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葡萄獸鏡,為何說擁有此物的人不一般
唐朝葡萄獸鏡又叫海獸葡萄鏡,是一種工藝要求相當高的銅鏡。在古代美輪美奐的銅鏡一般都是達官貴人所喜愛,所以這唐朝葡萄獸鏡,就成為當時勛貴之家所擁有之物。
於是葡萄獸鏡成為唐朝上層階級把玩之物,或是賜給功勛之家,或是作為外交禮物賜給各國王室。曾經就在唐墓中出土過葡萄獸鏡,墓葬人是唐朝的武將仁泰,他是唐太宗李世民座下帳內旅帥,典型的開國功臣。而且在日本、中亞、西伯利亞及伊朗各地均有葡萄獸鏡的出土,這也從另個方面,驗證了葡萄獸鏡曾經是被當做外交禮物賜予各國,之後葡萄獸鏡又在各國的王公貴族間流傳。可見這葡萄獸鏡因為自己獨特的文化底蘊,再加上技藝要求嚴格,在當時就是一件奢侈藝術品,主人非富貴則貴。
Ⅱ 唐代銅鏡是怎樣鑄造的
唐代銅鏡價格400萬港元,參考以下資料:
唐朝龍紋葵花式銅鏡,拍出4,000,000港元。
唐代銅鏡的形式,沖破了幾千年來傳統的圓形模式,出現了菱花形、葵花形、方亞字形及有柄形等新的鏡式;鏡鈕雖多以傳統的圓形為主,但亦有獸形鈕、龜形鈕、花形鈕等新的鈕形;紋飾的內容豐富多彩,較前代有很大變化,各種珍禽異獸、奇花異草、古代神話傳說故事,都成為很好的表現題材,鑄造於鏡背;而紋飾的布局也不再限制於內區和外區了,出現了跨區布局、整體高浮雕等多種表現手法;鑄造技法上出現了鍍金、貼銀、金銀平脫、螺鈿和寶石鑲嵌等特種新工藝。
Ⅲ 唐代海獸葡萄紋鏡上的海獸究竟是什麼動物
在許昌博物館三樓「許州記憶」展廳,陳展著一批古代銅鏡,它們製作精良,造型美觀,紋飾華麗,銘文豐富,堪稱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銅鏡當中的海獸葡萄紋鏡,更是體現了唐代銅鏡鑄造技藝的高峰,帶給人們開創性的美感。
遠古時期,人們以水照面戰國、兩漢、唐代是銅鏡的三個重要發展時期
銅鏡原是人們照面飾容的日常用具,源於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後來,銅鏡的功能又擴展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被視為驅鬼避邪的法寶和愛情的信物。白居易有詩雲:「美人與我別,留鏡在匣中。」人們喜愛銅鏡,不但因為它光面能照影,還因為背面的構思主題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無論是幾何紋飾、花鳥蟲魚,還是美麗的神話傳說,都展現了不同時代的人間萬象。
中國古典小說《西廂記》、《封神榜》中,都有用鏡子照妖辟邪的情節,由於銅鏡大多為圓形,如同滿月,又有團圓、圓滿之意,常用來象徵愛情婚姻的美滿,從而流傳「破鏡重圓」的千古佳話。古代還流行互贈銅鏡,《唐書禮樂志》記載,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被定為「千秋節」,又稱「千秋金鑒節」,這天,群臣會獻上美酒和銅鏡祝壽,唐玄宗也會賜群臣銅鏡以示聖恩。這種贈鏡活動後被民間效仿,成為一種風雅的習俗。
唐代的海獸葡萄紋鏡,既有濃厚的異域色彩,又有豐富的傳統文化意味,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海獸葡萄紋鏡因其精美的紋飾和奢華的鑄造工藝,被公認為中國古代銅鏡中的特色代表,是中國銅鏡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鏡種之一,更是無數銅鏡收藏家、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和非凡魅力。
