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什麼叫陶范鑄造

什麼叫陶范鑄造

發布時間:2022-04-07 12:06:06

A. 陶范法的特性

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銅器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跡,這是陶范法的特點。范線:由於「外范」是分成多塊的,在「合范」時各范塊之間都會有一道小縫,澆鑄時這道小縫會在銅器表面上留有鑄痕,一般器物鑄造後要經過打磨,但在花紋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線。墊片:在「合范」時為了調整內、外范的位置,要在內、外范之間墊上銅墊片。鑄造後這些銅墊片會留在青銅器的器壁上。由於墊片擺放時要避開有紋飾和銘文的部位,故墊片多見於青銅器的底部和下腹部。氣泡:澆注時,會出現氣眼(即銅液未流到之處)。由於古代青銅熔液是採用木炭脫氧,並因當時工藝水平所限,鑄品中會出現大量氣泡和熔渣雜物。現代鑄造是採用磷銅脫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鑄品密度好,可仿范線,但仿不好墊片。鑄疣:澆注孔和通氣孔殘存的銅液,冷卻後就形成了鑄疣。另外,有些封閉的部分,如足、耳的內范上常有角椎狀的突起,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澆鑄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澆鑄後,泥芯會封閉在鑄件的內部。總之,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因工藝的原因,一定會有以下幾種痕跡:器壁薄厚不勻,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鑄痕,范與范合攏處的花紋部位有錯位現象,耳、足、鑒內殘存有紅或灰色的范土,很結實,用指甲摳不掉;腹、底部位會有排列較有規律的墊片。憑借銅器上留存的工藝痕跡,使可鑒定某件銅器是用何種工藝制模鑄造的。當我們見到一件用失蠟法鑄造的商代器形,便知是偽品。因為商代尚無失蠟法。如見到許多件器形、紋飾、銘文完全相同的青銅器,也易知這是用失蠟法鑄造的。因為范模只能使用一次,只能鑄迷一件青銅器,所以器形、紋飾、銘文完全相同的器物並不多見。

B. 青銅器的鑄造工藝

在中國的鑄造史上,最早出現的就是土陶范鑄造。由兩塊土陶范對扣起來,澆鑄出實心的、造型比較簡單的小型工具,發展到由多塊外范加一塊芯范的鑄造技術,就鑄造出了有空腔的容器,空腔容器的鑄造成功,是在鑄造技術上完成了一次關鍵性的飛躍。從簡單的小工具到大型容器,經歷了400年左右的時間。我們還是以圓鼎為例,看一下它的鑄造工藝變化。

初期的三足圓鼎為什麼要鑄成錐形足呢?這是因為在脫范時,只有將三足製成尖錐形,才能脫下三塊外范的緣故。這一時期鼎的外底都留有「Y」形的范線,三條線之間的夾角均為120°。後來工匠們發明了增加一塊底外范,再加三塊腹外范的方法之後,就由錐形足變成了柱形足。柱形足可以加高,鼎的造型就更加雄偉和美觀了。大多數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圓鼎,就是這一技術的產物。特點就是在鼎底的外側有「」的范線。

另一種進步就是由渾鑄發展到分鑄,所謂渾鑄,就是整器一次澆鑄而成,對技術操作要求很高,制范、脫范比較困難,費時費力還效率低,適用於鑄造結構較簡單的器物。而分鑄是將所鑄之器的某一部分先鑄出來,然後再將先鑄出的部件固定在外范的某一部位,二次澆鑄,將其鑄為一體。或是兩件以上部分,分別單鑄後,再用鉚接、套接或焊接的方法連成一器。效率提高,更便於鑄造結構較復雜的器物和批量生產。分鑄法雖在商周就有,但真正廣泛使用是在春秋開始,春秋及以後鑄鼎已經基本不再用渾鑄法。鼎的兩耳由原來的直耳變為附耳,柱形足變成了造型更富力度與美感的獸蹄足。

