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精密鑄造模頭空心為什麼怎麼解決呢急!!!
如果是碳鋼類產品,很大的可能是鋼水熔煉時氧化嚴重,造成模頭內部空心,模頭杯口表面鼓脹。
解決辦法嘩野扮是,鋼水熔煉時一定要蓋除渣劑,用硅鐵亂灶、錳鐵脫氧,在出爐前用硅鈣合金或者脊銀鋁脫氧,在鋼水表面平穩,基本不冒火星時候澆鑄,可以得到內在質量良好的鑄件。
㈡ 請問精密鑄造廠,鑄件鑄造後要除砂,但重量30公斤太重,不好操作,一般都如何處理
拋丸也是一種機械方面的表面處理工藝的名稱,類似的工藝還有噴砂和噴丸。 拋丸是一個冷處理過程,分為拋丸清理和拋丸強化,拋丸清理顧名思義是為了去除表面氧化皮等雜質提高外觀質量,拋丸強化就是利用高速運動的彈丸(60-110m/s)流連續沖擊被強化工件表面,迫使靶材表面和表層(0.10-0.85mm)在循環性變形過程中發生以下變化:1.顯微組織結構發生改性;2.非均勻的塑變外表層引入殘余壓應力,內表層產生殘余拉應力;3.外表面粗糙度發生變化(Ra Rz)。影響:可提高材料/零件疲勞斷裂抗力,防止疲勞失效,塑性變形與脆斷,提高疲勞壽命。
㈢ 濕度、溫度和粘度正常,但硅溶膠精密鑄造後,鑄造件一些小孔有毛刺和堵的現象,求解決方法
如果是小孔毛刺和堵住,建議檢查蠟模清洗,仔細檢查面層漿料塗掛後,是否在小孔邊緣有漏色,即漏蠟。
也可以把孔邊緣倒內角,增加漿料接觸面積,降低表面張力對尖角的影響。
㈣ 精密鑄造產生的模殼廢料如何處理
可以當築路材料賣掉。另外,國內目前有廢模殼回收再用的設備,不過不是很成熟,沒有推廣開來。
㈤ 精密鑄造酸洗主要是洗什麼啊.
酸洗主要是洗鑄件表面的油污污物和氧化皮等,以便進入下道鈍化工序。
精密鑄造是用精密的造型方法獲得精確鑄件工藝的總稱。它包括:熔模鑄造、陶瓷型鑄造、金屬型鑄造、壓力鑄造、消失模鑄造。
利用酸溶液去除鋼鐵表面上的氧化皮和銹蝕物的方法稱為酸洗。是清潔金屬表面的一種方法。通常與預膜一起進行。
一般將製件浸入硫酸等的水溶液,以除去金屬表面的氧化物等薄膜。是電鍍、搪瓷、軋制等工藝的前處理或中間處理。
㈥ 精密鑄造沾漿作業漿漏串問題怎麼解決
這個問題已經反復被提問,還是很願意回答,請參考。
1、如果是漿料塗掛性能不好,沾漿很快流淌漿料面層太薄淋砂就會刺穿鋯粉面層導致鑄件表面質量下降,一般是以下原因導致採取相應措施即可解決
漿料配置時間太長已經過期塗掛性能肯定不好,在沒有條件的操作條件下易發生漿料變質,每個3-5天加入漿料的塗料衛士GERM37這個東西,可以延長漿料使用周期防止漿料變質,國內也有其他塗料衛士產品酌情選用。
蠟模沒有清洗干凈也會導致掛漿不利,建議使用鷹牌水性蠟模脫模劑,有利於清洗干凈,另外加入專業的潤濕劑比如WET的10S。
鋯粉級配出問題也會導致面層塗料「留不住」,很多朋友不理解鋯粉怎麼也會出症狀,這個解釋起來比較復雜,涉及到很玄奧的牛頓流體和觸變性等概念,包括測量漿料粘度的4#杯也是根據牛頓流體的原理設計的。進口鋯砂一般都是澳洲直接提供的,鋯粉325目是到了中國大陸後各廠家現磨的,由於行業不同和設備不同導致鋯粉質量參差不齊,比如有的鋯粉兩個峰值有的鋯粉只有一個峰值,有的鋯粉顆粒分布很散有的很集中,有的直接奔向400目去了。有的一台磨粉設備只要30萬,而有的設備竟然要100萬,磨出來的東西差別達那是肯定的,穩定性也是很重要的。
2、如果是澆注漏串顯然是強度問題,要從硅溶膠,粉液比、殼模乾燥,殼模層數、砂粉質量等考慮解決,這里介紹你一個提高面層粉液比的一個方法,大家知道提高粉液比對於鑄件表面質量非常有利,但是提高粉液比的手段有限,搞不好導致漿料塗掛性能流動性能下降,你可以加入精密鑄造粉液比調節劑按照0.1-0.15%的比例效果非常明顯,特別對於大件和有高澆注溫度要求的鑄件特別適合,這個是硅溶膠熔模精密鑄造工藝中近年來少有出現的新產品,很有針對性值得鼓勵推廣,目前已知在幾個大廠已經開始使用,普及到中小規模企業尚需時日。
3、很多師傅為了提高強度降低裂紋傾向,利用綁鐵絲的方法也能解決殼模漏殼的大問題。這個在過去的回答中也有所提及不詳細說了。
4、某些工廠使用二手莫來砂粉,灰塵分量太大也會導致殼模強度降低引發問題,其實新砂舊砂價格差別不是很大,沒有必要買二手砂,風險較大。
以上請對號入座,如能幫助你非常榮幸。
㈦ 如何解決精密鑄造 的凹陷問題
分析凹陷產生的原因.嘗試以下方法。
1、如果凹陷出現在大平面處,可以增加工藝突台。在蠟件上焊幾個突起的蠟台。
2、面層化學硬化前,先風干。風乾的程度要適中,用手摸面層的表面感覺沒有明顯的水份。
3、面層砂不要含太多的粉塵和水分。
4、二層砂不要太粗。
5、硬化要充分。
6、脫殼時間不要太長。
其實說白了,產生凹陷的主要原因是分層和有沒硬化充分的地方,在脫臘或燒殼的時候受熱膨脹而產生。
㈧ 精密鑄造出現的零件出現滲鐵嚴重,模殼脫蠟後就出現裂縫是什麼原因
原因很多:
1、模殼的面層與第二層的銜接有問題,可能是砂的問題;
2、模殼材料的匹配問題;
3、面層漿料的粘度過高或瀝漿時間過長;
4、脫蠟升壓時間過長,壓力較低;
5、蠟的熔點過高;
6、焙燒時,模殼熱膨脹系數配合有問題;
7、制殼時,某些部位沒有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