨大,不知不覺中我們走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究 竟是積極參與創建亞洲單一貨幣,還是使人民幣成為獨立的國際貨幣。如果把金融自由化比作一條河,那麼我們一隻腳已經踏進去了。水究竟有多深我們不清楚,河 有多寬也不太清楚,過河途中會不會風平浪靜,水中的生物是否危險兇殘,這一切都是問題。恰恰是針對上述問題,《貨幣戰爭》給出了警示,因而給讀者帶來了巨 大的沖擊。
當然,要想成為暢銷書,僅僅靠討論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而是要用暢銷書的手法去寫作。這就需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有超出想像的情節,有 讓讀者著迷的人物。我之所以能一口氣讀完這本書,主要原因就在於在於宋鴻兵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他以「國際銀行家」為主角,以一個個歷史事件為依託,穿起 來一個邏輯框架,並輔之以很多歷史進程中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銀行家們挑選普林斯頓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出身的威爾遜擔任美國總統,並利用其對貨幣金融的無 知瞞天過海,通過於己有利、最終又讓威爾遜本人追悔莫及的《聯邦儲備體系法》,讀來妙趣橫生;猶太銀行家和希特勒密謀並資助後者上台,以期實現猶太國家的 建立,此等故事於我可謂聞所未聞。由於它們都很好地印證了許多政治經濟學命題,因而我在閱讀時很是興奮。
引起爭議是一本書吸引讀者眼球的另一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本著作,引起廣泛爭議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這么三個方面。首先是資料和 數據的真實性和充足性,其次是邏輯結構的嚴密性,最後是核心觀點或政策導向在不同讀者群心中激起的某種「對立」情緒。恰恰是在這三個問題上,《貨幣戰爭》 都很好地滿足了成為一本暢銷書的「引發爭議之條件」。
有關資料和數據問題,我實際上前面已經回答過了。對《貨幣戰爭》一書中涉及到的許多具體史實,爭議是比較大的,我現有的知識積累還不允許我對其 真偽做出判斷。對此,可能許多讀者和我有同感。不過話也要說回來,至少對相當一部分歷史哲學家而言,什麼是歷史「事實」或「證據」這一問題,始終苦惱著他 們。《歷史是什麼》一書的作者卡爾是如此,《歷史有意義嗎》的作者波普爾也是如此,《歷史的觀念》的作者柯林武德還是如此。盡管在懷疑「證據」這一點上後 兩者看法相近,但柯林武德不同意波普爾據此聲稱「歷史無意義」的論點,而是代之以「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的主張,也就是說歷史學家的基本工作,在於挖掘出 影響歷史進程之重大事件決策者在做出選擇時的真實想法。
一旦討論行為者的想法,我們便開始討論動機,而動機及其引發的一切行為後果,便構成了歷史敘事的邏輯。《貨幣戰爭》的基本邏輯結構是說:時至今 日兩百多年的人類近現代歷史是「國際銀行家」攫取財富並支配世界的歷史,我們經歷的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以及人類日常生活的演進,都可以依據嚴密的邏輯還原為 「國際銀行家」的「動機」。這樣一種邏輯框架的優點在於簡潔明了,缺點在於在追求簡潔的過程中可能會忽略掉一些重要的變數或環節。這里我僅舉政府與國際銀 行家之間的關系為例。自十八世紀以來,特別是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初,資本主義國家就總體而言,其根本特徵是經濟主導政治,是資本家或金融家操縱政治 家。但進入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特別是小羅斯福成為美國總統之後,國家的權力迅速擴大,政治家掌控國家權力的能力迅速提高,結果在包括立法、行政、司法在內 的廣義政府中,形成了具有獨立意識和特定利益的政治家集團。由於這種變化,政治家集團與商人集團的關系就不再是一種主僕關系,而是一種大致平等的博弈關 系,換句話說,政府不再是「國際銀行家」的玩偶了,而「國際銀行家」的個人利益只有同國家利益交合在一起時才能充分實現。我總的感覺是,《貨幣戰爭》一書 最大的邏輯弱點就在於它對政府的作用考慮的太少。
見仁見智可以說是《貨幣戰爭》成為暢銷書的一個關鍵因素。我們不妨把讀者做一個粗略的分類。第一類是對貨幣金融問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第二類為 政府官員,第三類由貨幣金融研究與教學者構成,最後一類乃貨幣金融機構的從業者。面對宋鴻兵先生講述的觸目驚心的故事,給出的振聾發聵的警告,提出的明確 大膽的應對政策,以及這本書長時間高踞暢銷書排行榜之首的情形,不同類型的讀者對《貨幣戰爭》的內心感受與言辭回應千差萬別,甚至贊頌與詆毀並存,都是再 自然不過的事情了。這倒讓我想起了一句話:對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毀譽參半往往意味著價值的存在。說這句話的人是幾年前去世的哈佛大學經濟系教授金德爾伯 格。他留下的那部厚重的學術著作《西歐金融史》,是很值得那些想進一步了解貨幣戰爭背景的讀者閱讀的。