C. 明清銅佛造像與香爐是用失蠟法鑄造還是陶范鑄造

原文地址:http://knowledge.shuobao.com/gudongzaxiang/qingtongqi/29290.htm

怎樣從製作角度鑒別古銅佛像 世面所見古銅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傳世品多為隋唐以後的,明清佛像佔多數。而明代永樂、宣德宮廷造像造型及藏傳佛像尤為精美,著稱於世。而我所鑒的多為怎樣從製作角度鑒別古銅佛像
世面所見古銅佛像、佛具,早期出土器多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鎏金佛坐像、立像、鎏金佛造像等,傳世品多為隋唐以後的,明清佛像佔多數。而明代永樂、宣德宮廷造像造型及藏傳佛像尤為精美,著稱於世。而我所鑒的多為清末至民國期間各地大量鑄造銅佛像。歷代銅佛像鑒定較為復雜,本文僅針對明清佛像的製作工藝特徵,談幾點今仿與古佛像差異處,來辨別真偽的方法。
清代以失蠟法鑄造銅佛、佛具、齋器多集中在北京「外觀」、山西五台山、西藏拉薩、青海湟中、內蒙多倫、四川成都、山東濰縣、江蘇蘇州、雲南昆明與保山、廣東佛山等地。
據華覺明《中國冶鑄史論集》介紹,北京地區的民營銅器作坊,清乾隆年間有熔銅大局六處,銅鋪432座。其中聚集在安定門外「外觀」的佛作作坊,以鑄造佛像為主,到清末民國初年還有十多家、百餘名工匠,較出名的鋪號有湧泉、涌成、涌和、利生祥、恆利等。在雍和宮周邊,崇文門外的東曉市也聚集著一些古佛器作坊。北京的失蠟法鑄佛技藝多為山西牛村傳來,大概是候馬地區的春秋晉國鑄銅遺址所在地。清末至民國時期,北平的三位著名佛作藝人門殿普、林普生均為山西長治人,樊振鐸清末學徒時,他的師爺即是山西人。清至民間時期,內蒙多倫有多處造佛像場所,佛像比北京及其他地方造得好,製作工藝水平很高。在清代有名望的阿龍希、海桑岱等銅匠鋪有七家,營業的字型大小有裕和永、慶聖德等五家銅像作坊,工匠多來自山西、河北,打銅胎製作佛像最為拿手,范模鑄造用料工藝與北京相同。
傳統佛作多採用剝蠟法、撥蠟法,其方法第一步先制泥芯,用6個圓鋼筋或三根8號鉛絲紮成骨架,掛泥料塑成型芯,內芯泥料多為炭末泥與三合土;第二步貼蠟片,又稱「捏蠟」;第三步,用硬木做的「壓子」撥塑各個細部,五官、衣紋等;第四步,焊修附飾物,如背光、衣帶等附飾,用手捏出大形,粘附後再細刻;第五步,燙焊澆注冒口系統,大、中型鑄件加芯撐(多為手工鐵打四棱方釘或扁銅釘),小型佛像不加芯撐;第六步,掛內層約5毫米厚泥料,稠粥狀細泥,今明清佛像多見內殘留物為炭末泥,是由炭末經過籮篩的炭末、細砂、粘土組成;第七步,貼外層背料,俗稱「糙泥」。泥料有馬糞泥和紙漿泥(馬糞泥,干馬糞搓碎過篩與粘土加水拌成;紙漿泥由粘土加爐灰末、紙漿、水搗拌而成);第八步,陰干後加熱脫蠟,焙燒;第九步,埋包澆注;第十步,打碎內外范模;第十一步,毛坯經銼、磨、鏨刻紋飾,用椴木炭將銼劃痕磨拋光,再鎏金或塗泥金、貼金。