海獸葡萄紋鏡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鏡體厚重,一般用高錫、青銅鑄造而成的。鏡背紋飾採用高浮雕工藝鑄造,造型生動,立體感強。其形制主要為圓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海獸葡萄紋鏡的尺寸從直徑幾厘米到30多厘米之間皆有。
值得一提的是,在許昌博物館的展櫃內,還有兩件帶柄銅鏡頗為引人注目。陳文利介紹,帶柄銅鏡是宋代的產物,突破了中國古代銅鏡一向以鈕系懸掛的習慣,成為宋鏡一大特色。有柄鏡的大量出現和使用,是制鏡工藝的一項改革創新,有著深厚的社會需求支持,在日常生活中,以手執鏡,鏡隨人行,更方便隨意,深受人們的青睞。
Ⅳ 怎樣鑒定海獸葡萄鏡青銅鏡的真假
海獸葡萄鏡主要流行在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其形制主要為圓形,少量呈方形、菱花形。鏡背紋飾系高浮雕,主題圖案以葡萄和海獸組成,主紋飾的布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內區為數只海獸相互追逐嬉戲,海獸之間為蔓枝葡萄的葉子和果實,外區為飛禽葡萄蔓枝葉實。
青銅鏡是一種古老的由青銅所制的使用器物,也是精美的工藝品。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鏡,是距今4000年左右齊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直徑6厘米,厚0.3厘米,鏡面有光澤,鏡背中央有一個橋形鈕,未施紋飾。
海獸葡萄鏡真偽辨別:
1、看,首先,要看銅鏡的總體感覺。假鏡子不用上手就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收藏界有句話叫「開門見山」,其相反的感覺就是「不開門難以見山」;其次,是看銹。一件銅鏡入土數千幾百年,銹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所以從銹色判定是關鍵的一步;三要看工藝。鑄造工藝,不同時期特點也各不相同,都會在銅鏡原始鑄造面上留下非常清楚的鑄造工藝特徵。四要看銅質。戰國漢唐以高錫青銅鑄造。質地硬脆,銀光熒熒,易破碎。唐以後使用高鉛銅鑄造,銅色紅、黃,銅質軟韌,這就是漢唐多爛鏡,而宋金少有爛鏡的原因。
2、上手掂,制假工藝不能完全以假亂真的一個大難題就是重量。古銅鏡埋入地下上千數百年,因化學反應,其銅質疏鬆,重量變輕,新仿者難以達到這種水平。2摸。銅鏡作偽的重要步驟是作偽銹,很多偽銹都是用各種膠水調和顏料塗抹上去的,強度是個大問題,所有能用手抹掉的銹,極有可能是作偽的。3 刮。某些偽銹有相當的強度,光憑手摸不行,可用刀輕輕刮削,偽銹就更容易識破。
3、聽經過千百年後,銅鏡質地疏鬆,聲音暗啞發悶;新仿則質地細密,火氣未褪,聲音洪亮如鑼。二者差別極大,聽聲也是判定銅鏡真贗的有效方法。
4、嗅聞銅鏡的氣味。偽鏡做防偽處理離不開化學原料,以鼻嗅之則有化學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之氣。還可以取銅銹一塊,以火燒之,假銹便會燃燒,產生帶有強烈的化工味道濃煙,真銹則無。
青銅鏡真偽辨別:
1、看鑄造
唐以前銅鏡是採用陶范鑄造的,製作和加工主要在陶范上實施,銅鏡鑄成後也只是平面打磨,稜角分明,如戰國銅鏡圖案之間有范縫,漢鏡表面有范土龜裂痕跡。宋以後採用砂型鑄造,沒有陶范鑄造特徵。
現代仿鏡多是採用失蠟法,用打磨機打磨邊角不直,正面側看不光有高突感。為保證銅鏡能具有真實、清晰的效果,古人在鑄造銅鏡時,鏡子的大小和弧度都有嚴格的比例。小點的銅鏡可看到較平緩的弧度,超過20厘米的銅鏡基本是一個平面,看不出明顯的弧度起伏,表面既滑又潤,稜角比較圓滑。而新仿銅鏡弧度與鏡子的大小普遍不成比例,大銅鏡弧度很大,小銅鏡弧度收縮不自然,人和景物往往不清晰,甚至變形。
2、看銅銹
因為銅鏡在鑄造時使用銅質的優劣以及埋藏地土壤中所含酸鹼含量的不同等原因,所以在銅鏡表面形成了不同的外表銹蝕,有水銀色、鉛色、綠漆古色、黑漆古色等。
