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辨別鑄造砂孔、渣孔、氣孔、疏鬆、縮孔。
1:砂孔--由掉砂引起的孔洞,形狀不規則,孔洞內表面粗糙,多位於斷面較小的外表位置。:
2:渣孔--由於型腔內雜質或液體內的低熔點物質進入型腔引起的孔洞,形狀不規則,深度較淺,孔內表面光滑並有光澤、色彩,近似於釉質的物質。
3:氣孔--由於液體脫氧不好,型砂水分含量高,揮發性物質太多的原因引起孔洞。脫氧不好:零件局部和整體如蟲穴,曲折,深邃,近似於圓形;型砂水分含量高:(主要是鑄鋼件)易產生皮下氣,形如蝌蚪狀,深度3-5mm;揮發性物質太多:多存在於渣孔中間位置。
4:縮松--由於冒口太小、溫度過低或工藝不合理引起,在冒口下邊,組織疏鬆。
5:縮孔--嚴重縮松,形狀不規則,自上至下,有大變小,稱道三角狀。
B. 鑄造鋁製品怎麼會有氣孔
1.磨料裂解產物捲入金屬液中產生的氣孔。此種氣孔大而多並伴有碳黑。
防治措施是改進工藝,使澆注過程中金屬液流動平穩,不產生紊流,同時提高澆注溫度和負壓度以及塗料層的透氣性。
2.模樣、塗料乾燥不良引起的氣孔。模樣乾燥不良,含水較多,塗層乾燥不良或模樣接縫粘接不良滲入塗料不得乾燥,澆注時產生大量的氣體,極易形成反噴,此種情況下最易產生氣孔。
防治措施是模樣充分乾燥,塗料層乾燥後及時澆注,模樣粘結不得有漏粘結現象。
3.模樣粘結劑過多引起的氣孔。粘結劑過多,氣化慢,金屬液將其捲入形成氣孔。
防治措施是選用低發氣量,氣化速度快的粘結劑,在保證粘結牢固的前提下,用膠量越少越好。
4.澆注時捲入空氣形成氣孔。
防治措施是通過合理設計澆注系統,保證澆注過程中金屬液流動平穩,不卷氣。
C. 鑄造氣孔出現的原因
出現氣孔的原因是氣體的存在,氣體有兩個來源。一是鐵水本身溶解的氣體。二是鑄造材料在鐵水的高溫下生成的氣體,這些氣體沒有及時的排出去,就形成了氣孔。還是以表面氣孔居多
D. 鑄造氣孔形成的原因
主要是鐵液內惰性氣體過多,排放不出來,一般來說是氮的原因,在鐵水的原材料中就要注意氮的含量,在一個就是砂箱的透氣性,由於水洗砂的不透性容易造成氣孔
E. 鑄件氣孔的種類有什麼以及各自特徵
鑄件氣孔是氣泡在金屬液結殼之前沒來得及溢出,而在鑄件內生成的孔洞類缺陷。氣孔的內壁光滑,明亮或帶有輕微的氧化色。氣孔大致可以分為析出氣孔,反應氣孔和侵入性氣孔一、析出氣孔:熔煉過程中溶入金屬中的氣體,當金屬冷卻凝固時由於溶解度降低,而從金屬中析出形成的氣孔。氣體中大都為氫和氮,呈分散的麻點狀小圓孔,表面光亮,常布滿於整個鑄件斷面。灰鑄件大都靠近節處呈長裂縫狀,表面光潔,內腔常有一層石墨薄膜二、侵入氣孔:是氣體從外部侵入金屬液中,不能排除而形成的氣孔,氣體來源於型砂,型腔和冷鐵,澆注時也可能捲入氣體。常在鑄件的局部、鑄件表面或鑄件內部出現。氣孔大都呈圓形或橢圓形,喇叭形,其根部所指常常就是氣體侵入之處。氣體多為水蒸汽、co、co2或碳化合物。三、反應氣孔:鑄型與金屬之間、金屬與渣津之間或金屬中某些成分之間發生化學反應而生成的氣孔。鑄鐵、鑄鋼件的氣體大都是co和氫氣。球鐵則為硫化氫氣體,續蒸汽和氫氣,大都均勻分布於鑄件皮下,因而稱皮下氣孔、呈針狀或蝌蚪狀,與鑄件表面垂直。反應氣孔又可分為皮下氣孔,表面氣孔和內部氣孔。
