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徐壽輝鑄造了什麼錢幣

徐壽輝鑄造了什麼錢幣

發布時間:2022-04-16 23:44:44

① 明朝貨幣詳細介紹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有哪些

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明太祖洪武八年開始製造,稱「大明寶鈔」,同時也在鑄造了不少銅錢,大明所有的錢幣統稱「通寶」,當時交易金額大的用白銀,因為白銀可以保值,交易金額數量小用鈔錢(錢和鈔因為製作工藝和通貨膨脹容易貶值)。

不同帝王在位時,合法的貨比都是用當代帝王稱號的通寶,不同帝王利用這種強制使用帝王稱號的通寶實現對經濟的控制明,朝通寶應為更換朝代,在民間可以根據銅幣的成色來換當時帝王稱號的通寶。

② 天定通寶 小平 是哪個朝代的錢幣

徐壽輝在湖北蘄水稱帝後,於至正十九年(1359年)改「天啟」年號為「天定」,並鑄行天定通寶錢。分小平、折二、折三三等,鑄量遠較天啟錢豐富。「天定通寶」四字楷書,直讀,光背無文。書法俊秀,文字同徐天啟如出一手,風格絕似,製作精整。錢徑分別為2.4、2.8、3.2厘米,形制規范,系起義錢中流傳較多的一種美泉。

③ 明朝時中國用的什麼錢幣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大明寶鈔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可見,這項錢幣改革以失敗告終。

明朝各階段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侯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④ 錢又是誰發明

