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的青銅器是怎樣鑄造的
二、失蠟法
失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范,待外范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內形成和內模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這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復雜有關,或許也是應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系。
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曾侯乙墓也曾經出土了青銅尊盤。
㈡ 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鑄造的
青銅原指銅錫合金,後除黃銅、白銅以外的銅合金均稱青銅,並常在青銅名字前冠以第一主要添加元素的名。錫青銅的鑄造性能、減摩性能好和機械性能好,適合於製造軸承、蝸輪、齒輪等。鉛青銅是現代發動機和磨床廣泛使用的軸承材料。鋁青銅強度高,耐磨性和耐蝕性好,用於鑄造高載荷的齒輪、軸套、船用螺旋槳等。鈹青銅和磷青銅的彈性極限高,導電性好,適於製造精密彈簧和電接觸元件,鈹青銅還用來製造煤礦、油庫等使用的無火花工具。
㈢ 戰國時期那些繁麗的青銅器 用什麼方法鑄造
一、萌生期(夏代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夏代青銅器最初發現的地點在河南偃師二里頭,目前發現的青銅器數量和種類較少,主要是青銅容器、兵器、樂器、工具和飾件。
青銅容器有明顯的仿陶器特徵,器壁勻薄,有簡單的幾何紋裝飾。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銅禮器的制度開始出現。青銅兵器和工具已經脫離了石器的影響而初具規范。陶范法是這一時期青銅器的主要鑄造方法,青銅飾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綠松石鑲嵌的紋飾。這一切都表明當時的青銅器正處於一個萌芽生長的階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這一時期,青銅器在黃河、長江的中游地區都有發現。青銅容器、兵器的種類和數量有明顯的增長。青銅禮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組合關系。青銅器的造型逐步擺脫了陶器的影響,開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規范。獸面紋、龍紋、鳥紋等青銅器上的主要裝飾題材已被廣泛運用,並開始向成熟的裝飾工藝發展。青銅器鑄造中,分鑄技術已被嫻熟應用,大型青銅容器的鑄造也較普遍。青銅器上文字,在這一時期較晚的時候也有發現。此時的青銅工藝,正處在一個向鼎盛期發展的哺育成長時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青銅藝術在商代晚期達到了燦爛輝煌的鼎盛時期,並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銅器的種類與器型在這一時期已基本齊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見,且比較多地運用動物形象作為紋飾。器物組合關系明確,禮器中重酒的體制在商代晚期臻於完善,到西周早期則開始向重食的體制轉變。青銅器紋飾空前發達,器物往往是滿飾花紋,平雕與浮雕相結合,使青銅器紋飾富有層次感,立體感強烈。銘文在相當數量的青銅器上出現,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記為主,稍晚也出現了記事體銘文。到西周早期,青銅器上普遍鑄有銘文,出現長達數百字的記事銘文。從西周中期開始,中國青銅藝術出現一個比較大的轉變,這一轉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在初期,這一轉變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觀念和社會習俗所致,青銅工藝開始由鼎盛期的豪華精麗向端莊厚重轉變,器形的簡潔實用和紋飾的朴實簡約相得益彰。食器在這一時期有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編鍾制度確立。青銅花紋由具象轉變為抽象,由獸面紋、龍紋等變形產生的曲波紋、獸體變形紋等成為紋飾的主體。長篇記事銘文屢見不鮮,內容豐富、字體規范。後期則由於政治經濟的衰敗,導致了青銅工藝的相對停滯,青銅器的器形與紋飾多是前一階段的延續,幾乎沒有什麼創新,出現了程式化的傾向。這一過程一直延續到春秋早期。
四、更新期(公元前7世紀~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後,舊禮制的衰落消除了對青銅工藝的束縛,諸侯國的經濟發展促進了青銅鑄造業的振興,青銅藝術的更新面貌逐漸顯露。舊的器形在式樣上有較大的改觀,新的器形開始出現,器形的設計由於注重與實用的結合,式樣更富於變化。以龍紋為主的青銅器紋飾細密繁縟,以人類活動為題材的紋飾,開始以類似繪畫的形式裝飾於青銅器上。鑲嵌、錯金銀、鎏金、彩繪等表面裝飾新工藝,使青銅器出現了全新的藝術風貌。長篇記事體銘文逐漸減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內容開始出現,銘文中鳥蟲書等藝術化字體流行。失蠟法、印模法等新的鑄造工藝,使造型奇巧的青銅器鑄造成為可能,並大大提高了鑄造工藝的效率。諸侯國的青銅器因地域文化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戰國中期以後,盡管青銅器的形式依然豐富多彩,但隨著鐵器時代的到來,青銅鑄造業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戰國晚期的青銅器明顯地反映出這種衰退的趨勢。
㈣ 商周的青銅器主要是由哪些成分鑄造的
銅鋅合金叫黃銅.
