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人怎麼鑄劍,用的什麼材料
仔細看下面的內容,是用窯的。
製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 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范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范是否精細。制范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范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范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范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於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叄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佔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佔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與「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只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成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考工記》關於「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於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並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下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並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 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
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
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
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
然後可鑄也。
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這里。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更番,重復煎煉。
(四)澆鑄 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范,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鑄後加工 范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范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製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西漢景帝時,大臣袁盎被刺,屍體上棄有凶器,是一柄新修治過的劍,官府就在長安的削礪工中訪查,一工匠說:這把劍是梁王的某位郎官來修治的。由此便查出了主使人梁孝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用戰國晚期大學者荀子的一段話來概括鑄造銅劍的整個過程:
刑(型)范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劑)得,剖刑而莫邪已。然而不剝脫,不砥厲,則不可以斷繩;剝脫之,砥厲之,則劙盤盂,刎牛馬忽然耳。
黃白雜則堅且牣
戰國相劍術士曾說:
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
這種精良之劍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復合劍。戰國時期,銅劍應用臻於極盛。在此背景下,鑄劍術不斷發展進步,出現了一些科學先進的工藝,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其中尤以鑄造復合劍的技術最為突出。
所謂復合劍,是指劍脊和劍刃用不同成分配比的青銅合金分別澆鑄的青銅劍。其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斷折;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青銅合金,硬度高,特別鋒利。因而剛柔相濟,是古代銅劍的精品。其鑄造方法也與普通銅劍有別。普通劍之劍身系一次澆鑄完畢,復合劍則是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范澆鑄劍脊,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置於另一范中澆鑄劍刃,劍刃和劍脊相嵌合構成整劍。
從冶金史研究者檢測的一些復合劍實物得知,其劍脊的含銅量要高於一般銅劍,含錫量則低於一般銅劍;刃部的情況相反,含銅量低於一般銅劍,含錫量高於一般銅劍。如果單以脊部或刃部的材料製作整劍,勢必過於柔軟或過於剛脆,但以之分別製作劍脊和劍刃,就獲得了超過一般銅劍的更為優秀的性能。這是創造性地運用青銅合金成分配比規律的高超工藝,體現了古代匠師對銅劍合金成分比例的控制達到了極高境界。
復合劍的脊部含銅多,故呈黃色;刃部含錫多,故泛白色。劍脊和劍刃判然異色,正如相劍術士所言,所以有人稱之為「兩色劍」。又由於這種劍表面看起來,劍脊像是鑲嵌上去的,故也有人稱之為「銅鑲劍」或「插心劍」,這些都不是科學的名稱。
器表之謎
近年來,許多冶金史研究者注意到中原地區出土的一些戰國銅劍,表面呈深綠色或灰黑色,雖在地上埋沒兩千多年,仍光亮而不銹蝕。對這些劍所作檢測揭示,其表層硬度要比深層高出許多,而且遠遠超出普通銅劍的表層硬度。因此學者們推測,這些劍鑄成後,可能進行過特殊的表面處理,使器表生成一個復蓋層,異常堅硬而不銹蝕,既顯著提高性能,又起到防腐蝕的作用。有學者對一些銅劍的檢測分析揭示,其表層組織中含鉻,是三價鉻化物Cr2O3,因此他們認為劍的表面經過了鉻化處理。又有學者對另一些銅劍的檢測分析揭示,其表面是一層土漆和二氧化硅所形成的高聚物塗層,即生漆漆膜。這方面的研究目前剛開了一個頭,要徹底揭開戰國銅劍表層組織之謎,還有待於更全面,深入的檢測和分析。
見若狐甲而利鈍識
《淮南子·氾論訓》記:
薛燭庸子,見若狐甲於劍而利鈍識矣。
意思是說,齊國薛邑有一位燭庸子,只要見到劍身上指甲蓋那麼在原一塊,就能夠鑒別出這把劍是利還是鈍。看來,燭庸子精於相劍,並因此而聞名。
