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提高中國在國際旅遊市場上的競爭力
一、旅遊從業者或者旅遊行政管理部門要轉變思維,把思想從傳統的觀光旅遊中解放出來,更多的是從體驗,參與式,修學式,高端休閑式的方式發展;
二、要賦予傳統景區新的生命力,每個以某一吸引物為主的景區,都會經歷一個由冷到熱,再到冷的過程(一開始景區開發時,由於顧客對景區的嚮往以及符合市場旅遊需要,景區的遊客會持續上升,但後期會隨著旅遊目的地也就是景區的旅遊環境下降,服務質量改變,旅遊產品吸引力下降和其他新興景區興起的原因,景區的熱度會開始降溫),因為要對景區賦予新的生命力,建設開發新的景點,旅遊項目;
三、要積極發揮好節慶旅遊的功能,通過舉辦活動來吸引遊客,例如烏鎮的「戲劇節」,丹霞山的「徒步穿越大賽」等;
四、要加強對科技技術的應用,打造好智能化的C端,更優化為遊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務,例如信息獲取,產品服務等等。
(1)怎麼鑄造服務貿易競爭力擴展閱讀:
一、我國旅遊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微弱的原因:
1、旅遊產品形式單一陳舊
旅遊資源豐富,但旅遊產品結構過於單一,內容陳舊,缺乏競爭力。旅遊產品是旅遊經營者所生產、准備銷售給旅遊者消費的物質產品和服務產品的總和。廣義的旅遊產品由旅遊地本身、交通和接待三大部分構成。狹義的旅遊產品主要指旅遊景點本身。[7] 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地理位置優越、旅遊資源異常豐富。但是,多年來,我國的旅遊產品卻主要藉助於一些熱點城市,屬文化觀光型。 產品類型過於單調,與國際旅遊高層產品細分、多樣、專項、靈活的特點有相當的距離,無法適應海外旅遊多方位的需求。
2、旅遊安全衛生設施和條件與國際標准相比仍有差距
中國旅遊安全事故呈上升趨勢,空難、船難、車禍等屢有發生,其中有許多是安全意識不夠和管理不嚴等人為原因造成的。例如飛機超齡、船舶超載、車況不好等,這些給來華遊客的信心和積極性以重大打擊。
3、旅遊風氣不正
旅遊服務質量出現滑坡,回頭客比例很低近幾年來,越來越多的導游追求傭金、小費等所謂「灰色收入」,有些導游伸手索要小費,帶客頻繁購物,影響了正常的參觀游覽,有的甚至幫助不法商販推銷假冒偽劣商品,侵犯遊客合法權益。有的景區隨意提高游覽票價和地區內物價,強買強賣,嚴重挫傷了旅遊者游覽情緒,也大大降低了我國的國際信譽。
4、旅遊法律法規嚴重欠缺
我國旅遊法規的建設與旅遊業的發展規模極不相稱。旅遊法及其相關的律,如「飯店法」、「旅遊安全法」、「旅遊景區安全管理法」至今尚未出台。 結果是,從宏觀上講,旅遊業發展的許多問題無法確定。從微觀上講,一旦出現問題,特別是出現侵犯遊客合法權益的事件後無法可依,甚至投訴無門。
㈡ 用競爭優勢理論研究如何提高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
多實踐,在實踐中把問題的根源找到,然後解決就好了!
㈢ 結合當代國際服務貿易的形式,談談中國應該採取什麼措施發展服務貿易
1、優化調整產業結構,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中國服務貿易總體水平落後,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其中,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中國第三產業規模和比重較小,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部門、種類和設施尚不健全。為此,必須大力發展服務業,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穩步推進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提高服務消費比重。培育生產者服務市場,大力發展服務外包。加強產業鏈的連鎖作用,加大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力度,完善交通、文教、能源等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推動技術和服務創新,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努力提升中國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
2、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按照積極推進新興服務貿易出口與擴大傳統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出口相結合的原則,重點擴大工程承包、設計咨詢、技術轉讓、金融保險、國際運輸、教育培訓、信息技術、民族文化等服務貿易出口;充分利用外資,利用外資企業在新型服務貿易部門的示範、人員培訓和產業前後向關聯等途徑實現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我國服務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管理手段,優化服務貿易結構。
3、積極培育國內服務外包市場
一是要積極穩妥地開放服務市場,放寬對服務貿易領域市場准入的限制,為跨國企業來我國開展服務外包業務創造條件。二是制定鼓勵承接服務外包的專門政策措施,進行外包企業認定,仿照給予高新技術企業的支持政策,為外包企業提供低息信貸,減免企業開展離岸外包的所得稅和營業稅,對用於提供外包所需的進口設備可以免徵關稅及進口環節增值稅。三是積極推進服務外包商務環境建設。
㈣ 簡單說說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及發展服務貿易的一些對策!萬分感謝。。特急!
