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軸承鑄造 > 鑄造工藝的痕跡怎麼看見

鑄造工藝的痕跡怎麼看見

發布時間:2022-05-20 20:14:49

❶ 鑄件表面缺陷都有哪些

1. 變色:
特徵鑄件表面呈暗亮不同。
危害:視暗亮程度,影響壓鑄件是否合格
檢驗:目測或配合儀器
原因:使用不適合的離型劑,離型劑含有不純潔的物質,都會造成產品表面變色的現象。
對策:使用適當的離型劑,加強離型劑的管理。

2. 流紋(流痕、花紋):
特徵:的流動方向表現在鑄件表面。表面流紋是不同的固化區間之間的細結合模線,產品表面形成難看的皺紋。
危害:一般表面流痕及花紋不影響鑄件使用,可以通過打磨或噴丸(噴砂)等方法將其去除,有時不將其當成缺陷,能接受的缺陷程度取決於最終的表面質量要求。要求電鍍的壓鑄件對這類缺陷比較敏感,應注意消除。
檢驗:目測或測量檢驗,按表面流痕深度和面積評價缺陷程度。
原因:主要原因是模溫或料溫太低,射出速度太慢或壓力太低,而使得充填時間過長。離型劑使用過量。
對策:
 提高模溫  提高料溫  增加溢流槽  增加射出速度  主要離型劑的使用  必要時改變流道系統

3. 凹陷(縮陷):
特徵:壓鑄件面凹陷。
危害:凹陷區域減小鑄件有效壁厚,承載能力降低,嚴重時會影響鑄件使用。凹陷缺陷不可修復,影響鑄件外觀,一般會根據缺陷程度確定合格與否
檢驗:目測或測量檢驗,根據凹陷區域深度和面積評價缺陷程度
原因:模腔局部過熱,使得該處冷卻凝固緩慢,一般出現在較厚處及壁厚極度不平均的地方。
對策:
注意模具的設計與產品形狀的設計,壁厚應均勻。 注意射出壓力與延長射出保壓時間 注意交口的位置形狀與大小

4. 氣泡
特徵:鑄件表皮下有氣體聚集,有時看到鑄件表面鼓泡,或受熱後鑄件表面鼓泡
危害:淺小氣泡一般不影響鑄件使用。氣泡不可修復,要根據氣泡大小及對鑄件表面質量要求確定合格與否。對需要電鍍等表面或需要熱處理的鑄件,一般要作報廢處理
檢驗:目測或測量檢驗,根據氣泡直徑、個數及位置確定缺陷程度
原因:氣泡是產品表面的殘存空氣囊。當開模時,若產品的強度無法防止在射出壓力狀態下的空氣膨脹,便會出現氣泡。尤其厚度小於1mm的薄產品更容易發生。
對策:此時可降低模溫,增加射出壓力,來防止氣泡產生。

5. 拉模(機械性拉傷)
特徵:脫模時在鑄件表面的痕跡。
危害:
拉傷會導致鑄件表面破壞對受力件會產生不利影響,尤其是循環應力 輕微拉傷不做廢品測量,可以通過打磨等工序清整
檢驗:目測或測量檢驗,根據拉傷程度和面積確定缺陷程度
原因:順著脫模方向,由於金屬粘附,模具製造斜度太小而造成鑄件表面的拉傷痕跡,嚴重時成為拉傷面。
對策:
修正模具,保證製造斜度。 打光壓痕。 合理設計澆注系統,避免金屬流對沖型芯、型壁,適當降低填充速度。 修正模具結構。 打光表面。 塗料用量薄而均勻,不能漏噴塗料。

6. 粘附點(粘膜拉傷)和粗糙(粗痕)
特徵:由粘附在模具壁上的碎料脫落造成。
危害:與機械拉傷相似
檢驗: 與機械拉傷相同
原因:模具型腔內有密集小針孔,其表面損傷或受沖蝕,或者型腔表面有鋅液附著,就會導致產品表面粗糙現象。
對策:將附著物除去、模具拋光、省模,經常檢查模腔。

