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金屬工藝的歷史
唐代銅器,因陶瓷工藝的迅速發展而在某些日用器皿上相對減少,甚至被替代,但仍獲一定發展。像河南洛陽西郊澗河西唐墓出土的銅盤、銅洗和銅燈,內蒙古赤峰唐墓出土的銅碗、銅薰爐、銅勺和銅匕,安徽太和唐墓的銅粉盒、銅燈等,造型輕薄單純,比較實用。西安博物館收藏的有唐睿宗景雲二年(711)銘文的銅鍾,重萬余斤,鍾身飾有舞獅、翔鶴、雲紋、寶相花等紋樣。然而此時銅器中最具特色和水平的,要屬銅鏡。唐代銅鏡,庄麗豐滿,風采迥異,質純而精,鏡面光亮平滑。由於合金中錫的成分增多,色澤凈白如銀。早期常見花飾紋樣有葡萄海獸紋和雲龍紋等;中期葡萄海獸紋漸次減少,鶴銜瑞草紋等圖案增多,裝飾精美的雙鸞銜綬、寶相花纏枝花、狩獵和打馬球等鏡紋,以及加工特別精緻的金銀平脫、鑲嵌松石和螺鈿的花鳥鏡,都完成於玄宗開元 (713~741)、天寶(742~756)年間;晚期製作較簡略,素鏡漸多。唐鏡的圖案構成,突破了從鏡鈕到邊緣同心圓的層層布局,多應用散點和適合的章法,簡練明快,完美和諧。另外還創有多種花式鏡,常見的有葵花、菱花等多種形式,並新創無鈕有柄手鏡,使用更為方便。其裝飾技法,除傳統的浮雕、淺雕、剔雕外,尚有貼金銀、嵌寶石、鍍金、彩釉和漆繪等。
宋代的金屬工藝是在唐五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已排除了來自波斯薩珊王朝的異國情調,適應城市平民生活的需要,製造了大量富有濃郁生活氣息的金屬器皿。
宋代金銀器已非常發達。皇家所用的金銀皿由少府鑒、文思院掌造。據記載都城汴梁已有金銀鋪,南宋朝廷及王公貴族對金銀器的需求有增無減。從記載及考古發掘來看,宋代金銀製品多為酒器、茶具和裝飾品。1959年,在四川德陽出土了大量宋代銀器,除茶酒器具外,還有許多日用器皿。其中一隻銀盒上刻有雙孔雀,外飾纏枝花,精美可愛。南京幕府山北宋中期墓中出土的雞心形金飾,集鏤空、鏨刻、掐絲等技藝於一器,說明北宋江寧(今南京)金銀製品作工精細,技藝高超。衢州(今浙江省境內)南宋咸淳十年(1274)史繩祖夫婦墓出土的八角形銀杯、八卦紋銀杯、銀梅瓶、銀絲盒等都是南宋銀器的嶄新造型。四川德陽出土的理宗淳九年(1249)孝泉鎮銀鋪打造的銀梅瓶、形器、執壺、尊、托杯、壺、刻花盒等器形,錘工整,比例協調,有著恬靜舒暢的特點,反映了南宋城鎮金銀器普遍發展的趨勢。宋代銅器繼唐局鑄和南唐官鑄,又有了一定的發展。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銚、瓶、熨斗、火鍬、火筋、火夾、沙鑼、匙筋、香爐、簾鉤及杯、盤、壺、罐、盒、爐等。造型大都簡潔洗練,注重實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與瓷器相似,可能為相互影響的結果。另外,佛像、祭器、樂器等也有一定的生產。宋代銅器工藝中重要的有仿古□器和銅鏡兩類:①仿古器,在宋代主要充作禮樂和祭祀之器,北宋末年曾大量生產,其器物鑄造精工,忠於原器,造型敦樸古雅,對後世仿古器的生產有一定影響。②銅鏡,因需求量大而大量生產,成為銅器行業中的主要產品。宋代銅鏡注重實用,不崇華侈,器體輕薄,裝飾簡潔,形狀仍以圓形為主,亦有方形、亞字形、弧形、菱形、四方圓角式、菱角形及帶柄等多種形式。背面多鑄有花鳥、蟲魚、走獸、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樓閣、船舶、祥瑞、四靈、十二生肖、八卦、星象、字、摩竭、銘抨等圖案紋飾,亦有光素無紋者。圖案處理常採取隱起、陽線並用,以線的韻律、節奏來增強紋飾的起伏與重量,克服了因體薄而造成的輕浮單調的感覺。其中的動植物圖案,形象准確,姿態生動,構圖豐富多變。山水人物圖案的構圖處理富有繪畫效果。宋代銅鏡多產於湖州、臨安(在今浙江省)、饒州、吉州、撫州(在今江西省)、成都(今四川省)等地。