銅鎳合金叫白銅.
銅錫合金叫青銅.
㈤ 我國古代的青銅器多採用何種鑄造技術
中國青銅器概述
青銅器指的是什麼?它最早產生於什麼時候?這對於青銅器的藏家以及有志於掌握青銅器鑒定技術的人來說,都是首先而且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從考古學上講,中國青銅器特指質地以銅為主,加入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的器物,顏色呈青綠而得名。它的種類主要有工具、兵器、食器、烹飪器、酒器、樂器、水器、車馬器等。形式多樣,紋飾精美,部分器物上鑄有銘文。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物型端莊厚重,精細華麗,紋飾多為饕餮紋、動物紋及幾何形圖案等;銘文蒼勁古樸,一般字數較少。
青銅器的發明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我國商、西周、春秋三個歷史時期,由於青銅器的大量出現和使用,被史學家們稱之為「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有一則傳說叫「蚩尤作兵」,相傳蚩尤統率本部人馬進攻黃帝部族,雙方「戰於涿鹿之野」。戰爭剛開始時,蚩尤的軍隊節節勝利,因為他們擁有戈、酋矛、夷矛等兵器。據考古專家估計,當時這些兵器就是用銅製成的。後來,黃帝發明並製作了指南車用於戰爭,才扭轉了戰局並制服了蚩尤。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和發展
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1975年在甘肅東鄉林家一處房屋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小刀和一些銅器殘片,其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屬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在較晚一些時候的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北、遼寧、內蒙古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了青銅工具、兵器、裝飾品等。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遺址發現了很多工具和鏡、指環等,有的是紅銅,有的是青銅。雖然中國的原始文化發展不平衡,但至少在龍山文化時期,不少地區的先民們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認識了銅的材質和特性,並且初步掌握了青銅冶煉、鑄造技術,在製作過程中,表現出相應的裝飾意境。
當先民們以合范技術鑄成青銅容器之後,青銅器藝術很快進入它的繁盛時期。在河南登封一個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的灰坑內,出土了一件可能是青銅器的底部殘片,其年代為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相當於夏代初期。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青銅酒器中的爵,雖然形體比較簡單,各部分的比例還不夠和諧,但其造型的樣式已基本確立。從二里頭遺址內發現的鑄銅、燒陶、制骨、琢玉等各類作坊遺存可知,當時的手工業內部分工中,青銅器製造已經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生產部門了。
從中國的歷史情況來看,在我國是先發明冶煉青銅,一直到很晚才冶煉紅銅,即純銅。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我國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末期。此時,火早已被發明和應用了,在古代歷史傳說里,這相當於炎帝時期,炎帝有稱烈山氏,是放火燒林的意思,又稱神農氏。這時,磨製石器已經盛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已經分工,陶器已經被廣泛燒造,由於各個區域都需要石器,人們對於石器質地的要區高起來了。於是,有些部落就專門生產製作石器用的原料,運輸到別的部落,交換糧食,麻布以及牲畜等。所以要集中很多人去採石,採石業就開始發展了。採石需要挖掘石山,有些石土混合的石塊很容易用木棍之類的工具挖掘出來。如果石塊比較大,就要架起火來把它燒裂,這樣就逐漸獲得了用火來冶煉礦石的技術,古代人還沒有選礦知識,他們把一些銅和鉛、錫、鋅等共生的礦石混合在一起,經過溫度並不太高的柴火然後之後,礦石熔化了,冷卻後就凝結成青銅的餅塊。開始時可能是無意中的發現,但隨後就懂得這些青銅餅塊是可以再熔化,再凝結,從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工具,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就由此誕生了。
其實,把銅和錫的合金稱為青銅,是後代的事情,古代人還不知道銅和錫的區別,一直到春秋時代,還把這種銅稱為「金」。
隨著青銅器的發展和冶金技術的提高,人們逐漸有了區別礦石的知識。礦物中固然也有自然銅,但並不呈紅色。我國古代能夠分出金三品,即黃金、白金和赤金,赤金則是由冶煉而得,顯然當時人們已經能冶煉出紅色的純銅了。紅銅的熔點在1000℃以上,這是我國冶金技術的一個重大發展,其時間應在冶煉青銅之後。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遺址發現了許多紅銅器,其年代大約在四千年前。
青銅器的起源,是為了鑄造供發展生產用的工具,也為了製作保衛自己,攻擊猛獸和敵人的兵器,而不是為了做生活用具。這是青銅時代產生的共同規律。
㈥ 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方法
一.塊范法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
