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國家為什麼要鑄造貨幣
首先明確一個事情,國家總是要花錢的,而錢一般是從稅收中來,如果稅收的錢不夠花了,那國家有可能發行國債進行貸款,如果這兩個辦法都不能幫助國家籌措到錢,那麼用機器印鈔票將會成為國家的必然選擇,而這將有可能引起惡性通貨膨脹。而在通常情況下,國家買武器不管是買外國還是本國的,直接造出貨幣進行購買都是有可能的,但也會首先從另外兩個渠道籌集資金,一般用直接發行貨幣都會控制在一個程度內。不然如果數額太大了,引起高通貨膨脹,這對於一個負責的政府來說是不願意看到的。而如果通貨膨脹超過一個限度,國家所能從增發貨幣得到的好處就減少。你可以想想,當通貨膨脹到一定程度時,你的錢在減少,而國家從稅收中得到的錢也在減少。同時,國家發行貨幣(由中央銀行執行)都會根據現實經濟的運行情況擬定下一年貨幣的發行計劃供相關權力部門審批,也就有一個控制范圍,這個年初會有公布一年的預計貨幣發行量,實際的貨幣發行量央行也會定時公布。
❷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這些金人最後去哪裡了呢
中外歷史未解之謎有很多,我認為讓人匪夷所思的未解之謎就是在秦始皇一統六國,為何要耗費巨資鑄造十二金人,秦滅亡以後,這十二金人又流落了何處?
總結:秦始皇作為我國封建歷史上第一個皇帝,豐功偉績自不必多說,本文所述12銅人鑄造之謎,下落之謎,僅為一家之言。相信隨著考古技術的不斷提高,在秦始皇陵墓完全發掘之後,這些不解之謎應該會被揭開吧。
❸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呢
公元前221年,秦將王賁從燕國南下攻齊,齊國抵擋不住秦國鐵騎,齊王建被俘,齊國滅亡。
自此秦王滅了六國,實現統一,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專制的帝國時代。
秦王政滅六國後,以王號不足以顯其業,乃稱皇帝,是為秦始皇。
另一種說法則是,秦始皇迷信,鑄十二金人是為“祥瑞”。
這種說法其實也是有一定根據的,秦始皇的迷信我們是知道的,秦始皇一生非常相信方士道人的話,訪神州,求仙人,派徐福東渡以求長生不老葯;而十二這個數字很奇特。
古時的人把大地分成十二支,稱為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至此,我們不難理解十二這個數字就寓意著“天下統一”。
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十二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秦始皇所希望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
❹ 解釋為什麼鑄造是一個重要的製造過程
在我國機械製造是一項綜合工作的體現,它包含了大致六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產品的設計;第二個環節是產品的組織生產;第三個環節是產品的加工製造;第四個環節是產品的銷售;第五個環節是產品的售後維修;第六個環節是產品的回收再利用。在我國的機械製造過程中,重復摻插著上述六種工作。文章主要針對機械製作過程中的相關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和闡述,希望通過文章的闡述和分析能夠為我國的機械製造技術的發展貢獻力量,同時也為我國的機械製造行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❺ 漢武帝為什麼要鑄造麟趾金、馬蹄金
漢武帝鑄造麟趾金、馬蹄金,一是認為這是一種祥瑞;二是充當政治工具,平復由「推恩令」引起的國內矛盾。
深層次原因
當然這是史書中記載的,也有傳奇色彩,他看到的天馬、白麟頂多是個雲朵拼成的。但是漢武帝鑄造麟趾金、馬蹄金卻是有深層次的政治目的。
這要追溯到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各個諸侯勢力說起。當年為了做到這一點,朝廷實行了推恩令和「酎金奪爵」。推恩令不必說了,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而「酎金奪爵」是漢武帝要求各個諸侯進獻黃金,如果成色不夠就會剝奪官爵流放。這兩種政策有力加強了中央集權。
但是考慮到有點過火,於是漢武帝將鑄造的麟趾金、馬蹄金分封給他們,以起到維護國家穩定的目的。
❻ 秦始皇為什麼要鑄造十二金人
作為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鑄造十二金人是為自己做替身嗎?各位,小編可以明確告訴你,關於秦始皇為啥要鑄造十二金人,目前學術界說法不一。但,肯定不是為自己做替身。有人說過這樣一個觀點,說嬴政在掃清六國後,建立了我國首個大一統的封建制朝代,秦朝.嬴政建立秦朝後不久,為了防止天下人造反,於是收天下之兵,鑄以為金人十二,因為嬴政怕人造反,才將天下的兵器全部沒收,這件事是真的嗎?