所謂相劍,即通過觀察器身外表(包括器形、文理、顏色、光澤、銘文、裝飾等),來鑒別劍器的優劣和名劍的真偽。戰國社會上專門有一類術士以此為務,被稱為「相劍者」。《呂氏春秋·疑似》稱:「使人大迷惑者,患劍似吳干者。」可見,即使是相劍術士,對於一般銅劍之貌似名劍也很頭痛,要予以鑒別,就必須精通鑄劍之術,能夠識別優劣。故相劍術又以鑄劍術為基礎。《呂氏春秋·別類》記:「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韌)也,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這句話大概出自相劍術士的相劍經,它就是以鑄劍術為依據,結合銅劍的形貌特徵和流傳使用情況等,即今之所謂掌故,這樣才能夠最終鑒別名劍的真偽。《吳越春秋》記有薛燭為越王允常相劍的故事,他事先並不知情,僅憑觀察,判明了各劍的名稱、優劣,並歷數其特徵、來歷和流傳始末。這雖是後人編造的傳說,但大致反映了相劍的情形。
《韓非子·說林上》也記有一則與相劍有關的故事:
曾從子是一位善相劍之人,客游衛國。衛君怨吳王,曾從子就說:吳王好劍,我是相劍者,請大王讓我去為吳王相劍,乘機將他刺死。衛君卻說:「你這樣做並非緣於義,而是為了利。吳國富強,衛國貧弱,你如果真去了,恐怕反會為吳王用之於我。於是就將曾從子逐走了。
這個故事來看,春秋晚期似已有相劍術。盡管《說林》中的故事都是為游說而編集的事例,有些來源於傳說,有些是韓非自己杜撰的,不一定真有其事;但說相劍術大約初起於春秋晚期,卻完全有可能,因為古代銅劍正是在這個時期趨於成熟興盛,並在戰爭和社會生活中得到了廣泛應用。
相劍之所以能夠流行而形成為了一門方術,與貴族中盛行的帶劍、好劍之風有著密切關系。由於社會上有這么一個顯赫階層,不僅盛行佩劍,而且喜好精良華美的寶劍,於是就出現 了一些以相劍為務的術士,他們出入豪門,專為權貴鑒別刀劍。曾從子、薛燭之流,可謂典型。
② 世界中鑄造的劍最好是用什麼材料
鑄劍最好的材料准確的說是鐵合金,也就是常說的鋼,古代有削鐵如泥這一說,那麼現在的鋼鐵材料刀頭就可以做到,不能說削鐵如泥,但是削鐵如木是沒問題的。
故事發生自在周宣王時代的楚國。楚王嗜殺,找來天下第一鑄劍名師干將及其妻子莫邪為他鑄劍。干將夫婦以王妃所孕之鐵,苦幹三年,為楚王鍛了兩把名劍。
楚王怕干將為他人所用,劍成之日就斬殺了干將。不想干將夫婦只獻雌劍,未獻雄劍。
擊劍的起源地
擊劍起源於中世紀的歐洲,14世紀在西班牙、法國和義大利出現了一個令人炫目的騎士階層,他們以精湛的劍術縱橫天下,博得了廣泛的美譽。此後各國貴族紛紛效仿,一時間成為上流社會趨之若騖的時尚,以致於發展到貴族之間解決糾紛,動輒拔劍相向,一劍定生死。
1588年到1601年法國決鬥成災,20年裡巴黎就有8000名貴族、紳士在決斗中斃命。一言不和,便以決斗決勝負。
「我們去郊外吧」,成為人們最熟悉不過的挑戰語言。上流社會巨大的人員傷亡,導致了王室及貴族階層的警覺與恐懼,法國國王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為此發出禁令不許決斗,然而直至1627年甚至將一位公爵處決也仍然未能平息決斗熱。
為了滿足人們的決斗熱而又不至於傷人,於是人們設計出一種輕巧、劍身呈四棱狀的劍。
③ 劍一般用什麼材料
鑄劍最好的材料准確的說是鐵合金,也就是常說的鋼,古代有削鐵如泥這一說,那麼現在的鋼鐵材料刀頭就可以做到,不能說削鐵如泥,但是削鐵如木是沒問題的。但是,劍的各部分不一樣,比如劍刃就需要比較硬且韌,而劍本身卻需要彈性好,那這樣在各部分加的合金成分就會不一樣,碳含量不同,加工方法也不同。
古代,劍的材料發展是這樣的石、骨、蚌、竹、木、皮革、青銅、鋼鐵。
最硬的材料是天然金剛石,但是脆,並且昂貴,不適合做劍。
輕材料有鋁,鎂等材料但是太軟,也不適合做劍。
總之,最好的劍都是千錘百煉的合金鋼。
④ 鑄刀劍最好的材料是什麼
這得看你需要什麼樣的刀具了。一般世界較主流的是使用ATS34或者425M不銹鋼做基礎材料,比如日本的三刃木和美國巴克刀,不過在熱處理加工時還需很復雜的工藝,真正打造出的刃口已經是其獨有的改造材料了。另外作為工藝品,現代大馬士革鋼也是很不錯的,不過據說比起傳說中失傳的古代大馬士革鋼差的遠,說穿了也就是花紋鋼。在我國花紋鋼倒是一直被用做制刀劍的材料,很多名劍也都是不同工藝下的花紋鋼鍛造成的。你要是想自己DIY做刀具可以考慮ATS34,便宜,性價比高。
⑤ 楊過的玄鐵寶劍和倚天屠龍記里邊的屠龍刀鑄造材料是鐵嗎
