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編鍾的每個鍾是是怎麼敲出兩個音的
堪稱「國之瑰寶」的,要數龐大的樂器組合——編鍾。編鍾共有六十五枚,全部為青銅鑄造,製作精美。鍾架呈曲尺形,銅木結構。鍾列在鍾架上分上、中、下三層。上層鍾十九枚,中、下層鍾是編鍾的主體部份,分為三組,這三組鍾形制各異。一套稱為「琥鍾」,由十一枚長乳甬鍾組成;第二套稱為「贏司(音sì)鍾」,由十二枚短乳甬鍾組成;第三套稱為「揭鍾」,由二十三枚長乳甬鍾組成。每件鍾體上都鐫刻有錯金篆體銘文,正面的鉦間部位均刻「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琴它體的銘文,基本是關於五聲音階名與八個變化音名;敲擊每一隻鍾的正、側都可以奏出升、降兩個音。曾國其他五均調高銘文,曾國與晉、楚等國律名的對應文字等等。這些銘文是研究我國古代樂律極其寶貴的材料。
曾侯乙編鍾的總音域達到五個八度,略次於現代的鋼琴。中聲部約佔三個八度,由於有音列結構大致相同的編鍾,形成了三個重疊的聲部,幾乎能奏出完整的十二個半音,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作品。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鍾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鍾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
『貳』 曾侯乙「編鍾」是怎樣的
曾侯乙是戰國時期(前475—前221)曾國(今天中國中部的湖北省隨縣、棗陽一帶)的一個諸侯,姓乙,因此被後世稱為曾侯乙,死於楚惠王五十六年。曾侯乙能被後世曉知並引起考古學者不斷考證其身份的原因是隨著1978年曾侯乙墓的被發現,以及在墓中沉埋了兩千四百餘年的大型國寶編鍾的面世,震驚了世人,傾倒了世界。
因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因此也將這些編鍾叫做曾侯乙編鍾。曾侯乙墓的編鍾、編磬及其它樂器,是迄今為止所能見到的最龐大的鍾鼓之樂的樂隊配製。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之多,製作之精美,稀世之珍貴,保存之完好」,是湖北省內歷年來發掘的戰國墓僅有的一座,不僅規模大,而且保存完整。在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銅禮器、樂器、兵器、金器、玉器、車馬器、漆木竹器以及竹簡文物多達一萬五千四百零四件,更有許多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其中有八件定為國寶。
曾侯乙墓共分四室,與樂隊有關的是中間最大一室和東邊次大一室;中間一室摹擬「殿庭」,東邊一室則是「寢宮」。「寢宮」放墓主棺槨(guǒ)一具及殉葬女子棺木八具,並有為其他樂器調音用的「均」(今人也稱「均鍾」)一件,十弦彈奏樂器一件,二十五弦瑟五件,竽二件,加上一件懸鼓。這些顯然是在「寢宮」演奏《房中樂》用的輕型樂隊,是所謂「竽瑟之樂」,由竽和瑟為主組合成的比較清雅的音響。
曾候乙編鍾「殿庭」陳設模仿現實中的宴饗場面。南側靠邊是一些禮器、飲食器,其前是一排三層編鍾(曾侯乙編鍾)。鍾架東頭安置一大型「建鼓」,面徑90厘米。鼓架座上垂直豎一根長桿,鼓框從中間對穿過桿,使鼓面朝人(這樣安置的鼓叫「建鼓」,一般比較大)。鍾架西端拐向北形成直角,依然是三層編鍾,占滿西側三層。「殿庭」的北側是一排雙層共三十二枚編磬。建鼓、編鍾和編磬架組成一長方形的三條邊(其中一條長邊)。「殿庭」內另有二支竽,三支簫(十三管異徑排簫),二支篪(chí)閉管,橫吹,吹孔開口向上,但五個指孔開口不向上而向前棗相對於演奏者。這樣開孔演奏,說明這種樂器與塤的關系更為密切),七張二十五弦瑟,有柄小鼓一件。
這些樂器在實際演奏時應排列於「殿庭」東側,組成一個四邊俱全的長方形樂隊,這就是西周禮樂制度規定只有天子能用的「宮懸」。從隊伍的排列來看,分開了高低音並突出了當中主奏旋律。
曾侯乙編鍾的鍾體為銅木結構,由兩列三層漆繪木質橫梁聯結成曲尺形,橫梁兩端裝飾有浮雕及透雕龍紋或花瓣形紋飾的青銅套。中下層橫梁各有三個佩劍銅人分別用頭、手頂托,並通過橫梁的方孔以及子母榫牢固銜接,在中部,還各有一銅托承托橫梁以加固。佩劍銅人身著長袍,腰部束帶,面容肅穆,立於銅質雕花圓形跗座上,是青銅人像中難得的佳作,也加強了整套編鍾的隆重地位的效果。