在秦始皇看來,只要他控制了武器,那麼底下人就不敢造反,秦朝的江山便可以千秋萬代,於是秦始皇就下令讓手下人將百姓的兵器沒收,鑄造成12金人。然而,嬴政這么做,並沒有阻止民眾的起義,鑄金人之後不久,陳勝、吳廣、項羽、劉邦紛紛起義,推翻了秦朝暴力的統治。
❼ 什麼是鑄造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將液體金屬澆鑄到與零件形狀相適應的鑄造空腔中,待其冷卻凝固後,以獲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鑄物質多為原為固態但加熱至液態的金屬(例:銅、鐵、鋁、錫、鉛等),而鑄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屬甚至陶瓷。因應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概述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熔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早期
中國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 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濃厚。那時的鑄造工藝是與制陶工藝並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
發展
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後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鑄鐵件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後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近代
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技術的進步 ,要求鑄件各種機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時仍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另一個原因是機械工業本身和其他工業如化工、儀表等的發展,給鑄造業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如檢測手段的發展,保證了鑄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並給鑄造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電子顯微鏡等的發明,幫助人們深入到金屬的微觀世界,探查金屬結晶的奧秘,研究金屬凝固的理論,指導鑄造生產。
鑄造定義
(GB/T5611-1998)
鑄造-熔煉金屬,製造鑄型,並將熔融金屬澆入鑄型,凝固後獲得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和性能金屬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
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的工藝過程。鑄造毛坯因近乎成形,而達到免機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製作時間.鑄造是現代裝置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
鑄造分類
主要有砂型鑄造和特種鑄造2大類。
1 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1.1 砂型(芯)鑄造方法:濕型砂型、樹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實型鑄造、負壓造型。
1.2砂芯製造方法:是根據砂芯尺寸、形狀、生產批量及具體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的。在生產中,從總體上可分為手工制芯和機器制芯。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
2.1 金屬模鑄造法
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製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