是的,楊過的玄鐵寶劍和倚天屠龍記裡面的屠龍刀的鑄造材料是鐵。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直都深受很多人的喜愛,並且在他所著的小說當中,很多都是有關聯的。比如《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當中就將玄鐵劍和屠龍刀、倚天劍聯繫到了一起。
後來楊過後期武功高強,內力強大,並且在江湖地位無人能敵的時候,雖然楊過已經慢慢的不再使用玄鐵劍進行防身了,但是楊過也一直佩戴著玄鐵劍。直到楊過慢慢的淡出江湖時候,楊過將劍贈給了郭靖,之後郭靖和黃蓉為玄鐵劍在得到玄鐵劍12年之後襄陽城破的時候為玄鐵劍尋找到一位煉鐵工匠,將其鑄成了倚天劍和屠龍刀,所以以玄鐵劍為主要材料的屠龍刀自然也是鐵。
無論是玄鐵劍還是倚天劍、屠龍刀等等都是金庸先生所繪寫的江湖篇章中的江湖武器,這些武器也一直陪著江湖的少俠和俠女們勇闖江湖,留下了精彩的軌跡。
⑥ 古代武俠里的劍、刀是用什麼製成的。是不是銅啊
呵呵,你這個問題太業余了。古代鑄造兵器的材料很多,夏商周的銅劍較多,但後基本上就鐵劍了,還有所謂的百煉鋼之類的,也都是鐵劍的范疇。發展到後來,又出現了很多合金的兵器,其實無非就是讓兵器更加輕巧,更加鋒利,同時又不容易折斷
⑦ 劍(刀)的鑄造
人類最早的武器是從石器再進化到青銅器時代,起初青銅器都是以鑄造方式製造,因此中國人都把造劍稱為鑄劍,可是進入鐵器時代以後,由於大多數鋼的鑄造組織脆性都很大,不適合承受沖擊力,必須經過隨後的鍛造及熱處理來改善其組織性能,而鍛造不但可以使組織細致化,還可除去組織中的雜質,並使材料內部組織沿著拉伸方向呈纖維狀分布,所以人類開始了鍛冶鋼鐵的技術研究,金屬鑄造因為容易摻雜氣泡與礦渣而影響強度,所以人類又發明了冶鍛鋼鐵的技術,所有的鋼鐵兵器都是以鍛造的方式為之,因此若以鑄劍來稱呼鋼鐵刀劍的製造方法,已經是錯誤的了。
即使時至今日,鋼鐵材質的刀劍仍然有一個先天上互為矛盾的問題難以克服,那就是硬度與韌性的兩難,鋼鐵中所含的碳素,經過淬火(急冷)後,來不及擴散遷移,被強制地限制在鐵原子的晶格之間,造成了原子晶格的畸變,破壞了平衡狀態下碳的分布,當碳含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產生了一種硬而脆的組織,材料學中稱之為馬氏體組織,隨著碳量的增多,脆性增大,影響刀劍揮砍時的耐沖擊度,若要保持鋼材的韌性,卻得犧牲它的硬度,如此一來,刀口將不夠鋒利,甚至會在劈到硬物後翻卷,這種硬度與韌性的兩難,是古今中外所有刀匠一致面對的最大課題。
古代鑄造銅劍的工序 製作銅劍的基本方法是鑄造,鑄造一件銅劍大體上有五道工序。
(一)制范 即製作供澆鑄用的型範。劍范多用泥塑造,然後放入窯中經火烘乾,再加修整,質地似陶,故稱泥范或陶范。制范以銅劍的器形設計為依據,而銅劍器形是否能夠達到設計要求,規整而諧調、勻稱而美觀,則決定於制范是否精細。制范還要為以後的裝飾打下基礎,如劍體上鑄出的花紋和名文,都必須預先在劍范的內壁上刻鏤出陰陽相反的紋路。實際上,銅劍裝飾的第一步是范型上進行的。
(二)調劑 鑄劍的材料是青銅,青銅是銅和錫或銅和錫、鉛的合金。劑即劑量,指青銅合金中各成分的比例,古時寫作「齊」。熔煉青銅之前,須根據合理的配比規律,對銅、錫或銅、錫、鉛等原料進行調配,稱作調劑。這是決定銅劍性能的關鍵環節。在一定范圍內,青銅中含錫量提高,能夠相應提高合金的硬度和強度;但含錫量超過合量的界限,就會使青銅合金變得非常脆弱,易於斷折。在青銅合金中加入少量的鉛,可調節金屬的鑄造和加工性能,但鉛含量過高,也會降低合金的硬度和強度。因此,只有按照合理的比例對各成分進行調配,才能得到適於充作劍材的既堅且韌的青銅。
對於銅劍合金的成分配比,春秋戰國之際已經認識到了其中的規律。《考工記·攻金之工》所記「金有六齊」,標明了六類銅器的成分比例,其中第四類為:大刃即劍;叄分其金而錫居一,指青銅合金作四等分,銅(金)佔三分(百分之七十五),錫佔一分(百分之二十五)。
