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母戊鼎是什麼朝代製作的~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用途~有什麼用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吳玉瑤家的農田中發現的。這里距武官村大墓西南隅大約80米。大鼎出土後,因太重太大,移動困難,人們便想鋸斷大鼎,然後運出。但是,由於日本侵略者多次勒索和強購,當時恐怕被日寇掠取,便把大鼎又重新埋在地下。1946年6月抗戰勝利後,大鼎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大鼎出土後,先存放在安陽縣政府,同年10月移到前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解放後稱南京博物院)。1959年,中國歷史博物館在北京建館,又將方鼎運到北京展出。現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是原鼎的復製品,真品早已作為珍貴的歷史文物保護起來了。
司母戊鼎是世界上罕見的青銅器貴重文物,它是迄今為止所有出土的鼎中最大最重的。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大得可以做馬槽,所以人們又叫它「馬槽鼎」。
司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大鼎的腹內長壁上有三個銘文「司母戊」。關於這三個銘文如何解釋,目前學術界有三種說法:(1)一般的解釋認為這鼎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司」解釋為職司、官司、典司。(2)另一種解釋認為這是一個氏族的名稱。(3)第三種解釋把「司」釋為祠。「祠」就是祭祀的意思。也還有把「司」釋作王後的「後」字的。「母戊」是誰呢?最早的推測,母戊是殷王武乙的配偶妣戊,即文丁的母親,作器者則為文丁。卜辭記載文丁的配偶為批癸,而帝乙的配偶卻不見記載,因此陳夢家同志認為,「母戊」可能是帝乙的配偶。據此,則大鼎力殷墟晚期的器物(陳夢家:《殷代銅器》見《考古學報》1954年第7冊第30頁)。另一種意見認為,「母戊」可能是指武丁的法定配偶或祖甲的法定配偶。因此作器者可能為祖庚、祖甲、或廩辛、康丁。這樣,該鼎就是殷墟前期的遺物(《考古》1977年第1期)。
司母戊鼎是我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有人曾用光譜定性分析它的合金成份,結果表明大鼎的成份和殷代一般銅器的成份基本相同。人們又對銅、錫、鉛三元素用化學分析的沉澱法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表明大鼎的合金成份是:銅佔84.77%,錫佔11.64%,鉛佔2.79%,這一分析與《周禮·考工記》上說的「六分其金而錫居一」的記載基本是相符的。
關於大鼎的鑄造方法,根據考古工作者的觀察分析,認為大鼎是採用組芯的造型方法,即先用土塑造泥模,用泥模翻制陶范,再把陶范合到一起灌注銅液。從鑄造痕跡來看,司母戊鼎是用二十塊范鑄成的。司母戊鼎出色的鑄造技術,標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2. 司母戊方鼎有哪些特徵
自禹鑄九鼎之後,鼎便被賦予了神聖的色彩——成為國家政權社稷的象徵。在商周時期,鼎又是施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頌表功績,記載盛況。
河南安陽是塊風水寶地,早在20世紀初,這里就以出土甲骨文著稱於世。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政局混亂,民間盜墓風氣盛行。武官村村民也不會傻傻地在一旁看著,他們也開始有組織的在夜間盜掘古墓。1939年的某一天夜裡隨著村人鐵鍬發出的「倉哪」一聲脆響,一隻大鼎出土了。
就是本節介紹的司母戊方鼎,華麗雄偉,令人驚嘆。村民們忙了一夜,終因此鼎太大、太重而實在無法搬動,私掘者取來鋸子,將大鼎的一隻鼎耳鋸下,然後又將大鼎重新掩埋,並相約誰也不準說出此事。後來,侵華的日軍聞知此事,欲以重金購之而不得。
抗日戰爭勝利後,司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曾作為蔣介石的壽禮,專車運抵南京,被撥交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保存。但當年被村民私自鋸下的一隻鼎耳,在動盪的年月里下落不明,留下了永久的遺憾。今天我們看到的司母戊大方鼎,有一隻鼎耳是後來補鑄上去的。