曾侯乙編鍾(戰國),鍾架長7.48米,寬3.35米,高2.73米,全套鍾架由二百四十五個構件組成,可以拆卸,設計精巧,結構穩定。整套編鍾共六十五枚,由青銅鑄造。每件鍾體上都鐫刻有金篆體銘文,正面均刻有「曾侯乙乍時」(曾侯乙作)。「編鍾的銘文則記載楚王熊章為曾侯乙鑄宗彝一事。標音明文標示了鍾的懸技位置或敲擊部位及其所發音的名稱,它們構成了十二半音稱謂體系。樂律理論記述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的律名對應關系。鍾銘所見律名二十八個、階名六十六個,絕大多數都是前所未知的新材料。這套編鍾的銘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國古代樂律理論專著。全套編鍾音域寬廣,音列充實,音色優美。每件鍾均有呈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擊發而互不幹擾。亦可同時擊發構成悅耳的和聲,證實了中國古編鍾每鍾雙音的規律。全套編鍾具有深沉渾厚的低音、圓潤淳樸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其音域自C2至D7,中心音域內具十二半音,可以旋宮轉調,演奏七聲音階的多種樂曲。鍾及鍾架銅構件是銅、錫、鉛合金,合金比例因用途而異。用揮鑄、分鑄、錫焊、銅焊、鑄鑲、錯金、磨礪製作而成,工藝精湛。編鍾的裝配、布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顯得十分合理。全套鍾的裝飾,有人、獸、龍、花和幾何形紋,採用了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技法,以赤、黑、黃色與青銅本色相映襯,顯得莊重肅穆,精美壯觀。有六個丁字形彩繪木極和兩根彩繪撞鍾木棒與鍾同出。」
曾侯乙編鍾的總音域有五個八度,僅次於現代的鋼琴。可以奏出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音樂。現代學者推斷這套編鍾不但可以演奏旋律,還可以演奏和聲。
根據現代學者的研究、推想,這套編鍾演奏時應由三位樂工,執丁字形木槌,分別敲擊中層三組編鍾奏出樂曲的主旋律,另有兩名樂工,執大木棒撞擊下層的低音甬鍾,作為和聲。
曾侯乙編鍾的出現,讓人不由得對兩千年前中國古代音律發達的程度充滿了遐想,這么精美的樂器,這么恢宏的樂隊,在世界文化史上極為罕見,它同時也代表了我國古代青銅業的成就。曾侯乙編鍾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跡之一。
『叄』 為什麼曾侯乙編鍾能發出兩個音
一鍾雙音 先秦古人將編鍾鑄成扁形鍾,是特別有靈性的創造。它形如杏仁狀柱體,扁如「盒瓦」,正是這種「盒瓦」形結構巧妙地產生雙音。鍾體兩側有棱,稱「銑」,兩棱之間的鍾口向上拱起,鍾口邊稍上有兩個敲擊點,中心為「正鼓」,偏右約三分之二處為「側鼓」,分別刻有樂名,見圖3-3。編鍾奇妙的雙音特性,其根本原因就是敲擊正或側鼓點時觸發的振動包含著不同的固有頻率,即不同的振動模態,因此賦予編鍾特有的雙音特性。編鍾的振動模態,即振型與魚洗很相像,粗略地說,只是將圓柱體壓扁呈橢圓柱體而已,因此乍看起來,編鍾的振型似乎與圓鍾大同小異。其實不然,扁形鍾不再具有圓鍾那樣的極高對稱,而是出現了兩個對稱面。若將編鍾鍾體簡化為橢圓柱面,其對稱面是橢圓柱面的長軸面和短軸面,如圖3-4所示。正、側鼓音的振型對上述對稱面的對稱行為不同,其中正鼓音振動對長軸對稱面對稱,而側鼓音振動對短軸對稱面反對稱。它們是兩組各自獨立的振動模態,其理論模擬的低階振型如圖3-5。精妙之處在於,盡管兩組基音的振型模數相同,均為m=2,n=0,但各波節、波腹位置恰好相互對易!對於杏仁狀鍾口,兩組基音的振型如圖3-6所示,正鼓音振型的波節通過側鼓點;側鼓音振型的波節通過正鼓點。敲擊正鼓點時,由於正鼓點恰為側鼓音的波節,因此不能對側鼓音作功,只有正鼓音吸收能量,只激發出正鼓音(亦稱A Tone);反之,敲擊側鼓點時,由於側鼓點恰為正鼓音的波節,所以僅側鼓音吸收能量,正鼓音卻不能,因而只能激發側鼓音(亦稱B Tone)。簡言之,由圓至扁的這一變化,使正、側鼓音清晰分開,尤其是低階振型互不幹擾,因此導致一鍾雙音,真是妙不可言!(三)中音十二個半音俱全 編鍾令人稱奇的另一樂音特性是中音十二個半音俱全,而且調音準確,大多雙音的頻率差竟然滿足要麼是大三度,要麼是小三度的關系。學過樂理的人都知道,通常樂音以八度為一個音組,例如中音C(1)到高音C1()為一個音組,而相差八度的兩個樂音,高音頻率是低音頻率的2倍。 任意兩個樂音之間的頻率差稱為音程。八度音程可按等比關系劃分為12份,得到12個半音,這就是著名的十二平均律。現代鋼琴中音八度中的白、黑12鍵就是對應等比數列的12個半音,因而兩個相鄰鍵的頻率比為fn+1/fn =≈1.059, 稱此兩音相差一個半音。