受制於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2.2 脫蠟鑄造法
這方法可以為外膜鑄造法和固體鑄造法。
先以蠟復制所需要鑄造的物件,然後浸入含陶瓷(或硅溶膠)的池中並待乾,使以蠟制的復製品覆上一層陶瓷外膜,一直重復步驟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鑄造過程(約1/4寸到1/8寸),然後熔解模中的蠟,並抽離鑄模。其後鑄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溫,增強硬度後方可用以鑄造。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確性,更可用作高熔點金屬(如鈦)的鑄造。但由於陶瓷價格頗高,而且製作需要多次加熱和復雜,故成本頗為昂貴。
成型工藝
1.重力澆鑄:砂鑄,硬模鑄造。依靠金屬自身重力將熔融金屬液澆入型腔。
2.壓力鑄造:低壓澆鑄,高壓鑄造。依靠額外增加的壓力將熔融金屬液瞬間壓入鑄造型腔。
鑄造工藝通常包括
①鑄型(使液態金屬成為固態鑄件的容器)准備,鑄型按所用材料可分為砂型、金屬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數可分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鑄型准備的優劣是影響鑄件質量的主要因素;
②鑄造金屬的熔化與澆注,鑄造金屬(鑄造合金)主要有各類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金屬及合金;
③鑄件處理和檢驗,鑄件處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鑄件表面異物、切除澆冒口、鏟磨毛刺和披縫等凸出物以及熱處理、整形、防銹處理和粗加工等。
鑄造工藝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鑄造金屬准備、鑄型准備和鑄件處理。 鑄造金屬是指鑄造生產中用於澆注鑄件的金屬材料,它是以一種金屬元素為主要成分,並加入其他金屬或非金屬元素而組成的合金,習慣上稱為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
金屬熔煉不僅僅是單純的熔化,還包括冶煉過程,使澆進鑄型的金屬,在溫度、化學成分和純凈度方面都符合預期要求。為此,在熔煉過程中要進行以控制質量為目的的各種檢查測試,液態金屬在達到各項規定指標後方能允許澆注。有時,為了達到更高要求,金屬液在出爐後還要經爐外處理,如脫硫、真空脫氣、爐外精煉、孕育或變質處理等。熔煉金屬常用的設備有沖天爐、電弧爐、感應爐、電阻爐、反射爐等。
優點:1、可以生產形狀復雜的零件,尤其是復雜內腔的毛坯;
2、適應性廣,工業常用的金屬材料均可鑄造,幾克到幾百噸;
3、原材料來源廣,價格低廉,如廢鋼、廢件、切屑等;
4、鑄件的形狀尺寸與零件非常接近,減少了切削量,屬於無切削加工;
5、應用廣泛,農業機械中40%~70%、機床中70%~80%的重量都是鑄件。
缺點:1、機械性能不如鍛件,如組織粗大,缺陷多等;
2、砂型鑄造中,單件、小批量生產,工人勞動強度大;
3、鑄件質量不穩定,工序多,影響因素復雜,易產生許多缺陷。
鑄造的缺陷對鑄件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為選擇鑄造合金和鑄造方法打好基礎,應從鑄件的質量入手,並結合鑄件主要缺陷的形成與防治。
❽ 什麼是鑄造,有什麼優點
鑄造(簡稱壓鑄)的實質是在高壓作用下,使液態或半液態金屬以較高的速度充填壓鑄型型腔,並在壓力下成型和凝固而獲得鑄件的方法。 壓鑄特點 高壓和高速充填壓鑄型是壓鑄的兩大特點。它常用的壓射比壓是從幾千至幾萬kPa,甚至高達2×105kPa。充填速度約在10~50m/s,有些時候甚至可達100m/s以上。充填時間很短,一般在0.01~0.2s范圍內。與其它鑄造方法相比,壓鑄有以下三方面優點: 1. 產品質量好 鑄件尺寸精度高,一般相當於6~7級,甚至可達4級;表面光潔度好,一般相當於5~8級;強度和硬度較高,強度一般比砂型鑄造提高25~30%,但延伸率降低約70%;尺寸穩定,互換性好;可壓鑄薄壁復雜的鑄件。例如,當前鋅合金壓鑄件最小壁厚可達0.3mm;鋁合金鑄件可達0.5mm;最小鑄出孔徑為0.7mm;最小螺距為0.75mm。 2.生產效率高 機器生產率高,例如國產JⅢ3型卧式冷空壓鑄機平均八小時可壓鑄600~700次,小型熱室壓鑄機平均每八小時可壓鑄3000~7000次;壓鑄型壽命長,一付壓鑄型,壓鑄鍾合金,壽命可達幾十萬次,甚至上百萬次;易實現機械化和自動化。 3.經濟效果優良 由於壓鑄件尺寸精確,表泛光潔等優點。一般不再進行機械加工而直接使用,或加工量很小,所以既提高了金屬利用率,又減少了大量的加工設備和工時;鑄件價格便易;可以採用組合壓鑄以其他金屬或非金屬材料。