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金本位制的特點和崩潰的原因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編輯本段]金本位制的形式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編輯本段]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 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編輯本段]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② 為什麼說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而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不是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金幣本位制是以黃金作為貨幣金屬的一種貨幣制度。它之所以較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穩定是因為它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1、在金幣本位制下,金幣可以自由鑄造和自由融化;
2、價值符號可以i自由兌換為金幣;
3、黃金可以自由地輸出、輸入國境。
從而,既使得各種價值符號能夠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進行流通,避免了通貨膨脹,又使黃金可以在各國之間自由轉移,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率的相對穩定。所以金本位制的貨幣自動調節機制是穩定且高效的。
金塊本位制是指國內不準鑄造、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黃金量的銀行券(或紙幣)來流通的制度。由於金塊本位制允許黃金自由地輸入、輸出國境,進行外匯交易,所以其實行條件依賴於國際收支平衡和大量平衡國際收支的黃金儲備。一旦國際收支失衡,大量黃金外流或黃金儲備不夠支付時,這種虛弱的黃金本位制就難以維持。
金匯兌本位制是指在市場上沒有金幣流通,國內流通紙幣或銀行券的一種貨幣制度。但紙幣和銀行券在國內不能直接兌換黃金,只能換取外匯,再用外匯兌換黃金,所以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實際上是使本國貨幣依附在一些實力雄厚的外國貨幣上,處於附庸地位,從而貨幣政策和經濟都受到這些實力強的國家的左右。所以穩定性較差。
(一個字一個字敲出來的,望採納哦~!^-^)
③ 為什麼說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都是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1)金塊本位制亦稱「生金本位制」,是在一國國內不準鑄造、不準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金量的銀行券(或紙幣)來流通的制度。實行金塊本位制的國家,雖然不允許自由鑄造金幣,但允許黃金自由輸出入,或外匯自由交易。
(2)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在這種制度下,國家並不鑄造金鑄幣,也不允許公民自由鑄造金鑄幣。流通界沒有金幣流通,只有銀行券在流通,銀行券可以兌換外匯,外匯可以兌換黃金。
(3)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實行的條件是保持國際收支平衡和擁有大量用來平衡國際收支的黃金儲備。一旦國際收支失衡,大量黃金外流或黃金儲備不敷支付時,這種虛弱的黃金本位制就難以維持。所以,金匯兌本位制和金塊本位制都是一種殘缺不全的本位制。
④ 為什麼說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 金幣本位制是金鑄幣作為實際交換...
金幣本位制是金鑄幣作為實際交換媒介在流通中發揮貨幣功能的金本位制,其基本內容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無限法償;輔幣和銀行券與金幣同時流通,並可按其面值自由兌換為金幣;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貨幣發行准備全部是黃金。金幣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表現在: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和熔化,金幣的面值就可以與其所含的黃金的實際價值保持一致,流通中金幣的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的需要;由於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價值符號就能穩定地代表金幣進行流通,不會發生通貨貶值;由於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輸入,外匯匯率就可以保持穩定。