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母戊鼎是如何鑄造的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一件。鼎重875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因鼎內壁鑄有銘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貪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像這種古而重的青銅器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它顯示出商代青銅冶鑄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
2. 司母戊鼎是怎樣製造出來的呢
鑄造前,先用陶土塑模,然後翻范,范分腹范、頂范、底范和洗口范。范制好後,組合成鑄型。司母戊鼎的鼎足是與整個鑄型連為一體的。其中3個鼎足作為澆鑄時的澆鑄口,一個鼎足作為排氣口。
鑄造時,將大型熔爐置於鑄型鼎足的外側,當熔爐中的青銅熔化之後,將銅汁從3個鼎足口的洗口范上慢慢往鑄型里灌注,待鼎身鑄好後,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澆注鼎耳。
3.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重達 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的提手文飾同樣精美。兩只龍虎張開巨口,含著一個人頭,後世演變成「二龍戲珠」的吉祥圖案。一般認為,這種藝術表現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懾力。現在卻有人推測,那個人是主持占卜的貞人,他主動將頭伸入龍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膽量和法力,使民眾臣服於自己的各種命令,完全是可能的:當時的貞人出場時都牽著兩頭猛獸,在青銅器和甲骨文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圖案。
此鼎器形龐大渾厚,其腹部鑄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所鑄。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司母戊鼎充分顯示出商代青銅鑄造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
4. 司母戊方鼎重達833公斤,這個巨型容器在商朝是如何鑄造的
答案是用傳統的渾鑄法整體鑄造出來的。
首先,鑄造三腳架所需的銅至少應為1000公斤。問題是,如果沒有現代化的大容量熔爐和冶金技術,即使是煤和焦炭,如何一次熔化這么多的銅材料?
還應該提到的是,三腳架各部分的厚度不一樣。三腳架的平均壁厚為3cm-15cm。如果四足動物被鑄造成一個實心的核心,壁面冷卻速度快,四足動物冷卻速度慢。熱脹冷縮的膨脹系數不同。如果四足動物是一次性鑄造的,四足動物和身體可能會斷裂,根本無法成形。後來,專家們通過對三腳架的X光檢查,發現三腳架並非實心,而是空芯,解決了鑄造過程中因厚度不均造成的問題,反映出當時的工匠明顯掌握了熱力學原理,故意將四足動物鑄造成空芯。
5. 司母戊鼎那麼大那麼精湛,古人是怎麼把它造出來的
作為我國的國之重器的司母戊鼎在當時那個年代所製造的過程中,是十分繁雜的,首先,在築造之前,人們需要選用陶土先將鼎器的模型製作出來,通過陶土來塑造模型,之後再依次進行翻范,腹范,頂范,底范,洗口飯等系列操作!
其實在我國現在許多地方依舊可以看到這種鑄造方式,例如我們小時候,關於鋁制用品的製造也是這個樣子,將所得到的鋁制鐵器化成液體以後,倒入提前製作好的模型內,通過冷卻之後來得到相應的產品。當然司母戊鼎作為我們國家的國之重器,它的地位不是一般的青銅器所能比擬的,哪怕是在古代是這個樣子,在如今依舊是這個樣子,而且它的製作工藝很多都是現在所失傳的!
6.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種材料製成的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哪種材料製成的?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銅器。後更名為「後母戊鼎「於1939年在河南安陽出土。它高133厘米,長166厘米,重875公斤。造型端莊,圖案華麗。它反映了殷商時期中國青銅工業的技術水平,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三腳架是用陶扇鑄造的,三腳架的主體是用泥濘的方式鑄造的,三腳架的耳朵是在它後面鑄造的。三腳架的化學成分為: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
7.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什麼材料
青銅
青銅,它是目前發現最大的青銅器。
銅錫合金,含錫18%,此時合金強度最高;足見老祖宗們的冶煉水平之高,鉛是雜質,含量很少,多了對合金強度有害。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青銅 材料製成的
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出土的司母戊鼎,是我國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是我國古代青銅冶鑄的極盛時期,製造了大量青銅禮器、兵器、日用器皿、生產工具等。其中,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典型地代表了我國奴隸制時代青銅冶鑄的高度技術水平。
司母戊鼎也稱"司母戊大方鼎",呈長方形,深腹,下部微收,平底,四柱足,腹面四周邊框飾有獸面紋,鼎上有一對立耳。自鼎足至立耳通高1.33米,器口長1.1米,寬0.78米,重達875公斤。形體雄渾凝重,紋飾精美,線條流暢。鼎是上古時代祭祀用的一種金屬器物,司母戊鼎是商王文丁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作的。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公斤計算,875公斤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1939年司母戊鼎出土後,當地人民恐被日本侵略者掠走,又將它重新埋入地下。可惜抗戰勝利後,1946年6月再次掘出時,已經失掉一個立耳。現在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司母戊鼎,有一個立耳是修復時照著另一個立耳鑄成後安裝上去的。
8. 司母戊鼎是怎麼鑄成的
據考古工作者研究,鼎是由組芯的造型方法鑄造出來的。這種造型方法是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在一起灌注銅液。司母戊鼎結構復雜,耳、身、足分別鑄成後,再合鑄成一個整體。
從鼎的鑄痕來看,鼎身由8塊范鑄成,鼎底由4塊范鑄成,每條鼎足由3塊范鑄成。另外,按每個坩鍋熔銅12.7千克計算,875千克重的司母戊鼎,需七八十個坩鍋同時並熔。每個坩鍋燃炭、觀火色、運料、運銅液等項工作需要三四人,七八十個坩鍋則要二三百人同時協作。這說明了商代晚期青銅冶鑄工場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組織生產和管理生產的高度水平。
司母戊鼎
9. 河南出土的商代文物"司母戊鼎"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
司母戊鼎一般指後母戊鼎
後母戊鼎(一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掘,因體積過大,為防日軍搶走,將其重新掩埋。1946年6月重新出土,存於南京中央博物院。1959年銅鼎從南京調往北京,存於新建成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今中國國家博物館)至今。
經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要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下才能完成,經測定,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後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現為國家一級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名單。
10. 當時民眾是用什麼方法鑄造司母戊鼎這種大型器物的
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後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北的農田中,被當地農民吳希增探尋到的。自從安陽小屯村發現甲骨文之後,質朴的當地農民逐漸意識到殷墟文物的價值,於是積極參加了探尋文物的活動。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吳希增在吳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桿探找文物,當探桿鑽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時候,觸及到一個硬物,吳希增將探桿取上來二看,發現堅硬的探頭卷了刃,上面還留有綠色的銅銹,他意識到探到寶物了。按當地規定,探寶不分地界,但探出寶來,寶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寶物售款的一半。吳希增和吳培文商定之後,當晚便破土挖寶了。挖掘工作是秘密進行的,到半夜時分,挖下約10米深,寶物被發現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著整個器物顯露出來。當時,大方鼎的口朝東北,柱足朝西南,橫斜在泥土裡,大如馬槽,但只有一個鼎耳,另一個鼎耳不知去向,人們在泥土中找了很長時間也沒找到。估計,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擊斷失落了。 第二天夜裡,吳希增組織了四十多人往上提,他們在洞口上搭了一個架子,用兩條粗約五厘米的麻繩,一條拴住鼎耳,一條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桿撬起一頭並將土填入底部,然後再撬另一頭,再用土填起來,用這種辦法一點一點地往上抬,當提到六七米時,粗實的繩子突然斷裂了。此時,天將放亮,為防別人發現,又將洞口堵了起來。到了第三天夜裡,終於將這個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