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銖錢的歷史意義
五銖錢的誕生,在中國錢幣發展史上是一次重大改革,它對中國錢幣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其一,它為中國古代錢幣開創了新的錢幣體制和新的階段,對於從西漢到清末2000多年形成的中國錢幣具有深遠的影響。元狩五銖錢繼承了秦半兩錢的形制,確立圓形方孔,有內外郭,並發展成為輕重大小適中的銅質錢幣。自漢武帝元狩五年到唐武德四年,通行739年,形成了中國錢幣史上一個五銖錢體制時期。
其二,五銖錢屬於「銖兩貨幣」類型,以重量為錢名,它的標准重量為4克,錢徑2.5厘米,厚0.12厘米。
其三,肯定了封建王朝的集中鑄幣權。只有在統一國家的條件下,才能實行集中統一鑄造貨幣;自由鑄造則很不利於國家統一和幣值穩定。在此後兩千年封建統治中,鑄幣權就構成鞏固王室權力的一個組成部分。
❷ 秦半兩和漢五銖錢錢的不同之處
A秦統一六國之前,各國錢幣的形狀不一,如鏟幣、刀幣、環錢等,且只能在各自統轄的范圍內流通;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確定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廢止了戰國後期六國舊錢,在戰國秦半兩錢的基礎上加以改進,圓形方孔的秦半兩錢在全國通行,結束了我國古代貨幣形狀各異、重量懸殊的雜亂狀態。
方孔圓錢最早出現於戰國,但製造簡單,有孔便於穿掛。在戰國的方孔圓錢中,屬於燕的有明四、明化、一化三種,製作粗率,有的面文不齊;屬於齊的僅存一字或化字;屬於東周、三晉地區的有共、垣、濟陰、離石、東周等字,屬於秦的是半兩錢,一般每枚重3~10克不等,甚至更重的。秦統一後,以黃金為上幣,方孔圓形的半兩錢為下幣,從此方孔圓錢在中國保留了兩千多年。這種形制反映了古代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同時便於攜帶穿掛。半兩錢沿用於秦漢,其特徵是:先秦半兩,文字微帶隱起,筆劃有方折、圓折,重4克左右;秦半兩,重8克(秦制半兩=8克),這種重8克的半兩錢極大多數鑄於秦始皇時代;漢半兩,漢初由於私鑄之風甚盛,半兩錢越鑄越小,有的小到直徑不到」一厘米,重不到一克,一捱即碎。漢文帝時半兩錢重4銑(漢制1斤=16兩,1兩=24銖,半兩=12銖),又稱4銖錢,有的帶有地名,如臨苗四朱,宜陽四朱、東阿四朱、容邑四朱、下蔡四半等。其特點是字面平整,不帶隱起,筆劃方折,是西漢第一種貨幣。其版別有五種:常見類,錢身上無特殊標記,兩字的中豎和上橫不連,稱有頸半兩;有郭類,較多的有外郭,內外郭都有的較少,傳形類,半兩字形左右倒置;標識類,錢面背有各種劃痕、星或凸起,佩錢類,穿孔呈菱形,為隨佩掛之錢。存世半兩錢一般偽錢極少。因錯范戲制出現少數「半半」、「兩兩」錢。後人或有偽鑄,應注意鑒別。
謝謝
❸ 秦朝半兩錢和西漢五銖錢形制的共同點
共同點:
1、都是全國統一型基礎貨幣,都是由銅鑄造的
2、都是由兩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為發展經濟而頒布的
3、都是圓形的,中間方孔
4、鑄造貨幣時都規定了一定重量
❹ 古代流通極廣的秦兩半、五銖錢、開元通寶等貨幣有什麼作用
「秦兩半」銅幣的意義在於為後世的貨幣樹立榜樣。兩千年後的清朝銅幣的形狀仍然是一個圓形的方形洞。春秋戰國前的春秋時期,全國流通的「秦兩半」銅幣,國家的狀況和硬幣的發行都是無序的,都是由國家或地區發行的。
「開元通寶」的歷史意義不僅是對傳統貨幣制度的改革,也是對中國古代二十四制計算方法的總結,十進制計算方法進入公眾視野,為未來銀元貨幣化提供了理論依據。自唐玄宗以「開元」為年度數字以來,許多人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其實不是,因為年號直到宋朝才開始。盡管以年號鑄造銅幣在宋朝之前偶有出現,但未形成制度,直到宋太宗時,才作為一種制度保留下來,北宋開始,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
❺ 秦朝和哈,漢武帝鑄造兩種貨幣的目的各是什麼
統一貨幣是為了穩固自己的統治,秦朝是為了消除六國遺族的影響力,而漢朝同樣是為了消除秦朝的影響力
❻ 漢代為什麼鑄造五銖錢急啊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五銖錢五銖錢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行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價值與法定重量相一致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盜鑄盛行,因此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令。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 「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輕重適中,合乎古代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與價格水平對貨幣單位的要求,因而在漢武帝以後的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均有過鑄造,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長最為成功的長壽錢。