金幣本位制的穩定性對當時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國際貿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為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乾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鑄幣平價(Mint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開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1. 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⑤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有流通的金幣銀幣,都是銅幣
我們都知道,人類大規模使用紙幣之前,世界上絕大部分貨幣都是金屬的。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用的都是金幣或者銀幣,只有中國用銅幣。當然,中國古代也用金銀當貨幣,但主要集中在明朝和清朝,而且都是稱重量的銀餅、元寶什麼的。我們看古裝劇、紀錄片,只見過10兩金子、20兩銀子,沒見過金幣、銀幣吧?這是為什麼呢?最近,復旦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韋森寫了一篇文章,專門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塊來聽聽。
有一種觀點說,中國古代用銅,是因為缺少金銀,但是銅的儲量豐富,而且銅的開采和冶煉鑄造技術發展比較早。但是,韋森表示,這種說法不成立。根據現有的研究成果,中國古代王朝的黃金和白銀並不少,兩漢時期的黃金儲量甚至比古羅馬帝國還多。而且,歐洲國家的金銀產量其實也談不上多,但並沒有影響他們使用金銀幣。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差異呢?韋森認為,這跟社會制度有關系,貨幣發揮的作用不一樣。
先說在中國古代,貨幣發揮了什麼作用呢?貨幣是皇帝和官府用來維持王朝運作、汲取民間財富的一種工具。這主要是由兩點因素決定的。
第一,從制度上說,自從秦漢,中國就形成了皇權專制一體的大一統國家制度。我們都聽說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句話,這說的其實就是,中國古代不存在個人的私有財產,人們也沒有形成個人權利意識。
第二,從經濟形態上說,中國歷朝歷代皇帝基本實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幾千年來,中國基本上維持了市場貿易相對比較少的自然經濟狀態。
這兩點反映到中國的貨幣制度上,就形成了這樣的結果:貨幣雖然也用來貿易,用來還債,但最主要還是用來維持王朝運作。
那麼,貨幣是怎麼維持王朝運作的呢?貨幣鑄造出來以後,首先用來發工資。朝廷要給大臣們發俸祿,要給工匠、僕人們發酬勞,還要給將軍和士兵發軍餉。接著,這些「吃皇糧的人」用領到的錢到市場上買東西。老百姓也把糧食或者其他產品拿到市場上賣。一買一賣之間,貨幣就轉移到了老百姓手裡。最後,朝廷通過稅收,再把老百姓手裡的部分貨幣收回到官府手裡。俸祿、市場流通和稅收,三者構成一個整體,貨幣就在其中完成一輪又一輪的循環。如果遇到戰爭,朝廷就發行更多的貨幣,來搜刮全社會的財富。
既然貨幣就是皇帝用來維持王朝運作的工具,那用什麼來鑄造,自然由皇帝說了算。銅不是貴金屬,沒有稀缺價值,鑄造和發行成本也就相對低。使用銅幣,朝廷和官府可以最大限度地攫取「鑄幣稅」。這個「鑄幣稅」就是鑄造錢幣的成本跟錢幣標量值之間的差價。比如,一百枚銅幣的鑄造成本可能只有10錢,卻能購買100錢的商品,那 90錢的差價就是鑄幣稅。跟金銀相比,銅的成本低,所能形成的差價自然也就大。皇帝強制用銅幣作為法定貨幣,就可以對民間隨意掠奪、不受限制。
⑥ 在金本位制下有沒有通貨膨脹的,如果是沒有,為什麼呢
金本位制的形式
[編輯本段]
1、金幣本位制(Gold Specie Standard)
這是金本位貨幣制度的最早形式,亦稱為古典的或純粹的金本位制,盛行於1880一1914年間。自由鑄造、自由兌換及黃金自由輸出入是該貨幣制度的三大特點。在該制度下,各國政府以法律形式規定貨幣的含金量,兩國貨幣含金量的對比即為決定匯率基礎的鑄幣平價。黃金可以自由輸出或輸入國境,並在輸出入過程形成鑄幣一物價流動機制,對匯率起到自動調節作用。這種制度下的匯率,因鑄幣平價的作用和受黃金輸送點的限制,波動幅度不大。
2、金塊本位制(Gold Bullion Standard)
這是一種以金塊辦理國際結算的變相金本位制,亦稱金條本位制。在該制度下,由國家儲存金塊,作為儲備;流通中各種貨幣與黃金的兌換關系受到限制,不再實行自由兌換,但在需要時,可按規定的限制數量以紙幣向本國中央銀行無限制兌換金塊。可見,這種貨幣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附有限制條件的金本位制。
3、金匯兌本位制(Gold Exchange Standard)