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鍾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黏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心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鍾方法適用於大型器。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挫、鏨鑿幾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歌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㈦ 青銅器鑄造始於何時 漢代的什麼是秦漢時的優秀作品
青銅器的冶鑄始於夏代;漢代的馬踏飛燕、長信宮燈都是秦漢時的優秀作品,屬於國家一級文物。
一, 關於青銅器;
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二,中國青銅器的發展;
1、 萌生期的青銅器(夏代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16世紀)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左右,中國開始進入青銅時代,夏代晚期的二里頭文化,是目前考古發現中最早的青銅文化。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容器、樂器、兵器、工具和飾件及一並發現鑄造遺址,顯示出青銅禮器已初具規范,器壁勻薄,陶質塊范鑄造鑄造技術已達熟練水平,具有獸面特徵的紋飾和綠松石鑲嵌工藝也以形成。這一時期的青銅器顯示出中國業已步入文明社會。
2、 育成期的青銅器(商代早期,中期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3世紀)
商代早期和中期,是中國青銅器藝術趨於成熟的發展時期,以酒器為主的禮器體制初步建立,兵器的種類增多,普遍裝飾獸面紋樣,構圖漸趨繁密,線條峻深勁利。分鑄技術的應用已較嫻熟,制范、合范技巧已相當進步。這一時期的青銅器,奠定了青銅藝術鼎盛發展的基礎。
3、 鼎盛期的青銅器(商晚期,西周早期公元前13世紀~公元前11世紀)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銅藝術已達到輝煌燦爛的程度,商代禮器的重酒體制臻於完善,滿布器身的紋飾大量採用浮雕和平雕相結合的方法,精美絕倫。運用誇張,象徵手法表現動物神怪的獸面紋空前發達,既庄嚴神秘又富有生氣。紀事體銘文在商末出現,周初禮器沿襲,並出現了向重食體制轉變的端倪。鑄記長篇銘文是西周禮器的重要特點。
4、 更新器青銅器(春秋中期,晚期,戰國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221年)
春秋中期至戰國,青銅藝術的發展再次出現高潮。列國青銅器趨向成熟,區域特徵明顯。北方晉秦,東方齊魯,南方荊楚的青銅藝術交相輝映,器物的生活實用性加強,禮器功用逐漸消失。形制的創新,出現了許多譎奇精麗之器,以龍為主題的紋飾細密繁縟,人物活動的畫像創造性地位為主紋出現。失蠟法和印模塊范拼合法產生,鑲嵌工藝絢麗工巧,銘文字體注重美化,戰國晚期青銅藝術趨於素樸平實。
三,青銅器的鑄造技術;
泥范鑄造、失蠟鑄造、金屬型鑄造,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鑄造技術。青銅器的鑄造,主要採用泥范鑄造和失蠟鑄造。中國的青銅器鑄造以泥范為主,並在近代興起砂型鑄造之前的三千多年時間內,泥范分范合鑄一直是最主要的鑄造成形方法,春秋中期以前幾乎是唯一的方法。這和美索不達米亞、埃及等地以失蠟鑄造為主的情況截然不同,是中國獨有的技術道路。
四,中國十大國寶級青銅器;
中國十大國寶青銅器為:司母戊鼎、鴞尊、四羊方尊、大盂鼎、虢季子白盤、龍虎尊、琱生簋、匽侯盂、銅冰鑒、曾仲籠父壺。
1、司母戊鼎:商朝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炊食器
2、鴞尊:商朝時期商後期,(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盛酒器
3、四羊方尊:商朝時期,(約公元前l4~前11世紀)盛酒器
4、大盂鼎:西周時期西周,炊器
5、虢季子白盤:西周時期,盛水器
6、龍虎銅尊:商朝時期,盛酒器
7、琱生簋:西周時期西周,盛食器
8、匽侯盂:西周時期西周,盛食器
9、銅冰鑒:戰國時期曾,冰酒器
10、曾仲籠父壺:春秋時期春秋,盛酒或盛水器。
㈧ 青銅器主要由哪幾種金屬製成
青銅是銅錫合金,青銅化學性質穩定,鑄造性好,所以常常鑄造成各種器具
㈨ 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冶煉的
青銅器是由青銅合金(紅銅與錫的合金)製成的器具,誕生於人類文明時期的青銅時代。
青銅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現,是一種世界性文明的象徵。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青銅器在2000多年前逐漸由鐵器所取代。
中國青銅器製作精美,在世界青銅器中享有極高的聲譽和藝術價值,代表著中國4000多年青銅發展的高超技術與文化。
(9)青銅器物鑄造主要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一、器形仿製
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歷代制禮作樂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為了舉行祭祀等禮儀活動的需要,不斷仿照《三禮圖》或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而鑄作新的青銅禮器,這就是仿製品。其特點是在器物上大多標明仿製的時間、用途及仿製者等。
在進行鑒定工作時,首先要區分仿製品與偽品,不應將仿製品列為偽品。其次仿製品對研究歷代禮樂制度及文化藝術也有著一定的價值,不應簡單地予以否定,而應給予適當的評價。宋代以前的仿製品已很少見。