了解了銅佛製作工藝,大家就可以對照特徵鑒別真偽了。首先根據佛像外貌判定時代,再根據金色看脫金點及包漿。明清時期內地漢傳佛教造像多以鎏鍍金、貼金、上金、泥金等裝金處理,內地製造的藏傳佛像也多有採用。一般古代鎏鍍金厚,成色發熟黃,前胸、盤腿膝蓋、胳膊肘、衣擺等人手撫摸處,多為金脫落後發自內胎的氧化銅黑地子,肩彎、衣褶處多有積塵包漿。貼金、塗泥金佛像易脫落地子,行話「見肉泥金」,即佛像泥金脫落面露出的地子。元明時期有些藏傳佛像製作中在鍍完金後要做「上紅」處理,將鍍過金的佛像放在一種樹皮紅色液汁中煮,使黃金色呈紫黃金色。而現代仿做的銅佛像多為電鍍的,金層薄金色發青,露肉處脫金不自然,故意不鍍金層或磨掉,再做化學處理。電刷鍍的金色雖正,但沒有熟金感。順便提及一點,某些鍍金明清佛像的金面可散見一些微粒黑點,屬於正常。鑄佛銅合金中含有少量鉛,鉛以軟夾雜形式存於銅體中,銅表鉛微粒受存放環境影響發生化學反應,膨脹後頂破金飾面所致。再看刻銘,明代永樂、宣德宮廷造像,一般楷書陰刻「大明永樂年施」、「大明宣德年施」,凡有鑄銘的均為後代仿器。清代宮廷造佛像始於康熙年間,乾隆時期達到高峰。六品佛樓造像通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刻款及佛名、部屬三種款。也就是按藏傳佛教修行必經過的六個次第(階段),即般若品、無上瑜伽品父續、無上瑜伽品母續、瑜伽品、德行品、功行品———最高以大乘教般若品,上上品(又分無上陽體根本父續、陰體根本母續)、上品、中品、下品,共六品。如不動金剛像的下沿正面刻「不動金剛」,背後下沿刻「德行根本」,秘密文殊寶利佛正面下沿刻佛名,背後下沿刻「瑜伽根本」四字,其他還有「般若品」、「功行根本」等。
看內壁殘留物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我們首先在佛像內壁凹處找一找鑄范殘留物,如果有黑炭泥、灰色三合土屬正常,如有白色石英砂塊,必為現仿。再看支撐釘,一般多為四棱鐵釘,手工打鍛的,有些佛像採用銅釘。釘尖則多為彎曲的,這是由於鑄造後掏挖內范芯時,用硬器砸彎的。有的釘大、釘多較明顯,有的釘小量少,但也是較易看到的。有些鐵釘齊根銹斷了,用刻刀挖一下鐵銹鐵釘根子在銅內。現有做假者用多塊小疙瘩鐵銹粘在內壁上,或用一截現代圓釘嵌在內壁上,再用酸咬蝕成鐵銹狀。遇到這種有疑點情況時用刻刀挖一挖,如露出新圓釘、新銅底

