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長城的主要作用是什麼呢
長城是最主要的功能是防禦。
最初的長城,是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之間建立的防禦系統。《史記·楚世家》載:“齊宣王乘山嶺之上,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州,千餘里,以備楚。”就記載在齊國也曾經修建長城,至今這段齊長城依然保存的比較完整。其他諸侯國也曾經修建長城防禦周邊國家的入侵。
長城,由牆體和烽燧組成,既可以作為防禦系統,有效阻擋敵人的進攻,又可以以烽火為信號,以最快的速度將軍事情報傳遞出去。
第三方面社會穩定的作用,長城的修建有效的阻止了游牧民族入侵對中原百姓的掠奪,保證了社會的穩定,為農業經濟以及人口的生存與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而使百姓的生活更加安定,促進了國力的增長。
這也就是作為世界第八大奇跡的萬里長城在古代時期的作用。
2. 古代長城是為了做什麼而建的
為了抵抗北方的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王朝才會修建規模龐大的長城。
不得不說,長城在中國抗戰史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憑借長城天險阻擊日軍,取得“平型關大捷”。到了和平年代,長城更多地是作為一個景點,用身上的“傷疤”向遊客訴說他為對抗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所做的貢獻。
3. 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很重視長城,你能說明修築長城的目的是什麼嗎
長城自古以來是用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進攻的防禦工具,第一個重要時期為,戰國時燕長城、趙長城、秦長城三段,是用來防禦匈奴的,秦朝統一後連接成為一體,還是用來防禦匈奴的,漢朝也是如此。漢朝後出現五胡亂華,由於北方民族入主中原,長城暫時失去了整體作用,但是局部戰爭還是有用的。隋唐雖說用和親的方式與北方民族搞好了關系,但是長城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第二個重要時期為明朝,因為朱元璋只是把元朝的皇族趕到了漠北,並沒有消滅,所以明朝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在這一時期長城發揮了重要作用。清朝為什麼不重視了是因為清朝一直用和親的方式牢牢控制著蒙古,沒必要再防禦北方了。謝謝
4. 古代建造長城的 目的
長城在軍事上的作用是什麼?
長城不是靜止的單一物體,它是人、牆、物的軍事結合體。長城沿線地段,在軍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緩沖地帶。長城,從它的雛形烽台出現之時,就具備瞭望、傳遞信息、召集部隊,反攻作戰的作用。以至於發展到後來成為攻防兼備的軍事實體。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781年,周幽王就用點燃烽火的辦法來召集諸侯,只可惜,幽王把如此嚴肅的烽火制度當作兒戲,僅為了博得愛妃褒姒的一笑,各路諸侯率領兵將,連夜趕來,結果並無敵情,如此這般,導致西周很快滅亡。長城成功防範的一個例子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齊楚兩諸侯國都很強大,但齊國有號令諸侯,代天子討伐其他諸侯國的特權,當齊國率領其它幾個諸侯國來討伐楚國的時侯,到了楚之境地,看到楚國城防(長城)高大堅固,竟未敢作戰。這是有史記載的長城在歷史上第一次起作用的成功範例。從歷代長城的設置及布局看,長城是由溝壕、烽燧、城堡、關隘等組合而成。長城所經地段多崇山峻嶺,依山築城,斷谷起嶂,擇險置戍,總是在雙方軍事力量的緩沖地帶而建造。修築長城,在軍事方面,可變被動為主動,亦可轉守為攻,攻守自如。譬如烽台,登之者可居高臨下,來攻者則望之莫及,守者則以逸待勞,不但可以保護自己,還可以殺傷敵人。自古以來,戰爭之目的,旨在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長城也具備此種功能。就緩沖地帶而言,從攻者角度看,能攻則攻,不能攻則退之;守者亦如此,能守則守,不能守亦可退之,以利再戰。如若交戰,長城則成為勇士們廝殺的沙場。不論秦漢時的匈奴帝國,還是明時北方可汗俺答,面對長城,總是一籌莫展,長城在客觀上則迫使其不得不採取自我完善、學習耕作、和平共處、互開貿市等文明舉措,以促進民族和解及社會發展。
長城作為軍事設施的作用,是在戰爭中體現的。元狩年間,漢武帝出師西域,大獲全勝。長城的向西延伸,在軍事上保證了出師西域的勝利,亦說明長城是避免和減少戰亂最有效的工具。古人修長城,正是為了加強軍事防禦能力。由此不難得出結論:修築長城,就是加強軍事,加強軍事防禦力量,就得修築長城。古人正是想以長城之築解決軍事問題,以長城之築得到政治上的久安,也正是因為有了軍事的需要才有了長城之築。
長城的軍事防禦系統由幾個部分組成?