每個半音又可分為100音分,因此八度音程共包含1200音分。所謂兩個樂音間差大三度,即指彼此間差4個半音或400音分,所謂小三度則指300音分的音程。大家都知道音程差三度的為和諧音,這就是說,編鍾的正鼓音與側鼓音恰為和諧音,可見古人不僅能鑄鍾,還掌握相當准確的調音技術。世人往往以為十二平均律來自西方,其實明代朱載堉(1536-1611)發明十二平均律是有文字記載的,比西方(由德國人威克邁斯特Werckmeister,1645-1706)提出十二平均律還早近百年。現在筆者忍不住要說,曾侯乙編鍾早在2400年前就把十二律鑄造和演奏出來了!中國古代的樂律學源遠流長,實有兩千多年的傳承歷史,尤以曾侯乙編鍾的十二律為著稱,卻被湮沒於歷史長河之中,如今雖得以重見天日,兩千年前對樂律如此深入的把握,對調音如此精準的技術,仍令現代人不可思議。
『肆』 曾侯乙編鍾如何演奏
每一個編鍾都能發出兩個樂音,這兩個音恰好是三度的關系。曾侯乙墓編鍾的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而且十二個半音齊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 編鍾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鍾的鍾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鍾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鍾有重要的影響。
『伍』 曾候乙編鍾的音色特點是什麼
曾侯乙編鍾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成功發掘。出土後的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曾侯乙編鍾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
簡單說,曾侯乙編鍾是按十二平均律設計的,這是其最大特點。
『陸』 曾侯乙編鍾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主要特點:設計結構精巧,音樂性能良好,演奏效果獨特。
曾侯乙編鍾為戰國早期文物,出土後的編鍾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鍾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曾侯乙編鍾數量巨大,完整無缺。按大小和音高為序編成8組懸掛在3層鍾架上。
上層3組19件為鈕鍾,形體較小,有方形鈕,有篆體銘文,但文呈圓柱形,枚為柱狀字較少,只標注音名。中下兩層5組共45件為甬鍾,有長柄,鍾體遍飾浮雕式蟠虺紋,細密精緻,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鎛鍾共65枚。鍾上有錯金銘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關於音樂方面的。
在鼓中部和左面標出不同音高如宮、羽、宮曾等22個名稱,另一面鑄有律名、調式和高音名稱以及曾國與楚、周、齊、晉的律名和音階名稱的對應關系。
另有一件鎛鍾,位於下層甬鍾中間,形體碩大,鈕呈雙龍蛇形,龍體捲曲,回首後顧,蛇位於龍首之上,盤繞相對,動勢躍然浮現。
重要價值:戰國曾侯乙編鍾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是中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鍾,代表了中國先秦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6)鑄造曾侯乙編鍾是怎麼調音的擴展閱讀:
曾侯乙編鍾高273厘米、寬335厘米,架長748厘米,最大者通高153.4厘米,重203.6千克,最小者通高20.4厘米,重2.4千克。鍾體總重2567公斤,加上鍾架(含掛鉤)銅質部分,合計4421.48千克。
曾侯乙編鍾的鍾架高大,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托,構成上、中、下三層。鍾架及掛鉤(含可以拆裝的構件)達246個。
『柒』 曾侯乙編鍾為什麼會一鍾兩音
在古代,世界各地都有鍾,但它們都沒有成為樂器,這是因為,這些鍾的截面是正圓形的,聲音持續時間太長.唯獨中國的編鍾,它的截面象兩片瓦合在一起,因為鍾體扁圓,邊角有棱,聲音的衰減較快,所以能編列成組,作為旋律樂器使用.