F. 鑄鋼都是氣孔 這是什麼原因呢
鑄件氣孔多的原因
氣體在金屬中的溶解和析出是一個可逆過程,隨著溫度的升高氣體的溶解度增大,溫度下降,其溶解度減小,氣體析出增加。氣體的外界環境分壓力降低時,氣體在金屬中的溶解度降低,氣體也將析出。氣體的析出有三種形式。第一種氣體原子從金屬內部擴散到金屬表面,脫離吸附狀態。這種形式由於金屬液的冷卻速度快,粘度大,很難進行。第二種氣體原子與金屬內部某元素形成化合物,以非金屬夾雜物的形式析出。第三種氣體原子在金屬內部形成氣體分子,以氣泡的形式析出。如果氣泡不能逸出金屬液的表面,則將在金屬內部形成氣孔。鑄件中的氣孔就是這樣形成的。
整個鑄件鑄造過程中某一環節出現不當,都有可能引起氣孔的產生。下面我們就從原材料、鐵水熔煉、混砂等多個方面,詳細分析氣孔預防措施和解決辦法
一、原材料方面
1、含鈦(Ti)、含鋁(AI)高的原材料以及高合金鋼、不銹鋼等禁止使用。
2、銹蝕、氧化嚴重,油污、煤泥、廢砂多的原材料,清理干凈後使用。
3、潮濕、帶水的原材料,乾燥後使用。 4、小於3mm的薄鐵皮(管件)等,禁止使用。 5、原材料長度要控制在300-400mm左右。
二、鐵水熔煉方面
1、原材料裝爐時,一定要緊實,盡量減少空間,以減少鐵水吸氣和氧化。
2、在每爐鐵水熔化過程中,徹底清渣至少2-3次,並且,清渣後要及時覆蓋聚渣和保溫材料覆蓋鐵水,避免鐵水長時間與空氣接觸吸氣和氧化。
3、熔化好的鐵水,高溫等待時間不超過10-15分鍾,否則,鐵水質量會嚴重惡化,成為「死水」。
4、出鐵溫度不低於1540±10℃,出鐵後,要及時除渣,同時覆蓋聚渣保溫劑,防止鐵水降溫和氧化。
5、禁用不符合標準的增碳劑。
三、孕育劑方面
1、使用前應經300-400℃烘烤,去除其吸附的水分和結晶水。 2、孕育劑粒度5-10mm. 3、孕育劑含鋁量<1% 四、澆注方面
2、大、小包一定要烘乾烘透,濕包禁止使用,嚴禁用鐵水燙包代替烘乾。
3、提高澆注溫度,高溫快澆。澆注原則:慢-快-慢。實踐證明,澆注溫度提高30-50℃,可使氣孔發生率大大降低。澆注時要讓鐵水始終充滿直澆道,中間不斷流,以迅速建立鐵水靜壓力,抵制界面氣體侵入。
4、小包鐵水溫度低於1350℃禁用,應回爐提溫後使用。
5、加強擋渣、蔽渣,及時清除氧化皮,防止其帶入型腔。。
四、混砂方面
1、嚴格控制型砂水分不大於3.5%.
2、型砂透氣性控制在130-180,濕壓強度120-140KPa,緊實率35-38%,型砂表面硬度>90. 3、選用優質膨潤土和煤粉。
4、按規定配入新砂。
5、每天混砂結束,要將多餘型砂回收,並徹底清理和打掃混砂機。
五、模具和造型方面
1、模具分型面要設排氣孔槽或排氣道及暗氣室,以減輕氣體壓力。
2、在模具上增設暗氣室,以減輕氣體壓力。
3、在橫澆道或砂芯上面灑冰晶石粉(用量多少,通過試驗後確定)。
六、制芯方面
1、硅砂含水要求<0.2%,含泥量<0.3%。
2、制芯工藝:混砂前,硅砂需加熱至25-35℃,先將組分1加入砂中,混制1-2分鍾,再加入組分2,繼續混制1-2分鍾。兩組分加入量各為砂的質量分數的0.75%.