7. 冷隔(點)
特徵:鑄件表面有明顯的不規則下陷線性紋路,形狀細小而狹長,交接邊緣一般比較光滑。冷隔有時一直延展到鑄件內部,甚至穿透整個壁厚。較多出現在鑄件的薄壁水平面或垂直面、薄厚壁轉接或最後充填部位。
危害:
輕微冷隔對鑄件的使用沒有太大影響,危害性隨冷隔的深度和長度增加而加大 穿透性冷隔割裂本體,使鑄件受力這情況變差,嚴重影響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壽命 在外力作用下,穿透性冷隔可能導致鑄件突然失效 冷隔缺陷不能修復,對於受力件,帶冷隔的鑄件一般做報廢處理
檢驗:目測、研磨或探傷檢驗,可根據冷隔深度和長度確定缺陷程度
原因:由於鋅液射出的速度太慢,射出的壓力不足或模溫過低,其前端在模腔內形成氧化膜,使鋅液不能完全融合,所產生的殘留交界。
對策:
增加射出速度 提高料溫與模溫 增加橫澆道與澆口的截面積 改變澆口的位置 增加溢流槽的設置

8. 裂痕(裂紋)
特徵:壓鑄件本體斷裂,在鑄件表面呈現裂紋。裂紋一般呈現直線或波浪形,紋路狹小而長,在外力作用下有發展趨向
危害:裂紋是鑄件最嚴重的缺陷。尖端處,應力集中強烈,鑄件受力情況惡化,鑄件可能突然失效,其承載能力、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壽命會受到嚴重影響。裂紋缺陷不能修復,鑄件不允許存在裂,鑄件一旦產生裂紋做報廢處理
檢驗:目測、金相檢驗或探傷檢驗
原因:
過早開模頂出鑄件 頂出時模溫可能過高 鑄件內部存在大量氣孔,當金屬凝固時間不夠,強度未建立起來,而過早開模頂出鑄件,受壓氣泡鼓脹起來而使鑄件表面凸起,產生熱裂紋。
對策:
壓鑄過程工藝參數調整,適當調整留模時間; 降低缺陷區域模具溫度; 優化模具排氣效果; 保持料液干凈。
9. 網狀毛刺及印痕
特徵:在壓鑄件表面呈現網狀發絲凸起或凹陷的痕跡(日常生產中的龜裂),印痕是固定的凹凸的痕跡,與相關的頂桿或成型零件相對應。
危害:不影響產品使用,但增加清理工作量
原因:金屬液流入模具型腔後,在壓力作用下竄進模具龜裂紋中,凝固後形成網狀毛刺。
對策:
消除壓鑄模具表面龜裂紋 適當降低澆注溫度或壓鑄模具溫度 調整頂桿長度或型腔相關零件的配合間隙
10. 沖蝕
特徵:壓鑄件局部位置、澆口附近有麻點或凸紋
危害:可以打磨和噴丸去除,但對電鍍和表面粗糙度低的產品要求嚴格
原因:澆注系統設計不當,造成金屬液對壓鑄模具局部沖刷和模具局部溫度過高
對策:
降低壓鑄模具溫度和壓射速度 修復壓鑄模具沖蝕部位並加強冷卻 改變澆注系統

❷ 如何鑒別銅爐的鑄造工藝翻沙和失蠟法各有什麼特點

看錶面,翻砂的表面粗糙,失蠟的表面光滑,因為照片看不出來,你可以依據老式的自來水龍頭作為參考,表面光潔和龍頭差不多的是失蠟的,反之為翻砂的

❸ 球墨鑄鐵缺陷(縮松、小氣孔)如何修復,要求修復後幾乎看不出痕跡,修復完畢後表面鍍鎳處理,請大俠指點

1.在鐵水澆注時添加一定量的硅鐵,鎂,就可以使球墨細化,在鐵分子中分布均勻,這樣澆注出來的產品基本氣孔很小,甚至沒有氣孔。
2.澆注完的鑄鐵還有氣孔的話用高溫金屬填縫劑(能粘附金屬離子那種)填補在鑄件表面,打磨光滑,這樣表面酸洗電鍍以後看不出痕跡的。
願對你有所幫助。