❼ 秦朝統一使用什麼銅錢,漢武帝時統一鑄造什麼錢
秦漢「半兩錢」 秦統一六國後,政治統一要求經濟統一作基礎,秦始皇順應歷史發展趨勢,在統一文字,度量衡同時,也統一了貨幣。規定以「黃金」為上幣,以鎰(20兩)為單位,以圓形方孔銅錢為下幣,以半兩為單位。錢文「半兩」與實重相符,這種方孔圓錢從此成為中國貨幣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為何取這種形制呢?主要是環形便於攜帶,而方孔穿繩索銅錢不易旋轉,可防磨損。也有人認為這種形製表達了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秦朝方孔圓錢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貨幣。
漢武帝首創「五銖錢」。 漢武帝即位後,「外事四夷,內興功利」急需開辟財源。同時郡國自由鑄錢,造成幣制混亂,物價上漲,威脅中央財政。於是漢武帝公元前118年下令廢除漢初郡國制幣權,改由中央統一鑄幣。設「上林三官」即鍾官(掌鑄錢)、辨銅(掌原料)、均輸(掌制范),組成中央鑄幣機構負責鑄造五銖錢,也稱上林錢和三官錢。五銖錢質量高,改變了貨幣混亂現象,有利於中央集權和經濟發展。從漢武帝起歷西漢,新莽,東漢,魏、晉、南北朝到隋唐共七百多年。五銖長期為歷朝法定貨幣。因五鐵錢輕重合宜,中國以「五銖」為主要形制的方孔圓錢還影響日本、安南、朝鮮等國。而泰國現在的貨幣單位仍稱「銖」與此不無關系
❽ 漢武帝鑄造五銖錢的特點
鑒於幣制混亂和鑄幣失控後引起的吳楚叛亂等嚴重後果,漢武帝在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未能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僅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文「五銖」從此啟用。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了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三官五銖就是這個時候鑄造的。該錢製作精美,邊郭工整,重量准確,錢文秀麗,為錢中楷模。三官指鍾官、辨銅、均輸(技巧),統指政府鑄錢的機構。中央為推廣均輸法,新設水衙都尉一官,在長安上林苑辦公。上林苑是政府鑄錢的機構,是漢初在原秦代舊苑的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皇家園林,規模宏大,有離宮70所,周圍面積達300餘里,包括現今的西安、周至和戶縣。
上林三官五銖錢的特點
一、錢文嚴謹規矩,「五銖」二字修長秀麗,風格較為一致,「五」字交筆緩曲,上下與兩橫筆交接處略向內 收。「銖」字「金」頭有三角形、箭鏃形兩種,四點方形較短。「朱」字頭方折,下垂筆基本為圓折,頭和尾與「金」字旁平齊,筆畫粗細一致。
二、錢型整齊,直徑25-25.5毫米,穿直徑約0.97厘米,郭厚0.15-0.2厘米,寬0.1-0.14厘米,比郡國五銖的郭略寬,且深峻平整,連接錢肉的一面垂直。背有內外郭,個別內郭四角微凸。
三、重量以3.5-4克者為多,少數的超過4克。
四、鑄工精細,面背比較平整,內外郭寬窄均勻,規矩整齊。
五、記號有穿上橫和下半星兩種。
六、三官五銖幣材的顏色為紅色,含銅量在70%以上,含鉛量約20%,比郡國五銖略低,但配比合理,物理性能好。上林三官五銖錢的鑄造工藝先進,多為銅范或製作極精細的泥范所造。三官錢形制及「朱」字頭方折的特點,系由三銖錢繼承而來,進而成為此後西漢時期五銖錢基本特徵。
❾ 「五銖錢」指什麼有什麼來歷
五銖錢是中國古銅幣的名稱,錢幣上有"五銖"二篆字,因此而得名。
漢武帝在他的統治期間,先後進行了六次幣制改革,才使漢初以來一直沒有解決的貨幣問題得到了比較徹底的解決。
漢武帝最早實行的是三銖錢,重如其文,這是恢復銅鑄幣名義與重量相同的一個措施,但是由於三銖錢與四錢重的半兩錢等價使用,於是又導致私鑄盛行非常混亂,到了建元五年春,"廢三銖錢,行用半兩錢",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又從新鑄造三銖錢並鑄造皮幣和白金(銀)幣,還頒布了盜鑄金錢者死罪的規定。
漢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開始又進行了第四次幣制改革,這次改革是"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五銖錢的形制都有一定的規定,錢幣"五銖"從此開始正式啟用,五銖錢重量適中,所以在西漢、東漢、蜀、魏、晉、南齊、梁、陳、北魏、隋都鑄造過,歷時長達739年,是我國歷史上鑄行數量最多、時間最久的長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