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光控感測器的感應材料和原理
這個有很多的。。光感的呢。。有用紅外線的。。有直接用光敏電阻的。。
不過感測器一般來說是用紅外線的。。主要有一個紅外線發射管和一個接收管。。就象電視機的遙控就是這個原理。。。
聲控呢。。一般是用話筒粒的。。。他是檢測線路中的電流變化的。
② 光感器的材料有什麼
」,即...有機材料用得較多,例如環氧材料和硅材做絕緣材料。但並非所有LED都需要絕緣,...我們可利用半導體光源的響應時間短來傳遞光學信息——智能汽車中的光感器可...
③ 相機的感光元件是什麼
感光元件可以理解為數碼膠片,就是一小塊用於接收光線並轉化成圖像信號的元件。有CCD和CMOS兩種。
一般來說,決定照片效果的主要因素是感光元件的大小而不是上面分布的像素(小感光元件上的像素可能比大的感光元件上的多,但效果沒大感光元件的好)另外就是感光元件對雜訊的抑制,雜訊就是照片上的噪點。雜訊越小圖片越清晰。
感光元件又叫圖像感測器,這兩種只有CCD晶元是最好的,因為CCD和CMOS在製造上的主要區別是CCD是集成在半導體單晶材料上,而CMOS是集成在被稱做金屬氧化物的半導體材料上,工作原理沒有本質的區別。
應用功能
與傳統相機相比,傳統相機使用「膠卷」作為其記錄信息的載體,而數碼相機的「膠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器件,而且是與相機一體的。感光器是數碼相機的核心,也是最關鍵的技術。數碼相機的核心成像部件有兩種:一種是廣泛使用的CCD(電荷藕合)元件;另一種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器件。用於手機中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基本上都是CMOS的。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感光元件
④ 感光材料的種類有哪些
CCD ,CMOS, live MOS.
CCD和CMOS在製造上的主要區別是CCD是集成在半導體單晶材料上,而CMOS是集成在被稱做金屬氧化物的半導體材料上,工作原理沒有本質的區別。CCD只有少數幾個廠商例如索尼、松下等掌握這種技術。而且CCD製造工藝較復雜,採用CCD的攝像頭價格都會相對比較貴。事實上經過技術改造,目前CCD和CMOS的實際效果的差距已經減小了不少。而且CMOS的製造成本和功耗都要低於CCD不少,所以很多攝像頭生產廠商採用的CMOS感光元件。成像方面:在相同像素下CCD的成像通透性、明銳度都很好,色彩還原、曝光可以保證基本准確。而CMOS的產品往往通透性一般,對實物的色彩還原能力偏弱,曝光也都不太好,由於自身物理特性的原因,CMOS的成像質量和CCD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但由於低廉的價格以及高度的整合性,因此在攝像頭領域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CCD和CMOS的區別:
問: 既然ccd與cmos都是感光感測器,為何價格如此懸殊,它們之間到底有何區別,對於一般的數碼相機新手來說是否要考慮它們的性能等問題。
答: CCD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成像器件,CMOS被看作未來的成像器件。
因為CMOS結構相對簡單,與現有的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工藝相同,從而生產成本可以降低。從原理上,CMOS的信號是以點為單位的電荷信號,而CCD是以行為單位的電流信號,前者更為敏感,速度也更快,更為省電。現在高級的CMOS並不比一般CCD差,但是CMOS工藝還不是十分成熟,普通的 SMOS 一般解析度低而成像較差。
目前的情況是,許多低檔入門型的數碼相機使用廉價的低檔CMOS晶元,成像質量比較差。普及型、高級型及專業型數碼相機使用不同檔次的CCD,個別專業型或准專業型數碼相機使用高級的CMOS晶元。代表成像技術未來發展的X3晶元實際也是一種CMOS晶元。
CCD與CMOS孰優孰劣不能一概而論,但一般而言,普及型的數碼相機中使用CCD晶元的成像質量要好一些。
2CCD的壞點和修復問題