❹ 自己怎樣鑒定銅的真偽

(一)銹色

銅器經過幾千年流傳,至今大致有三種方式:入土、墜水、傳世。行家們說:「銅器墜水千年,則綠如瓜皮,而瑩潤如玉;未及千年,雖有青綠而不瑩;未入土水之傳世銅器,其色紫褐,而有硃砂斑,甚至其斑凸起。」一般說來,流傳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銅器,由於銅質差別及各地土質、水質的差異,入土銅器的銹色也不盡相同,常見有綠銹、紅銹、藍銹、紫綉等。拿到一件銅器,先要用眼看,若銹色與器體合一,堅實勻凈,瑩潤自然,則為自然生成的銹色。若銹色浮在器物之上,綠而不瑩,不潤澤,就是偽銹了。這時再做進一步的鑒定,把手搓熱觸摸器物,用鼻嗅手,偽者有銅腥味。還可用熱鹼水洗刷,偽銹就會脫落,若刷洗不下,再用火烤就脫落了;或者用舌舔,若有鹽鹵味,也是偽銹。

(二)手感和聲響

用手掂量,若過輕或過重就要引起注意了,當然,這全憑經驗。另外還可用手敲擊實物,聽其聲響,若聲微細而輕脆則可;若聲渾濁,發出「嗡」音,則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紋和款識

這是鑒別銅器的一個重點,夏代銅器花紋簡單;商代花紋則華麗繁縟,且多遍體生花;西周大致與商同,但後期趨向素樸;春秋戰國的花紋則清新活潑,富有生活氣息,秦漢重實用,花紋少且不及前代精細。另外,還可以從不同時代紋飾圖案內容的改變來推斷、辨別。至於款識,則主要可從其字體加以辨別。商代字體規整,筆勢遒勁大方,優美灑脫,後期多典雅秀麗的波磔體;周朝早期沿襲波磔體;春秋時書體有肥體和瘦體,還有形似蝌蚪的「笠鬥文」,以及圖案化的「鳥蟲書」;戰國金文字體大多不考究,但也有了字體豎筆下垂,末端尖銳的「懸篆」雛形;秦朝統一了文字,通用小篆。另外,還可根據銘文字數的多少、內容來判定。