近年來,冶金史研究者陸續分析檢測了一些春秋晚期和戰國時期的中原銅劍實,發現其合金成分中,銅的含量與「大刃之齊」很接近,大致在百分之七十五上下;但錫的含量相差較多,實際含量只有百分之十六左右,較高的也只有百分之二十多一些。這種差別可能因為,《考工記》「六齊」只標明了青銅合金中最主要的兩種萬分——銅和錫,而銅實物中常含有少量鉛及其他一些元素(鐵、鋅等),因之,六齊的銅錫配比法大概是一般性地代表了青銅合金中銅和其他非銅元素的比例,如此,則青銅劍實際成分中其他非銅元素的總量也就大致接近百分之二十五了。
撇開文獻和實物的上述差別不管,有兩點是明確的。一是《考工記》關於「大刃之齊」的記載說明在春秋戰國之際,中原匠師對於銅劍合金萬分的配比規律已經有所認識,有所總結,並以之指導鑄劍;二是銅百分之七十五上下和錫百分之十六左右的實際合金比例是合理的,一些研究者對如此配比的銅劍作了機械性能和硬度試驗,證明其具有很好的強度和硬度。
古人鑄劍既無先進的熔煉設備、純潔的原材料,又無精確的測試手段,匠師們在這種情況睛經過長期實踐,摸索總結出了青銅合金的配比規律,並具有很強的規律,鑄出的銅劍的合金比便也會不盡相同,而呈現在配比常數上下浮動的現象。
(三)熔煉 原料調配停當後,將之裝入坩鍋煉。熔煉的目的是將銅、錫、鉛等原料熔液體,同時也進一步去除原料中含有的雜質,如附著於原料上的木炭,以及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鐵等其他金屬元素,使合金精純。
熔煉的關鍵是觀察火候,判斷是否熔煉成熟。《考工記》對此有較詳記述:
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
黑濁氣是原料上附著的木炭、樹枝等碳氫化合物燃燒產生的。黃白氣主要是熔點低的錫先熔化而產生的,同時,原料中含有的氧化物,、硫化物和其他元素揮發出來也形成不同顏色的煙氣;
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
溫度升高,銅熔化的青焰色有幾分混入,故現青白氣;
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
溫度再高,銅全熔化,銅量大於錫量度,一進只有青氣了。而且,焰色純凈,表明原料中的雜質太多氣化跑掉了,剩下殘渣可予以去除;
然後可鑄也。
銷煉成熟,可以澆鑄了。
上述次序,也是古代匠師長期實踐的經驗總結,後來人們用「爐火純青」喻功夫純熟,就源於這里。
為了提高青銅合金的質量,工匠們還對銅錫進行多次熔煉,以進一步去除雜質。《考工記·栗氏》所記「改煎金錫」,就是指更番,重復煎煉。
(四)澆鑄 將熔煉成熟的青銅液體澆灌入劍范,俟其冷卻、凝固,銅劍就成形了。
(五)鑄後加工 范鑄出來的銅劍僅是一個坯件,表面精糙,故卸去鑄范後,還須進行如下的修治加工:
——刮削琢磨,使其表面平整光滑;
——裝飾,如在鑄成的花紋溝槽中鑲嵌琉璃、綠松石,或嵌錯紅銅絲、金絲、銀絲,甚至進一步在器表刻鏤花紋。嵌錯是當時很常見的裝飾工藝,它是在銅器表面鑄出或刻鏤出花紋,再嵌以金、銀、銅絲(或片),用錯石將表面磨光,即顯出色彩鮮明、線條清晰的生動形象;
——裝置附件,配齊劍具;
——砥礪開刃。
這樣,銅劍的製作就最終完成了。但在使用過程中,劍器還要時常修治砥礪,故當時可能有一類工匠專門從事這項工作。漢代稱這類工匠為「削厲(礪)工」,其技藝又稱「灑削」之技。削礪就是刮削砥礪的意思;灑削,指磨刀以水灑之,泛指修治刀劍。
⑧ 古代鍛造刀劍的步驟
步驟為:1.制范 2.調劑 3.熔煉 4. 澆鑄 5. 鑄後加工
⑨ 劍都是用什麼材質打造的
這屬於是軍事上的知識了。我找了一些軍事上的資料希望能幫助你,我感覺真正的好刀好劍都是要量身訂做的,用特殊材料。440-C : 美國制之優質不恴鋼材, 含鉻量高達16-18%。 最初被應用於外科手術刀具及船舶業, 耐蝕性及耐恴能力極優; 韌性強。 現更廣泛應用於手制刀及優質廠制刀具。 含碳量約1%(440系分A, B, C, 及F級; C級及F級含碳量最高, 而A級刖刖較少)。 經熟處理後可達HRc58之硬度。