知識經濟時代的國際服務貿易趨勢及中國的對策
國際服務貿易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國際文化交流的頻繁以及國際投資的發展而逐步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現已成為各國貿易競爭的新領域和世界經濟新的增長點。21世紀被人們公認為知識經濟世紀,作為世界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和作用下,無疑將發生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正確地判斷和把握知識經濟影響下的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並結合中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及加入WTO的要求,作出積極的政策調整,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試就這一問題作一粗略的探討。
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發展趨勢
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與發展,服務業及國際服務貿易將呈現出以下五大發展趨勢:
1、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同工業經濟相比,知識經濟在產業內容上將發生根本變化。工業經濟時代的產業支柱是第二產業,即製造業,而知識經濟時代提供知識和信息服務將成為社會的主流,服務業將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並呈現出極其豐富多樣的形態。從上世紀的工業革命到本世紀六、七十年代,到處擴展的最富有的企業一直是工業企業。而在知識經濟初露端倪的今天,越來越多的銀行、綜合商社、海陸空運輸公司、電話電報公司、軟體開發公司等紛紛進入世界500強的行列。目前發達國家服務業已佔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及就業的60%以上。尤其是美國,服務業的產值佔GDP的比重超過了75%,提供的就業崗位佔80%。發達國家服務業的現狀預示著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方向。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製造業也開始呈現「業務服務化」趨勢。
知識經濟時代的服務業之所以成為主導產業,一是科技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分工的專業化和精細化,引發了經濟組織形式的分化,從而增加了對服務的需求。原來由企業內部承擔的產前產中產後的各種非核心業務普遍外包給專業化、高效化的服務供應商。而且,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將越來越集中在對新知識、新信息和新技能的掌握上,誰吝嗇購買各種專業服務產品誰就可能在新一輪競爭中落伍。這些因素的作用大大增加了社會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二是科技的進步導致供給的增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人物空餘時間和可支配財富的增加等,極大地擴展了生活服務消費的新領域;三是知識經濟時代的製造和流通過程所使用的現代化勞動工具要求服務業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產品,反過來推動了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強化了服務行業對整個經濟過程的影響和控制;四是知識和信息的廣泛運用使得服務行業成為產品增值的主體,財富越來越向服務行業集中;五是服務經濟本身的結構特點符合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如包括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信息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必然處於中心地位,教育產業也必然成為知識經濟的先導產業。
2、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
在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內部結構發生變化,知識型服務貿易將佔主導地位。所謂知識型服務業是指那些使用高技能人員,知識、技術佔主要地位的,對社會經濟增長趨勢與軌跡有著重要影響的「高附加值」服務業。參照原關稅總協定秘書處開列的「服務部門參考清單」,這類服務大致包括:專業性服務中法律服務、管理服務、工程設計服務與計算機相關聯的服務;信息和數據服務;金融服務(包括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管理有關的服務、金融貸款、其他貸款業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保險業務中的貨運保險、非貨運保險、再保險以及附屬於保險的服務等。上述各類服務業雖在不同領域存在差異,但卻有一共同特點,即提供的產品均是以知識為基礎的,交易的核心是蘊含在各種服務中的知識。近年來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主要是建立在迅速增長的以高新技術為載體的知識型服務產業基礎之上的。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的開放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更是表明了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對這種趨勢的認同和把握。
知識型服務產品之所以能夠成為主要的貿易對象,一是信息技術給國際貿易帶來的「時空壓縮效應」,大大增強了知識型服務產品的可流通性,使知識型服務產品變得相對地可儲存、定價及易地易時交易。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存在形式的數字化、編碼化、知識活動方式的計算機化和網路化,刷新了知識與產業及經濟的關系。現在,低成本、高寬頻的通信設備,數字化網路與先進的集成軟體系統等,正在使原來難以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
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
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
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不能進行的服務成為可交換的對象。例如走在知識經濟前列的美國目前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所謂「日不落」軟體公司,把公司的主要實體搬到與其沒有業務關系的國家,就地招聘員工,其決策者和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開發人員則在美國國內通過網路指揮,24小時連續進行軟體開發,再通過電子手段把軟體產品直接送到另一個國家;二是知識型服務業報酬的遞增性增強了各國在這一領域的投入和競爭。著名的國際咨詢企業麥肯錫公司的一項研究認為,到21世紀初,美國所有工作中,80%以上將屬於用知識來服務的工作。知識型服務業的發展壯大,必然要求其產品在世界范圍內實行自由貿易,要求各國開放其市場。此外服務貿易結構的「軟化」趨勢在傳統服務貿易中也將明顯體現出來。如餐飲業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密集型傳統服務行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餐飲企業若想再現昔日的輝煌,就必須開發高附加值的餐飲產品,這種高附加值既體現在餐飲產品本身的知識含量上,也體現為顧客在享用餐飲產品的同時所獲得的附加服務上。最近美國快餐業經營商漢堡王把位於紐約市中心金融區的一家分店以專線與網際網路聯接,為前來吃漢堡餐的顧客提供上網服務,利用網路的魅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客人。
