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銅器的歷史起源
最早的青銅器出現於6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時期雕有獅子形象的大型銅刀是早期青銅器的代表。在中國,距今5000-4000年,相當於堯舜禹傳說時代。
古文獻上記載當時人們已開始冶鑄青銅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龍山時代遺址里,經考古發掘,在幾十處遺址里發現了青銅器製品。
中國的青銅器主要指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銅鏡、帶鉤、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
出現並流行於4000年前直到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
春秋晚期至戰國,由於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秦漢時期,隨著陶器和漆器進入日常生活,銅制容器品種減少,裝飾簡單,多為素麵,胎體也更為輕薄。
中國古代銅器,是我們的祖先對人類物質文明的巨大貢獻。雖然從考古資料來看,中國銅器的出現,晚於世界上其他一些地方,但是就銅器的使用規模、鑄造工藝、造型藝術及品種而言。
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的銅器可以與中國古代銅器相比擬。這也是中國古代銅器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獨特地位並引起普遍重視的原因之一。
(1)先民發明了什麼鑄造青銅器擴展閱讀:
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保守的估計,這一時期主要從夏商周直至秦漢,時間跨度約為兩千年左右,這也是青銅器從發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輝煌期。
由於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先秦時期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
中國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遠,青銅器則是其縮影與再現。青銅時代(Bronze Age)是由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首先提出來的人類物質進化史上的分期概念。
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在青銅時代(距今約4000年至2200年)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
中國4大著名的青銅器:
1、司母戊鼎
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國最重的青銅器,是由郭沫若根據上面的銘文命名,後來改成後母戊鼎。
護鼎英雄吳培文的故事:鼎於1937年由河南村民吳培文發現,文物出土走漏了風聲,日本警備隊隊長黑田榮聞訊趕來參觀,大贊「寶貝」。
但是沒有明搶,這引起了吳培文的警覺。他覺得留住這鼎可能自己性命難保,遂聯系了古董商肖寅卿來了收購,肖出價20萬大洋。但是由於鼎比較大,肖決定分割後運走。
看著鼎被人們用鋸子鋸,吳培文覺得作孽,遂橫下一條心。將鼎保護起來。果然,不久後,日軍進村搜寶,但真鼎早被吳培文埋於自家馬棚下。
並且他還花20元大洋製作了一個假鼎,自己遠離家鄉避難,並托自家親戚留意。直到抗戰勝利吳培文才回來,並將鼎捐給國家。
2、四羊方尊
出土於湖南,是商代最大的青銅器,屬十大傳世國寶之一。四羊方尊可謂命途多舛,1938年湖南省寧鄉縣姜景舒、姜景橋、姜喜橋兄弟三人挖地時發現了它,以400大洋賣掉,並留有一個殘片。
四羊方尊出土曾轟動一時,當時周恩來、葉劍英等同志均在長沙,一向關心文物的周總理下令找尋國寶下落。
後來國寶找到了,卻在運送過程中遭日機轟炸,碎成20多片,後來拼接好後發現差一片,而這一片正是姜氏兄弟保留的那片,姜氏兄弟將殘片於1976年捐給國家。
3、越王勾踐劍
中國歷史上最具傳奇的劍,代表青銅鍛造的巔峰。這把劍號稱天下第一劍,千年不腐,1965年12月出土於湖北江陵一座楚國的墓葬中。
當時一名考古隊員拿劍時一不留神就將手指割破,血流不止,可見劍之鋒利。1993年越王勾踐劍被運往新加坡參加該國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作為壓軸文物。在展出結束後的拆展過程中。
工作人員不慎使一塊有機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踐劍的劍刃上。劍拆下後,我方發現劍刃部有一道長0.7厘米、寬0.1厘米的新傷痕,這件無價之寶因工作人員的疏忽受到了損壞。
4、毛公鼎
中國銘文最多的國寶。早在清朝道光年間,毛公鼎就被出土了,落入古董商蘇億年之手,之後又是幾手顛沛流離,到民國時落入葉公超之手,並於1941年夏密攜毛公鼎逃往香港。
不久,香港被日軍攻佔,葉家托德國友人將毛公鼎輾轉返回上海。1948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台北,毛公鼎就在此列。現在,毛公鼎珍藏於台北博物館。
❷ 華夏先民崛起的特色兵器——青銅戈
雖然說到中國上古,大家一般講夏商周並稱。但在學術界,夏的存在依然富有爭議性。根據目前的考古證據,可以確定的是,商朝是一個強大的奴隸制政權,也是華夏先民崛起的開始。也正是一種極具華夏特色的武器支撐起了這個強大政權。這種武器就是青銅戈!
