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乾能鑄造工資怎麼樣

乾能鑄造工資怎麼樣

發布時間:2022-04-20 22:10:59

❶ 乾亨重寶和乾亨通寶有區別么

乾亨重寶
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銅質,製作不工整,字體之間流銅較多。另有「乾亨通寶」銅錢,存世均極少。乾亨二年,又鑄造「乾亨重寶」鉛錢,文字拙劣,有傳形及背穿上「邕」字者,出土很多,價格不高。本泉痴藏有一品乾亨重寶背邕銅錢,直徑23.5毫米,厚1.5毫米,穿口0.8毫米{廣穿}字體工整,絕無斷筆,正背外廓均有稍,穿口無流銅現象,背一『邕』字,極為深峻,應是鉛母或鉛范銅錢。實屬罕見。請專家鑒論。
乾亨通寶
中國古代貨幣之一。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乾亨元年(公元917)鑄造。一般製作不精,文字內多流銅,極少見。另有「乾亨重寶」銅錢。
五代十國時期南漢 劉龔政權 年號有:乾亨 大有 白龍
鑄造錢幣有:乾亨通寶;乾亨重寶;大有元寶;白龍通寶。
其中大有元寶;白龍通寶當時鑄造就稀少,存世量更加稀少;現能知道的最多不過10枚!
遼代乾亨通寶:
據《遼史。食貨志》記載:「景宗以舊錢不足於用,始鑄乾亨新錢,錢用流布。」遼景宗為耶律賢。
本人藏有遼乾亨通寶小平及折三各一枚。
以上資料轉自博寶藝術網,希望對樓主有所幫助

❷ 雍正是好皇帝還是壞皇帝

名愛新覺羅·胤禛,廟號世宗,清朝入關之後第三任皇帝。經過眾多兄弟激烈的競爭後取得了皇位,以統治手段嚴苛而聞名。他在政治、經濟上實行了幾項很有影響的改革:「攤丁入畝」,將人頭稅並入土地稅之中,結束了中國幾千年徵收人頭稅的歷史,有利於窮人,也對人口迅猛增長起了作用;在西南等地實行「改土歸流」,廢除世襲土司,改由朝廷排遣流動官員,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控制;在中央設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軍機處,作為處理軍政大事的核心機構,以此加強皇帝本人的權威;加大懲治貪官的力度。他勤政務實的13年統治,使「康乾盛世」得以維持和發展。 不妨將雍正皇帝和他的兒子乾隆皇帝的影響作一比較。雍正的政績主要集中體現為對「康乾盛世」的維持,而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沒落之前的迴光返照,對中國社會長遠發展的作用有限;而乾隆長期穩定的統治強化了中國統治階層「天朝上國」的思維定勢,也更嚴厲地禁錮了知識階層的新思想,這正是造成中國在近代落伍的主要原因之一。基於上述原因,乾隆被列入最有影響的百大帝王之中,而雍正則被排除在外。 雍正帝胤禛,生於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歲的胤禎繼承帝位,在位13年,死於圓明園。廟號世宗。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嚴冬,在一片流言四起,蕭殺恐怖的氣氛中,康熙皇帝第四子胤禛登上了皇位。 胤禛是孝恭仁皇後烏雅氏所生之子,他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被封為貝勒,四十八年(1709年)晉封雍親王。此間諸皇子為謀求儲位,各結私黨,勾心鬥角極為激烈。生性孤僻的胤禛,並未因其性格弱點而遠離朝政,反而採取表面竭盡孝心,暗地結交朝臣與江湖術士的隱蔽手法,搏取了父皇的好感。最後,他內倚理藩院尚書隆科多的特殊地位,外借四川總督年羹堯的兵力,在隆科多宣讀的康熙皇帝「傳位於皇四子」遺詔的安排下,繼承了皇位,次年改年號雍正。 胤禛雖然即了帝位,但以皇八子允禩為首的當年爭奪儲位的勁敵,並不甘心自己的失敗,他們散布流言,製造事端,以發泄憤懣之情,動搖剛剛易主的皇權。雍正對他們分化瓦解,撤職監禁,予以嚴厲打擊。為表明繼位的合法性,雍正以極為隆重的喪禮,將聖祖葬入景陵,使其成為清代第一位土葬的皇帝。他又以不忍動用先皇遺物為由,將清帝處理政務之所,從乾清宮移至養心殿,養心殿從此而成為清廷的政務中心。在整肅皇族中反對派的同時,對當年的功臣、即位後的心腹之患--隆科多和年羹堯,雍正也毫不手軟,以「居功自傲,蔑視皇權」為由,施以削權、調任、抄家、遣戍,直至處決的嚴酷懲罰。 雍正在位13年,對清廷機構和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耗羨銀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特別是雍正七年(1729年)在出兵青海,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為提高軍務效率,在離養心殿百步之遙的隆宗門內設立軍機處,更是鑄就了沿襲至清末的帝後獨攬軍政要務的集權模式。有鑒於康熙朝諸皇子爭儲位的慘痛教訓,雍正創立秘密建儲制,即將已選定的儲君姓名,寫好密藏匣內,再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以備不測。這一制度,有助於以後乾嘉道咸幾朝皇權的順利過渡 所以他應該是個好皇帝.