水銀色銅鏡是用高錫青銅所鑄造,銅鏡晶瑩剔透,千古亮白,稱為銀背,在古玩行里又把這種顏色稱為水銀古或者水銀沁。銅鏡如果受地下酸性物質過多的侵入,或者出土後去銹方法不當,則銅色如鉛,稱為鉛背。如果鉛背埋藏時間久遠,就變為純黑色,稱之為黑漆古,是收藏中的上品,但這種顏色也較易偽作。
現在的銅鏡收藏以水銀古、黑漆古為上品,鉛背次之,青綠古又次之。真品銅鏡都經過在土壤中的自然埋藏,一件銅鏡入土幾百數千年,其銹色堅硬自然,層次分明與鏡胎渾然一體,牢固堅密,不易脫落,用手摳不掉。新仿的銅鏡,它的銹是後做上去的,採取了一些化學的方法,用鼻聞,新仿的銅鏡有化學原料的味道,缺乏真品的泥土氣;或者是把一些老銅器上的銹刮下來以後,用膠和起來粘連在仿鏡上面。
3、看銅質
從色澤上看,商周用紅銅;春秋戰國時,銅色黑中顯微紅;漢唐鏡使用高錫青銅,銅質銀白,質地緊密,較重,多為深灰或泛綠;隋唐黑褐、銀白、翠綠兼有;宋以後採用低錫青銅,含錫量明顯減少,含鉛量增多,鋅的比例也加大,因此銅質黃中閃白或黃中閃紅。
金代銅鏡一般比宋代鏡銅質略泛黃;元為純黃銅;明清宮廷銅鏡雖是黃銅質地,但明代鏡黃中閃白,清代鏡是黃銅質。真品銅鏡在製作時加入一定比例的鉛,故而分量較重,捧之有壓手之感。
4、聽聲音
敲擊銅鏡,通過銅鏡發出的聲音辨別真偽。由於新、老銅鏡在製作時,銅、錫、鉛等原料配置的比例不同,以及受到地下埋藏、銅的成分流失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新仿的銅鏡和老銅鏡在聲音上有很大區別,老銅鏡普遍聲音較低沉、圓潤,新銅鏡則聲音亮脆。
5、看紋飾風格
要掌握不同時代鏡子的主要特徵,要熟悉各時期銅鏡的銅質、造型、紋飾、銘文。真品通常紋飾清晰,線條流暢。仿鏡因用失蠟法脫模,所以紋飾模糊,或是按照圖錄、實物模仿因而線條刻板,紋飾僵硬。
Ⅳ 古代銅鏡的製作工藝
銅鏡鑄造製作工藝
所謂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是指將純紅銅和錫,或鉛或鋅,通過嚴格配比,進行冶煉溶化,再灌入模範,冷卻後取出毛坯,最後進行機械加工,表面塗錫汞,成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藝過程。
生產銅鏡要進行許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准。如某一道工序發生缺陷,都會影響銅鏡的質量,甚至出次品,帶來損失。在銅鏡產生的四千多年歷史過程中,戰國、兩漢、隋唐銅鏡製作最精美,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產物,為收藏者孜孜追求。而宋以後精品少缺,其歷史原因應與一些鑄造製作的關鍵工藝的失傳有關。雖然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有介紹,但不詳細,難於掌握,並且是宋以後之事了。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對古銅鏡研究的深入,逐步對古人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有了全面科學分析與了解。作為一名收藏銅鏡愛好者必須全面了解銅鏡的鑄造製作工藝,掌握銅鏡生產全過程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在恆心的支撐下,才能慢慢的進入收藏的佳境,從而實現對銅鏡實物,無論是理論上與實踐上,對鑒定、斷代、修復、鑒別偽品,都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一)采礦和冶煉:
