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有一個「伊國延長」,請問是什麼東西值多少錢
這是一枚錢幣。方孔圓錢,蒙古鑄造,元朝統治時期的蒙古在歐亞大陸建立了四個國家。成吉思汗孫旭烈兀在西亞伊朗地區建立的伊利汗國所鑄造的錢幣,其形制和元朝政府鑄造的「大元國寶」相似。可能是元朝政府所鑄造的賞賜錢。不過目前存世僅有一枚,無定價,你這枚基本是贗品了,如果你覺得有概率是真品的話需要找博物館的專業人員一起商討鑒定。這種孤品沒有哪個專家能夠獨自鑒定的,需要一起討論做決定。
B. 蒙古幣1000元上的頭像是誰
蒙古幣是圖格里克,1000圖格里克上的人物為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追尊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後,追謚聖武皇帝。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年),追謚「法天啟運聖武皇帝」,廟號太祖。
(2)成吉思汗鑄造了什麼錢幣擴展閱讀
人物經歷:
宋開禧二年(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
但晚清以前,元、明及清中前期的漢文史集中,並無上尊號」成吉思汗「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記載諸王群臣為上尊號「成吉思皇帝」。南宋學者彭大雅作為出使蒙古聯絡夾擊金朝的使臣,編寫的《黑韃事略》記載也記載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號者,小名曰忒沒真,僣號曰成吉思皇帝」)。元代李志常《長春真人西遊記·卷上》也記載為「詔曰成吉思皇帝敕眞人邱師」。1998年發現的元代銀質鎏金文「鹽山聖旨牌」亦書曰「天賜,成吉思皇帝聖旨,疾」。
西方的史集中則記載為成吉思汗,並傳入中國,導致自晚清時期的漢文史集中(如《海國圖志》、《蒙兀兒史記》、《蒙古紀事本末》,《新元史》等)出現兩者並用或者獨用成吉思汗的記載。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范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
C. 成吉思汗時期有沒有發行錢幣不會一直都在打仗吧
回LZ,成吉思汗的時候沒有發行過貨幣,或者說沒有大量發行流通過。成吉思汗沒有徵服金國,蒙古國使用的主要是金國或宋朝的貨幣,而在中東和西亞一代也是同樣,甚至還有很多的以物易物。LS說的那個東西我個人認為有可能是朝貢用幣,未必是流通貨幣。蒙古直到佔領了中原後才開始運用中原的經濟體制管理經濟,以前一直是掠奪經濟,對貨幣需求量並不大,掠奪所得完全科技滿足使用。
D. 花剌子模的一些問題
花剌子模舊譯「回回國」或「火尋」,是一個位於今日中亞西部地區的古代國家,位於阿姆河下游、鹹海南岸,今日烏茲別克及土庫曼兩國的土地上。花剌子模有時也被寫作「花拉子模」。花剌子模國首都是撒馬爾干.花剌子模國位於阿姆河下游,是當時中亞細亞的一個大國。它的領土,東北至錫爾河,東南至印度河,北至鹹海、裏海,西北至亞塞拜然,西臨巴格達,南濱印度洋,幾乎佔有中亞細亞的全部。(見地圖)
花剌子模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葉其領土廣闊時期包括今日伊朗、烏茲別克、土庫曼、塔吉克、阿富汗、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伊拉克東部及以色列等地。花剌子模有時也被寫作「花拉子模」。1231年亡於蒙古侵略者。
花剌子模中心城市為烏爾堅奇(舊譯玉龍傑赤)。古代為波斯帝國的一省。約公元前四世紀中期,成為獨立國。後受印度的貴霜帝國控制。3世紀時,波斯薩珊王朝重新控制花剌子模。公元700年前後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十一到十三世紀受塞爾柱突厥統治。領土擴至波斯、阿富汗一帶。1218-1220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征服。1388年又被帖木兒帝國征服,後又歸波斯統治。
16世紀初,花剌子模南部地區出現了獨立的布哈拉汗國。1512年,花剌子模綠洲居民起義,擺脫波斯統治,擁立烏茲別克汗國王族成員為汗,建立獨立的國家,即希瓦汗國。1873年被沙俄吞並。1920年建立花剌子模蘇維埃人民共和國,1924年解散,其領土並入烏茲別克和土庫曼兩個加盟共和國。
地理
花剌子模位於被東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及南部的卡拉庫姆沙漠包圍的乾燥地帶。古代阿姆河豐富的水資源為其提供了灌溉的便利,花剌子模成為農業生產高度發達的地區。
被遺忘而充滿神秘色彩的花剌子模科技文化
