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楚霸王項羽
英雄啊!
中國史書上記載項羽目有重瞳。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四個人,虞舜、倉頡、李煜.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倉頡是著名文聖人,李煜是詞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楚國滅亡之後,項氏家族慘遭屠殺,少祖父項堇被車裂於家鄉吳中。他與弟弟項庄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時項梁曾請人教他書法詩歌,籍學了沒多久便厭倦了;後梁又請人教他武藝,沒多久又不學了;梁大怒!籍曰:「學文不過能記住姓名,學武不過能以一抵百,籍要學便學萬人敵!」於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學了一段時間後又不願意學了,梁只好順著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讀音gāng,音「鋼」)鼎(霸王舉鼎一詞的由來),氣壓萬夫,年青時志向便極為遠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錢塘江)時,項羽見其車馬儀仗威風凜凜,便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澤鄉起義),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刺殺太守殷通舉兵響應,此役項羽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現了他無雙的武藝!二十四歲的項羽,就這樣被人民起義的急風暴雨推上了歷史舞台。
雍丘之戰,初露頭角
秦二世二年六月,項梁採納范增之計,立楚懷王孫心,仍稱楚懷王。項梁自號武信君。之後,項梁率義軍大破秦軍於東阿、定陶。項羽和劉邦也率軍攻佔城陽,略地至雍丘,與秦三川郡守李由激戰,項羽於萬軍之中斬殺李由,秦軍大敗。
巨鹿之戰,雄霸天下
定陶之戰後,秦軍北渡黃河,攻打起義抗秦的趙王歇和張耳,將趙軍圍困於巨鹿(今河北平鄉)。楚懷王任命宋義為上將,項羽為副將,率兵救援。宋義率軍到達安陽(今河南安陽南),便畏縮不前,屯兵四十六天。當時,陰雨連綿,起義軍缺衣少糧,處於困境之中。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並命他立即揮師北上救趙,後渡過一條通往趙國的漳河,但由於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遂命令軍士鑿沉渡江用的船隻,打破吃飯用的鐵鍋,身上只帶三天干糧,軍士們個個以命相抵,大破秦軍(破釜沉舟一詞的由來)。
說起秦朝,人們總是先想到大秦雄師,其氣吞如虎,橫掃六合的氣概讓千年來無數風流志士遐想,謳歌!秦之興起,無疑其內在戰爭機器的瘋狂開動,外在百萬鐵軍的征討四方,打下前所未有的天下。然而短短十五年間,泱泱大秦,毀於一旦,真是應了其興也勃,其敗也勃。秦朝大廈倒塌之快,其內在外在有各種問題,但是給予大秦最沉重一擊,使強悍的大秦再無能開動其戰爭,無疑是項羽的天才之作——巨鹿之戰。
項羽本紀贊》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何興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傑?起,相與並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亡秦鹿走,偽楚狐鳴。雲郁沛谷,劍挺吳城。勛開魯甸,勢合碭兵。卿子無罪,亞父推誠。始救趙歇,終誅子嬰。違約王漢,背關懷楚。常遷上游,臣迫故主。靈壁大振,成皋久拒。戰非無功,天實不與。嗟彼蓋代,卒為凶豎。
武藝小傳
兵器:
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霸——戟!傳說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來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桿巨型虎頭盤龍戟,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桿就有碗口般粗細,項羽為其起名曰「鬼神」!此戟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戟只用單手,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招數「單手十八挑」! (以上來自於蘇州評話)
拳法:
霸王拳,為項羽所創,此拳法至剛猛烈,霸道無比,步法敏捷,跳躍自如,內氣渾厚,功架舒展大方,氣勢雄厚,攻防兼備,實用性、技擊性強、用無定法,隨機應變,隨勢發揮。 此拳共有六式,分別是「拔山蓋世」、「霸王舉鼎」、「破釜沉舟」、「天下無雙」、「四面楚歌」和「飲劍烏江」。 相傳楚霸王垓下被圍,廝殺之時長兵折斷,一漢將欲將其生擒,豈料楚霸王使出「霸王拳」一招奪下漢將的兵刃反手一拳將其頭顱擊碎,並在萬軍之中殺出一條血路,方得以突圍。如此可見霸王拳之威力。(以上來自於民間傳說)
中國史上最強武將
當初起義之時項羽曾獨自斬殺殷通的衛兵近百人,嚇得眾人趴在地上不敢動彈,後來的百餘次大戰每次都身先士卒殺兵斬將,於最後的烏江邊上更是步戰騎兵獨殺數百人!不愧為中國史上最強武將!
項羽的精神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手起筆落處,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這不是幾個字的精緻組合,不是幾個詞的巧妙潤色。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那種凜然風骨,浩然正氣,充斥天地之間,直令鬼神徒然變色。「當作」之所「亦為」,一個女子啊!纖弱無骨之手,嬌柔無力之軀,演繹之柔美,繞指纏心,凄切入骨,細膩感人無以復加。透過她一貫的文筆風格,在她以「婉約派之宗」而著稱文壇的光環映徹下。筆端勁力突起,筆鋒剛勁顯現時,這份剛韌之堅,氣勢之大,敢問世間須眉幾人可以匹敵?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女詞人追思那個叫項羽的楚霸梟雄,追隨項羽的精神和氣節,痛恨宋朝當權者苟且偷安的時政。都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僅一河之遙,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項羽,為了無愧於英雄名節,無愧七尺男兒之身,無愧江東父老所託,以死相報。「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願」、不是「不去」。一個「不肯」筆來神韻,強過鬼斧神工,高過天地造化。一種「士可殺不可屈辱」、「死不懼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氣,漫染紙面,力透紙背。令人叫絕稱奇而無復任何言語!
絕句,不是只因其藝術的功力,不是只因文字的機巧,當浩然正氣貫於心胸與文學才華渾然一處時,下筆之處,天地驚鬼神泣之力,是緣於她的精神凝聚,氣節支撐。
現代文學作品中,有人曾這樣的點評項羽,「項羽拔山蓋世之雄,喑嗚叱吒,千人皆廢,為什麼身死東城,為天下人笑?他的失敗原因『婦人之仁,匹夫之勇』兩句話包括盡了。當其敗北之時,如果渡過烏江,卷土重來,尚不知鹿死誰手。而項羽向天長嘆:『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我而王,我何面見之?縱不言,籍獨無愧於心?』英雄一世卻沒能戰勝自己的自尊心!放棄了一線生機。」
從作者的切入角度和某個層面上說,我不反對這樣的評說,但那隻是就其切入角度的層面而言。縱觀歷史長河之內,英雄無數風流無盡,項羽的慷慨赴死報江東父兄,從容捨身慰男兒之身,如此氣節,在他英雄之軀訇然倒地之時,騰空而起,凌雲直上,流傳千里,摧人至今。寧可無愧而死,不肯慚愧而生,這是項羽之生命換來的抉擇之筆,書寫著一種忠貞:忠貞於英雄之名,忠貞於大丈夫之氣。聯想到「霸王之別姬」可見其人文渲染和人格的魅力所至,造就出那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氣節、悲壯正氣。
李清照本女兒之身。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一個坎坷漂泊的女子,一個滄桑憔悴的女子。筆墨所抒人傑之「傑」,高出眾人幾層之上;鬼雄之「雄」,豪踞鬼神遍及之處。一個「思」字,標示她的思想所向、志向所指,何等的無畏生死之氣。此一絕句在她溫香縈繞、弱吟嬌嘆的文字中,異筆突運,異軍突起,這是她另一種的底蘊顯露,是她別一種的氣質光彩,是亡國之悲忿、愛國之強烈、命運之不屈的錚錚風骨和鏗鏘見證。
星光燦爛的古典文學長河,群星璀璨無比,這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一路走過之處,給後人留下的斑斕印記。無法計數的才子佳人以其流光溢彩的才華,在文學史上取得了濃墨重筆書寫自己名字的資格。但無論青天白日之下,還是明月當空之時,打開詩詞集錦,李清照的「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絕句,其浩然正氣,傲然風骨,總會使人肅然起敬,凝神起思,思而情!
何謂做人風骨,何謂做人氣節,從李清照這位以婉約凄美而嬌峙文壇的女子身上,我們可以找到最為精準的答案吧!