D. 單范鑄造是什麼意思

范就是模樣的意思,單范就是一模一腔。

E. 什麼是陶范

陶范也稱「印模」,是我國古代鑄造青銅器的陶質模型。最早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陶范一般由外范、內范組成。外范按器物外形製造,常分割成幾塊,有的用「子母口」接合,因此稱為「合范」。內范是比外范較小的范心。內外范之間容受銅液。范上雕鏤紋飾,銘文。

F. 范鑄法的歷史背景

先秦的鑄錢工藝,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國家不盡相同,有用陶范、有用石范、亦有用金屬范鑄造。西漢早期,民間鑄錢大多採用石范,郡國鑄錢則多採用銅范;武帝元鼎四年以後,上林三官統一採用銅范鑄錢;王莽時期從銅范過渡到疊鑄。從陶范經石范再經銅范至王莽以後採用疊鑄,這些范鑄技術的變革與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因素,而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技術進步與否的問題,其中蘊含著社會大背景的因果關系。
通過對傳統范鑄技術及歷史文獻的綜合研究,我們發現,從春秋時期的陶范鑄錢,到西漢初石范作為主流;武帝時期的銅范鑄錢,到王莽以後的疊鑄,既與錢幣形制的變化、合金的變化相關,也是社會政治經濟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結果。
關鍵辭:古錢幣 鑄造工藝 陶范 石范 銅范 疊鑄 用型砂造的型、軟型來鑄造工件的方法,通常被稱之為砂型鑄造。砂型鑄錢技術大約盛行於隋唐以後,在此之前的不同歷史階段,曾採用過陶范、石范、銅范及疊鑄等鑄造技術。我們將砂型鑄錢以前所採用的各種性質的鑄錢工藝,統稱為范鑄法鑄錢工藝,不論范鑄法中哪一種型,都屬於干型、硬型。本文所要論述的是指范鑄技術的發展、更替,以及它們之間存在的內在關系。
在許多西漢遺址中,曾出土了不少鑄造半兩錢及五銖錢的石范和銅范。從范鑄工藝技術角度看,若范面中錢腔大都具有黑灰層,說明這些石范及銅范都是鑄過錢的。在王莽時期及東漢的鑄錢遺址中,出土的往往是疊鑄陶范。關於石范和銅范到底能否直接用於鑄錢的問題,我們已作了專題研究,並通過了專家鑒定,答案是肯定的【1】,有關研究成果已分別發表【2】。本文主要針對西漢時期鑄錢為什麼大多使用石范、銅范,而王莽以後鑄錢又為什麼大多採用陶范疊鑄技術等問題進行討論。 早在青銅時代我國就發明了各種范鑄工藝,從而製造出了無數精美的青銅器。在青銅范鑄中大多用陶范,但也有採用石范及金屬范進行鑄造的。各地出土資料表明,除大多採用陶范技術外,先秦已經有石范及銅范鑄造了。
1. 石范鑄錢
上個世紀以來,各地曾出土過許多石范,有戰國的、有西周的、亦有商代的,說明石范鑄器最遲在商代。在漢代遺存中,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等省均有鑄錢的石范出土,數量之大空前(多見於專業雜志報道)。這說明西漢繼承前代,將石范技術廣泛用於鑄錢。
2. 銅范鑄錢
1982年2月,安徽省繁昌縣的文物工作者在該縣橫山鎮收集到兩件蟻鼻錢青銅范,是農民在開挖房基時發現的。其中一件長27、寬10.7、厚0.95厘米,重1055克,范面有64枚蟻鼻錢腔,另一件有65個蟻鼻錢的錢腔。這些幣型主要分為四排,中間有直澆道與每個錢腔相通。范的正面型腔內有凸起的陽文,文字的下方有一凸起的圓點,與出土的蟻鼻錢上的凹圓點相吻合。類似的蟻鼻錢青銅范在上海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也有收藏,說明楚國當年是採用青銅范來鑄造蟻鼻錢的。
3. 疊鑄范包鑄錢
到目前為止,考古出土的疊鑄范模和范片數量已不算少,但沒有早於漢代的。從各地發掘的鑄造遺址看,先秦尚未發現有真正的疊鑄技術,最早採用疊鑄技術的是西漢早期的半兩錢【3】。
4.有關鑄錢工藝