問題五:世界金融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與黃金徹底脫鉤之後的美元開始了超量發行的歷史。宋鴻兵認為,1971年以來洪水般泛濫的美元,正在悄悄地剝奪全世界各國勞動者的錢財,並且加劇了世界范圍的貧富不均。這個問題怎麼看待?
答:宋鴻兵先生的這個判斷沒錯。凡是在機場免稅店買過商品的人大概都有這樣的印象,那裡出售的商品中電子產品是日本和韓國製造的,手錶主要是瑞 士的,香水和威士忌酒等主要產自法國,皮革製品和太陽鏡等則分別由法國、英國和義大利等國生產,除了一些品牌的香煙外,幾乎見不到美國商品。我也曾感到納 悶,在這樣一個競爭性的大市場上,「美國製造」怎麼會如此之少?仔細再一想,我就明白了,在這個市場上,美國提供的最有競爭力的產品是美元。所有的商品都 是由美元計價和結算的,人們不僅使用美鈔,而且信用卡上也都印有醒目的美國信用卡公司VISA或MASTER標志。這就應了好像是克魯格曼講過那句話,大 意是說二戰後到今天的全球經濟格局,大致可以被描述成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產美元能夠購買的商品,而美國生產美元。怎麼會這樣?這就要回答你剛才提的問 題。
在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前,美元按固定的比價與黃金掛鉤,同時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顯然,布雷頓森林體系意味著美元等同於黃金,持有 美元就等同於持有黃金。為了進行貿易,各國必須持有一定量的美元。而為了擁有美元,這些國家就必須保持對美國大量出口,換言之,美國只有通過貿易逆差或對 外援助的途徑才能夠為全球提供國際貿易所需的硬通貨。各國提供商品與服務,美國提供美元的基本交換格局,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這種為美國向全世界 攫取利益提供方便的機制,其可持續性是有疑問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學家特里芬寫過一部題為《黃金與美元危機》的書。正是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著 名的 「特里芬兩難抉擇」,其含義是靠美國貿易赤字為全球提供世界貨幣,很可能會遇到兩個局面: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不足而導致「美元荒」並最終殃及全球貿易與 經濟增長,或是因為美國貿易赤字過大而引起美元過剩並遲早危及美元與黃金比價。歷史實際進程吻合了特里芬的預言。由於歐洲各國紛紛用手中的過剩美元按固定 比價向美國兌換黃金,這使得美國黃金儲備大幅度減少,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脫離黃金自由浮動。
為了說明的方便,我在這里引入一個概念,叫鑄幣稅。在金屬貨幣時代,西歐各國金幣或銀幣的鑄造權掌握在國王手中。在鑄幣過程中,他們常常利用降 低金銀成色的辦法獲取額外好處。對鑄幣的接受者或使用者來說,鑄幣的標值和實際含金量之差,無異於向國王又交了一筆稅。這就是鑄幣稅的來歷。進入紙幣時 代,由於紙幣印刷成本大大低於金銀價值,鑄幣稅的獲利前景極度拓展。根據勞倫斯·懷特在1998年出版的《貨幣制度理論》中所說,美國小面值紙幣的印刷成 本為3 美分,新版20美元和100美元紙幣盡管採用了先進防偽技術,其印製成本也只有區區的6美分。在讓別國持有美元過程中鑄幣稅數量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用收取鑄幣稅的方法牟利也是有條件的,其中基本條件是別人願意持有你發行的貨幣,並且持有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從這個角度看,布雷頓森林體系 的坍塌其實就是一場美元信用危機。美元過多,人們不願意讓美元砸在自己手裡。當時對於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存廢爭議很大,像弗里德曼和蒙代爾這樣的貨幣問題專 家,據說都被請到美國國會出席聽證會。大家關心的實質問題,是現行體系壽終正寢後世界對美元的需求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增加意味著美國獲得的鑄幣稅增 多,反之反是。後來的歷史似乎表明,對美元的需求隨著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崩潰而增大。其中的原因,恐怕主要是在一個浮動匯率的世界中,各國為了保持本國幣值 的穩定而不得不儲備更多的美元。
隱蔽地、似乎又是在自願基礎上的讓別國持有美元,是美國以徵收鑄幣稅的方式佔有別國資源或財富的一個重要手段,而這無疑加劇了世界范圍內的貧富 不均。說到這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點。其一,美國的確在以往的和現行的國際貨幣體中獲取了巨大的利益,但如果換了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當擁有美國那樣的權勢 時,恐怕也會像美國那樣行事的。其二,古人講「人無釁焉,妖不妄作」。那些讓美國或歐洲憑借貨幣佔了很大便宜的國家或地區,其自身的貨幣金融體系的脆弱性 和不當政策是要負一定責任的,盡管有些弱點帶有命定的色彩,比如國小,再比如經濟落後。
後面還有 寫不下
摘自動感居知識網路~