貨幣的起源 貨幣是商品交換的媒介,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產物, 中國貨幣的起源,有據可查的是商湯時期的「銅貝」,而在此之前的夏商,骨貝,石貝,陶貝已經開始流通。貝殼自裝飾品發展為貨幣可以上溯到黃帝時期,中國貨幣從使用貝至今已有四五千年貨幣文明史。 金屬貨幣的起源,應是殷商,中國先民掌握了冶煉金屬技術之後的事,在一些殷商墓葬中曾出土青銅塊,這些也許是最早的金屬貨幣。 早期仿形貨幣是中國經過了長時間的以物易物貿易階段之後產生的。隨著地域經濟的不同,不同的部落使用的早期貨幣都不一樣,現今出土的一些有爭議的青銅器:如斧、馨、魚、網狀器,它們與實用器形似而體積小,有的成小批量出土,且出土墓葬均在秦以前殷商墓葬中出現。因而許多古錢收藏研究者均把這些實物當作早期殷商貨幣。 先秦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前的西周、東周時期。由於各部落(國家)生活居住環境不同,其鑄幣在經過一段不定型時期之後開始,並以其主要的生產工具為原型進行鑄幣。據考證,有四個主要的起源:生活在森林區的,以刀斧、戈等削、利器為原型的仿形鑄幣,這些鑄幣根據地域的不同,多少出現了以地名為主的文字或字元號,這種標名鑄地的作法,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及民國時期。另外一大類型是生活在農區的鏟、布仿形鑄造逐步成熟的軌跡。生活在湖水面較多區域的部落,以獵捕魚為業,其鑄幣有似圖騰,有似地名,有似計重,不一而足。在一些手工業發達的區域,同時期貨幣,顯示出與其文明程度相適應的方孔圓錢或圓孔圜錢。這種貨幣是仿紡錘,還是仿玉器,至今還是一個難解之謎。但可以肯定,使用圓錢部落比較文明、發達。 秦漢貨幣 在秦統一中國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中華先祖創鑄了一種外形暗含天圓地方觀的方孔圓形計重錢幣。文字粗朴,書用大篆,輕重大小不一的半兩貨幣,現俗稱先秦半兩或戰國半兩。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統一衡制基礎地以秦衡為基礎,統一秦半兩。但不久,由於暴政與巨額軍費開支,鑄造貨幣不斷地減重、變輕。 漢劉邦起兵之初,為了籌集軍晌便自行鑄錢。錢文襲用秦半兩舊名。但實際重量僅三銖左右。並允民間自行鑄造。因而大部分輕薄小型,文字淺平的小篆體半兩,均為漢半兩。半兩錢由於官民同鑄,異時異地,因而品種繁雜,以致不能搜羅之全。由於半兩錢一再減重,信用降低,漢武帝又窮兵黷武,國用不足,因而發行輕錢來轉嫁經濟危機,首先下令罷半兩錢而鑄三銖,同時對內又發行白鹿皮幣(時值四十萬),對外則發行百金三品,以銀錫鑄造,的龍、馬、龜三種分別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貨幣來搜刮民財。漢元狩五年(公元18年),始鑄五銖,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五銖錢歷時近七八百年。是我國鑄期最長的貨幣。留世數量巨大,品類繁雜。 王莽時期的貨幣 王莽自居攝二年(公元七年)開始,先後實行了三次幣制改革,鑄造了舉世瞻目的精美貨幣。王莽第一次改幣,主要鑄造了「大泉五十」及「契刀」、「錯刀」三種高額虛值幣,第二次(公元九年)廢刀錢、禁五銖,行大小泉,「大泉五十」與「小泉直一」,因此,該二種幣,至今流傳甚廣。第三次改革,始於建國二年(公元十年),實行寶貨制。區五物(金、銀、銅、龜、貝),六名(朱貨、貝貨、布貨、龜寶、銀貨、黃金)共二十八品。 雖然錢制混亂,但其鑄錢質量卻是一代鼎盛,因而王莽有第一鑄錢高手之稱。王莽錢書法採用懸錢篆,鑄錢無論圓錢,布幣、刀幣,外廓高挺,因而對文字保護甚佳,使流傳下來的貨幣,人見人愛,不忍釋手。 三國貨幣 魏、蜀、吳史稱三國,此時期幣制復雜,再加上戰火紛飛,史記不詳,如今被斷為三國時期貨幣,其鑄地和鑄時,難以解分。 三國時候,不同地域錢制各有差異; 魏得五銖 蜀鑄五銖外,另有直百五銖. 吳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等。 另有太平百錢,及定平一百,亦主尖歸三國時候,太平百錢為益州刺史越廉所鑄,定平一百亦可能為蜀所鑄。 兩晉南北朝貨幣 史書關於西晉鑄錢隻字未提,當時主要行用五銖錢。西晉統一中國時,府庫充實,國力強盛,因此,除了沿用漢代舊錢之外,應有自行鑄錢。時至今日,要辯別魏晉銖已非易事。 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各少數民族各自為政,許多還自行鑄錢。 巴族首領李特,李流等,建漢於四川,鑄「漢興」,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枚以年號命名的貨幣。 石勒取代匈奴隸建立前趙而自立為王,史稱後趙,鑄「豐貨」。 前涼張軌鑄「涼造新泉」。 南朝時期,把漢舊五銖剪成小錢,風行一時,並私鑄成風。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鑄四銖。流傳甚少,後又改鑄孝建四銖,此泉文字纖秀,篆文筆勢飛動,有如翩翩舞袖,甚為美觀。公元465年,又曾鑄永光,數月後改元景和,又鑄景和,二錢存世極罕。 梁武帝期間,主要鑄有輪與無輪二種五銖,其中無輪者稱「女錢」。梁元帝遷都江陵之後,改鑄當十之「二柱五銖」,梁敬帝在太平二年改鑄「四柱五銖,」當二十使用,二者現均稀少。陳文帝在天嘉年間,為抵制小錢鑄大型五銖,以一當十,陳宣帝鑄太和五銖,此泉篆文勻稱瑰麗、製作絕妙,居南朝泉品之冠軍。西魏鑄永安五銖,北周鑄永通萬國,五行大布,布泉,此三泉品,俗稱「北周三品」書法精美,鑄工精良,是繼王莽之後又一鑄錢巔峰。 隋唐貨幣 隋文帝平陳之後,隋五銖為統一法定貨幣,隋五銖之「五」字左多一豎有若「凶」字,小樣者常見。 唐初,仍用隋代舊錢,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下令廢五銖,鑄開元通寶,自始結束了我國銖兩貨幣的歷史而進入寶文制貨幣。 「開元通寶」四字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制詞並書,文字端莊凝重,展示出大唐一代興盛太平的風范。 「開元通寶」在唐代先後鑄行二百多年,一直比價穩定,變化微小,商民樂用,該錢在清末中仍有使用,亦是錢幣壽星之一,開元錢鑄量巨大,今流傳甚廣,版別眾多。 唐高宗時(乾封元年(公元666年)),由於奢風漸熾,軍費激增,曾改鑄乾封泉寶,以一當十,但遭商民拒絕,一年之後被迫停鑄,因而傳世較少。 