綜上所述,雖然西漢的石范鑄錢和銅范鑄錢的工藝都是繼承了先秦的范鑄技術。但先秦的石范及銅范技術在范鑄中的應用並不普遍,而西漢才將石范及銅范技術普遍用於鑄錢行業。出土資料表明,先秦時期錢幣的鑄造工藝比較復雜,春秋時晉、鄭等國的空首布幣是陶范鑄造;戰國秦半兩錢則既有石范鑄造,也有銅范鑄造;楚國的蟻鼻錢則都是銅范鑄造。之所以採用不同方式鑄錢,是由於各國錢幣的大小不一、形制不一、合金亦不相同,這是由物質的物理及化學性能所決定的,只能按照各種錢幣的形制及合金成分的綜合要求來選擇與適當的鑄造方式,否則會造成大量廢品。 如果我們根據各種不同形制的錢幣來研究各種幣形與各種工藝之間的關系,就不難發現其中的某些規律。
1.先秦空首布為什麼採用陶范鑄造
在山西侯馬東周鑄銅遺址中,出土了鑄造空首布的陶范,在山西也出土了許多空首布。這種錢幣的體積都較大,聳肩尖足,首長5.5、肩長9.5、肩寬6厘米,其厚度一般不足0.4厘米。從鑄造角度看,這種幾何形狀的鑄件,不僅要求合金中有較高的鉛含量,而且要求范材要有較好的保溫性能,象石范或銅范這樣的材料,保溫性能差而使銅液凝固速度過快,甚至來不及充滿范腔即已凝固,因此,石范或銅范不適宜澆注空首布這樣薄的鑄件。從對21枚空首布所作的化學成分分析得知,鉛的平均含量達24.30%【4】,盡管含鉛量較高,但畢竟空首布很薄,所以,只能採用保溫性能較好的陶范鑄造,石范及銅范是無法鑄出空首布這類幾何形狀的錢幣的,只適宜澆鑄徑間較厚的鑄件。關於空首布的具體鑄造方法,我們將有專題模擬實驗研究報告刊出。
2.西漢半兩為什麼採用石范鑄造
在山東、陝西、山西等地都出土了一些鑄造過西漢半兩的石范。西漢半兩錢有薄有厚,薄的不足0.05厘米,可能會採用陶范鑄造;厚的一般在0.2厘米左右,約為聳肩尖足空首布厚度的5倍。從對13枚秦半兩錢所作的化學成分分析得知,其含鉛量平均值為19.42%【5】,其中最低為8.01%,最高達 29.74%,如果將這種含鉛的合金液體澆入陶質范腔,至少在澆鑄後半個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內,其液體不凝固或不能徹底凝固。我們曾於1996年作過模擬實驗,採用陶范豎式澆鑄,即雙合范立式串鑄,銅液含鉛量為30%,澆鑄1小時後,打開范腔,錢坯尚未徹底凝固,用小木棍一碰,液體就立即被擠壓出來。這一模擬實驗說明了一個問題,即陶范不適宜鑄造含鉛量高並體積較厚的鑄件,原因是陶范具有較好的保溫性能。同時,我們還認識到,用含鉛量偏高的銅合金液體澆鑄徑間較厚的鑄件時,不適宜採用陶范。2002年我們進行了石范鑄錢模擬實驗【6】,通過實驗得知,用含鉛量在20%以上的銅合金液體澆鑄厚度 0.15-0.2厘米的鑄件時,澆注到石范范腔中的合金液體凝固正常。這就從技術上說明了西漢初年至武帝統一鑄錢以前,大多採用石范鑄錢是十分合理的。
3. 上林三官五銖為什麼採用銅范鑄造
武帝以前的鑄錢較雜,民間及郡國都能鑄,其規模自然不能與國家鑄幣廠相比,民間大多採用簡單易行的石范鑄錢,郡國因財力及技術力量遠勝於民間,則大多採用銅范鑄錢。由於民間及郡國鑄錢都為取利,因此,錢往往越鑄越小。作為一個國家,要想統一幣形,除頒布嚴格的法令以外,還必須從技術上做到形制的統一。石范工藝雖然易於操作,但石范畢竟用的是質地較軟的滑石料,在鑄錢過程中容易破損,如果大批量鑄錢,就必須經常更新石范,錢的形制就難以統一。所以,只有採用經久耐用的銅范,才能鑄造大批量的形制、質量一致的錢幣。
4.王莽及其以後為什麼大多採用疊鑄工藝鑄錢
所謂疊鑄即疊式澆鑄,是將用泥料在銅質模盒(范母)中壓印出的子泥范層層相疊,然後用草拌泥包裹起來,共用一個主澆道進行澆鑄的一種工藝。這種工藝較之傳統的豎式陶范、石范及銅范鑄錢而言,優點是不言而喻的,不但便於統一錢型、保證質量,而且大大提高了勞動力工效。在王莽之前的西漢初年,就已出現了疊式鑄錢工藝,但比較原始,只是一層層同向疊壓鑄造光背的半兩錢。出土資料表明,到王莽時期,疊鑄技術已相當成熟,疊式鑄造的規模史無前例。王莽時期錢幣幾次改制易形,如大布黃千、一刀平五千等這樣的幣形,己打破了秦以來的圓形方孔錢形制。雖然王莽也用銅范直接澆技術鑄錢,但相比之下,陶范疊鑄技術則更顯示出其優越性。從大泉五十、貨泉、大布黃千及小泉直一等71枚錢的化學成分看,其鉛含量較低的平均值僅為7.07%【7】;若用這種鉛含量的銅液在銅范上澆鑄錢幣,其成活率顯然不及陶范高,加之陶范疊鑄工藝的成本更低,所以,王莽時期的鑄錢工藝從銅范直接澆鑄逐漸過渡到陶范疊鑄,應該說這是鑄錢技術一次大的進步。 凡歷史上大的舉措,必有其社會背景,作為天下普遍用於流通的錢幣,與其鑄造有關的因素很多,其最為直接的因素在文獻中也多有記載。