❺ 鑄造工藝圖上未鑄出的孔怎麼表示

在圖中孔的位置用紅線打叉,或者工藝圖中不標出零件圖中的孔。

❻ 青銅器鑒定的辨偽方法

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准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由於夏商周時期與後代的鑄造工藝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鑄造痕跡也不同,通過鑄痕的觀察可以判斷真偽。
夏商周主要採用范鑄法,器體上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或用翻砂法,則粒粗胎厚;或用失蠟法,則沒有范線。從銅質上來分析,夏商周時期為青銅質,而後代的偽器有不少為黃銅質。又由於夏商周之青銅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發生化學變化,銅質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的偽器重量要輕,有經驗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偽。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真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偽史頌簋卻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尤其是銅銹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而偽器的表面銹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
第三,從器形上來說,中國古代各類青銅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規的。如被鑒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規律,則有可能是偽作。
第四,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腐蝕者模糊而臃腫。偽銘大多書法拙劣,文義不通,與真銘拓本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
第五,偽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三者之間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綻。再者,銘文的性質與器物的類別不合者,或銘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於格式者,均有可能是偽作。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詳細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從鑄造技術進行辨偽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銅器各時代的冶鑄工藝。
商周時期,極大部分青銅器是用陶范法鑄成。也就是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都有數塊陶范拼合澆鑄後留下的范痕,即范線。隨著時代進步,合范的方法有所變化,范痕會隨著變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跡,這即使是最熟練的工匠也難免做到。有的鑄器表層紋飾不多,合鑄面較大,合范痕跡容易忽飾,但在隱蔽處,如鼎的耳內和腹下部,還會遺留痕跡的。後代偽者不知道占人鑄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講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蠟模(失蠟)的方法鑄造。表面較精細,無需多作加工,但是用這種方法,卻往往與原器物的時代特徵相去甚遠。新鑄之器一般的重於原器。這是通常偽器或仿製品埋藏在地下的時間很短,非真器久埋深藏經2000多年礦化銹蝕而成,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器沒有這一過程,自然較重。用蠟模翻制的偽器也會略重於原器,仿偽者會連同銹跡、砂眼一同澆鑄表現出來,加上前面一點偽器特徵更加明顯。占代塊范鑄造的青銅器,表面光潔度好,紋飾甚至纖毫可辨,表面很少有氣孔,也沒有銅液灌注不到而產:生縮孔的情況。而失蠟和翻砂鑄造的偽器,經常在表面出現一些砂眼,有的甚至產生縮孔等鑄造缺陷。如不了解這一點,很可能錯誤地以為砂眼和縮孔是舊鑄的特點。