❸ 鑄造廢砂回收再利用。

擦洗砂是很好的鑄造用硅砂。照你所說,應該是用來「噴砂」清理鑄件。你們的原砂粒度是多少?用過後,粒度相應變小,可「熱法再生」後,銷售給覆膜砂生產商,作為原材料獲取價值。

❹ 乾隆通寶值錢嗎

一、乾隆通寶是什麼?
乾隆通寶是乾隆時期的流通貨幣,乾隆皇帝在位的60年裡施展其「文治武功」的治國策略,創造了封建社會里最後一個輝煌盛世,之後民間便盛傳佩帶「乾隆通寶」銅錢可驅災辟邪,又因乾隆二字諧音「錢隆」而備受後世藏家所喜愛的錢幣。該錢幣鑄於清高宗乾隆年間(1736-1795年),背面的滿文比較復雜,上面有很詳細的價格和錢幣拓片。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厘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

二、乾隆通寶錢幣種類
1、雕母
雕母,就是錢局工匠按照朝廷規定的形式,用精銅手工雕刻而成的模本,又稱「祖錢」雕母做出以後,經過朝廷的審定和批准,下一步就可以翻鑄母錢。雕母的文字細瘦高挺,字口深峻,筆畫剛勁有力,全身經過細致修整,無鑄造痕跡且銅色金黃。從細部看還留有手工雕刻的痕跡。雕母錢是不參與流通的,存世量很少,因此很具有收藏價值。

2、母錢
母錢相當於鈔版。母錢經過細致加工後,作為鑄普通錢的母錢已很精美了,但多數能看到翻砂鑄造後留下的細小沙眼等鑄造痕跡。母錢的特殊價值在於作為翻鑄子錢(子錢就是普通流通錢)發行量再大也比子錢少之又少。

3、樣錢
「樣錢」俗稱「大樣」一般均用雕母直接鑄造,也叫官造原版,所以樣錢的直徑比常用錢大,文字清晰、深峻,大部分「樣錢」是高質量的,也有個別特殊情況。樣錢只是籠統的稱謂,往往一枚樣錢可以有多種說法和用途,質量特別好的還可以作母錢用。
「樣錢」雖然比一般普通錢幣較少,但是發行量還是比較大,樣錢是由雕母直接鑄造,普通錢幣是由母錢直接鑄造,也很好分辨。第一,直徑明顯大於同版錢幣;第二,字體相對於同版普通錢幣來講更為遒勁有力;第三,銅質相比更為精,一般含銅量可以達到96%--97%。

三、乾隆通寶值錢嗎?
乾隆通寶當時發行時間較長,鑄量極大且加之流傳至今時間較短,所以多數價值低廉。但乾隆的雕母和母錢因流傳數量極少,以是收藏家們青睞的對象,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乾隆通寶」雕母市場價格平均5萬元左右。「乾隆通寶」母錢的價格大都在千元以上,而普通流通的乾隆通寶一般則在1-20元左右。