1948年5月29日,司母戊鼎在南京首次展出。蔣介石親臨現場參觀,並在鼎前留影。稍後,國民黨政府挖空心思想把此鼎運往台灣,但終因鼎身太重,不易搬動而放棄此念。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司母戊方鼎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司母戊方鼎形體巨大,造型精美。鼎為四足方形,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紋飾,並各具形態。鼎身四面以饕餮作為主體紋飾,並有龍紋盤繞,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著口互相對著,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足上則鑄以蟬紋。在這些紋樣的襯托之下,整個鼎顯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傳說是一種貪得無厭的野獸,生有角、爪、尾,面目十分可憎。這種動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是人們根據牛、虎、羊、熊想像幻化出來的,並被賦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紋就是以饕餮這種想像動物為原型,又經過高度藝術誇張而形成的獸面紋飾。這種紋樣襯托出一種猙獰、神秘、威嚴的氣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銅器,在世界青銅器中也是罕見的精品,無疑代表著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術條件下,鑄造司母戊鼎這種大型青銅禮器,應該是當時的一項重大工程,這不僅需要大批具有熟練鑄造技術和豐富經驗的工匠,還需要有嚴密的組織。當世人站在這件精美龐大的國寶前瞻仰時,都會情不自禁地為當時高超的青銅技術而驚嘆,也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而折服。
根據考古發現和有關專家的研究,當時,冶煉青銅用的是一種叫做霸堝的陶制器物,形狀和後來倒放著的頭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將軍盔」。據計算,一般的「將軍盔」能熔銅十多公斤。鑄造一般的器物用一個坩堝就可以了。很顯然,鑄造「司母戊」鼎這樣的龐然大物用一般的將軍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遺址發現了一種直徑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堝。據推算,鑄造司母戊方鼎只要有6個這樣的大型柑堝就可以滿足熔銅的需要了。
經有關專家分析,司母戊鼎是一個合金體,合金成分為:錫11.4%,銅84.77%,鉛2.79%,接近《考工記》中所述「六齊」中鑄鼎的合金成分比例。這也充分說明,早在商代我國就已經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了。
商周兩代有「藏禮於器」之說,青銅器不僅代表著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和最尖端的科技水平,也是當時禮制和政治的集中體現。「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當時最先進的青銅冶煉和鑄造技術,也主要用在祭祀禮儀和戰爭上。這一點中國與世界各國青銅器有區別。司母戊鼎就是用於祭祀的青銅禮器。
鼎上有「司母戎」三個銘文。司可解釋為祠,就是祭祀的意思;母是商王對其母親的稱謂;戊應是商王母親的廟號。由這幾個銘文我們可以推斷出,這只大方鼎是商王為條把他的母親「戊」而鑄的一個專用鼎,故它的體形如此龐大就不足為怪了。
在司母戊鼎出土之前,即在19世紀未20世紀初,在河南安陽發現了殷墟甲骨文,從而印證了《史記·殷本紀》中商王世系和「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記載,商史才成為了信史。
殷墟被稱為我國近代考古學的聖地。近幾十年以來,考古工作者在這里做了大量的考古發掘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特別是婦好墓的發掘,不僅在殷墟考古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且為司母戊鼎的年代和所葬之墓的研究提供了線索。
我們將司母戊鼎和婦好墓出土的司母辛鼎比較:兩者形制相似,大小相近,花紋也有諸多的共同之處,銘文都是幾個字,書寫的形式也一樣,字體都是首尾尖、中間肥的波磔體,司字如出一人之手。
司母辛鼎的年代在殷墟文化的第二期,司母戊鼎當與之同期,絕對年代在武丁晚期。
根據甲骨卜辭,商王的法定配偶為妣戊者有大丁、武丁、祖甲、武乙。大丁是盤庚遷殷以前的先王,可以不予考慮。
這樣來看,母戊只能是殷王武丁的配偶,該鼎就是祖庚、祖甲為祭祀其母而作,進而司母戊鼎的「母戊」即為乙辛周祭卜辭中的批戊,祖庚、祖甲的母親。
中國以獨特的青銅文明著稱於世,尤以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在世界文明中獨具特色。鼎是我國青銅文明的傑出代表,而作為商王室重器的司母戊鼎,素有「青銅之冠」、「國之重寶」之稱。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是我國青銅器鑄造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奇跡,是我國青銅文明的見證。
3. 司母戊鼎有什麼特點。其象徵著什麼
大小 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75千克
高度 133厘米
材質 青銅
現藏地點 中國歷史博物館