▲石刀、石鐮與最下方二里頭銅戈外形對比
不過除了銅戈之外更早還有石戈、玉戈出土,從外形上可以看得出來青銅戈是繼承自更早的石戈、玉戈的,但石戈、玉戈又從哪兒來筆者就不知道了,希望有一天我們中國的考古工作者能夠解開這一謎題。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王龍潤,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對刀劍感興趣可加龍泉鑄劍師沈師傅的私人微信:LQLSSFB,獲取更多冷兵器知識也可鎖定我們的微信公眾號:LBQYJS
❸ 古代什麼時期開始用黃銅製作銅器
我國約在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時就開始冶煉黃銅。
銅器,青銅器的簡稱,也泛稱各種銅器。銅器是指以青銅為基本原料加工而製成的器皿、用器等。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它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其銅銹呈青綠色,因而得名。史學上所稱的「青銅時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銅工具及青銅禮器的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黃銅冶煉技術的文明,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環就是冶煉而成,距今6700年。中國的青銅冶煉掌握的也較早,目前我國最早的冶煉青銅器為甘肅馬家窯遺址出土的青銅刀,距今也有5000年。
❹ 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技術的青銅器的鑄造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其法步驟如下:
1 .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范
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除了外范,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一般說來,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選擇粘土)含量大些,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顆粒較粗些。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採集好的泥土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其間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
制范的過程中,在掌握好調配泥料含水量的同時,還必須混有其他的東西,比如草木屑、草料、燒土粉、炭末或者其他有機物之類,這是為什麼呢?范在成形以後是要經過高溫焙燒的,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范因不耐燒變了形狀,那麼范所塑造的青銅器物也會走了形,而這些在高溫下不容易走形的材料加進去之後,可大大減少收縮率來保持器物的原形,並利於透氣,避免在塑成後因乾燥、焙燒而發生龜裂現象。
從出土發掘情況來看,陶范最為常見。陶范的泥料泥土的含量可以多一些,其表面還必須細致、堅實,以便在其上雕刻紋飾。泥模在塑成後,要在室溫中慢慢乾燥,紋飾要在干度適當時雕刻。對於布局嚴謹、規范整齊的紋飾,一般先在素胎上用色筆起稿之後再進行細致的雕刻,高出器表的花紋則用泥在表面堆塑成形,再在其上雕刻花紋。泥模製成後,必須置入窯內焙燒成陶模才能用來翻范。
從模上翻范塊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對於像刀、戈、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製作相比,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量及分布狀況。現簡單地將其製法介紹如下:第一步驟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鬆散。接下來是做內壁。內壁的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為內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第二種方法用於大型器物,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內部為模型制出內芯,並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最後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500℃為佳。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再入窯高溫焙燒。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燒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並在外加木條箍緊。