拍攝夜景時或蓋上鏡頭蓋長時間曝光時,影像上的色點不一定都是CCD壞點,有的是噪點,CCD溫度降低後會有改善,通過固件(Firmware)升級有的也能改善。
如果CCD真的有壞點可以說是無法維修的,因為那是CCD的硬體問題,對CCD的某個成像單元進行維修幾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經濟的,只有換相機或換CCD。
Live MOS感光器件在畫面素質可以媲美全禎(FFT) CCD,低功耗上則可媲美CMOS。
簡化的電路使得光電二極體到微透鏡的距離縮短,從而保證了優秀的敏感性和大入射角的畫面質量。
1、解析度:7.5MP,具有優秀的低照度性能特性;
2、增益:採用了低躁聲技術,降低顆粒性;
3、影調范圍:簡化了寄存器和其他電路,使得FFT-CCD感光二極體的感光面積更大,提高了靈敏度和提高響應速度;
4、低功耗:其功耗大約是FFT-CCD的一半;
5、高速:簡單的電路結構提高了整體的處理速度。
⑤ 復印機感光材料是怎樣的
復印機感光材料又叫做光導材料,是製成復印機感光鼓的材料。光導材料就是光敏半導體材料,它的種類很多,目前靜電復印機採用的只有硒、氧化鋅、硫化鎘和有機半導體(如乙烯咔唑)等幾種。銀鹽感光材料具有寬范圍的光譜感光性(從X射線到紅外線),能有選擇地對特定的光譜部分感光,因而可復制彩色,有極大的感光度和高解像力,同時金屬銀能加以回收並重復使用,所以,作為照相材料使用最廣泛。從使用的范圍來分,有:氯化銀制印相紙、溴化銀(或加氯化銀)制放大印相紙、溴化銀加碘化銀制干版或膠片、碘化銀制濕版等。非銀鹽感光材料則以其不必使用價格昂貴的金屬銀、能在明室操作和處理方法簡便等優點而發展很快。其中,最早使用的曬藍圖法又可分為藍底白線和感光材料生產工藝白底藍線兩種。
⑥ 感光材料是什麼意思
感光材料是照相中所使用的膠片、膠卷和相紙等材料的總稱。感光材料一般分為黑白感光材料和彩色感光材料兩大類。
這是83版《攝影手冊》(中國攝影出版社)給出的定義,是不是老點兒了?供你參考。
CCD之類的好像就不叫感光材料,而叫做感光器件或影像感測器了吧。
⑦ 掃描儀採用的感光器有幾種
是CIS和CCD
當然是CCD的掃描儀好啦。
目前市場上的普及型掃描儀按光電轉換元件的不同,可分為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光電偶合感應器)掃描儀和CIS(Contact Image Sensor,接觸式圖像掃描)掃描儀。
前者通過鏡頭聚焦到CCD上,將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成像,後者緊貼掃描稿件表面進行接觸式的掃描。
比較兩種掃描方式,可以看到作為接觸式掃描器件CIS景深較小,對實物及凹凸不平的原稿掃描效果較差。CCD掃描儀通過鏡頭聚焦到CCD上直接感光,因此它的景深較CIS掃描儀要大的多,可以十分方便的進行實物掃描。雖然以前很多人認為CIS掃描儀可以做得非常小巧,CCD掃描儀一般顯得比較厚重,但是現在一些廠商推出的超薄型 CCD掃描儀改變了這一狀況,使得原先CIS掃描儀僅有的優勢又減弱了許多。
CCD掃描儀占據了絕對優勢的市場地位,而CIS掃描儀技術突破難度較大,除了在移動應用市場上還有少許空間外,已無其他立足之地,並且會面臨來自CCD掃描儀更大的壓力。
完成光電轉換的部件是感光器件,它是掃描儀的核心,其光電轉換特性,如光譜響應、光的穩定性、靈敏度、雜訊等,對圖像信息的傳送是很重要的。
目前掃描儀所使用的感光器件主要有電荷耦合器件(CCD)、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光電倍增管(PMT)。
電荷耦合器件CCD
1969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CCD(Charge Coupled Device,電荷藕合器件),與電腦晶片CMOS技術相似,也可作電腦記憶體及邏輯運作晶片。CCD最突出的特點是以電荷作為信號,其基本功能是電荷存儲和電荷轉移。因此,CCD的工作過程主要是電荷的產生、存儲、傳輸和檢測。CCD的體積小、造價低,所以廣泛應用於掃描儀。