提到項羽的精神,不能不去思考下楚人精神,縱觀秦帝國滅亡的歷史,楚國後裔們當是最大的勝利者,在整個抗秦力量中楚人身影也是令人敬佩的。不屈服,心懷信念,以及對秦國的痛恨。翻看歷史,作為盟國,在秦征戰其他諸侯國時,楚國沒有絲毫疑心,信守承諾,楚最是無辜,最後遺恨而亡,敗得糊塗啊。所以當秦軍隊攻入郢都時,許多楚人紛紛自殺殉國,在生還的楚人中有這樣一句經典的傳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在悲痛的時候立下了驚天泣地的雄心壯志,而且這一傳言也通過項羽之手得以驗證。也許這就是一個民族的精髓吧。
夏日絕句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⑵ 古代鑄劍技術方法步驟誰有
鑄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范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范是否精細。制范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范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范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范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於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叄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佔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佔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與「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只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萬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考工記》關於「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於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並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睛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並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然後可鑄也。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這里。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更番,重復煎煉。
(四)澆鑄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范,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鑄後加工范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范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製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西漢景帝時,大臣袁盎被刺,屍體上棄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過的劍,官府就在長安的削礪工中訪查,一工匠說:這把劍是梁王的某位郎官來修治的。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戰國晚期大學者荀子的一段話來概括鑄造銅劍的整個過程:
刑(型)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劑)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
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於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復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復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復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於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於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於一般銅劍,含錫量高於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製作整劍,勢必過於柔軟或過於剛脆,但以之分別製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境界。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正如相劍術士所言,所以有人稱之為「兩色劍」。又由於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這些都不是科學的名稱。
⑶ 鄧通被封為財神的典故是什麼
漢文帝賦予鄧通自行鑄幣的權利,因而鄧通製作出的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因此流行天下,被百姓奉為財神。
故事經過:
漢文帝劉恆為人仁孝寬厚,但也免不了帝王的通病:信鬼神、好長生、夢登天。一次,文帝做夢想上天,卻無論怎樣都登不上去,這時有一個黃頭郎從後面把他推了上去,他回頭看到黃頭郎穿了一件橫腰的單短衫,衣帶系結在背後。
夢醒後文帝前往未央宮西邊蒼池中的漸台,私下用眼光尋找夢中推他上天的黃頭郎,看到鄧通衣帶從後面穿結,正如夢中所見。
及至召問他姓名,姓鄧名通,音近「登通」。文帝聽後十分高興,之後一天比一天地寵他。鄧通個性溫和、謹慎,不喜歡張揚,更不善於交際,文帝雖然幾次賜他休假,但他還是不出去玩。於是文帝前後賞賜鄧通十幾次,累計有億萬錢之多。
有一天,文帝命令許負為鄧通相面。許負說:「鄧通的命會窮困餓死。」文帝說:「能使鄧通富有的在於我,怎麼說他會貧困呢?」於是將鄧通家鄉附近的大小銅山都賞賜給他,准許他鑄錢。
鄧通被文帝賞賜了家鄉的大小銅山用來鑄錢的消息傳到老家後,親朋鄰里奔走相告。
年已古稀的父親十分感念皇上的恩德,帶領幾個女兒和女婿僱工匠在銅山一帶采銅、燒炭、鑄錢,嚴格遵照鄧通的囑咐,每一個錢都要精工細作,又從不在鑄錢時摻雜鉛、鐵而取巧謀利,因而製作出的鄧通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
上自王公大臣,中至豪商巨賈,下到販夫走卒,無不喜愛鄧通錢。
(3)叫我鑄造師鬼神怎麼得擴展閱讀
鄧通之死:
文帝患癰,因感念他的寵愛與恩德,鄧通常為其吸吮患處。文帝悶悶不樂地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呢?」鄧通答:「應該沒有比太子更愛您的了。」
後來太子進宮問候文帝的病情,文帝要他吸吮患處。太子吸時卻面露難色,事後聽說鄧通經常為皇上吮癰,心裡感到慚愧,卻也因此而怨恨他了。
幾年後文帝死,太子即位,這就是景帝。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鄧通革職,追奪銅山,並沒收他的所有家產。可憐富逾王侯的鄧通,一旦落難,竟與乞丐一樣,身無分文,最後竟應了許負的話,餓死街頭。
⑷ 如何避邪
中國神秘文化體系內的法寶,泛指一切經過人們有條件地操縱?#092;作便能發揮所謂超自然法力的「寶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可供製作或能直接充當法寶使用的天然材料,如水、石頭及部份植物,礦物等,另一類是經人工製作合成的器具,如工具、武器、飾物等。在如此重多的「寶物」中,我按其功效挑選了最有威力的七樣中國古代的避邪寶物。
第七:「水」
水推崇為「五行」之一、「三官」(指道教所奉的天官、地官、水官)之列,人們對水的敬畏幾乎達到了與天地並重的程 度。與此同時,水之於人,
在提供飲用、灌溉及舟揖之利等外,還是施用范圍最廣、神通最多的法寶之一。
首先,水可賜福生財。俗信以為在各種特定時節汲取的水,可以給飲用者帶來福氣或財喜。如夏歷正月初一早上汲取的井水與河水,稱「銀水」 或「財水」;在夏歷除夕守歲至半夜,打起燈?#092;悄悄去汲取河水的,稱「天地水」,可保來年大吉等等。而特別日子的水還有其特別功能:穀雨日所收露水,用來圖符並貼在牆上,有厭勝諸毒作用;農歷四月 初八日所收露水用於磨墨,書寫咒語於紅紙上,再貼在牆上,可攘蝗災;又如端午日赤足瞠露,可攘災厄;夏歷八月初一「六神水」所收露水以調朱熆I灸,可祛百病,等等。當然這些功效不是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主題,今期的主題是避邪水可治病招魂。俗信以為各種經過特定條件處理的水,有治病神效。如巫祝之流在水上畫過符策後,稱「符水」,或以清水祭神並加祝?#092;後,稱「咒水」、「神水」、「聖水」等,皆能療疾。天上下雨,以器皿接取後,謂「無根水」,用之煎葯有效。此外。俗信又以為小孩生病不愈,乃魂魄走失所致,也可借水的法力召回。如「過水」之法,是於夜半焚香祝?#092;後,再抱上病孩,偷偷尋 一條小河膛過,再上岸時,魂已歸體,病可愈。再如「叫魂」之法,是於天黑後端清水一碗,出門去沿路呼喚,視水中一起泡,便是魂已歸附,端碗回家放在病童枕邊,病可愈,等等。凡此種種,水自然有其避邪功效,但由於迷信成份太重,實效太低所以只有列在第七位。
第六:灰
灰,《說文》解「灰」為「死火余燼」,無疑,指的是物質燃燒後的殘留物。但是,在中國神秘文化體里,灰居然也是用途廣泛的法寶。篤信灰有法力的觀念,其來源大概也可以從現實生活中尋溯:古代文獻中,人們播灰作肥、積灰止水或揚灰助戰之類的記載很多。累積之後,是很可能將其功力作超效驗的廣泛化的。 此外,遠從先秦以來,就有不少被後世歸為道家者流的人士,都或隱或顯地試圖證明:物體經燃燒成為余燼後,僅僅是形狀的改變,其精魄仍聚積在灰里。依循這種觀念,寓有精魄的灰具有某種法力,也就順理成章了。過去常把「搓骨揚灰」的動作與「斬盡殺絕「的意圖聯系起來,其本意亦在於精魄在灰中,分撒開後,就可以阻擾其聚合的目的。 用灰去祈?#092;幸福平安的功效就不在這介紹了,我們關心的是灰是怎麼驅邪的。早在《周禮?秋官》中,即有「赤龍氏掌除牆屋,以蜃炭攻之,以灰灑毒之」及「煙氏掌去無視,焚牡霸,以灰灑之」等制度,就是用灰來攻除蟲富。以後,在宅中撒灰成為一種流行很廣的民間風俗,「驅五毒」、「打灰簸箕」等各種名目,多於夏歷二月初二、五月初五前進行。撒灰時要念咒語,亦有畫灰於地作鳥獸狀的。傳中的撒灰活動,還由驅逐毒蟲演變為寬泛的驅疫辟邪方術,甚至有夜深人靜時畫灰於道,作弓矢形狀,以求射崇攘災的。有些地方還有給小孩鼻尖上抹鍋灰的習俗,據說也是為了壓邪逐鬼。
