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鑄造鐵製品的過程是將固體變成什麼再變成什麼的過程
答案C
解析:用鐵製作模具應先讓鐵變成鐵水,然後將鐵水鑄成模具.
⑵ 鍛造成形與鑄造成形的原理有何不同
鍛造分為冷鍛 和熱鍛 在熔點以下通過外加力使其不斷的發生形變最後獲得所希望的形狀 在這個過程中使其的力學性能發生改變優化 而鑄造是把鋼鐵加熱到液態,具有流動性,導入具有一定形狀的行腔中冷卻凝固,得到輪廓清晰 形狀完整符合尺寸的鑄件的過程叫鑄造
⑶ 什麼是鑄造鑄造成型的主要特點
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的工藝過程。鑄造毛胚因近乎成形,而達到免機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時間.鑄造是現代機械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
⑷ 鍛造、鑄造加工工藝上有什麼差別
鑄造是將溶化的金屬或合金澆入已制好的鑄型中,經過冷卻凝固後獲得所需要的形狀和尺寸的鑄件。其工藝過程有:造型、溶煉、澆注、清理和適當地熱處理方式。
鍛造是指金屬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發生塑性變形,從而獲得一定尺寸、形狀和機械性能的原材料、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鍛造工藝有自由鍛造和模鍛,其工藝過程是將材料加熱到始鍛溫度後在壓力機或空氣錘的外力作用下發生形變,再經過適當地熱處理方式達到目標要求的工藝方法。
⑸ 鑄造合金的收縮有哪幾種類型各發生在凝固的哪個階段
第一階段:液態收縮,金屬液從某個溫度冷卻到液相線附近時產生的收縮,在鑄造中表現為液面的下降。
第二階段:凝固收縮,金屬在凝固,即從液體轉變為固體時的收縮。
第三階段:固態收縮,即金屬在凝固以後降溫到室溫時的收縮,這個過程中產生的收縮不是均一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相變。
因為對一個鑄件來說,有地方凝固的早,有的地方凝固的晚,所以從整體上看,在鑄件沒有完全凝固以前,這三個階段是同時存在的。
⑹ 什麼是鑄造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將液體金屬澆鑄到與零件形狀相適應的鑄造空腔中,待其冷卻凝固後,以獲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被鑄物質多為原為固態但加熱至液態的金屬(例:銅、鐵、鋁、錫、鉛等),而鑄模的材料可以是砂、金屬甚至陶瓷。因應不同要求,使用的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概述
鑄造是人類掌握比較早的一種金屬熱加工工藝,已有約6000年的歷史。中國約在公元前1700~前1000年之間已進入青銅鑄件的全盛期,工藝上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鑄造是指將固態金屬熔化為液態倒入特定形狀的鑄型,待其凝固成形的加工方式。被鑄金屬有:銅、鐵、鋁、錫、鉛等,普通鑄型的材料是原砂、黏土、水玻璃、樹脂及其他輔助材料。特種鑄造的鑄型包括:熔模鑄造、消失模鑄造、金屬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原砂包括:石英砂、鎂砂、鋯砂、鉻鐵礦砂、鎂橄欖石砂、蘭晶石砂、石墨砂、鐵砂等)
早期