D. 古代錢幣發行方式,新的王朝誕生後鑄造新錢,是用怎樣的方式流通到民眾手中的

新朝建立,會由官方回收熔鑄新錢發行,從「匯率」上來說理論上應該是利用銅錢的重量來操作的。
但在實際情況中前朝的錢確實是可以用的,比如說明朝時,宋錢就是可以用的(之所以不說元朝,因為元朝的法定貨幣是紙幣)。
這個銅錢,你不能把它當現在的紙幣來看,畢竟紙幣屬於信用貨幣,本身沒有價值,全靠官府的信用來支撐,一旦信用破產才會變成廢紙;銅錢就不一樣了,金屬貨幣是有價值的,即便改朝換代了,只要前朝的貨幣質量足夠好(也就是分量足,含銅量高)一樣堅挺,百姓一樣願意使用。http://..com/question/294379015.html?an=1&si=1

E. 私人鑄造貨幣會出現什麼問題

國家法律不允許私人鑄造錢幣,私人製造錢幣將會影響貨幣正常流通秩序,將會給經濟造成致命的傷害,也會引起通貨膨脹或經濟危機,私人製造錢幣將要承擔嚴重的法律制裁。

F. 為什麼鑄造貨幣超過市場需要的流通量就是變相搜刮民脂民膏

貨幣貶值了,老百姓手裡的錢不值錢了,工資還是那麼多,你買東西卻花更多少。

G. 自由鑄造是如何調節貨幣流通的

沒有自由鑄造的。

貨幣由央行控制流通。貨幣流通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過程中,不斷地離開起點,從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轉到另一個商品所有者手裡的運動。

它是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貨幣的獨立運動形式。貨幣流通與商品流通的關系,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即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貨幣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現形式。

職能

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貨幣在商品流通中充當交換媒介的職能。在貨幣出現之前,商品交換是物物直接交換,即商品-商品。貨幣出現後,商品交換就通過貨幣作為媒介來進行,即商品-貨幣-商品。在這里,貨幣在兩種商品交換關系中起著媒介物的作用,執行著流通手段的職能。