另外,陶范所鑄銅器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會在內外范之間墊一墊片,因材質跟銅液有異,銹跡也就不同,而失臘法鑄器卻無需墊片,銹跡自然一致。 通過器物的型制進行辨偽,是對青銅器在各時代的型制特徵熟悉程度的考驗。
每一種青銅器,隨著時代的發展,其形制、大小、高矮都會產生變化而形成規律。如青銅器中的大類鼎,自商代二里岡期到漢代,流行的時間最長,但每個時代鼎的形狀都有不同的特點。全面掌時代各類器的形制特點,是青銅器鑒別知識的基礎。通常偽器可以分為直接鑄造和拼湊改造兩類。直接鑄造的又可分為兩種情形。第一種情形是依照真器或者依照相關資料鑄造偽器,其器形、銘文、紋飾等都有來歷和參照,有的是器型或銘文只有部分做r參照,部分有意改樣。如參照鑄造了器型,但卻鑄刻了杜撰的銘文,或將參照的錦義鑄刻住毫不相十的銅器上。此類偽器盡管模仿得並不精準,但也有一一定水平。第二種則是毫無根據的拼湊,意在作奇,達到以稀為貴的目的。此類偽器對青銅器形制特徵不甚熟悉的人很有挑戰性,如果不仔細觀察,就有上當的可能。 通過銘文辨偽,是檢測對占代歷史知識廣袤、書法研究深淺和鑄工藝水準高低與否的標尺。
青銅器的銘文是對歷史的記錄,是金石書法發展演變的例證,是鑄工工藝高超的體現,宋、清兩代是青銅器銘文作偽的主要時期。宋代以來,金石義字成為金石家的研究重點,作為有記載歷史文獻銘文的青銅器,往往受到廣泛的重視,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故而收藏家們對青銅器的搜集,則側重在銘文方面。
首先,銘文從單字族徽發展而來,形狀奇特古老,難以辨識;發展到後來的成為簡潔精煉的長篇銘文,更足提供斷代依據的歷史資料。如「利簋」銘文。第二,銘文從筆畫簡單的刻劃到規范的書寫鍥刻,無論筆畫、結構還是字形都有明顯的時代變化。商周時代青銅器銘文的鑄造,是另做一塊銘文范,嵌入主體內范中。有的銘文嵌得很平整,周圍沒有明顯的痕跡。也有嵌得較低粗糙,突出器的表面,如秦公簋的銘文即是。商周時代在鑄造長篇銘文時,有的還要劃好線條或打好格子,所以銘文都橫平豎直,比較規整,刻銘文技工的技術高超,書寫也很流利。第三,隨著時代的崇尚和鍥刻新工具的出現,鑄工鍥刻水平在青銅器的銘文上得到了體現。由於范土的銘文是陽線條,因此銘文范上陽文在刻完後,乘濕嵌入豐體范中,字口厚度要避免與外范接觸而需修正,可能要微作接捺,與主體范修正,這樣陽文寧的上口就火,而鑄成的銘文往往有字口小底部人的感覺。這必須精細的觀察才能發現。同時在字口內具有磨砂玻璃那樣均勻的無光感,字體筆畫的轉折處,呈非常自然的圓勢。當然,這只是在一部分商和西周早期的青銅器上是如此。而後刻的銘文,有的是有參照,字體比較拘謹、呆板,字口內有或隱或顯的刀鑿痕。而用翻砂法鑄造的青銅器,泥料糶頁粒比較粗,銘文筆畫的表面與細膩的范土鑄造不同。
青銅器銘文的作偽多有如下幾種:添銘法。即在無銘文的真器卜鏨刻偽銘,後鏨的銘文大多字體呆板、鬆散、不自然,字口面寬底窄,同時有鏨痕,偽工用銅絲刷刷去鏨痕,卻又留下刷痕,也影響了字的筆鋒。銘文字體、內容雖能仿刻,但其韻味卻是難神似。另外,真器偽銘者皆傷皮色,器表有銹而字口無銹,即使字口處作上假地子、假銹,也異於器表。增銘法。就是原有簡單銘文的真器上增刻偽銘;或真器上本應對銘,因器缺失使銘文也缺,在進行修配時將銘文也一起補刻。增刻偽銘後,其字口、銹色、地子與真銘不同,再者,一器之上銘文非一人所出,其筆體、韻味自然不符,特別是鑄銘與刻銘就截然不同。腐蝕法。將青銅器需要刻銘的部位塗上蠟,並在蠟上刻好字,再用三氯化鐵在刻好字的蠟上進行腐蝕器身,將蠟去掉後,凹陷的銘文自然顯現。這樣腐蝕的銘文字不成體,字口深淺不一,筆畫邊緣十分粗糙。
紋飾是器型華麗的外衣,合體、適時的外衣是紋飾辨偽的重要依據。
不同年齡的人著裝自然不同,青銅器亦是如此。拿到器物,首先看看器型和紋飾的時代風格是否一致,紋飾的作偽大致有如下幾種:加花法。即在真器原有的簡單紋飾上或光素無紋的部位刻上相宜的花紋。一般來說加刻的花紋與原器花紋是一致,但應注意走刀和崩茬的痕跡。掏花法。即在原本無花紋或有破損穿孔的器物鏤刻、改刻花紋,使原器變成一件鏤空之器。這種偽掏花的作法,如此做法刀痕非常明顯,且不符合原器的特徵。 辨別不同時期青銅的材質是對青銅器身份的考證。
戰國以前的銅器,皆為銅錫鉛合金的青銅器。錫的成份越大,銅質的灰色色澤越淺淡。商至戰國的銅器銅質純凈,極少有沙粒。宋仿銅器,合金成分為銅、錫、鉛和少量的鋅,銅色為黃中泛紅。明清偽器含錫成分很少,而鉛鋅成分增多,銅色皆發黃,但明代偽器色為黃中泛白,清代偽器色卻是黃中透黃。因此,鑒定銅質的真偽,還要看、足、日沿、底部露銅的質色。 聲音和氣味是青銅器辨偽的必要輔助手段。
青銅器由於在土中埋了幾千年,有一股土氣味,新出土的銅器土氣味更濃烈。而經過地下腐蝕較深的青銅器,銅質已屬礦化,所以發音以渾濁者居多。當然埋藏在極其乾燥而又純粹的土層中的青銅器,敲擊音也有甚佳的。而宋以後的偽器多為黃銅,未曾氧化或氧化時間較短,以手敲擊,聲音細長、清脆,也無土香,卻有汗腥味,這是由於作偽者多用化學葯品,如酸鹽硇砂等作假地子或假銹,雖經多年埋藏,仍有一股酸氣味。有的用石膏製作或修補的偽器,質地輕,顏色白,用手敲擊,其聲嘶啞。這些只是一般規律,因銅器的合金成分、埋藏時間長短、地區、土質等不同,輕重聲音有所區別。