❺ 乾祐寶錢是什麼樣的

乾祐寶錢鑄造工整,錢文字體精美。形制較以前幾種錢幣更加精緻。當時鑄造量小,如今存世量極少,古錢珍品。乾祐元寶銅材少,鐵材多,錢文有行書、楷書,楷書有長元、短元等版別。因西夏地域缺銅而多鐵,天盛鐵錢世間所存甚多。

❻ 如何辨別銅錢的真假

1、看古銅錢銅質,定真偽

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2、聽古銅錢聲音,定真偽

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3、聞古銅錢氣味,定真偽

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4、觀古銅錢銹色,定真偽

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

5、舌頭舔古銅錢,定真偽。用舌頭舔古銅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6、比較古銅錢,定真偽。

我國古銅錢都是手工鑄造,每枚古銅錢幣之間多少都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多枚錢幣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古銅錢,可判定是現代工藝所為。

(6)乾能鑄造工資怎麼樣擴展閱讀

1、歷史價值

珍稀古錢幣是貨幣歷史的實物,更是歷史的見證。因此在收藏前必須弄清它在歷史上的地位。如「成都交子」和「十文中統元寶交鈔」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紙幣,被學術界視為無價之寶;短命王朝或農民起義時的鑄幣,由於流通時間短,發行量少,大多是不可多得的珍品。

2、現存數量

齊、燕、趙等國的刀幣,韓、魏、秦等國的布幣等年代久遠,比圓形錢稀少,價格昂貴。存世數量少的錢幣還有唐代叛軍史思明佔領洛陽後鑄的「得壹元寶」,後發現「得壹」兩字不吉利,便改為「順天」,鑄「順天通寶」。這兩種錢幣傳世很少,「得壹元寶」尤其罕見,為稀世珍品。

3、文化價值

一些傳世並不太少的品類,則主要因其文化品位、藝術價值極高而備受青睞。如漢代王莽新朝時的「貨泉」、「布泉」等錢幣,用的是垂針篆;北宋仁宗時所鑄的九疊篆書體「泉體通寶」,是中國最早的美術字,為收藏珍品。

4、看品相

無論錢幣珍罕與否,凡有幣面模糊、輪廓缺損、銹蝕嚴重、看相較差者,盡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錢幣時還應注意是否有月紋、星紋等標識,古錢的鑒別以背文來區分鑄造年代和地址,品評其稀珍。一般來說,錢幣背面有月紋、星紋等記號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價值。

❼ 古代鑄造器皿過程

一 陶范鑄造的工藝流程 所謂陶范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成分要求的液體並傾倒入預先制好的陶質鑄型中,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幾何形狀和物理化學性能的器件的工藝過程,這是是一個復雜的多工藝過程,其典型工序流程如下:

圖1 青銅器鑄造工序流程(引自《中國上古金屬技術》)

殷墟鑄銅遺址從未發現煉爐和煉渣,表明冶煉和鑄造工藝是分地進行的。因此,安陽的青銅生產工序不包括上圖的左邊第一個方框里的礦石開采和粗煉,但不排除有精煉的工序。由上圖可見,在澆注開始之前,制備陶范的工序和熔煉合金的工序是同步進行的。以下我們概述各個環節的具體做法(鑄型的製作部分詳見即將發表於《考古》的《殷墟青銅禮器鑄型製作工藝》,本文從簡)。