科技含量 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審美特徵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提起鼎,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政權和社稷,鼎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一種象徵,具有極其崇高的意義。
鼎盛行於商周時期,延續到漢代。在奴隸制鼎盛時代,被用作「別上下,明貴賤」,是一種標明身份等級的重要禮器。(文獻記載:「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載「鑄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語「一言九鼎、問鼎中原、三足鼎立」)
4. 青銅器之最的「司母戊鼎」有哪些特點
司母戊鼎是商代前期代表作之一,也是至今出土的青銅器之最。鼎上銘文線條雄健,首尾尖細輕靈,中間粗重端莊,整體虛實結合,結構緊湊,風格樸拙凝重,反映了當時高超的鑄造藝術。進入周初,存世的器物增多,金文字數增加,銘文的鑄或刻的筆法都比較講究,風格各異,或粗獷樸素,或莊重秀麗;章法上也遒美靈動,形態萬千,或大小互相鑲嵌,或中規中矩,但總體風格卻是樸拙、雄渾有力。到周代中後期,金文書法藝術趨於成熟,呈現出一種圓潤輕靈的風格;章法布局疏朗、穩重。
5. 司母戊鼎有何特點
現稱後母戊鼎。
1、特點
後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為後配),折沿寬緣,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器耳上飾一列浮雕式魚紋,首尾相接,耳外側飾浮雕式雙虎食人首紋,腹壁四面正中及四隅各有突起的短棱脊,腹部周緣飾饕餮紋,均以雲雷紋為地。足上端飾浮雕式饕餮紋,下襯三周凹弦紋。
腹內壁鑄有「後母戊」三字。字體筆勢雄健,形體豐腴,筆劃的起止多顯峰露芒,間用肥筆。該鼎是商王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氣勢恢宏,紋飾美觀,鑄造工藝高超,亦是已發現最大的商代青銅禮器。
2、簡介
鼎通體高133厘米、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重達832.84公斤,是已發現的中國古代最重的單體青銅禮器,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個字而得名後母戊鼎。發現於1939年3月,1959年開始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於國家博物館。
通過研究考證,鼎腹內壁銘文「後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後妃婦妌(jǐng)的廟號。後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鑄造而成的,在商後期鑄造重達832.84公斤的後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約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銅鑄造業的宏大規模。
3、文物價值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好吃的野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後母戊鼎是中國殷代青銅器的代表作,標志著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發展水平。
6. 司母戊方鼎的特點是什麼
司母戊方鼎形體巨大,造型精美。鼎為四足方形,立耳,長方形腹,四柱足空;通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壁厚6厘米,重875公斤。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又皆有主紋飾,並各具形態。鼎身四面以饕餮作為主體紋飾,並有龍紋盤繞,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著口互相對著,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足上則鑄以蟬紋。在這些紋樣的襯托之下,整個鼎顯得更加威武、雄厚。
饕餮傳說是一種貪得無厭的野獸,生有角、爪、尾,面目十分可憎。這種動物很可能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是人們根據牛、虎、羊、熊想像幻化出來的,並被賦予了恐怖的神秘色彩。饕餮紋就是以饕餮這種想像動物為原型,又經過高度藝術誇張而形成的獸面紋飾。這種紋樣襯托出一種猙獰、神秘、威嚴的氣氛。
司母戊鼎是目前出土的形體最大重量最重的一件銅器,在世界青銅器中也是罕見的精品,無疑代表著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最高水平。在商代晚期的技術條件下,鑄造司母戊鼎這種大型青銅禮器,應該是當時的一項重大工程,這不僅需要大批具有熟練鑄造技術和豐富經驗的工匠,還需要有嚴密的組織。當世人站在這件精美龐大的國寶前瞻仰時,都會情不自禁地為當時高超的青銅技術而驚嘆,也為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高超技藝而折服。