❼ 三代青銅兵器的如何進行鑄造辨偽

文/吳國瑛

羽戈

最後,新鑄的青銅兵器一般都重於原器,是偽品或仿製品通常的特徵,產生這一情形有兩個原因。首先,新鑄的青銅兵器沒有經過長期的氧化或腐蝕,與真品埋藏在地下二千多年而經過長期腐蝕是不同的。經過數千年緩慢腐蝕的青銅器,因有發氣量,使表面略有膨脹,比重下降,而偽鑄品沒經過這一過程,就顯得較重。另一方面,偽器的蠟模或樹脂模製造都略厚於原器,仿造往往未見原物,或直接在原器上翻模而成,因而模胎的成型也未必能如原器壁之薄,這是一個先天的毛病,因而偽鑄之器一般都厚於原器。以上方面因素疊加起來,偽品就明顯地重於原器了。

❽ 鑄造件生產出來的產品表面有沙眼

特徵:
在鑄件表面或鑄件內部有充塞著型砂的孔眼。由於砂型或砂芯脫落產生,使鑄件產生多肉或缺肉。型腔掉砂時鑄件多肉,砂粒掉入型腔時鑄件缺肉。
發現方法:
外觀檢查、機械加工、拋丸清理、磁力探傷可以發現。

原因分析:
⑴ 澆口位置不合適,如直對砂芯;或澆口太小,鐵水沖擊力太大,沖壞局部砂型(沖砂)。沖砂在鑄件被沖部位留有明顯的沖刷痕跡和砂眼。
⑵ 由於模具設計不合理,未留(留的不足)分型負數(分型面處太清根);合模時發生擠砂。砂型未修好;鑄件拐角處未搗實;鑄件分型落差太大,造型線生產時射砂不滿或型沖壓不實。
⑶ 濕型在澆鑄前停留時間太長,使砂型尖角部分乾燥而脫落,產生掉砂。
⑷ 造型和合箱時浮砂未吹凈,澆注後在鑄件表面形成砂眼。
⑸ 型砂配製不符合工藝(濕壓強度太低)要求。型砂中灰分太大(灰分可提高濕壓強度,但不提高濕拉強度 )。
⑹ 型砂或芯砂表面強度不夠。
⑺ 造好的型澆口未蓋,外來砂粒掉入型內。
⑻ 砂箱套間隙太大,合箱時錯箱,碰掉砂粒。
⑼ 造型線設備在脫型和推型時振動太快,推型不穩造成錯型而碰掉砂。
⑽ 砂芯分型面處毛刺未清凈,合箱時疵掉砂,掉入型腔。
⑾ 砂溫太高,在傳送過程中水分揮發,使型砂強度降低。
⑿ 氣候乾燥,加快了水分的蒸發,型砂強度太低。
⒀ 粘結材料質量不好,降低了型砂性能。
⒁ 生產線用彈簧澆口杯配合間隙太大,彈簧彈性不夠,造成有效長度不夠,形成澆口和模型接觸段有間隙,射砂後有小的砂隔層,澆注時沖入型內。澆口杯直澆口段與錐套不垂直或配合間隙過大,脫型時劃傷澆口段的型壁,澆注時砂粒沖入型內。
⒂ 技術人員要充分了解造型線的性能,任何生產線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側面射砂,對水平分型,落差大的鑄件,背對射砂的一側型砂硬度不易達到,澆注時容易掉砂或跑火。水平分型垂直射砂的多觸頭生產線,對於落差大,筋板多的鑄件,也存在觸頭壓實不到的部位,硬度達不到,也會造成掉砂或沖砂。

防治方法:
⑴ 定期對型砂進行除塵處理。
⑵ 適當增加粘土含量或其它芯砂粘結劑。
⑶ 對於大中型件可採用活化濕型砂,並刷塗料,表面烘乾,提高其表面強度。
⑷ 澆口位置和大小合適。防止鐵液流速太大而沖砂。
⑸ 合理選擇拔模斜度和圓角,手工造型時可壓出圓角。
⑹ 生產線生產時,模型應刷脫模劑,以免粘模;並注意修好損壞部位。
⑺ 及時合模,縮短濕型澆鑄前的停留時間。
⑻ 合理選用芯頭