第五:石頭
普通的石頭能成為法寶,其觀念上的依據,是古人的靈石崇拜意識,這里僅就其避邪的適用范圍和操作形式作些介紹。敦煌寫卷中有《用石鎮宅法》,雲:「凡人居宅處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財,以石九十斤,鎮鬼門,大吉利;人家居宅已來,數亡遺失錢不聚,市買不利,以石八十斤,鎮辰地大吉。」所謂「鎮」,就是照堪輿家指定的方位,埋下一塊石頭。 鎮墓。即造墓時埋石為祭,理由與鎮宅相同,但受惠對象則是亡者親屬,延及子孫後代。鎮巷。如住宅大門正對里巷(道路)、橋梁或別人家的屋角,俗信以為將有「邪沖」。
第四:雞頭狗血
雞狗都是家養禽畜,但是在古人觀念中,它們的來歷非尋常動物可比。緯書《春秋?#092;斗樞》稱「玉衡星散為雞」,《春秋考異集》則謂「狗,斗精之所生也」。如此秉賦,是與人們將它們身上的某些部份作為法寶用有直接聯系的。狗血作為辟惡破妖的法寶,《史記》中已有記載。秦始皇殺狗課四門以御凶災便是一例。此後,殺狗塗血於門戶上,一直是民間辟除不祥或抵禦邪惡的基本方式之一。俗信又以為狗血雞頭是化解妖氣的最簡便辦法,特別是雄雞頭,黑狗血更具功效。倘遇上「妖人」使用法術,如剪紙為馬、撒豆成兵時,也可將狗血潑去,破其妖術。 民俗中雞血與狗血共同使用以厭妖邪的現象也很普遍。
第三:小豆
古人稱豆為寂,但是據《廣雅》、《博雅》等書的進一步辨析,還有大豆稱寂而小豆名答的區別,凡黑豆、黃豆、青豆等,都屬大豆,如赤豆、綠豆、白豆、豌豆等,就屬小豆。在中國民間傳統風俗里被看作有神通有靈驗的豆,都是小豆。此外,本土佛教信仰和習俗內,也有用黃豆作「舍緣豆」派用處的。
小豆的神通首先在於辟瘟避疫。如《雜五行書》雲;「常以正月旦,亦以辟疫病甚靈驗。正月七日,七月七,男吞赤小豆七顆,女吞十四枚,經無病,令疫病不相染。」顯然,這種有時講究、男女區分等條件的小豆施術,並不是葯物上的觀念。再如《歲廣記》曰:「立秋日,以秋水吞赤小豆十粒,止赤白痢疾」,其理相同。還有接指認赤小豆就是厭鬼物的說法,《歲時雜記》雲:「共工氏有不才子,冬至日死為疫鬼,畏赤豆,故是日作豆粥厭之。」此前我們已知,服赤豆限於冬至,凡正旦、元宵、七夕、立秋均有眼之辟疫的靈驗,原來它正是.「疫鬼」最害怕的東西。這個傳說不但在中國很流行,而且在流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即使在今時今日,在那裡的民俗中也廣有」撒豆驅鬼「的行為,只是所驅的鬼各有不同而已。
第二:桃木
桃木亦名「仙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桃木所以具有這等神力,根植於古人認定桃樹為百鬼所懼的神秘觀念。在古代文獻的記載和解釋里,這種觀念的依據大致有三種類別。因為和主題無關,所以就不詳敘了。本段主要講述的是發揮桃木伐邪鎮鬼功能的方式:1) 桃板。亦稱「桃版」、「桃符」、.「桃符板」等,系用桃木削成的厭勝物.成對使用。板上畫上神荼兄弟(傳說中的驅鬼之神)的像,使之壓邪。當然,眾所周之,後來漸漸演變成現在的「春聯」「對聯」了。2) 桃印。亦名「桃印符」,用桃木刻成的印鈕,塗以紅、藍、黃。白、黑五色並寫有辟邪咒語,鈕間穿孔。逢端午節時,單只使用,方式是用彩絕將桃印系在門上或帳屏間,起驅凶攆鬼的作用。3) 桃役。用桃木做成的佩飾性厭勝物,瓜形,多棱,刻有銘文,內容多祈福壤災乏辭。使用方式是夏歷正月佩戴在身上。從《韓詩外傳》記述可知,此俗在春秋時已經風行,後來的桃木製剛卯,是其遺制。4) 桃人。亦名「桃梗」、「桃偶」,用桃樹梗刻成的厭勝物。狀如人形,大小隨意。使用方式是夏歷除夕或正旦時,立於門側,以辟凶邪。從《莊子》、《戰國策》等書的記述中可知,此俗在戰國時已流行。有些地區的民間建宅習俗中,也派桃人的用處,方式是在門牆上或樑柱間開個小洞,放個小批人.過去,俜庾。�J為可辟凶鬼,保住宅院的安定。5) 桃核。截取桃樹上的枝杈,毋需加工,就是現成的鎮鬼物。《莊子》上 說,在家門口插上挑枝,兒童進門不害怕,鬼卻因此生畏卻步。此外,古人還用桃枝洗澡,以為可避邪氣。6) 桃弓。又名「桃弧」,用桃木製成弓形厭勝物,和棘制的箭形慶勝物配套使用。《左傳?昭公四年》記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的儀式,「災」之含義,似比鬼的概念還要寬泛些。7) 桃□。用桃木棍和禾穗復合製成的法寶,狀如答帚。《左傳》、《禮記》和《周禮》等書上,均有用桃熱拔除不祥的記載。桃前的使用場合,致有臨喪弔唁和殺牲取血兩大類。古人認為死人的事鈧是與鬼魂之類相關聯的,憑弔死人前,須用鎮物,方可確保活人不受侵害,而桃前便有這種鎮鬼的威力。殺牲取血為盟誓用,然而也怕有不祥,桃前起到被除的作用。古時候,手執桃前做拔除工作的,多為巫視等官員,但後來挑前漸漸變成了道土的法器,也就是拂塵的前身了。 桃木劍。這個應該是大家最熟的用途了用桃木削制的「捉鬼」或「斬鬼」的法寶,和「桃印符」、葦索等配套使用,這已是「牛鼻道人」之類手中的物事了,但取義源於古人篤信桃木有鎮鬼的神力。9) 桃湯。《荊楚歲時記》里有正月初一飲桃場以避邪氣的描寫,究竟是用桃子抑或桃膠、桃木熬場,今已無考。此外,民間巫祝之禁劾方術中,還有用桃場洗澡以解鬼迷的辦法。
第一: 銅鏡
在重多法寶中,銅鏡的驅邪能力是最強的。古代中國人長期使用銅鏡,銅鏡不僅是照面的器具和工藝品,也是一種兼有多樣功能的法寶。銅鏡的法力從何而來,古人的種種解釋多與其製作者相聯系。銅鏡的神明妙用,首先在於它能「觀照妖魁原形」。如葛洪《抱朴子》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託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鏡中真形」,它們一看見銅鏡,也就暴露了自己的本來面目,於是趕快溜走。基於這一原理,凡巫視道冠一流在從事捉鬼妖等活動時,照例都要先用一面鏡子當識破妖怪的法寶,其時鏡子乍現,妖怪就逃之夭夭了。順此思路,照妖鏡又成了應用廣泛的禁劾物,比如古代武士甲胄的後背或前胸部位,多嵌有一塊「護心鏡」,一方面,鏡材的銅質本身具有抵禦劍矢之類武器侵害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它們又可以發揮鎮嚇諸多鬼怪妖物的功能;再比如,把一塊小圓鏡鑲在大門頂端中間部位的民居建築習俗,在中國許多地區盛行,甚至直到今天,這塊具有鎮邪驅怪意義的古老的禁刻物,還常常出現在現代風格的建築物上,只不過鏡子的材料已由熟銅變成了玻璃。又比如,在傳統的婚禮風俗中,銅鏡是使用場合和次數最多的祛邪工具,新娘穿著有銅鏡的新衣上轎去婆家;在花轎進入婆家大門前,還要由專職人員用銅鏡在轎廂內上下左右仔細地「搜尋」一遍;用作合晉的洞房裡,一面大銅鏡是絕對不可缺少的器物。此外,銅鏡也被使用在民間喪葬活動中,人們將其置於墓穴頂部,或棺床的四角,這些安排均出於辟邪的需要。(不過,我以為這是作為不讓鬼出來的用途才擺設也未嘗可知吧)
PS:其實鬼神這些東西吧信則有不信則無,不用太在意~~
⑸ 杜氏家簇的由來
起源:
起源主要有三:①出自祁姓,帝堯後代。據《通志·氏族略》載,杜氏亦曰唐杜氏,祁姓。遠古時人們以封地之名稱堯為陶唐氏,其後裔曾建國於劉。西周時建唐國,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滅唐,封弟弟虞於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被殺。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他諸侯,而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②上古杜康之後。相傳杜康是上古黃帝時期的人,善於造酒。如果杜康是杜姓始祖,那麼這個姓至少也有四五千的歷史了。③出自他族改姓。如後魏時北人獨孤渾氏、金時女真人徒單氏、滿族都善氏、圖克坦氏、鄂倫春族杜寧肯氏、裕固族杜曼氏、達斡爾族德貢氏、達力德爾氏等均改姓杜,其它如滿、蒙、土家、京、回、俄羅斯、壯、藏、朝鮮等族也都有杜姓。
始祖:杜伯。
遷徙:
杜姓以陝西西安為發祥地,春秋戰國時期,杜姓已有徙居楚、魯等國的,《新唐書》雲:「在魯有杜泄,避季平子之難,奔於楚,生大夫綽。綽生段,段生赫。」杜赫為秦將,食采於南陽衍邑,時人稱為杜衍。赫少子杜秉,任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秉子杜札,任南陽太守;札子杜周,任御史大夫,於漢武帝時以豪門望族被朝廷強迫遷徙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後形成杜姓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望郡——京兆郡。京兆杜姓,出自漢建平侯杜延年之二十世孫杜文、杜瑤。其後的幾百年間杜姓又形成許多分支地望:襄陽杜姓,出自當陽侯杜預少子、晉弘農太守杜尹;洹水(今河南安陽一帶)杜姓,出自戴侯少子杜寬;濮陽杜姓,出自杜赫之子杜威,世居濮陽,裔孫杜謨,後魏時任濮陽太守,因家焉。總之,先秦至漢之際杜姓主要繁衍於今陝西,其播衍過程,從陝西至山東,再至河南,終又復歸陝西。魏晉南北朝時,中原板盪,狼煙四起,杜姓為避戰亂大舉南遷,其先後於湖北之襄陽、襄樊,四川之綿竹、成都及浙江之錢塘,繁衍成為大族。唐末杜讓能任山南節度使,遇戰亂避居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讓能裔孫杜仁為避元亂又遷福建同安安仁里馬鑾鄉,稱為馬鑾杜姓始祖。明初杜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安徽等地。明清之際,杜姓已遍布全國各地,而且遠播海外,東南亞、歐美都有杜姓後裔的足跡。目前杜姓人口列全國第五十三位。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改右內史設置,執掌相當於郡太守,是三輔之一。相當於今秦嶺以北、西安以東、渭河以南的地方。三國魏時改稱京兆郡。
襄陽郡分南郡、南陽兩郡,相當於今湖北襄陽、南漳、宜城、遠安、當陽等地。
濮陽郡相當於今河南渭縣、濮陽、范縣,山東郭城等地。西晉末年改為郡。
漢陽郡治所在今湖北漢陽。
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
堂號:
詩聖堂、少陵堂均來自唐代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而歷史上稱他為「詩中之聖」。
其它堂號:①郡望堂號:京兆、襄陽、濮陽、漢陽、南陽。②自立堂號:永言、振德等。
字輩:
某支杜氏字輩:□□遠世如,正大光宗德,安全少祖仁。孝忠維保善,幸字作田耕。霧雲天開啟,興傳自逢遵。承家能有道,富貴此□長。
金縣杜氏字輩:文成盛永秀,本齡正賢芳,詩書記世長。
廣東連南杜氏字輩:茂斐元秀榮,開明招日月。
江蘇邳州杜氏字輩:敬笑戶吉祥,萬年廣傳茂。
四川瀘縣杜氏字輩:道希桂紹,雲從宗啟。所天永登草,之文美元邦,玉明家必富,澤大世懷華,忠孝廉仁禮,誠信勤儉發,展智承先德,秉宗慶家華。
湖北孝感杜氏字輩:奉先宜全孝,立功在秉中。廉能今古重,節義本源同。
安徽合肥杜氏字輩:國正天心,仁愛紹先,忠正立業。
