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優秀檢驗師請進。有關血液分析儀白細胞計數
你所說的是現在的五分群血球儀的常用技術,不過不是二選一,而是流式細胞技術進行計數,(原理是,使細胞單個通過激光定位,通過頻率記錄數值)而熒光染色是對白細胞經行分類的,通過核酸的染色,並進行偏振,得到點陣圖(報告上有很多點的那個)進而區分細胞分類。
而三分群的是用電阻抗發(庫爾特原理)是根據脈沖的次數計數 強度分類,只能簡單的將白細胞按細胞大小分為:大細胞群(中性粒),中間細胞群(單核、嗜酸、嗜鹼),和小細胞群 (淋巴),分類不準確,也不能排除破碎細胞 和聚集血小板。
Ⅱ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根據什麼原理進行的
白細胞分類計數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類統計的一種方法,白細胞分為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共五種。
其中中性粒細胞佔全部白細胞總數的50%~70%,因此中性粒細胞的增減必然影響到白細胞總數的增減。它們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
中性粒細胞:桿狀核1%-5%(0.04-0.5)×10/L,分葉核50%-70%(2-7)×10/L,嗜酸粒細胞:0.5%-5.0%(0.05-0.5)×10/L;嗜鹼粒細胞:0%-1%(0-0.1)×10/L;淋巴細胞:20%-40%(0.2-0.4)×10/L;單核細胞:3%-8%(0.08-0.8)×10/L。
(2)白細胞分類計數有哪些器材擴展閱讀
白細胞分類計數:
(1)中性粒細胞增多:急性化膿感染、粒細胞白血病、急性出血、溶血、手術後、尿毒症、酸中毒、急性汞中毒、急性錯中毒等。減少:傷寒、副傷寒、瘧疾、流感、化學葯物中毒,X線和輻射、抗癌葯物化療、極度嚴重感染、再障、粒細胞缺乏等。
(2)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變態反應、寄生蟲病、某些皮膚病、某些血液病、手術後、燒傷等。減少:傷寒、副傷寒、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後。
(3)嗜鹼性粒細胞增多: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腫瘤轉移、鉛及鉍中毒等。
(4)淋巴細胞增多: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結核、傳染性肝炎等。減少:多見於傳染病急性期、放射病、細胞免疫缺陷等。
(5)單核細胞增多:結核、傷寒、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單核細胞白血病、急性傳染病的恢復期等。
Ⅲ 血細胞計數儀進行白細胞分類計數可否代替顯微鏡塗片分類
你好,白細胞數持續低於正常稱為白細胞減少症,如果你只是此次體檢出現以上異常且是輕微異常,暫不考慮疾病影響。 建議你放鬆心情,不要有負擔,這些結果並不能說明你患病,所以是不用治療的。如果實在擔心,可以一周後復查血常規。祝健康!
Ⅳ 簡述白細胞的分類
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按照體積從小到大是:淋巴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血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 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的能力,是機體對抗入侵病菌,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的最重要的防衛系統。當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時,機體發生感染的機會明顯增高。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趨化性,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並能對抗組織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鹼性粒細胞中有嗜鹼性顆粒,內含組織胺、肝素與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在抗原-抗體反應時釋放出來。在人體的正常糞便中偶爾能見到少許白細胞,所以糞便檢查中白細胞的多少可以作為腸道是否有炎症的一種依據, 無顆粒白細胞無細胞質顆粒,但有圓形細胞核,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目前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後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成年人白細胞數為每立方毫米5000~9000單位,其中中性粒細胞佔0.50~0.70,嗜酸性粒細胞佔0.005~0.05,嗜鹼性粒細胞佔0.005~0.01,單核細胞佔0.03~0.08,淋巴細胞佔0.20~0.40。幼兒血液中白細胞數高於成年人。不同生理狀態(如妊娠期)會引起白細胞數量的變化。有炎症時,血中的白細胞數明顯增加。各類白細胞的防禦保護作用各不相同。瑞氏染色外周血五種白細胞形態特徵: 細胞類型 大小(µm) 外形 細胞核 細胞質 功能核形 染色質 著色 顆粒 中性桿狀核粒細胞 10~15 圓形 彎曲呈臘腸樣,兩端鈍圓 深紫紅色粗糙 淡橘紅色 量多,細小,均勻布滿胞質,淺紫紅色 常見於感染(尤其急性化膿性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中性分葉核粒細胞10~15 圓形 分為2~5葉,以3葉為多 深紫紅色粗糙 淡橘紅色 量多,細小,均勻布滿胞質,淺紫紅色 最常見於急性感染,可能患有局部感染如癰疽、癤腫等。