以長城為主體的整套防禦工程和組織制度,被稱之為長城軍事防禦系統,只有綜合運用它們才能使長城發揮堅固防禦的作用。這個系統大體可分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屯兵系統,即軍隊屯駐的長城城牆及城堡,是長城主要的防禦力量之所在;屯兵城分成不同的等級,駐有數量不等的軍隊,以明朝為例,大則有鎮城、路城、衛城,小則有所城、堡城、關城。二是烽傳系統,指邊防戍兵用以報警而建築的烽火燧台,用以燃煙火傳遞軍事信息的系統。三是驛傳交通系統,包括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輸安全等的驛路城,遞運所、驛站;這些城、所、站等,均修建有堅固的防禦設施。四是軍需屯田系統,指為了保障軍事防禦人員的衣食、兵備來源而配備的屯田之地、冶煉、制鹽及貿易市場等;它們或者與駐軍堡城合在一起,或者單獨建置。
古代長城沿線是怎樣通訊報警的?
古代長城沿線構成通訊報警這一系統的設施,是依地形山勢和一定距離,建築在長城沿線及其延伸地區的一系列墩台。古代長城上的通訊,是通過在這些墩台點燃烽煙、烽火或舉起醒目標志來達到最快傳遞信息的目的。這些墩台在漢代稱作「烽燧」。烽是用易燃的柴草,置於籠筐中,系在長桿上,夜間點燃舉起,以火光傳遞軍情、敵情;燧即指燃放烽煙的墩台,也是一種用於白晝傳遞信息的手段,通常在墩台上厚積柴薪,日間有敵情就點燃它們,以濃煙示警。另一種傳遞手段,就是白晝時在烽燧上高舉醒目的標識來傳遞消息,此種標識稱為「表」。由於火光於夜間傳播較遠,故烽台往往較高且相距較遠,而燧則相對低矮。據漢簡所記,烽台高5丈余,烽桿長3丈,烽台相距平均40—50里;燧則高置較多較密,大約相距10里左右。明代以後則稱這些墩台為烽火台,或稱烽堠、墩堠、狼煙台,煙墩,大多以磚石砌成,點烽時加硫磺、硝石助燃,燃燧則往往施以牲畜干糞,據說這樣燃放出來的煙既高且直,易於辯識。
古代長城沿線驛路交通如何管理?
長城區域內的驛路交通、郵書傳遞的設施和制度由來已久。漢代長城上的郵遞之制,寓於亭燧中,公私郵書,由沿驛路線上的亭燧吏卒遞相傳送,郵書每抵一燧,由值班燧卒負責收發,若屬致本燧的郵書,則上交燧長;若屬他燧的郵書,則由燧卒依次送達。均由經手燧卒署名及登記收受之時日。遇有緊急軍情,則用檄來快速傳遞。從烽燧出土的漢簡,可見到檄是一種形制特殊木簡,呈多面桿狀,上方有槽口,下端尖細,視軍情的緊急程度,還要在檄上插羽毛以示特急,即史書上常見的「羽檄」。明代長城上的驛傳則更加完備。明長城區域內每條驛路上,都設有供遞送公文的人員或往來官員暫住、換馬以及保障軍事物資運送安全的驛路城、遞運所和驛站(站鋪)。驛城主事都叫驛丞。驛路上的城、所、站均根據駐扎兵員的多少修建有堅固的防禦工事,在城防附近建有站台,以保障驛路城、站間的聯系。據專家對遼東鎮長城的考察表明,大約每15公里設一驛路,驛站下有鋪、亭、台等設置,有的還有遞運所。驛城規模與屯兵的堡城相似,城為四方形,有與驛路相平行的兩個門,驛站無一不建在驛路上。
5. 當初修長城的目的究竟是什麼為何有人說是為了賺錢
秦始皇當時修建長城的真正目的其實是為了抵抗匈奴人的進攻。我個人認為並不是為了賺錢才修建長城的,相反秦始皇當時派百姓修建長城的時候,還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如果是秦始皇想要單獨賺錢的話,那麼這個項目的成本無疑是非常大的。想要通過修建長城來為國家賺錢,明顯是一個非常不劃算的買賣,所以修建長城的真實目的其實還是為了能夠抵抗外族的進攻。
秦始皇的眼光是非常長遠的。他知道修建長城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獲得一次戰爭的勝利是非常簡單的,但是如果次次都想獲得戰爭的勝利,必須要有一個非常長遠的規劃才可以。
6. 中國古代為什麼要修建萬里長城
修建萬里長城是防範外來匈奴的入侵,更好的保持自己大秦帝國的屹立不倒。
萬里長城其實最早不是在秦朝修建的,在秦朝成立以前就燕趙處等七個國家並列存在,當然在他們當時都有著外敵所要防範,那就是匈奴,為此他們各個諸侯國都修建了自己的長城,但是當時的長城可能並沒有像現在的長城這樣相連起來,也只有到了秦始皇的時候,他重新又在六國的基礎上把長城又修葺了一番,最終這個長城才呈現給我們現在這個模樣。
所以在修建長城上,他是一點也不心慈手軟,更是大面積的徵用年輕勞力,最終在百姓心中也深深的埋下了怨火怒火,所以最終大秦朝也倒在了農民起義的隊伍里。所以對秦朝而言,長城是當時的禍害,可是對於後代而言長城卻是光輝燦爛的歷史,當然對於秦王嬴政的功過,更是無法去評判,畢竟他有功於後人,而有過當時的百姓。但是歷史永遠不會忘記秦始皇曾經的貢獻,正是因為他一馬當先建立了長城,所以為我們後人的千秋萬代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這更讓我們以後中原的百姓能夠安享盛世奠定了強大的基礎。
網頁鏈接
7. 古代人為什麼要修築長城,修築長城是為了什麼
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戰國時期北方的幾個國家燕,趙,秦等都修過長城.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將這些長城連接起來,修築成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後來明朝為了防止北方蒙古諸部,重修了長城.我們現在看到的長城,大多是明長城.