電荷耦合器件CCD有兩種,即半導體隔離CCD和硅氧化物隔離CCD,它們是通過在一片硅單晶上集成了數千到上萬個三極體構成的,這些三極體分為三列.分別用紅綠藍三色濾色鏡罩住。三極體受到光照後會產生電流,把這些電流排序處理再經放大輸出,就實現了光信號和電信號的相互轉換。兩種類型的CCD比較,硅氧化物隔離CCD比半導體隔離CCD好.因為半導體隔離CCD在三極體間用PN結的電阻來絕緣,臨近三極體間會因為隔離電阻較小出現漏電現象,使感光單元所產生的信號相互干擾,導致光電轉換時精確度降低。用硅氧化物隔離會大大減小漏電現象,因為硅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硅)是絕緣體,能更准確地實現光電轉換而減少損失。
掃描儀中感光器件CCD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技術,其成本較低,成像質量卻越來越高,有些甚至可以與滾筒掃描儀中使用的光電倍增管相媲美,具有極高的性價比。這種掃描技術由於在物體表面成像,具有一定的景深,在掃描凹凸不平的物體時,能夠實現一定程度的三維效果。並且採用硅單晶技術的CCD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要求較低,適應的范圍較廣。
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
1998年一種基於CMOS技術的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 (Contact Image Sensor)也誕生了。CIS掃描儀將光源、聚焦鏡片及感應器一同固定於一個外罩內,不須調節、預熱,所以比CCD掃描儀起動快。CIS掃描儀體積比CCD掃描儀更小,而製造成本也更低。
實際上,接觸式圖像感測器CIS技術與CCD技術幾乎是同時誕生的。早期它的光學解析度最高只能達到200dpi,曾廣泛用在低檔手持式黑白掃描儀上。但是與CCD比較,它的雜訊大,動態范圍小,掃描精度低,因此很快就從掃描儀市場上銷聲匿跡了,之後只能在傳真機上看到它的影子。1998年後,國際掃描儀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持續不斷的降價使得不少生產廠商嚴重虧損,於是有些廠家開始另闢捷徑,重新搬出了CIS接觸式感光器件,並經過改進,使其解析度達到了600dpi,然後以新技術的名義推向市場,再加上其生產成本只有CCD的三分之一,所以採用CIS 的平台式掃描儀開始涌現出來。
CIS感光器件一般使用製造光敏電阻的硫化鎘作感光材料。硫化鎘光敏電阻本身漏電大,各感光單元之間干擾大,嚴重影響清晰度,這是該類產品掃描精度不高的主要原因。它不能使用冷陰極燈管而只能使用LED發光二極體陣列作為光源,這種光源無論在光色還是在光線的均勻度上都比較差,導致掃描儀的色彩還原能力較低。LED陣列由數百個發光二極體組成,一旦有一個損壞就意味著整個陣列報廢,因此這種類型產品的壽命比較短。CIS無法使用鏡頭成像,只能依靠貼近目標來識別,沒有景深,不能掃描實物,只適用於掃描文稿。CIS對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比較敏感,因此對工作環境的溫度有一定的要求,環境溫度的變化對掃描結果有明顯的影響。
雖然有以上種種不足,但是早期CIS型掃描儀也有一個CCD型掃描儀無法比擬的優點,那就是重量很輕,體積特別小,可以使產品做得很薄。市場上早期流行的超薄型掃描儀大多都是採用CIS感光器件。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超薄型CCD掃描儀已經開始走向市場,使CIS掃描儀正在逐漸失去僅有的優勢。
光電倍增管PMT(Photo Multiplier Tube)
在各種感光器件中,光電倍增管是性能最好的一種,無論在靈敏度、雜訊系數還是動態范圍上,都遙遙領先於其他感光器件,而且它的輸出信號在相當大范圍內保持著高度的線性輸出,使輸出信號幾乎不用做任何修正就可以獲得准確的色彩還原。有了良好的線性輸出,那麼良好的色彩還原能力就有了保證,這在專業領域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
光電倍增管實際是一種電子管,由光電陰極和一系列的二次電子發射體做成的倍增電極以及陽極組成的。其感光材料主要是由金屬銫的氧化物及其他一些活潑金屬(一般是鑭系金屬)的氧化物共同構成。這些感光材料在光線的照射下能夠發射電子,經柵極加速後沖擊陽電極,最後形成電流,再經過掃描儀的控制晶元進行轉換,就生成了物體的圖像。