作為價值尺度,可以是觀念上的貨幣。作為流通手段,則必須是現實的貨幣,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貨幣。這是因為,貨幣在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每次都只是轉瞬即逝的事情,人們關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換媒介的作用,而並不關心它的實足價值是多少。

只要社會公認它能代表一定數量的貨幣,代表一定的價值就行。這就產生了不足值貨幣代替足值貨幣,以及紙幣代替鑄幣作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對地說,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銀的價值,即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

貨幣作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換中搜尋的困難,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經濟的內在矛盾。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使交換分成了買和賣兩個獨立的行為。二者在時間、空間上的脫節包含了危機的可能性。

H. 錢幣是怎麼流通的

幣中主幣(本位幣)與輔幣的區別是什麼?

關於人民幣主幣與輔幣的規定是什麼?

答:《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6條規定:「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

人民幣有主幣和輔幣之分。

主幣,又稱本位幣,是一國貨幣制度中的基本通貨,它是國家法定的計價、結算貨幣單位。主幣具有無限清償能力,主要用於大宗商品交易和勞務供應的需要。主幣在一國經濟生活中起主導作用。

輔幣,即輔助貨幣,是指本位幣單位以下的小額貨幣輔助大面額貨幣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或找零之用,它的特點是面額小,流通頻繁,磨損快,故多用銅、鎳及其合金等賤金屬鑄造,也有些輔幣是紙制的。輔幣一般是有限清償貨幣,即每次交付的輔幣數量有一定限制,超過限額,收方可以拒收。不少國家規定輔幣和主幣一樣具有無限清償的能力,我國採取了這種做法。

人民幣除了有主幣和輔幣之分外,還有一種為紀念幣。所謂紀念幣,是國家為紀念國內外重大事件、重要歷史人物或根據特殊需要,有選擇、有控制地發行的鑄幣。

相關鏈接:本位幣概述

本位幣,也稱主幣,是一個國家的基本通貨和法定的計價結算貨幣。所謂基本通貨,是指一個國家的計價標准單位。

在金屬貨幣制度下,本位幣可以自由鑄造。在紙幣制度下,本位幣由國家壟斷發行。本位幣具有無限法償力。

本位幣和輔幣
1、將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通貨)可以區分本位幣和輔幣。本位幣是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所鑄成的鑄幣,亦稱主幣。輔幣是主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供日常零星交易與找零之用。輔幣是本位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供小額周轉使用,通常用賤金屬鑄造。 各國貨幣制度一般規定輔幣限制鑄造。輔幣只具有有限法償力。

2、本位幣的面值與實際金屬價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貨幣,國家規定本位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允許本位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的國家,對於流通中磨損超過重量公差的本位幣,不準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機構兌換新幣,即超差兌換。

3、輔幣一般用賤金屬鑄造,其所包含的實際價值低於名義價值,但國家以法令形式規定在一定限額內。輔幣僅具有限法償性,但可以與主幣自由兌換。輔幣不能自由鑄造,只准國家鑄造,其鑄幣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當代紙幣條件下,輔幣與賤金屬鑄造的主幣經常標示國家名稱或者可以體現國家權威,但與歷史上金屬貨幣體系中將主幣與輔幣鑄造發行權分別授予不同部門比較,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

本位幣與貨幣制度的演進
歷史上至今曾經出現過的貨幣制度可以分為兩類,即金屬本位與紙幣本位。

(一)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指以黃金作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其主要形式有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1、金幣本位制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為貨幣金屬的一種典型的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有: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流通中的輔幣和價值符號(如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在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之間,根據兩國貨幣的黃金含量計算匯率,稱為金平價。

2、金塊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是指由中央銀行發行、以金塊為准備的紙幣流通的貨幣制度。它與金幣本位制的區別在於:其一,金塊本位制以紙幣或銀行券作為流通貨幣,不再鑄造、流通金幣,但規定紙幣或銀行券的含金量,紙幣或銀行券可以兌換為黃金;其二,規定政府集中黃金儲備,允許居民當持有本位幣的含金量達到一定數額後兌換金塊。