3、服務貿易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在知識經濟社會中,知識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和傳遞主要是通過信息業來完成的。信息通過全球網路在參加國際經貿活動的國家和地區間流動,必然導致國際貿易特別是國際服務貿易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在這一趨勢下,國際服務貿易的內容、方式以及競爭格局必然發生根本變化。發展中國家在服務貿易上的傳統比較優勢將逐漸弱化,新的信息比較優勢將是形成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分工的一種新力量,成為貿易國或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所謂信息比較優勢是指各國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反饋和使用能力上的差異以及一國所獲得信息的數量、質量、時效和稀缺程度。正因為信息基礎設施的發達程度、信息產業的規模比重將極大地影響一國在國際貿易乃至世界經濟中的競爭實力和地位,各國為了在知識經濟時代的競爭中不落伍,都加大了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服務業的投入和競爭。自從1993年美國總統柯林頓提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NII)即「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便引起了全世界的強烈反響。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均在籌劃實施「信息高速公路計劃」,歐盟也不甘落後。美國作為「信息高速公路」構想的創始者,更是不遺餘力地加速實施。為了在建設信息基礎設施中利用自己的科技、經濟優勢謀求最大發展,美國政府1995年又宣布實施「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計劃,呼籲各國加入這一計劃。與此同時,各國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掀起了世界信息服務貿易的爭奪戰,且愈演愈烈。
4、服務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80年代以來,由於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及其多元化、國際化趨勢的加強,更由於服務貿易對世界各國經濟重要性的日益提高,使國際服務市場的競爭不斷加劇。發達國家由於在國際服務貿易整體利益分配中佔有明顯優勢,因此積極倡導服務貿易自由化,而發展中國家由於受益相對較少而持謹慎態度。但1994年4月15日《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服務貿易正式納入國際多邊貿易體制自由貿易的框架之內,成為當代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重要內容。特別是1997年2月後《基礎電信協議》、《信息技術協議》、《金融服務協議》的最終達成將全球90%以上的電信、信息及金融服務貿易納入其管轄范圍,被認為是多邊貿易體制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文件。現在WTO的大多數成員已對某些服務貿易作出了不同程度的承諾,亞太經合組織(APEC)也要求在21世紀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世貿組織千年回合談判將知識型服務業列為兩個主要議題之一就表明了服務業市場的開放已成為今後國際貿易的發展趨勢。可以預見,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在服務貿易政策上,自由貿易政策與保護貿易政策的關系將得到新的整合。一方面,知識經濟的產生將大大增進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聯系和相互依賴,無論從何種角度看,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主導產業,自由貿易政策都將是服務業發展的方向。經濟的日趨全球化,已不允許單純的自我保護和封閉,只有以更加自由的貿易政策參與服務貿易分工才能達到更加安全的自我保護。當然另一方面,知識經濟要實現健康、穩定的發展,必須以知識產權的保護為保證,再加上知識型服務貿易往往涉及貿易參與國的國民經濟命脈,這就意味著在實行自由的貿易政策的同時,還要藉助於法律、政策等多種手段實行一定的貿易保護,這對於發展中國家而言顯得十分重要。
5、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的不平衡化
進入90年代以來,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尤以國際服務貿易發展最快。據資料統計,1970年全球服務貿易額僅710億美元,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為0.117,到1997年猛增到12950億美元,年均增長11.7%,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上升為0.238,預計15—20年後,這一比值將達到0.5以上。但從地區分布來看則呈現出不平衡趨勢:發達國家在國際服務貿易中處於絕對優勢地位,具有巨額的服務貿易順差。1996年美國、日本、歐共體各國的服務貿易總額已佔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2/3強,如果加上中國香港地區約佔80%。尤其是美國,1997年服務貿易順差達到793億美元,以信息技術為主的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已相當於出口額的40%。而發展中國家雖然服務貿易發展較快,地位不斷上升,但服務出口中主要領域仍然在海上運輸、旅遊和勞務出口方面。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化、服務貿易結構的技術知識密集化、競爭的信息比較優勢化及貿易政策的進一步自由化等趨勢的日益明朗,服務貿易地區分布結構的不平衡化不但不會消弱,反而可能進一步強化,這對發展中國家是一個嚴峻的挑戰。
二、中國的現狀及政策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有了較大發展,服務貿易的增長既高於國民經濟的增長,也高於國內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的領域也在逐步擴大。但總體看來,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尚處於發展初期,存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1)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落後,綜合競爭實力差,服務貿易缺乏國內的產業支柱。目前我國服務業僅佔GDP的32.5%,就業的25%,不僅遠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甚至低於低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佔GDP的38%)。而且中國的服務業主要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如旅遊、勞務出口、遠洋運輸等勞動密集型部門和資源稟賦優勢部門,而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咨詢、電信等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在我國尚處於初步發展階段。(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偏低,出口結構不盡合理。目前我國服務貿易額僅佔世界服務貿易額的1%,居於世界排名20位以後。1997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與貨物貿易出口之比僅為0.128,即使在經濟比較發達,都市化程度比較高的上海,1997年的這個比例也只有0.146,均低於全球的平均水平(0.232)。同時,中國服務貿易的出口結構也不合理,貨運和旅遊兩項就接近50%,而知識型服務貿易競爭力弱,存在較大數額的貿易逆差。(3)服務貿易法制不健全,管理落後。服務貿易不同於貨物貿易,大部分貿易無法通過海關加以監控,需要以法律手段來限制或鼓勵人員、資本的流動以及貿易的范圍和規模。