青銅是紅銅和錫、鉛等金屬的合金。地面可採集的自然銅很少,銅鏡大量的鑄造必須依靠銅礦的大規模開采和冶煉。中國銅礦資源的開發是商周鑄造業發展的物質基礎。中國青銅器遺存數量很多,說明古代銅礦的開采和冶煉具有相當的規模。由於采礦遺跡深埋地下,不容易被發現,到目前為止,考古工作者發現大型的和比較大的礦冶遺址只有幾處:如湖北省大冶銅綠山礦冶遺址;遼寧省林西縣大井古銅礦遺址;湖北省麻陽古礦井遺址;安徽銅陵銅礦井遺址等。
(二)各個時期的銅鏡合金成分:
《考工記》是先秦古籍中的重要科學技術著作,它是春秋末齊國人記錄手工業技術的官書。是我國,也是全世界關於銅鏡及其他器物合金配比的最早記載。青銅是金屬中最早的合金。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距今約5000年左右。先民們已開始掌握了製造合金的技術方法。採用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金屬,經過高溫使它熔合在一起,製造成為另一種金屬,從而具備了新的物理和化學性能,這就是合金。合金在鑄造方面是屬於金屬再創造,青銅是合金的首創。
青銅作為一種合金,與純銅相比,它的優點是硬度高、光澤好、能發出青光,可照容,以及抗腐蝕性能好。中國古代的錫青銅中常含有少量的鉛,使得銅液在灌鑄時流暢性能好,不易阻塞,但鉛分子唯溶解於銅內,只能在銅液中均勻地分布作滴狀浮懸。紅銅的溶點是1084.5℃,若加上15%的鉛,熔點降到960℃,若加上25%的錫,熔點則為810℃。然而,加鉛或加錫,其意義不僅在於降低熔點,更重要的是使合金的物化性能得到極大的改善。在距今3000年的西周時代,我國先民已熟練地掌握了復雜的合金製造技術,並創造出令現代人嘆為觀止的、精美絕倫的青銅藝術品。如雄渾重器銅方鼎、玲瓏剔透的雲紋鏡、鋒利無比的吳王夫差矛等。
對此,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周禮·考工記》上有大量的記載。周朝設有冬官司空掌管百工事宜,負責「營城郭,建都邑,造車服器械」。具體就冶金鑄造而言,百工中又產生了十分細密的產業分工,即「攻金之工,築氏執下齊,冶氏執上齊,鳧氏為聲,
氏為量,段氏為鎛器,桃氏為刃。」明確由專業匠人分別專造樂器、量器、農具和刀器。對此現象,漢代鄭司農解釋道:「其曰某氏者,官有世功,若族有世業,以氏名官者也。」由此可知,在周代,冶金鑄造業已成為重要的社會經濟產業,並歷史性地形成了專造某一類器物的家族,並因世襲而成為官名,這是其一。
其二,由於實踐經驗的日積月累,先民們能從不同的礦石中分別提煉出金(即紅銅)、鉛、錫、鋅等金屬,通曉不同的金屬各自的理化性能,並在此基礎上,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不同器物的特殊用途要求,創造出分門別類的合金。「六齊之論」即是合金製造的理論總結。《周禮·考工記》記載:「金有齊:六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鍾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斧斤之齊。四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戈戟之齊。三分其金而錫居一,謂之大刃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二,謂之削殺矢之齊。金錫半,謂之鑒燧之齊。」這清楚地告訴我們,當時的工匠不僅清楚青銅中含錫量越高,質地越硬的原理,還把握住了硬度和韌度、光亮度在工具不同部位各自的特殊要求,按需製作。如採用復合技術製造劍時,用含錫較低的青銅做劍脊,用含錫高的青銅做劍刃,如此造出的劍,劍鋒銳利,劍身堅韌,殺傷力大且經久耐用。具體就銅鏡而言,光亮度是其重要特徵,銅錫各半,能使光潔度恰到好處。故先賢總結「金錫半」為製造鑒燧最合適的配比劑量。但各個時代鑄造的銅鏡,因各種因素的影響,它的金屬配比有所不同,加工方式亦不同,所以銅鏡斷代,主要應藉助於先進的現代化科學儀器進行測試。對於無法確切斷代的銅鏡,如果我們掌握各時期金屬配比的知識,再結合銅鏡其它方面的特點,也是可以做出准確的判斷的。