名人:
杜康,傳說用高粱釀酒的發明者。《說文解字》稱:「古者少康初作秫酒。少康,杜康也。」秫是黏高梁。可見自夏朝少康時起,即用高粱制酒。
杜子春(約前30-約後58),東漢經學家。河南緱氏(今河南偃師)人。曾傳《周禮》,以授鄭眾、賈逵。所注《周禮》,鄭玄曾採用,今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周禮杜氏注》二卷。
杜詩(?-38),東漢臣。字君公,河內汲(河南汲縣)人。少有才能,仕郡功曹。建武元年(25),任侍御史,誅殺縱兵虐民的將軍蕭廣。建武七年,遷南陽太守。曾造作水排,鑄造農具。又征發民工廣修陂池,開拓田地,使郡內富足。世人稱頌「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後漢書》)。
杜林(?-47),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扶風茂林(今陝西興平東北,位咸陽西)人。字伯山。曾任侍御史、大司空。治《古文尚書》,曾得漆書《古文尚書》一卷,引起學術界爭論。他還長於文字之學,曾撰《蒼頡訓纂》、《蒼頡故》各一篇。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有《蒼頡訓詁》一卷。
杜操,東漢書法家。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人,字伯度(避曹操諱,魏晉人改稱為杜度)。漢章帝時曾為齊相。以善章草知名。三國魏韋誕雲:「杜氏傑有骨力,而字畫(劃)微瘦,……張芝喜而學焉。」與崔瑗並稱崔杜。
杜密(?-169),東漢臣。字周甫,潁川陽城(河南登封)人。「為人沈質,少有厲俗志」(《後漢書》)。初為司徒胡廣所辟,遷太山太守、北海相。其地宦官子弟有奸惡者,輒捕殺之。後去官還家。桓帝時征拜尚書令,轉太僕。黨錮禍起,自殺。與李膺齊名,世稱「李杜」。
杜預(228-284),西晉將領、學者。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曾任鎮南大將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因滅吳有大功,封當陽縣侯。多謀略,善處事,時人謂之「杜武庫」。博通經史,著有《春秋釋例》、《春秋長歷》、《春秋左氏經傳集解》等。其中《集解》流傳至今,被收入《十三經註疏》中。還發明了連機水碓。
杜弢(?-315),西晉流民起義領袖。字景文,蜀郡成都(屬四川)人。「初以才學著稱,州舉秀才」(《晉書》),為醴陵令。永嘉五年(311)寄居荊湘之巴蜀流民數萬家起兵反晉,推他為首領。乃自稱梁、益二州牧、平難將軍、湘州刺史,率部攻陷長沙,占據湘州大部。後在陶侃鎮壓下,兵敗,死於逃亡途中。
杜伏威(?-624),隋末江淮地區農民起義領袖。齊郡章丘(山東章丘)人。家貧。與輔公祏起義反隋,自稱將軍。轉戰於江淮,駐歷陽,自稱總管。618年,受隋越王楊侗封爵,為楚王。619年,降唐,拜太子太保。輔公祏叛唐時,遭毒殺。
杜如晦(585-630),唐初將領、政治家。字克明。京兆杜陵(陝西西安東南)人。隋末曾任滏陽尉。唐兵入關中,助李世民籌謀,官至陝東道大行台司勛郎中。太宗即位後,累功至尚書右僕射,封榮國公,與政治家房玄齡共掌朝政,訂定各種典章制度。如晦長於斷而玄齡善謀,二人相契,時人合稱」房杜」。
杜審言(約646-708),唐文學家。襄陽(今屬湖北)人,遷居河南鞏縣。字必簡。杜甫祖父。咸亨進士。初任隰城尉,一度任職江南,旋為洛陽丞。聖歷元年(698)貶吉州司戶參軍。不久北返,被武則天任為膳部員外郎,遂與張易之兄弟交往。中宗時,緣此被流放峰州。後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杜審言集》。
杜甫(712-770),唐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一生著作頗豐,晚年飄泊於荊、湘,以舟為家,居無常所,欲北返而不得。唐代宗大歷五年(770)病死湘江之上。杜詩一向以反映現實和憂國憂民備受推崇,有詩史之譽。代表作有《望岳》、《兵車行》、《三吏》、《三別》等。
杜佑(735-812),唐史學家。字君卿,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門蔭入仕,補濟南郡參軍。歷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等職。貞元十九年入拜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元和七年辭相。精於吏事,潔身守道。勤於學問,曾擴充劉秩《政典》,撰成《通典》二百卷。
杜黃裳(738-808),唐節度使。字遵素。京兆萬年(陝西西安)人。一說京兆杜陵人。寶應進士。貞元末為太常卿,後遷至門下侍郎、同平章事。公元806年,西川節度副使劉辟割據蜀地,他堅請討伐,被憲宗採納,後又力主削弱藩鎮勢力。807年出任河中、晉、絳等州節度使。封邠國公。
杜環,唐地理學家。京兆萬年(陝西長安)人。杜佑族子。公元751年,隨高仙芝西征,為大食所敗被俘。至762年附商船還國。撰《經行記》。原書已佚。惟《通典》曾選載數則,所記當時中亞、西亞情況,為研究亞洲史地和中西交通史的重要資料。
杜牧(803-852),唐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佑之孫。字牧之,號樊川。文宗(李昂)太和間進士,武宗(李炎)會昌中累官中書舍人。俊邁不羈,剛直有奇節,有所論列,俱關大計。其文奧衍,詩尤豪邁,與李商隱齊名,時號「李杜」;又別於杜甫,稱為「小杜」。著有《樊川集》。
杜荀鶴(846-907),唐末詩人。池州石埭(今安徽九華山東南)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傳為杜牧出妾之子。早有才名,而至四十六歲才登進士第。為宣州節度使田頵幕僚,奉使至汴。後梁建國,任為翰林學士,五日而卒。詩工七律,語言通俗。有《唐風集》。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處州縉雲(今屬浙江)人,一作長安(今屬陝西)人字聖賓(一作賓聖)。咸通中舉進士不第,入天台山為道士,仕唐為內供奉。避亂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諫議大夫,賜號廣成先生、傳真天師。晚年隱居青城山,號東瀛子。能詩文。傳奇小說《虯髯客傳》,傳為他所作。又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等。
杜威(?-948),後晉將。本名重威,避出帝諱改單名。朔州(山西朔縣)人。高祖妹婿。「出於武卒,無行而不知將略」(《新五代史》)。初典禁兵,以功累遷成德軍節度使。在鎮重斂,稅外加賦。契丹連年入侵,閉城自守,不救屬州。後晉末為北面行營招討使,欲為兒皇帝,舉軍降契丹。後漢初據鄴都抗命,食盡而降。後被殺。
杜充(?-1141),南宋臣。字公美,相州(河南安陽)人。紹聖進士。靖康初知滄州,盡殺郡寓燕人。建炎中代宗澤留守東京,「短於撫御,人心疑阻,兩河忠義之士往往皆引去」(《宋史》)。拜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以江淮宣撫使守建康,失城退真州。降金,仕至燕京行台右丞相。充「性殘忍好殺,而短於謀略」。
杜可用(?-1280),元初農民起義首領。又名杜萬一,都昌(江西都昌)人。靠白蓮教起家。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四月,舉義旗反元,義軍達萬余。自封號為杜聖人,稱天王,年號萬乘。以譚麟為副天王,都昌西山寺僧為國師。後被元江淮行省參知政事史弼鎮壓被俘殺。
杜瓊(1396-1474),明畫家。字用嘉,號鹿冠道人。江蘇吳縣人。明經博學,翰墨書畫亦皆精。終生不仕。晚年家居東原,自號東原耕者,人稱東原先生。以賣畫為生。卒後門人私謚淵孝。擅畫山水,多用干筆皴擦,風格蒼秀,開吳門派先河。詩文沉著古雅。有《耕余雜錄》、《東原齋集》等。
杜堇,明畫家。丹徒(今江蘇鎮江)人。居北京。初姓陸,字懼南,號檉居、古狂、青霞亭長。善詩文。憲宗朱見深(1465-1487)成化中試進士不第。其作畫取法於南宋院本,擅畫人物,其筆法細勁暢利,被當時推為白描高手。亦善畫山水、花卉、鳥獸;界畫樓台,格局嚴謹,為當世論者所推重。
杜濬(1611-1687),清詩人。湖北黃岡人,原名詔先,字於皇,號茶村。明副貢生。明亡後,寓居江寧(今江蘇南京)雞鳴山。曾致書友人勿出仕清廷作「兩截人」。晚年窮困而卒。工詩,詩文豪健。著有《變雅堂集》。杜大珪南宋眉州(治今四川眉山)人。第進士。曾收集北宋建隆至南宋紹興間碑銘、行狀、傳記,編為《名臣碑傳琬琰集》。
杜文秀(1828-1872),清雲南回民起義軍首領。字雲煥,號百香,雲南永昌(雲南保山)人。回族。廩生出身。咸豐六年(1856)率眾起義,克大理,建「平南國」政權,稱總統兵馬大元帥。實行聯合漢族等各民族政策,採取輕賦稅、重生產措施,獲得各族擁護。同治十一年(1872)清軍圍攻大理,城陷,服毒自殺。
其他杜姓名人有西漢大臣杜業;三國魏臣杜畿;北周將領杜杲;隋大臣杜整;唐大臣杜顗,歌妓杜韋娘,文學故事人物杜秋娘;五代後梁大臣杜曉;南宋抗元將領杜杲等。近當代杜姓名人有東北抗日救亡總會發起人之一杜重遠,軍事家杜平、杜義德,戰斗英雄杜鳳瑞,愛國民主人士杜斌丞,國民黨將領杜聿明,上海青幫頭目杜月笙,哲學家杜國庠,圖書館學家杜定友,作曲家杜鳴心等。
民歌慈母;
世號詩王。
上聯:東漢杜詩,河內汲縣(今屬河南)人。字公君,光武帝時為侍御史。建武七年(31)任南陽太守,曾創造水排(水力鼓風機),鑄造農具,用力少而見效大,較歐洲早一千一百年。他又征發民工修治陂池,廣開田地,發展農業生產。時稱「前有召父(召信臣),後有杜母」。下聯:唐代大詩人杜甫,鞏縣人,字子美。自幼好學,知識淵博,又有政治抱負。靠獻賦得官,歷任左拾遺、華州司功參軍、檢校工部員外郎。詩作善於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顯示出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
書成通典;
名列瀛洲。
上聯:唐代史學家杜佑,字君卿,京兆萬年人,出生於世代顯貴之家。歷官嶺南、淮南等節度使,貞元末年,升任檢校司徒同平章事(宰相),王叔文改革時,充度支、鹽鐵等使,主持財政,封岐國公。官位雖高,仍勤奮不倦,白天處理政務,夜晚燈下苦讀,博覽典籍,精通古今,用三十年左右時間,著《通典》二百卷,內容翔實,源流分明,詳而不繁,簡而有要,是我國第一部記述典章制度的通史。下聯:唐初大臣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唐王兵入關,他助李世民籌謀,臨機善斷,參預玄武門之變,協助李世民奪得政權。歷官天策府從事中郎兼文學館學士,太宗時官至尚書右僕射(宰相),與房玄齡共掌朝政,主持制定中央組織機構設置、規模及典章制度。貞觀年間,太宗選出十八位功臣畫像於凌煙閣,杜如晦居首位。後因病辭職,太宗常派人探望,病死後,太宗甚至廢朝三天,以示哀悼
耽思經籍;
圖像凌煙。
上聯:晉杜預,歷官河南尹、鎮南大將軍,封當陽縣侯,有惠政,號曰「杜父」。博學多通,耽思經籍,為《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又作《盟會圖》、《春秋長歷》,成一家之言。下聯:杜如晦圖像於凌煙閣
金陵度曲;