遼代的金屬工藝,既受波斯薩珊王朝的影響,又繼承了唐代的傳統,並根據本民族的生活習性而創造了富有特徵的金屬工藝。如雞心壺、八角銅鏡及鎏金鳳冠等。金代的金銀器出土甚少,銅鏡有四手觀音雙面鏡、觀音紋陽燧鏡、雙獸連珠鏡、蓮花八乳鏡、雙魚鏡等。西夏對金屬工藝比較重視,設有專門機構掌管,西夏王陵出土有金銀器殘件以及鎏金銅卧牛等。在金屬工藝發達的基礎上,金銀工藝也隨之發展,在部分銅鐵器物上按圖案陰槽,填以金、銀、絲、塊、圈、點等,構成優美的裝飾,與原器質地相映成輝,光彩閃爍。
元代金屬工藝以金、銀、銅、鐵、錫為其主要原料,以鑄、錘、□、鏨、刻、編、累、掐、嵌等技術製成不同用途的日用器物和高級工藝美術品。當時的貴族階層和酒樓飯庄都普遍使用金、銀器。但朝廷對金器如同玉器一樣控制極嚴,只准五品以上官員才能使用金、玉茶酒器。金器工藝以掐、累、鑲嵌技術為其尖端,亦稱金細工藝。除了以金製成器物之外,還削金為泥,錘□為箔、絲等,用於絲織、漆器、木器的裝飾及鍍金以飾銀銅之器。銀器沒有金器貴重,在城鄉富有者中也普遍使用。銀器工藝在技術上與金器相似。見諸著錄或款識的金銀工匠有朱碧山、謝君余、謝君和、唐俊卿、章仲英等。其中以朱碧山最為知名,他與書畫家柯九思有過交往,所制酒器有槎杯、蝦杯、蟹杯等,另還鑄造過昭君像、達摩像等陳設和金茶壺。鑄銅名匠有杭城姜娘子、平江王吉等人。銅鏡仍是元人整容的必備用器,多重實用,精美者較少。 金屬工藝明代金銀器工藝的特點是與寶石鑲嵌結合。內廷設銀作局,專為皇家打造金銀器。其代表有十三陵定陵出土的金冠和江西明益王墓出土的各種金銀器物等。清代內廷金銀器由養心殿造辦處製造。康熙五十四年造雙龍鈕金編鍾一套16件,共重460餘公斤。乾隆年間最大的金塔高約5.33米,用金11119餘兩,現存的弘歷皇帝母崇慶皇太後金發塔,通高1.47米,用金3000餘兩。銀器作為金器的代用品,製成首飾、器皿,通行全國城鄉。鑄銅工藝獲得了特殊發展,最著名的是鑄於永樂年間,現存於北京大鍾寺的金剛華嚴鍾,通高6.94米,外徑3.3米,重約 46.5噸,為國內現存最大銅鍾。鍾內外鑄有《華嚴經》、《金剛經》、《金光明經》等,共22.7萬余館閣體楷字。字體典雅嚴謹、端莊秀媚。宣德鼎□,因產於宣德年間,又稱宣德爐,以後歷代均有仿製。據文獻記載,是以外國的銅、鉛、錫、□砂、紫□、胭脂石、安瀾砂等原料,經多達十二煉後成器,以充廟宇供器或室內案頭陳設。因其名貴異常,傳世稀少,故內廷與廠肆仿製成風。鑄銅名家胡文明、張明歧、石叟等皆有製品傳世。紫禁城內的銅獅、銅爐、銅缸、銅龜、銅鶴等陳設足以代表乾隆年間鑄銅工藝的水平。
金銀工藝是鐵器的裝飾,在少數民族地區尤為盛行。多層鏤空金銀鐵碗套是藏族鐵金工藝的精華。清初安徽蕪湖鐵工湯鵬,創鐵畫,錘鍛鐵塊,製成多種書畫作品,別具一格。錫器作為銀器的代用品而通行民間,明末清初歸復善制錫壺,繼之者有朱堅、陳鴻壽等人,所制錫壺頗受文人贊美。
⑵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金銀器中包含有哪些器皿
故宮博物院收藏有清代金器2000多件、銀器900餘件,主要為清宮遺存,可分為禮器、祭器、冊寶、生活用具、金幣、首飾、宗教用器、刀具、禮品、鑲嵌等,數量多,品種全,是清代金銀器的主要作品集合地。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量金銀器中,以清代皇帝和後妃御用的金銀器最為豐富,其中有禮樂器、生活用具和各種陳設器,也有宗教文物中的佛像、龕塔、供器、法器等(宗教文物中的金銀器另有介紹)。這些器物的工藝製作採用了鑄造、錘鍱、鏨刻、累絲等多種技術,還有許多金銀器鑲嵌著珍貴的寶石、美玉、翡翠、碧璽等。這些金銀器大多造型別致,紋飾精美,極富宮廷特色,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其中金器精品有32件,明細如下:
八成金累絲萬年如意 清
九成金方瓶 清
金鑲珠石累絲香囊 清
金鑲紫檀柄玉頂漏匙 清