由於它具有固定的高電流增益和低雜訊的特性,因此是最靈敏的一種光檢測器。在所有的掃描技術中,光電倍增管是性能最為優秀的一種,其靈敏度、雜訊系數、動態密度范圍等關鍵性指標遠遠超過了CCD及CIS等感光器件。同樣,這種感光材料幾乎不受溫度的影響.可以在任何環境中工作。但是這種掃描儀的成本極高,一般只用在專業的滾筒式掃描儀上。
⑧ 感光器件是啥
感光元件主要有兩種:CCD(電荷耦合)、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作為新型的拍攝功能,內置的數碼相機功能與平時所見到的低端的(10萬--130萬像素)數碼相機相同。大多數手機中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基本上都是CMOS的。感光元件又叫圖像感測器,這兩種只有CCD晶元是最好的,因為CCD和CMOS在製造上的主要區別是CCD是集成在半導體單晶材料上,而CMOS是集成在被稱做金屬氧化物的半導體材料上,工作原理沒有本質的區別。CCD只有少數幾個廠商例如索尼、松下等掌握這種技術,採用CCD的攝像頭價格都會相對比較貴,成像方面:在相同像素下CCD的成像通透性、明銳度都很好,色彩還原、曝光可以保證基本准確。而CMOS的產品往往通透性一般,對實物的色彩還原能力偏弱,曝光也都不太好,由於自身物理特性的原因,CMOS的成像質量和CCD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但由於低廉的價格以及高度的整合性,因此在攝像頭領域還是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⑨ 相機的感光原件是什麼
提到數碼相機,不得不說到就是數碼相機的心臟——感光元件。與傳統相機相比,傳統相機使用「膠卷」作為其記錄信息的載體,而數碼相機的「膠卷」就是其成像感光元件,而且是與相機一體的,是數碼相機的心臟。感光器是數碼相機的核心,也是最關鍵的技術。數碼相機的發展道路,可以說就是感光器的發展道路。目前數碼相機的核心成像部件有兩種:一種是廣泛使用的CCD(電荷藕合)元件;另一種是CMOS(互補金屬氧化物導體)器件。
感光元件工作原理
電荷藕合器件圖像感測器CCD(Charge Coupled Device),它使用一種高感光度的半導體材料製成,能把光線轉變成電荷,通過模數轉換器晶元轉換成數字信號,數字信號經過壓縮以後由相機內部的閃速存儲器或內置硬碟卡保存,因而可以輕而易舉地把數據傳輸給計算機,並藉助於計算機的處理手段,根據需要和想像來修改圖像。CCD由許多感光單位組成,通常以百萬像素為單位。當CCD表面受到光線照射時,每個感光單位會將電荷反映在組件上,所有的感光單位所產生的信號加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畫面。
CCD和傳統底片相比,CCD 更接近於人眼對視覺的工作方式。只不過,人眼的視網膜是由負責光強度感應的桿細胞和色彩感應的錐細胞,分工合作組成視覺感應。 CCD經過長達35年的發展,大致的形狀和運作方式都已經定型。CCD 的組成主要是由一個類似馬賽克的網格、聚光鏡片以及墊於最底下的電子線路矩陣所組成。目前有能力生產 CCD 的公司分別為:SONY、Philps、Kodak、Matsushita、Fuji和Sharp,大半是日本廠商。
互補性氧化金屬半導體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 Semiconctor)和CCD一樣同為在數碼相機中可記錄光線變化的半導體。CMOS的製造技術和一般計算機晶元沒什麼差別,主要是利用硅和鍺這兩種元素所做成的半導體,使其在CMOS上共存著帶N(帶–電) 和 P(帶+電)級的半導體,這兩個互補效應所產生的電流即可被處理晶元紀錄和解讀成影像。然而,CMOS的缺點就是太容易出現雜點, 這主要是因為早期的設計使CMOS在處理快速變化的影像時,由於電流變化過於頻繁而會產生過熱的現象。
兩種感光元件的不同之處
由兩種感光元件的工作原理可以看出,CCD的優勢在於成像質量好,但是由於製造工藝復雜,只有少數的廠商能夠掌握,所以導致製造成本居高不下,特別是大型CCD,價格非常高昂。同時,這幾年來,CCD從30萬像素開始,一直發展到現在的600萬,像素的提高已經到了一個極限。
在相同解析度下,CMOS價格比CCD便宜,但是CMOS器件產生的圖像質量相比CCD來說要低一些。到目前為止,市面上絕大多數的消費級別以及高端數碼相機都使用CCD作為感應器;CMOS感應器則作為低端產品應用於一些攝像頭上,若有哪家攝像頭廠商生產的攝想頭使用CCD感應器,廠商一定會不遺餘力地以其作為賣點大肆宣傳,甚至冠以「數碼相機」之名。一時間,是否具有CCD感應器變成了人們判斷數碼相機檔次的標准之一。