這是一種在金塊本位制或金幣本位制國家保持外匯,准許本國貨幣無限制地兌換外匯的金本位制。在該制度下,國內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不能兌換黃金,只能兌換實行金塊或金本位制國家的貨幣,國際儲備除黃金外,還有一定比重的外匯,外匯在國外才可兌換黃金,黃金是最後的支付手段。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要使其貨幣與另一實行金塊或金幣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比率,通過無限制地買賣外匯來維持本國貨幣幣值的穩定。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這兩種貨幣制度在1970年代基本消失。
金本位制的基本特徵
[編輯本段]
1、金幣本位制
以一定量的黃金為貨幣單位鑄造金幣,作為本位幣;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熔化,具有無限法償能力,同時限制其它鑄幣的鑄造和償付能力;
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金幣或等量黃金;
黃金可以自由出入國境;
以黃金為唯一準備金。
金幣本位制消除了復本位制下存在的價格混亂和貨幣流通不穩的弊病,保證了流通中貨幣對本位幣金屬黃金不發生貶值,保證了世界市場的統一和外匯行市的相對穩定,是一種相對穩定的貨幣制度。
2、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是在金本位制的穩定性因素受到破壞後出現的兩種不健全的金本位制。這兩種制度下,雖然都規定以黃金為貨幣本位,但只規定貨幣單位的含金量,而不鑄造金幣,實行銀行券流通。所不同的是,在金塊本位制下,銀行券可按規定的含金量在國內兌換金塊,但有數額和用途等方面的限制(如英國 1925年規定在1700英鎊以上,法國1928年規定在215000法郎以上方可兌換),黃金集中存儲於本國政府。而在金匯兌本位制下,銀行券在國內不兌換金塊,只規定其與實行金本位制國家貨幣的兌換比率,先兌換外匯,再以外匯兌換黃金,並將准備金存於該國。
金本位制的實行歷史
[編輯本段]
在歷史上,自從英國於1816年率先實行金本位制以後,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實行了金本位制,而且是典型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各國為了籌集龐大的軍費,紛紛發行不兌現的紙幣,禁止黃金自由輸出,金本位制隨之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在1924-1928年,資本主義世界曾出現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都先後恢復到大戰前的水平,並有所發展。各國企圖恢復金本位制。但是,由於金鑄幣流通的基礎已經遭到削弱,不可能恢復典型的金本位制。當時除美國以外,其他大多數國家只能實行沒有金幣流通的金本位制,這就是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
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由於不具備金幣本位制的一系列特點,因此,也稱為不完全或殘缺不全的金本位制。該制度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大危機的沖擊下,也逐漸被各國放棄,都紛紛實行了不兌現信用貨幣制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這實際上是一種金匯兌本位制,美國國內不流通金幣,但允許其他國家政府以美元向其兌換黃金,美元是其他國家的主要儲備資產。但其後受美元危機的影響,該制度也逐漸開始動搖,至1971年8月美國政府停止美元兌換黃金,並先後兩次將美元貶值後,這個殘缺不全的金匯兌本位制也崩潰了。
金本位制崩潰的主要原因
[編輯本段]
金本位制通行了約100年,其崩潰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黃金生產量的增長幅度遠遠低於商品生產增長的幅度,黃金不能滿足日益擴大的商品流通需要,這就極大地削弱了金鑄幣流通的基礎。
第二,黃金存量在各國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國佔有世界黃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黃金存量大部分為少數強國所掌握,必然導致金幣的自由鑄造和自由流通受到破壞,削弱其他國家金幣流通的基礎。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被參戰國集中用於購買軍火,並停止自由輸出和銀行券兌現,從而最終導致金本位制的崩潰。
金本位制崩潰的影響