3、金匯兌本位制

金匯兌本位制是指以銀行券為流通貨幣,通過外匯間接兌換黃金的貨幣制度。金匯兌本位制與金塊本位制的相同處在於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國內流通銀行券,沒有鑄幣流通。但規定銀行券可以換取外匯,不能兌換黃金。本國中央銀行將黃金與外匯存於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的國家,允許以外匯間接兌換黃金,並規定本國貨幣與該國貨幣的法定比率,從而穩定本幣幣值。

4、布雷頓森林體制。

各國政府將本幣與美元掛鉤制定兌換比率,這樣使各國貨幣與黃金間接掛鉤。在這種國際貨幣制度安排中,美元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處在等價於黃金的關鍵地位。所以,這種制度又稱為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制度。

(二)銀本位制

銀本位制是指以白銀為本位貨幣的一種貨幣制度。在貨幣制度的演變過程中銀本位的歷史要早於金本位。銀本位制的運行原理類似於金本位制,主要不同點在於以白銀作為本位幣幣材。銀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其名義價值與實際含有的白銀價值一致。銀本位分為銀兩本位與銀幣本位。

(三)復本位制

復本位制指一國同時規定金和銀為本位幣。在復本位制下金與銀都如在金本位制或銀本位制下一樣,可以自由買賣,自由鑄造與熔化,自由輸出輸入。

復本位制從表面上看能夠使本位貨幣金屬有更充足的來源,使貨幣數量更好地滿足商品生產與交換不斷擴大的需要,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具有內在不穩定性的貨幣制度。

「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即金銀兩種金屬中市場價值高於官方確定比價的不斷被人們收藏時,金銀兩者中的「貴」金屬最終會退出流通,使復本位制無法實現。這一現象被稱為「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在於金銀復本位與貨幣作為一般等價物具有排他性、獨占性的矛盾。

(四)紙幣本位制

1、將紙幣本位又稱作信用本位制,概由於從國家法律而論,紙幣已經無須以金屬貨幣作為發行准備。

2、紙幣制度的主要特徵是在流通中執行貨幣職能的是紙幣和銀行存款。

3、紙幣給政府通過調節貨幣數量影響經濟活動創造了條件。

4、對紙幣制度自實行之日起就存在著不同的爭論。

主張恢復金本位的人認為只有使貨幣能兌換為金,才能從物質基礎上限制政府的草率行為,促使政府謹慎行事。贊同紙幣本位制的人則認為,在當今的經濟社會中,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對經濟的影響十分廣泛,政府通過改變貨幣供應量以實現預定的經濟目標,已經成為經濟政策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本位幣的意義與貨幣發行權
本位幣可以理解為基準貨幣,貨幣其實就是一種萬用商品,所以本位幣就是衡量一般貨幣或者說一切商品的一個基準。例如金本位,就是以黃金這一金屬作為基準來衡量商品的價值。我國現行的本位幣是「人民幣」,而在過去,幾乎所有文明的本位幣都是「金」和「銀」。

拿金銀作為本位幣的原因,最早可能是由於這兩種金屬稀有而且好看。按道理講金、銀說到底也就是比較稀有的金屬,最多加上可以算是財富的象徵,意義再高,也只是金屬。反過來說並不一定非要把它們作為本位幣,我們也可以用銅、鐵,包括現在的紙幣來作為本位幣。但是在經濟學方面,金、銀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

拿紙幣作為本位幣,這也無可厚非,但是紙幣最大的問題在於,它是可以濫發濫印的。貨幣的發行必須受到監管,濫發濫印會造成通貨膨脹,這原因在前面我們也已經提到過。金、銀作為本位幣,他有兩個其他任何物質都無法取代的優勢,那就是稀少以及為所有文明所接受。稀少決定了金、銀不容易濫發,而「為所有文明所接受」則確定了金、銀廣泛的流通性。所有的貨幣種類,無論英鎊、美圓、人民幣,只要與金銀掛鉤,就可以把匯率的比值穩定地確定下來。這也是過去很長時期內世界經濟學的大體框架。