1 《史記》中有關漢初社會經濟狀況的記載
「漢興,接秦之弊,丈夫從軍旅,老弱轉糧餉,作業劇而財匱,自天子不能具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於是為秦錢重難用,更令民鑄錢。」「……至孝文時,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
由此可知,西漢初年,年輕男子大多去打仗,老弱者轉運糧餉,連年戰爭用錢巨大,以至天子出行都難有四匹相同毛色的馬拉車,而將相只能坐牛車。文帝推行「聽民放鑄」政策,很快出現如鄧通大夫這樣靠鑄錢發家的官員。歷史上的「文景之治」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其最主要的舉措之一即是放手讓百姓鑄錢。漢代銅錢仍屬重量貨幣,即錢的重量價值等於所用金屬材料本身的重量價值,只是為方便流通而將其鑄造成固定的形狀,固定的大小,這就涉及到了鑄造技術的問題。
先秦錢幣的品種各國不盡相同,從發現的鑄錢遺址來看,一般都與大規模的鑄銅遺址在一起。這一現象說明,先秦錢幣是分散在各國的青銅器作坊中鑄造的,各國都沒有形成專業的鑄錢作坊,其制模製范及鑄造工藝也都是由鑄制青銅器的工匠兼鑄。由於鑄造錢幣比鑄造青銅器簡單,所以不存在技術方面的問題。西漢以後,天下一統,雖然貨幣體系繼承秦制,但聽民放鑄。對於非專業鑄工而言,採用石范鑄錢,是最簡單易行的,省去了傳統陶范鑄法中復雜的制模製范工藝過程。石范直接鑄錢工藝,對於西漢初年那些沒有從事過專業青銅范鑄技術勞作的工匠而言,應是最為明智的選擇。
2《史記》中有關上林三官鑄錢的記載
「郡國多奸鑄錢,錢多輕,而公卿請令京師鑄鍾官赤仄,一當五,賦官用非赤仄不得行。白金稍賤,民不寶用,縣官以令禁之,無益。歲余,白金終廢不行。是歲也,張湯死,而民不思。其後二歲,赤仄錢賤,民巧法用之,不便,又廢。於是悉禁郡國無鑄錢,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錢不得行,諸郡國所前鑄錢皆廢銷之,輸其銅三官。而民之鑄錢益少,計其費不能相當,唯真工大奸乃盜為之【8】。」
由上述記載可知,由於石范鑄錢工藝的簡單易行,使民間及郡國得以順利鑄錢。西漢初年,民間鑄錢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其弊端是因鑄錢者太多,錢幣的形制始終難以統一。為了最大限度地解決這一問題,武帝命上林三官統一鑄造五銖。上林三官採用技術難度較大的銅范鑄錢工藝,鑄出了型制統一的五銖。由於上林三官五銖錢形規矩,技術要求及鑄製成本皆高於石范鑄錢,加上嚴厲的法令,所以,武帝以後民間盜鑄錢得以有效控制。 戰國及其以前鑄器雖用過石范,但絕大多數鑄器還是採用陶范,為什麼西漢以後鑄錢卻大多使用石范?除上述因素外,還應考慮技術問題及社會背景。
1 青銅時代結束以後,延續了數千年的青銅范鑄技術僅由兩種長期大量生產的鑄件承襲,即鑄錢與鑄鏡。鑄錢、鑄鏡的范鑄工藝及合金技術截然不同,各自按照自己的發展需要在不斷地改進及革新【9】 。先秦的青銅器范鑄技術,是在對夏代以來(約2000年)傳統范鑄技術的不斷改進中一代代傳承下來,中間從未出現過斷層,但這種范鑄技術隨著戰國晚期青銅時代的結束而逐漸斷代。從出土的青銅器群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即凡有鑄造紋飾的青銅器,絕大多數為戰國及其以前的鑄品,凡西漢以後的青銅器,則絕大多數無鑄紋,這難道是西漢的郡王甚至帝王們不想鑄制有鑄紋的青銅器嗎?我們認為肯定不是,西漢以後無鑄紋青銅器出現的原因當不外乎以下幾種;其一,周朝文化衰落,青銅紋飾是其代表;其二,鎏金、錯金銀等裝飾工藝的普及;其三,受漢初尚簡之風的影響,青銅范鑄技術中的有些工藝在戰國晚期至西漢初年的數10年內出現斷層,這也是西漢以後再也造不出有精美鑄紋青銅器的主要原因。
2從出土的西漢青銅鑄件看,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西漢初期青銅范鑄工匠己不具備春秋戰國時期塑造紋飾的技能了。春秋戰國時代的工匠,可以用一個很小的紋飾模,復印出許多紋飾范塊,從而鑄造出一個滿身具有完全相同小紋飾的青銅器,而西漢卻不能。雖然西漢初年的青銅鏡背紋上尚有些地紋,但大多是整雕,再也沒有戰國青銅鏡背紋那種由許多小塊拼兌而成的地紋了。再往後至文景時期,整雕地紋也不復存在,出現了採用圓規技術設計的完全無地紋的一些鏡種,如日光鏡、昭明鏡、草葉紋鏡等。這說明西漢的青銅范鑄工匠,已不再是春秋戰國時代那種世代傳承的奴隸式的技術工匠,而是只為適應市場經濟而勞作的平民百姓。