中國商朝的重875公斤的司母戊方鼎,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尊盤,西漢的透光鏡,都是古代鑄造的代表產品。 早期的鑄件大多是農業生產、宗教、生活等方面的工具或用具,藝術色彩濃厚。那時的鑄造工藝是與制陶工藝並行發展的,受陶器的影響很大。
發展
中國在公元前513年,鑄出了世界上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鑄鐵件-晉國鑄型鼎,重約270公斤。歐洲在公元八世紀前後也開始生產鑄鐵件。鑄鐵件的出現,擴大了鑄件的應用范圍。例如在15~17世紀,德、法等國先後敷設了不少向居民供飲用水的鑄鐵管道。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後,蒸汽機、紡織機和鐵路等工業興起,鑄件進入為大工業服務的新時期,鑄造技術開始有了大的發展。
近代
進入20世紀,鑄造的發展速度很快,其重要因素之一是產品技術的進步 ,要求鑄件各種機械物理性能更好,同時仍具有良好的機械加工性能;另一個原因是機械工業本身和其他工業如化工、儀表等的發展,給鑄造業創造了有利的物質條件。如檢測手段的發展,保證了鑄件質量的提高和穩定,並給鑄造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條件;電子顯微鏡等的發明,幫助人們深入到金屬的微觀世界,探查金屬結晶的奧秘,研究金屬凝固的理論,指導鑄造生產。
鑄造定義
(GB/T5611-1998)
鑄造-熔煉金屬,製造鑄型,並將熔融金屬澆入鑄型,凝固後獲得具有一定形狀、尺寸和性能金屬零件毛坯的成型方法
鑄造是將金屬熔煉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體並澆進鑄型里,經冷卻凝固、清整處理後得到有預定形狀、尺寸和性能的鑄件的工藝過程。鑄造毛坯因近乎成形,而達到免機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製作時間.鑄造是現代裝置製造工業的基礎工藝之一。
鑄造分類
主要有砂型鑄造和特種鑄造2大類。
1 普通砂型鑄造,利用砂作為鑄模材料,又稱砂鑄,翻砂,包括濕砂型、干砂型和化學硬化砂型3類,但並非所有砂均可用以鑄造。好處是成本較低,因為鑄模所使用的沙可重復使用;缺點是鑄模製作耗時,鑄模本身不能被重復使用,須破壞後才能取得成品。
1.1 砂型(芯)鑄造方法:濕型砂型、樹脂自硬砂型、水玻璃砂型、干型和表干型、實型鑄造、負壓造型。
1.2砂芯製造方法:是根據砂芯尺寸、形狀、生產批量及具體生產條件進行選擇的。在生產中,從總體上可分為手工制芯和機器制芯。
2特種鑄造,按造型材料又可分為以天然礦產砂石為主要造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熔模鑄造、泥型鑄造、殼型鑄造、負壓鑄造、實型鑄造、陶瓷型鑄造等)和以金屬為主要鑄型材料的特種鑄造(如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連續鑄造、低壓鑄造、離心鑄造等)兩類。
2.1 金屬模鑄造法
利用熔點較原料高的金屬製作鑄模。其中細分為重力鑄造法、低壓鑄造法和高壓鑄造法。
受制於鑄模的熔點,可被鑄造的金屬也有所限制。
2.2 脫蠟鑄造法
這方法可以為外膜鑄造法和固體鑄造法。
先以蠟復制所需要鑄造的物件,然後浸入含陶瓷(或硅溶膠)的池中並待乾,使以蠟制的復製品覆上一層陶瓷外膜,一直重復步驟直到外膜足以支持鑄造過程(約1/4寸到1/8寸),然後熔解模中的蠟,並抽離鑄模。其後鑄模需要多次加以高溫,增強硬度後方可用以鑄造。
此方法具有良好的准確性,更可用作高熔點金屬(如鈦)的鑄造。但由於陶瓷價格頗高,而且製作需要多次加熱和復雜,故成本頗為昂貴。
成型工藝
1.重力澆鑄:砂鑄,硬模鑄造。依靠金屬自身重力將熔融金屬液澆入型腔。