五成金鏨花執壺 清
八成金印匣 清
青玉柄金羹匙 清
金鏨雲龍葫蘆式執壺 清
金鏨團壽囍字茶碗 清
八五成金彌勒菩薩像 清
金鑲珠石點翠簪 清
金鶴式香熏 清
九成金嵌色石寶塔 清
金嵌珠杯盤 清
八成金葫蘆 清
赤金鏨花餐具 清
九成金鑲石圓盒 清
八成金帶座佛龕 清
紫檀鑲金嵌玉箸 清
金鑲紫檀柄玉頂果叉 清
金嵌寶石葫蘆式盒 清
金立雙鳳盥盆 清 生活用品
金發塔 清乾隆 供器
金累絲嵌寶石八寶 清乾隆 供器
鎏金杯 唐 生活用品
鎏金刻人馬狩獵紋杯 唐 生活用品
金嵌寶「金甌永固」杯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金嵌珠鏨花杯、盤 清 生活用品
金鏨雲龍紋執壺 清 生活用品
金鏨花高足白玉蓋碗 清 生活用品
九成金雕花嵌石八角盒 清 生活用品
鏨花金執壺 清 生活用品
重要銀器精品13件如下:
銀壽字火鍋 清
朱碧山銀槎 元 朱碧山 生活用品
銀提梁壺 清雍正 礦銀成 生活用品
銀刻花山水人物提梁壺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銀鎏金嵌琺琅硯盒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銀鎏金鏨花葫蘆式執壺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銀鏨花梵文賁巴壺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銀累絲雙龍戲珠紋葵瓣式盒 清乾隆 生活用品
銀燒藍累絲圓盒 清 生活用品
銀累絲花瓶 清 生活用品
銀溫酒器 清 生活用品
銀鏨花梅花式杯 清 生活用品
銀燒藍暖酒壺 清 生活用品
⑶ 嘉興民風民俗
嘉興民風民俗:崇文好學 秀慧工巧
秉禮勤勞——嘉興介蘇杭間,「土膏沃饒,風俗淳秀」,「不憂凍餒」。「其俗少陰狡」,「能秉禮義,務耕織」,「尺寸之土必耕,機軸之聲不絕」。
秀慧工巧——嘉興「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僅表現在人的聰慧文雅上,而且表現在精於勞動製作。歷史上,嘉興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水平高,且多創造。元代,除絲綢製品以外,漆器和金銀器皿都精美絕倫,如傳世的西塘派剔紅漆器,朱碧山銀槎杯都是國寶,形成了「百工技藝與與蘇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學——嘉興自古「罕習軍旅,尤慕文儒」, 「文賢人物之盛前後相望」,「在宋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處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衣冠之物,煥然可觀」。「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孫讀書」。
進取求新——嘉興因地處兩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並蓄的特質,樂於接受新生事物,適應潮流,開通風氣。南宋時嘉興成為畿輔之地及 「龍興之地」,嘉興人抓住這個機遇「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的開宗立派,也是這種進取求新傳統的延續。
嘉興民間習俗與當自然地理條件和民風民性有著巨大的關系,是當地民風的在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中的特定表現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間文學的一種重要載體。這些風俗習慣有的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約定俗成的。