安史之亂,史思明據東都鑄順天,得壹大錢,以一當百。俗詞雲「順天易得,得一難求」。 安史之亂後,唐代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為了支付軍費,唐肅宗於乾元元年,新鑄乾元重寶以一當十,後又以一當五,以一當三,最終以一當一,與開元同行。這是錢文中重寶錢的開端。乾元錢鑄造自肅宗始一直鑄至唐末、因而流傳也廣,版式也繁。 唐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6-779)鑄大歷元寶 唐德宗建中年間(公元780-783)鑄建中通寶 此二泉常出土於新疆地區。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地845年)裁減天下佛寺,收廢寺銅材鑄錢,楊州節度使李紳於新錢後加昌字以紀年號。於是各州鑄爐皆以本州郡名為背文,現有昌、京、洛、益、荊、襄、蘭、越、宣、洪、潭、兗、潤、鄂、平、興、梁、廣、梓、福、桂、丹、永等23種。 唐懿宗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桂陽監王彤新鑄「咸通玄寶。」但此泉不久停廢,因而傳世及出土極罕。 五代十國貨幣 公元九零七年朱溫滅唐,建立後梁,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局面。 朱溫滅唐,改國號為梁、遷都汴京、建元開平。傳世有開平元寶,開平通寶各一枚。 後唐李嗣源,在天成年間(公元926-930)鑄天成元寶,仿模開元,而精美不及。 後晉天福三年(公元938)因通貸不足,財用匱乏,鑄銅錢以天福元寶為文,今凡天福元寶多為私鑄質量很差。 後漢鑄錢以「漢元通寶」改名,形制全仿開元,唯「漢」字不同,因此,實際上是一種改范錢。存世少見。 後周太祖郭威建元廣順(951-953)於柴榮顯德二年(955),廢天下寺院3336所,取銅鑄「周元通寶」。 五代戰亂,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建號鑄錢,以廣財用,前後鑄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咸德、廣政、大蜀等,許多僅存孤品。 南唐,徐知浩於公元937年建國大齊,鑄「大齊通寶」,世僅二枚,後改稱「大唐」,鑄保大,永通泉貸,唐國與大唐通寶,存世均不多見。 楚馬殷占據湘楚大地,鑄有天策符寶銅鐵錢,乾封泉寶鉛鐵錢,乾元重寶大鐵錢,小銅錢,開元銅錢等。 南漢曾鑄乾亨重寶鉛、鐵錢及乾亨通寶銅錢,後者極為罕見。 閩王氏政權在此期間鑄開元背「閩」大小鉛錢及永隆通寶鉛鐵錢。天德重寶銅鐵錢也由閩王所鑄。 縱觀五代十國貨幣,以鉛、鐵為主,劣幣較多,精美者少見,反映了當時政局動盪,經濟蕭條,民不聊生的局勢。 兩宋貨幣 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自此中國又恢復了基本統一的局面,人民得到休養生息,經濟上明顯得以恢復。 兩宋的幣制,主要為銅錢,但兼以鐵、鉛。白銀及銀幣在支付和購買上較前朝較為重要。紙幣開始正式產生和推行,這是兩宋時期幣制的最大特點。 南北宋銅鐵錢明顯不同,北宋銅錢多而鐵錢少,南宋鐵錢多而銅錢少。北宋銅錢小平錢多而大錢少,南宋銅錢小平少而大錢多,北宋以年號為錢文,而南宋不但以年號為錢文,且有紀年、紀監。另兩宋貨幣較以前最大的區別在於錢文書法,許多為各朝皇帝御書,或書法大家所寫。真行隸篆草俱備。是我國貨幣書法藝術的顛峰。 北宋自宋太祖始,經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微宗、欽宗共九朝,歷時168年,鑄有宋元、太平、淳化、至道、咸平、天聖、明道、景佑、皇宋、康定、慶歷、至和、嘉佑、治平、熙寧、元佑、紹聖、元豐、元符、聖宋、崇寧、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二十六種貨幣,南宋之初,繼承了北宋遺風,錢文有幾種書體,且成對錢,之後基本上在書體上變化較少,但增加紀年、紀監、且鑄錢質量日益低下,毛砂錢,大錢時有出現。 南宋歷經高宗、孝宗、光宗、寧宗、理宗、度宗等朝,歷時153年,鑄有建炎、紹興、隆興、乾道、淳熙、紹熙、慶元、嘉仄、開禧、嘉定、大宋、紹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開慶、景定、咸淳十九種年號銅鐵錢。 元代貨幣 蒙古人統治中國時,對中國的幣制,帶來了一種基本的變革,也就是使中國從此採用白錢為價值的尺度。中國的幣制,如果以質地來劃,則唐代是銅錢的分水線,唐以上是銖兩貨幣。蒙古人過去游牧時期主要採用物物交換辦法,採用白錢制主要受鄰近中亞外國民族影響,也是對外貿易的產物。蒙古在建元之前,就曾開始鑄造漢文貨幣,如「大朝通寶」爭、銅幣。在取得對中國統治權後,主要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銀輔幣。至元之後,鑄造了許多漢文、或蒙文或蒙漢文的銅錢。有至元、元貞、大德、至大、皇慶、延佑、至冶、仄定、至順、元統、至正等元寶、通寶銅錢,除了至大、至正、蒙文大元之外,其它數量很少,很難遇見。 明代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清代貨幣 清朝幣制,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數用錢,小數用錢,且銀銅之間比價大體維持在一千文一兩上下。 滿人在入關之前,便開始鑄錢,努爾哈赤在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就建國稱帝;年號天命,鑄漢文與滿文天命錢。以後以常名鑄錢,自順治、唐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鑄造了數以億計的制錢。清錢的另一個特徵是,雖然正面錢文一致,但背面以滿文區別各地鑄局。因時,因地、因銅料與技術不一,就產生多寡不一,版別復雜的特點,清錢第三個特點,因時代近,入土較少,大多流傳於世,但歷經幾十年溶銷,收繳、數量日漸少,不象唐宋錢,時有出土,近年來,清錢日受收藏家重視。 清末,由於清庭腐敗,爆發太平天國起義,太平天國義軍所鑄貨幣,至今流傳下來的時可見到,但由於時期不同,鑄地不同,許多珍稀版別,也只能望拓興嘆。太平天國錢幣的顯著特點是(一)錢稱「聖寶」,有別於歷代錢幣。(二)錢幣上無紀地、紀值、紀重標志。(三)錢文分書於正反兩面。