154CM : 美國制之優質不恴鋼材, 鉻含量達15%, 鉬含量達15%, 鉬含量達4%; 故定名為154CM。 乃近代手制刀之一代宗師 R.W.Loverless 率先所採用。 加工性極優, 耐蝕性, 刀鋒耐損性及韌性皆強, 但售價較高, 故只見被應用於手制刀具。 含碳量約1.05%,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0~61之硬度。
ATS-34 : 日本「日立金屬工業」針對美製154CM 而開發之優質不 鋼, 用料和 成份與154CM相近, 而各方面之性能皆達至154CM之標准, 且猶有過之, 但價格則較廉, 被業內認定為最佳刀具鋼材之一, 現已成為手制及優質廠制刀具應用之主流。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0~61硬度。
AUS8(8A) : 日本 「愛知制鋼」 所開發之優質不 鋼材, 耐蝕性, 刀鋒耐損性及韌 性皆達優異水平, 多被應用於日本制之優質刀具。 AUS 鋼種分為10A (含碳量約1%), 8A (含量0.8%) 及6A (含碳量約0.6%) 三種。 8A 經熱處理後HRc58~59之硬度。
D2 : 金屬機械加工用之耐磨工具鋼材D2, 屬風硬鋼 (Air-Hardening steel) ; 被廣泛應用砍伐刀或獵刀次製作, 含碳量高達1.5%, 含鉻量亦高達11.5%,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0之硬度, 但相對地廷展性(韌性)較弱, 耐 能力亦不甚佳, 鋼材表面亦難作鏡面磨光處理。
Hi-Speed Tool Steel (高速工具鋼): 高度加工製成成之工具鋼材, 含碳量高, 而含鉻量則低(約4%), 故打磨鋼材表面之光澤較暗,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2之高硬度, 但耐 性能不甚佳。
Cowry X(RT-6): 日本大同特殊綱 (株) 於1993年開發之超級粉末系合金鋼材, 為近代日本冶金技術的新突破, 現已被日本刀匠們應用於大型砍伐刀具, 鋼材含碳量高達3%, 經熱處理後可得HRc67之高硬度。
Cowry Y(CP-4): 日本大同特殊鋼 (株) 於1993年開發之優質粉末系合金鋼材, 含碳量達1.2%, 更罕有地混入金屬元素 『鈳『 達0.2%,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3之高硬度, 卻仍保有極佳之延展性能。
A-2 : 金屬加工用之高韌性耐磨工具鋼材A-2, 屬風硬鋼, 含碳量頗高, 約1%,經熱處理後可達HRc57之硬度, 鉻含量約5%, 經打磨後鋼材表面光澤較暗, 耐蝕性優, 延展性(極強), 刀鋒之耐損性亦佳。
VG10 : 日本 「武生特製鋼」 之「V金10號」不 鋼材, 乃「V金」, 系鋼材之最優級別, 含碳量約1%, 含鉬1.2%及鈷1.5%,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0-62之硬度。 VG-10加工性優, 韌性及耐蝕性皆強, 多被應用於日制之優質刀具。
BG-42 : 極優質之不 鋼材, 含碳量1.15%, 含釩量則高達1.20%; 故鋼材組織微粒細密,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60-61之硬度, 加工性優, 耐蝕力極強, 韌性亦佳。 BG-42最初被應用於航天工業, 作為製造滑輪及機軸等之材料, 因價格頗高, 於制刀業則多被應用於刀匠之手制刀具。
SANDVIK : SANDVIK 公司是北歐制鋼及五金工業之翹楚, 120C不 鋼材乃SANDVIK 之優良鋼種之一, 含碳量約1%, 含鉻量約14%,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56-58 之硬度, 加 工性優, 朡性 , 北歐出產之名廠刀具多以SANDVIK 之鋼材製作。