8. 長城是我國古代建造的它的作用是什麼
據說,飛向太空的宇航員曾經報告說,從遙遠的月球觀察地球,能夠辨認出的人類工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就是中國的萬里長城。雄偉的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人民創造的世界奇跡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座豐碑。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 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 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如李白的「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五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五維的「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岑參的「忽如一夜春風來,干樹萬樹梨花開」等名句,千載傳誦不絕。孟姜女送寒衣的歌詞至今還廣泛傳唱著。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旅遊觀光的勝地長城以它巍巍雄姿、堅強的體魄,象徵著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克服困難的毅力。這種精神激勵我們永遠前進。旅遊觀光不僅是遊山玩水,而且還兼有強健身體、增加知識、聯系友誼以及進行經貿等活動的綜合功能。
新中國成立之後,黨和國家十分重視旅遊事業的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旅遊事業更是作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優美的自然風光,豐富的文物古跡和多民族豐富多採的文化藝術,是有中國特色旅遊的強大支柱。萬里長城以其婉蜒曲折、奔騰起伏的身影點綴著中華大地的錦綉河山,使之更加雄奇壯麗。它既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又是獨具特色的自然景觀。在旅遊開放中,萬里長城具有獨特的優勢。今天國內外遊人以「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詩句來表達一定要親自登上長城一覽中華悠久文明、壯麗河山的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英國前首相希思在參觀長城時說:「中國的過去與將來都同樣具有魅力。……抵達長城時,我覺得比以往從照片上、刺綉上和繪畫上見到的長城,更為壯觀了」。這正表明了旅遊者要親自登上長城參觀游覽的心意。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
長城,是中國偉大的軍事建築,它規模浩大、工程艱巨,被譽為古代人類建築史上的一大奇跡。
長城始建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戰國時代,公元前三世紀秦始皇統一中國,派遣蒙恬率領三十萬大軍北逐匈奴後,把原來分段修築的長城連接起來,並且繼續修建。其後歷代不斷維修擴建,到公元十七世紀中葉明代未年,前後修築了二千多年。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http://..com/link?url=9gbvWGQeQrh-2yALXBhtj4Fyu_fn3eUO6xXU-_t9AI_b7_
9. 古人修建長城的目的是什麼是好事還是壞事
萬里長城萬里長,橫亘於中國大地上的長城,自秦始皇以來,已經存在了一千多年。雄偉壯觀,延綿不斷。歷朝歷代,建都以後都喜歡修長城,長城也越來越長,在明代達到了高峰。長城的修建有很多積極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1.軍事作用。我國的長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軍事防禦工程之一,它並非簡單建造的孤立的一線城牆,而是由點到線、由線到面,把長城所沿線的隘口、軍堡、關城和軍事重鎮連接構成一張嚴密的網,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烽火狼煙傳遞著戰爭的信號,確保戰事的迅速傳達,所以為了邊境的安全,長城不但要修,而且必須要修,越長越好。因為長城不但有用,而且非常有用,用處比你想像的更大。
10. (1)中國古代大規模修築過長城它們修築長城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長城是古代中國在不同時期為抵禦塞北游牧部落聯盟侵襲而修築的規模浩大的軍事工程的統稱。長城東西綿延上萬華里,因此又稱作萬里長城。長城建築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現存的長城遺跡主要為建於十四世紀的明長城。據2012年國家文物局發布數據,歷代長城總長為21196.18千米;而國家文物局曾於2009年公布明長城調查數據,中國明長城總長為8851.8千米。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偉大的奇跡,是中國悠久歷史的見證。它與羅馬斗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在我國北部遼闊的土地上,東西橫亘著一道綿延起伏、氣勢雄偉、長達十萬多里的長牆。這就是被視為世界建築史上一大奇跡的萬里長城。萬里長城是我國古代一項偉大的防禦工程,它凝聚著我國古代人民的堅強毅力和高度智慧,體現了我國古代工程技術的非凡成就,也顯示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於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余里」。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關:居庸關長城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之北,有義渠,又北為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