宋代由於金石學興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銅器,並認識了《三禮圖》的錯誤,遂改依古代青銅器仿製禮器,用來作為廟堂之祭器。宋代仿製情況見於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孫詒讓《政和禮器文字考》等。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仿春秋時期宋公戍鍾而製作的大晟鍾,尚有流傳至今者。清代的青銅器圖錄書中也著錄了一些宋仿銅器。元代官府出蠟局亦曾仿古代青銅器而製作了一批祭器。明代著名的宣德爐有許多是仿照古代青銅器的形制加以變化而製作的。
二、保養
1、焊接
對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銅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銅器拼接成一個完成的器物,焊接是傳統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
需要根據青銅性質、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銼平,然後焊接是用電烙鐵將錫融化注入要修復青銅器上。
2、補配
補配是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補配就是殘缺的青銅器不完整了,根據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補配要根據青銅器的紋飾先拓下來,然後通過紋飾製作補配的器形,然後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銅器文物。
3、整形
埋藏於地下的青銅器由於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現裂縫等。出土後的青銅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銅器整形的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選擇方法的依據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地。
㈩ 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鑄造出來的
一、青銅器的鑄造方法有哪些?(請按照出現的時間羅列)
一. 塊范法(商周時代)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時代最先採用的,是應用最廣的青銅器鑄造法。
此方法簡單介紹如下:以鑄造容器為例,先製成欲鑄器物的模型。模型在鑄造工藝上亦稱作模或母範;再用泥土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此外還要用泥土製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即型腔,其間隔為欲鑄器物的厚度;最後將溶化的銅液注入此空隙內,待銅液冷卻後,除去內外范即得欲鑄器物。
1.塊范法鑄造的具體過程與渾鑄法
(1). 制模
模亦稱為「母範」,原料可選用陶或木、竹、骨、石各種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視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劍,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以便撥塑。
從出土發掘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粘土含量可以多一些,混以燒土粉、炭末、草料或者其它有機物,並掌握好調配泥料時的含水量,使之有較低的收縮率與適宜的透氣性,以便在塑成後避免因為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陶模的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
泥模在塑成後,應該使其在室溫中逐漸乾燥,紋飾要在其干成適當的硬度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而後再進行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
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只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2).制范
制范亦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砂。一般說來,范的粘土含量多些,芯則含砂量多些,顆粒較粗。且在二者之中還拌有植物質,比如草木屑,以減少收縮,利於透氣性。
范的泥土備制須極細致,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適當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還有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技術性很強,是塊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對於較簡單的實心器物象刀、戈、鏃等,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即可,此種外范稱為二合范。
而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則復雜多了,簡介如下:
1.在翻范以前,首先要決定外范應該分為幾塊及應該在何處分界。
2.翻外范的方法是用范泥往模上堆貼而成,再用力壓緊。