那麼以其他物質形式作為本位幣有什麼不可以嗎?比如說我們國家現行的以人民幣作為本位幣的形式?理論上講沒有什麼不可以,但是實際存在問題。

對於金銀本位最大的抨擊來自於社會發展的需要。因為採用金銀本位的話,那就意味著國家發行貨幣的量,將與國庫內庫存的金銀存量掛鉤。可問題在於社會進入急速發展期,必然導致社會商品價值總量的急速提升,不發行足量的貨幣會導致通貨緊縮制約經濟。最好的解決辦法是國家購入相應數量的黃金白銀,然後按比值發行貨幣。但同時我們要知道金銀的總量是有限的,如果國家沒有購進相應數量的金銀就發行貨幣,那就相當於把貨幣貶值。貨幣貶值是國家不願意看到的。可還有個特例,如果國家要應付的不是經濟發展而是戰爭,那也就顧不了那麼多了。

金銀本位的地位也不像有的人想像中那麼牢固,因為金銀是可以摻假的。在過去那是夠殺頭的罪名,但如果犯法的是國王,那大家也就只能睜隻眼閉隻眼了。既購不得相應數量的金銀,又不貨幣貶值,國王們通常會採取的折中辦法,就是摻假以降低國庫內金銀的純度以增加總量。但這種手法只能在自己國家耍耍,國外可不吃那麼一套,所以實際在外匯市場,貨幣仍將貶值,這也是匯率會發生變化的原因。

拋棄金銀,以紙幣作為本位幣,必須找到金銀的替代品。現在世界標準的本位幣,大體可以認為是美圓,而美圓是與石油掛鉤的。所以貨幣或者本位幣無論以什麼樣的形式出現,都是換湯不換葯的。而以紙幣作為本位幣拋棄金銀,最大的問題在於紙幣可以濫發濫印,如果貨幣的發行得不到強有力的監管,所有人都逃不出通貨膨脹的魔咒。

金銀本位的時代,貨幣的發行由於要受到金銀總量的制約,所以控制起來還比較容易。可取消金銀本位之後,貨幣的發行成為了一個大難題,利益集團出於利益的考慮希望加大貨幣的發行量,並且他們可以以輕度通貨膨脹有利於經濟發展這一事實作為理由。當銀行業對外提供的貸款已經大大超出了自己的支付能力時,危機就埋下了。國家不可能希望經濟停滯,所以對銀行業能拉一把就絕對不會放,這就導致了國家不得不加大貨幣的發行量而造成通貨膨脹,為了控制通貨膨脹又不得不放出大量的國債吸引貨幣迴流,為了支付發放國債產生的利息又不得不再度加大貨幣的發行量,這一惡性循環。簡單地說,國家發放國債並不是缺錢花,而是為了控制通貨膨脹,而發放國債這一手法本身卻又在進一步加大通貨膨脹,國家每年發放國債的數量就可以看成是這個國家通貨膨脹程度的晴雨表。

我們可以把經濟發展看成是一缸滿滿的水,通貨膨脹造成的泡沫經濟會使水溢出,國家發行國債可以看成是拿了個臉盆在收集溢出的水。臉盆也在不斷換大,但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通貨膨脹的速度遠遠高於經濟發展的速度,那麼遲早會把臉盆也一起填滿,到那時,就是經濟崩潰的開端(甚至不需要人為製造通貨緊縮以最終奪取國家核心資產的行動)。

控制了一個國家的貨幣發行,就控制住了這個國家的命脈。所以關鍵的問題不在於本位幣的選擇,而在於國家自己控制住貨幣的發行權。

I. 開元通寶錢是什麼時間開始鑄造流通的

唐高祖李淵針對幣制管理狀況混亂的局面,一改歷代以「銖」「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後1000多年的銅錢楷模。唐代所鑄開元通寶錢的版別、樣式繁多,在唐初、中唐和晚唐各有不同。