范預熱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要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氣孔(范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一次渾鑄」或是「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失蠟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黃蠟(蜂蠟)、動物油(牛油)等製成所鑄器物的蠟模。用細泥漿在蠟模表面澆淋一遍,使蠟模表面形成一層泥殼。然後在泥殼表面塗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鑄型。最後再用高溫烘烤此型模,使蠟油不耐高溫熔化流出鑄型,從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溫狀態,再向型腔內澆鑄銅液,凝固冷卻後出器。失蠟法也稱熔模法。這樣製得的器物無范痕,光潔精密。
從我國考古發掘情況上來看,最早使用失蠟法的鑄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銅禁。該禁四周圍著龍,紋飾結構復雜的框邊是用失蠟法鑄造的框邊立體的錯綜結構的內部支條,尚可見蠟條支撐的澆鑄痕跡。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經把失蠟鑄造的技巧發揮得相當純熟完美,已能成功地鑄造出最復雜的器件。
其實失蠟法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只是見於文獻的記載比較晚。有關熔模法的最早記載是宋人王溥《唐會要·卷八十九·泉貨》引鄭虔《會粹》中的說法:唐初鑄開元通寶,(歐陽)詢初進呈「」,自文德皇後在「樣」上掐一甲跡,因此錢上留有掐痕。「」是蠟的古寫,「樣」其實就是蠟模。但有些文獻中對此也有不同看法,認為錢上所留的痕跡是凸痕。宋代趙希鵠《洞天清祿集》中最早敘述了失蠟法的工藝過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寫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還有「出蠟局提舉司」,即有專司銅器鑄造的部門。明宋應星《天工開物》詳細記載了萬鈞鍾的失蠟鑄造工藝並載有蠟料配方。 青銅工匠們在長期勞動實踐中創造了分鑄法。分鑄法是先將器物的小件如提梁、把手等澆鑄成,再將小的鑄件嵌放在器的主體范上加以固定,與待鑄青銅器固定部件或活動部件的空腔套嵌在一起,中間雜用范料隔開。這樣,先鑄的部件和器體就能固定或套鑄在一起了。但有的器物鑄造不是這樣的,而是完全相反的步驟,即先鑄器體,再合鑄附件或附飾。這種將分鑄好的器身和耳、足等附件聯接起來的方法就稱為焊接法,其實焊接法是分鑄法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有時也稱分鑄焊接法。
在商代,出現了最早的分鑄法,但比較繁復講究,只在鑄造形制較為復雜的青銅器時才使用。到了西周,絕大部分青銅器的附件都採用了分鑄法,制范時仍然把器身和附件合在一起做一個整模,再從整模上翻出分范,這樣做出來的器物比起後來的分鑄法顯得有一點拘束。到了春秋中、晚期,不但器身和附件分別單獨做模,而且器身也按著形制的弧度做出許多模,器型也因這樣的方法而變得精美細致。這個時期的焊接技術仍採用商、西周以來的嵌入法,即把預先鑄好的附件嵌入器身范上,進行一次渾鑄,而且比以前使用得更普遍了。還有使用方塊印模法印鑄花紋,最早見於河南輝縣甲乙墓出土的屬於春秋中期偏晚扁圓形壺。
❺ 青銅器是怎樣製造出來的
1、范鑄法
范鑄法較早,應用的最普遍,范鑄法又稱模鑄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種圖案、銘文,陰干後在經燒制,使其成為母模,然後再以母模製泥范,同樣陰干燒製成陶范,熔化合金,將合金澆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脫范後再經清理、打磨加工後即為青銅成品。
2、失蠟法
失蠟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用蜂蠟做成鑄件的模型,再用別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熱烘烤後,蠟模全部熔化流失,使整個鑄件模型變成空殼。再往內澆灌溶液,便鑄成器物。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3、渾鑄法