3.對於芯的製做則有三種方法:一是已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利用模型來制芯,即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刮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二.是把模型做成空心的,從其腹腔中脫出芯,並使拖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耳,此種方法適用於大型器物。三.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焙燒的且組合好的范可趁熱澆注,不然需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糊以泥砂或草拌泥,再入窯燒烤。預熱的溫度以400-500度為佳。焙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防止范崩引起的傷害,並在外加木條箍緊,也是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
范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之所以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同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於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或「一次渾鑄」,或者「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這是渾鑄的范線特徵。
(4).修整
鑄件去陶范後還要進行修整,其經過錘擊、鋸銼、鏨鑿、打磨,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這樣才算製造完畢。
除渾鑄法之外還有分鑄法,即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澆鑄完成的,而是分別鑄成的,並用連接方法使之連為一體。而連接則主要有鑄合法和焊接法。在此就不介紹了。
二.失蠟法
中國失蠟鑄造技術原理起源於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見於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在無范線失蠟法出現之後逐漸消亡。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欲鑄器物的蠟模,然後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澆淋,在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再在泥殼表面上塗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即做成鑄型,最後再烘烤此型模,使蠟油熔化流出,從而形成型腔,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得無范痕,光潔精密的鑄件。
二、每個時期的青銅器紋飾?
1、春秋早期(公元770年—前7世紀上半葉)
這一時期青銅器的形制雖然是承襲西周晚期體系,但也出現了幾種新的器形。首先是盆的出現,傳世的如曾大保盆。春秋早期的紋飾與西周晚期形似,但有微小的變化,就是出現了龍類相交纏的紋飾。春秋早期交龍紋與其他紋飾一樣都顯得粗疏。這一時期的銘文長篇的甚少,內容多是諸侯、卿大夫等婚媾媵器和自作用器的記錄。銘辭書體也無顯著的變化。
2、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紀上半葉— 前6世紀上半葉)
由於考古資料不夠充分,尤其是有絕對年代可考的標准器缺少,因此難於嚴格地標定分期的年限,同時各國青銅器的發展也不平衡。雖然如此,仍有少量的標准器或接近標准器的資料。
春秋中期青銅器和西周中期有某些相似之處,即具有早期到晚期過度的特點。春秋中期的紋飾在結構上雖然有新的式樣,但在技巧上還不是精工細作,因而仍具有某中粗獷的風味。
3、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前476年)
春秋晚期青銅器的形制比較復雜,各個地區的器用也不盡相同,而有的地區發現甚少,情況未明。但總的來看,現存這一時期各個地區的青銅器,其形制與紋飾的共同點大於不同之點。
春秋晚期新出現了紅銅鑲的紋飾,包括龍、獸、鳳、鳥以及表現狩獵的各種題材。由於表現人之狩獵活動的圖像處於初始時期,因而帶有粗拙干。但是它已擺脫了青銅器紋飾的圖案規律,而成為構圖比較自然而生動的初級畫像。春秋晚期青銅器銘文,內容以記載自作用器的為多,銘辭或長或短,大體上有一定的格式,內容總以顯彰器主本人的世家、地位和身份及自詡品德之美為主,記載婚媵的銘文亦不在少數。銘辭除了諸侯或主要的卿大夫之名可與史籍相印證,以及部分有史跡可資考查外,關涉史料的內容不多,這是由於青銅器的社會功能因時代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的緣故。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花紋較商代及西周有很大的變化,其特點是過去的饕餮紋、獸面紋等繁縟樣已淘汰,代之以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與圖像紋等。東周的花紋成網狀四方連續,說明採用了花版捺印技術,比過去全部雕刻范模的工藝前進了一大步,並出現了鑲嵌、鎏金、金銀錯、細線雕等新興工藝。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和工藝技術雖有很大發展和成就,但由於冶鐵術的產生和發展,中國的青銅時代終於為鐵器時代所取代。
三、青銅器是用什麼材料鑄造出來的?
青銅是紅銅和錫或鉛的合金,熔點在700~900℃之間,具有優良的鑄造性,很高的抗磨性和較好的化學穩定性。鑄造青銅器必須解決采礦、熔煉、制模、翻范、銅錫鉛合金成份的比例配製、熔爐和坩鍋的製造等一系列技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