齊家文化銅鏡的銅錫比例是1:0.096。商周鏡含錫量稍高,但質地遠不如同時期的青銅禮器,對鏡面缺乏必要的防銹處理。戰國銅鏡中銅、錫、鉛的比例已較穩定,銅大多在68%上下浮動,多的達74.8%,少的也在56.6%以上,但錫的比例一般在20%左右。另外,鉛的比例在0.45%—3%。戰國鏡中有一種表面黑里透亮似塗有一層厚厚的黑漆,被稱之為「黑漆古」的,這類鏡保存完好,尤其是它的防銹技術令現代人嘆為觀止,這與當時制鏡的金屬配比是直接相關的。
漢鏡的合金配比較為穩定,銅佔60—70%左右,錫佔20—24%,鉛佔4—6%左右的配比最為普遍。漢鏡保存稍好的鏡面仍可反光,有的精品還能反射出青褐色的光。魏晉南北朝銅鏡的合金配比不穩定,較易銹蝕,色以黑褐居多。
唐鏡,尤其是盛唐時期的鏡子,呈銀白色,其金屬成分中,大體銅平均69%,錫25%,鉛5%,配比較為穩定。在唐代,已採用了向鏡中加入微量或一定量的銀的新工藝,使得典型的盛唐時期銅鏡泛銀白色光,很少有銅綠銹色,似乎不是青銅鑄成,給人以厚重、富態之感,加之紋飾絢麗多彩、內容豐富,實為難得之藝術珍品。明《天工開物》記述:「唐開元宮中鏡盡以白銀與銅等分鑄成,每口值銀數兩者以此故。硃砂斑點乃金銀精華發現……,唐鏡、宣爐皆朝廷盛世物雲。」唐鏡珍貴,因銀而貴。
宋、西夏、遼、金、元銅鏡,合金成分發生了變化,含錫量僅有10%左右,含鉛量卻增至8%以上,最多達23.7%,大大高於漢唐鏡平均5%的數量,鋅含量也增多,最高達8%,所以,這時期的銅鏡呈黃銅色,一般都布滿銅銹。雖形制較薄,但因含鉛多,反比漢鏡為重。
明代是我國古代銅業比較發展的一個階段,采銅業興盛,當時冶銅及其合金技術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火法煉銅技術有了進一步提高;二是直接使用金屬鋅配製了黃銅;三是製造了宣德爐,它在合金配製方面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銅鋅合金一般都是黃色的,故名黃銅。銅鋅合金顏色與含鋅量關系是:含鋅10%左右時赤帶黃,15%左右時黃帶赤,25%左右呈黃色,30%左右為深黃色。明、清銅鏡大多呈黃色,其合金配比是銅70—75%,鋅25—30%。因黃銅流動性較好,有利於改善合金的鑄造性能。
Ⅵ 唐海獸葡萄紋鏡的介紹
唐海獸葡萄紋鏡,文物面徑11.9cm。銅鏡圓形,厚重,質地泛白,以高浮雕葡萄紋為主題紋飾,間飾海獸、鳥雀、蜂蝶、花草等圖案,華麗而繁縟。
Ⅶ 古代鏡子怎麼做
為銅鑄造而成的銅鏡。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是指將純紅銅和錫,或鉛或鋅,通過嚴格配比,進行冶煉溶化,再灌入模範,冷卻後取出毛坯,最後進行機械加工,表面塗錫汞,成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工藝過程。
生產銅鏡要進行許多道程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嚴格標准。如某一道工序發生缺陷,都會影響銅鏡的質量,甚至出次品,帶來損失。在銅鏡產生的四千多年歷史過程中,戰國、兩漢、隋唐銅鏡製作最精美,是當時社會經濟繁榮的產物,為收藏者孜孜追求。
而宋以後精品少缺,其歷史原因應與一些鑄造製作的關鍵工藝的失傳有關。雖然明人宋應星《天工開物》一書有介紹,但不詳細,難於掌握,並且是宋以後之事了。近年來,隨著收藏熱的升溫,對古銅鏡研究的深入,逐步對古人銅鏡鑄造製作工藝有了全面科學分析與了解。