在許多世紀以前,一些不知名的工匠在花剌子模古國地域建起了眾多難以攻克的要塞,直至今日這些宏大的建築物仍讓一些科學家和旅行者驚嘆不已。花剌子模綠洲四周的克孜勒庫姆沙漠是一片神奇的沙漠。在一個個新月形沙丘中間,在蘇爾塔努伊茲山支脈的荒丘上,到處都可以看到一些人工活動的遺跡,有呈虛線向幾十公里開外延伸開去的古代溝渠殘痕,有不少大村落和城市的廢墟。今天這里已經荒無人跡。一些烏鴉、蜥蜴和蛇如今成了昔日花剌子模廢墟的主人。人們一來到這里,便有一種置身於妖魔鬼怪王國和物質化的海市蜃樓世界之中。
有人常把花剌子模古國地域稱之為「中亞細亞的埃及」,應該說這個比喻還算恰當。因為在世界上還很難找到這么一個相對地域不大卻集中了如此眾多古建遺址的地方,這里僅古代要塞就不下幾十座。它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給第一次造訪這里的人一種深深的震撼,他們不由得一下子產生好些問題:在缺乏應有建築機械的情況下,古代工匠們是怎樣建起如此高大的建築物呢?它們又何以能保存至今?因為這些建築絕大部分都已經有了兩千年的歷史。而據烏茲大蒙古花剌子模馬斯烏德銅幣別克斯坦共和國科學院歷史、考古和民族學研究所對一度曾經非常強大的花剌子模古國防禦工事有過一番研究的有關專家介紹,花剌子模在新世元初期曾經相當繁榮,多處都在大興土木。
花剌子模所有要塞的建築原理幾千年來都保持不變。基座一定得用河沙,因為有防潮作用,而且碰到地震有減震的作用。牆是用大塊磚坯砌的,這樣的磚多少年來仍堅硬無比,就是現在也還可以用來蓋房子。而且在每塊磚坯上還能看到一種特殊記號。它們到底工匠留下的記號,還是皇族姓氏的標記,到今天也沒有人能說清楚。磚坯之間的粘合劑用的是粘土,就是要塞內用梯形磚坯砌起來的拱式樓板也能把得牢牢實實。磚與磚之間用天然石頭加楔。木料實際上不用,因為這一帶地方不長樹木,但古代的工匠看來是沒木頭也行。還有意思的是,新紀元初期的建築師就已經考慮到用水管將鄰近水渠里的水引進要塞。水管是用陶土燒制,直徑有50~60公分粗,這樣的水管可以用上很多年。
古代工匠的蓋房速度還相當快,兩三個月即能蓋起一座要塞。建築師還相當懂行,對各種建材的質量都很了解,反正是經他們蓋的要塞已經經受了時間的考驗。無論是風雨和攝氏零上50度的酷暑,還是公元712年曾率兵攻下花剌子模的阿拉伯統帥庫捷伊巴和後來蒙古大軍的進襲,不少要塞如今看上去仍像其主人剛剛扔下似的。可奇怪的是,盡管這些要塞如此高大雄偉,又保持得如此完好無損,可知道的僅限少數一些專家。也許是它們都蓋在遠離通衢要道很遠的地方,沒有當地歷史學家當向導一般人還真去不了。
要塞的選址問題也是古代中亞地理學史上的一個奧秘之一,對此說法不一。按說人們都是千方百計盡量擇澤而居,可這里的要塞所在地離水源都很遠,阿姆河畔就找不到一處大型的防禦工事。這可能是花剌子模的古代居民都想把要塞建在自然高地上,可阿姆河兩岸很難找到這樣的高地。於是花剌子模居民決定挖幾十甚至幾百公里的溝渠來解決供水問題。這可是非常浩大的工程,很可能有成千上萬的民工在白天黑夜不停地挖。
另外,選址還興這樣的迷信:從相中的地塊附近捉1隻野獸來殺,如果醫生發現該野獸有某種疾病的症狀,就不能在這里蓋房子,因為這種病有可能傳染給人。
除此之外,建要塞需要大批如河沙和粘土這樣的建材。至今也還弄不明白,那些古代工人是怎樣解決建材供應問題的。反正是河沙和粘土被源源不斷地從幾十公里開外的地方運來,肯定當時沙漠里有不少馱運隊起到了運輸大隊的作用。其結果是花剌子模留下了令世人無不震驚和嘆服的工程。就舉建於公元1世紀的托普拉克·卡拉(土城)為例,該城的城牆總長就有1公里還多,是一座完整的城市,歷史學家在城內發現有不下10個街區。就因為城市是建在平原上,所以一定得築高牆以防敵人來犯。牆高10米,在最高處還建了一座城堡。
另一座卡孜勒·卡拉要塞(紅城)的宏偉程度也絲毫不比前者遜色,它曾於1~7世紀起到鎮守邊關的作用。盡管其規模不算太大(65х65米),但曾經是一塊使敵人感到難啃的骨頭。城牆是雙層的,寬8米,高15米。要塞本身2層,第一層有4米高的柱腳,好讓敵人的攻城炮發揮不了作用。
要說選址得當,阿雅斯·卡拉(風城)可謂最理想。就是輕裝爬上這塊建有要塞的自然高地也很吃力。據歷史學家推算,該要塞建於公元前4~3世紀,可奇怪的是像是沒人用來抵禦過敵人。還有一種意見,認為要塞不知何故沒有竣工。考古學家沒在裡面發現有住過人的跡象,而且還找到不少已經備好卻沒用過的建材。更讓人不得其解的是,這座已經風雨剝蝕了1千多年的古建築就像是剛剛被人遺棄似的,其冷峻的紅土牆和高聳的塔樓至今仍令人望而生畏。
這些規模不小的古要塞遺址有著不少傳說和故事。民間還傳說許多要塞下面都挖有由惡魔看守的地道,誰要想進去找寶,准得把命送掉。可考古學家們多年來在這里爬上爬下,也沒一個送命的。至於說下面是否有寶,科學家並不排除這種可能。問題是古代花剌子模的許多類似建築至少還有一半沒有很好研究,比如卡孜勒-卡拉要塞就乾脆沒人光顧過。
花刺子模源遠流長的文明史
花剌子模地區很早就有人類居住和活動。距今3000多年前,這個地區新石器文化已經具有很高的水準。由於位於阿姆河畔,適合以漁獵為生的原始人類居住。到公元前2000年,花剌子模地區的居民開始用原始的方式灌溉耕地,學會了飼養家畜。這里還是中亞最早使用鐵器的地區,考古發現了公元前7世紀-公元5世紀的鐵制鐮刀。當時這里出現了早期的城邦國家,中亞古老的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我國唐代稱之為祆教)經典提到的古國赫瓦里澤姆就是指花剌子模。