⑤ 天啟通寶的銅錢,背後無字,請問這是什麼樣的錢價值多少哪個年代的!

天啟通寶明熹宗與元末徐壽輝均有鑄造,前者「啟」字點與屍字頭平行,小品錢鑄造量大,後者點與屍字頭相交,徐壽輝鑄「天啟」為稀有錢幣,價值很高但不易見!天啟通寶明熹宗與元末徐壽輝均有鑄造,前者「啟」字點與屍字頭平行,小品錢鑄造量大,後者點與屍字頭相交,徐壽輝鑄「天啟」為稀有錢幣,價值很高但不易見!

⑥ 天啟通寶十一兩,現在市場價多少

真品價格在幾百元到幾千元一枚。

元天啟通寶是1358年,改年號為天啟,鑄「天啟通寶」銅錢,有小平,折二,折三,元至正十一年徐壽輝起義,攻佔蘄水,建立政權,國號天完,年號治平。為了區別這兩種「天啟通寶」,錢幣界就將其分別稱為徐天啟和明天啟。

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天啟通寶錢」,該幣質地為紫銅,就式樣有小平錢、折二錢、折三錢三種,元天啟錢「天」字飽滿有力,尤其一捺,剛勁有力,非大手筆不能為之;「啟」字繁體結構中的「戶」字,非常特別為橫戶。

「通」字和「寶」字有瘦金體風味,顯然受宋錢「大觀通寶」和「崇寧通寶」影響較大。明「天啟通寶」錢「啟」字左上部的「戶」字,其上不是點,而是一橫,與下部「屍」字不相連。

而元「天啟」的「啟」字上的「屍」字上方一橫是連接的,二者有明顯不同。這是鑒別明「天啟通寶」和元「天啟通寶」錢最明顯的特徵。

⑦ 請問徐壽輝的天啟通寶跟明天起通寶怎麼分辨..,詳細點......

元末義軍徐壽輝公元1358年鑄造<天啟通寶>,青銅.有小平,折二;折三,背面無文,屬於珍罕品! 明朝禧宗公元1621年鑄造<天啟通寶>,黃銅,偶見青銅和赤銅.有小平,折二;折十,背文復雜. 差別最明顯的是"寶"字!徐壽輝<天啟通寶>所有都為小貝八腳"寶"; 而明朝禧宗<天啟通寶>所有都為大封口點八腳"寶";!