器物一次澆鑄成形的鑄造方式,稱為渾鑄法。器形過大或形狀過於復雜,需要將整個器物分為數件分別翻范澆鑄,最後拼接成一個整體,這種鑄造方法稱為分鑄法。鑄造多個較小物件時,還會將多個鑄范層疊裝在一起,由一個澆口澆注銅水,一次鑄成多件器物,這種工藝稱為疊鑄法。疊鑄法多用於鑄造錢幣等小型器物,出現於春秋時期,漢代時逐漸流行。
(5)先民發明了什麼鑄造青銅器擴展閱讀:
青銅器的修復與保養
焊接
對一件出土不完整的青銅器文物首先要焊接把青銅器拼接成一個完成的器物,焊接是傳統修復技術中的重要環節,是修復破碎青銅器和復原器形的主要手段。需要根據青銅性質、殘破和腐蝕情況不同,而採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即「大焊」和「小焊」。首先用矬子把焊口銼平,然後焊接是用電烙鐵將錫融化注入要修復青銅器上。
補配
補配是傳統青銅器修復技術中復原殘缺部分的重要技術。補配就是殘缺的青銅器不完整了,根據銅器種類、形狀、殘缺部位,打制補配和鑄造補配。補配要根據青銅器的紋飾先拓下來,然後通過紋飾製作補配的器形,然後拼出一件完成的青銅器文物。
整形
埋藏於地下的青銅器由於墓穴崩塌、地層變化等原因造成擠壓變形,出現裂縫等。出土後的青銅器往往需要整形。青銅器整形的方法有錘打法、模壓法、鋸解法、加熱整形及其物理整形等。選擇方法的依據是器物的變形程度和銅器的質地。
❻ 古代青銅器是怎樣鑄造出來的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有塊范法和失蠟法兩種基本的方法,此外還有分鑄法、焊接法等工藝。
一、塊范法
塊范法或稱土范法,是商周先民最先採用的,是整個青銅時代中應用最廣泛的青銅器鑄造法。其法步驟如下
1 .制模
模也稱為母範、作模。其原料可選用陶、木、竹、骨、石等質料,而已經鑄好的青銅器也可用作模型。具體選用何種質料要由鑄件的幾何形狀而定,並要考慮花紋雕刻與撥塑的方便。一般說來,形狀細長扁平的刀、削的模,可以用竹、木削制而成;較小的鳥獸動物形體可以用骨、石雕刻為模;對於形狀厚重、比較大的鼎、彝諸器,則可以選用陶土為模,以便撥塑。
2 .制范
制范要選用和制備適當的泥料,其主要成分是泥土和沙。用泥料敷在模型外面,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廓的鑄型組成部分,在鑄造工藝上稱為外范,外范要分割成數塊,以便從模上脫下;除了外范,還要用泥料制一個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通常稱為芯,或者稱為心型、內范;然後使內外范套合,中間的空隙叫做型腔,其間隔距離就是所鑄器物的厚度。一般說來,用來做外范的泥料中,泥土(最好選擇粘土)含量大些,用來做芯的泥料則要含砂量大些,顆粒較粗些。范的泥土備制極細致。採集好的泥土要經過晾曬、破碎、分篩、混勻,並加入符合一定比例的水分,將之和成軟硬適度的泥土,再經過反復摔打、揉搓,其間還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浸潤,使之定性。這樣做好的泥料在翻范時才能得心應手。
從模上翻范塊是范鑄造技術的中心環節,要求必須有很高的技藝。對於像刀、戈、鏃等較簡單的實心器物,二合范就能夠應付自如,即只需由模型翻制兩個外范。與上述的器物的簡單製作相比,製造空心容器的范就顯得復雜多了。在翻范以前,一定要先明確了外范的數量及分布狀況。現簡單地將其製法介紹如下:第一步驟是做外壁。模的表面用范泥堆貼且不留空隙,再用力壓緊以求緊密不鬆散。接下來是做內壁。內壁的做法有三種:第一種是從模型上翻制好外范後,將模型的表面加以刮削,模型即為內芯,所以刮削模型上的厚度即是所鑄銅器的厚度;第二種方法用於大型器物,是將模型做成空心的,以其內部為模型制出內芯,並使脫出的芯和底范連成一塊,再在底范上鑄上器耳;最後一種是利用外范制芯。
3.澆注
將已完成焙燒且組合好的范趁熱澆注,不然就須在臨澆注前進行預熱。預熱的溫度以攝氏度400—500℃為佳。預熱時要將范芯裝配成套,捆緊後用以泥砂或草拌泥糊嚴實,再入窯高溫焙燒。為了防止銅液壓力將范漲開和高溫引起的范崩,所以焙燒好的型範需埋置於沙(濕沙)坑中並在外加木條箍緊。
范預熱准備好後,將熔化的銅液(1100—1200℃為宜)注入澆口。器物要倒著澆,是為了將氣孔與銅液中的雜質集中於器底,使器物中上部緻密,花紋清晰。澆入銅液時應該掌握好速度,以快而平為宜,直到澆口氣孔(范上留有的通氣孔)皆充滿銅液為止。待銅液凝固冷卻後,即可去范、芯,取出鑄件。
一次澆注成完整器形的方法叫「渾鑄」、「一次渾鑄」或是「整體澆鑄」。商周器物多是以此方法鑄成的。凡以此方法鑄成之器,其表面所遺留的線條是連續的,即每條范線均互相連接。
4.修整
去掉陶范後的鑄件還要經過錘擊、鋸挫、鏨鑿等多道工序來進行修整,以消去多餘的銅塊、毛刺、飛邊。只有當一件光潤整齊的青銅製品出現時,才算製造完畢。
二、失蠟法
失蠟法是用調入油脂的蜂蠟製成內模,在內模上敷泥漿等,預留孔洞,製成外范,待外范乾燥,高溫焙燒,內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內形成和內模一樣的空腔,再從孔洞注入銅液,冷卻後,剝去外范,既得與內模相同的鑄件。這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現代工業仍在使用。已知中國最早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屬春秋晚期,是河南淅川下寺楚墓中的銅禁等,而其工藝的精湛標明並非初始的製作。而纖麗奇絕的製作,楚地貢獻最大,曾侯乙墓的尊盤也最受稱道,其上密布的蟠虺紋玲瓏剔透,窮極繁縟富麗,即是失蠟法製成。然而,失蠟法的應用並不夠普及,今見的作品始終不多,這與蜂蠟數量有限、製作過於復雜有關,或許也是應為效果雖然奇絕卻難引出普遍的審美愉悅聯系。