公元前的數百年間,波斯很強大,花剌子模成為波斯帝國的行省。公元前5世紀波斯軍隊遠征希臘失敗後,波斯走向衰落,花剌子模逐漸獲得了獨立的地位,但在中亞頻繁的戰亂中,它的獨立地位也很脆弱。公元前後,貴霜王朝強盛起來,統治了花剌子模地區。這個時期佛教從印度傳入花剌子模地區,但是這里的居民長期保留著古老的宗教習慣,大部分人與伊朗一樣,信奉祆教。3世紀,花剌子模脫離貴霜帝國獲得獨立,以後較長時間保持相對獨立的地位,經濟繁榮。7世紀時,阿拉伯帝國侵入中亞地區後,伊斯蘭教傳入,改變了當地的文化傳統。
花剌子模的古代居民很早就掌握了灌溉技術,農業因此十分發達。考古發掘出的灌溉渠網遺跡縱橫交錯,有的長達幾十甚至幾百公里,多為公元前8世紀-公元7世紀間修建的。灌溉工程的修建成為當時經濟水平的一個標志。
花剌子模文明的另外一個象徵是城市建築。特別是從公元前6世紀-公元6世紀的建築,考古都有發掘發現。很多當時的建築巧奪天工,匪夷所思,後來被沙漠吞沒,得以保存到了今天,僅發現的城堡遺跡就有幾十座。因此,有的歷史學家把花剌子模古國稱之為「中亞細亞的埃及」。在建築方面的成就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這些城堡的基座是河沙,可以防潮,遇到地震還有減震的作用。牆是用大塊磚坯砌的,每塊磚坯上還能看到一種特殊記號。磚坯之間用粘土粘牢,磚與磚之間還用天然石頭加楔。與以中國為代表的古代東方建築不同,花剌子模的古建築基本上不用木料,因為綠洲上很少有樹木。
除了灌溉和建築以外,花剌子模還曾在東西方貿易當中扮演過重要角色。先是與敘利亞、埃及及黑海北岸的城市有貿易往來,後來又與波斯、印度交往密切。7世紀初,花剌子模成為貿易很發達的地區,手工業發展較快,曾遣使者朝貢中國,與中國建立了通商關系。
花剌子模的文化藝術海納百川,獨樹一幟。波斯的史詩中收錄了不少花剌子模的作品。公元前3世紀時,花剌子模居民使用阿拉美字母書寫,後來發明了花剌子模文,寫在羊皮或木片上,鑄造的錢幣上也刻有花剌子模文。可惜的是至今沒有人能釋讀這種古老的文字。
總之,人們現在對古代花剌子模還知之甚少。這個古國的諸多古城直至今日都還處在沉睡之中,其編年史尚存在不少急需填補的空白。隨著時間的推移,花剌子模古國遲早總會揭開自己神秘的面紗。
E. 錢幣開元通寶中"開元"的意思是什麼
「開元」指開國,開辟新紀元之意。至於「通寶」一詞,則為歐陽詢首創,意為流通中的寶物,故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
另外,許多人都認為開元通寶是年號錢,理由是唐玄宗李隆基有個年號是開元,這是錯誤的。開元通寶是非年號錢,在唐代初年就已經鑄造,是由歐陽詢親自題字,歐陽詢是初唐人物,而李隆基生於盛唐,二人生活年代相差百餘年,從年代上講,歐陽詢就不可能給李隆基的鑄錢題字。而李隆基將年號定為開元,純屬巧合。
F. 什麼時侯的銅錢最值錢。要圖片
對於銅錢古幣來說,並不是年代越久就越值錢,也並不是某個年代或某個時間的古幣最值錢。衡量一枚銅錢的價值,包括年代,品類,存世量,品相等都直接影響其價值。中國有很多銅錢,有的價值百萬以上,有的僅值幾塊錢。
例如丙午清江浦"淮"戶部大清銅幣二十文。極罕,世上存世的只有兩枚,一枚於上海博物館,一枚於2018年被競拍。當時的清江浦造幣藏原訂鑄打拾文,所以需要額外的機器。准備就緒後開始試鑄,卻發現機器的壓力只可鑄拾文,機器被拆卸並送至南京造幣廠。最終這枚競拍品以504000美元成交。
(6)成吉思汗鑄造了什麼錢幣擴展閱讀:
清代銅元起初仍以「光緒元寶」為文,但各省鑄幣並無統一標准,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自然是銅,但是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仍然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見的是紅銅與黃銅,有些所謂烏銅、橙色銅。
其實只是根據銅質顏色深淺而定的,實際上還應算作是紅銅的一種,各種銅元中仍以紅銅為多,有些省紅銅和黃銅並鑄。清代銅元里各種面值甚多,一般最常見的是五文、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銅幣收藏 可分為四個等級進行
G. 我想了解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政權所發行的錢幣!請高手賜教