在湖北省隨州市出土的曾侯乙墓編鍾共有65件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套編鍾.曾侯乙墓編鍾鑄造於兩千五百年前的戰國時代,它氣勢恢宏,總重量達到兩千五百多公斤,加上橫梁、立柱等構件,用銅量達五噸之多,這在世界樂器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更神奇的是,每一個編鍾都能發出兩個樂音,這兩個音恰好是三度的關系。
曾侯乙墓編鍾的音域寬達五個半八度,而且十二個半音齊備,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的樂器。
編鍾的發聲原理大體是,編鍾的鍾體小,音調就高,音量也小;鍾體大,音調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鍾有重要的影響。
即使在今天,鑄鍾仍不是一件易事。有的編鍾形體很大,高度超過一米五,製造時需要用136塊陶制的模子組合成一個鑄模,灌注攝氏近1000度的銅水才能得到。從出土得編鍾來看,它們不僅音調准確,而且紋飾極為精細,這說明商周時期對青銅模具的製造技術運用的極為熟練。
編鍾在鑄造時,除了考慮鍾的美觀,還要注意它的聲學特點。這鍾被稱為枚的突出,就不僅僅是一種裝飾,它還能加快聲音的衰減。
青銅是一種合金,主要成分是銅,又加進了少量的錫和鉛,各種金屬成分的微妙的比例變化,對鍾的聲學性能、機械性能有重大的影響。 青銅中錫含量的增加,能提高青銅的硬度。但含量過多,青銅就會變脆,不耐敲擊。銅中加鉛,可降低熔點,增加青銅熔鑄時的流動性,還可以減弱因加錫導致的脆性,使所鑄的鍾耐擊經用。但是,含鉛量過高,鍾的音色又會干澀無韻。而曾侯乙編鍾里,銅、錫、前的含量達到了最合理的比例,可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對合金成分與樂鍾性能的關系有精確的認識,正因為如此,鑄出的鍾才音色優美,經久耐用。
曾侯乙編鍾在一個鍾上能敲出兩個准確的音樂,這一現象一度使人感到驚奇和困惑。經聲學檢測發現編鍾能發雙音的機制在於它的合瓦形狀。當敲擊鍾的正面時,側面的振幅為零,敲擊側面時,正面的振幅為零。這樣雙音共存一體,又不會互相干擾。
也許是過於復雜的緣故,漢代以後編鍾的製造技藝就失傳了。今天,人們藉助現代科學的手段,才得以了解編鍾的奧秘,領略古人智慧的光輝。
『捌』 曾侯乙編鍾的構成和演奏方式
到隨州賓館里的博物館里去問撒,那裡專搞編鍾演奏的!
『玖』 曾侯乙編鍾的構成及其演奏方式是什麼物理指導的.
人們按鍾的大小、音律、音高把鍾編成組,製成編鍾,演奏悠揚悅耳的樂曲。曾侯乙編鍾共 65 枚,其中1 枚是戰國時楚惠王贈送的鎛。編鍾分八組,共分三層懸掛在銅、木做成的鍾架上。包括鈕鍾十九件,甬鍾四十五件及一件鎛鍾,共六十五件,總重量達2.5噸。鍾架全長10.79米,高2.73米,由六個佩劍的青銅武士和幾根圓柱承托著。六十五枚編鍾的總重量達3500千克,它的重量、體積在編鍾中是罕見的。鍾上大多刻有銘文,上層十九枚鍾的銘文較少,只標示著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鍾上不權標著音名,還有較長的樂律銘文,詳細地記載著該鍾的律名、階名和變化音名等。這些銘文,便於人們敲擊演奏。
曾侯乙編鍾音域寬廣,有五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只少一個八度。鍾的音色優美,音質純正,基調與現代的C大調相同。考古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合作探索,用此鍾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無不驚嘆。曾侯乙編鍾是我國古代音樂史上的一個光輝成就,為今天古音律和編鍾製造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最後其演奏方式是敲擊,你不能認為這是廢話,只要學過音樂的就知道敲擊也可演奏曲子的,只是要分清敲擊對象的調等特點,這方面就要做一個測調的工作了,這方面有專業工作 人員就行了,你只要按著曲調來敲就行了,反正各種樂器的演奏樂理相同。
不懂的話樓主可補充問題,謝謝!
『拾』 曾侯乙編鍾是我國什麼時期的樂器,它的音序是按照什麼排列的
曾侯乙編鍾 [zēng hòu yǐ biān zhōng]
曾侯乙編鍾的甬鍾正面、鉦部有「曾侯乙乍持用終」錯金銘文,表明鍾的製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鎛鍾上的31字銘文記載了楚惠王得知曾侯乙去世的消息之後,於在位第56年(前433年)特製鎛鍾用作祭祀。這為編鍾鑄造和該墓下葬年代提供了可考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