嘉興民俗大致可以分為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歲時習俗、廟會習俗等幾大類。由於嘉興古代農業發達,稻作習俗和蠶桑習俗最為普遍且最具特色
⑷ 嘉興市屬於哪個省
嘉興市屬於浙江省,位於浙江省東北部、長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心地帶,是長江三角洲重要城市之一。
嘉興市東臨大海,南倚錢塘江,北負太湖,西接天目之水,大運河縱貫境內。市城處於江、海、湖、河交會之位,扼太湖南走廊之咽喉,與滬、杭、蘇、湖等城市相距均不到百公里,區位優勢明顯。
市境為太湖邊的淺碟形窪地,地勢大致呈東南向西北傾斜,由於數千年來人類的墾殖開發,平原被縱橫交錯的塘浦河渠所分割,田、地、水交錯分布,形成「六田一水三分地」,旱地栽桑、水田種糧、湖盪養魚的立體地形結構,人工地貌明顯,水鄉特色濃郁。
(4)銀槎杯是用什麼方法鑄造的擴展閱讀:
嘉興話俗稱「嘉興閑話」,是一種吳語方言,屬於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嘉興話和北部吳語中的其他方言如蘇州話、上海話、湖州話、紹興話、杭州話等基本能互通。
嘉興話擁有29個聲母,具有全濁音。嘉興話擁有43個韻母,具有入聲韻。嘉興話擁有7個聲調,陰平/陽平/上聲/陰去/陽去/陰入/陽入。
嘉興「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僅表現在人的聰慧文雅上,而且表現在精於勞動製作。歷史上,嘉興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水平高,且多創造。元代,除絲綢製品以外,漆器和金銀器皿都精美絕倫,如傳世的西塘派剔紅漆器,朱碧山銀槎杯都是國寶,形成了「百工技藝與蘇杭等」的局面。
⑸ 澤國的風俗或習俗
嘉興市境地處太湖流域,水鄉澤國,為古越人聚居地。春秋時地跨吳越,史稱「吳頭越尾」,因此兼有吳「泰伯辭讓之遺風」與越「夏禹勤儉之餘習」。楚並越後,又接受了百餘年楚文化的影響。自秦(前222)實行郡縣制至五代(907-960)以前,嘉興一直歸屬會稽吳郡,語言亦屬吳方言區,故民間習俗以吳俗為主流,江南水鄉特色鮮明,有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與北宋末,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衣冠之族多渡江而南,帶來了中原文化,優勢互補,使嘉興民風融合了中原風俗的成份,獨特性與多元性並存。民風秉禮勤勞——嘉興介蘇杭間,「土膏沃饒,風俗淳秀」,「不憂凍餒」。「其俗少陰狡」,「能秉禮義,務耕織」,「尺寸之土必耕,機軸之聲不絕」。
秀慧工巧——嘉興「士美民秀」,「人性柔慧」。其智秀不僅表現在人的聰慧文雅上,而且表現在精於勞動製作。歷史上,嘉興的農業、手工業技術水平高,且多創造。元代,除絲綢製品以外,漆器和金銀器皿都精美絕倫,如傳世的西塘派剔紅漆器,朱碧山銀槎杯都是國寶,形成了「百工技藝與與蘇杭等」的局面。
崇文好學——嘉興自古「罕習軍旅,尤慕文儒」, 「文賢人物之盛前後相望」,「在宋為文物之邦,至今士多興於學,處廛者亦類皆鴻生碩彥」。 「衣冠之物,煥然可觀」。「好讀書,雖三家之村必儲經籍」,「田野小民皆教子孫讀書」。
進取求新——嘉興因地處兩省交界,且多移民,具有包容並蓄的特質,樂於接受新生事物,適應潮流,開通風氣。南宋時嘉興成為畿輔之地及 「龍興之地」,嘉興人抓住這個機遇「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明清時期文學藝術的開宗立派,也是這種進取求新傳統的延續。民俗嘉興民間習俗與當自然地理條件和民風民性有著巨大的關系,是當地民風的在生產、生活等社會實踐中的特定表現形式,也是地方文化、民間文學的一種重要載體。這些風俗習慣有的是勞動人民創造的,有些是官方推行、約定俗成的。