3近年來,由中國錢幣博物館牽頭,與鄂州市博物館、北京科技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單位分別組成了幾個課題組,對春秋空首布、西漢石范鑄半兩錢【10】、西漢早期原始疊鑄、銅范鑄錢、製作疊鑄范模盒、六朝雙面型腔疊鑄工藝鑄錢等六個方面問題分別進行了專題研究,並都進行了模擬實驗。通過模擬實驗,我們認識到,自春秋空首布至六朝的各種范鑄法鑄錢工藝的第一道模,幾乎都是在石料上刻制而成的【11】。
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先秦時期各國錢形不同,其鑄錢工藝也不相同。進入西漢以後,由於需要盡快恢復社會經濟,國家實行開放的鑄錢政策,允許民間鑄錢,對於復雜的陶范工藝而言,採用石范工藝鑄錢最易操作,所以,西漢初年民間大多採用石范鑄錢。武帝時期,在收回鑄幣權的同時,由於統一採用銅范鑄錢技術,國家才真正實現了鑄幣的統一。王莽以後,由於錢形更改及合金成分的改變,採用西漢初年發明的陶范疊鑄工藝技術並將其改進,亦是最佳選擇。從此,陶范疊鑄鑄錢技術一直被使用到發明砂型鑄錢為止。
過去曾有學者認為,西漢石范及銅范都不能鑄錢。我們認為,石范及銅范能否鑄錢不是問題,關鍵是西漢初年只有採用石范鑄錢,才能使西漢初期的社會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而上林三官則必須採用銅范鑄錢,才能實現國家貨幣的真正統一。王莽時期,疊鑄工藝技術的廣泛應用和不斷改進,是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當時鑄錢業中的具體體現。王莽以後至六朝一直使用陶范疊鑄工藝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離先秦青銅時代的傳統陶范技術越來越遠;二是疊鑄范所使用的金屬模盒可在石祖范上直接鑄成【12】,比傳統陶范的制模製范工藝簡單許多。所以,採用疊鑄技術鑄錢不但比傳統陶范法串鑄技術省工、省料、省時,而且所鑄錢的質量好壞也容易控制。所以,王莽以後至砂型鑄錢技術出現前,鑄錢的主流工藝是陶范疊鑄。 【1】王楚棟、董亞巍、王金華、周衛榮、李秀輝:《中國古代石范鑄錢模擬試驗研究》,《中國錢幣》2003年1期第32頁。
【2】李迎華、董亞巍、周衛榮、王昌燧:《漢代銅范鑄錢工藝及其模擬試驗》,《中國錢幣》2005年2期。
【3】周衛榮、戴志強:《錢幣學與冶鑄史》第177頁「齊刀銅范母與疊鑄工藝」,中華書局 2002年10月。
【4】周衛榮《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先秦》第6頁表2211-2尖足布的合金成分,中華書局2004年4月。
【5】周衛榮:《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秦漢》第30頁表222-1秦半兩的合金成分,中華書局2004年4月。
【6】王金華、李秀輝、周衛榮:《西漢石范鑄錢原因初探》,《中國錢幣》2003年1期第25頁。
【7】周衛榮:《中國古代錢幣合金成分研究·新莽錢》第40頁表 222-4新莽錢的合金成分,中華書局2004年4月。
【8】《史記·平淮書》,嶽麓書社,1988年第1版1995年第10次印刷。
【9】董亞巍:《論古代銅鏡制模技術的三個歷程》,《收藏家》2004年2期。
【10】王金華、李秀輝、周衛榮:《西漢石范鑄錢原因初探》,《中國錢幣》2003年1期第25頁。
【11】西漢銅范鑄錢課題組對漢代製作疊鑄范用的銅質模盒進行了模擬實驗,並於2004年12月 18日在鄂州通過了部級鑒定。課題組研究確認,這種銅質模盒亦是採用石料製作第一道工序,相關論文將陸續刊出。
【12】疊鑄範金屬模盒研究課題組對漢代製作疊鑄泥范用的金屬模盒的製作進行了模擬實驗,並於2004年12月18日在湖北鄂州市通過了部級鑒定,相關論文將陸續刊出。

