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為什麼古代帝王還會擔心財政收入,銀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嗎
銀子多了也不是好事,財政這種事情講究收支平衡,古代的財政就和就今天的財政一樣,為什麼銀行不多印刷一些紙幣?那是因為當錢多於貨物的時候,錢就不值錢了。錢多於貨物就會引起通貨膨脹。再多的銀子買不到貨物也沒用,該餓死還得餓死,或許在那時還沒有通貨膨脹這個詞,但確實有這樣的現象。
有了前史之鑒後來的帝王都不敢輕易的大量鑄造銀子,大量發行貨幣往往會引起更大的經濟負擔,到最後還得自己收拾爛攤子。又或者把爛攤子丟給下一個國家,那就意味著這個國家即將崩塌。-
⑵ 中國古代私鑄銅錢銀元的故事
很高興為你回答:
歷史上私鑄幣從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當時私鑄幣的特點是按本國或鄰國正式鑄行的錢幣為樣板,鑄造較小、較輕薄的錢幣以圖賺取剩餘金屬的價值。因此才有了漢武帝嚴厲禁止私鑄,推行統一的上林三官五銖這段歷史。
事實上私鑄錢幣歷朝歷代皆有,屢禁不止就是由於私鑄錢幣有利可圖。近代機制幣的私鑄幣較早可查的是19世紀民間仿造墨西哥和西班牙銀元,當時各地仿鑄的被稱之為「廣板、福板、蘇板」等等。私鑄這些銀幣的目的主要是1)參與流通;2)從降低含銀量來獲取有價值的金屬銀,這也是直接的利益。民國時期則仿造袁大頭等銀幣,有的是降低含銀量甚至採用非銀的合金鑄造後鍍銀,有的是採用夾心、挖補等方式獲取銀。
臆造幣則不然。由於鑄造臆造幣的目的不是參與流通和賺取剩餘銀兩,而是以獵奇的方式高價出售給藏家,銀價在臆造幣的成本中所佔的比重不大,所以臆造幣的含銀量不一定很低,常常是足銀而且不減重。
其二,由於私鑄幣鑄造的目的是參與流通和賺取銀兩所以鑄造量一般較大,相對的來說是「薄利多銷」,鑄量少了賺不到錢收不回鑄造成本。
臆造幣則不然。臆造幣的銷售對象是那些有閑錢又追求新奇的藏家,價格可以賣的很高,只要有少量推銷成功就可以收回成本甚至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特別是,如果臆造幣做多了就不新奇了,反而賣不上價格,又容易露出馬腳。
其三,私鑄幣為了便於流通(便於流通才能便於大量仿造),往往選擇市場上流通的錢幣來仿造,不起突兀,以人們習以為常的形式出現,這樣才有利於從大量鑄造中謀取利益。
臆造幣的鑄造不是為了參與流通,往往以不為人們熟知的面目出現。他們的製造者基於當時的環境或自己對歷史的認識,或自我創新,或畫蛇添足,比如「慈禧太後人面像銀幣」、「張勛復辟紀念幣」,「粉碎敵人五次圍攻決戰臨時軍用幣」等等。這些臆造幣往往在市場上出現的數量少,范圍小,他們的鑄造背景和流出過程等等幾乎不為人知。這樣的臆造幣蒙一個算一個,蒙不了幾個成本就回來了。
也有少數臆造幣進入了流通渠道,這本不是臆造幣的始作俑者的本意。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收藏者放棄了他的收藏或造假者沒能成功地推銷出去只好*價賣了。如果這個臆造幣的含銀量足夠的話,外界可能把它當做代幣使用,參與流通。但這已經不是原本鑄造臆造幣的目的了。私鑄和臆造最大的不同是,私鑄是流通幣,是"錢",真正的錢.臆造幣不是"錢"。
謝謝採納!
⑶ 古代君王為什麼還會擔心財政收入,銀子不都是自己熔的嗎
銀幣雖然都是自己鑄造的,但是銀子還是一種礦產資源,它是需要去挖掘的。所以說在古代銀子的數量還是不是很多的。
綜上所述,古代君王之所以會擔心財政收入,主要還是因為銀子這種東西是非常稀有的金屬。