作為一名收藏銅鏡愛好者必須全面了解銅鏡的鑄造製作工藝,掌握銅鏡生產全過程的知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在恆心的支撐下,才能慢慢的進入收藏的佳境,從而實現對銅鏡實物,無論是理論上與實踐上,對鑒定、斷代、修復、鑒別偽品,都能夠有一個正確的判斷。
(7)唐代海獸紋鏡是什麼鑄造工藝擴展閱讀
中國鏡子產生於殷商時代。戰國時,銅鏡就開始盛行,製作亦輕薄精巧。到漢代,製作更加精美,花紋除幾何圖形外,還有鳥獸、人物等。東漢中期至魏晉時,出現了浮雕的畫像鏡,精美絕倫。唐代,制鏡藝術尤為講究,打破以往圓形鏡的模式,創造了八棱、菱花、海棠花等式樣,平脫鏡、螺鈿鏡則更新穎別致,富麗堂皇。
古代用黑曜石、金、銀、水晶、銅、青銅,經過研磨拋光製成鏡子。公元前3000年,埃及已有用於化妝的銅鏡。公元 1世紀,開始有能照出人全身的大型鏡。中世紀盛行與梳子同放在象牙或貴金屬小盒中的便攜小鏡。
構造
所謂銅鏡,大體分為鏡面,即鏡的正面,光亮可以照面;鏡背,上面多鑄有各種紋飾和銘文;鏡鈕,即在鏡背中央,有孔可以系繩,可用手持或系在鏡台上;鈕座,即鈕的周圍,緊連鈕的裝飾部分。另外還分內區、中區、外區,即指鏡背配置紋飾的各部分;銘帶,即指鑄有銘文的部分,鏡銘即指鏡背上所鑄的銘文。
形狀花紋
銅鏡形狀有圓形、長方形、正方形、菱形、葵花形、盾形、瓶形、鍾形、桃子形等。紋飾則各具時代特徵:殷商時期多用葉脈紋、平行線紋、多圈凸弦紋等;西周時期多用重環紋、鳥獸紋等;春秋戰國時期多用山字紋、鳳鳥紋、蟠螭紋等;
漢代除繼續沿用戰國鏡紋飾外,最流行的紋飾有規矩紋(博局紋)、草葉紋、星雲紋、連弧銘文紋、蝙蝠形柿蒂連弧紋等;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多用獸紋、變形四葉紋、瑞獸紋等;隋唐時期多用瑞獸紋、四神紋、花鳥紋、寶相花紋、海獸葡萄紋、十二生肖像紋等;五代以來由於政局變化,銅鏡鑄造也有明顯的時代差異和獨特的民族風格;至明代銅鏡鑄造業已是江河日下,逐漸被實用的玻璃鏡所代替了
Ⅷ 唐代海獸葡萄鏡
海獸葡萄鏡是中國古代銅鏡製作的最後一個高峰,再以後的銅鏡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一般最小的有幾厘米的,最大的大概齊有三十多厘米的,不過十五厘米以上的,就算較少的,比較高檔的了。它做工非常精細,材料非常好,一般用高錫、青銅鑄造而成的,外表感覺也非常好,它的銹色也非常好,鑄造也非常精。2萬左右,不過這個有殘,幾千元。
Ⅸ 唐代海獸葡萄紋銅鏡現在大概的行情價是多少
這種物件沒有市場行情可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估價都帶有很多主觀性!
部分高價的拍賣記錄:
1495萬成交海獸葡萄紋銅鏡
藏品年代:唐代
2012年瀚海成交作品。
圓形,伏獸鈕,伏獸形體豐腴,肢體結構明顯,肢爪勁健,背脊高聳,眼目犀利,造型巧致,顯得矯健、靈敏。身披繁密華麗的鬃毛,工藝精湛,風格富麗華美。腹下穿孔,一周輪脊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八隻海獸姿態各異,或駐足盯著觀賞這面鏡子的人;或匍匐於地悠哉打盹;或就地打滾仰面朝上;或陪小獸戲耍打鬧。瑞獸皆浮雕感很強,刻畫細膩,形體豐腴,四肢矯健,鬃毛纖毫畢現,神態刻畫細膩傳神,目光炯炯有神,構圖變化多端,極富動感。
341.6萬成交海獸葡萄紋銅鏡
藏品年代:唐代
2010年嘉德成交作品。
圓形,伏獸鈕,弦紋高圈將鏡背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高浮雕六隻環繞鏡鈕,在葡萄葉蔓之間攀援嬉戲的瑞獸,鑄造工藝極為精細,瑞獸的眉眼、關節、鬃毛等細部刻畫的纖毫畢現,細致入微。六隻瑞獸或追逐玩耍,或回首凝望,或匍匐潛行,或仰面朝天,造型生動,神態各異,內區配置五串葡萄紋,瑞獸間飾以舒捲纏繞的葡萄枝蔓。外區飾一周同向環繞的瑞獸、鸞鳥、駿馬、梅花鹿等動物紋飾,奔跑、飛翔於葡萄枝蔓之間,其間點綴著葡萄葉蔓和累累的果實,外區的紋飾雖小,工藝依然精細,動物的鬃毛、尾羽、表情甚至肌肉的緊張都塑造的清晰生動。鏡緣處飾一周花卉紋。此面銅鏡鑄造極為精緻,紋飾繁縟富麗,細致生動,白光,品相完美。