2.壓力鑄造:低壓澆鑄,高壓鑄造。依靠額外增加的壓力將熔融金屬液瞬間壓入鑄造型腔。
鑄造工藝通常包括
①鑄型(使液態金屬成為固態鑄件的容器)准備,鑄型按所用材料可分為砂型、金屬型、陶瓷型、泥型、石墨型等,按使用次數可分為一次性型、半永久型和永久型,鑄型准備的優劣是影響鑄件質量的主要因素;
②鑄造金屬的熔化與澆注,鑄造金屬(鑄造合金)主要有各類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金屬及合金;
③鑄件處理和檢驗,鑄件處理包括清除型芯和鑄件表面異物、切除澆冒口、鏟磨毛刺和披縫等凸出物以及熱處理、整形、防銹處理和粗加工等。
鑄造工藝可分為三個基本部分,即鑄造金屬准備、鑄型准備和鑄件處理。 鑄造金屬是指鑄造生產中用於澆注鑄件的金屬材料,它是以一種金屬元素為主要成分,並加入其他金屬或非金屬元素而組成的合金,習慣上稱為鑄造合金,主要有鑄鐵、鑄鋼和鑄造有色合金。
金屬熔煉不僅僅是單純的熔化,還包括冶煉過程,使澆進鑄型的金屬,在溫度、化學成分和純凈度方面都符合預期要求。為此,在熔煉過程中要進行以控制質量為目的的各種檢查測試,液態金屬在達到各項規定指標後方能允許澆注。有時,為了達到更高要求,金屬液在出爐後還要經爐外處理,如脫硫、真空脫氣、爐外精煉、孕育或變質處理等。熔煉金屬常用的設備有沖天爐、電弧爐、感應爐、電阻爐、反射爐等。
優點:1、可以生產形狀復雜的零件,尤其是復雜內腔的毛坯;
2、適應性廣,工業常用的金屬材料均可鑄造,幾克到幾百噸;
3、原材料來源廣,價格低廉,如廢鋼、廢件、切屑等;
4、鑄件的形狀尺寸與零件非常接近,減少了切削量,屬於無切削加工;
5、應用廣泛,農業機械中40%~70%、機床中70%~80%的重量都是鑄件。
缺點:1、機械性能不如鍛件,如組織粗大,缺陷多等;
2、砂型鑄造中,單件、小批量生產,工人勞動強度大;
3、鑄件質量不穩定,工序多,影響因素復雜,易產生許多缺陷。
鑄造的缺陷對鑄件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為選擇鑄造合金和鑄造方法打好基礎,應從鑄件的質量入手,並結合鑄件主要缺陷的形成與防治。
⑺ 鑄造圓柱體,中間鑽孔後,其高度值會發生什麼變化為什麼
鑄件鑄造時往往是鑄件外表面即加工部位結晶速度快,結晶速度越快結晶組織晶粒越細密力學性能(包括強度)越好。如加工餘量過大,就把鑄件外部細密組織去掉了,當然強度會下降。另外,長時間加工時在鑄件表面產生的高溫也會影響鑄件強度。
⑻ 鑄造生產具有哪些特點在鑄造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哪些事故
鑄造生產屬於熱加工,其生產過程包括:混砂、造型、熔化、澆注、清理等。 從安全和勞動保護的角度分析,鑄造生產有以下特點:工序多,起重運輸工作量大,生產過程中伴隨著高溫,並散發各種有害氣體和粉塵、煙霧,且產生的噪音,嚴重惡化了作業環境和勞動條件。 所有以上特點,使鑄生產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故有:在沖天爐、電弧爐等熔煉設備和鐵(鋼)水包及鑄型等作業過程中,因操作不當和安全裝置發生故障,造成爆炸、噴濺鐵(鋼)水等熾熱物質,燙傷人體,造成火災等多故;物料運輸設備及配砂設施的機械傷害事故;高空作業和起重作業的傷亡事故;砂箱、鑄件倒塌事故;使用電器設備時的觸電事故;還可能有熱輻射傷害、急性中毒、振動病及矽肺病等。
⑼ 當鑄造圓柱體心部被鑽孔之後會發生什麼變化
鑄件鑄造時往往是鑄件外表面即加工部位結晶速度快,結晶速度越快結晶組織晶粒越細密力學性能(包括強度)越好。如加工餘量過大,就把鑄件外部細密組織去掉了,當然強度會下降。另外,長時間加工時在鑄件表面產生的高溫也會影響鑄件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