玉簡遺珍。
上聯:唐杜秋娘,金陵(今江蘇南京)人。好工詩詞,初為鎮海(今浙江鎮海,位寧波東北)節度使李錡妾。嘗歌《金縷衣》,其詩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以勸錡酒,傳稱於時。錡謀叛伏誅,秋娘籍入宮,穆宗時命為皇子傅姆,後賜歸。杜牧有《杜秋娘詩》。下聯:東漢杜蘭香,傳說中的仙女,降於洞庭包山張碩家,留玉簡唾盂等具,授碩以道,碩成仙而去
南陽世澤;
萊國家聲。
上聯:杜詩。下聯:杜如晦
耽思乎經籍;
圖像於凌煙。
上聯:杜預。下聯:杜如晦
學業醇儒富;
星斗煥文章。
集杜甫詩聯
草堂留後世;
詩聖著千秋。
朱德題杜甫草堂
守道還如周柱史;
著書曾學鄭司農。
唐代詩人杜牧詩聯。杜牧,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太和進士。歷任弘文館校書郎、監察御史、左補闕、史館修撰、黃州等州刺史、司勛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好言兵,以濟世之才自負,曾注釋曹操所定之《孫子兵法》十三篇,並注有《罪言》、《上李司徒相公論用兵書》、《原十六衛》、《戰論》、《守論》,討論藩鎮問題及用兵方略。主張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詞彩章句為之兵衛,故其詩多傷世感時、指陳時政,如《郡齋獨酌》、《感懷詩》、《早雁》、《河湟》等,其詠史詩賦多借古諷今,寓意深遠,融入較多的史論成分,如《阿房宮賦》、《赤壁》、《泊秦淮》等。其抒情寫景之七言絕句,清麗俊爽,自成一家,向與李商隱齊名,有「李杜」之稱。又以杜甫相別,世稱「小杜」。著作有《樊川文集》二十卷
雲霞晴光轉物候;
春夜喜雨知時節。
集杜甫詩聯
夢醒揚州甘薄倖;
心憂社稷老風塵。
唐代詩人杜審言詩聯。杜審言,字必簡,行五。祖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甫祖父。咸亨元年登進士第,授隰城尉。累轉洛陽丞。聖歷元年,貶為吉州司戶參軍。因與州僚不和,被誣構下獄,其子杜並刺殺仇家,冤獲雪,免官還洛陽。武後召見,甚加嘆異,授著作佐郎,俄遷膳部員外郎。神龍元年,因附阿張易之,流峰州。二年召還,授國子監主簿,加修文館直學士。景龍二年卒,年六十餘。審言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審言善五言詩,工書翰。嘗謂人曰:「吾之文章,合得屈、宋作衙官;吾之書跡,合得王羲之北面。」恃才傲物,頗為時輩所嫉。其詩屬對謹嚴,於五律格式之成熟有所貢獻。原有文集一○卷,早佚。《全唐詩》卷六二存錄其詩四三首。今人徐定祥有《杜審言詩注》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清代著名書法家何紹基撰工部祠聯
楓林綠樹丹青合;
玉杯錦席風雲流。
杜甫詩聯
花折應時,金陵度曲;
蘭謫降麗,玉簡留珍。
上聯:杜秋娘。下聯:杜蘭香
卜築草堂,誤傳嚴武宅;
馳名武庫,癖好左氏書。
上聯:杜甫。下聯:杜預
⑹ 商紂是暴君嗎
你好,商紂不是暴君。
紂王是商朝的亡國之君,他的名字並不叫紂,他的正式名字叫子辛,也叫帝辛。「紂」是後人硬加在他頭上的丑惡謚號,「殘義損善曰紂」,也就是指凶惡不義的意思。
在中國歷史上,商紂王和夏朝的亡國之君桀一直都是暴君的代名詞,我們多數人也都傳承著這個觀點。然而,歷史上為紂王翻案的聲音一直沒有斷過。孔子的弟子之一子貢就為紂王平過反,他說紂王的罪行不像史書所言那樣誇張。清朝李慈銘也說,紂王的罪行比起後世的暴君,算不得什麼。此外,毛澤東也為商紂王翻過案,他曾多次說過:「殷紂王很有本事,是個能文能武的人,後頭那些壞話都是周朝人講的。」甚至有一位教授偏激地稱:商紂王是一位文武雙全、功勛卓著的帝王,被冠以「暴君」稱號兩千多年,是歷史上最悠久的「冤案」。
的確,通過對歷史資料的梳理發現,紂王雖稱不上功勛卓著,但將紂王的昏庸和殘暴說成是史上之「最」,也是不合理的。
⑺ 史上最強弟子兼一 的有關問題
黑暗
YOMI
o 葉 翔(在DOFD上為保護美羽中槍死亡)
YOMI的首領,外號:擁有美麗羽翼之人)
武術:中國拳法、空手道、柔術、泰拳、桑搏,班卡西拉,我流(緒方一神齋版本),我流(風林寺 碎牙版本),自由搏擊
師傅:本鄉晶
o 朝宮 龍斗(聲優:成田剣 [幼少期]宮田幸季)
主角兒時的好友,被主角打敗後,被緒方一神齋帶走,於D OF D篇章中再度登場。
武術:緒方一神齋流武術
師傅:緒方一神齋
o鍛冶摩 里巳
武術:不明
師傅:一影九拳之「一影「
葉翔死後YOMI的新首領,一影的徒弟。自認葉翔是「因為太完美了所以才失敗的」。曾經想要招收新白聯合的一些成員作為「暗」的手下,但遭頓挫後宣言「違背暗的命令的人只有死路一條」。
o 柏利斯 伊瓦諾夫
武術:桑搏
師傅:亞力山卓 凱達
潛入兼一高中的YOMI成員之一,雖然一心認為「命令是絕對的」,但在師傅和小野杏子老師的雙方命令下卻猶豫不決,表現了對小野杏子好感的一面。在臨海學校和兼一一戰中失敗,由於與此同時其師傅亞力山卓 凱達也戰敗與梁山泊秋雨,被師傅命令解除師徒關系並退出YOMI。雖然凱達命令不準尋找他,但一心向著師傅的柏利斯毅然退出兼一的高中,踏上尋找師傅凱達之路。
o 拉丁 傑汗(被兼一後被其師用雪崩活埋,推測死亡)
提達特王國的皇太子,外號蛇王。
武術:班卡西拉
師傅:席爾誇特 裘納薩德
o提拉維 柯奇
武術:泰拳
師傅:一影九拳之「炎」
自稱「獅王神」,使用古泰拳,自認能准確分析人物。潛入兼一高中的成員之一,在分析並擊敗一次兼一後,認為兼一作為武者來說已死而退學兼一所在的高中。
o理查爾 史丹尼
武術:墨西哥搏擊(摔角)
師傅:笑面鋼拳
非常愛出風頭的角色,D OF D大會之後潛入兼一的高中,依然不忘記處處惹人注目。在公海油輪之戰中師徒雙人敗於馬劍星和蓮華,但理查爾卻被「水」的師傅櫛灘美雲帶走;在弟弟伊撒被兼一打敗後,被逆鬼救出,回到了兼一的高中。
o伊撒 史丹尼
武術:卡拉里帕亞圖
師傅:一影九拳之「無「
理查爾 史丹尼的弟弟,表面不愛說話,但在D OF D大會的時候表現出了其武術的兇殘性。
在他姐姐(理查爾 史丹尼)的公海油輪之戰之後,為了不讓理查爾被「暗」收入拳魔邪神--席爾誇特 的徒門下,而挑戰兼一,但被兼一的新招式:孤壘擊破(孤塁抜き)所打敗,和其師傅持拳梵人賽羅拉夫曼其一去了印度重新修行。
o櫛灘千影
武術:柔術
師傅:櫛灘美雲
和師傅櫛灘美雲為母女關系。表面上柔弱的身材下隱藏的是自稱「技十成,力零成」的櫛灘派柔術。後期轉學至兼一高中(跳級)的YOMI成員。年齡從表面上看類似小學生。非常喜歡甜食,午餐基本上是紅豆麵包、蜜瓜麵包和草莓牛奶的組合(偶爾會把蜜瓜麵包換成巧克力牛角麵包)。
稱兼一他們為「凡人」,並對常識性的東西缺乏理解,但對於甜品卻沒有絲毫抵抗力。因為參加同學的生日聚會(其實是新島的計策)而失約和兼一的決斗,被師傅暫時取消了於兼一決斗的權利。
一影九拳
風林寺 碎牙(一影)
推測為風林寺 美羽的父親。
武術:不明
弟子:鍛冶摩里巳
緒方一神齋(流)
龍斗的師傅,有拳聖的稱號。
武術:我流
本鄉晶(空)
人稱人越拳神,葉 翔的師傅。
武術:空手道
席爾誇特 裘納薩德(王)
拳魔邪神
武術:班卡西拉
亞力山卓 凱達(冰)
殲滅拳士
武術:桑博
弟子:博理斯 伊瓦諾夫
在俄羅斯一戰中被岬越寺 秋雨打敗。
迪埃格 卡洛(鋼)
笑面鋼拳
武術:自由搏擊
弟子:理查爾 史丹尼(伊撒的姐姐)
在日本公海上的大戰中輸給馬劍星。
賽羅 拉夫曼(無)
持拳梵人
武術:卡拉里帕亞圖
弟子:伊撒 史丹尼(理查爾的弟弟)
櫛灘美雲(水)
妖拳的女宿
武術:柔術
弟子:櫛灘千影
使用「技十成,力零成」的櫛灘派柔術。表面看上去為年輕的少婦,然而稱呼自己為「わし」(日語中老年人稱呼自己的方式),並且稱呼中長年的對手為「年輕人」,實際年齡無法判斷。據稱櫛灘派柔術中包含了「長生不老」的修養。而且櫛灘美雲似乎過去和長老合作抵抗過暗。
炎的師傅
武術:泰拳
弟子:提拉維托?柯奇
馬槍月(月)
武術:中國拳法
弟子:不明(谷本 夏)
暗的武器組
紀伊陽炎
武術:劍術
所屬:不明
弟子:不明
必殺技:薄刃陽炎
其他人物
達人級高手
o 馬 槍月
馬劍星的兄長,有拳豪鬼神之稱,收了谷本夏為徒,因為個性喜歡喝酒,只要有酒及打鬥的地方便會出現。在DOFD結束後的亂局上幫助梁山泊搗毀了會場
武術:中國拳法
o 山本大樹
山本流柔術傳人,岬越寺 秋雨同流派的朋友。教曉白濱戰斗中的兵法。
武術:古流柔術
o 克里斯多福o艾克雷爾
是個冷酷無情的殺人武術家。不用武器,以腿擊為主的職業殺手,曾經與逆鬼至緒做拍過拍檔,摧毀了十幾個麻葯組織。
武術:法國腿擊術
o 詹姆士 志場
黑暗拳擊界的破壞神,自從被一影九拳的首領打瞎右眼及失去右腿後,便舍棄武術,與世隔絕,但因為武田 一基的關系,令他再度活躍起來。與岬越寺 秋雨有著不少過節。
武術:拳擊
o 披著熊皮的神秘男人
隱居於森林中的神秘高手。
武術:骨法
o李天門
中國地躺拳的達人,曾經受拳聖委託突擊新白的總部,但被馬劍星擊敗,個性好酒。
o慧烈名
中國翻子拳的達人,外號人間災害,據說比瘟疫更能殺人,喜歡放一隻八哥在頭頂來測量自己的速度。被阿帕查擊敗。
o馬良
馬劍星的伯父,馬式一族已知的最長者,在橫賓的中華街經營一家中國餐廳,武術很強,至少應該很梁山泊的群豪相當。
其他武術家
o 馬連華
馬劍星的親生女兒,寄宿於橫濱中華街的白眉伯父住處,為尋找父親而來日本留學,一心想將任性的父親帶回中國。頭上的一對孖辮可因情緒而造出不同動作,由於本身有追逐移動物體的習慣,動作也靈敏得像貓一樣,因此常被美羽誤以為貓來捉弄她。對主角存有好感。
武術:中國拳法
o 辻新之助
原為『諸神黃昏』手下。被白濱打敗後到深山修練,得到披著熊皮的神秘男人的指導後,再度下山挑戰白濱,並戰勝了他。白濱常稱呼他為"鳥窩頭"。
武術:骨法
師傅:披著熊皮的神秘男人
o 山本直樹
山本大樹的獨生子,雖然只有12歲,但實力已與男主角相當。因為長年沒看過外面的世界,經常幻想外面會是像哆啦A夢二十二世紀中的高科技世界。
武術:古流柔術
o 李雷雉
代號雷光,中國地躺拳李天門的女兒,是個非常喜歡泥土的女孩。是黑暗組織之無手組織YOMI的成員之一。來到日本的三年時間里每天都在YOMI過著修行與戰斗的生活,一切都是為了留在中國的家人們。曾經挑戰白濱兼一,目的是只要打敗梁山泊的頭號弟子,就能成為黑暗的幹部,從此受到VIP的待遇、培訓士兵、暗殺等能夠賺錢的工作將接踵而來。相信黑暗才是活生生的武術最前線,武術是她們的生存之道。但最後被白濱兼一打敗。因為白濱兼一的正義信念,以及兩次放手讓她。使她深受感動,因此對兼一有好感。
武術:地躺拳
師傅:李天門
⑻ 天師府皈依問題
天師府全稱「嗣漢天師府」,亦稱「大真人府」,是歷代天師的起居之所。府第坐落在江西貴溪上清古鎮,南朝琵琶峰,面臨上清河(古稱沂溪),北倚西華山,東距大上清官二華里,西離龍虎山主峰十五里許。整個府第由府門、大堂、後堂、私第、殿宇、書屋、花園等部分構成。規模宏大,雄偉壯觀,建築華麗,工藝精緻,是一處王府式樣的建築,也是我國現存封建社會「大府第」之一。院內豫樟成林,古木參天,濃蔭散綠,環境清幽,昔有「仙都」,「南國第一家」之稱。
天師府宋崇寧四年(1105)始建於上清鎮關門口,元延佑六年(1319)重建於上清鎮長慶坊,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建於今址。佔地二萬四千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一萬一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府門、儀門、玄壇殿,真武殿、提舉署、法篆局、贊教廳、萬法宗壇、大堂、家廟、私第(即三省堂)、味腴書屋、敕書閣、觀星台、納涼居、靈芝園、以及廂房廊屋等。