鮮卑族赫連勃勃,大夏真興錢。成漢李夀,漢興錢。羯族首領石勒,豐貨錢。前涼張軌造「涼造新泉」。北周鑄造「北周三品」,分別為「永通萬國」,「五行大布」,「貨泉」。唐代高昌國鑄有「高昌吉利」錢幣,漢朝河西走廊少數民族鑄有「和田馬錢」。契丹鑄造「天贊通寶」,「天祿通寶」,「巡貼之寶」,契丹文「天朝萬順」,西夏有西夏文「福聖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佑寶錢」,「天慶寶錢」,大金國鑄有「正隆元寶」,「大定通寶」,「泰和重寶」,「至寧元寶」,元朝蒙古族鑄造有「大元國寶」,「中統元寶」,「至元通寶」,「至大通寶」,「大元通寶」。還有幾枚孤品錢,如「伊國延長」考證為成吉思汗孫旭烈兀在伊朗的伊利汗國鑄造。還有「南陽郡寶」。
以上這些是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錢幣,這些民族進入中原和漢族同化後還鑄造有一些漢族風格的錢幣,數量太多,就不一一介紹了。
至於鑒定,這些少數民族的錢幣為數都不多,比較值錢,偽品很多,你要多了解錢幣的基本知識,熟悉這些錢幣錢文的風格,一般假錢由於得不到真錢做模,其鑄造風格一般比較幼稚,一眼就可以看破。
古代錢幣都是先請能工巧匠精選優質銅材雕出雕母,也叫祖錢,然後用祖錢翻砂造母錢。在用母錢翻砂鑄造出樣錢。再把樣錢和母錢一起頒發到各地,各地按照母錢翻砂,以樣錢做參考,自己鑄造流通貨幣。
看在你30分的份上就賜教一下,已經夠你消化的了,不給我分也沒辦法。
H. 成吉思汗金幣的介紹
成吉思汗紀念幣為1/3盎司精製金幣,直徑23毫米,面額100元,成色91.6%,發行量為25000枚,由沈陽造幣廠鑄造。其正面圖案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並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成吉思汗造像,背景飾以戰馬及蒙古包,並刊成吉思汗及其生卒年份和面額。
I. 歷史問題
1.C
2.C
3.沒有A,其他三項都對,應該是選A
4.B
5.B
6.B
7.D
8.C
9.D
10.C
11.A
一.1.成吉思汗的歷史貢獻之一,是由於他的努力,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在他之前的數百年間,蒙古高原上部落林立,互不統屬,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民族。
成吉思汗的第二個貢獻,就是為建立大一統的元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軍繼續征討,他削弱了金朝,滅掉了西夏。他死之後,他的子孫們又繼續他未竟的事業。1234年,金朝滅亡。1279年,南宋滅亡。蒙古貴族建立了地域遼闊的元朝。從而,結束了唐朝末年分裂割據的混亂局面。
2. 這是《沁園春.雪》 表現了毛澤東的豪放,最主要的是表現他的自信,要完全理解還要聯繫上下詞,成吉思汗當年統治的疆域遼闊,但是,只是馬上奪天下,並且疆域不穩固。一句還看今朝,很好的證明了他的自信,並非鄙視成吉思汗。只是利用他來提高自己而已。
這首詩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老師是這樣解釋的:毛主席認為他所在的當代才是英雄輩出的,其餘的年代的英雄都是有局限性的。這句的意思就是說:就算成吉思汗被稱為一代天驕,但他也是有局限性的。就是只懂得射弓,而不懂用計謀的意思。
3.是個暴君,屠城;偉大的民族首領,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偉大的帝王,統一全中國,疆域遼闊,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版圖之一!
二.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聖祖 孝誠仁皇後,赫舍里氏.孝誠恭肅正惠安和淑懿恪敏儷天襄聖仁皇後
三.有人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站著一個偉大的女性。唐太宗大治天下,盛極一時,除了依靠他手下的一大批謀臣武將外,也與他賢淑溫良的妻子長孫皇後的輔佐是分不開的。
長孫皇後是隋朝驍衛將軍長孫晟的女兒,長孫氏十三歲時便嫁給了當時太原留守李淵的次子、年方十七歲的李世民為妻,她年齡雖小,但已能盡行婦道,悉心事奉公婆,相夫教子,是一個非常稱職的小媳婦,深得丈夫和公婆的歡心。
李世民少年有為,文武雙全,二十一歲隨父親李淵在太原起兵,親率大軍攻下隋都長安,使李淵登上天子寶座,成為大唐王朝的開國之主——唐高祖。李淵稱帝後,封李世民為秦王,負責節制關東兵馬,數年之內,李世民就揮兵掃平了中原一帶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大唐統一大業;唐高祖因之加封他為天策上將,位置在其他諸王公之上。在李世民征戰南北期間,長孫王妃緊緊追隨著丈夫四處奔波,為他照料生活起居,使李世民在繁忙的戰事之餘能得到一種清泉般溫柔的撫慰,從而使他在作戰中更加精神抖數,所向無敵。