(一) 鑄型的製作

1、造型材料的選取和制備
這一步驟即圖1所示的泥料選取和泥料加工工序。
為了解殷墟時期造型材料的選擇和制備工藝,必須對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范進行科學檢測。迄今為止,殷墟已發現的幾處較大的鑄銅遺址中,只有苗圃北地和孝民屯東南地出土的部分陶范做了較為詳細的檢測。檢測結果表明:殷墟陶范採用當地的粘土,經淘洗、練泥、陳腐的工序進行處理,並添加河砂、蚌粉(或其它硅酸鹽物質)、植物質等羼和料,主要是為增加陶范的耐熱急變性能,改善鑄造性能。相比而言,芯中含更多羼和料,以具有更好的耐熱度和潰散性。陶范添加的羼和料的數量多於陶器,這可能與鑄造性能的要求有關。陶范的分型面上有刷塗紅色細泥漿或者煙熏的現象,可能是為提高表面質量所採取的舉措。
必須指出,究竟使用何種粘土,是地下的生土,還是河流的沉積土,一直存在討論。而使用化學方法進行分析,難以得出直接的結論。目前筆者正在與威斯康辛大學的Jim Stoltman教授合作,利用偏光顯微鏡分析陶范的物理結構,了解原材料的選擇和孱和料的添加等工藝。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樣的做法更便於恢復歷史的本真。先民們在對材料進行改性的時候,首先看到是它的物理性能的變化。比如淘洗,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含泥量,雖然化學分析顯示氧化鈣有降低,但這不是古人的目的。換言之,可以通過氧化鈣的降低的現象反證造型材料可能經過淘洗,特別是面料經過淘洗。

2 鑄型的設計和製作
鑄型通常是由范、芯以及芯撐組合而成的帶有內部空腔的封閉實體,空腔即為待鑄物體的形狀。范形成器物的外表,芯則形成器物的內腔、孔以及某些中空部分。范與范的結合面謂之分型面。
殷墟鑄型的做法是將陶土塑製成模,可能採用了類似陶器的製作工藝,模的形狀是按照制范的需要設計的,因此較大器物的模一般是按照不同的部位分別製作,整體模型中不必要的部分會被省略,以節約材料和工時。模上花紋的製作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在表面貼附泥片,上面雕刻花紋;一種是在模的表麵塑制主體花紋的輪廓,再用硃砂描繪次一級花紋的線條。
用模翻范,在范上剔刻花紋的細部,有些花紋是直接在范上模印或刻制的,如�1�7肩部的圓渦紋(如圖9),這種做法可視作侯馬時期模印法的先聲。
安陽陶范有兩種做法,即李永迪命名的I式范和II式范。前者分型面上沒有榫卯,背部光滑,僅有一個水平或垂直的凸棱,較薄,可能主要在三家莊階段和殷墟一期使用。I式范中有些花紋范,多為一組較窄的花紋,可能是嵌入外面的陶范使用的。II式范主要在殷墟二期以後使用,它的背部凹凸不平,為指窩按壓的痕跡,分型面上有榫卯。
針對不同形狀和種類的青銅器,一般是按照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來分范,分范的形式比較復雜,這一問題將另文詳述。使用復合范的辦法製作高浮雕獸頭,即在器物范上留下空腔,在凹槽內放置一塊范泥,用活塊獸頭模壓印出獸頭,也有可能鑲嵌小獸頭范。
由於對耐火度、退讓性和潰散性的高要求,芯很可能是單獨製作的,而並非如石璋如所言是完全用模颳去鑄件壁厚製成的,特別是一些大型器物的芯,往往是依託不同部位的范,使用粗砂泥夯築而成。出土的芯一般呈磚紅色,質地較為鬆散和粗糙,不同於質地細膩的模。足等部位的盲芯往往設有泥芯撐,用以同范配合。形成器物空腔的芯帶有芯頭,芯頭側面有榫,中心有凹窩,用以同底范配合。帶有銘文的泥芯多半是由泥模翻印而來,翻印後的陽文還需經過刻制修整,在字的筆畫旁邊可見清晰的刻槽。其上頂面帶有配合用的凸榫,用以鑲嵌到器物泥芯上。