在服務貿易立法方面,到目前為止雖已頒布了相當數量的法律法規,這些法律法規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總體來看,立法未成體系,不少領域還是空白,即使已頒布的一些法律法規或者條文模糊、抽象,甚至相互之間存在沖突,或者缺乏統一性和透明度,或者未能與WTO、GATS原則相符。同時,服務貿易管理滯後。我國長期以來,一直把發展生產性行業,提高社會物質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服務行業缺乏明確發展的指導思想和規劃,沒有系統的權威的關於服務行業發展的規章制度,且管理多頭,部門職責不清,產業布局分散且經營規模小。(4)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短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的外向型高層次人才奇缺。(5)信息化建設與信息產業發展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技術在某些關鍵領域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大,信息產業普遍企業規模較小,同時缺乏分工與協作的全面統籌安排。
知識經濟所掀起的服務業全球化浪潮,不僅為我國今後的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也對我國現有的服務行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結合知識經濟時代國際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和我國服務貿易的現狀,充分挖掘我國服務貿易潛力,努力培育我國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必須採取有效的對策。
1、深刻認識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的緊迫性,加大對服務業的支持力度知識經濟時代從一定意義上說是服務經濟時代。大力發展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的基礎和保障。而在中國,傳統上存在著濃厚的「重農抑商」觀念和歧視性的「三教九流」式的社會階層劃分,再加上計劃經濟時期「服務無價值」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此,一要加大宣傳,打破業已形成的落後觀念,實現在社會產品觀和勞動價值觀上的突破,使人們特別是服務貿易領域里的企業和從業人員認識到知識經濟時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在發展國民經濟、提高國家競爭力和維護國家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識到服務經濟的大發展是國家經濟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之一,為中國發展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奠定思想基礎。二要加大對服務業的投入。國家財政特別要重視對信息基礎設施的投入。三要增強服務業內資企業的競爭力。服務業企業和工業一樣,規模是決定其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我國大部分新興服務業特別是知識型服務業企業的規模都很小,面對全球服務業跨國並購的浪潮,政府在增強內資企業競爭力方面首先要做的是推動企業的聯合。其次可以考慮選擇一批有潛在優勢的新興服務業、知識型服務企業特別是外向型企業進行定向扶持。如採取鼓勵性稅收政策,對這些企業實行減免稅;在政府采購方面實行傾斜;幫助他們獲得更多更准確的國際服務貿易信息等。
2、堅持積極穩妥協調有序的方針,逐步開放我國的知識型服務貿易和國內服務市場加快知識型服務貿易的發展是我國向—25—知識經濟過渡的要求,而對其的對外開放又既是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又是我國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當前,我國知識型服務業尚屬發展中的幼稚產業,國際競爭力較弱,開放國內服務市場和服務貿易,必須將尊重GATS基本原則與堅持國家主權自主、安全和保護幼稚產業相結合原則逐步開放。(1)要穩步開放部分急需引進競爭的知識型服務業領域。對國內缺乏競爭力,但又急需發展的知識型服務領域,要積極引導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一方面,這樣可以引進嶄新的技術和豐富的管理經驗,促進我國新服務品種的培育與發展,提高我國的總體服務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於提供一種激勵性壓力,促使本國服務業積極地從事技術與管理創新,盡快縮小與發達國家在該領域的差距;(2)對於已具備一定競爭能力的知識型服務業,要堅持適度保護與鼓勵公平競爭相結合的原則,利用企業和行業的作用,合理保護服務貿易市場。如學習日本經驗,加強服務銷售網路一體化建設,增強市場進入難度。日本雖然公開的保護政策已明顯減少,但仍是最能進入的市場,其經驗在於十分完善的一體化網路;提高國內市場的競爭強度,提高進入成本;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等。(3)要真正做到以市場換技術。要站在是否有助於提升我國生產力水平的高度看待知識型服務市場的開放,切忌走製造業利用外資「重量不重質」的老路。知識型服務業跨國公司最關注的是我國巨大的服務市場,因此完全沒有必要給予外資較國內服務業企業更優惠的待遇。(4)開放要以部門傾斜為主,地區傾斜為主。在知識型服務業對外開放中,應按照特定服務業的重要程度、關聯程度及戰略差異實行部門重點傾斜,而不宜採取定式地區梯度開放模式。(5)積極參與服務貿易多邊談判,在千年回合知識型服務業市場開放規則的制定中把握主動權。
3、正確處理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的關系,努力培育信息比較優勢由於信息國際化趨勢的強化,國際服務貿易中傳統比較優勢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發達國家正在有目的有意識地聯合以試圖控制和壟斷世界信息資源,達到在21世紀主導國際服務貿易主流的目的。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若僅僅以本國擁有的傳統比較優勢來確定自己的國際服務貿易結構,雖能獲得一些貿易利益,但極易跌入「比較優勢陷阱」,無法獲得國際服務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因此要加快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扶持局部產業、局部地區信息化的發展,並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加大這方面的比重,通過局部信息比較優勢的動態發展來形成未來的信息競爭優勢。在當前,可以將傳統比較優勢與信息比較優勢結合起來,統籌規劃,相互促進。一方面,用信息比較優勢帶動傳統比較優勢,引導傳統服務業向高增值高信息含量方向發展,促進或保持傳統競爭優勢;另一方面,用傳統比較優勢支持信息比較優勢,促進信息競爭優勢的形成。
4、加強服務貿易法律法規建設,建立和完善服務貿易的管理體制在進行服務貿易立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漸進原則。由於服務貿易協調的復雜性,立法不可能一步到位,必須從實際出發,如從暫行辦法、管理條例過渡到正式法律。簡單的法律在先或實踐在先是不能解決問題的。(2)配套原則。在制定地方法規時要考慮到與全國法律的銜接,地方法管什麼,國家法律管理什麼,立法中要明確。(3)系統原則。既要有各部門通用法規,如對服務貿易統計、服務貿易從業人員資格規定、外國移民、服務貿易反不正當競爭、服務貿易企業組織等行為的規范,又要有對具體行業的立法,這對我國已開放和承諾開放的行業特別重要。(4)接軌原則。WTO、GATS已確立了世界范圍服務貿易的法律框架,我們應加強對WTO、GATS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盡快建立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法准則的法律法規,對服務市場准入原則、服務貿易的稅收、投資、優惠條件以法律形式規定下來,以增加服務貿易的透明度。此外要特別注意增加反對外國對我國的服務貿易設置壁壘實行歧視性待遇和不公正貿易等專項條款,使其具有與國際法銜接的效力。