既節省裝配工時又節省金屬。 壓鑄雖然有許多優點,但也有一些缺點,尚待解決。如: 1. 壓鑄時由於液態金屬充填型腔速度高,流態不穩定,故採用一般壓鑄法,鑄件易產生氣孔,不能進行熱處理; 2. 對內凹復雜的鑄件,壓鑄較為困難;3) 高熔點合金(如銅,黑色金屬),壓鑄型壽命較低;4) 不宜小批量生產,其主要原因是壓鑄型製造成本高,壓鑄機生產效率高,小批量生產不經濟。壓鑄應用范圍及發展趨勢 壓鑄是最先進的金屬成型方法之一,是實現少切屑,無切屑的有效途徑,應用很廣,發展很快。目前壓鑄合金不再局限於有色金屬的鋅、鋁、鎂和銅,而且也逐漸擴大用來壓鑄鑄鐵和鑄鋼件。 壓鑄件的尺寸和重量,取決於壓鑄機的功率。由於壓鑄機的功率不斷增大,鑄件形尺寸可以從幾毫米到1~2m;重量可以從幾克到數十公斤。國外可壓鑄直徑為2m,重量為50kg的鋁鑄件。壓鑄件也不再局限於汽車工業和儀表工業,逐步擴大到其它各個工業部門,如農業機械、機床工業、電子工業、國防工業、計算機、醫療器械、鍾表、照相機和日用五金等幾十個行業。在壓鑄技術方面又出現了真空壓鑄、加氧壓鑄、精速密壓鑄以及可溶型芯的應用等新工藝。
❾ 秦始皇為何要鑄造十二金人
秦始皇建國後沒多久,建造了阿房殿,並在殿外立起了十二個高達三丈、重則千石的巨型金人。這些金人都穿著外族的服裝,每個人都精神抖擻地站在那裡,就像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他們日夜守護著秦始皇和他的宮殿。
其實要說這些金人,並不是金子做的,而是用銅鑄成的。金子和銅相比,顯然銅更容易獲得。這些銅人在陽光的照耀下會發出金子般的光芒,這才讓人誤以為這些金人是用金子鑄成的,其實不然。根據史料中的記載,我們知道原來這些金人的胸前銘文都是由李斯撰文、蒙恬親自書寫的。而這些金人也並不像人們看上去那樣笨重,它們的底座並不是實心的,都是空的。這十二個金人通過內部的一根繩連接,它們可以同時換宮轉調,或是演奏樂曲,可見其設計之高超和鑄造之精妙。
秦始皇鑄這十二個金人,首先不論其材質是金還是銅,那使用量也是一筆龐大的數字。那秦始皇又是從哪裡找來這么多的銅來鑄造呢?他為自己找了一個很冠冕堂皇的托詞,其實就是想名正言順地收繳天下所有的兵器。想來作為一代帝王,更何況是一個剛剛從刀山火海中一路沖殺過來的帝王,他歷盡千辛萬苦才終得自己的霸業,他怎麼會讓自己的王朝霸業毀於一旦呢!
於是,他為了防患於未然,乾脆就干凈利落地收了天下的所有兵器,這樣最徹底。沒有了兵器,那些手無寸鐵的人在秦始皇眼裡都不足為懼。而秦始皇為自己找的理由,也是老生常談,要麼是天意,要麼是夢里吉兆,總之是利用人們的迷信心理達到了自己的政治意圖。
秦始皇把十二金人鑄造出來,也是費盡周折,不論是剛開始收集原材料還是到後來的設計和鑄造,每一道程序都有著我們所不知道的困難。可是,即使再困難,這些金人也都屹立在了阿房殿前,成為秦朝的象徵。但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如今這十二金人已經不見蹤影了。在史料中,我們只能看到文字,看到它的出現,但是卻沒有看到他們去了哪裡,到底是如何消失的。有人認為,十二金人之所以不見,是因為當年項羽在攻下咸陽後,曾下令燒了那把火,他火燒阿房宮,自然也就把立在殿前的十二個金人一起燒掉了。
也有人認為,十二金人沒有被燒掉,而是被董卓和苻堅毀掉了。傳說漢獻帝時,董卓秘密地找到了十二金人,並且把其中的十個悄悄地熔掉了,最後鑄成了銅錢,供他揮霍。剩下的那兩個剛被他轉移到了長安城的清門里。世事變遷,到了三國時期。當時的魏明帝輾轉得知了金人的下落,之後他也曾密令下屬將這兩個金人運到洛陽。可是,由於運送金人實在太過麻煩,這項工作只能暫時擱淺。想來也是,那樣的龐然大物,在古代沒有吊車、沒有運輸車等設備的情況下,要運送這么巨大的物品那可真是一項勞民傷財的巨大工程,所以魏明帝也沒有得到這兩個金人。
到了後來,苻堅統一了北方後,他想到了這兩個金人,他沒有魏明帝那麼麻煩,既然無法運回,就地銷毀總行了吧,就這樣苻堅把最後兩個金人也給熔掉了。到此,十二個金人就全部被銷毀了,歷史當中我們再也未見過關於他們的記載。當然,這也只是傳說,是不是真的,就憑個人思量了。
不過,我們研究秦始皇這個人,會發現他有一個癖好,那就是他喜歡的東西,自己怎麼都是要留著的。你看他的皇陵就知道了,多少的好東西都跟著他一起埋葬了。也許這十二個金人也在其中。這個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只不過這個觀點的印證,還需要秦始皇陵墓進一步地發掘,我們才能知道答案。
謝謝您在百忙之中點開了小編的文章,看完本文的你有什麼不一樣的觀點可以評論在評論區哦,想看更多關於這方面的文章就關注小編吧,每天為大家分享最有意思的文章哦,好了,明天小編與你不見不散哦,幾大分享出去讓更多讀者看到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