失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曾侯乙墓也曾經出土了青銅尊盤。
❼ 中國古代最早鑄造青銅器的是
夏朝。
中國使用銅的歷史年代久遠。大約在六、七千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發現並開始使用銅。1973年陝西臨潼姜寨遺址曾出土一件半圓型殘銅片,經鑒定為黃銅。1975年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文化遺址(約公元前3000左右)出土一件青銅刀,這是目前在中國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的證明。相對西亞、南亞及北非於距今約6500年前先後進入青銅時代而言,中國青銅時代的到來較晚,但卻不能否認它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國存在一個銅器與石器並用時代,年代距今約為5500"4500年。中國在此基礎上發明青銅合金,與世界青銅器發展模式相同,因而可以排除中國青銅器是由境外傳播而來之說。
「國之大事,在祀及戎」。對於中國先秦中原各國而言,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作為代表當時最先進的金屬治煉、鑄造技術的青銅,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夏、商、周三代所發現的青銅器,其功能(用)均為禮儀用具和武器以及圍繞二者的附屬用具,這一點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形成了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青銅器文化體系。
一般把中國青銅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大階段,即形成期、鼎盛時期和轉變期。形成期是指龍山時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國青銅器時代,時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戰國早期,延續時間約一千六百餘年,也就是中國傳統體系的青銅器文化時代;轉變時期指戰國末期-秦漢時期,青銅器已逐步被鐵器取代,不僅數量上大減,而且也由原來禮樂兵器及使用在禮儀祭祀,戰爭活動等等重要場合變成日常用具,其相應的器別種類、構造特徵、裝飾藝術也發生了轉折性的變化。
❽ 我國古代的青銅器多採用何種鑄造技術
中國青銅器概述
青銅器指的是什麼?它最早產生於什麼時候?這對於青銅器的藏家以及有志於掌握青銅器鑒定技術的人來說,都是首先而且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從考古學上講,中國青銅器特指質地以銅為主,加入少量錫和鉛澆鑄而成的器物,顏色呈青綠而得名。它的種類主要有工具、兵器、食器、烹飪器、酒器、樂器、水器、車馬器等。形式多樣,紋飾精美,部分器物上鑄有銘文。商代和西周前期的青銅器物型端莊厚重,精細華麗,紋飾多為饕餮紋、動物紋及幾何形圖案等;銘文蒼勁古樸,一般字數較少。
青銅器的發明是一個劃時代的創造,我國商、西周、春秋三個歷史時期,由於青銅器的大量出現和使用,被史學家們稱之為「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器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有一則傳說叫「蚩尤作兵」,相傳蚩尤統率本部人馬進攻黃帝部族,雙方「戰於涿鹿之野」。戰爭剛開始時,蚩尤的軍隊節節勝利,因為他們擁有戈、酋矛、夷矛等兵器。據考古專家估計,當時這些兵器就是用銅製成的。後來,黃帝發明並製作了指南車用於戰爭,才扭轉了戰局並制服了蚩尤。
中國青銅器的起源和發展
迄今為止,中國已發現的最早的青銅器,是1975年在甘肅東鄉林家一處房屋遺址中出土的青銅小刀和一些銅器殘片,其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屬甘肅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在較晚一些時候的山東龍山文化和河北、遼寧、內蒙古的夏家店下層文化遺址中,普遍發現了青銅工具、兵器、裝飾品等。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地區的齊家文化遺址發現了很多工具和鏡、指環等,有的是紅銅,有的是青銅。雖然中國的原始文化發展不平衡,但至少在龍山文化時期,不少地區的先民們已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認識了銅的材質和特性,並且初步掌握了青銅冶煉、鑄造技術,在製作過程中,表現出相應的裝飾意境。