唐高祖武德九年八月,李淵因年事已高而禪位給太子李世民,李世民就成了唐太宗。水漲船高,長孫王妃也隨即立為母儀天下的長孫皇後,應驗了卜卦先生說她「坤載萬物」的預言。作了至高無上的皇後,長孫氏並不因之而驕矜自傲,她一如既往地保持著賢良恭儉的美德。對於年老賦閑的太上皇李淵,她十分恭敬而細致地侍奉,每日早晚必去請安,時時提醒太上皇身旁的宮女怎樣調節他的生活起居,象一個普通的兒媳那樣力盡著孝道。對後宮的妃嬪,長孫皇後也非常寬容和順,她並不一心爭得專寵,反而常規勸李世民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妃嬪,正因如此,唐太宗的後宮很少出現爭風吃醋的韻事,這在歷代都是極少有的。
因為長孫皇後的所作所為端直有道,唐太宗也就對她十分器重,回到後宮,常與她談起一些軍國大事及賞罰細節;長孫皇後雖然是一個很有見地的女人,但她不願以自己特殊的身份干預國家大事,她有自己的一套處事原則,認為男女有別,應各司其職,因而她說:「母雞司晨,終非正道,婦人預聞政事,亦為不祥。」 唐太宗卻堅持要聽她的看法,長孫皇後拗不過,說出了自己經過深思熟慮而得出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而已,其它妾就不了解了。」她提出的是原則,而不願用細枝末節的建議來束縛皇夫,她十分相信李世民手下那批謀臣賢士的能力。
李世民牢牢地記住了賢妻的「居安思危』與「任賢納諫」這兩句話。當時天下已基本太平,很多武將漸漸開始疏於練武,唐太宗就時常在公務之暇,招集武官們演習射技,名為消遣,實際上是督促武官勤練武藝,並以演習成績作為他們升遷及獎賞的重要參考。按歷朝朝規,一般是除了皇宮守衛及個別功臣外其他人員不許帶兵器上朝,以保證皇帝的安全,因此有人提醒唐太宗;「眾人張弓挾箭在陛下座側,萬一有誰圖謀不軌,傷害陛下,豈不是社稷之大難!」李世民卻說:「朕以赤心待人,何必懷疑自己左右的人。」他任人唯賢,用人不疑的作風,深得手下文武諸臣的擁護,由此屬下人人自勵,不敢疏怠,就是在太平安定的時期也不放鬆警惕,國家長期兵精馬壯,絲毫不怕有外來的侵犯。
長孫皇後與唐太宗的長子李承乾自幼便被立為太子,由他的乳母遂安夫人總管太子東宮的日常用度。當時宮中實行節儉開支的制度,太子宮中也不例外,費用十分緊湊。遂安夫人時常在長孫皇後面前滴咕,說什麼「太子貴為未來君王,理應受天下之供養,然而現在用度捉襟見肘,一應器物都很寒酸。」因而屢次要求增加費用。但長孫皇後並不因為是自己的愛子就網開一面,她說:「身為儲君,來日方長,所患者德不立而名不揚,何患器物之短缺與用度之不足啊!」她的公正與明智,深得宮中各類人物的敬佩,誰都願意聽從她的安排。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後的哥哥,文武雙全,早年即與李世民是至交,並輔佐李世民贏取天下,立下了卓卓功勛,本應位居高官,但因為他的皇後妹妹,反而處處避嫌,以免給別人留下話柄。唐太宗原想讓長孫無忌擔任宰相,長孫皇後卻奏稱:「妾既然已託身皇宮,位極至尊,實在不願意兄弟再布列朝廷,以成一家之象,漢代呂後之行可作前車之鑒。萬望聖明,不要以妾兄為宰相!」唐太宗不想聽從,他覺得讓長孫無忌任宰相憑的是他的功勛與才幹,完全可以「任人不避親疏,唯才是用」。而長孫無忌也很顧忌妹妹的關系。不願意位極人臣。萬不得已,唐太宗只好讓他作開府儀同三司,位置清高而不實際掌管政事,長孫無忌仍要推辭,理由是 「臣為外戚,任臣為高官,恐天下人說陛下為私。」唐太宗正色道:「朕為官擇人。唯才是用,如果無才,雖親不用,襄邑王神符是例子;如果有才,雖仇不避,魏徵是例子。今日之舉,並非私親也。」長孫無忌這才答應下來,這兄妹兩人都是那種清廉無私的高潔之人。
長樂公主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掌上明珠;從小養尊處優,是一個嬌貴的金技玉葉。將出嫁時,她向父母撒嬌提出,所配嫁妝要比永嘉公主加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姐姐,正逢唐初百業待興之際出嫁,嫁妝因而比較簡朴;長樂公主出嫁時已值貞觀盛世,國力強盛,要求增添些嫁妝本不過份。但魏徵聽說了此事,上朝時諫道:「長樂公主之禮若過於永嘉公主,於情於理皆不合,長幼有序。規制有定,還望陛下不要授人話柄!」唐太宗本來對這番話不以為然。時代不同,情況有變,未必就非要死守陳規。回宮後,唐太宗隨口把魏徵的話告訴了長孫皇後,長孫皇後卻對此十分重視,她稱贊道:「常聞陛下禮重魏徵,殊未知其故;今聞其諫言,實乃引禮義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與陛下結發為夫婦,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顏色,不敢輕易冒犯;魏徵以人臣之疏遠,能抗言如此,實為難得,陛下不可不從啊。」於是,在長孫皇後的操持下,長樂公主帶著不甚豐厚的嫁妝出嫁了。
長孫皇後不僅是口頭上稱贊魏徵,而且還派中使賜給魏徵絹四百匹、錢四百緡,並傳口訊說:「聞公正直,如今見之,故以相賞;公宜常秉此心,不要轉移。」魏徵得到長孫皇後的支持和鼓勵,更加盡忠盡力,經常在朝廷上犯顏直諫,絲毫不怕得罪皇帝和重臣。也正因為有他這樣一位赤膽忠心的諫臣,才使唐太宗避免了許多過失,成為一位聖明君王,說到底,這中間實際上還有長孫皇後的一份功勞.