解決我國當前國際服務貿易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我國國際服務貿易實施有效的宏觀管理,關鍵是要迅速建立起全社會的服務貿易組織機構和協調管理機制。建議成立中國國際服務貿易協調小組或委員會,負責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規劃,業務統計、立法、對外談判和政策協調等事宜。
5、加快服務貿易人才培養不同產業的企業,關鍵性的生產要素是不同的。對服務貿易企業來講,人才是關鍵要素。我國與發達國家在服務貿易方面的差距,說到底是人才數量和質量的差距。解決人才問題要從多方面著手,一是多渠道多層次培養。建議有條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籌建國際服務貿易專業,培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復合型人才,同時加強對現有人員的短期培訓。二是開展「海外引智」工程,積極引進人才。三是防止人才流失。隨著中國加入WTO後大批外資服務企業的進入,如何防止服務貿易高層次人才的流失顯然十分緊迫。否則一邊培養一邊向外輸送,自己的人才問題還是始終難以解決。
㈤ 高分!!急求文獻綜述(關於「中國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若干問題的思考」的),
加快發展提升服務貿易競爭力
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一、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迅速。2008年,中國服務貿易(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進出口總額為3044.5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21.3%。其中肯服務貿易出口額達1464.5億美元,世界排名由2007年的第七位上升至第五位,同比增長20.4%;服務貿易進口額達1580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五位,同比增長22.2%。
盡管增長速度很快,我國服務貿易狀況並不盡如人意,遠遠落後於經濟發達國家,服務貿易存在較大逆差。
首先表現在運輸收入和支出均快速增長方面,逆差有所擴大。受貨物貿易快速增長和國際運費上漲等因素影響,運輸收支增長迅速,收支總規模在服務貿易收支總額中所佔比重最大,達到30%。2008年上半年,運輸收入192億美元,同比增長42%;運輸支出250億美元,同比增長36%;逆差59億美元,同比上升21%,是最大的服務貿易逆差項目。
其次,保險服務支出增速高於收入增速,逆差進一步擴大。受貨物進口較快增長的影響,對外支付保險費用快速增長,增速明顯高於收入增速,逆差規模擴大。2008年上半年,保險收入5億美元,同比增長13%;支出63億美元,同比增長31%;逆差58億美元,同比上升34%,是僅次於運輸的第二大逆差項目。
第三,旅遊收入增速減緩,順差規模縮小。2008年上半年,受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影響,入境旅遊人次和收入增速呈明顯下降趨勢。旅遊支出仍保持較快增長。其中,入境旅客人次為6491萬人,同比僅增長2%,增速較上年同期下降4個百分點;入境旅遊收入2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增速較上年同期回落9個百分點;旅遊支出176億美元,同比增長21%;順差26億美元,同比下降21%。
第四,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逆差進一步擴大。中國對外支付的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繼續增加,2008年上半年支出46億美元,同比增長15%;收入2億美元,同比增長79%;逆差44億美元,同比上升14%。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逆差呈逐年擴大趨勢。
我國服務貿易只有在建築和計算信息方面存在順差,2008年上半年建築服務收入47億美元,同比增長152%;支出20億美元,同比增長60%;順差27億美元,同比上升338%。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順差擴大,收入佔比上升,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收入28億美元,同比增長42%;支出13億美元,同比增長33%;順差15億美元,同比上升51%。計算機和信息服務收入占服務貿易收入比重不斷提高,由2000年的1.8%提高至2008年上半年的3.8%,反映出中國計算機和信息行業競爭力不斷提高。
二、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分析
許多學者利用各種服務貿易優勢指數或指標,如RCA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CA指數(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或TC指數(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等,對中國服務貿易整體競爭力情況進行了測度,大多表明中國服務貿易的總體水平不高,整體國際競爭力較差。
經過測度,有學者指出,加入WTO後,盡管中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較弱,比較優勢指數已呈現小幅升勢,說明我國的服務貿易在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但競爭力較弱的情況在近期仍不會有明顯改善。研究也表明服務部門間發展是不平衡的,國際競爭力存在較大差異。如對運輸部門的貿易競爭力進行測度與國際比較,結果表明中國運輸貿易出口競爭力極弱。隨著遠洋集裝箱運輸方式的盛行,這項服務越來越向資本、技術密集型服務方式轉變,而中國在資本、技術兩方面基礎較為薄弱,以致於中國運輸服務貿易劣勢突現,逆差增大。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結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如我國服務貿易各項目的凈出口指標顯示出我們的競爭優勢集中於資源和勞動密集型的服務行業,服務貿易仍主要集中於運輸和旅遊項目。2008年上半年,運輸和旅遊收入分別占服務貿易總收入的27%和28%,支出分別占服務貿易總支出的33%和23%。兩項收入總額占服務貿易收入的55%;支出總額佔57%,收支合計占服務貿易總規模的56%;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行業仍處於相對劣勢。在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貿易領域,國際競爭力較低。
從具體行業上看,只有旅遊和其他商業服務的貿易競爭力指數一直保持在正數狀態,具有一定的競爭力。2007年,中國在運輸、通訊服務、保險服務、金融服務、專有權利使用費和特許費、咨詢服務上的競爭力指數均為負數,說明這些行業競爭力低下。旅遊、建築、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廣告宣傳、電影音像、其他商業服務競爭力指數雖為正值,但都比較小,表明其國際競爭力不強。
從國際市場佔有率指標也能看出競爭力較弱的現象。一個國家(地區)服務貿易整體國際競爭力強弱直接表現為其服務貿易出口。一國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市場上的佔有份額,即國際市場佔有率。2008年中國服務貿易出口額達到1464.5億美元,排名雖上升到世界第五位,但國際市場佔有率僅為3.9%。 三、阻礙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提升的因素
(一)服務業要素中高等生產要素相對匱乏
世界服務業的競爭受自然資源、普通勞動力等初級要素的影響越來越小,而對知識、專業人、專業研究與教育機構、基於技術的通訊手段與交通設施等高級要素的依賴性越來越大。現代化的電訊網路、高科技人才、高校研究機構和領先學科等高等要素對計算機、通信、金融等國際服務的提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缺乏高級資源和才能要素是我國服務業競爭優勢獲取的一大障礙。
(二)相關產業缺乏有效支持