嗜酸性粒細胞 11~16 圓形 分為2葉,呈眼鏡樣 深紫紅色粗糙 淡橘紅色 量多粗大,圓而均勻,充滿胞質,鮮橘紅色 ①限制嗜鹼性粒細胞在速發性過敏反應中的作用。②參與對蠕蟲的免疫反應。嗜鹼性粒細胞 10~12 圓形 核結構不清,分葉不明顯 粗而不勻 淡橘紅色 量少,大小和分布不均,常覆蓋核上,藍黑色 ①Ⅰ型超敏反應(速發型變態反應),如蕁麻疹、過敏性休克等。②應激反應,如心梗、嚴重感染、出血等。 淋巴細胞 6~15 圓形或橢圓形 圓形或橢圓形,著邊 深紫紅色塊粗糙 透明淡藍色 小淋巴細胞一般無顆粒,大淋巴細胞可有少量粗大不均勻,深紫紅色顆粒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症、淋巴細胞性白血病;降低: 免疫缺陷、放射病。 單核細胞 10~20 圓形或不規則形 不規則形,腎形,馬蹄形,或扭曲折疊 淡紫紅色,細致疏鬆呈網狀 淡灰藍色 量多細小,灰塵樣紫紅色顆粒彌散分布於胞質中 ⒈增加 見於骨髓單核細胞綜合征、單核細胞增多症。⒉減少 見於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全骨髓功能不全。
Ⅳ 白細胞分類計數方法
白細胞分類計數
(講習)
定義:
測定外周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相對比值,以觀察其數量、形態和質量變化。
一 低倍鏡觀察
染色、數量和分布。
二 浸油鏡計數
在體尾交界處染色良好區域,計數100-200個白細胞,按其形態特徵進行分類計數,求出各種白細胞所佔比值。
一般認為細胞分布在片頭和片尾3/4區域比較均勻,因細胞在血片中分布不很均勻。淋巴在頭體部較多,尾部和兩側以中性和單核較多,異常大細胞常在片尾。
三 分類計數法
。完全記錄法:
用「正」號表示依次記錄下白細胞。缺點:不能隨時反應已數細胞總數。
。半記錄法:
默記分類細胞總數,將除中性以外的白細胞劃出或用手摁計數器記出。
。分類計數器計數法:
四 應分類白細胞數
一般應分類100個,當>15×時應分類200個白細胞,當<3×時可分類幾張血塗片分類50-100個白細胞,以減少誤差。
五 求濃度數
WBC總數×某種白細胞分數數=某種白細胞濃度。
實驗:
白細胞分類計數
小結:
白細胞分類計數意義在測定外周血液中各種白細胞的相對比值,以觀察其數量、形態和質量變化。
分類方法有多種。
一般應分類100個白細胞,以求各種白細胞之比積(分數數)。
總數×某種白細胞分數數等於某種白細胞濃度。
Ⅵ 血液分析儀五分類指的是什麼分類代表哪些指征
所謂的五分類就是將血液中的白細胞分成五個類別中性桿狀核粒細胞1%~5%,(0.04~0.50)×109/L;中性分葉核粒細胞50%~70%,(2.00~7.00)×109/L;嗜酸性粒細胞0.5%~5%,(0.02~0.50)×109/L;嗜鹼性粒細胞0%~1%,(0~0.10)×109/L;淋巴細胞20%~40%,(0.80~4.00)×109/L;單核細胞3%~8%,(0.12~0.70)×109/L,各細胞的臨床意義如下:
1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有趨化作用和調節作用、變形性和粘附作用、吞噬作用和殺菌作用。由於中性粒細胞占白細胞總數的50%~70%,其增高和減低直接影響白細胞總數的變化。在臨床的具體應用中單純的白細胞總數檢測意義不大,其數量變化必須參考白細胞分類的變化值。
中性粒細胞病理性增多 急性化膿性感染時,中性粒細胞增高程度取決於感染微生物的種類、感染灶的范圍、感染的嚴重程度、患者的反應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輕微,白細胞總數仍可正常,但分類檢查時可見分葉核百分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時,白細胞總數增高大於10×109/L,並伴有輕度核象左移;嚴重 感染時總數常明顯增高,可達20×109/L以上,且伴有明顯核象左移;在脾破裂或宮外孕輸卵管破裂後,白細胞迅速增高,常達(20~30)×109/L。其增多的細胞主要是中性分葉核粒細胞。這可能與應激狀態、內出血而一過性缺氧等有關;化學葯物如安眠葯、敵敵畏等中毒時,常見白細胞數增高,甚至可達20×109/L或更高。代謝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慢性腎炎尿毒症時,也常見白細胞增多。均以中性分葉核粒細胞為主。白細胞呈長期持續性增多,最常見於粒細胞性白血病,其次也可見於各種惡性腫瘤的晚期,此時不但總數常達(10~20)×109/L或更多,且可有較明顯的核象左移現象,而呈所謂類白血病反應。
中性粒細胞減少 某些感染,如傷寒、副傷寒、瘧疾、流感等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時,呈「三少」表現;電離輻射(如X線等)、長期服用氯黴素後,可因抑制骨髓細胞的有絲分裂而致白細胞減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由於自身免疫性抗核抗體導致白細胞破壞而減少;各種原因所致的脾腫大均可見白細胞減少。
2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的主要功能是參與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和分泌淋巴因子。淋巴細胞增多見於見於急、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某些感染:如病毒感染性疾病、細菌性感染(如百日咳)、結核感染恢復期等。腎移植術後如發生排異反應時,於排異前期,淋巴細胞的絕對值即增高。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肉瘤前者如系慢性型,以白血病性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如系急性型則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均可致白細胞總數增高;後者多以原、幼淋巴細胞為主。初生嬰兒、兒童屬生理性增多。