❾ 青銅器鑒定方法

辨偽的基本方法是比較法與綜合分析法。
即將需要辨偽的器物,首先分別從銅質及鑄造工藝、器形、紋飾、銘文諸方面與真器逐一進行對比,並參考偽器的各種情況作為反面標准進行考察,從而對該器各個方面的真偽有一個初步的認識。然後再綜合該器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的分析。
真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等各方面是一致的,而偽器的各方面之間往往有矛盾。由於夏商周時期與後代的鑄造工藝不同,留在器物上的鑄造痕跡也不同,通過鑄痕的觀察可以判斷真偽。
青銅器
夏商周主要採用范鑄法,器體上留有范線,有時夾有墊片,細部花紋稜角細膩圓滑。而現代或用翻砂法,則粒粗胎厚;或用失蠟法,則沒有范線。從銅質上來分析,夏商周時期為青銅質,而後代的偽器有不少為黃銅質。又由於夏商周之青銅器入土已三四千年,經過長期腐蝕,已發生化學變化,銅質已糟朽,因此,真器比同樣大小的新制的偽器重量要輕,有經驗者用手一掂,即可知其真偽。例如上海博物館藏的真的西周史頌簋重9350克,而其所藏之偽史頌簋卻重12420克,比真器重3070克。
其次,真器的表面銹色是經長期腐蝕而自然形成的,緻密而有金屬光澤,與器體是連為一體的。尤其是銅銹已滲入器物內部,滲入花紋或銘文字口之內。而偽器的表面銹色一般是用快速腐蝕法作成,其特點是很薄且浮在表面。而厚的偽銹一般是用漆調顏色作成,灰暗,呆滯,既沒有金屬光澤,又沒有層次,浮於器表,疏鬆,易脫落,而露出新銅地子。
第三,從器形上來說,中國古代各類青銅器的形制是有一定之規的。如被鑒定者器形不符合古代的規律,則有可能是偽作。
第四,真器的花紋及銘文自然而生動,風格古樸、生動。而偽器則呆板、軟散,無生氣。偽銘鏨刻有刀鑿之痕,往往又破壞了原來的表面,腐蝕者模糊而臃腫。偽銘大多書法拙劣,文義不通,與真銘拓本逐字逐筆對照,自可辨偽。
第五,偽器的器形、紋飾與銘文三者之間往往有矛盾,露出破綻。再者,銘文的性質與器物的類別不合者,或銘文所在的部位及行款不合於格式者,均有可能是偽作。需要指出的是,辨偽時詳細了解該器的出土情況與流傳經歷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能為辨偽提供重要的線索。

閱讀全文

與鑄造工藝的痕跡怎麼看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韓國建材五金市場和中國比較概況 瀏覽:351
鑽孔機床怎麼操作 瀏覽:85
有時候不製冷是什麼問題 瀏覽:599
做奶茶設備在哪裡買 瀏覽:351
水滴輪使用什麼軸承好 瀏覽:950
韓國閥門廠 瀏覽:119
小松儀錶板怎麼拆 瀏覽:180
鑷子是一種什麼機械 瀏覽:794
西安巨田醫療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22
軸承對電動工具作用 瀏覽:166
新飛冰箱保鮮室不製冷怎麼解決 瀏覽:554
什麼是機械的自然觀 瀏覽:114
振打裝置結構設計 瀏覽:694
乙二醇蓄冰製冷機是怎麼製冰的 瀏覽:482
沈陽自動機床怎麼樣 瀏覽:951
通用pe工具箱哪一版好 瀏覽:993
空調開著制熱怎麼就變成製冷了 瀏覽:725
人工授精要哪些機械工具 瀏覽:663
凌派儀表盤燈怎麼換 瀏覽:332
智能儀表卡怎麼充值 瀏覽: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