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西周利簋的名稱來源
銘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當時中國古代的官職,在中國商周時期,青銅被稱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貴重金屬,商軍潰敗之後,身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賞賜給他的青銅,並鑄造了一件銅簋,作為永世的紀念。由於這件青銅簋是利所鑄造,所以人們就稱它為利簋。
因為利簋銘文中所記載的武王伐紂在甲子日晨,並逢歲星當空,印證了《尚書·牧誓》中所記載的「時甲子日昧爽,王至於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稱作「武王征商簋」 。
❷ 利簋是哪個朝代的
利簋是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利簋,又名「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
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利簋採用上圓下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
❸ 利簋是什麼類型的青銅器
簋是一種食器,也可以作為祭祀用的禮器,用於盛放稻、黍、稷飯,相當於現在的碗。利簋主要是祭祀用的。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因為作器者名「利」,所以叫「利簋」。「利」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就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是現在發現最早的西周青銅器。
❹ 利簋所記載的銘文有怎樣的意義
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0克。侈口,鼓腹,雙獸耳垂珥,方座圈足,器形與天亡簋相似,為典型的西周早期風格。簋腹和方座飾有饕餮紋、夔紋,圈足飾有夔紋、雲雷紋。腹內底部有銘文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價值,簋腹內底鑄銘文4行32字如下:
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寶樽彝。
譯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國,甲子日早上,歲祭,占卜,能克,傳聞各部軍隊,早上佔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軍隊在闌駐扎,賞賜右史利銅,用作檀公寶樽彝。
內壁銘文有明確記載:「武王征商」之役發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歲」星正當中天;戰勝商朝8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闌地的軍隊駐地賞「有司」利以銅,利覺得很榮耀,就用銅來鑄造寶器以紀念這件事。
分析起來,從開戰後的第八天,就對有關人員進行獎勵,說明戰爭持續的時間不長。
通過對利簋周圍炭樣檢測,著名的「武王征商」戰役有了一個絕對年代: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
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上面的銘文內容與我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做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利簋是能確知的昀早的西周青銅器。
❺ 常見的鑄造方法有什麼
【1】砂型鑄造、金屬型鑄造、離心鑄造、連續鑄造等。
【2】鑄造:鑄造是指將室溫中為液態但不久後將固化的物質倒入特定形狀的鑄模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被鑄物質多為原為固態但加熱至液態的金屬(例:銅、鐵、鋁、錫、鉛等),而鑄模的材料可以是沙、金屬甚至陶瓷。因應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鑄造是現代機械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因此鑄造業的發展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生產實力。據2008年統計,我國年產鑄件3350萬噸,是世界鑄造第一大國。
❻ 如何描述青銅器利簋及其文化內涵
這是我國古代很重要的一件青銅器,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記載了周武王滅亡商朝的過程
❼ 國家博物館的十大鎮館之寶是什麼
十大鎮館之寶如下:
1、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反映出我國史前時期繪畫藝術的萌芽風格,是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品,是迄今為止在考古發現出土的年代最早、面積最大的一幅繪畫作品。
2、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
這件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魚紋盆,是我國新石器時期彩陶工藝的典範,是仰韶文化彩陶工藝的代表作,是仰韶文化半坡遺址的標志。
3、新石器時期仰韶文化陶鷹鼎
迄今為止考古發現出土的新石器時期唯一的一件鳥類造型的陶器,開創了商周時期鳥獸形青銅器造型的先河,是距今6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祖先聰明與智慧的結晶,是極其罕見的文物珍品。
4、商代青銅司母戊大方鼎
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最大和最重的青銅器,反映出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是商代工匠聰明和智慧的結晶,是商周青銅文化的傑出代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
5、商代青銅四羊方尊
迄今為止國內出土的體型最大、份量最重的商代青銅方尊,是商代青銅器鑄造的巔峰之作,被譽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作為我國古代文物的精華和傑作被編入教育部中學歷史教科書。
6、西周青銅利簋
這尊西周青銅利簋,製作精美,保存完好,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被列入國家檔案館第二批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7、西周青銅大盂鼎
這尊西周青銅大盂鼎造型端莊堂皇,渾厚雄偉,製作精美,呈現出磅礴氣勢和恢弘格局,為世人所矚目,是西周青銅禮器中的重器。
8、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
這尊西周青銅虢季子白盤,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體積最大的西周青銅器,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首批64件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之一。
9、明代九龍九鳳冠
這頂明代九龍九鳳冠,是孝端皇後接受冊命、拜謁宗廟、祭祀祖先、參加朝會所佩戴的禮帽,華麗貴重,是迄今為止考古發掘出土的唯一的一件皇後鳳冠。
10、太平天國玉璽印兌
這方太平天國玉璽,充滿著濃厚的拜上帝教色彩,在我國的玉璽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中遺留下來的珍貴文物,是太平天國農民革命運動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歷史文物。
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是商朝的一件價值連城的青銅文物,其作用主要是用於祭祀。這件巨物重達832.84公斤,連耳高133厘米。據考證此物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製作水平是當時最為頂尖,幾乎可以代表整個商周時期的巔峰工藝。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❽ 西周利簋的介紹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滅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銅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縣零口鎮,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徑22厘米,重7.95千克。利簋器侈口,獸首雙耳垂珥,垂腹,圈足下連鑄方座。器身、方座飾饕餮紋,方座平面四角飾蟬紋。此種方座青銅始見於西周初年。器內底鑄銘文4行33字,記載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紂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利簋為圓形兩耳方座,這是西周出現的新式樣。利簋銘文內容與中國古代文獻記載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他隨武王參加戰爭,勝利後受到獎賞,鑄造這件銅器以記功並用來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確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利簋採用上圓上方的形制,是西周初期銅簋的典型造型,同時也是中國古人對天圓地方這種古老觀念的體現123。
❾ 利簋鑄造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什麼世紀
利簋:銘文短短32字,記載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戰」.鑄造的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
牧野之戰,就是商周之際周武王在太公望等人輔佐下,率軍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在牧野(今淇縣以南衛河以北地區)大破商軍、滅亡商朝的一次戰略決戰。 商朝末年,周武王為興周滅商,統兵直搗商都朝歌(今河南淇縣),與商軍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地區)展開的決戰。史稱「武王伐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