貞觀八年,長孫皇後隨唐太宗巡幸九成宮,回來路上受了風寒,又引動了舊日痼疾,病情日漸加重。太子承乾請求以大赦囚徒並將他們送入道觀來為母後祈福祛疾,群臣感念皇後盛德都隨聲附和,就連耿直的魏徵也沒有提出異議;但長孫皇後自己堅決反對,她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非人力所能左右。若修福可以延壽,吾向來不做惡事;若行善無效,那麼求福何用?赦免囚徒是國家大事,道觀也是清靜之地,不必因為我而攪擾,何必因我一婦人,而亂天下之法度!」她深明大義,終生不為自己而影響國事,眾人聽了都感動得落下了眼淚。唐太宗也只好依照她的意思而作罷。
長孫皇後的病拖了兩年時間,終於在貞觀十年盛暑中崩逝於立政殿,享年僅三十六歲。彌留之際尚殷殷囑咐唐太宗善待賢臣,不要讓外戚位居顯要;並請求死後薄葬,一切從簡。
唐太宗並沒有完全遵照長孫皇後的意思辦理後事,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十分雄偉宏大,並在墓園中特意修了一座樓台,以便皇後的英魂隨時憑高遠眺。這位聖明的皇帝想以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對賢妻的敬慕和懷念。
長孫皇後以她的賢淑的品性和無私的行為,不僅贏得了唐太宗及宮內外知情人士的敬仰,而且為後世樹立了賢妻良後的典範,到了高宗時,尊號她為「文心順聖皇後。」
http://..com/question/23321342.html?si=2
四.「夜坐階生冷,思君方斷腸,寧同千萬死,豈忍兩分張。孰意君至此,悲愁斷若忘,洗盞相暢飲,歡罷願連床。」
J.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哪些通行貨幣
1.製作。最早的貝幣多用天然齒貝,一牙一牙的紋路十分好看,還能相互摩擦。當時人們規定約二十枚為一「朋」,方便計算。
2.時期。傳說起源於夏王國末期,確定的是盛行於商王國前中期。局部地區堅持用到春秋戰國末。另據不靠譜傳說,明末清初仍有偏遠地區堅持使用貝幣。
3.使用。當時貝幣主要作為零錢使用,大宗貿易不用貝殼,改用玉石、玉器,或直接物物交換。貝殼大概買一籠包子吧(好吧包子也要到漢朝出現宋朝光大),買馬車買城池買帥哥美女還是得上玉器。
1.製作。一種用骨頭手工製成的仿製貝幣,與天然貝幣混用。這一時期出現了陶貝、石貝、蚌貝、綠松貝、角貝、玉貝(真·豪)等仿貝幣。內陸缺少海貝,大量出現仿製貝幣。或許之前的天然貝殼貨幣源自沿海。
2.時期。商王國中期因貿易量增加,天然貝殼不夠用了,人們開始用各種材料仿製貝幣。商末周初時期,這種仿製貝幣盛行。春秋時期開始,骨貝逐漸被青銅幣取代。
3.使用。和天然貝幣一樣,人們還是把骨貝當零錢花。
1.時期。一種兼具玉器與仿貝功能的財寶。通行於商周時期的大額貨幣。春秋時期,玉貝的貨幣功能開始被銅貝/金包銅貝取代。到了布幣刀幣時期,玉貝乾脆退出流通,變成裝飾品與收藏財寶。
2.使用。人們或許把之前的玉器與貝幣結合了起來,發明了玉貝。成色較好的玉貝屬於玉器,是高價值貨幣,常被貴族用於賞賜臣子。成色一般的玉貝價值約等於骨貝。
1.製作。一種金屬仿貝,形狀源自天然貝幣。名稱無文意思是沒有紋路,區別於春秋時期的有文銅貝。
2.時期。商代末期出現,盛行於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演變為包金銅貝、金銀銅貝、蟻鼻錢等升級版貝幣。
3.使用。周孝王時期,五個滅邦奴隸約值一百寽銅貝。一寽近似今天的300克。一百寽近似三十公斤。考慮到當時人均遺留下的銅貝不足1個(含0個),二十個人的全部家當換一個奴隸……嗯,看來幹活倒茶給貓鏟屎跪搓衣板的奴隸還是挺貴的。
1.製作。一種稱量貨幣,取代了之前的玉器作為昂貴貨幣使用。
2.西周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盛行。漢代逐漸變成收藏品。
ps.盡管銅餅已經出現了,不過金銀餅要到春秋戰國時期才能大量出現。
3.一般作為高價值貨幣,買賣牲畜、土地、兵器時使用。
圖-出土於湖北大冶湖的銅餅
1.製作。銅幣外面裹金製成。
2.時期。最早出現於西周。盛行於春秋戰國之交的中原地區,戰國之後被小金餅(小金片)替代了。
3.使用。它華貴耐磨,不像玉貝容易鈣化老化,逐漸成為頂級保值貨幣。
1.時期。俗稱蟻鼻錢。通行於戰國時期的楚國,時間約在楚殊布幣之前。在此之前的春秋,楚國仍用無文銅貝。
1.製作。銅布幣的一種。形狀起源於農具鏟。
2.時期。西周末期開始出現,春秋末期開始盛行。主要通行於北方周、晉、鄭、衛等早期農業國。
3.使用。或許可以1:1等量交換相應農具或源自農具貿易(沒出處,我猜的)。
1.製作。銅布幣的一種。形狀同樣是農具。
2.時期。通行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晉文公時期,伴隨著他的霸業(維護周天子),使用范圍擴大到整個北方。
3.使用。剛發行時,由於晉國老貴族在東周時期囤積下了大量貝幣,所以剛開始反而在新富群體中流行。
1.製作。銅布幣的一種。當時貨幣發行尚未被國王壟斷。諸侯、大夫與民間商人都可以自行鑄幣。
2.時期。通行於春秋時期中原地區的鄭、衛、宋諸國。