由於傳統體制的束縛,我國條塊分割仍局部存在,相關產業間合作不夠緊密,行業內惡性競爭嚴重(如旅遊業),企業密集和信息環境質量低劣,缺乏協同作戰的意識,尤其缺少能與國外企業相抗衡的跨國經營的服務企業集團。「產業集群」有利於主導產業獲得競爭優勢,傳統服務業的集聚主要是商業集群(如商業街、購物中心等),現代服務業集聚的形成高度依賴於城市經濟發展所締造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產業網路、人才集聚等基礎條件。任何一項服務業都不是單向發展的,一國服務業就是一個一體化的關聯產業群,如運輸業的發展將會推動旅遊業的發展,旅遊業又會促進酒店餐飲業的進步,電信業的發展更是金融、保險、咨詢業發展的基礎。
(三)政府的輔助作用較弱
我國政府對教育、研究、開發的投入和指導與發達國家仍相距甚遠,這對國家競爭優勢的構建很不利。政府在發展基礎設施、開放資本渠道、培養信息整合能力等方面應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四)企業組織、戰略與競爭結構欠合理
我國服務企業大部分管理意識封閉而落後,尚無實施跨國經營的企業機制和戰略,部分服務業由於國家壟斷而長期處於競爭不充分狀態下,如電信業、國有商業銀行服務。對競爭優勢影響最大的是國內競爭的激烈程度、競爭對手的素質和較高的新企業出現率,激烈的競爭使產業保持生機並構成持續改進和創新的壓力,也會促使企業尋找國際市場,以支持其擴大的規模和研發投資。缺乏足夠的國內競爭使本國公司在國際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五)服務行業利用外資不足
高科技服務業引進外資的欠缺,制約了這些服務行業的發展和競爭力的提高,不利於服務行業內部的結構調整,不利於「以引進促出口」戰略的實施。
此外,中國第三產業發展滯後,長期「重製造、輕服務」的政策導向客觀上造成服務貿易發展相對緩慢,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落後等,都是造成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較弱的原因。
四、提高服務貿易競爭力的對策
(一)加大對服務業的政府與商業投資。吸引外資促進本國服務業的發展
首先,我們應利用各種渠道加大對服務業發展所必需的商業設施、基礎設施以及配套設施的投資,研究證明,吸引外資特別是吸引掌握先進技術的跨國公司的投資,能切實改善我國投資質量,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服務業的國際化過程必須依靠跨國投資來推進。服務業的跨國公司的技術優勢主要是現代的服務手段和管理方法,能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逐漸達到優質高效的服務水準,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將伴隨外國直接投資而引入的服務作為轉換技術和管理標準的有效手段。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的投資,普遍具有投資規模大、技術先進和管理水平高的特點,這對於提高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引進先進的管理技術、促進觀念轉變、增強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等,都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二)優化服務產業結構,發揮原有比較優勢。創造新的競爭國際經濟合作2009年第8期優勢
我國服務貿易在旅遊、運輸、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等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存在著比較優勢。發展我國服務貿易,首先應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國內政策可以適當向旅遊、運輸等優勢行業傾斜,從而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此外,應大力發展知識、技術密集型等新興產業,挖掘其潛在的比較優勢,建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運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提升服務業整體水平。重點發展保險服務、金融服務、計算機和信息服務、專利權和特許權服務及咨詢服務等知識型服務業,以及海運服務業、旅遊業和國際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服務業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務業。
(三)促進服務業要素高級化、加快我國服務貿易專業人才的教育和培養
高素質人才的數量和質量對中國服務業的發展和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的增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服務業要素高級化進程的關鍵是人力資本積累。為此,要加大對教育與研發方面的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層次人才培養教育機構與體系,培訓更多、更高層次的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優惠政策增加國內服務業對海外人才的吸引力,積極引進人才。
(四)加強服務貿易的立法工作,完善我國服務貿易規制體系
在大力發展服務貿易的同時,完善服務貿易規制體系。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充分利用《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給予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待遇、寬限期以及保護措施,加強對GATS有關條款原則的研究,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國經濟發展目標又不違背國際基本法路准則的法律法規,並設立或指定專門渠道對外發布信息及提供咨詢。
(五)制定服務貿易出口促進戰略與策略,健全服務貿易管理體制,加強國家對服務貿易的宏觀管理
制定以提高中國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為導向的發展戰略,整體推進服務貿易的發展。應該著眼培養新的競爭優勢,以大力發展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服務行業為導向,扶持重點行業,發展重點項目。政府部門側重於宏觀政策的制定,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從戰略角度制定出中、近期的服務貿易對外開放的戰略和策略。
㈥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標有哪些
國際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標: 1.服務貿易總量 2.國際市場佔有率 3.服務貿易對外開放度4.進出口的行業結構5.競爭優勢指數(TC指數)6.顯性比較優勢指數(RCA指數)7.CA指數8.NRCA指數在國際貿易學說中,引力模型是指兩個國家之間的單項貿易流量與其各自的經濟規模(GDP)成正比,與兩個國家之間的距離成反比。同時,其他影響因素還有人均收入,人口等涉及效應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市場結構效應)(競爭力效應)和(兩者的交叉效應);第二部分為(增長效應) (產品結構效應) (綜合競爭力效應) (產品競爭力效應) (交叉效應)國際市場佔有率是指一國某產業或某產品出口額佔世界總出口的比重,國際市場佔有率高說明該產品或產業的出口份額高,相應的國際競爭力也就強;而產品或產業的國際市場佔有率的低則說明國際競爭力的較弱。國際貿易專業文獻綜述是對國際貿易專業的課題進行搜羅大量的相關資料,然後通過閱讀,整理出自己的見解與建議,最後形成一篇綜合性敘述的論文。一篇優秀文獻綜述範文,取決於作者對於國際貿易專業相關文獻的掌握,假如文獻檢索和文獻閱讀准備工作做得不好,就開始寫綜述,國際貿易專業文獻綜述肯定水平不高。