嘉興民俗大致可以分為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禮儀習俗、歲時習俗、廟會習俗等幾大類。由於嘉興古代農業發達,稻作習俗和蠶桑習俗最為普遍且最具特色。
⑹ 朱碧山的成就及榮譽
當時達官名流都以能得到他的作品為榮。當時詩人名士如虞集、柯九思、揭奚斯(揭傒斯)等都曾求他雕造銀槎杯作為酬酢的酒器。元天歷年間曾為奎章閣學士院鑒書博士、鑒賞家柯九思製作靈芝形酒杯,精奇格致。清代名流孫承澤家曾有此物,杯首刻「岳壽無疆」四字,槎中鑿張騫像,手持一支機石,杯腹有「欲渡銀河隔上闌,時人浪說貫銀灣。如何不覓天孫錦,只帶支機片石還」28字篆書詩句。清人宋琬藏有一銀槎,杯腹有文辭:「至正壬寅(1362)吳門朱華玉甫志」。
後世名士詩人亦交相贊譽。詩人朱彝尊、曹爾堪、厲鶚等對朱碧山槎杯皆有題詠。朱彝尊對朱碧山的銀槎更是贊賞不絕,作有長詩《銀槎歌》。
然而,流傳至今的作品,僅槎杯一種,被稱為「朱碧山銀槎」,在世界范圍內,已知存世作品僅4件。一件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名「龍槎杯」,用白銀鑄成獨木舟狀,中空,可以貯酒,槎上乘坐一人,槎和人身均為鑄成後再加雕刻,頭、手部分焊接無痕。此人頭戴道冠,足登雲履,長須寬袍,斜坐凝視手中所執書卷。槎杯腹底刻有楷書「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劉伶,為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一詩;口底刻行楷「貯玉液兮自暢,暢銀漢兮凌虛,杜本題」;正面槎尾上刻有「龍槎」兩字,槎尾後部刻楷書「至正乙酉魏塘朱碧山造於東吳長春堂中,子孫保之」,圖章為篆文「華玉」兩字。國內還有一件收藏於江蘇吳縣文物管理委員會。原藏承德避暑山莊清行宮的銀槎,曾在倫敦中國藝展中展出,現存台灣故宮博物院。另一件原在圓明園,清咸豐十年(1860)英法聯軍攻入北京時為英國人畢多夫所盜,現藏美國克利夫蘭博物館。從某種意義上講,朱碧山的作品代表了元代工藝裝飾雕塑和小型玩賞性雕塑的成就與藝術特色。
⑺ 元代金銀器有什麼特點
元代沿襲唐宋以來的官府手工業機構,設有金銀器盒提舉司,專職掌管皇室及貴族用金銀器的製作與供給。
元代銀器的製作中心在浙江和江蘇。元陶宗儀《輟耕錄》記載:
浙西銀工之精於手藝,表表有色者,有嘉興朱碧山、平江謝君余、謝君和、松江唐俊卿等。
這些大師名匠的作品,傳世極為罕見,僅見元代最負盛名的朱碧山大師的名器銀槎。槎,是木筏的別稱。古代神話傳說中往來於天上的木筏稱為星槎。元明以來,酒杯作成槎形,深得文人士大夫的欣賞。
該銀槎形為破土蟠蜿的老根,椏杈之上癭結錯落,枝杈縱橫。一仙風道骨的老者倚槎而坐,右手執卷,專心研讀。槎杯是用白銀鑄成以後再施雕刻的,道人的頭、手及雲頭履等皆鑄後焊接而成,渾然一體,毫無痕跡。
正面槎尾上刻有「龍槎」兩字,杯口下刻有「貯玉液而自暢,泛銀漢以凌虛,杜題」行楷14字,槎下腹部刻有「百杯狂李白,一醉老劉伶,知得酒中趣,方留世上名」楷書20字。尾上刻「朱碧山」款識。這件銀槎杯造型獨特新穎,意韻恬靜超脫,極具文人性情,工藝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是一件稀世藝術珍品。
元代以蘇州地區為中心的金銀器製作業十分發達,蘇州吳門橋元末張士誠之母曹氏墓發現的一批金銀器,反映了元朝金銀器製作的高超水平。其中盛放整套銀質梳妝用品的銀奩和銀質鏡架,既完整又完美。
此銀奩呈葵花狀六瓣形,通高24.3厘米,共有上下3層,各層之間以子母口套合,上面有器物蓋,下有銀托盤。