銅布幣的一種,圓圓的略萌。疑似為尖足布發展而來,磨圓之後扎不到人。通行於戰國早期的晉國地區。
又稱釿布。銅布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魏國。相傳魏文侯曾下令鑄造大量此錢。趙國都城仍在晉陽時,仿照魏國式樣鑄造的釿布也是這種。
銅布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趙國。
銅布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的韓國、魏國地區。
楚國銅布幣的一種。主要出土於楚國晚期遺址,東南地區。
戰國時期,楚國地區零星出現過一種「視金一銖」的銅錢牌作為貨幣。這種銅錢牌本身並不重一銖,而是用文字規定為一銖。或許能按比例兌換一銖重量的銅。
銅錢牌實際上並不是春秋戰國通行的貨幣,只是零星出現。秦漢之後才正式出現,南宋初期與遼金兩朝才成規模發行了一批。
田齊戰國
1.製作。銅刀幣的一種。
2.時期。田氏代齊後大力推行。之前,在姜氏執政的齊國早期,曾通行刀幣、布幣、圜錢多種鑄幣。
銅刀幣的一種。通行於戰國時期燕國、中山國。這兩國可能受齊國影響而開始鑄造刀幣。
一種特殊的尖首刀。又稱銳鋒刀。形狀源自武器。西周時期誕生雛形。戰國時期在燕國重新出現並廣泛使用。
銅刀幣的一種。又叫明刀。有多種不同變體。通行於戰國時期燕國。通行時間約在尖首刀之後。
銅刀幣的一種。戰國時期中山國所鑄。形狀受燕國影響很深。
銅刀幣的一種。有多種不同變體。趙國遷都至邯鄲後開始鑄造,鑄造時間晚於齊國、燕國。
銅圜錢的一種。比刀幣更容易攜帶。
周朝已有雛形。正式起源並盛行於戰國時期的魏國。後被趙國、秦國,齊國、燕國仿製,並逐漸開始流行。秦國半兩錢便是一種圓孔圜錢。
銅圜錢的一種。較圓孔圜錢更容易被繩索固定,且不容易打滑滾動,減少了相互摩擦磨損。
正式起源於秦國。秦半兩錢是最早的方孔圓錢之一。秦惠王商鞅變法時開始鑄造。後來受秦國影響,魏國等國也開始鑄造方孔圓錢。
秦統一六國後,下令一概廢除其他貨幣。秦半兩成為通行的錢幣。
戰國時期出現「爰金」,可看做早期的金餅。秦國把金餅金鎰定為大額貨幣,與秦半兩銅錢搭配使用。到了漢朝時期,金餅依然盛行。漢武帝大量鑄造小片金餅,俗稱為馬蹄金、麟趾金。
麟趾金約250克,即漢代的一斤。
一種銅質半兩錢。西漢初期沿用秦朝貨幣鑄造。因重量不足、薄如榆莢而被稱為榆莢半兩。該種貨幣允許各地自由鑄造,因而五花八門。相對富庶發達的關中與東方沿海地區中間的孔較小銅多,反之中間孔大銅少。
武帝鑄造的一種銅質鑄幣。首次以銖為名。它是日後五銖錢的雛形。
一種銅鑄貨幣。個別時期個別地區也用鐵進行鑄造。
公元前118年,武帝下令鑄造五銖錢,以後歷代或多或少均有鑄造。該貨幣直到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時期才被廢除。
五銖最初由郡國鑄造,成色不一。後來武帝發行赤仄五銖,兌換郡國五銖錢。最終武帝收回鑄幣權,令三官鑄造武帝三官五銖,通行至西漢末年。
東漢光武帝時期、東漢晚期、董卓時期、三國魏蜀、西晉東晉、南北朝存續較長政權、隋代等均鑄造過形式各異的五銖錢。每一次鑄造都可以看作缺錢了,增發強行從民間買東西。
武帝的白鹿皮幣一般作為財寶收藏,不進行流通,相當於紀念幣。
東漢晚期因金屬不夠發行了一種邊緣粗糙、方孔很大的五銖錢,是為剪輪五銖錢。董卓五銖、沈充五銖、梁代公式女錢等都屬於這種劣質錢。
就歷史時期來看,東漢末至群雄時期,鑄錢成色較差。三國鼎立與西晉時期好轉。其中,蜀五銖厚重,魏五銖製作精美。南北朝初期,北方政權鑄幣精美,南方東晉宋齊梁鑄幣成色較差,除宋前廢帝劉子業時期偶有佳作。南朝梁武帝更是發行了十分廉價的小鐵錢。直到南北朝末期,北周北齊與南方陳朝對立,雙方鑄幣日趨精美。到了隋朝,五銖錢終於達到了工藝高峰。
王莽時期發行的大額虛值鑄幣,看似製作精美,但規定一枚當作五千5000枚五銖錢使用。本意可能是省去人們攜帶大量貨幣的麻煩,但與金屬脫鉤導致可能濫發,進而引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
同為王莽時期鑄造。規定一枚當做五百500枚五銖錢使用。
劉備入蜀後鑄造的虛值貨幣。規定一枚等於一百枚五銖錢的價值。與定平一百類似。
意思是用文字規定價值,並不是假幣,劉皇叔才不造假幣呢,盡管日後打仗燒錢真的貶值成狗了。
吳國孫權末期發行的虛值貨幣。一枚等於一千枚五銖錢。也有大泉兩千,大泉五千。
唐太祖李淵時期廢除隋五銖錢,鑄造開元通寶。開元通寶不再以『銖』這種重量單位為名,而是冠以『寶』。開元通寶設計精美,正面書法流暢,背面裝飾以月紋、雲紋等。
開元通寶主要為銅質,也有一些金銀質地的。
唐代歷帝、安史政權、唐末節度使、五代十國、兩宋遼金、元、明、大順、清等均發行過類似通寶、元寶。與銅質開元通寶兌換比例不一。
此類通寶一般正面書法精美,李煜時期更是發行了對錢,成雙配對,用於欣賞。
閩國領主王延義鑄造。分為銅、鐵、鉛幾種。其中鐵錢最多。顯然,鐵是相對便宜的材料。
宋太祖趙匡胤開國時鑄造,分為銅鐵兩種。十枚鐵錢等於一枚銅錢。
宋仁宗時期逐步出現了折二、折三、折五等面值錢。相對地,基礎的銅錢稱為小平錢。明代洪武與永曆年間出現了當十五錢。
成吉思汗時期的蒙古汗國自稱大朝。此即為當時鑄造。此後元朝的鑄幣上有蒙漢兩文。