一篇好的文獻綜述,可以為國際貿易專業論文寫作奠定理論技術,還能表現出作者對於文獻資料的分析、整理的綜合能力,有助於提升國際貿易專業論文的整體水平。一般來說,國際貿易專業優秀文獻綜述分為摘要、引言、主體以及參考文獻等四個方面。我們都應該清楚,服務貿易相對於貨物貿易來說,發展的比較晚,因此西方學者們更加註重研究,國際貿易理論是不是適用服務貿易。R.Dick和H.Dicke(1979)最早嘗試運用國際貿易理論解釋服務貿易。他們運用「顯示性比較優勢法(RCA )」對18個經合組織國家的RCA指標進行了跨部門回歸分析,其結果是,比較優勢理論在服務貿易模式的決定中沒有發揮作用。A.Sapir獨立或者和E.Lutz (1981)認為「傳統貿易理論不僅適用於貨物貿易,也適用服務貿易,要素稟賦在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模式的決定上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大多數國際經濟學家所認可的是國際貿易理論進行模型的修正和擴展從而適用於服務貿易理論的「改進論」觀點。
㈦ 如何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我國必須高度重視產業競爭力和國家比較優勢的升級,實現由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 一是在全球價值鏈分工當中逐步提升地位,轉變在分工中處在極低端的狀態,由加工組裝型向精密製造型升級,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度化升級,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鼓勵發展國產品牌,鼓勵技術開發、設計等企業的發展。 二是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由技術引進、技術改造向原創型技術創新升級,增強產業的創新能力,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科技隊伍的建設,在國有企業改革、政府購買創新技術產品、知識產權保護、稅收優惠、研究開發資助、加速設備折舊等多個方面採取綜合措施,形成鼓勵創新的有效激勵。並促進利用信息技術等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三是針對某些重要的戰略性產業(如集成電路、飛機製造)以及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的關鍵高技術(如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建立國家重大創新工程,並積極吸收企業參與,甚至國外機構、企業的參與,形成產、學、研相結合、開放式的攻關體,力爭局部突破,逐步擺脫戰略產業受人控制的局面,在國際上有可能出現新一輪技術革命並使製造業呈現嶄新面貌的技術領域(如生物技術),採取整體跟進、局部突破的戰略。 四是進一步採取鼓勵性措施,吸引外資公司將研發中心進入甚至轉移到我國。近年來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研發機構的情況不斷增多,但仍是初步階段,相當部分的在華研發機構主要從事產品的本地化改進。在「十一五」期間應在知識產權保護、科技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好的環境,促進更多的外資研發機構進入。 五是加快發展裝備製造業,實施裝備製造業振興戰略。為促進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應採取如下措施:實施「裝備製造業振興戰略」,制定鼓勵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政策和激勵措施,政策措施應集中在需求側,如利用設備加速折舊、提供國產裝備的買方信貸或賣方信貸、技術改造貼息等政策,促進國產裝備市場的形成和壯大;鼓勵民營企業發展裝備製造業,消除當前在很多裝備製造業領域對於民營經濟進入仍存在的許多障礙,例如在政府投資的重大工程中應予以民營企業公正的對待;清理和改變當前不利於裝備製造業發展的政策,例如進口國外整機裝備可免稅,而進口零部件卻要徵收關稅,這一政策對於那些進口關鍵零部件生產國產整機裝備的企業事實上是歧視性政策,降低了國產裝備的價格競爭力。 六是引導發展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將產業分工細化與降低交易成本兩者有效地結合起來,有助於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國際經驗以及浙江、廣東等地的實踐均證明,國際競爭力較強的產業往往伴隨著產業集群的發達。為此,應充分重視產業集群的發展,以產業集群的理念考慮產業的地區布局和引導地區經濟的發展,制定和實施產業集群倡導計劃。並根據產業的經濟特性,促進專業化分工和相關企業在地域的相對集中,注重培育集群的形成、發展機制以及吸引要素集聚的機制,對現有集群應著力提高集群的創新能力,推動產業集群升級,還要加強集群中社會服務支撐體系的建設。 七是提高服務業的國際競爭力。要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高度,明確服務業的戰略定位,制定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規劃。要把握住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新機遇,將我國入世承諾開放服務貿易作為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加速器,把承接服務業轉移作為對外開放政策的重要內容,消除服務業當中仍大量存在的政策障礙和體制障礙,寬領域地開放服務業市場。要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和積極發展非公有制服務企業,改變當前因事業單位改革滯後,而造成大量服務業「體制內」循環的現狀;改變當前服務業(尤其是知識型服務業)領域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工業的現狀,以提高行業的活力和競爭力。
㈧ 如何提高中國服務貿易出口競爭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不僅貨物貿易獲得了不斷發展,世界各國的服務貿易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全球貿易結構正在向服務貿易傾斜,服務貿易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各國對服務貿易的重視也為服務貿易在更廣闊空間內的發展提供了良機。而運輸服務貿易一直以來都在各國服務貿易領域里占據著重要地位,因為運輸服務貿易不但直接影響一國的國際收支,更為重要的是運輸服務貿易對國際商品貿易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運輸服務貿易是國際商品貿易的橋梁和紐帶。 近年來,中國不斷的參與到世界經濟的發展之中,中國於2001年正式加入WTO,加入WTO後,中國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一方面,世界市場向中國敞開了大門,使中國運輸服務貿易的發展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並且結合中國的國情,探索符合中國特色的運輸服務貿易發展道路;另一方面,中國各個行業也面臨著來自全球的競爭,從而對中國運輸服務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挑戰,中國運輸服務貿易市場的對外開放,降低了國外運輸服務貿易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的門檻,加劇了中國國內市場的競爭。交通運輸業歷來就是國民經濟的動脈,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不僅對一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也對一國的運輸服務貿易的發展影響巨大。總之,隨著經濟全球化以及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中國的交通運輸業和運輸服務貿易也面臨著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㈨ 服務型企業的特徵及如何打造服務型企業