明代的建築大部分已毀於清康熙年間,現存六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築,多是清代乾隆、同治年間重建和修建的遺物。
天師府的建築布局成「八卦」形,是道教的獨有建築風格。這里文物古跡眾多,不僅具有研究中國道教的價值,且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珍貴遺產。
府門(即頭門)臨溪聳立,古鎮小街東西橫穿,面闊五間,約二百平方米,高達二丈有一,十幾根大木柱,六扇三開大門,中門正上方懸「嗣漢天師府」直匾一塊,金光奪目。前正中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麒麟殿上神仙客」,下聯「龍虎山中宰相家」,東側置大鼓一面,名曰:「通報鼓」。門前東西牆間有石刻「道尊」,「德貴」二坊(今不存)。建築雄偉,氣勢不凡。
儀門(已毀),進入頭門硪石甬道三百餘步,通過二門直達大堂。在進頭門二十步的甬道間跨路橫建石坊一座,上書「儀門」二字。相傳文官武將至此停轎下馬。
二門距頭門一百二十步,建於清同治四年(1865),現已修復一新。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東西耳房各一間,共一百六十平方米。較頭門矮三尺,紅牆綠瓦,脊獸騰飛。十二根大木柱設門六扇三道,門上畫有秦瓊、尉遲恭、楊林、羅成、程咬金、單雄信六尊像為三對門神。中門上端懸直匾一塊,上書「敕靈旨」三個金字:前兩柱掛有黑底金字抱柱對聯,上聯「道高龍虎伏」,下聯「德重鬼神欽」。十八般古代兵器金光銀閃並列兩旁,顯得十分威嚴。
二門前,東為玄壇殿,西為法篆局、提舉署(均毀待建)。
進入二門有一大院,院內合抱樟樹十餘株,枝葉繁茂,十分蔥翠。元至正十一年鑄造的九千斤銅鍾,曾於一九七九年從太上清宮移放院內(待建鍾鼓樓),以供欣賞。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手書的大石碑也移放在古樟之下、以供考究。在二門通往大堂的甬道中心,掘有一井,深二丈七,據傳系南宋道士白玉蟾奉天師法旨所建。名:一日「丹井」,二日「靈泉井」,三日「法水井」,院內二門兩廂設有品茶亭和小賣部,遊客至此可品上龍虎山仙茶和上清板栗等龍虎山土特產。
大堂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堂是天師實施道政的地方,前距二門「九九」八十一步,後靠私第院門,面闊五間,約三百平方米,較頭門矮二尺,比二門高一尺,三面紅牆,門前建有「塞身亭」,堂後門直通三省堂,中廳正上方橫懸康熙十七年「御書「碧城」匾和乾隆七年御賜「教演宗傳」匾各一塊。堂內原置有法台、令旗、朱筆、兵器、御賜半副鑾駕,以及麒麟圖祖天師像等,頗有公堂神威之感。
私第是歷代天師的住宅,名「三省堂」,為江南院落式,是明建清修之物。院門梁記載:「皇清同治六年謹修」。今已再次油畫修繕。這區建築是天師府的主體,面積約二千平方米,分前、後、中三廳和東西廊房,以及前左右花牆廂房,並與後花園和敕書閣結成一體,雕梁畫棟,金碧輝煌。院門前上書白底藍字對聯一副,上聯「南國無雙地」,下聯「西江第一家」。院門隱壁畫有「鶴鹿蜂猴」巨畫一幅,象徵高官厚祿,宰相門第。繞隱壁登上三省堂,三省前後中三廳:前廳為客廳,面闊五間,三明二暗,四柱前伸,石階五級,敞門而進,東西花欄,各設台階,廳前地面有一綠色園石,名「匝送石」。堂壁掛有墨龍穿雲圖和祖天師像,東西四壁皆書名詩古畫。堂壁上方懸匾三塊:「道契崆峒」一匾置位正中央,「仙派名裔」排於東,「納甲周呈」列於西。
中廳(亦稱狐仙堂),相傳是天師祀奉「狐仙」之所,堂內設有供桌、神台,常明燈等供品神器。建築結構,前與前廳用以天溝搭接,又以磚牆石門分之,後與後廳天井廂房連綴。前門額上書「道自清虛」四個金光大字,東西二門分「紫氣」、「金光」,各有額書。
後廳:後廳是天師的食宿生活廳,面闊五間,用以房室四問,宴廳一間,前有天井後有院,東西廂房上有樓,廂房與中廳連接,天井周十柱明現,門窗四壁,雕刻精緻,中置金魚大缸,兩旁假山列之。宴廳擺設為清代款式,四壁名畫詩詞,中堂正上方懸黑底花邊金字匾一塊,上書「壺天春永」,據說是袁世凱送六十一代天師六十辰壽匾。廳前上方懸「福備箕疇」一匾,說為清代一狀元徐甫所題贈。
靈芝園:順後廳東西門而進便是靈芝園的八卦門,門上方置有「雙龍戲珠」一圖,工藝精巧,觀者贊嘆不絕。牆壁上書對聯一副,文曰:「八卦涵宇宙,雙龍衛乾坤」。靈芝園面不闊,乃一小院,是天師內室散步的地方,種有奇花異草,金桂銀桂,四季飄香。兩側有狹小廂房,原供丫環家僕之宿,現修作圖畫資料展室之用。
敕書閣,前接靈芝園,後靠納涼居,是整個私第建築區的最後一座。這里原系張天師藏經納籍的地方(今不存)。
觀星台建在私第後廳西牆外的鄰屋頂部,從後廳西廂房登梯穿牆而至。建築簡陋,三面窗明,乃是張天師觀察南星北斗,測定天機之所。
萬法宗壇;二門院內,私第以西連接一區四合院為萬法宗壇,「萬神集聚」之所。現已修復,紅牆綠瓦,油漆雕畫,脊獸騰飛。門懸「萬法宗壇」一匾,院約一千二百平方米,建殿三座:正殿五間,朝院門居中而立,階前置一「九龍三腳」焚香大爐鼎,東西二殿,合面而建。正殿為「三清殿」,原殿內祀奉尊神,諸神、天兵天將共一百三十八尊,現塑有「三清」、「四御」、「三官」、「三張」(即第一代天師張道陵、第三十代天師張繼先、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共十三尊,以供朝拜。東側為「靈官殿」,塑有王靈官(又名王善)踩火球,掐指舉鞭,紅臉長須,金袍綠帶之象(為道教護法神)。西側為「玄壇殿」,塑有趙玄壇(又名趙公明)黑臉長須,帥袍金甲,乘虎揚鞭之象(道教奉為財神)。院中十字甬道,珍花異木,松柏長青,千齡羅漢松二本,一雄一雌,盤根錯節,葉翠蔥郁,並列峰冠,稀貴罕見,使萬法宗壇的四合院,顯得格外肅穆威嚴。
私第後廳之西,有一組外觀簡陋,約五百平方米的房屋,以連堂三進的格式,用天溝天井連成一體,建築布局緊湊,由私第後廳經西廊道入拱門而進。拱門石上有飄旗形狀的額塊,鑿有「橫金梁」三個不太顯目的小字。前後三廳,各廳三間,中為廳堂,東西為房室共十間。後廳視為正廳,前帶廊道天井,後有天溝,天溝後門通百花池至納涼居。字畫對聯均不存,唯有後廳堂上方懸「為觀其志」一匾。
百花池位於府第的西後端,水面約二千米方米,池周奇花異草,夏季荷花滿池怒放,水碧花香魚擺尾,垂柳曲橋湖心亭(亭待建)。池畔南岸,古木濃蔭,白鶴盤旋,百鳥歌鳴。
納涼居建於百花池岸,面閥四間,倚牆臨水,門額上書「納涼居」三字,這是張天師品茶納涼,觀花賞月之所。現已修復,供遊客品茶納涼。
味腴書屋座落私第東部,前原建有家廟(已毀),書屋為院落式,建於清光緒二十年(1894)面闊約八百平方米,分前後二進,後為正屋有樓,中有天井兩廂,門前老桂倚牆,婆娑作態。石門鑿有隸書聯一副,上聯「泮芹蔓衍芹期來」,下聯「丹欄花開欄可攀」。書屋後門遠朝西華山,近臨池中水,門額上書「秀接衡陽」四字。
皈依因心態的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士道。下士道的皈依心態,是為自己能從三惡道及今生所有的痛苦與死亡的恐懼中得到保護與解脫。中士道的皈依是指聲聞眾與阿羅漢們的皈依心態而言,他們的心態是為自己今生能自六道輪回的痛苦中解脫、得到安樂而求皈依。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態上,不但自己要求解脫,而且是為了利益所有一切眾生而皈依。
皈依的內容
皈依有三種,即外面的皈依、裡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是佛教徒共同的皈依,裡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就有分別。裡面的皈依是大乘的皈依,秘密的皈依就是不共同的皈依。
1、外面的皈依
我們佛教徒都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學佛會接觸到小乘、大乘和金剛乘,也可以說小乘、顯宗和密宗,有很多名稱。那是不是說佛陀的佛法有分別呢?不是的。佛陀發很大的慈悲心來教導我們,可是每個眾生的智慧都不一樣。所以,你的智慧有多高,佛陀就給你傳怎樣的一個法。智慧較低的,就傳小乘的法;智慧較高的,就傳大乘的法;很有智慧的,就傳金剛乘的法。不是說佛陀有分別心,佛法有很多種。實際上是因為一切眾生智慧不同、心裡想的都不同,所以佛法有許多宗派。
1)皈依佛
不論小乘、顯宗、密宗,所有的佛教徒外面的皈依都是一樣的。外面的皈依是什麼呢?就是皈依三寶,皈依佛法僧。你們以前皈依過小乘師父的,已經皈依了佛法僧;皈依過顯宗師父的,也是皈依了佛法僧;你們現在皈依金剛上師了,還是皈依了佛法僧。這是共同的皈依,是沒有分別的。比如,顯宗皈依的佛是釋迦牟尼佛,密宗也是皈依釋迦牟尼佛,小乘也要皈依釋迦牟尼佛。
所以佛教所有的佛菩薩,都可以拜,也一定要拜。為什麼呢?我們很需要福報和智慧的,拜佛的功德可以增加你的智慧和福報。我們作為一個佛教徒,去到任何一間寺院,不論小乘、顯宗、密宗,一定要起恭敬心,用身口意來恭敬佛菩薩,頂禮,燃香,供燈。這都是增加自己福報的。你們皈依佛後,就要這樣做。
2)皈依法
皈依法,就是佛陀所說的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你都皈依了。
我去過很多地方,象國外、西藏和汕頭等等。接觸過很多的人,學佛的和不是學佛的,修得好的和修得不好的。我的寺院有幾百幾千個出家人,法師、活佛、喇嘛,也都接觸了很多。有些人,特別是學佛的,常認為:「你是顯宗的,我是禪宗的;你是修密乘的,我是修小乘的……」有這樣那樣的分別心,這是非常不好的。
眾生的福報逐漸減少,所以佛法就漸趨勢微,已經到了末法時代了。學佛的人就要團結在一起,幫助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都得到快樂。只要佛法在娑婆世界上,也可說在地球上的話,一切眾生都可以得到快樂。所以我們要團結,好好地修行佛法,使佛法越來越興盛,眾生就越來越快樂。所以大家不要起分別心,都皈依法了,就是所有的法門都已經皈依過了,不管修哪個法門都是佛陀的法。一定要修到自己的心,真正的佛陀的心。
3)皈依僧
就是從初地菩薩一直到十地菩薩,和所有的阿羅漢、很好的出家人,你都皈依了。這個叫皈依僧。不論小乘、顯宗、禪宗、密宗,這是沒有分別的。所以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阿羅漢都要禮拜。大家皈依三寶都是一樣的。
因此,外面的皈依就是皈依三寶,是共同的皈依。皈依三寶時,八萬四千個法門都皈依了,可修行依靠一個法門就夠了。每個法門都能消滅自己的貪嗔痴,都是解脫的方法。全部法門都要修,是用盡自己一生的時間也是修不完的。因此不需要都去修學。大圓滿法門是很殊勝的一個法門,解脫很接近,可以消除自己的業障。八萬四千法門中選一個最殊勝的法門,你依靠這個法門,依靠一個金剛上師修行,那你的解脫不是很快嗎?當你得到解脫了,成就了,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菩薩和八萬四千個法門都是真正的本心。真正的本心只有一個,沒有第二個的,知道嗎?你解脫成就時,所有的法門你都悟到了,所有佛菩薩知道的你也知道了。比如你修蓮師相應法,修成了就去鄔金凈土,那是不是西方極樂世界和其他的佛土就不能去了?不是的,你成就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有佛菩薩的凈土都可以去。所以,一個法要好好地修下去,一定要成就,一定要解脫。