當先民們以合范技術鑄成青銅容器之後,青銅器藝術很快進入它的繁盛時期。在河南登封一個屬於龍山文化中晚期的灰坑內,出土了一件可能是青銅器的底部殘片,其年代為公元前一千九百年左右,相當於夏代初期。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中,發現了青銅酒器中的爵,雖然形體比較簡單,各部分的比例還不夠和諧,但其造型的樣式已基本確立。從二里頭遺址內發現的鑄銅、燒陶、制骨、琢玉等各類作坊遺存可知,當時的手工業內部分工中,青銅器製造已經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生產部門了。
從中國的歷史情況來看,在我國是先發明冶煉青銅,一直到很晚才冶煉紅銅,即純銅。大約在六、七千年前,我國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末期。此時,火早已被發明和應用了,在古代歷史傳說里,這相當於炎帝時期,炎帝有稱烈山氏,是放火燒林的意思,又稱神農氏。這時,磨製石器已經盛行,農業和家庭手工業已經分工,陶器已經被廣泛燒造,由於各個區域都需要石器,人們對於石器質地的要區高起來了。於是,有些部落就專門生產製作石器用的原料,運輸到別的部落,交換糧食,麻布以及牲畜等。所以要集中很多人去採石,採石業就開始發展了。採石需要挖掘石山,有些石土混合的石塊很容易用木棍之類的工具挖掘出來。如果石塊比較大,就要架起火來把它燒裂,這樣就逐漸獲得了用火來冶煉礦石的技術,古代人還沒有選礦知識,他們把一些銅和鉛、錫、鋅等共生的礦石混合在一起,經過溫度並不太高的柴火然後之後,礦石熔化了,冷卻後就凝結成青銅的餅塊。開始時可能是無意中的發現,但隨後就懂得這些青銅餅塊是可以再熔化,再凝結,從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工具,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就由此誕生了。
其實,把銅和錫的合金稱為青銅,是後代的事情,古代人還不知道銅和錫的區別,一直到春秋時代,還把這種銅稱為「金」。
隨著青銅器的發展和冶金技術的提高,人們逐漸有了區別礦石的知識。礦物中固然也有自然銅,但並不呈紅色。我國古代能夠分出金三品,即黃金、白金和赤金,赤金則是由冶煉而得,顯然當時人們已經能冶煉出紅色的純銅了。紅銅的熔點在1000℃以上,這是我國冶金技術的一個重大發展,其時間應在冶煉青銅之後。20世紀50年代末期在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遺址發現了許多紅銅器,其年代大約在四千年前。
青銅器的起源,是為了鑄造供發展生產用的工具,也為了製作保衛自己,攻擊猛獸和敵人的兵器,而不是為了做生活用具。這是青銅時代產生的共同規律。
❾ 中國最早出現的青銅器在哪個朝代
我國青銅器貫穿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整個文明史,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青銅文化,在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瑰寶。
夏代青銅器已經開始走出新石器時代青銅器製造的原始階段,其大量的禮器和兵器形成了我國青銅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獸面紋開啟了我國青銅器紋飾的主體圖案,庄嚴厚重的審美感受更是代表了我國青銅器的整體藝術風格,這些均為商周青銅器藝術鼎盛時期的到來作了必要的鋪墊。
我國使用青銅器的歷史相當久遠,可以遠溯至夏商周之前。青銅器古樸凝重,造型典雅,是我們祖先的智慧結晶。青銅器在鑄造工藝方面有自己的特殊傳統,造型豐富、品種繁多、面貌各異、精品迭出,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早在6500多年前,陝西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鑄造出了第一塊
銅片。隨後,從馬家窯文化到龍山文化時代,先民們又遺留下來了陶寺遺址的銅鈴,登封王城崗遺址的殘銅片、坩堝殘片等。
我國發現最早的青銅器是馬家窯文化的青銅刀,距今約4800年。
在甘肅青海距今4000年的齊家文化時代,他們則開始冶鑄或冷鍛出銅刀、鑿、錐、鑽頭、斧、匕、指環以及小飾件和鏡子等銅器。被確認最早的3件銅鏡屬齊家文化,它們的製作較粗糙,但是青銅鏡已無疑問。
這些均顯示了我國文化由「銅石並用時代」向「青銅時代」的緩慢過渡。
夏代是我國第一個進入階級社會的奴隸制國家,人類文明已由石器時代步入了青銅時代。
這時,青銅器工藝在總結新石器時代器物製造經驗的基礎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偃師二里頭遺址和夏縣東下馮遺址這一片獨特面貌的早期青銅文化區域,同我國歷史記載的夏王朝統治的范圍大致吻合。
根據偃師二里頭夏代遺址所發現的夏代鑄銅作坊和青銅器物來看,這一時期的青銅二里頭文化中的銅牌飾器已經出現了禮器、兵器、生產工具、樂器和裝飾器等五大類型,而在貴族墓中發現的青銅器主要是禮器和兵器。