銀奩上層盛放銀刷兩把,銀鏡、銀剪和銀刮片各一件。中層內置銀圓盒4件,小銀罐一件及大小銀碟各一件,應該是化妝盒,分別盛有粉、胭脂、黃綢粉撲;下層有銀質梳、篦、腳刀、小剪刀、小盂各一件。奩內用具品種齊全,小巧玲瓏,製作精細。
銀奩的表面和奩內的小圓盒、銀篦、銀梳、把以及托盤盤心都飾有四季花卉組成的團花,有牡丹、芍葯、海棠、荷花、梅花、靈芝等,這些傳統花卉圖案象徵著富貴、長壽、喜慶、吉祥。
眾多的隨葬器皿最精美獨特的是銀鏡架。鏡架呈摺合式,整體由前後兩個支架構成。後支架為主體,架身通高32.8厘米,寬17.8厘米,由兩根豎桿、3根橫桿構成,可分為上、中、下3部分。
中部豎向分為3組:中心一組,上段如木方形,鏨飾連續卷草紋;下段為浮雕團龍紋;左右兩組,彷彿窗式,裝飾各自對稱,上下開雕柿蒂形狀的框欄,中段鏤雕纏枝牡丹。
上部作如意式樣的框架,欄內雕鏤「鳳穿牡丹」,頂端聯絡有流雲紋襯托的葵花。有榮華富貴、丹鳳朝陽之意。下部分為支架,底部橫檔安置活絡底板,一飾突起的六瓣葵形邊框,中間浮雕鳥雀花草。
前支架為副架,造型與主架下半部完全相同,套八主架以銷釘相結合,可開可合。副架上部橫桿安置活絡面板,一端以雙鉤斜向連接於主架中部的圓眼,成一斜面以置銀鏡。
面板飾六瓣葵瓣邊欄,內飾浮雕太陽和寓意月亮的月兔。日月象徵君後,比喻聖賢,這日月圖像構思在置鏡的面板,別有妙處。主副支架欄桿出頭部分均作如意頭,象徵吉祥。
銀鏡架設計構思新奇,仿木製框架式結構,摺合式支架,開合自如。造型豪華端莊,雕鏤的裝飾玲瓏剔透,虛實相宜,體現了設計者的匠心。
這些紋飾,裝飾繁縟,工藝極其精湛,全是用錘子工夫,一鑿又一鑿精心錘敲出來的。鏡架上的紋飾猶如浮雕,凹凸得宜,層次分明,鑿子如刻刀,鑿鑿清晰,點點均衡,敲擊之後,龍騰四海,鳳舞九天。
江蘇省金壇洮溪發現有元代銀盤,口徑16.5厘米,板沿淺腹平底,在底部刻有阿拉伯文的回歷紀年銘文,經譯為回歷「714年1月」,即1314年。這為探討窖藏的時間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洮溪還發現了一件元梵文盤,其口徑14.8厘米,板沿淺腹平底,盤口沿刻一周回紋,盤底上壓印梵文,周圍一圈為韋馱之降魔杵,梵文經鑒定為六字真言的首字「唵」。
元代金銀器在宋代的基礎上,其形制、品種都有進一步的發展,並形成了比較明顯的時代風格。元代由於歷史較短,金銀器為數不多。然而從文獻材料上看,當時的金銀器飾品並不稀見。
從總體上看,元代金銀器與宋代金銀器相近似,其中銀器數量多。金銀器品種除日用器皿和飾品外,陳設品增多,如瓶、盒、樽、奩、架等。
元代大多數金銀器均刻有銘款,這對研究元代金銀器的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如洮溪元代窖藏蟠螭銀盞,口徑6.8厘米,通高3.9厘米。直口圓腹圈足,有一螭虎龍攀纏外壁,頭部伸出盞口,螭虎龍的造型生動活潑,栩栩如生。盞內壁刻雲螭紋,盞口外沿印有「范婆橋西徐二郎花銀」的戳記。
湖南省津市一處元代金銀器窖藏,發現有金器6件,銀錠兩件,其中兩件八棱龍鳳紋雙耳金套杯和花果金簪最為精緻。
八棱龍鳳紋雙耳金套杯共兩件。其中一件通高6.3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4.3厘米,重95克。金器以黃金製成,敞口呈八棱形,內外兩杯相套。內杯口沿外卷,圓底,高3.2厘米。杯內有墨書痕跡,字跡模糊不清。
外杯平沿,口沿下累刻一圈回紋,上腹八棱形,飾對稱雙耳,下腹內折,底腹圓,焊接喇叭形圈足。紋飾以模印為主,局部鏨刻。
八棱之間凸起框內分別模印花卉、龍鳳紋。龍作盤曲狀,毛發向上飄拂,口皆張,龍鼻上卷,背鏨刻點狀紋。鳳作飛舞狀,嘴如鷹勾,翎毛飄揚,鳳翅舒展,鳳尾舞動,彷彿在凌空旋轉翱翔,栩栩如生。該器物紋飾華麗,造型高貴典雅,應為元代達官顯貴使用之物。
⑻ 古代 著名 銀匠 叫什麼升的
王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