2、裡面的皈依
我們現在已經皈依密宗了。皈依密宗的區別在於裡面的皈依和秘密的皈依,這兩個皈依是小乘和顯宗所沒有的。裡面的皈依是什麼意思?皈依密宗就一定要知道皈依密宗是什麼意思。密宗,接引的眾生較有智慧,解脫的速度較快,很殊勝的。皈依密宗是很齊全的,裡面的皈依、秘密的皈依、外面的皈依包含的。裡面的皈依也有三個皈依,大家都要記住,第一是皈依金剛上師,第二是皈依本尊,第三是皈依空行母。這是顯宗和小乘所沒有的。
1)皈依金剛上師
皈依很重要。但你們要知道,皈依一定要找一位皈依的上師,這個上師是很有成就的,修得非常好,真正地修到他的心,也可以說是高僧大德。你就去皈依他,不要亂皈依,不要騙自己。為什麼呢?皈依金剛上師,就是你從皈依金剛上師之日起直到你解脫時都是跟著他學。你做上師的弟子,如果上師修得不好,沒有成就,也可以說連自己都沒度到,那他怎麼來度你?他自己都沒有找到一條好的路,怎樣帶你走沒走過的路,去到一個好地方?比如說從這里去北京,他沒去過,不認識路也不知怎樣去,自以為憑著自己的聰明就可以去到,帶著你們一幫人去北京,這樣是去不到的。他自己是一個糊里糊塗的人,跟他走的人也變成糊里糊塗的。
所以,皈依一位上師就要觀察清楚,要充分地了解。皈依上師也不用很多,一個就可以了,真正來講是找一位自己的根本上師。弟子要研究上師三年,是不是真正很有成就的上師;上師也用三年來考察弟子是不是真心學佛。在以前的印度和西藏,許多大成就者都是這樣拜金剛上師來修行的。但是,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太亂了,什麼人都有。有的人自己都不明白,自己修什麼方法都不知道,以為是一個師父了,看了一些佛經就向大家說法;再有,就講他是很了不起的人,有怎樣的神通,有很多怪異的東西。而這個時代的人也是非常喜歡神怪的東西,都很好奇,都不了解,就認為他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就跟他學。他自己也糊里糊塗的,跟他學的人慢慢地也就糊里糊塗了。學了邪法腦袋就發瘋,就象瘋子。現在這種事情太多了,不是開玩笑的。還有,上師給弟子傳法,也要考察三年。如果弟子很有信心、很恭敬的話,就可以傳法。否則,就完全不能給他灌頂和傳法。可是現在一下子傳法和灌頂很容易就有了,這些都要改也需要過程。
做一位金剛上師是有條件的,主要是:第一,上師是很有慈悲心的;第二,上師是很有智慧,很有成就的;第三,上師是所有金剛乘的灌頂、口傳和密戒都已經接受了,都得到傳承了。從普賢王如來一直到這位上師中間所有的金剛乘密法的傳承沒有間斷過,上師是自己修成就的。就是這樣的一位金剛上師,你就可以去皈依。所以,皈依是真正很嚴肅的,不是象小孩的玩具,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不是開玩笑的。皈依金剛上師確實是人生最殊勝、最正確的事情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選擇一位很好的金剛上師來皈依。皈依後,就完全不能對上師產生邪見,上師教你什麼,你就完完全全照做。我們法本里的「依怙」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已經皈依很有成就的金剛上師,你就一心一意跟他學,不要想得太多,不要拜太多師傅。就是這個意思。有邪見就會下金剛地獄。皈依金剛上師是很殊勝的,如果你修得好,很快可以得到金剛上師的加持,很快得到解脫;如果你做的不好,也會很快下到金剛地獄的。
法本不是我寫來給你們做功課的。很久很久以前,一切眾生都在輪回,大家都是凡夫,還沒有人成佛。第一個解脫、成佛的是普賢王如來!他證到佛心成佛了,就把大圓滿的法,傳給金剛心佛(即金剛薩垛),金剛薩垛傳給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再一個個傳,一直傳到現在。這個法本是從普賢王如來一直傳到印度的一些大成就者,從梵文譯成藏文,藏文再譯為中文。所以,法本里的「依怙」是從普賢王如來到所有大成就者都講的,所有的大成就者心中都有位自己的根本上師。
那麼,我是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上師呢?我和你們一樣也是凡夫,也要修行來慢慢成就。但是,從普賢王如來一直到我,這中間所有的金剛乘的灌頂和傳承是完全沒有間斷過的,我都接受了的。我六歲就到寺院,十歲出家,十三歲就跟我的根本上師——土登曲吉扎巴仁波切學習,一直到二十四歲,十多年都跟他學習。因為我的根本上師的恩德,使我得到很多修行的方法,很多成就的方法,所以我來教導你們是完完全全沒有錯的。為什麼呢?我是十三歲就跟從根本上師修行,十七、八歲才開始接受灌頂,不象我們現在的灌頂。灌頂有很多內容和方法。我的根本上師給我灌頂是實實在在的,我自己修行,達到哪個程度,就接受哪個灌頂,比如說我的第一次灌頂就是寶瓶灌頂。所有的灌頂和四灌頂,我都已經接受過的。所以,我教你們一步一步去修,是完全不會走彎路,不會走錯路的。
主要是你們不要自己騙自己,我是完完全全不騙你們,也不敢騙你們的。為什麼呢?我很尊重、很恭敬、很相信根本上師和三寶。為什麼呢?我修行過程得到根本上師和三寶很大的加持,都覺悟了。我是皈依金剛上師和三寶的,第三個受戒是不打妄語。不打妄語的意思是什麼?大家都要知道。不打妄語就是你學佛後,你尚未成就,沒有領悟佛法真諦,沒有看過本尊,你就說:「我已經看過本尊的形象、佛菩薩的形象,我成就了,我修到什麼法。」這樣子去編造去騙,目的不外是騙錢,還有就是騙眾生的信心。比如有些人對三寶很有信心,很想學佛。你做了一個師父,自己都沒修好,人家就皈依你了。這樣非常不好,是完完全全不能做的。我是完完全全都不想犯戒的,也不會犯戒,從小到現在都沒有犯戒過,以後也不會犯戒。所以,我是不會騙你們的。
大家要好好地修,要了解自己上師的情況。藏傳佛教分為四大教派,就是紅、黃、花、白。我是紅教的,你們也成了紅教。紅教在西康地區很有影響的有三個寺院,一是噶多寺,一是白玉寺,一是竹慶寺,其中歷史最悠久、最有影響的就是噶多寺。為什麼呢?建噶多寺的是大成就者嘎·當巴德西,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我的寺院就是噶多寺。我出生在馬爾康嘉榮地區,那裡也有個寺院,叫蒼涅寺。噶多寺的莫扎法王認定我是一位噶多第三世的轉世活佛。所以可以說我是位活佛,就是上師。不管怎麼樣,我是從小到現在一直修行過來的。我不會騙你們的,你們自己要好好地修行。
皈依金剛上師就是這樣一回事。嚴格來說,要經過三年的考察,然後才皈依金剛上師和接受灌頂。但現在沒有辦法,沒有足夠時間來觀察上師、考察弟子。我是絕對可以做你們的金剛上師的,不會錯的。你們不要騙自己,一定要好好地修行。
2)皈依本尊
本尊是什麼意思?就是和你最有緣的佛菩薩,就是你的本尊。這個很重要。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菩薩對眾生的加持和慈悲都是沒有分別,但都做你的本尊的話,你的解脫很慢。我們心裡應該恭敬所有的佛菩薩,比如去寺院拜佛,都要一樣的恭敬。可修行的時候,一定要靠一位本尊,靠一位本尊就可以了。這個叫皈依本尊。
在末法時代,大家和蓮花生大師很有緣。為什麼?我們做功課時念到「汝即一切佛總持」,就是說蓮花生大師是所有佛菩薩合在一起示現來普渡眾生的。所以,我們皈依蓮花生大師為本尊,是完全沒有錯的。如果有人說:「你拜蓮花生大師做本尊,是錯的」。那這個人是真正錯的,他沒修成的。為什麼呢?法本是從第一個解脫的普賢王如來到現在許多大成就者傳承而來的,其中「大士古魯仁波切,汝即一切佛總持」是所有成就者都深信不疑的。你拜蓮花生大師做你的本尊,那一切的佛菩薩就都是你的本尊了。
因此,大家都要修蓮師心咒,蓮師心咒包括了八萬四千法門。我們就好好地修這個心咒來增強自己的出離心和信心。你修行的時候,自己心中一定要有個本尊。特別是碰到很困難的事,就祈求自己的本尊,也就是自己的根本上師來加持。「依怙」也就是這個意思。我們的本尊是蓮花生大師,但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葯師佛、觀音菩薩等等,過去、現在、未來所有的佛菩薩,我們都要去拜,因為拜佛能夠增加自己的福報,容易得到佛菩薩的加持。
3)皈依空行母
空行母是女性的修行成就者,比如說白度母、綠度母、金剛瑜珈母,這是密宗很殊勝的方法。修密的人是修真正圓滿次第的法門,但我們現在沒有達到這個程度,不需要修空行母。皈依空行母就是皈依她們的意思,皈依所有的空行母。也可以說是皈依真正的自己的本心。自己的本心是一個大空性,所以皈依空性、自己的本性、自己的佛性。
裡面的皈依就是皈依金剛上師、皈依本尊、皈依空行母。
3、秘密的皈依
密宗是很殊勝的。秘密的皈依,我現在不講很多,你們一步一步修,慢慢會知道秘密是怎樣一回事。簡單來講,秘密的皈依就是不要求外面的皈依,自己求證自心的佛性,直接皈依。也可以說皈依氣、脈、明點。所有的眾生都有氣脈、明點。天上的飛鳥和地上的走獸,一切的眾生都有氣,每個眾生身體內都有脈,脈裡面有明點。氣、脈、明點這三個是真正的報身佛、化身佛、法身佛,所以就直接皈依到氣脈、明點。這個以後慢慢講。
⑼ 歷史問題...回答好的加分
秦朝 秦末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 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 ①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攻佔陳縣,陳勝自立為王,建立張楚政權。
劉邦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8月 沛縣(今屬江蘇) ② 起義軍進攻滎陽及關中,直抵咸陽附近的戲(今陝西臨潼東)。秦將章邯率幾十萬大軍反撲。12月,陳勝被叛徒庄賈殺害。
項羽 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9月 會稽(今屬蘇州市) ③ 公元前207年,項羽領導德起義軍在巨鹿消滅秦主力。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德起義軍攻佔咸陽,滅秦。經四年楚漢戰爭,項羽戰敗自殺。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政權。
西漢 西漢末年農民起義 王匡、王鳳 公元17年(天鳳五年) 綠林山(今屬湖北大洪山) ① 公元17年,王匡、王鳳在湖北綠林山起義;18年,樊崇領導赤眉軍在山東成昌大敗王莽軍。
② 23年,綠林軍在昆陽以八九千人擊潰號稱百萬的王莽軍。並乘勝攻入長安,推翻王莽政權。
樊崇 公元18年(天鳳五年) 莒縣(今屬山東)
③ 25年,豪強地主劉秀奪取農民勝利果實,建立了東漢政權。
東 漢
黃巾軍起義 張角 184年(靈帝中平元年)2月 洛陽 ①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利用「太平道」把幾十萬農民組織成三十六「方」。宣傳「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張角和弟子秘密約定在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各地同時起義。由於叛徒告密,提前於當年二月起義。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斗,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斗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② 起義迅速攻佔河北許多郡縣,黃河南北和長江流域,人民紛紛起義響應。起義軍包圍洛陽,屢次打敗東漢官軍。起義軍頭包黃色頭巾,故稱「黃巾軍」。