可以說,夏代貴族墓中出現的禮器和兵器,奠定了我國青銅器以禮器和兵器為主的構架模式。傳說夏禹鑄九鼎,從此我國歷史上才有了「定鼎」「問鼎天下」和「一言九鼎」等說法。
大禹建立夏朝後,在以前先王子孫諸侯國林立的基礎上,又分封了很多諸侯國,時間長了,有些諸侯不免離心離德。為了檢閱天下究竟有多少諸侯國,維護夏朝和諸侯國的統屬關系,大禹決定召開一次諸侯大會。因這時適值各方諸侯來朝,夏禹趁機舉行郊祀之禮,眾諸侯都留在陽城住。
祭畢,諸侯紛紛散開,然後又聚攏到一起。大家對大禹不滿。一個諸侯說:「真是好笑,他向上天推薦皋陶,可是皋陶已經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哪個不知道?他要禪位於他,豈不是虛領人情嗎?」
一個諸侯接著說道:「我聽說,夏禹的兒子啟糾合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哪裡肯傳賢人呢?」
後來不太滿意的諸侯就都紛紛歸去。
大禹郊祭之後,看見諸侯不服而去的有33國之多,心中不免納悶。計算起來,不服之國以東南兩方為多。於是大禹決定在陽城東南的塗山盡早召開諸侯大會,以檢討自己的過失。
到了正式大會的日子,大禹穿了法服,手執玄圭,站在台上,四方諸侯按照他們國土的方向兩面分列,齊向大禹稽首為禮,大禹在台上也稽首答禮。
禮畢,夏禹大聲向諸侯說道:「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為的是希望大家明白懇切的責備、規誡、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胼手胝足,賓士水土,雖略有微勞,但生平所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
「舜帝也經常以此來告誡我說:『汝惟不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不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如果我有驕傲矜伐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否則就是教我不仁啊!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
大家都明白禹受命於天,原本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原先的疑慮。大禹對各諸侯又重加賞賜,並申明貢法,要求必須按照規則繳納。同時,大禹也表示要竭力保護各諸侯國的權利,使其不受鄰國的侵犯。
塗山大會之後,諸侯們高高興興分道而去。大禹也率領群臣返回都城陽城。走到半路,忽然傳來急報,說皋陶去世了,大禹聽了,非常傷心,返都之後,就又改薦伯益於天。這樣,從前疑心的諸侯知道誤會了大禹,就在堅決擁護大禹的同時,也積極進獻各類貢品。
為表示敬意,各方諸侯常來陽城獻「金」即青銅,後來,九州所貢之銅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
大會,就准備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青銅,鑄造成幾個大鼎。
但為免諸侯責備,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之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將哪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
並將從前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並鑄在鼎上,使九州之百姓知道哪一種是神,那一種是奸。
又過了幾個月,大禹已在位5年了。夏禹承帝舜之制,也是5年就巡視天下一次。巡視回來後,氣勢磅礴的九鼎鑄成,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
九鼎象徵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藉以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九鼎繼而成為「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
大禹把九鼎稱為鎮國之寶,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
❿ 青銅器的歷史
先民在天然黃銅的基礎上加適當比例的錫而製造的人類歷史上第一種合金。最早出現在約6000年前中東兩河流域,並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大約在3600年前通過東北亞傳到中國。後來青銅器逐漸發展到直接用銅礦石和錫礦石直接冶煉青銅。主要青銅器物包括武器、工具、容器、樂器、禮器、炊具等。直到大約2000年前鐵器開始逐漸普及,青銅器才慢慢退出歷史舞台。在此之間的約三四千年的歷史中,青銅器一直是人類社會最珍貴、最貴重的財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