CMOS影像感測器的優點之一是電源消耗量比CCD低,CCD為提供優異的影像品質,付出代價即是較高的電源消耗量,為使電荷傳輸順暢,雜訊降低,需由高壓差改善傳輸效果。但CMOS影像感測器將每一畫素的電荷轉換成電壓,讀取前便將其放大,利用3.3V的電源即可驅動,電源消耗量比CCD低。CMOS影像感測器的另一優點,是與周邊電路的整合性高,可將ADC與訊號處理器整合在一起,使體積大幅縮小,例如,CMOS影像感測器只需一組電源,CCD卻需三或四組電源,由於ADC與訊號處理器的製程與CCD不同,要縮小CCD套件的體積很困難。但目前CMOS影像感測器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降低雜訊的產生,未來CMOS影像感測器是否可以改變長久以來被CCD壓抑的宿命,往後技術的發展是重要關鍵。
影響感光元件的因素
對於數碼相機來說,影像感光元件成像的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感光元件的面積;二是感光元件的色彩深度。
感光元件面積越大,成像較大,相同條件下,能記錄更多的圖像細節,各像素間的干擾也小,成像質量越好。但隨著數碼相機向時尚小巧化的方向發展,感光元件的面積也只能是越來越小。
除了面積之外,感光元件還有一個重要指標,就是色彩深度,也就是色彩位,就是用多少位的二進制數字來記錄三種原色。非專業型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一般是24位的,高檔點的采樣時是30位,而記錄時仍然是24位,專業型數碼相機的成像器件至少是36位的,據說已經有了48位的CCD。對於24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單元能記錄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8=256級,每一種原色用一個8位的二進制數字來表示,最多能記錄的色彩是256x256x256約16,77萬種。對於36位的器件而言,感光單元能記錄的光亮度值最多有2^12=4096級,每一種原色用一個12位的二進制數字來表示,最多能記錄的色彩是4096x4096x4096約68.7億種。舉例來說,如果某一被攝體,最亮部位的亮度是最暗部位亮度的400倍,用使用24位感光元件的數碼相機來拍攝的話,如果按低光部位曝光,則凡是亮度高於256備的部位,均曝光過度,層次損失,形成亮斑,如果按高光部位來曝光,則某一亮度以下的部位全部曝光不足,如果用使用了36位感光元件的專業數碼相機,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⑩ 照相機感光材料的相關知識(膠片相機)
照相機的感光材料,指在照相機內最終形成被攝對象影像的材料。目前有使用化學材料的膠卷和電子感光器件CCD、CMOS。膠卷的分類: a、按感色性分類 感色性:膠片對光譜的感受特性。
色盲片,只對藍、紫短波光感光,對其他色光反應遲鈍。
分色片,藍、紫色光敏感,對黃、綠光也有較強的感受能力。對紅色不感光。
全色片,對全部可見光譜都敏感。我們通常用的就是這種。
紅外片,對紅外線敏感,能感受紅外線區域的不可見光。
b、按影像形成分類
正片,底板的影調色彩與眼看到的一樣。通常又稱為反轉片和幻燈片。
負片,底板的影調明暗與眼看到的相反,色彩是實際景物的補色(如原景物為綠色,則負片上是品紅色。原景物為紅色,負片上是青色。原景物為藍色,負片上是黃色。)。
3、按規格分類
135膠卷,片幅為24mmX36mm,每卷36張,少數24張。
120膠卷,規格為61mmX81.5mm,可拍60mmX60mm的照片12張,60mmX45mm的照片16張。
220膠卷,與120的寬度一樣,長度為它的2倍,可以拍攝的張數也是它的兩倍。
散頁片,專供大畫幅照相機用的膠片。常用規格有4X5吋,5X7吋,8X10吋。
120、135膠卷都是柯達公司推出,135膠卷1934年推出,120膠卷1901年推出。近些年是135膠卷的全盛期,120膠卷少,多是專業攝影家使用。220更少。大多數膠卷上沒有標明「負片」和「反轉片」字樣,不言而喻,也是負片。
(3)、膠卷盒上的標識
a、感光度
中國的GB制、德國的DIN制是一樣的: 18 19 21 22 23 24 .......