崇禎通寶形制極雜,品種極多,有精有粗。
此時期出現了折十四錢。
光緒年間發行。後引進西洋鑄幣機鑄造。書法多樣,語言有滿漢回各種。
明代的法定貨幣始終是紙鈔、銅錢,盡管多數時候大宗交易仍然使用金銀,但金銀元寶從未被正式規定過價值。所以明代銀元寶一般為民間鑄造。
明太祖禁止用金銀進行交易。英宗之後解除禁令,開始用銀收稅,並以銀兩對錢糧金屬定價。
大清國規定一兩銀子等價於一千文銅錢,同時鑄造紋銀元寶作為法定貨幣。其中戶部庫平十足紋銀。各地官府與民間也能鑄造元寶,但需以戶部紋銀為標准,進行成色鑒定後兌換。
紋銀元寶作為貨幣之後,紋銀中的『兩』脫離了重量意義,而帶有了虛銀單位的色彩。各地同樣「兩數」的元寶,因與戶部紋銀成色有別,形成了不同的兌換比例。
清末,清朝因對外貿易大量流入國際銀元,道光年間(初年)正式承認了銀元。
早期的銀元如墨西哥鷹洋、荷蘭銀幣、西班牙銀幣、法國法郎金銀幣。其中墨西哥鷹洋約佔三分之一。晚清上海各大銀行發行紙幣,均以鷹洋為基礎,比清的貨幣體系更能實現幣值穩定。
因上有龍圖案得名。張之洞以抵制外國錢幣為由,奏請朝廷自鑄錢幣。一時間各省紛紛效仿,未曾想各省成色不一,還不如採用之前的銀元。
因上有袁世凱頭像圖案得名。袁世凱時期發行。
北洋政府頒布《國幣條例》,發行銀元作為銀兩符號,逐步統一各地銀元。但是出於擔心引發通脹、兌換成本過高等多方面考慮,北洋政府並未廢除銀兩制度。銀兩、銀元寶仍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民國政府於三十年代發行的銀元。起初可以按面值兌換銀兩。但是不久世界進入經濟危機,各國有意與金本位脫鉤,使貨幣貶值刺激出口與經濟。銀本位的民國擔心貴金屬外流,隨即宣布銀元停止兌換銀,並且禁止使用銀兩貨幣。從明朝延續下來的元寶金銀宣告終止。
唐憲宗時期出現了一種票據,可異地存取款,但尚不具備貨幣功能。
北宋四川地區商人發明,有時稱為錢引。他們先是各自印發記賬票據,然後十餘家大商人聯合發行這種交子。他們互相約定,可以按上面寫的金額自由兌換回銅錢。
北宋政府覺得有利可圖,於是借口商家濫發交子,收回交子發行權官辦。但是北宋在四川之外推行交子的努力均宣告失敗,四川之外的居民並不認可這種紙幣。
南宋時期,政府繼續發行交子,但是兌換年限一再延長,直到永不兌換。
南宋中期,政府因戰事頻發濫發交子補貼財政,引發通脹。
有趣的是,南宋一度禁止兩淮使用銅錢,推行交子,理由是防止銅錢流向金國。但是後來遇到阻力而作罷。交子銅錢通行於兩淮之間,引發了兩淮貨幣混亂。
忽必烈廢除了銀兩通行,統一使用這種交鈔,但是忽必烈允許用交鈔兌換相應數額的銀兩。
交鈔一直延續到元末。元末可能濫發了交鈔,造成通脹。可見紙幣這種新發明,如果沒有配套擔保,有時反而阻礙擾亂經濟。
明洪武時期開始發行,同時下令禁用金銀貨幣,將寶鈔作為唯一貨幣。不過因明初國庫空虛,不用等額銀錢作為擔保,也不能兌換銀錢。
經過幾代皇帝之後,終於發生貶值。到了英宗、孝宗時期,寶鈔基本失去信用而無人使用。英宗、孝宗不得不一定程度上默許鑄造元寶。
清代早期很少發行紙幣。直到咸豐時期,為剿滅太平天國,海量發行大清寶鈔以籌措軍費。當然,不久因寶鈔濫發而擾亂經濟。同治時期宣布停止使用。
晚清時期,尤其在洋務運動鼎盛的光緒時期,南方商業極度發達,錢庄商號財力豐富,各自發行花票作為貨幣。該貨幣可以到指定錢庄兌換銀錢。
中國最早的新式銀行——中國通商銀行發行的銀行券,能夠兌換銀錢,同時具有貨幣功能。
大清戶部銀行改編為大清銀行以後,發行這種銀錢兌換券。可以作為貨幣使用。
世界經濟危機時期,凱申同志下令停止銀元兌換的舉措,並未從根本上扭轉貨幣外流。於是,1935年,民國政府統一發行法幣,回收銀元。不久法幣先後與英鎊、美元掛鉤,終於保持穩定。可見法幣在當初是有利於穩定經濟的。
不過,到了抗戰爆發前夕,英鎊、美元等相繼與黃金脫鉤,導致與之掛鉤的法幣幣值陷入不穩。在一些地區零星出現了重返銀元的現象。
內戰期間,因籌措戰費需要,凱申同志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飛漲。後匪諜顧問向凱申同志提出建議:發行金圓券,准能迴流金銀外匯穩定物價。凱申採納。不料此舉釀成更大規模的通脹。
抗日戰爭與解放戰爭期間,各解放區相互孤立,貨幣發行相對獨立。各解放區成立了多家銀行與貿易公司,各自獨立地發行貨幣與貿易券。
內戰後期,為了應對國統區濫發法幣,各解放區同樣超發貨幣以籌措戰費。雖然此舉在解放區同樣引發物價暴漲,但解放區多為自然經濟為主導的鄉村,打擊不大。同時因法幣名聲已臭,大家仍以為是法幣乾的。
為了消除濫發通脹,中央決定收回各解放區貨幣發行權。中國人民銀行於1949年初成立,負責發行人民幣,並按比例回收各解放區銀行貨。
最初,人民幣對冀南銀行幣、北海銀行幣、華中銀行幣和中州農民銀行幣比價為1:100;人民幣對晉察冀邊區銀行幣、東北銀行幣、熱河省銀行幣和長城銀行幣比價為1:1000;人民幣對西北農民銀行幣和陝甘寧邊區商業流通券比價為1:2000。北平附近最低,華北東北次之,西北最高。各地通脹水平可見一斑。
文章來源:http://news.baotounews.com.cn/baotounews/sh/2015/0801/470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