服務業是一個內容很豐富的產業,在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實際工作中,把它叫作第三產業。具體地講,在我國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中,除了農業、采礦業、製造業、建築業以及電力、燃料、水的生產和供應業外的其它產業部門統稱為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這些被劃分在服務業類型中的企業其人力資本在企業資本中所佔比重較高,人力資本在服務業中屬於第一資源。這種劃分方式一直被沿用到現在,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不斷加強,過去以產品為導向的製造業為了提高競爭力,紛紛開始從顧客的需求著手,把不斷提高顧客滿意度作為打造自身競爭力的核心內容。在這樣的市場條件下,服務型企業的概念也在逐漸改變。不論任何企業類型的企業,只要其面對客戶,客戶的滿意程度必然是企業最為關注的內容。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客戶的滿意程度,許多企業在努力提高產品品質的同時,開始加大售後服務的投入力度。經過實際運行,大家漸漸發現優質的服務不僅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產品缺陷給客戶帶來的煩惱,有效提高客戶的滿意度與忠誠度,而且服務本身還可以為企業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拓展了企業的利益空間。下面我們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對這一問題作一簡要分析。我國的工程機械行業雖然起步較早,但快速發展只是近10年的事情。工程機械行業快速發展的這10年的時間,也是整個行業從以「產品」為主導的模式向以「服務」為主導的模式發展的過程。在以產品為主導的模式中,製造商所生產的產品通過自己的銷售系統或代理商系統賣到用戶手中,整個銷售行為已經完成了95%以上,當用戶所購買的機械出了保期時,整個銷售過程就算全部完成了。在這一銷售過程中,買、賣雙方的關系僅只是依據合同交接產品及貨幣的過程。在求大於供的市場條件下,客戶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產品已經不容易了,誰還敢對產品本身及賣家品頭論足、說三道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關注工程機械這一發展中的而行業,競爭日趨激烈,客戶對同一類型產品的選擇機會增加,迫使經營者開始重新審視自己所面對的市場。大家逐漸發現,在真正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客戶關注的並不是產品本身,而是產品功能的實現。客戶對產品功能的關注使經營者們不得不放下架子,從以產品為主導的簡單產品銷售向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的方向發展。這種「為客戶提供全方位解決方案」銷售模式就是以服務為主導的銷售模式,。在這種模式全新的銷售理念及模式中,處於主導位置的不再是產品本身,而是生產企業及代理企業以產品為主體,貫穿於整個過程中的「服務」理念。在整個銷售、服務過程中,從產品設計、生產、銷售到售後服務、維修保養、二手機回購等每一個環節都是以客戶的需求與滿意度為基礎的,脫離了客戶需求,不能令客戶滿意的產品是沒有絲毫意義的。而且,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作為競爭主要手段之一的價格也在充分發揮著其調節供求矛盾的作用,品牌之間的價格戰最終將使產品本身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在這種情況下,經營者要想生存就必須在產品的延伸價值方面尋求突破,獲取這種延伸價值的唯一途徑就是服務。事實證明,工程機械產品的延伸價值同樣包含著巨大的利益空間。據權威機構統計,國外工程機械產品的利潤30%來自於整機銷售,70%來自於服務;我國目前工程機械市場中80%以上的利潤還是來自於整機銷售,只有不到20%的利潤來自於服務。可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後市場的發展空間是極其巨大的,製造商與代理商向「服務型」企業轉變是能否獲取這部分利益的關鍵。從上面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當前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所講的「服務型」企業與傳統的服務業是有顯著區別的。傳統服務業是根據行業最基本特徵所作的行業劃分,是一個狹義的概念;「服務型」企業是超越了行業特徵,是針對把服務作為產品延伸價值實現的手段而言的。在此基礎上,我認為「服務型」企業應該具備如下特徵:1. 服務型企業必須是以客戶需求為中心的,經營者所有的活動都必須是圍繞客戶需求而展開的;2. 服務型企業是以某種產品為載體,為客戶提供全面、完整服務的企業;3. 服務型企業對客戶的服務不是短期或有時間限定的,而是貫穿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4. 服務型企業的利潤總額中,因向客戶提供服務而產生的收益在企業的利潤總額中占重要比例;5. 服務型企業是以優質的服務為核心競爭力之一的。只有具備了上述5個特徵的企業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的服務型企業,因而從單純的製造業或貿易企業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服務型企業並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這一轉變的成功意味著企業在諸多方面有著質的飛躍。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幾個方面:1. 觀念上的轉變服務觀念的建立是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的關鍵。超強的服務能力是服務型企業的最顯著特徵,也是服務型企業獲取利益的手段,因而服務觀念的確立是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的關鍵。傳統觀念認為,企業向客戶提供的服務是附加性的,只是保證產品銷售及市場佔有率提高的手段,是一種事後的、被動的行為。如果企業在為客戶提供服務方面的觀念停留在這樣一種水平上,打造出一個服務型企業永遠都是幻想。服務型企業的經營思想是立足於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的原則基礎上的,服務的理念是貫穿於企業經營的全過程的,不論是產品的研發、設計,還是製造、銷售等各個環節都要把客戶的需求作為第一要素來考慮。只有時時處處把客戶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把客戶的滿意度作為企業考察自身經營效果的主要指標,企業才能開發、生產出真正滿足客戶需求的產品,也只有這樣企業才可能獲得超強的競爭能力。2. 以人為本我們知道,服務是靠人完成的。只有一流的員工隊伍才能創造出一流的企業,也只有一流的員工隊伍才能完成一流的服務。這就要求我們的員工不僅要有極強的服務意識,而且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術水平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在具體的服務過程中不僅能為客戶答疑解難,而且還要具備實際操作能力,同時時時處處能夠體現出樂於為客戶服務的精神。只有這樣,我們的客戶群體才能在保持穩定的基礎上不斷擴大;也只有這樣我們的品牌形象才能盡快確立並得以保持。3. 完善的服務網路對於經營者來說,每一個客戶的地位都是平等的,我們絕不容許有任何原因而產生厚此薄彼現象的存在。為了使我們所有的客戶都能及時享受到同等質量的服務,企業必須要在服務網路建設方面下功夫,絕不容許有任何服務死角的存在。企業在服務網路的建設方面除了要充分考慮資金、人才方面的因素外,還要考慮網路的覆蓋面和實際運營效果,避免出現服務質量的偏差。4. 科學的管理有了科學的服務理念、優秀的服務人才、健全的服務網路只是確立了服務型企業的基本框架,要想成為真正的服務型企業還要在管理方面做出相當的努力。科學的管理系統可以有效地整合企業的各種資源,在為客戶提供完美服務的同時,通過服務來增加企業利潤。如果沒有科學的管理體系來整合企業的各項資源,企業處於混亂的管理狀態,各項資源是無法發揮其功效的,打造服務型企業就無從談起了。從製造型企業或貿易型、流通型企業向服務型企業轉變不僅是市場競爭對企業的要求,也是企業通過服務實現利潤增值的有效途徑,但打造一個服務型企業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企業立足自身實際、腳踏實地,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努力提高企業的運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