淋巴細胞減少主要見於長期接觸放射線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後人群。嚴重化膿性感染時,由於中性粒細胞顯著增加,導致淋巴細胞相對減低。
3 單核細胞 正常兒童外周血中的單核細胞較成人稍多,平均9%,出生後2周的嬰兒可呈生理性單核細胞增多,可達15%以上。
病理性增多見於某些感染。如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等;急性感染的恢復期也可見單核細胞增多;在活動性肺結核如嚴重的浸潤性和粟粒性結核時,可致血中單核細胞明顯增多。粒細胞缺乏症的恢復期,常見單核細胞一過性增多、惡性組織細胞病,淋巴瘤時可見幼稚單核細胞增多,成熟型亦見增多。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時除貧血,白細胞減少等之外,白細胞分類時常見核細胞增多。
4 嗜酸性粒細胞 有吞噬作用和趨化作用,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反應性增高見於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過敏、精神病時均可見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腸寄生蟲抗原與腸壁內結合IgE的肥大細胞接觸時,使後者脫顆粒而釋放組胺,導致嗜酸性粒細胞增多。手術和燒傷病人的預後及測定腎上腺皮質功能。腫瘤性增高見於淋巴系統惡性疾患、血液病、慢性白血病等。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患者嗜酸性粒細胞常可高達10%以上,並可見有幼稚型。嗜酸性粒細胞減少見於傷寒、副傷寒、手術後嚴重組織損傷以及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後,一般臨床意義不大。
5 嗜鹼性粒細胞 有趨化作用和弱吞噬作用。增多見於慢性粒細胞白血病、霍奇金病、癌轉移、鉛和鉍中毒等。罕見的嗜鹼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異常增多,可達20%以上,多為幼稚型。骨髓纖維化和某些轉移癌時也可見增多。
Ⅶ 白細胞的種類劃分
血液中的白細胞有五種,按照體積從小到大是:淋巴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
白細胞是無色有核的血細胞,在血液中一般呈球形,根據形態差異可分為顆粒和無顆粒兩大類。
一、顆粒白細胞
顆粒白細胞(粒細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顆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種顆粒白細胞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
1、中性粒細胞
中性粒細胞具有變形運動和吞噬活動的能力,是機體對抗入侵病菌,特別是急性化膿性細菌的最重要的防衛系統。當中性粒細胞數顯著減少時,機體發生感染的機會明顯增高。
2、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顆粒,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細胞具有趨化性,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減輕其對機體的損害,並能對抗組織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
3、嗜鹼性粒細胞
嗜鹼性粒細胞中有嗜鹼性顆粒,內含組織胺、肝素與5-羥色胺等生物活性物質,在抗原-抗體反應時釋放出來。
二、無顆粒白細胞
無顆粒白細胞無細胞質顆粒,但有圓形細胞核,包括單核細胞和淋巴細胞。
1、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是血液中最大的血細胞。目前認為它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具有明顯的變形運動,能吞噬、清除受傷、衰老的細胞及其碎片。單核細胞還參與免疫反應,在吞噬抗原後將所攜帶的抗原決定簇轉交給淋巴細胞,誘導淋巴細胞的特異性免疫反應。單核細胞也是對付細胞內致病細菌和寄生蟲的主要細胞防衛系統,還具有識別和殺傷腫瘤細胞的能力。
2、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則為具有特異性免疫功能的細胞。T淋巴細胞主要參與細胞免疫反應而B淋巴細胞參與體液免疫反應。
Ⅷ 常見的血細胞分析儀白細胞分類法有幾種
白細胞分類是在進行血液顯微鏡檢察時,將白細胞分類計數的一種醫學檢測法。血液中的白細胞共有五種,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它們各有其生理功能。長期接觸鉛、汞、苯、放射線等可引起白細胞總數及白細胞分類的改變。在環境醫學研究中白細胞分類是一項重要的指標。
Ⅸ 白細胞的分類有哪些
白細胞分類是在進行血液顯微鏡檢察時,將白細胞分類計數的一種醫學檢測法。血液中的白細胞共有五種,即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它們的主要功能為機體免疫細胞,對機體產生防禦保護作用。白細胞是機體防禦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吞噬和產生抗體等方式來抵禦和消滅入侵的病原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