3 鑄型的乾燥、焙燒和裝配
鑄型制就的下一工序是乾燥,組裝之後整體焙燒還是分別焙燒之後組裝,還存在不同意見。組裝之後還要再次乾燥(同時也是預熱),方能澆注。 范脫模後,需在背陰處自然乾燥(陰干),使水分緩慢而均勻地蒸發,這對控制范的變形,保證其嚴密性至關緊要。小型鑄型可能是在烘范窯中焙燒的,窯形結構與小型陶窯相同。這一步驟的重點在於焙燒工藝,譚德睿曾認為陶范焙燒溫度高於850度,筆者和劉歆益合作研究,初步認為焙燒溫度可能只有600度左右,遠遠低於陶器的燒成溫度。這也與萬家保的復原實驗的數據比較接近。
多數鑄范都在分型面開設榫卯,用以配合組成鑄型。在芯和范之間有時還需要設置金屬芯撐。
大型器物需要使用底范,芯和底范是聯接在一起的。有些大型器物直接在底面夯築底范,比如孝民屯發現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
三足器通常在足的上方安放澆口范,其中一足作為澆口,另兩足是出氣孔,圈足器的澆口也設在足上,底范會做出澆道的部分。
至此,整個鑄型製作完成。

(二)合金的熔煉和配製
這個問題是整個鑄造流程研究中的薄弱環節,基本上所有的步驟都是推測,並且存在爭論。

1 關於熔銅器具的討論
安陽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均出土大量經高溫灼燒的陶質殘片,有些表面有高溫灼燒的裂痕(圖2),有的表面已經釉質化,呈玻璃態,背面有泥條盤築或者草拌泥的痕跡。以往的學者都認為這就是熔爐的殘片,採用內燃式加熱。對苗圃北地出土的殘片分析顯示,除1個樣品的燒流層內有較多量的銅外,另外兩個樣品只有微量的銅,3個樣品均有痕量的錫、鉛等存在。

圖2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的陶質殘片(上:正面,下:背面)

筆者曾分析2片這種樣品,發現有較高的二氧化硅含量和氧化鈣含量,特別是背層,氧化鈣含量更高。推測殘片的原料很可能是在原生土內加入砂粒和蚌粉得到的。樣品背層的燒失量較大,說明還另外加入了植物莖葉,也就是由草拌泥糊成。其中1塊樣品的焙燒溫度高於900℃。有1塊樣品上附有很少一點銅渣,經檢測,含銅、錫、鉛三種元素 。
筆者在對安陽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量這種「熔爐」殘片進行整理的時候,發現絕大多數殘片表面都沒有附著金屬,即使灼燒得很厲害,表面已接近釉質的樣品,從外觀上也看不到金屬的遺跡,只有少量殘片表面粘附有木炭和金屬。但是,在苗圃北地和孝民屯鑄銅遺址,普遍發現一種表面粘有銅液的殘塊,有粗砂硬陶和細砂泥質兩種,出土時均為小片,不能復原(圖3)。此類殘片多數有數層襯面,每層襯面均粘有銅液,證明它多次修繕和使用。爐襯表面與銅液接觸部分呈灰綠色,且多已燒成了小孔蜂窩狀。背面多為較疏鬆的紅燒土。劉嶼霞曾多次提到許多紅燒土碎片上有煉渣,可能就是這種遺跡 。苗圃北地的發掘者也認為它屬於坩堝類的熔銅工具 。

圖3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坩堝殘片(上:正面 下:背面)