3、由於聚異氰酸脂對水的敏感度較高,制好的砂芯存放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
4、三乙胺濃度和殘留量過高,易使鑄件產生皮下氣孔。
G. 氣孔。縮孔,砂眼,氣縮孔如何區別
一、形成原因不同
1、氣孔:不僅與鑄型工藝有關,而且還與鑄造合金的性制、合金的熔煉、造型材料的性能等一系列因素有關。
2、縮孔:鋼錠澆注及其他鑄件燒注時凝固於鑄件頂部因收縮而產生的宏觀空隙缺陷。
3、砂眼:翻砂過程中,氣體或雜質在鑄件內部或表面形成的小孔。
4、氣縮孔:是縮孔形成時由於真空作用,伴隨有氣體被吸入,實際上是一種縮孔現象。
二、影響不同
1、氣孔:影響鑄件質量。
2、縮孔:嚴重影響材料的質量,並場造成工程構件的過度變形或斷裂事故;破壞金屬連續性。
3、砂眼:會造成鑄件性能不良,影響使用。
4、氣縮孔:改變鑄件的性能並能影響鑄件的使用效果。
三、避免方法不同
1、氣孔:澆注系統應將金屬液分散引入型腔,使其熱場均勻,縮短充型金屬液流動距離,不使型腔局部受熱過劇而使呋喃樹脂分解。
2、縮孔:合理選用鑄造合金;按照定向凝固原則進行凝固;合理地確定內澆道位置及澆注工藝。
3、砂眼:鐵水要保持干凈,澆注時避免夾渣混入。
4、氣縮孔:要消除缸孔內表面氣縮孔的缺陷,就需要減少氣體量,同時也要創造條件如改變溫度場的分布等,改變氣孔形成的環境,從而減少氣孔缺陷的發生的機會。
H. 鑄造件為什麼有氣孔
鑄件氣孔產生的原因較多,主要原因為:
1.熔煉工藝不合理,金屬液吸收了較多的氣體;
2.鑄型中的氣體侵入金屬液;
3.起模是刷水較多,型芯未乾;
4.鑄型透氣性較差;
5.澆包工具未烘乾。
等等。
I. 鑄造件出現氣孔是何因
鑄造件出現氣孔的原因如下:
(1)行腔和型砂孔隙中原有的空氣受熱膨脹,通常在鑄鐵澆注溫度下體積也要增加四五倍;
(2)鑄型尤其是濕型存在較多的水分,在金屬液的熱作用下水分汽化和遷移,水由液態轉變成1360度的過熱蒸汽時體積膨脹達7000多倍;
(3)粘結劑,附加物和雜質中有機物質受熱,分解與燃燒,產生大量氣體;
(4)無機物受熱分解等也會產生許多氣體。此外,隨著金屬—鑄型界面作用進行的還會有由化學反應產生的氣體;金屬凝固時也將放出氣體。
氣孔,也稱氣眼,是鑄件生產中最常見的缺陷之一。產生於鑄件內部、表面或近表面,呈大小不等的圓形、長形及不規則形,有單個的,也有聚集成片的,孔壁光滑,顏色為白色,有時覆一層氧化皮。在長期實踐中我們根據形狀與生成原因不同一般稱之為氣孔、氣泡、針孔、氣疏鬆和氣縮孔。
J. 鑄造中氣孔縮孔和砂眼產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這三種缺陷成因各不相同。
氣孔分三種:析出性氣孔、侵入性氣孔、反應性氣孔。成因也不相同。
析出性氣孔的成因:金屬液在熔煉過程中吸氣太多,過後也沒採取凈化除氣措施,在澆注冷卻過程中就要析出-----通常是最後的冷卻凝固部位。
侵入性氣孔的成因:鑄型和芯子(包括它的塗料)發起量太大(如水分和有機物),而透氣性太差。由金屬液的澆注溫度決定的開始凝固時間正好是發氣的高峰,這樣侵入性的氣體就凝固到鑄件中。
反應性氣孔的成因:金屬在澆注過程中,金屬液或者是金屬的氧化物和鑄型、芯子(或塗料)反應生成氣體未及時排出而凝固到鑄件中。這種氣孔也叫皮下針狀氣孔。
縮孔的成因:鑄件在冷卻凝固過程中,金屬液體積收縮,金屬液未得到有效的補充造成。
砂眼的成因:工藝操作過程中不注意帶入的雜物;塗料、鑄型、芯子被金屬液沖壞;澆注過程中由金屬液從外部或者澆道的某一部分帶入的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