G. "陶范法"和"失蠟法"鑄造出來的銅器有何工藝特點

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因工藝的原因,一定會有以下幾種痕跡:器壁薄厚不勻,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鑄痕,范與范合攏處的花紋部位有錯位現象,耳、足、鑒內殘存有紅或灰色的范土,很結實,用指甲摳不掉;腹、底部位會有排列較有規律的墊片。

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7)什麼叫陶范鑄造擴展閱讀

1、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銅器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跡,這是陶范法的特點。

范線:由於「外范」是分成多塊的,在「合范」時各范塊之間都會有一道小縫,澆鑄時這道小縫會在銅器表面上留有鑄痕,一般器物鑄造後要經過打磨,但在花紋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線。

墊片:在「合范」時為了調整內、外范的位置,要在內、外范之間墊上銅墊片。鑄造後這些銅墊片會留在青銅器的器壁上。由於墊片擺放時要避開有紋飾和銘文的部位,故墊片多見於青銅器的底部和下腹部。

氣泡:澆注時,會出現氣眼(即銅液未流到之處)。由於古代青銅熔液是採用木炭脫氧,並因當時工藝水平所限,鑄品中會出現大量氣泡和熔渣雜物。現代鑄造是採用磷銅脫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鑄品密度好,可仿范線,但仿不好墊片。

鑄疣:澆注孔和通氣孔殘存的銅液,冷卻後就形成了鑄疣。

另外,有些封閉的部分,如足、耳的內范上常有角椎狀的突起,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澆鑄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澆鑄後,泥芯會封閉在鑄件的內部。

2、脫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脫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雲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盤尊也是失蠟法製作的典型器物。

經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揚,歷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銅鑄造技法。

H. 陶范的介紹

陶范亦稱「印模」。古代漢族鑄造青銅器的陶制范模。流行於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出現較早,新石器時代晚期陶鬶的袋狀足已用陶范加工。

I. 什麼是鐵范鑄造

鐵范鑄造是硬模鑄造的一種。
由於鐵范的溫度較低,鐵水澆入鐵范後瞬間,鐵范的溫度不會上升太高,而之後由於鐵水迅速冷卻,結硬皮並收縮,在凝固的鐵水和鐵范之間形成一個「間隙」,鐵水實際上是在「間隙」中冷卻。同時,為了保護鐵范,在鐵范表面塗了一層烘乾的耐熱「塗料」,通常由耐火料和耐火粘結劑調和而成。所以不會熔在一起。
不僅用鐵范可以鑄造鋼件,現在還有一種採用鋁合金硬模鑄造鋼件的,它是將鋁合金錶面採用陽極氧化的方法生成一層很厚的耐高溫的氧化鋁膜。
工藝流程:
熔煉鐵水---化驗成分-----澆注
模具預熱---補噴塗料---烘乾--合范---澆注
----開模---落料---去澆口----後續加工處理

J. 陶范法的介紹

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採用合范法,即為後世稱為陶范法的鑄造工藝。用陶范法鑄造的青銅器會留下工藝痕跡,與其後用失蠟法製造的青銅器不同。所以知道陶范法鑄造青銅器的特點,有助於辨別偽器。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使用一次,青銅器上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跡,這是陶范法的特點。

閱讀全文

與什麼叫陶范鑄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大眾途岳儀表盤公里數如何清零 瀏覽:609
機械什麼裝備加狂風 瀏覽:359
簡訊怎麼關閉QQ設備鎖 瀏覽:785
博世電動工具手電筒鑽26 瀏覽:109
天然氣閥門用什麼墊子 瀏覽:543
機械革命cpu有什麼用 瀏覽:949
如何買輪滑鞋的軸承 瀏覽:935
容性負載有哪些設備 瀏覽:995
消防水池液位顯示裝置設計 瀏覽:373
半軸承內球籠鋼珠掉了怎麼裝 瀏覽:567
建築用陽角陰角生產設備在哪裡買 瀏覽:144
閥門的調節特性與什麼有關 瀏覽:911
設備20萬現金20萬怎麼寫協議 瀏覽:130
儀表盤的油e代表什麼 瀏覽:689
管道試壓可以用閥門切斷嗎 瀏覽:448
空調管道閥門安裝技術要求 瀏覽:20
過程式控制制實驗實訓裝置實驗報告 瀏覽:408
如何清除儀表盤上的保養提醒 瀏覽:964
浪琴機械手錶如何調日歷 瀏覽:191
實驗室制氰化氫裝置 瀏覽: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