滿意請採納

⑧ 明朝貨幣的問題

明朝的貨幣主要有哪些?各自的幣值如何換算(比如說一兩金值多少兩銀、一兩銀是多少吊錢)?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⑨ 明代貨幣的明朝各階段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泰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侯稱帝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監國朱以海在江浙鑄大明,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造弘光,隆武帝朱聿鍵據福州鑄隆武,永曆帝朱由榔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帝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朝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又鑄昭武通寶;其孫吳世璠即位後鑄洪化通寶。

⑩ 歷史趣聞:明朝貨幣詳細介紹 明朝各階段的貨幣有哪

明代以白銀作為法定的流通貨幣,一般交易大數用銀,小數用錢,白銀和銅錢組成了貨幣主體。但明代初期曾用鈔不用錢,後改為鈔錢兼用,以紙幣為主,奇怪的是明代只發行一種"大明寶鈔"紙幣。明代基本是一個皇帝鑄一種年號錢(亦有幾代未鑄錢),共有十個皇帝鑄過年號錢。因避諱皇帝朱元璋之"元"字,明代所有錢幣統稱通寶,忌用元寶。
由於明代與日本及歐洲間出口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從海外通過東南沿海流入內地。國初雖然鑄有「洪武通寶」銅錢,洪武八年(1375)又發行寶鈔作為法定貨幣,但銅錢形制濫惡、使用不便,寶鈔貶值嚴重,白銀不可遏止地成為公私交易的主要通貨。碎銀通貨的便捷,使得前期由於幣制混亂造成的通貨膨脹得到抑制,貨幣經濟得以發展。
大明寶鈔
明朝錢幣叫「大明寶鈔」。它是明朝官方發行的唯一紙幣,該低幣貫行於明朝二百七十多年。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始造。由於當時缺銅,於是明洪武七年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大明寶鈔印框高約30厘米、寬約20厘米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紙幣。寶鈔分六等:壹貫、五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

由於當時紙質較差,大明寶鈔難以耐久,且明代紙幣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人民紛紛棄之。可見,這項錢幣改革以失敗告終。
明朝各階段貨幣
元末群雄並起,各自為政,並自鑄貨幣,儼然一朝之政,但這些政府都是曇花一現,鑄造的貨幣也是顯現一時,後來均臣伏朱氏大明。
元末張士誠據高郵,號大周,自至正十三年改元天佑、毀銅佛鑄天佑通寶。
徐壽輝鑄天啟,天定二錢。
除友諒殺徐壽輝後,改元大義,鑄大義通寶。
朱元璋起兵後,鑄大中通寶。
以上各錢,除大中之外,均極少見。明代幣制以紙幣為主,但也鑄造了不少銅錢,且品類繁雜。朱氏鑄錢,自大中始,開始背文紀地紀值,這是明代銅錢的一個特徵,一直影響到清末鑄錢。且明代錢幣,一反往朝,均為通寶,而無元寶,主要避朱元璋之「元」字諱。
自洪武之後又鑄了永樂、宣德、弘治、嘉靖、隆慶、萬曆、仄昌、天啟、崇禎等貨幣。

到了明朝末期諸候封王,各自為政,割據稱雄,自鑄貨幣展示出一朝暮景。
魯王鑄大明,福王在南京造弘光。唐王據福州鑄隆武,永明王在肇慶改元永曆,鑄永曆通寶。明末,李自成與張獻忠,雄據南北,加速了明的滅亡,李自成在西安稱王時曾鑄永昌通寶,張獻忠在成都即位,改元大順,鑄大順通寶。張獻忠義子孫可望入滇進黔,稱東平王,鑄興通寶。
1674年吳三桂鑄利用通寶,耿精忠在福建鑄裕民通寶;1678年吳三桂昭武通寶;吳世番鑄洪化通寶。

閱讀全文

與徐壽輝鑄造了什麼錢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浪琴機械表怎麼走著停了 瀏覽:9
上海廣志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08
氧氣檢測報警裝置 瀏覽:750
閥門190v代表什麼意思 瀏覽:550
冰箱為什麼老是融化了在製冷呢 瀏覽:705
創富塑膠五金製品廠 瀏覽:733
天正軟體的閥門怎麼添加 瀏覽:76
5000元以下設備如何記賬 瀏覽:49
編試卷怎麼畫化學實驗裝置圖 瀏覽:680
風暖設備如何清理 瀏覽:79
曙光五金機電 瀏覽:917
機械零件常用的材料包括哪些 瀏覽:701
上海舞台機械裝置公司 瀏覽:648
鐵環怎麼鑄造 瀏覽:560
鄒城電動工具哪裡便宜 瀏覽:577
配電房設備接地有哪些 瀏覽:44
控制技術與儀器專業是干什麼的 瀏覽:758
管道閥門的維護保養操作規程 瀏覽:652
鋼桁架靜載試驗實驗裝置 瀏覽:744
催化裝置中蒸汽的10種作用 瀏覽: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