這不禁使人產生一種疑問�1�7�1�7遺址中的「熔爐」和「坩堝」殘片到底與金屬熔煉是何種關系?
鄭州南關外早商鑄銅基址出土了一座熔爐的殘底,爐的上部殘失,只剩一直徑約1.60-2.60米的近橢圓形凹坑,坑內填有銅渣、爐壁塊、木炭屑、大口尊、坩堝片和紅燒土塊等。作者推測這是一座熔銅爐,熔銅的工序是先放木炭、次置坩堝、最後再燃火熔銅 。
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出土了近千塊的「熔爐殘片」,表面燒成龜裂甚至玻璃化,有的還粘有木炭和銅粒,背面有草拌泥的爐圈。但是鍋底狀的所謂「爐缸」,則內附銅渣兩層,材質為紅燒土,非常類似於上述的這種坩堝殘片 。很難想像,這種不同質地的所謂「爐缸」和「爐圈」屬於同一熔爐的不同部分。
北窯鑄銅遺址還出土了兩座燒窯,窯壁平整垂直,內壁燒結成流狀,外壁為紅燒土,窯頂封閉,平頂,窯頂中心偏北設一圓筒型煙道(圖4)。雖然該窯還屬於橫穴形的升焰窯,但其燃燒室和燒成室的結構型配置已經接近於馬蹄形半倒焰窯,具有較好的加熱效果 。發掘報告中並未提及這個燒窯的用途,但很可能與熔煉金屬有關,因為如果是烘范窯,通常僅燒到幾網路,無法達到讓窯壁都燒流的程度。
因此,荊志淳教授和Jim Stoltman教授提出:真正的熔銅器物可能是坩堝,而不是那種陶質熔爐,換言之,是坩堝直接接觸金屬液,而熔爐則是加熱坩堝的器具,這樣才能滿足澆注時高達1200-1300℃的要求。巴納先生曾經設想過這樣的熔銅器具,陶窯內放置很大的外熱式坩堝,堝壁出銅處做得很薄,有管道和窯壁相通,熔化時將管道堵住;銅水化得後,打開管道用棍捅破堝壁,銅水即瀉出供澆注用(圖5) 。華覺明曾置疑其坩堝的尺寸太大,不能保證合金的熔融,如果坩堝一捅即破,則很難保證其熔煉過程中不會熔穿。盡管存在上述疑問,筆者仍舊認為這種設想有相當大的可能性,因為其能夠達到較高的溫度,也能解釋為何許多熔爐殘片表面都沒有粘附銅液,它們很可能是窯壁的殘片。但是,由於陶質熔爐殘片的燒流層也曾檢測出多量的銅,因此還不能否認其作為熔爐的可能性。
為此,筆者和Stoltman教授分別提取了大量樣品,欲對這兩種殘片的化學成分、顯微結構和製作方法進行詳細的分析,荊志淳和岳占偉在安陽著手進行復原實驗,測算這種窯爐能夠達到的最高溫度,以期作進一步的討論和深入研究。

圖4 河南洛陽北窯地下升焰式橫穴窯

圖5 巴納設想的熔銅窯爐圖

2 鼓風
鼓風設施的應用和改進,對於冶金技術的發展至關緊要。
我們在安陽的所有鑄銅遺址都發現了陶管(圖6),少數陶管表面粘有銅渣,它與銅器鑄造有關是勿庸置疑的,侯馬鑄銅遺址也曾出土類似的遺物,並認為是鼓風的工具 。在周原也有類似的發現。泰利科特的《冶金史》一書中有埃及金匠使用帶陶風嘴的吹管的材料(約1460B.C.,如圖7)。但是這種陶管的用法可能與這種埃及的吹管有所區別,具體如何使用,目前還不清楚。

圖6 孝民屯東南地鑄銅遺址出土陶管

圖7 埃及金匠用陶吹管吹火助熔(轉引自《中國古代金屬技術》,326頁,圖8-20)

「橐」這種風囊鼓風器,盡管並不知道確切始於何時,卻在古書中多有記載。盡管在商代並未發現橐或其他鼓風器的遺存,但是《金文編》附錄上11中有「 」 字,此字一般出現在爵、觚、鼎上,形如皮囊,應為「橐」的古寫,又《甲骨文編》中有「 」字,如同用手提引皮橐,這些都可以作為商代使用皮風囊的佐證。
在清代劉�1�7雲《礦政輯略》中說,這種鼓風的皮囊,是使用一整張黑山羊的皮縫合,僅在腹部留出小孔,塞入竹筒,深約兩三寸。使用的時候,將皮囊套在腳上用腳踩住,一手提住皮頭,從上到下按壓,則風就會從竹筒中噴出,可用於炊事或者冶煉。這種原始形式的皮風囊,至今仍在許多原始民族中使用,如民族學調查所見的藏族使用的皮囊(圖8),由通風管、皮囊和閉合裝置組成,操作者用手啟閉控制鼓風 。印度也有類似的材料,與藏族使用的非常相似(圖9)。這種工具對於小規模熔煉還是很適用的,便攜,製作也方便。

圖8 藏族使用的皮囊(轉引自王工碩士論文)