[編輯本段]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為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開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為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戰,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沖擊著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為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
⑦ 流通中沒有金鑄幣,只流通銀行券,銀行券通過兌換外匯才能兌換黃金,這種貨幣制度是A金銀復本位B金幣
C.金匯兌本位。實行金匯兌本位制的國家,對貨幣只規定法定含金量,禁止金幣的鑄造和流通。國內實行紙幣流通,紙幣不能與黃金兌換,而只能兌換外匯,外匯可以在國外兌換黃金。備隨時出售外匯。
⑧ 為什麼不用金銀做為貨幣
金銀的量達不到流通的需要的量。
以中國為例,中國自古以來,就不是金銀的主產區,因此金銀的總量很少。我們現在看一些電視劇,尤其是宋、明、清三朝的電視劇,經常能看到有人拿著一些金銀來買東西結賬,這在當時是不可想像的。而現在,我們的金銀總擁有量其實比古代大得多,但是由於金銀已經不再具有貨幣的職能,不再在市場中流通,所以給人一種金銀變少了的錯覺。
人類社會的經濟演化,經歷了物物交換、等價物交換和貨幣交換等幾個階段的。很長一個時期以來,金屬貨幣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歐洲、阿拉伯地區的金銀礦儲量比較大,因此多使用金幣、銀幣;而中國古代則是銅礦比較多,所以大量使用銅幣。而且,由於金屬貨幣的鑄造、流通都會存在太過沉重、使用不便的問題,實物的直接交易方式依然保留。古代的很多賦稅、賞賜、官員俸祿等財富流通,都是通過布帛、糧食等物品來實現的。所以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金銀都是不作為貨幣使用的。
秦漢時,金銀的身份奢侈品和祭祀用品。當時的朝廷曾明令禁止將金銀作為貨幣使用。只不過,史書的記載給我們造成了一定歧義。那個時候的金銀被稱為「黃金」和「白金」,而經常出現的「多少萬金」的記載,其實都是指的黃銅,而並非真正的黃金。比如說漢武帝的姐姐隆慮公主為了給兒子贖罪,就一次性交了「金千斤」;《史記.平淮書》中,也曾出現過「馬一匹則百金。」;《史記.燕召公世家》中也出現過「子之因遺蘇代百金」。這里的「金」,指的都是黃銅。
隨著金融經濟的發展,對大價值的貨幣慢慢有了需求。魏晉南北朝時期,金銀,已經作為稱量貨幣而被普遍使用了。但是此時僅僅是「稱量貨幣」,也就是現在所說的「貨幣准備金」,僅僅是衡量價值的,不是用來市場交易的。此時的主要流通貨幣,依然是銅錢。
到了唐朝,由於絲綢之路已經開通,大量的國外商人,尤其是波斯商人,大量進入中國內地進行貿易。隨著他們的到來,大量的國外金銀貨幣也進入了貨幣市場。比如說劇集《長安十二時辰》中多次提到的薩珊金幣,就是波斯人所使用的貨幣。但是,換算銅錢和金銀幣的過程十分復雜,後來,一些商人才漸漸開始使用金銀交易。但是,這僅限於大宗的外貿交易,國內的主貨幣還是銅錢。
宋元明清四代,經濟已經發展到銅錢難以負載的程度了,迫切需要新的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現出現。於是就有了宋朝、明朝的紙幣和金銀貨幣。金銀因為價值高,所以也逐漸成為了一些人日常生活的交易貨幣。但是受限於純度、質量等指標,金銀的使用非常的麻煩。比如說電視劇中經常出現一個人吃了酒飯,隨便拿一錠銀子放在桌上當酒錢,然後就抬腿走人。這種情況簡直是無法想像的。一錠銀子的價值先不說,就說重量,客人一方如何保證呢?所以一般的商店中,都會備有小的金銀秤。客官走之前,麻煩先稱稱這錠銀子夠不夠付賬。
純度是金屬貨幣,尤其是貴金屬貨幣永遠繞不過去的問題。以清朝官銀而論,一般一錠官銀是50兩。但是各個地區收上來的銀子,純度不一,所以使用時就會有些偏差。比如陝西省的官銀,50兩中會摻入部分黃金,它們的價值顯然就比普通的銀子要高。
比純度、重量更重要的,是金銀的真假問題。凡是大價值的貨幣,都會面臨這種問題,只不過是嚴重與否的問題。同樣的,每個朝代曾出現過假金假銀的問題。為了對付這種假幣現象,商家只能擦亮眼睛,總結各種鑒定方法。比如銀子,主要是看鑄造時形成的氣孔顏色,氣孔光亮者為真,灰暗者為假。鑒定黃金則是三板斧:掂重量、牙咬、火燒。
可見,要用個金銀是真不容易。現在的古裝劇,顯然是誇張了。
到了明朝萬曆年間,由於外國銀元的大量流入,銀子的純度和價值都開始下降,一兩銀子的購買力已經下降到原來的一半左右。此時,白銀才算是正經地成了貨幣。但是時間也就是不到三百年,成熟的紙幣就出現了,黃金、白銀再次回到了自己金融本位幣的位置,漸漸退出了流通市場。
⑨ 金幣可以自由鑄造是不是意味著私人可以鑄造金幣②
金幣是法定貨幣,由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發發行,不能私自鑄造。市面上看到的那些可以自己鑄造的「金幣」,應該叫「金章」,屬於紀念章。上面不會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號、不會有「XX元」面值。如果有,且不是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發行的,那叫假幣、臆造幣,是犯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