美國的ASA制: 50 64 100 125 160 200 ........
目前通用的國際標准ISO與美國的一樣。如ISO100的感光度比ISO200慢一倍。
感光度越高,顆粒越粗,照片的顆粒感越明顯;感光度越低,顆粒越細,照片的越細膩,層次越豐富(介紹一下膠片顆粒)。在光線正常情況下,選用ISO100的膠卷最好;光線稍暗點,選用ISO200的膠卷 ;光線較暗了,就要選用ISO400的膠卷。
b、C—41
是彩色負片沖洗工藝的一種。柯達公司1972年發表。世界各大膠片廠都有自己的沖洗工藝,如富士CN—16、柯尼卡CNK—4、愛克發AP—70、樂凱G—70等。但目前都統一在柯達C—41工藝下。也就是說,全世界所有的彩色負片都可以採用柯達C—41的沖洗工藝。
1986年柯達公司公布了C—41B無水工藝,1988年又公布C—41A工藝,整個工藝縮短為6分鍾30秒。
c、「乳劑號」和「有效期限」
「乳劑號」是膠卷的生產批號,同一乳劑號膠卷在照相性能上是完全相同的,不同批次的產品會出現細微的差異。大批使用時,最好用乳劑號相同的,以得到前後一致的效果。
有效期一般為兩年。超過有效期的,性能會發生改變,如感光度降低,灰霧增加,反差變小,偏色等。為了減少乳劑變化,在—18度以下冷凍是最好的方法。35mm膠卷,從冷藏中取出應放置1.5小時再用。從冷凍中取出,應放置3小時以上再用。室溫保存是最低限度的條件。
「避免高溫,盡快沖洗」
任何膠卷都怕高溫,高溫下彩卷比黑白卷更容易變質。柯達彩卷應保存在攝氏13度以下、乾燥的環境中。必須避免在取暖器、潮濕、放射線、三氧化硫、甲醛、氨氣、灰塵、衛生球等附近放置膠卷。
「盡快沖洗」,是因為拍照後膠卷上已經形成了潛影,如不盡快沖洗,潛影會逐漸衰退,使原本精彩的照片失色。
d、「DX」
「DX」是膠卷資料編碼,柯達公司1981年推出。目前世界上大多數公司都採用這種編碼。
「DX」編碼主要包括3種編碼:方格、條形和潛影條紋碼。方格專供照相機感知,條形碼供自動沖卷機識別,潛影條紋碼供擴印機校色用。
購買膠卷時,要注意買有DX碼的。
e、內包裝塑料筒
日本大多採用半透明塑料筒。柯達、愛克發、樂凱多採用黑色塑料筒。塑料筒的作用:關閉嚴、防塵、防潮、防有害氣體。拍照完後,把膠卷放回筒內,可使膠卷免受不良環境影響。
f、暗盒
暗盒表面的標志內容跟外包裝紙盒上的差不多。如商標品牌、生產廠家、膠卷型號、可拍張數、感光度等。也有不同之處,如方格碼、條形碼等。膠卷的寬容度、感光度、可拍張數等都在方格碼中。膠卷的類型、生產廠家、沖洗工藝、可拍張數等在條形碼中。(標識碼略去不講)。
在暗盒的輸片口上,粘有黑絨布,即讓膠片順利通過又不讓光線進入暗盒。如果它的上面粘了灰塵,會劃傷膠片。為了杜絕光線進去,膠片片頭不要完全進去。
g、膠卷的選擇
柯達金膠卷顆粒特別細,色飽和度高,適合放制大幅照片。富士Superia清晰度高,色彩還原好,適於混合光源。柯尼卡色彩鮮艷,在線的藍色特別漂亮,被稱為「柯尼卡」藍。愛克發HDC—PLUS具有顆粒超細和高清晰度的特點,曾獲1998~1999年最佳攝影產品大獎;樂凱BR100在解析度、清晰度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是一種可替代進口產品的國產進口膠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