圖9 印度使用的氣囊

目前還無法確知安陽時期鼓風的器具和作用形式,但是據記載早在戰國時期,即已使用多橐鼓風。以安陽當時熔煉合金的溫度以及規模而論,很可能已經使用多橐鼓風,並且,商代的鼓風器可能比藏族使用的皮囊還要復雜。

3 合金的配製
商代青銅合金的配製是在專門的鑄造場地或者作坊中進行的。到了晚商階段,已經熟練掌握了銅-錫-鉛三元合金的冶煉和熔化技術。當時的工匠對於青銅合金配比與機械性能的關系已經有了相當深入的認識,並且對於操作也有相當嚴格的控制,已經可以按照不同的用途來有意地採取不同配比的合金。同時,原料的供應是否豐厚,社會風氣的變化以及等級身分的尊卑,都可能對青銅器的合金配比造成影響。
但是,迄今為止,殷墟青銅器的合金配製的工藝問題尚未得到解決。苗圃北地鑄銅遺址曾出土了一件長方形銅塊,有學者推斷其是作為鑄造青銅器的備用料 。這塊銅塊究竟是人們有意生產的低錫合金錠?還是澆注錫青銅器時多餘金屬液的結塊?此銅塊中的錫是人為有意識加入的,還是冶煉含錫銅礦時帶入的?仍有待判定。由於沒有發現錫錠,故殷墟出土的大量錫青銅器是如何合金化的,尚需進一步研究。殷墟小屯村E16坑曾出土有2塊鉛錠。2塊鉛錠的金屬部分含高純量的鉛及微量鋅、砷 。鉛錠的存在表明是用金屬鉛直接配製青銅合金的。。近年來安陽在一處商代水井中發現一件橢圓形的大金屬塊,對其進行分析檢測,將對此問題有所幫助。

(三)澆注
澆注是將熔融的銅合金注入鑄型型腔的過程。為了提高充型能力,可能採用了預熱鑄型、過熱澆注和配製充型力強的合金等措施。
預熱鑄型是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之一,萬家保在復原試鑄商代青銅器時將鑄型預熱到300-400℃ ,馮富根等則預熱至400-500℃,澆注時的鑄型溫度在200~300℃ ,均得到了較滿意的結果。
無論是純銅還是銅合金,液態溫度越高,流動性越好,充型能力越強,反之則相反。因之,澆注溫度要高於熔點。現代鑄造工藝將這個溫度差稱之為過熱溫度 。殷商鑄銅的澆注溫度尚未見諸測定報告。萬家保復原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350℃ ,馮富根等試鑄時的熔化溫度為1200℃、澆注溫度在1100~1200℃ 。根據洛陽北窯西周鑄銅遺址熔爐溫度為1200~1250℃ ,可知馮富根等人的試鑄更接近於真實情況。另外,過熱溫度越高,銅合金的吸氣能力越大,易使鑄件生成氣孔。因此,過熱溫度的掌握應恰到好處。
小型器物當是用澆包來澆鑄的,大型銅器則可能使用澆包和槽道澆注。苗圃北地鑄銅遺址出土了一座半地穴式的工棚,底部安放有大型的長方形底范,如前圖16所示,同時殘存幾條有流向的灰色發亮的流面,據推測是銅液流經的槽道。透過這些現象可以猜測,如果將澆包安放在當時的地面上,鑄造時捅開,銅液即可由槽道而注入安於棚底的鑄型 。孝民屯鑄銅遺址出土的大型圓形器物底范也位於半地穴的F43內,說明這種猜測是有道理的。大型器物鑄造時有可能已採用《天工開物》所載槽注法,採用四到八個澆包同時槽注。