③ 起義軍多次打敗敵人進攻,不幸張角病死。在東漢官軍和各地豪強地主武裝聯合鎮壓下,經過幾個月戰斗,主力黃巾軍失敗,但各地起義軍仍堅持戰斗三十多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東漢政權瓦解了。
西晉 西晉末年流民起義 李特 301年(惠帝永寧元年) 綿竹(今屬四川) ① 流民推舉巴氐人李特為首領,在四川綿竹起義,屢敗官兵,各地流民起義紛紛響應。
張昌 303年(惠帝太安二年) 安陸石岩山(今屬湖北安陸) ② 李特犧牲後,各地流民起義延續了幾十年,這些起義先後被鎮壓。但西晉統治階級也在流民起義打擊下搖搖欲墜。
東 晉
東晉農民起義 孫恩 399年(東晉安帝隆安三年) 海島 ① 孫恩在海島領導起義,攻破上虞(今浙江上虞),殺縣令,聲勢大振。八郡農民紛紛響應。孫恩自稱征東大將軍,率起義三次渡海登陸,與東晉軍作戰,最後一次不幸失利,孫恩投海自殺。
② 孫恩起義失敗後,余眾數千人由其妹夫盧循率領繼續戰斗。攻佔番禺,自稱平西將軍,建立農民政權。
盧循 403年(東晉安帝元興二年) 海島
③ 起義軍趁劉裕北伐南燕之機,分兩路北伐,打敗晉軍,直逼建康(南京西北),劉裕滅燕後,急速回援建康,後盧循為劉裕所敗,赴水而死,農民起義失敗,這次起義堅持斗爭12年,遍及東晉全境,基本上動搖了東晉統治。
南北朝 北魏北方各族人民大起義 破六韓拔陵 523年(孝明帝正光四年) 沃野鎮(今內蒙古五原東北) ① 匈奴人破六韓拔陵領導北部邊鎮軍民在沃野鎮起義,屢敗官軍。兩年後,由於寡不敵眾,起義失敗。
葛榮 525年(孝明帝孝昌元年) 定州左人城 ② 525年,河北各族人民在上谷(今北京延慶)起義。528年後,逐漸集中在葛榮領導下,發展到幾十萬人,由於領導輕敵,兵力分散,起義慘遭失敗,葛榮被俘犧牲。但起義沉重打擊了鮮卑貴族,掃盪了漢族地主勢力,動搖了北魏統治,在戰斗中加深了各族人民了解,促進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隋 朝
隋末農民起義 王薄
翟讓
李密
竇建德
杜伏威
611年(隋煬帝大業七年) 長白山(今山東章丘境內) ① 611年,王薄在山東長白山起義,各地響應,匯成三支:李密、翟讓的瓦崗軍;竇建德的河北起義軍和杜伏威的江淮起義軍。
② 616年,瓦崗軍在滎陽大敗隋軍,第二年,佔領興洛倉,開倉散糧,擴大隊伍。
③ 618年3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宇文化及殺死,隋滅亡。
④ 618年5月,李淵奪取農民起義勝利果實,在長安建立唐朝。
唐 朝
唐末農民起義 裘甫 859年(宣宗大中十三年) 浙東 ① 859年,浙江裘甫領導起義,起義軍以剡縣為中心,建立農民政權,歷時8個月,起義失敗。
龐勛 868年(懿宗咸通九年) 桂林 ② 868年,龐勛領導的桂林戍兵起義,隊伍發展到20萬人。勝利的形勢使龐勛驕傲起來,影響了軍心,削弱了力量,再加上唐軍三面進攻和內部將領叛變投唐,龐勛壯烈戰死,起義軍被鎮壓下去。
王仙芝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初 長垣(今屬河南) ③ 875年初,王仙芝在河南長垣起義,878年2月王仙芝兵敗被殺。
黃巢 875年(僖宗乾符元年)6月 冤句(今屬山東曹縣) ④ 875年6月,黃巢率眾在冤句響應起義,起義軍採取「避實擊虛」的方針,展開流動作戰,入安徽、浙江,攻佔廣州。後又渡過長江、淮河,轉戰各地,攻佔洛陽,長安建立「大齊」國,鎮壓大貴族、大官僚。
唐僖宗逃到四川,集中殘軍和地方武裝反撲。黃巢部將投敵,884年6月,黃巢在泰山兵敗自殺,余部繼續戰斗多年後,才最後失敗。
北 宋
北宋農民起義 王小波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春 青城(四川灌縣南) ① 993年,王小波、李順在四川青城起義,提出「均貧富」口號;第二年,佔領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控制四川部分地區,堅持斗爭到995年春,最後失敗。
李順 993年(太宗淳化四年)12月 青城
宋江 1119年(宣和元年) 梁山泊(今山東梁山) ② 1119年,宋江在北方領導人民起義,起義軍在河北、山東、河南一帶沉重打擊了北宋軍隊,由於北宋統治階級殘酷鎮壓,1121年夏,起義軍失敗。
方臘 1120年(徽宗宣和二年)10月9日 睦州青溪(今浙江淳安) ③ 1120年10月,方臘在浙江睦州起義。起義連破浙江、安徽、江西一帶六州五十二縣,殺死貪官污吏。後由於糧食和武器缺乏,退到睦州青溪縣的岩洞,最後失敗。
南 宋
南宋農民起義 鍾相、楊幺 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2月17日 湖南洞庭湖一帶 鍾相、楊幺1130年2月在湖南洞庭湖一帶起義,提出「等貴賤,均貧富」的口號,建立「大楚」政權,1135年6月楊幺被俘,慘遭殺害,起義失敗。
元 朝
元末農民起義
劉福通
韓山童
朱元璋
1351年(順帝至正十一年)1月 潁州(今安徽阜陽) ① 劉福通、韓山童在黃河下游和淮河流域一帶醞釀起義。由於泄密,韓山童遇害,劉福通於1351年5月在安徽潁州起義。徐壽輝、郭子興及張士誠等起義響應。劉福通領導的起義軍,迅速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因頭裹紅巾,故稱紅巾軍。1355年(至正十五年)2月,劉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權,國號「宋」。徐壽輝建立天完農民政權。各地起義軍摧毀元的地方政權,捕殺官僚地主,廢除租稅徭役,開倉救濟貧民。但在官兵和地主武裝聯合進攻下,由於起義軍缺乏統一指揮,力量分散。1363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失敗。
② 朱元璋利用農民戰爭的力量,消滅了割據勢力,統一長江中下游,於1368年滅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 朝
葛賢抗稅起義 葛賢 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6月初 蘇州 ① 為了抗議苛捐雜稅,在明朝後期,有幾十個城市爆發了城市人民反稅監的斗爭,這是資本主義萌芽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現象。1601年初,蘇州機工在葛賢的領導下,包圍稅署,打死稅吏,嚇得稅監逃跑。由於許多城市人民的斗爭,明政府被迫撤回全部稅監。
明末農民起義 高迎祥
李自成
張獻忠
1628年(崇禎元年)
陝西
安塞
蘇州
② 1628年陝西北部(安塞)農民起義,各地響應,涌現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起義領袖。1635年,起義軍十三家七十二營的首領在河南滎陽開會。打破官兵圍剿計劃。
③ 1636年,高迎祥犧牲後,李自成為闖王。轉戰陝西、甘肅、四川、湖北、河南一帶。張獻忠活動於湖北、四川一帶。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口號,受到城鄉人民的擁護。1643年,在襄陽建立政權,第二年初,定國號為「大順」。
④ 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朝滅亡。不久,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在滿漢地主聯合鎮壓下失敗。
⑤ 1644年,張獻忠在四川建立大西政權。後清兵入四川,張獻忠犧牲。李自成、張獻忠犧牲後,起義軍繼續堅持抗清二十多年。
清 朝
苗民起義 石柳鄧 1795年(乾隆六十年)2月 貴州銅仁府(今貴州銅仁縣) 1795年正月,銅仁府石柳鄧首先領導苗民起義,接著各寨苗民響應。苗民起義雖然時間長,對清統治者嚴重打擊,但力量分散,缺乏統一領導,終被清政府殘酷鎮壓下去。
白蓮教起義 王聰兒 1796年(嘉慶元年)正月 湖北荊州 1796年正月,湖北荊州一帶白蓮教首先起義,附近流民紛紛響應。白蓮教起義的女英雄王聰兒被推為襄陽起義軍的首領。起義軍轉戰湖北、陝西、四川一帶。勢力發展到幾十萬人,堅持斗爭九年。清政府用了一億多兩白銀和軍費,消耗了大量兵力,才把這次起義鎮壓下去。
天理教起義
林清
李文全
1813年(嘉慶十八年)
河北大興縣
河南滑縣
1813年,在河南、山東、河北地區的白蓮教起義失敗後不久,又爆發了天理教起義,領導人林清、李文全,同河北、山東其他天理教首領約定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同時起義,攻佔北京,不久起義機密泄露,起義軍與清軍戰斗,因勢力單薄,退出皇宮,起義失敗。
小刀會起義 劉麗川 1853年(咸豐三年)9月 上海 上海小刀會於1853年9月在劉麗川領導下起義,佔領上海縣及附近各縣,到1855年2月,在清軍和英法侵略武裝的聯合鎮壓下失敗。
天地會起義 陳開
李文茂
1854年(咸豐四年)7月 廣東佛山鎮 1854年7月廣東天地會首領陳開率眾在佛山起義,李文茂響應。在短短二三個月內,起義軍就攻克府、縣、州城四十餘座,並圍攻廣州城長達半年之久,使中外反動勢力十分驚恐不安。1855年6月攻下潯州府(今桂平)建立「大成」國。其後大成國起義軍攻佔府州縣城數十座,發展到數十萬人,一度控制了大半個廣西。1861年,由於兵力分散,缺乏統一領導,起義失敗。
捻軍起義 張樂行 1855年(咸豐五年)8月 安徽蒙城雉河集 捻軍是有北方農民秘密組織發展而來的,活躍在安徽、河南、山東西南和江蘇北部一帶,以破產農民、遊民等為主要成份。 1853年捻黨首領會集於安徽蒙城雉河集(今渦陽)推張樂行為盟主,開始有統一的指揮領導,稱捻軍。太平天國失敗後,捻軍成為北方農民反清斗爭的主力。捻軍和太平軍余部聯合作戰,一直堅持到1868年。
苗民起義
張秀眉
李文學
杜文秀
1855年(咸豐五年)
1856年(咸豐六年)
貴州
雲南哀牢山
1855年,貴州苗民在張秀眉領導下起義,漢、布依、侗等族人民紛紛參加。1856年,雲南哀牢山區彝族人民在李文學領導下起義。同年,杜文秀領導回民起義,攻克大理,建立政權。各地各族人民的反清斗爭,由於沒有統一的領導,結果在清軍殘酷鎮壓下,先後失敗。
太平天國革命運動 洪秀全 1851年(咸豐元年)1月 金田村(今廣西桂平境內) 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1851年1月1日在金田村起義,9月佔領永安,分封諸王。1853年3月佔領南京,改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發動北伐、西征。捻軍、小刀會起義響應,形成第一次革命高潮。
1856年9月1日楊韋事變,韋昌輝叛亂,石達開分裂,力量削弱。後期陳玉成、李秀成、洪仁�胂婢�蕉罰?1年安慶失陷。在中外反動派聯合鎮壓下,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