根據考古發現和有關專家的研究,當時,冶煉青銅用的是一種叫做霸堝的陶制器物,形狀和後來倒放著的頭盔差不多,考古工作者叫它「將軍盔」。據計算,一般的「將軍盔」能熔銅十多公斤。鑄造一般的器物用一個坩堝就可以了。很顯然,鑄造「司母戊」鼎這樣的龐然大物用一般的將軍盔是不能完成的。考古工作者在安陽殷墟遺址發現了一種直徑83厘米、壁厚45厘米的大型坩堝。據推算,鑄造司母戊方鼎只要有6個這樣的大型柑堝就可以滿足熔銅的需要了。
經有關專家分析,司母戊鼎是一個合金體,合金成分為:錫11.4%,銅84.77%,鉛2.79%,接近《考工記》中所述「六齊」中鑄鼎的合金成分比例。這也充分說明,早在商代我國就已經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了。
7. 請結合材料一談談司母戊鼎有什麼特點及象徵著什麼
大小 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75千克
高度 133厘米
材質 青銅
現藏地點 中國歷史博物館
科技含量 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審美特徵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司母戊鼎是現在最大的出土物,也是我國古老青銅文明的象徵,此外四羊方尊也是我國青銅器中的精品。
8. 司母戊鼎有什麼用途製作於哪個朝代有什麼特點反映了當時什麼社會狀況
用途:司母戊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丁文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鼎,故為孝心。
朝代:商朝青銅器。
特點:形勢雄偉,氣勢宏大,紋飾華麗,工藝高超,體現了庄嚴凝重的風格 司母戊鼎高1.33米,長1.10米,寬0.78米,重800多千克,是目前世界上已發
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影響:反映了商朝工匠的聰明才智,密切配合。象徵著商朝燦爛輝煌的文明。
我從初一歷史書上自己總結的,累啊~~~~~~
9. 司母戊鼎有什麼特徵!!!!
大小 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75千克
高度 133厘米
材質 青銅
現藏地點 中國歷史博物館
科技含量 據考證,司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為整體鑄成,鼎耳是在鼎身鑄好後再裝范澆鑄的。鑄造這樣高大的銅器,所需金屬料當在1000千克以上,且必須有較大的熔爐。經測定,司母戊鼎含銅84.77%、錫11.64%、鉛2.79%,其他0.8%。與古文獻記載制鼎的銅錫比例基本相符。
審美特徵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
10. 請說出司母戊鼎的造型特點!
後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是商後期(約公元前十四世紀至公元前十一世紀)鑄品,原器1939年 3月出土於河南安陽侯家莊武官村。此鼎形制雄偉,832.84千克。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是迄今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後母戊鼎初為鄉人私自挖掘,出土後因過大過重不易搬遷,私掘者又將其重新掩埋。後母戊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當年村民鋸下一隻鼎耳,由於歷史原因無法找到,現在看到的是後來補鑄上去的,成為了一大遺憾。新中國成立後,於1959年入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鼎身呈長方形,口沿很厚,輪廓方直,顯現出不可動搖的氣勢。後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無紋飾的長方形素麵外,其餘各處皆有紋飾。在細密的雲雷紋之上,各部分主紋飾各具形態。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麵周圍以饕餮作為主要紋飾,四面交接處,則飾以扉棱,扉棱之上為牛首,下為饕餮。鼎耳外廓有兩只猛虎,虎口相對,中含人頭。耳側以魚紋為飾。四隻鼎足的紋飾也匠心獨具,在三道弦紋之上各施以獸面。據考證,後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後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偉,氣勢宏大,紋勢華麗,工藝高超,又稱後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約832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後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該鼎是商王武丁的兒子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