1095 : 高碳鋼中最優質者莫過於1095, 其含碳量達1.03%, 經熱處理後可達HRc58-60之硬度, 韌性十分好, 但不耐 , 多被應用於傳統之歐洲式獵刀, 大型砍伐刀及軍用刀。 如二次大戰時美國 「著明之 KA-BAR 軍刀便是以1095作為刀身材料。
W-2 : 高碳工具鋼材被命為W型者為水硬鋼(Water-Hardening Steel), 為工具鋼中最廉價者。 W-2鋼材(經熱處理) 容易達至高硬度(HRc65), 兼且容易局部硬化, 兼且容易局部硬化, 以使鄰近各部位硬得可以耐磨, 而又可以軟得容易製造, 加工性極優良, 故用途廣泛。 但W-2耐 力很差, 故鋼材之表面多以塗層保護, 以防 蝕。
O-1 : 油硬級(Oil-Hardening types)之工具鋼材最廣泛被使用, 而其中最佳者是O-1型, 其高錳伴同鉻與鎢可增加硬化能, 使鋼材可不需劇烈之水淬 (代之以嵹鵐的油淬) 也能硬化至高硬度(HRc62)水平。 O-1鋼之加工性佳, 但韌性及耐 力則較弱。 美國著名刀匠Randall便多以O-1工具鋼作其刀身之材料。
ZDP-189 : 日本 『日立金屬工業『 於1996年開發之粉末系新鋼材, 其研發目標與 『大同特殊鋼 (株) 之Cowry X鋼材一脈相承, 優良加工性之超硬合金鋼, ZDP-189含碳量達3%, 含鉻量亦高達20%, 經熱處理後可得HRc67之高硬度, 加工性極優, 金屬組織微粒比ATS-34及440-C更均一細密, 耐蝕性及朡性皆 , 故 『日立『 對外宣稱ZDP-189乃「跨向21世紀之次世代刃物鋼」。
GIN-1(G-2): 日本 『日立金屬工業『 之「銀紙一號」鋼材, 為「銀紙」系鋼材之最優級別, 鋼材特性與 『愛知制鋼『 之8A相近, 但硬度則比8A稍軟(HRc57-58), 價格較廉。
ATS055 : 日本 『日立金屬工業『繼ATS-34後所開發之優質屍刃物鋼材, 為ATS-34之改良品種。 ATS-34含鉬量約4%, 故能耐極高溫度, 適應范圍較廣(可適用於製作機械零件, 如機軸, 滑輪, 氣艙閥等)。 ATS-55則減低了鉬含量至0.6%, 但亦加入了0.4%之鈷。 此畢令鋼材本身減低了耐熱性卻增加了朡度(更適用於制刀業)。 整整體而言, ATS-55性能稍遜於ATS-34, 但比同廠之G-2較優。
CPM440V : CPM (Crucible Particle Metallurgy)粉末系鋼材乃美國Crucible原料公司開發之新一代刃物鋼, 廠方曾聲稱CPM440V乃超級鋼材(Super custom knife steel of the 90『s)。 雖然CPM440V之含碳量比傳統的440-C多出近一倍, 經熱處理後得出之硬度卻只為HRc57-58, 皆因受其他所含原素之影響(5%之釩, 17%之鉻)。 其真正傑出之處 在於保留刀鋒之耐損性及延展性(朡度)這兩方面, CPM440V之售價頗高, 故多應用於手制(刀匠手作)刀具。
CPM420V: 美國Crucible原料公司於1996年再次研製出較CPM 440V更高一級之CPM鋼材: CPM420V, 它比CPM440V多出近一倍之釩及鉬含量, 故能保有更優越之刀鋒耐損性及耐蝕性(比CPM440V優勝25-50%之多)。經熱處理後可得之硬度則與CPM440V相等。 CPM420V之售價頗昂貴, 比ATS-34高出一倍。
420J2: 420系鋼材之碳含量低於0.35事無補, 經熱處理後所得之硬度只得HRc52-55, 而耐損性等各方面之性能並不太出眾。 因較容易切割及打磨, 故適宜於用作大量生產之廠制刀具, 420鋼亦因碳含量低而耐 力極 , 故亦是生產潛水刀具之理想鋼材。
425m: 420系鋼材之改良(Modified)品種, 定名為425M, 將含碳量提高至約0.55%, 並加進1%之鉬, 經熱處理後可違較理想之硬度(HRc58), 卻保留了420系鋼材之優良加工性, 故極宜應用於廠制刀具。 美國著明之BUCK及GERBER兩大刀廠已於90年代選用425M作為其刀身材料。
⑩ 古代的刀劍是用什麼做的鐵
一般都是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