此外,與「通寶」錢同行的還有乾封泉寶、乾元重寶、會昌開元、開通玄寶及「飛錢」等貨幣,它們曾在唐代經濟生活中起到過重要作用。

開元通寶是唐朝統治286年中的主要流通貨幣。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王朝後,迅速出台了鑄幣政策。621年,唐高祖廢除五銖錢,開始鑄造流通開元通寶錢,這就確立了朝廷鑄幣的法幣地位。

開元通寶所說的「開元」並不是唐代的開元年間。所謂「開元」,是表明大唐取代了隋代,開創新紀元的意思。而「通寶」則指通用寶貨。

從此以後,歷代的銅錢都稱為「通寶」、「元寶」。這說明貨幣的發展已到了更高級的階段。

開元通寶錢直徑8分,重兩銖,積10錢為一兩,1000錢重6.4斤。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因此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4個字寫得方圓兼備,頗能顯示初唐文化的兼收並蓄。

歐陽詢的書法譽滿天下,人們一旦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牘文字,就作為自己習字的範本。事實上,將我國的書法藝術與錢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開元通寶可謂開先河者。

開元通寶錢

J. 人民幣的鑄造、發行和流通程序是什麼

通貨的鑄造、發行與流通 1、將進入流通領域的貨幣(通貨)可以區分本位幣和輔幣。本位幣是按照國家規定的貨幣單位所鑄成的鑄幣,亦稱主幣。輔幣是主幣以下的小額通貨,供日常零星交易與找零之用 2、本位幣的面值與實際金屬價值是一致的,是足值貨幣,國家規定本位幣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允許本位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的國家,對於流通中磨損超過重量公差的本位幣,不準投入流通使用,但可以向政府指定的機構兌換新幣,即超差兌換。 3、輔幣一般用賤金屬鑄造,其所包含的實際價值低於名義價值,但國家以法令形式規定在一定限額內。輔幣僅具有限法償性,但可以與主幣自由兌換。輔幣不能自由鑄造,只准國家鑄造,其鑄幣收入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在當代紙幣條件下,輔幣與賤金屬鑄造的主幣經常標示國家名稱或者可以體現國家權威,但與歷史上金屬貨幣體系中將主幣與輔幣鑄造發行權分別授予不同部門比較,更多的是具有象徵意義。 4、銀行券和紙幣是貴金屬儲量以及相應的金銀貨幣不能滿足商品經濟發展擴大的需要而出現的產物。銀行券是由銀行發行、以商業信用為基礎的信用貨幣。早期銀行券流通的前提和背景是持券人可隨時向發行銀行兌換金屬貨幣。經歷1929— 1933年世界范圍的經濟危機之後,西方各國中央銀行發行的銀行券停止兌現,其流通已不再依靠銀行信用,而是依靠國家政權的強制力量,從而使銀行券轉化為紙幣。

閱讀全文

與鑄造的錢怎麼流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捷達高配儀表功能怎麼切換 瀏覽:358
煮麵條的設備多少錢 瀏覽:239
數學器材室裡面有哪些器材 瀏覽:236
儀器驅蛇的方法有哪些 瀏覽:566
東莞市電動工具維修點 瀏覽:468
內徑15外徑34軸承是什麼型號 瀏覽:976
公司買2000的儀器怎麼做賬 瀏覽:602
汽車儀表盤飛進蒼蠅怎麼處理 瀏覽:972
焊縫超聲波檢測怎麼樣是合格 瀏覽:884
測量雨量的器材叫什麼 瀏覽:620
畢節五金機電市場出租 瀏覽:236
電廠真空查漏儀器有哪些 瀏覽:445
專業維修電動工具直流焊機怎麼樣 瀏覽:122
機械一個模具多少錢 瀏覽:224
浪琴電子表和機械表有什麼區別 瀏覽:116
開個純凈水設備需要多少錢 瀏覽:939
臉部按摩儀器怎麼使用 瀏覽:85
電動工具不合格 瀏覽:688
空調壓縮機製冷不夠怎麼辦 瀏覽:616
淮安私人機械設備哪裡買 瀏覽: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