728萬成交海獸葡萄紋銅鏡
藏品年代:唐代
2010年金懋成交作品。
圓形,伏獸鈕,伏獸形體豐腴,造型巧致,肩披繁密華麗的鬃毛,探頭伸向一泓池水,瑞獸神態刻畫清晰,表現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情景。工藝精湛,風格富麗華美。腹下穿孔,以此為鏡鈕,如此富有強烈藝術感染力的鏡鈕在唐鏡中極為少見。雙線高凸棱將鏡背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六瑞獸姿態各異,或奔跑,或飲水,或端坐棲息,瑞獸皆浮雕感很強,刻畫細膩,構圖變化多端,情態不一。把情節性很強的畫面巧妙地融於裝飾趣味之中,取得了很好的藝術表現效果。
Ⅹ 海獸葡萄鏡的唐代銅鏡
唐代海獸葡萄鏡是中國銅鏡藝術皇冠上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國4000多年銅鏡發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鏡種之一,是無數銅鏡收藏家、收藏愛好者追捧的對象,有著廣泛的社會影響。
海獸葡萄鏡是唐代的物品。海獸葡萄鏡是中國古代銅鏡製作的最後一個高峰,再以後的銅鏡沒有比這個再好的了。一般最小的有幾厘米的,最大的大概齊有三十多厘米的,不過十五厘米以上的,就算較少的,比較高檔的了。它做工非常精細,材料非常好,一般用高錫、青銅鑄造而成的,外表感覺也非常好,它的銹色也非常好,鑄造也非常精。
銅鏡是我國古代人日常生活中梳裝整容的實用品,已有四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各朝各代均有製作。到了水銀鏡問世以後,逐漸停止了製作。
人們喜愛銅鏡,不但因它光面能照影,而背面的構思主題更具有藝術的感染力。古代銅鏡上有的紋飾的寓意與配置,至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謎,如戰國山字紋鏡,漢代的規矩紋鏡,唐代的海獸葡萄鏡等。海獸葡萄鏡還竟被中外的學者稱之為「多謎之鏡」。
北京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一塊「海馬葡萄鏡」。其直徑為12.1厘米,厚0.9厘米,重580克。銅鏡呈圓形,沿較高,背面中為異獸鈕。鈕的周圍分內外兩輪區,其間有一周凸棱相隔,四周飾有姿態相同、側伏於地的四海馬,海馬周圍是枝條交錯纏連的葡萄紋,枝葉上有雀鳥飛落,百態千姿。紋飾全部為浮雕式,此鏡古樸典雅,圖案奇特逼真,製作精良。
唐代馬的藝術形象十分豐富,銅鏡上的海馬形象「似馬非馬」,有關專家認為這是受了漢代「天馬」神話傳說的影響。
這類銅鏡在宋代的《博古圖錄》上稱「海馬葡萄鏡」。但在清代的《西清古鑒》上則稱之為「海獸葡萄鏡」。另外還有的稱為禽獸葡萄鏡、天馬葡萄鏡、瑞獸葡萄鏡等名。但「海馬」、「海獸」名稱的使用還是較為普遍。
「海馬」、「海獸」的稱呼,最初的命名者未加解釋,究為何種動物,至今也沒有一致的說法。早年德國有位學者認為「海馬」是古代伊朗與祭祀有關的一種植物Haoma,後轉化變為「海馬」。還有人認為「海馬」是海外的馬。古傳中國青海有日行千里的「青海驄」,則有的學者認為「海馬」便是這種「青海之馬」的簡稱。顯然,這些是人們的推測。清代人注意到了銅鏡上的獸「似馬非馬」,故稱之為「海獸」。
關於獸與葡萄的組合,有學者認為它來源於古代的波斯或希臘羅馬。其實,從漢代張騫通西域後,我國就開始了葡萄的種植。在當時的絲織品上也有了葡萄的紋飾。唐代的繁榮發展,在銅鏡上飾葡萄紋飾也就不足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