(四)鑄後加工
《荀子�6�1疆國篇》稱「刑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剖刑則莫邪已。 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蠡盤盂,刎牛馬,忽然耳。」這一段話不僅特指銅劍鑄作,於先秦青銅器製作亦有比較普遍的意義。他把器件鑄作明確地分成鑄造、鑄後加工兩階段。
其中,前四句概括了古代青銅器冶鑄工藝的四個要素,意為:鑄型必須形制端正、尺寸准確,要用優質的銅錫配製合金,匠師具有熟練的技巧,合金的熔煉、澆注均要火候得當。這體現了先秦時期人們對於冶鑄技術要訣的理解,為人們多所援引。但是,後一段被提及的比例遠遠低於前者,說明人們沒有將鑄後加工置於應有的重要地位。事實上,鑄後加工對於器件的最終質量具有關鍵的作用,通常包括脫范、清理、磨礪等。脫范後有局部缺損的鑄件還需補綴。
器物鑄成冷卻後,用力敲打即可去除鑄范,泥芯因附著器內,較難去除,需要使用工具將其剔鑿出來。然後使用錘擊、鋸截、鏨鑿和刮削等手法,以去除澆口、飛邊、毛刺和多肉等。所用的工具包括一些金屬器具,比如銅削、銅刻針等。
殷墟青銅器的補綴分為兩種,一種是所謂熔補,即直接以熔融銅液傾倒在需補綴的孔洞或裂隙上;另一種是補鑄,如果青銅器的一部分或附件,如足或�1�7等,由於種種原因未鑄成或斷折,則需在殘體上做范,再經澆注與器體熔接而成。
鑄坯變為成品、具有較好的外觀,磨礪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青銅禮器上的磨痕現仍清晰可辨,應是用粗細礪石逐道加工而成。孝民屯鑄銅遺址就出土了數千塊磨石,大小、厚薄、形狀不一,質料有粗、細砂岩兩種,用之打磨修整銅器的表面,也說明該道工序的工作量之大。殷墟鑄銅遺址中木炭往往與礪石同出,在磨光之後,有可能使用木炭在水中打磨器物,使銅器發亮 。
那麼,鑄後加工的工作量到底在鑄作過程中佔有多大的比重呢?由於缺少記載,僅憑出土實物和冶鑄遺存的情況難以得到確證。華覺明根據史貽直、德成等於乾隆二十四年編纂的《欽定工部則例九十五卷》的記載進行了統計和計算,用撥蠟法製作爵、�1�7等禮器,鑄造階段用工量僅為用工總量的4.20%~5.30%。如以鑄造用工量為1,則前期准備的用工量是7.07~8.92,鑄後用工的加工量高達10.29~15.09。即使除卻鏇里合口、年號鐫刻、燒古諸項商周青銅器沒有的工藝,仍然高達6.29~10.18 。由此推測:商代青銅禮器形制復雜,又僅用銅質、石質工具進行操作,依器件復雜程度不同大概接近6~10的范疇,象司母戊鼎、司母辛鼎這樣的大件,或者還需更多。
也許正因為鑄後加工如此繁復,才迫使鑄師們代復一代地想方設法改進工藝,殷墟青銅禮器鑄造工藝的發達、鑄銅工序的嚴格可能與此不無干係。在一定條件下,不利因素之逼迫正是促進工藝更替的重要動因。理解這一點,將有助於我們理解技術演進的本質及有關因素相生相剋、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

閱讀全文

與乾能鑄造工資怎麼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洗車店用什麼器材好 瀏覽:207
回國用什麼器材好 瀏覽:931
汽水分離裝置作用 瀏覽:45
自製托里拆利實驗裝置 瀏覽:42
大學里機械專業的研究生用什麼電腦 瀏覽:434
弱視適用什麼儀器 瀏覽:448
怎麼加長閥門桿 瀏覽:987
隔油一體化提升設備怎麼安裝 瀏覽:433
軸承工作時承受什麼力矩 瀏覽:493
廣州市創展機械食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03
羽毛膨化要用哪些設備 瀏覽:601
帶電的電器設備是什麼滅火 瀏覽:621
核酸用什麼儀器檢測報告出來 瀏覽:502
鍍鋅管DN25使用什麼閥門 瀏覽:780
超聲波水槽有什麼作用 瀏覽:218
超聲波摸頭怎麼匹配 瀏覽:613
線割機床為什麼那麼慢 瀏覽:733
汽車儀表刷新有什麼作用 瀏覽:127
獅山鎮有什麼機械廠招工嗎 瀏覽:987
dnf機械武器什麼屬性 瀏覽: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